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反思
提高課堂效率反思
關注課堂有效性,提高課堂效率,既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教育教學的
實際需要。但是,目前我們的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反而很少關注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這樣,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耽誤了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效。
有專家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目前中小學教師的無效勞動大約佔50%。雖然這一調查結果不能反映全部的事實,或許還使人覺得有些誇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效教學的現象在各學科中都普遍存在。那麼,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呢?筆者通過大量的聽課、評課以及自身的教學反思,以語文課堂為例,擬從教學策略選擇、課堂提問藝術、課堂時間管理、備課的高效性四方面陳述。 一、 選擇最佳教學策略 課堂存在的無效教學問題,很大原因首先在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策略選擇的問題,教師搞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由來已久。據陸怡如《積極學習》所述,一項大規模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教學方式產生的教學效率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
教學方式 記住率 教師講授 5%
學生閱讀 10% 視聽並用 20% 教師演示 30% 學生討論 50% 學生實踐 70% 學生教別人 95%
而現實中我們的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的比率卻差不多與之相反: 教學方式 採用率 教師講授 95% 學生閱讀 80%
視聽並用 70% 教師演示 65% 學生討論 45% 學生實踐 20% 學生教別人 5%
通過調查發現,53.5%的教師每節課講授時間為15-25分鍾,31.3%的教師講授25-35分鍾,14.1%的教師講授35-40分鍾,還有1%的教師講授超過40分鍾。事實證明,教師們現在使用得最多的教學方法竟然是效率最低的方法,這不得不引人深思。當然,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不能一概而論,而要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但視聽並用、教師演示、學生討論、實踐
等有效手段是不是可以優先考慮,有條件的可以充分利用條件,沒有條件的可以努力創造條件,充分尊重學習心理學的規律,讓教師事半功倍。 二、 改進課堂提問藝術
有的教師課堂提問太簡單,學生可以異口同聲地回答,這樣的問題還是少提為妙,既然無需思考,對學生也沒有多大的幫助。有的課堂提問,拋出的問題像一捆集束手榴彈,學生連問題問些什麼都記不住、理解不了,更遑論解決問題,於是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有的教師剛拋出一個問題,馬上讓學生回答,中間只隔了一二秒鍾,學生無暇思考就被點名回答,可見一點互動的誠意都沒有,效果之差,可想而知。有的提問,新課剛開始後未作任何鋪墊預熱就直奔主題,有的問題則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導致無人能答,教師只好自問自答,自說自話,不但浪費了教學時間,還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
實施新課程後,有的教師以為理念要更新,就要想新花樣,卻不尊重教材,有的問題問得太空洞,脫離文本,只把文本純粹作為「用件」、「道具」,浪費了文本資源。比如最近在江蘇宜興舉行的全國第二屆「聖陶杯」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上,有位參賽選手執教《詩經∙靜女》,40分鍾一節課,課堂上卻用了15分鍾時間讓學生想像男女主人公約會的場景,游離文本,教學效果也不見得好。如果能將這些時間緊縮一些,擴展到《詩經》其他類似篇目的比較閱讀,效率可能更高、更佳。看到這些問題,避免這些問題,無疑對提高課堂有效性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 要重視對課堂教學時間的管理
一堂課40-45分鍾,宜分為三大段來分配。根據學習心理學「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課堂的導入、學生求知慾的激發、教學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對新學知識的大致了解,這些前期准備非常重要,這一階段時間大約10分鍾左右為佳。對文本的深入挖掘、由生到熟、由苦到甜為第二階段,在這階段中,可以設計各種符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的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課堂氣氛,在熱烈而積極的求知氛圍中,讓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新體驗,這是關鍵的階段,估計用時20-25分鍾左右為佳。第三階段為提高、升華、回味階段,如語文課,就要遁著文本——文學——文化的逐層深入的路徑,打開學生視野,得到美的熏陶,獲得認知的成長,估計用時10——15分鍾為佳。當然,每堂課根據類型不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不同,時間的分配也不盡相同。但是,教師在執教之前必須對45 分鍾時間的安排成竹在胸,對時間的管理,就是對課堂高效的直接把握。 四、 提高備課的效率
1、提高備課的實用性。備課是有效教學重要一環,但因為長期以來,學校對教師有教學常規檢查,而這種檢查,長年累月,陳陳相因,有的就演變為一種刻板的程序,有的特別看重教師備課的卷面工整、備課的篇幅等所謂可以量化的指標。在這種誤導之下,教師就為檢查而備課,為備課而備課,到最後,也不知為什麼而備課。辛苦書寫的教案成了擺設,導致備課、教學兩張皮,形式主義,浪費時間。而有效乃至高效的備課,重在實質,重在對文本本身的深入解讀與課堂可操作性的研究,要充分預想到整堂課的走向、寬度與深度,備課,無非是把這種設計記錄下來,以便上課時作為「圖紙」來實施教學而已。詳案固然不是應付檢查,那麼簡案更應充分體現實用性,哪怕只是一張卡片,上面也可以記錄板書、提問主要環節、時間分配的標注。以下是筆者在參加寧波市第十屆語文教壇新秀時上參賽課的簡案:
教學中,簡案另配以教學
PPT
,可將製作好的
PPT
用講義形式列印,放在一邊,以配合
觀察教學環節。這樣,教師在課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教學流程,確保課堂教學管理的有效
性。
2
、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可以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與其他備課資源,充分吸收別人備課的
長處,加以合理利用、補充,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要在執教者本人對教材的深入理解、體
會基礎上,結合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班級特點設計教學環節。有位教師在相關調查問卷時
說得很好,或許能給我們的高效備課帶來一些啟發:
「資源共享
+
結合本班學習實際
+
自我反思。第一次備課:由於一個年級所教學的知識內
容相同,因此,備課資料也可共享,如精品教案年級統一購買,網上教案資源共享。資料相
對集中後,用列印的形式呈現出來。第二次備課:在集體備課的前提下,課前教師要二次備
課,要詳細批註和修改、增補刪改,有些甚至可以結合本班情況合並課時或者另外選擇重備。
第三次備課:課後應有本課的反思,以及錯例分析,還要對課後學生作業情況進行分析,以
便及時調整教案和上課策略。」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師,課堂應該是他的立足點,講台是不是站得住,站住了能不能
