1.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一點建議
一、小學科學課教學常規管理
1、備課
認真研讀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明確教學目標,制定學期教學計劃,安排好教學進度。深入鑽研教材,閱讀教師用書等相關資料,弄清教材編寫意圖及思路,明確「觀察」、「實驗」、「思考」、「製作」等活動要求。
2、上課
科學課的教學不再是把知識簡單地向學生灌輸,而是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中,通過搜集事實、整理事實、形成概念的科學過程中獲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技能與方法,並逐步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課堂教學要體現科學課程特點,堅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探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操作實踐、收集信息、思考整理、得出結論、交流表達、拓展應用。
(2)、堅持「用教材教」的原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適時進行教材內容調整、教學材料替代,但不得隨意提高、降低標高,不得隨意增加、刪減教學內容。
(3)、教學中認真做好觀察、實驗、製作等項活動的組織工作。
(4)、教師教學力求語言准確、生動、簡練、富有感染力。努力讓課堂好玩、有趣,啟發學生積極探究。
3、作業
(1)、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可適當布置一些作業。形式包括材料准備、觀察、記錄,製作或課後延伸學習等。布置課內、課外的探究活動作業前,要強調安全。
(2)、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檢查,認真批改和評價。
4、輔導
1、課堂上的輔導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滲透於教與學的各個環節。既要有集體輔導,又要有個別輔導。
2、輔導參加興趣小組活動或科技創新大賽活動的學生,要有目的,有計劃,有內容,講求實效。
5、考核
1、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師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著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2、進行單元檢測,以學論教,反思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式。
二、教學教法及教學研究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一門學科,它涵蓋了科學觀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新課標理念下,在教學實際中,教師應轉變觀念,改變教法,創設恰當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探究的環境中學習科學。同時,採用媒體教學,鼓勵學生課外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一)、注重科學課的情境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要向全體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快樂的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教學實踐中,課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導入新課,對引發學生探究興趣,激發兒童學習的好奇心和上好本節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不竭動力。因此,教師備課要精心設計好導入激趣這一環節,通過猜謎語、故事和游戲等活動,給學生以懸念和激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和想像力。
(二)、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實踐與探究的空間。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片自主學習的天地,真正使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鍛煉。
(三)、靈活選用教法,優化課堂教學。
科學課的主陣地仍是課堂教學,合理、靈活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更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科學課的教學方法很多,但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活動中認識活動的特點進行分類,科學課中主要有觀察、實驗、考察和討論等基礎認識活動,相應地就有指導學生認識這些活動的教學方法。而科學課教學活動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每一節的認識活動都有明顯階段性,每一節課的學習都要經力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過程,所以要根據每一節中認識實踐活動的階段來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以獲取知識的結果。
(四)、採用電教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教育技術應運而生,多媒體也走進了小學的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它能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形畫面,通過媒體使形、色、美、光、靜、動有機融合,更快、更准確、更形象地傳遞教學信息,使潛藏的形象顯現出來,變得更生動、更直觀,強化了感知,促進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五)、自製教具,促進實驗教學。
科學課是教學質量好壞,還取決於是否做實驗或實驗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實驗不做或實驗不成功,不能觀察到實驗現象,也得不出實驗結論,一味的空洞說教,學生難以得到感性認識,更不能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每一種現象都必須通過成功的實驗來實現。要實驗就必須有相應的教具或儀器,而農村小學由於經濟條件的制約,只配備了部分儀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內容的不斷更改,使相當一部分實驗無法開展,嚴重影響了自然教學質量,針對這一實際問題,可以利用各種廢舊材料,經過精心設計,製作出簡便有實用價值的教具學具,來彌補實驗教學儀器的不足,確保實驗教學的開展。
三、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習慣的銜接
