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我們發現:「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形成了鮮明的結果對比」 。這種現象引發我們對小學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我們一貫提倡的「課堂教學向40分鍾要質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科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和《杠桿》),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
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
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了科學課程的評價理念:「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強調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而重視學生探究過程的體驗,重視科學素養的養成。」因此,其評價體系必然不同於傳統單一的一張考卷、一份成績的評價,而應該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重點從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志趣、態度、技能、方法、思維水平、活動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1.科學學習評價單。結合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設計出科學學習評價單,讓學生盡量詳細地記錄他們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一邊做一邊寫下每個階段的思考。教師在課後通過分析每位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單,從中評價其學習情況。
⑵ 如何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以及社會、 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斷提高, 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 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 我發現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結果, 這種現象引發了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 科學教育怎樣才能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 樂於探究, 熱愛科學, 形成尊重事實、 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科學課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如何實現向 40 分鍾要質量這一目標?大量的成功教學案例已經證明, 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那麼, 呢?
1 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
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結果的一種預約, 既是教學的出發點, 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 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學三下冊《磁鐵》 這一單元時, 從第一課時 「我們知道的磁鐵」 的教學中發現, 有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興趣課里已經接觸過了磁鐵, 對磁鐵的相關知識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因此, 在接下來的的「磁鐵的兩極」 、 「磁極的相互作用」 等教學中, 我及時修正了各課的教學目標, 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有計劃地做實驗、 分類整理實驗證據找出規律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體驗認真實驗、 收集證據, 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從整個單元的教學的效果看, 正是由於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科學探究的主體性和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和熱情,較好地完成了本單元三維目標的達成。
2 通過有結構的教學材料,引領探究活動緊扣教學的重、 難點
材料是科學課探究活動的依託, 有結構材料的組合, 既要揭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 體現教材的科學性, 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 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還應從趣味性、 基礎性、 實踐性原則出發, 同時要盡量排除無關的干擾因素, 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使他們能發現問題, 形成合理的假設, 明確研究活動的目的, 確定研究活動的程序與方法。例如教學 《比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較水的多少, 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准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 包括天平、 秒錶和漏斗。但由於教師忽視了對材料結構性的研究, 上課時, 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錶、 漏斗來比較少了多少了, 不但費時費力, 還完全偏離了目標要求; 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課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備了幾個果凍殼、一個圓柱形杯子和一支簽字筆。這組材料的出現, 不但馬上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問題的核心即同一標准上, 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 而且為第二部分內容 「量筒的認識」 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和遷移的作用, 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因此, 教師通過呈現有結構的材料, 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實驗過程中要重視對哪些現象的觀察, 以及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實驗的興趣, 更能提高探究實驗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對科學概念的自我建構科學課的學習過程, 一般是先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再進行實驗取證, 經過分析、 歸納等抽象思維形成概念和規律, 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的「實踐—— —認識—— —再實踐—— —再認識」 的過程。其中分析、 歸納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 也是提升科學探究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與培養。通過教師引導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等方法, 使每個學有所得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並將此提升為理性認識,形成對科學知識的自我建構。如六上科學《增強抗彎曲能力》 一課的教學, 在對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研究中,教師通過:「同學們,通過推測形狀改變可以增強材料抵抗彎曲的能力,下一步你們准備怎樣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狀?估計哪些形狀有較好的抗彎曲能力呢? 怎樣進行測試? 」 等一系列問題的交流與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觀察的重點, 更好地控制相關變數,使實驗方案更具有科學性、 准確性和可操作性。實驗操作結束後, 又通過 「觀察測試的數據, 與沒有折的紙進行比較, 你發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 的研討與交流, 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 深層次的思考, 從收集、 整理、 分析數據的過程中, 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 從現象到本質, 從感性到理性, 讓學生切切實實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 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和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 有效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 開啟了學生幽閉的新智, 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