立起來,很關鍵的一點,要看他的教學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新課改的實施,必然要求減負
增效,於是對教師提出了基本的也是必然的課堂有效性要求。在這樣的要求面前,我們每一
位一線教師都要有應對的決心和行之有效的策略。是為獻計,也是對我自己的要求
㈡ 教師資格證考試講授新課環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教師資格證考試常用的互動方式有提問、小組討論、實驗探究、小組競賽、角色扮演等。
當然在設置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兩點:
(1)減少無效提問
教師資格證考試考生在試講時可能由於緊張,設計的互動常常無法呈現,全程幾乎只有提問互動、小組討論,以此顯現自己教學中確實以學生為主體。但在他們不斷的提問中,就很難避免提出一些諸如對不對,是不是之類的無效問題,這不利於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減少“這位同學回答的真棒”等無效評價
教師資格證考試課堂評價用語一定要有針對性,多樣化,你不能對每一個孩子都回應同一句真棒,學會細節描述。
例如:
××同學聽得最認真,第一個舉起了小手,請你回答!
你的發言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真謝謝你!
這么好的想法,為什麼不大聲地、自信地表達出來呢?
教師資格證考試講授新課環節的這些問題各位考生一定要留意。祝願各位考生順利通過考試。更多關於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備考技巧,備考干貨,新聞資訊等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
㈢ 語文教師反思自己"在講授該重難點方面,有哪些經驗,存在什麼問題
三類:實踐後反思、實踐中反思與實踐後反思。
1.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
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的反思,包括對教學目標的敘寫、教學材料的處理、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的設計、教學方案的編制等進行反思。要求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對過去自己或他人的經驗進行反思,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具有前瞻性。教師在比較反思中不斷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形成獨特的經驗,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
2.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
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主要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能否根據教學情況及時反饋,能否靈活有效地控制、調節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參與、交往、達成狀態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強調解決發生在課堂教學現場的問題,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提升教師對教學調控和應變的能力。
反思時,應認真做好反思記錄。反思記錄的內容主要包括:總結成功的經驗;查找失敗的原因;記錄學生的情況。
3.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
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主要指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包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以及對教學的成功、失敗進行理性分析,提出改進意見。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㈣ 如何對小學語文課評價
一堂小學語文課,從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執教者具有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素質,它體
體現在執教者對教學目標的確立,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媒體輔助教學的選擇,教學產生的實際效果等幾大教學體系中。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應從觀念入手,整體考慮,講究方法,全面評價。
一、 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當前,在貫徹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情況下,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應看執教者是否做到了如下幾個思想觀念轉變:
(一) 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樹立目標意識。
重發展,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人格、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習慣等的和諧發展。要樹立四會培養目標(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與發展)
(二) 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樹立個性意識。
每個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個性特長、非智力因素、學習領域都存在差異,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三) 由重教師「教」向重視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
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學習的結果。
(四)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轉變——樹立研究意識。
單向信息交流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綜合信息交流是以討論研究為形式的課堂教學結構,信息在師生、生生間達到了最大限度的交流。
(五) 由居高臨下向平等和諧融洽轉變——樹立情感意識。
學生學習過程,伴隨著感受、情緒、意志等而展開,思維發展、創新意識培養需要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
(六) 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
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師要採用多種方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出個性、教出風格。
二、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原則
(一)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指對語文課的分析要以課堂的真實情況為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不夾雜感情因素,不分厚薄親疏,通用一把尺子,一個衡量標准。恰如其分地進行評價。
(二)坦率誠懇原則
所謂坦率誠懇就是對課的長處一定要充分肯定,看準了問題,一定要明確地提出來,不能含含糊糊,一味「好、好」無根據地唱頌歌。對缺點和不足,也不應顧及面子,遮遮掩掩,要直截了當地指出,成績要說夠,缺點要說透。