小學科學是科學教育的啟蒙課程階段,初中科學是入門課程階段,兩者存在著相互依靠、前後延續的關系。由於中小學教師相互之間缺少溝通,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一些學生進入初中後感到很不適應。近年來也有部分地方的教師開始關注中小學科學銜接問題,然而,勢單力薄無法進行區域性的真正意義上的銜接。不管怎樣,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認為應該在科學教學中注重學生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培養,這將對學生適應初中的新環境大有幫助。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很多方面。小學階段重在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初中則要求學生將學習習慣內化,重在實驗的規范操作、問題的自我思考和解決、自覺記錄學習要點、自覺預習和復習、獨立完成作業,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形成個性化的趨勢。形成穩定、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中小學科學學習習慣的銜接點。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能夠自覺有效地學習研究。學生進入初中後就能更快適應任務繁重而節奏快速地學習。小學科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科學習慣時,特別要注重:假設、猜測、理由、證據、假說、實證等過程,給學生一種嚴謹的科學探究習慣。還有兩次實驗法等,我們在小學階段就樹立良好的實驗習慣、良好的調查習慣、正確的探究程序,對於初中的科學教育開展是很有益處的。
2.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教育
良好的教學秩序需要教師的用心經營。就目前科學課的課堂教學現實而言,教師要堅持「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和「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這兩條教學基本原則,在具體的教學細節上加強對學生常規學習行為習慣和科學學習方式的指導,努力做到讓學生「活」而不「亂」,讓課堂「動」而不「鬧」。
一、有人考察過國外的小學科學教學,他們發現兒童上科學課時總是很安靜,說話聲很小,這既是個人素養的良好表現,也反映了教學狀態之有序。難道我們的兒童天生是個吵鬧者?其實不然,他們小時候也會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擺弄玩具,也會用半天時間痴迷地看小螞蟻爬動……浸泡在科學的世界中樂此不彼。回歸安靜,表面上看只是強調了教學秩序在「聲音」這一維度上的表現,有的人甚至會批評安靜的課堂背後隱喻著「思維的停滯和情感的冷漠」,但我們同樣難以想像,在高分貝的環境中學生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安靜沉穩的心態有利於孩子提升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他們天生是個探究者,是個傾聽者。說得嚴重些,正是我們的教學把他們變成了一個個會吵會鬧的無蠻嬰孩。值得注意的是,回歸安靜的課堂與重返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完全是兩回事。
二、「有序」與「和諧」無疑是相近的兩個詞。課堂做到了和諧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無序,正是因為課堂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不懂謙讓,不肯傾聽,不願順從……,這些現象多了,教學秩序便無法保證,更別談教學的靈動性和流暢性了。孩子的個性的確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讓它演變成培植自我主義的溫床。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如果不能夠得到有效地約束,合作、溝通、交流、評價都陷於形式,甚至連形式也很難堪實現。表現欲強固然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但如果不加以調訓則更不利於他們日後的學習和心理成長。「調則和諧,放則滋生」,教學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導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其長遠價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維的課堂總是讓人感覺上去很有品質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維彌漫的課堂,不管教學設計有多麼精巧,感覺上去總覺得缺少了一股「精氣神」。當學生忙於思維的時候,還有誰會去擔心教學秩序的問題呢?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所執教的科學課,其最大的特質就在於能夠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靈,不斷地推動他們去思考和聯想。也許他們的教學手段是如此的傳統無奇,又或許他們為學生准備的器材很平常,但他們卻總能在教學的不經意間暗置玄機,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與設問中把學生引向最終的目的地。有一點是應當明確的: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並不是越多越好,也並不是越熱鬧越好,在活動中最好能有思維上的訓練參插其中,這樣的科學課才顯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課,還是現在的科學課,只要教師說一聲開始實驗,用不了一秒種,我們的學生便會一站而起,簇擁一團,這似乎成了這門學科無法擺脫的鮮明印記。很多教師對於出現這種情形都無計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學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說:「只要學生有興趣,上桌子也不要緊。」此話過矣!現在的問題不是扶植學生的興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高度熱情。勿須諱言,學生過度強烈的參與意識所帶來的已不再是探究價值的提升,相反已經拖滯了科學學習的效率。」
3.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4. 小學科學教學片段典型案例(教科版)
到http://wenku..com/link?
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8/01/4344065_117564130.shtml看看。應該有收獲的。
《奇妙的指紋》是教科版小學科學第一冊中的一堂課,本課主要在學生了解指紋的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設法自行深入探究,從而建構指紋的獨特性及規律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能力。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用條條框框的實驗步驟去約束學生,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自由地「玩」。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研究得特別起勁。學生不但輕松地掌握了本課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過程。
[創「情景」入興,興致勃勃]
(上課一始,我就播放了一斷《藍貓淘氣三千問》動畫片,內容是根據指紋破獲案件的故事,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
師:看了剛才的動畫片你想說什麼?