⑶ 要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要採用哪些教學策略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即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探究活動的過程,掌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態度。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性教學,這就要對其進行理性思考,採取一些措施對策,以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水平。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的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科學探究這一小學科學課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廣大科學教師的思想與行為之中,使我們的科學課堂真正落實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既學會了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又培養了科學的能力、科學情感與價值觀,較好的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然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學教學目標的落實,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為了改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從教師思想和課堂教學入手,切實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實施。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真正重視科學課程
在小學階段多數科學課教師均為科學兼職教師,專職教師缺乏,有的學校雖然配備了專職教師,但課時安排過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學的科學課程不屬於學生與學校認定的主要課程,在思想上沒有很重視這門課程,就造成教師在課前教材解讀不深刻、學生把握不到位、目標定位不準確、活動材料准備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備每一節課,因此就不能保證科學課的質量。
要提高科學課堂的有效性要先從教師的思想上改變科學課不重要的觀念,只有真正認識了科學課程的重要性,課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實行。只有在思想上轉變的教師才會精心地准備課堂。
二、認真制定教學目標
開設科學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增長見識,了解生理、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和規律,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是一些老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往往只滿足於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掌握,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如何讓學生得到較大的收獲,提升他們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是仔細斟酌,制定合適的目標。
例如我在上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大腦》一課時,剛開始制定的目標是以了解大腦的形態和結構為主要目標,但是在深入探究後,發現學習大腦的知識要想講透不容易,也必然會涉及許多科學名詞和抽象的概念,而認識大腦及大腦的功能是為學生理解如何科學用腦提供科學依據,學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學用腦方面得到科學的指導,我們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糾正他們平時在學習生活上一些錯誤觀念,讓他們通過本課學習後知道如何科學用腦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開發大腦功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因此,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為:1、初步認識大腦的結構特點。2、了解大腦分為左右半腦,對人體的管理是一種交叉的關系。3、了解大腦各區域的功能,認識大腦的主要功能,體驗大腦是人體的最高指揮中心。4、認識科學用腦的意義和保護大腦的方法。教學重點確定為認識科學用腦的意義與方法。
這樣的目標設置讓教學這堂課程更有針對性,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的重要體現。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要為課的目標服務。環節需要用什麼方式呈現,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同時也要預設學生的課堂反應,提前設計應對措施,以便減少因准備不足而派生出的無用環節,從而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大腦》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知道如何科學用腦,在教授如何科學用腦之前,講解大腦構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純粹的知識灌輸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是人的大腦卻是一個打不開的「暗箱」,為了克服對這個「暗箱」理解的障礙,我設計與「人的大腦」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見到的「豬的大腦」作為替代品,讓學生在興奮的猜測後,通過對豬的大腦的觀察,直觀地了解了人腦的結構和特點,輕而易舉地揭開了「暗箱」。這樣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腦構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服務。
在「大腦是指揮中心」這一知識層面上,通過一系列活動,引領學生分析這些活動是由大腦相關區域控制的,至於活動內容我們基於學生全休參與的原則進行了重新設計。在教學大腦的功能時,課堂上設置的幾個有趣的小游戲,如:聽聲辨人、大家來找茬等簡單的小游戲,寓教於樂,在游戲中體驗了大腦各區域對人體各種活動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極抽象的概念通過游戲的方式,在快樂、輕松的氣氛中讓孩子們體驗到學而有樂,思亦有趣。在這一環節設計上不採用課本上的「記憶力」、「創造力」游戲,是因為記憶對於人的大腦功能而言是比較復雜的,不能清晰體現大腦對各器官和各種活動的控制功能,而創造力游戲——拼七巧板,也無法很好地體現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所以把游戲簡單化,清晰化,這樣更能為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實施評價方面,我們試圖通過日常學習中常見到的現象以判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檢測,鞏固已學的知識,把科學用腦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傳達給了學生。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如何應用知識去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問題。
四、有效利用課堂生成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充分的預設是教學成功的保證。充分的預設,並不表示教師對教學的全控制,也並不表示教師對學生活動和思維的干預。葉瀾老師說過「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徵」。所謂「動態生成式教學」,是指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先確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由教師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簡單的電路》一課,做連接電路的實驗,十二個小組里還有一個組的燈不亮,我沒有簡單的說:「你們課後再試試吧」,而是讓他們小組演示做法給全體同學看,大家一起分析、尋找失敗原因,幫助這個小組獲得成功。這樣的學習過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課堂生成的資源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實驗需要嚴謹,細致的態度,同時也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五、大力拓展課外探究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的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後續活動」。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後續探究時,總習慣把拓展活動當作標簽,在每節課的最後說上一句「這節課就上到這兒,這個問題我們課外繼續研究」,而如何研究卻無後話。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研究時,要加強實效性。首先應該對學生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篩選,從中確定學生比較容易完成的、確有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要及時督促檢查,鼓勵評價,適當時可以交談、書信、家長簽字的形式取得家長對學生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支持。對於那些中長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盡量設計些簡單易行圖表式的記錄單,並及時組織學生進行過程性反饋,讓學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同學看,讓別人來欣賞,使自己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同學間的認同和肯定,獲得成功感,進一步激勵了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熱情,真正把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引向生活,走向社會,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們的孩子去感受科學學習的魅力,真正與科學學習零距離。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去思考、創造性的去設計、藝術性的去實施。相信我們在不斷摸索中總結經驗不斷前進,「讓學生出彩,讓課堂精彩。」
⑷ 小學科學課中實施有效教學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