評課時要考慮教師心理承受力,對年長和心理承受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一些,對年輕而心理承受力強的教師可坦率直爽一些。
(三)兼顧整體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評課者應樹立整體思想。通常,在分析課堂教學時常常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注意到了一節課的整體分析,而忽略對局部的分析。二是脫離整體孤立地對局部進行評價。因此,評課者應注意樹立整體意識;堅持在評課中,把點和面,局部和整體結合起來。
(四)激勵性原則
評課者科學的藝術性的評課能激發教師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積極性。對於一些中青年教師如有幾次成功的課得到恰當適時的鼓勵和評價,可能使他們後來成為教學明星和能手的直接動力因素。運用激勵的導向,可以達到:聽一堂課促進多堂課,聽一個人的課激勵一批人,聽一門學科推動多門學科。
(五)差異性原則
被評的教師情況不同,對課堂的要求不同,評課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評課就應各有側重。在評課形式上應該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導人。
(六)講究方法原則
評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應遵循人的認識規律,符合人的心理過程。首先,要充分尊重講課者的勞動。一般來說,不管是成功的課,還是失敗的課,教師都在不同程度上花費了心血,因此在評課時,評課者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肯定這一點。其次,要褒貶得當。評課的褒獎與貶斥要有個「度」,決不是褒越多越好,貶越少越佳。過多而不切實際的肯定,會給人虛假逢迎之感。在談到缺點時要講分寸,應以商量和提建議的口吻與執教者交換意見。再次,要主次分明,評課時在關鍵重點問題上要多加分析,道理講透,而在一般的問題上,則可一帶而過。尤其對缺點問題要抓要害,予以分析,一般問題可輕描淡寫,留給教者自己去玩味。
三、一堂小學語文課評價的具體內容
(一) 評教學目標與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要全面、具體、明確,符合語文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實際。
①全面:指能從語文知識、能力、思維品質、思想品德和學習習慣等幾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②具體、明確: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要分清「了解」『理解」「掌握」「運用」這四個層次。能力、思維品質、思想情感目標有明確要求。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所確定的語文教學目標,能以語文課程標准為指導,體現教材編寫意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重點、難點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關鍵,以簡馭繁。
能正確理解和掌握小學語文教材,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抓住教材特點和關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敢於對教材要求的教學內容及重點進行大膽的濃縮,不面面俱到,將知識歸納、分類整理。區分出哪些知識是本課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哪些知識是本課學習中要用到的,有助於知識的理解,但以後還要作為重點內容學習的;哪些知識是相關的。然後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從而突出重點內容。
(二)評教學程序與主體意識
3.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的編排組合,以及內容的銜接過渡,安排詳略等,而教學思路就是要看思路是不是清晰,符不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
課堂結構是指一節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順序、過渡和時間過渡,時間分配,看課堂結構就是看結構安排嚴謹,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環節時間安排合理。
4.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面向全體,是要求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為全體學生服務的思想。確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的教學方法要照顧到面,體現差異,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區別不同對象,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分類指導。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要有針對性。
學生的基礎,智力的水平,學習態度,家庭環境等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就要求教師正確、科學地認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可塑性。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能隨意放棄對某個學生的培養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要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把集體教學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和特長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5.傳授知識的量,訓練能力的度要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把教學目標里確定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就可以了,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層次、突出重點。不要片面追求傳授知識的量,而要在乎傳授知識的質。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還要使學生消化得了,吸收得好。
語文能力訓練要有個度,要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一步一步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去。要知道量太大,要求過高,可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所謂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6.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課堂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創造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機會,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進而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課堂教學中要多一些引導、點撥和指導,少一些講解,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讓學生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善於獨立思考,讓每一個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敢於質疑問難,主動去探索知識規律,獲取知識。