(學生發言踴躍。)
生:可以用指紋來抓壞人!
生:藍貓用指紋來破案。
生:我知道指紋就是我們的手指印。
……
師:那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生:指紋有大小嗎?
生:指紋是不是都不一樣?那自己的一樣嗎?
生:雙胞胎的指紋一樣嗎?
生:指紋有多少種?
……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斷動畫片在不經意間就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大大小小的問題學生提了二十幾個,看來學生徹地來了興趣。)
[以「畫畫」激趣,趣味無窮]
(學生對研究指紋已經徹地來了興趣,接著就要取指紋了。在這里往往會陷入無趣無味的「機械勞動」中:學生一個一個的按部就班的取下指紋,剛剛激起的興趣就會盪然無存,何不讓學生來畫畫「指紋畫」。)
師:要研究指紋,咱們還得先把指紋取一來?老師在桌上給大家准備了一些東西,(邊說邊出示)看誰能用桌上的東西以最快的速度取一枚既清楚又完整的指紋?
(學生動手取指紋,師生交流各自的取指紋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的方法比老師多,也比老師的好!老師就按你們的方法也來試一試。(師邊說邊拿出印泥,用最簡單的方法取下自己的兩枚指紋,並在指紋旁邊用鉛筆隨意畫了幾筆,就變成一幅可愛的「指紋畫」。)
(不畫不要緊,一畫教室里就「炸開了鍋」。有的在下面叫「啊!好可愛的小蟲子。」「咦!怎麼變成一幅畫了?」「這么有趣的!」,有的已經忍不住想動手了。我心裡暗暗得意,學生已經迫不及待,這時候讓他們動手效果一定不錯。)
師:同學們想不想試一試?
生:想!!!(喊聲差點沒把我「震聾」。)
師:好!同學們可以用自己想用的方法來畫一幅自己想畫的「指紋畫」,老師想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指紋取清楚取完整,開始吧!
(「嘩」的一聲,教室里一下子就熱鬧開了!不一會兒,一幅可愛又略帶童趣的「指紋畫」就創作完成了!同學們都踴躍地把自己創作的「指紋畫」拿上來給大家欣賞,一個個都顯得興味盎然。)
(一個簡單的創作「指紋畫」就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取指紋活動中解脫出來了,不但讓學生輕輕鬆鬆取好了指紋,更讓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昂,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拿「探究」為樂,樂在其中]
(學生通過畫「指紋畫」取下了指紋,學習的興致也更加高漲了,再讓他們來探究,當然是「樂在其中」了。)
師:看了這么可愛的指紋畫,你現在最想研究什麼?
生:指紋都一樣嗎?
生:指紋有多少種?
生:指紋還有些什麼特點?
……
師:用你們自己想到的辦法,來研究你想研究的問題,並把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研究問題,並作記錄。)
師:有結果了嗎?那個組先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指紋一樣嗎?通過把我們的小組的指紋比較,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
生: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指紋有多少種?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有的指紋是圓圓的,我們叫它「圓形」;有的像小山,我們叫它「山形」;有的有點像波浪,我們就叫它「波浪形」。
……
(多麼有趣的名字,多麼細致的觀察。正是有了學習的熱情,正是有了探究的興趣,才會樂於探究,才會樂在其中。)
[讓「拓展」促學,學無止境]
(學習無止境,探究亦無止境。探究不僅僅是讓學生得出結論,更應該是讓學生能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師:學到這里,你還有其它的問題嗎?
生:指紋除了這幾種,其它還有沒有?
生:指紋還有其它的作用嗎?
生:指紋還有沒有其它的特點?