7.教學民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民主一方面是指教師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以循循善誘的態度管理課堂,進行教學。教師信任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豐系。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自己看做是真理的化身,而是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吸納學生的觀點,不可強求一致的標准答案,使學生改變記憶的機器之地位,真正成為學習的人。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要通過學生學習主體作用來實現。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要給他們提供能夠創新的機會。要引導學生善於找到創新途徑,學會創新的方法。
8.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過程,通過學生的不斷探索形成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表述、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參與學習、訓練,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一些結論的推導過程及結論的得出應讓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要相信學生,不能越俎代庖。只要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學生能得出結論的,都可讓學生去發現、去領悟。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㈤ 小學老師如何上好一堂公開課
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綻放,在公開課的舞台上》一文中告訴我們,教師的迅速成長,是上公開課使然。她說:「上公開課,就像家中來客必定要灑掃庭院、准備盛宴一樣,其中有準備的緊張,更有展示的興奮。這就像過日子如果沒有客人,可能終年粗茶淡飯、散淡隨意,正是那經常光顧的客人,使得我的『家政技藝』一日千里」。的確如此,想要做一位合格的教師,就一定要樹立每堂課都要當成公開課來上的思想。
以我的理解:要上好一堂公開課,那你需要做好、做細方方面面的工作。同時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的學習階段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來選擇合理而可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安排好課堂教學步驟,使教學過程變得豐富生動而有效。下面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談談我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以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備課前的准備工作: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說:要一萬的准備,萬一的實施。這句話雖有點誇張,但說明備課的重要。當所將的課題確定下來之後,進行的准備工作就非常重要了。這是上好公開課的知識儲備階段。這時候我們要根據這個課題,有目的的准備一下,算是練兵吧。這時候的准備可分為四個階段:海選、吸收、精選、創新。海選工作也就是說圍繞這個課題,廣泛搜集各方面的備課信息,查閱網上相關課題的教案、課件等資料,學習別人的優點,看能不能為我所用。可能別人的例子我不能照搬,但他的思想我可以借鑒,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
二、備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過一個老師說自己的公開課之所以上得這樣好,是因為他備這堂課花了一輩子,即他一生之中都是這樣勤於鑽研,公開課於是便會隨性而上,且上得多姿多彩!用整個生命去備課,一個多麼崇高的夢想和誓言在這些名師腳下不斷延伸,並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因此,在備課是力求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 備詳案。
即教師在課堂中要說的每一句話,學生的回答情況,甚至是教師舉手投足的每個關鍵動作,預測學生可能的回答狀況等等方面,都要寫下來,這個備課過程也就相當於把書讀到由薄到厚的過程。這種方法看似費時費力,卻能讓授課語言越來越精煉,思路越來越清晰,課堂效率越來越高。這點對今後的教學和自身業務的提高都非常重要。
2. 備學生、備聽眾。
備學生:首先,摸清學生的認知障礙。在備課時,應著力分析學生在學習本節課時將會遇到什麼問題,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備課時,還應該去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具體說,如創設情境時,我們要想,怎樣的情境學生才能感興趣?設計問題時,我們要想,怎樣的問題才對學生富有挑戰性?設計語言時,我們要想,怎樣的表達才能使學生覺得直觀有趣等等;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使學生集中學習注意力的目的。
備聽眾:公開課是一節供大家觀摩、評論的課,因此,它要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要考慮聽課者的感受,有時需把聽課者也融入到你的課堂中來。另外,通過優美而富有動感的課件,直觀形象地把你所講授的內容、重點及思路打在屏幕上,使學生和聽眾一目瞭然,心領神會,從而使課堂氣氛融洽和諧。
3. 新課的教學目標力求全面。
不論課程怎樣改革,一節好課首先應該是關注學生長遠全面的發展。也就是說,一堂好課不僅要考慮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提高了多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的身心、情感獲得了哪些發展,乃至在精神方面有了哪些收獲。
4.新課的導入力求新穎。
好的課堂導入,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效果。
5. 教學環節的過渡力求自然。
一節課總是由好幾個環節構成,所以在備課時應注意這些環節之間的過渡應該自然,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跡。這樣,一節課的思路就顯得非常清晰流暢,學生的思維也不會因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中斷或突兀的轉折被打斷,聽眾也會感到整節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
6. 課堂檢測的選擇力求精煉。
選入公開課中的課堂檢測題切忌「繁」「難」「偏」「舊」。選擇的課堂檢測題應力求緊扣教學大綱的重難點,以生動靈活的形式出現,難度要適中,讓絕大多數甚至全部學生都能順利完成,這也是你課堂效果的見證。
三、做好集體備課教研
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集體備課是一項極其細致且復雜的創造性活動,它
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利用教研組活動時間,各參加人集聚一堂,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首先,主備課人以「說課」的形式陳述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內容,並將本課在書中所處地位以及本課的大概內容加以分析和介紹共同來討,即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么教?
其次,主備人綜合集體的意見形成本次集體備課的教學案,和詳實課件以上課的流程向全組成員說課。最後,大家自由發言,就本課的各個部分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就每個環節的設計都進行細致的探討,最終選出最新穎、最獨特且能吸引學生的方案,爭取作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相統一。
四、反復試講,及時糾正
無論課前把教案准備得多麼熟悉,都不如進課堂給學生們試講一次所獲得的經驗來的直接和豐富,更有針對性。學生就是授課的一面旗幟,指引著我們講課的方向,左右我們的課堂。
試講不一定要有指導老師聽,只要自己在學生面前講一遍,這節課是成功還是失敗,看學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情緒就知道個百分之八十。若有指導老師聽課,每次試講完後,聽課老師都會提很多寶貴的意見,這時候你不要僅僅是聽著,這時你要一字一句的記下來,然後回去慢慢琢磨:這個老師的這句話是針對哪裡說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這個問題?那個老師提的意見有什麼可以借鑒的地方?然後能吸收的吸收,能改進的地方改進,將試講中存在的問題一一改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試講會讓你的課變得更好,只要你有耐心、有恆心。
五、正式講課
首先,要考慮著裝。盡可能穿職業裝,顯得大方得體,干凈整潔。女老師可以化化淡妝,顯得人很精神,給學生和評委一個比較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克服緊張情緒。有的老師在講課之前很緊張,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克服緊張最有效地辦法就是准備、准備、再准備!准備好了,進課堂還緊張,那就需要進教室之前自我調節一下。教師可以抱著以學習研究的心態來上課,以展示的心態來上課,以「我能我行」的心態來上課,不妨告訴自己,這是我的課堂,我准備得很充分,這節課由我做主。
再次,要有課前調動。上課之前一定要有課前調動,要找機會和學生套套近乎,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同時也藉此穩定自己緊張的情緒。
最後,在授課過程中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語言風趣幽默、富有感染力,有激情,還要注重手勢等形體語言的運用。努力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使學生能夠輕松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六、撰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這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要不要「反思」?當然要,因為沒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課,而且「無思不成師」!沒有「反思」教學則停滯不前,創新則無從談起。但「反思」要找准教學整體工程的關節點,要把握好時機,換句話說,「反思」要在需要反思的時候「反思」。其實一節好課,不僅學生獲得了發展,老師也同樣應該得到發展,這就是教學相長。在准備一節課時,我經常把以前寫過的教學反思瀏覽一遍,力求避免曾經在課堂上出現過的不足和失誤再次出現,確實對自己的授課有不少的幫助。什麼時候需要「反思」?比如說,一節課上完,是成功了還是沒有成功,是大體上成功了但還有缺憾,還是大體不成功但也有成功的地方;成功的因素是什麼,不成功原因又在哪裡;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有哪些地方能夠改進,到底怎樣才能改進。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進行認真梳理,嘗試拿出解決的辦法。這些都需要教師具有反思的習慣,這是教師應具有的基本素質。
總之,通過上公開課,你會明白許多:如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環節應該怎樣安排,提問有哪些藝術,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麼來進行有效合作,怎麼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怎樣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等等。有理由相信:每位教師,只要你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有一天你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講台一定會變成屬於你自己展示風采和魅力的舞台!
㈥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評課
評課是同伴互助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還是專家引領的重要陣地.評課既要反對只講好話,相互奉承,也要反對只說缺點,相互詆毀.評課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既要看到成績,也要指出不足,更重要的要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與授課人共同進步.