……
[反思]
科學探究是有目的,有計劃、講方法的研究活動。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是對「科學研究」的一種「模擬」。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們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科學探究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但從字面上看來那麼枯燥、繁瑣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條的形式灌輸給學生,肯定是無益的。劉默耕老師曾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八個字形象地概括了我們在科學方法啟蒙教育上應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呢?我的「一字秘訣」就是「玩」中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學教學與「玩」結合起來,讓他們在樂此不彼的「玩」中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讓他們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們大人總誤認為孩子們的玩就是「胡鬧」「瞎搞」,是沒有意義的。而實際上,孩子們能從「玩」中學到許多我們用「教」所無法給予的東西。只要我們引導得當,就能使他們的「胡鬧」 「瞎搞」變得有目的、有計劃、講方法。那麼,它就是一種「科學探究」!盡管有時這些「探究」活動還不規范、不嚴密、不完整,但只要我們能精心引導,耐心扶持,相信在他們中間正一點一滴地孕育著未來的科學家。在科學啟蒙教育中,我們必要克服把「科學」和 「科學探究」神秘化、「聖賢」化、「經典」化的思想。在「玩」中學,我們的科學教育的時空和資源將是無限的,它的潛力也是無量的…
<<<12>>>
5. 淺談小學科學中生活化教學如何開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
6. 小學教育(科學綜合方向)是什麼意思
小學教育(科學綜合方向)是為小學教育的發展培養掌握系統科學綜合理論,靈活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具備創新精神和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小學科學綜合課程及小學理科相關課程教師和小學教育科研人員。
希望能夠幫到您!
7. 怎樣上好小學教科版科學課
怎樣上好小學教科版科學課?
一、關注學生是上好科學課的基礎
每次上完課,教師在說自己的教學設計時,都明顯地表達了全面關注學生的願望,從各個可能的環節來滲透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但是,在課堂現場實施的時候,我們發現,教師仍然不自覺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這導致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緊張和壓力。例如,在學生分小組活動時,教師注意到,各個小組的學習進程出現了差異,小組的討論也非常熱烈,他們甚至提出很多的問題。這時,教師的第一個想法可能是:呀,我駕馭不了啦,會不會說我的課堂太亂了,而不是想,學生在做什麼,他們的學習進行得怎樣了,他們需要什麼,我得想辦法幫助他們。如果教師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就會忙於深入各小組的討論,了解他們的認知情況,從而靈活地安排下一個活動,緊張感也不復存在。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特別注意關注全體學生。這就意味著以往被忽視的學生群體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每堂課上,都會有一些非常積極的參與者,還會有一些被動的參與者,或者根本不參與者。專家提出:要特別關注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在干什麼。他們是在認真地傾聽、思考,還是神遊在外,或者被動地接受。教師的任務是幫助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並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如何讓更多的學生捲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來。課堂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師還沒有習慣於觀察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方式,從而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例如:在科學課中,教師給出一定量的鹽,要求學生想辦法使土豆在水裡浮起來,學生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是往水裡加鹽,有的是把鹽倒進去,然後再往裡面一點一點地加水。雖然看起來只有很細微的差別,而且都達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來的思維方式不大一樣。因為前一種方法極容易導致實驗不成功。教師卻沒有觀察和注意到,並進行挖掘,作為科學課的關鍵點——過程和方法的引導機會,就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
與此相反,另一位老師卻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教學行為案例。他在上《把液體倒入水裡》一課時,請學生把各種各樣的溶液倒入水裡,並仔細觀察所發生的現象。老師發現,多數學生都按要求做了,只有一個學生將把洗發液和油一起倒入水裡,杯子里的液體分成了三層,和別的學生的結果不一樣。「你們是怎樣做的?」老師問。學生紛紛站起來說,但是這個學生卻沒有舉手。老師直接走到他的身邊:「你雖然沒有舉手,但是,老師還是要叫你。因為你的方法和大家不一樣。」學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做法,老師除了鼓勵他的做法,還引發其他學生思考:「有什麼不一樣?」「他的方法可以嗎?」
實際上,學生在聽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做法時,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戰,他的思維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當這種挑戰來自同學,而不是老師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發這種碰撞,並且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並引發創新的慾望。很顯然,觀察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過程,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已成為教師在課堂上必備的能力。
二、教師引導學生獲得而不是給予
案例:《比較水的多少》
教師擺出三個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裡面裝有水的瓶子,問:「誰能告訴老師哪個瓶子裝的水多,哪個瓶子裝的水少,哪個瓶子裝的水居中?」學生在經過各種各樣的回答後,得出的答案是憑眼睛觀察是不能判定。教師隨口說:「目測不準,但我們可以統一標准,比如用一個大小相同的杯子來比較。」
教師的回答非常精彩。但只可惜是老師說的。
新課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從學生的嘴裡說出來的。很可能,經過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鍾,都是有效的。這就是「引導」的價值。「給」永遠只能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關鍵在於怎麼教,怎麼去引導。教師習慣直接「給」知識。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教師還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樣的學習才是發現學習,對探究學習的理解過於狹隘。
三、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談」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隊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