評課前要充分准備,理清思路,抓住要點.切忌面面俱到、輕重不分、條理不清.重點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分析得失,提出改進意見.
(一)教學目標設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
1、教學目標設定,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全面是指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只設定單一的知識能力目標,還應在感情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設計明確的目標;具體是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適宜是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課標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一節課下來,教學目標達成度如何,是評價這節課效果的重要指標.
(二)教學資源整合
教學資源的整合,即我們通常說的教材處理.但教學資源整合較之教材處理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對教材、教學輔助材料和其他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力,是檢驗教師教學能力的一把尺子.評課時要從教師對現有教學資源的取捨、整合等方面進行分析,特別是教學內容的前後銜接、教學重難點的准確把握、教學資源的合理取捨、學生現有經驗的有效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是評價一節課成敗得失的重要依據.
(三)教學程序展開
教學過程的評價要點,既要看教學過程的預設,還要關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調整、應變、生成與發展.
1、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渡,怎樣安排詳略,怎樣安排講練等.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教學思路,一要看教學思路設計是否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二看是否符合教學內容實際,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三看是否有一定的獨創性,能否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四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五看預設的教學思路是否根據教學實際及時有效地進行調整和發揮.
2、教學結構
課堂結構主要指教學環節或步驟.教學指導思想的科學性,教學環節的完整性和時間安排的合理性是評價教學結構的主要內容.
教學指導思想,是否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問題為核心」.
教學環節是否完整?以講授新課為例,通常應有復習鞏固、新課導入、教師啟發、師生互動、學生思考、教學小節、課堂訓練(練習)等環節.
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應十分注重給學生的參與、思考、討論、練習安排較多的時間.如江蘇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整節課教師的講授控制在10-15分鍾,學生的自學、自悟、討論時間安排15-20分鍾,學生的課堂練習時間安排5-10分鍾.也有學校規定,課堂練習必須完成課本上的所有習題,並完成配套教輔上的部分練習.
同時,還要觀察和評價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握,如是否突出重難點,是否前松後緊或前緊後松,是否有效的前後轉換與連接,是否根據課堂突發情況合理調整教學時間與環節等.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條件和手段校際差異大.因此,評價教學方法與手段應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方法的適切性.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優選活用.
2、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即使同一節課,也要根結不同的教學環節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探索階段總會有許多瑕疵和不足,對於教學方法的創新嘗試,評課人要給予積極的鼓勵,而不要囿於慣性思維橫加指責.
4、教學手段與工具的運用.既要積極鼓勵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與手段,同時也要肯定不具備條件的教師使用傳統的有效的教學工具和技術.要客服片面強調使用現代教學技術的傾向,不能「為使用而使用」,更不能為裝潢門面而濫用.教學條件和工具的運用,關鍵要看是否適時、適當、有效.
(五)教師基本功
「台上10分鍾,台下10年功」.課堂教學的好壞,歸根結底取決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教師評課,要透過教學過程,看到授課人內在的教學基本功.
1、板書:一是看板書設計的合理性,是否言簡意賅,條理清晰,畫龍點睛;二是看板書字跡,是否工整美觀,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師,更要強調書寫的規范、美觀;三是看簡筆畫,是否具備必要的簡筆畫技能.
2、教態: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交融,是合格教態的基本要求.對教態的較高要求,教師還應該儀態優雅,富有表演力和感召力.
3、語言:准確清晰、精當簡練、語調適宜、快慢適度,是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較高要求:語言優美、富有詩意或哲理、激情奔放、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幽默感.
4、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微機等熟練程度.
(六)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課堂效果評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看課堂教學效率,即單位時間取得績效,達成同樣的教學目標,使用的時間越少越好、學生學得越輕松越好、學習過程越快樂越好、學習負擔越輕越好.
二是看目標達成度,主要看是否實現既定教學目標.這里要強調多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不僅看學了多少知識,提高了哪些能力,還要看學生在思想教育、情感體驗、實際操作等方面收獲.
三是看學生受益面,要關注全體學生的收益狀態,從不單要看優秀學生的發展,還要看中等生和學困生的進步,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各上層樓.
對教學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可結合聽課時當堂測試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確保評課有理有據、客觀公正.
㈦ 小學數學教師講授新課時怎樣設計探究性問題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我們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研究時,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麼是探究性學習。狹義的"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己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的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發展與完善,過去傳統的教師一味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再反復操練的機械學習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而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模式與教學思想也表明了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從而我們發現,人們早已認識到兒童在未來能否取得成功,不僅決於其自身知識、技能與智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興趣、態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外因素。而探究性學習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亦有利於教師素質結構的整體優化。
一、激趣導入,樂於探究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啟其蒙而引其趣」。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定理、證明、概念、定義、理論、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數學的心臟,只有問題才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因此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輔助作用,設計好適合學生能力水平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產生探究問題的沖動與慾望,那麼探究問題的學習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同時,學生好奇心強,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更樂於去嘗試、去探索。有時候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數學情境中包括了數學問題,而不是教師單一地給出,而是刺激性地讓學生在情境中去發現、去提出、去思考,引發其探究,更為後面的數學學習提供很好的學習探究興趣與慾望。
二、設疑導思,參與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思想永遠不能代替學生的思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教師將學生帶入一個問題情境中後,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參與探究, 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對新知進行信息加工理解,主動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這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計算時,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採用合作的方式,把三角形轉化成面積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自主探索、交流結果,根據原圖形與新拼成圖形間的關系,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推導結果交流:三角形面積=底×高÷2。這樣讓學生有充分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參與探究學習活動的學生思維活躍,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靈活應用,實踐探究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同樣,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與探究,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當然,學習的最終結果在於應用,這既是對探究成果的驗收,又是對探究方法的總結與運用,形成學生自身的探究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所以教師應及時正確簡要歸納,概括要點,明確要掌握的方法、明白的道理,幫助學生小結歸納獲得的知識體驗,學會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對學生的概括思維水平、應用意識都有所提高。所以教師在設計應用練習時要注意問題的連續性、創造性、可探究性等。如在學習「統計」時,讓學生收集有關日常生活家庭各種開銷情況,繪制統計圖,計算出各種數據,並合理安排自己的個人開銷,增強理財意識;學習「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走家到學校的路程體驗「千米」的概念,通過估計時間計算出路程。再如教學思考題旅遊坐車問題時,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論證得出最省錢的花費方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總之,要採用各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
四、體驗評價,引深探究
從評價的意義上講,評價具有導向性,評價具有激勵性,評價具有發展性。評價能增加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因此教師應重視評價在探究學習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探究學習中有這樣的評價:首先要對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等精神品質進行贊同的評價,使學生獲得探究學習中體驗到的喜悅情感,增強繼續探究、勇於探究的信念與決心;其次要在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後所獲得新知的信息,給予及時的引導與評價,體驗成功,獲得主動探究的慾望,並使學生自覺主動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感悟,將思維指向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上來,以便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新課程改革中,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學習,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大舉措,是數學教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它要求教師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給予充分的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會學習、學會應用;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探究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去發現、去探究、去創新,以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㈧ 怎樣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
反思是教師教學中的一種內省活動,是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使課堂有汩汩而來的「源頭活水」,就應該成為自覺的反思者,對教學持開放和批評的態度,從而改善自己的教學取向,激活自己的教學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講台上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