在幾乎所有的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式的合作學習。這說明,教師已經在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多數討論只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刷地回頭,滿課室都是嗡嗡聲,四個人的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幾分鍾過去了,老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來發言,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麼怎麼看。
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大要素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務中的分工和評估,並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顯然,這些要素在上述的課堂上都不具備,那麼這樣的小組討論就完全是形式的。一個很具體的例子發生在小學四年級的科學課上。老師讓小組合作測量各種物體的溫度。在小組匯報時,有一個學生說:「我量的自來水的溫度,它的溫度是40℃。
」「是嗎?」老師再一次問道。坐在旁邊的一位學生提醒了一下:「是28℃。」這個學生終於說出了合理的答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小組里沒有人在做記錄。這不僅僅涉及到對測量數據的嚴謹科學態度的養成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正是來源於:小組里沒有分工,因而沒有真正的合作,很明顯,這樣一來,合作學習最突出的價值就被抹殺了。
這個例子同時也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和判斷,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從而反思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這的確是困擾教師的一個難題。一些教師所說的,新課程讓學生兩極分化嚴重,一部分也是來自以上原因。教師應該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的規劃,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這樣,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教師在要求小組匯報時,也應該首先將自己的口頭禪:「哪個同學願意來說一說」改成「哪個小組願意來說一說」
。教師還可以嘗試設一一個小組的意見為靶子,讓大家對他們的意見發表見解,那麼在具有團體性質的爭論中,學生就容易發現差異,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
8. 如何能使小學《科學》教學更能體現出它的
你好
對於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如何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更值得去深入探究的。
因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是教學質量,無論採用何種手段,都是為了形成有效的教學。
那麼,怎樣才能使歷史教學更有效呢?
首先,要深入學習和研究課程標准,從宏觀上把握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
其次,結合課標的要求和學生學習實際以及課程特點制定恰當和合理的三維目標。
以上兩方面對於專業教師來說並不難,而教學中最關鍵的是:
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的能動性,把著眼點放在:採用什麼過程和方法,使全體學生最大限度、最大層面地參與到學習中,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生成。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參與性,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高度統一。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第四,有效促進課堂生成,需要教師提升
教育
智慧,豐富和提高歷史專業素養。教學活動由於具有特異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教師要洞悉復雜局勢,應對復雜挑戰,要擁有一雙慧眼,敏銳地發現、捕捉、利用課堂資源。當然這需要教師不斷的教學實踐的磨礪,需要對教學實踐進行經常而深刻的反思,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輕松應對和有效處理「生成性資源」。與此相關的是歷史教師還必須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有廣闊和深刻的文化底蘊,才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觀察、分析歷史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技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和審美體驗等,比如學習中國古代史,欲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活生生的歷史情境中去,教師要了解相關的古代史經典著作,教師的視野影響著學生的視野,教師的體驗與情感影響著學生對歷史的情感認同,教師必須勤於學習,廣
滿意請採納
9. 淺談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於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麼,並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並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麼,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10. 淺談教師如何利用小學科學教材進行教學
一、興趣教學,設計情景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學習具有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情景。目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注重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中來,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二、鼓勵學生提問,建立自主學習環節在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前制定教學計劃,建立自主學習環節,並結合新的教學思想,改善教學模式。如今,很多小學科學教師都做到了邊講課、邊演示的方式。據調查顯示,很多小學教師在教授科學知識時意識到了適當運用間接的傳授方式的重要性,讓學生有想像的空間,利用自主思考找到知識的答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建立討論小組,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加強對思維的培養。思維的培養是依託教師教學環境實現的,其注重的是探索知識的經過。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開展關於科學學習及思維拓展的活動,讓學生將小學科學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培養其多次運用知識並領悟其中深層意義,以此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自主思考問題的思維,讓其成為學習的主人。三、鍛煉學生觀察能力,正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觀察事物和知識,而不是走表面化和形式化。由於小學生思維能力尚不完善,理性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且沒有充分的自製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充分適應學生的特點,做到以學生為本,養成學生愛觀察、愛思考、愛動手的好習慣。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這門學科的教學需要結合實踐。教師只有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基礎知識,更是對學生智力、思維、創造力的一種開發,只有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最大程度上發揮科學教學的作用,讓學生從中受益,活躍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