反思我國的教育,長期存在著片面追求知識和技能的唯一目標,教師單純地傳授知識、技能,以求獲得評價學生絕對量化的結果——分數,這必然帶來教育的諸多缺憾,不利於人格的健全發展。而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新課程對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強調,突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層次革命,也是教育本質的真正回歸。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所以教師要對教學目標的功利性進行反思,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的內容中去,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與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但是,由於我們對新課程教學三維目標的設計和操作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檢驗,在實施層面上往往出現教育目標的虛幻現象:如:知識、技能目標該核實的不核實;過程、方法目標出現了「游離」現象。教學工作顧此失彼。所以每節課後,筆者都要進行教學目標完成的反思,如,教學目標設置合理嗎?完成得怎樣?本單元知識目標重點突出嗎?難點化解了嗎?情感、態度、價值觀「生成」的程度如何?有沒有把學科最重要的東西給予學時?等等。如在講解《學會合理消費》時,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可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逐一說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等概念即可,這樣,新課標要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就難以達到。如果我們做如下改進: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舉例說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為什麼要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為什麼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相互討論、相互補充……如此教學,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二、反思教學過程的差異性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爭奇斗艷,各領風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教師要及時反思教學過程的差異性,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讓學生實現會學、學會、樂學。三、反思學生自主與教師引領的統一
自主性學習已經成為當前政治課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種學習方式,確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自主性學習的理念在轉化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出現了異化。一些教師認為,學生自主了,教師就可以退避三舍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新課堂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並不否定教師講授的作用。這種為了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視教師指導作用的教學行為,就是把自主學習給「泛化」和「異化」了,是把自主演變成了放任。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於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的理論知識,不可能全部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或搜集資料,否則將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恰當的講授、生動的舉例,在啟發學生思考的同時,還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會使思品課充滿生活的氣息,迸發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懷。脫離了教材觀點的主體性,教師教的主體性,學生學的主體性是無法真正發揮的。
課堂目標的達成,需要一種充滿睿智的引導。引導是一種真誠的幫助。學生學習目標的確立、學習資源的開發、學習方式的選擇、學習氛圍的營造、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自我潛能的發揮,都需要教師真誠的幫助。引導是一種精當的啟迪。學生學習遇到困惑時,給予適當的點撥;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引導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當學生學習浮於表面時,給予適當的啟示,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認識。引導還是一種熱情的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精神動力,誘發學生的生命活力,靠的就是一種引導。教師必須「導放」有度,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要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這無疑是明智之舉,更是我們的應盡之責。我們不能無視教師的引導,而去追求那種冠以自主學習美名的喧囂熱鬧、空洞無物的課堂教學。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用講授引導學生思考,並歸納總結思考的結果。學生的思考應該體驗教師講授的內容,促進師生的互動,促進情感的升華。總之,只有讓自主與引導齊飛,學生和教師共舞,才會演繹出自主學習的精彩課堂!
四、反思教學評價的多樣性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反饋。它既可以幫助老師判定學生在學習中的優勢和不足,監控和督促學生不斷進步和提高,也有利於教師教學效果的評估,幫助教師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於定量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選拔和管理功能,更多地表現為終結性評價,無論是評價的對象、目的、方式、內容都過於單一。這既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容易導致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應對傳統的教學評價進行反思。應重視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習過程的體驗,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實現「他評」與「自評」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改變學生只是對象的單向評價方式,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教學相長的良好發展,最終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
教學反思有利於對經驗的歸納、總結。教師隨手記下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思想火花,記錄自己的教學軌跡、教學感言、教學感悟、教學經驗,以補充今後教學之養分。我們要經常反思,形成「反思--教學--再反思--再教學」這樣的一個教學鏈條,唯有如此,才能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境界。
㈨ 老師上課沒上好的反思
開始工作已經有一個月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了,作為一個新教師剛開始教學,經驗方面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這就需要花很大的時間來彌補。說是教學生,其實備課、講課的同時也是自己的再學習過程,很多東西都是重新學一遍,小學的語數對我來說並不難,但是現在要教學生,那麼工作就得做到細,比起自己會做題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對於自己這段時間的教學總結了幾點:
因為剛開始教,總是怕遺漏什麼東西沒有講,上新課的時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講到了,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會感到一節課東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點是哪。而對比有些老教師上課,新授課時把這節課必須要講的講到,讓學生理解,東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學生學起來容易,而且會用,那麼他們學習的信心就會增大,有些東西可以放到題目碰到時再進行講解。
再有就是對教材的把握上和理解上不夠到位,書上有些東西寫的很簡單,但是事實上很多東西都要自己補充進去,讓內容充實完善起來,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再講一個知識點前應該先做好哪些鋪墊……,這些就需要事前的備課功夫要做細,做到位,多聽聽師父和其他老師的課,然後及時做好調整。
有些地方其實自己也不是很注意,比如一些字母的書寫,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一開始就要讓學生規范起來,要從平時開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還有這樣的事情,有時候嘴巴一個不留神說出來了,比如在講「a」的形成時,一不小心就讀成了英語,一句話出來之後,學生完全傻眼了,所以上課前自己一定要反復練習。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
問題比較大的還是怎麼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來聽來學,做到真正的師生互動,這裡面老師怎麼樣來引導,問題的設置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講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學生有沒有跟上老師的節奏,一步一步過來,理解、接受。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時,學生如果理解了,會做了,那就會覺得比較容易,學習的信心就大了,反之如果一開始就碰到難關,錯了很多,就會認為很難,較難接受,之後講解的再詳細,效果也不是很好,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所以第一遍教學的時候就要讓學生跟上思路,應該先由老師舉例,給以正確的示範,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多舉幾個,使得學生有一個從理解到整合到熟練的過程。等學生差不多會了,再讓她們自己練,這樣效果顯然會好很多的。
另外包括新課的引入,知識的前後銜接,內容的合理過渡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