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回有教學價值,1、教答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⑸ 淺談如何提高對小學科學課課堂有效控制策略的經驗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回1、教師答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⑹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我們發現:「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形成了鮮明的結果對比」 。這種現象引發我們對小學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我們一貫提倡的「課堂教學向40分鍾要質量」……要的是什麼質量?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大量的成功教學案例已經證明,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和《杠桿》(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環節設計要有開放性,幅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沒有過多的干預學生的活動,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因此,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節探究課,教師都希望學生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像科學家一樣真刀實槍地干科學,但有時卻不能如願。學生可能只對探究活動的某一環節感興趣,探究目的不明確,說不出這節課有什麼收獲。教師的心裡只能留下遺憾。如製作彩虹時,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噴水,卻不分析彩虹不會出現的原因。教學《熱脹冷縮》時,學生只對吸管中的水滴會往外推,向里流感興趣,到底是水還是空氣在熱脹冷縮,全然不顧。一節課下來,熱熱鬧鬧,為動手而動手。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思維相脫節,探究只成為一種外在形式。
因此,在學生探究動手前可以先請學生設計一份實驗方案,把原來直接向學生提供材料而讓學生想一想需要什麼材料,怎樣做比較合理,在動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探究中一邊動手一邊做記錄,再想想探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留一點時間請學生進行課後反思,談談探究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之間做一些評價。這些環節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指手劃腳或省略,使學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在探究中教師要預想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醒學生注意,達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亂。因此,備課要備兩頭,課前向學生調查。一般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都有根源,教師要善於疏導或對症下葯。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學課最易被察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認為科學教育評價可有可無;往往以筆試為主,偏重知識記憶、理解的考查;測量的結果是學生「知道」什麼,而不是學生「會做」什麼。而在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了科學課程的評價理念:「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強調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而重視學生探究過程的體驗,重視科學素養的養成。」因此,其評價體系必然不同於傳統單一的一張考卷、一份成績的評價,而應該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重點從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志趣、態度、技能、方法、思維水平、活動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為了體現上述評價理念,我們設計、嘗試了幾種評價工具,把評價嵌入到教學活動中隨時進行,將課程、教學、評價融合在一起,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⑺ 要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要採用哪些教學策略
懸念是對一個抄問題還襲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⑻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和《杠桿》(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環節設計要有開放性,幅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沒有過多的干預學生的活動,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因此,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節探究課,教師都希望學生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像科學家一樣真刀實槍地干科學,但有時卻不能如願。學生可能只對探究活動的某一環節感興趣,探究目的不明確,說不出這節課有什麼收獲。教師的心裡只能留下遺憾。如製作彩虹時,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噴水,卻不分析彩虹不會出現的原因。教學《熱脹冷縮》時,學生只對吸管中的水滴會往外推,向里流感興趣,到底是水還是空氣在熱脹冷縮,全然不顧。一節課下來,熱熱鬧鬧,為動手而動手。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思維相脫節,探究只成為一種外在形式。
因此,在學生探究動手前可以先請學生設計一份實驗方案,把原來直接向學生提供材料而讓學生想一想需要什麼材料,怎樣做比較合理,在動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探究中一邊動手一邊做記錄,再想想探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留一點時間請學生進行課後反思,談談探究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之間做一些評價。這些環節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指手劃腳或省略,使學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在探究中教師要預想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醒學生注意,達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亂。因此,備課要備兩頭,課前向學生調查。一般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都有根源,教師要善於疏導或對症下葯。
⑼ 小學科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有三大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一、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其實就是化難為易,把大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目標,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這樣你就會發現:從小處著手,從易處著手,事情也許並不很難。怎樣化難為易呢?(一)化抽象為形象1、語言的形象化。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語義代碼。2、圖像的形象化。圖像包括圖片、圖表、草圖、繪畫、攝影、幻燈、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在無法藉助實物的情況下,圖像直觀是實現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徑。通過圖像的直觀性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所闡述的道理,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尤其是教師自繪圖畫是很有教學價值的。 3、動作的形象化可以用直觀表演、直觀演示、直觀操作。(二)化理論為實踐,從生活中尋找科學性,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實踐中獲得,在操作活動中學習課本知識。(三)化未知為已知,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四)化復雜為簡單,科學的秘密就在於把復雜的東西演變成為若干簡單的東西去做。二、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一)由結論到過程,讓學生學深學透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展示知識本身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同時也要讓學生的思維捲入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二)由知識到問題,把知識轉化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探究,並圍繞問題進行交流、互動、研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深學透。當然,問題要設計得有價值、有意義、有挑戰性、有新穎性,使其能夠有效引領和刺激學生的學習和思考。(三)由已知到未知,「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從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讓學生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四)由一元到多元,「一元」指的是一元標准、共性認識、普適價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釋、個性認識、獨特價值。認識和思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為此,新課程教學提倡和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多種解讀、對問題的多種解答和對情景生活的多種體驗感悟。多樣化和個性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思維,有助於學生學得深、學得透,學出個性來。(五)由傳承(接受)到創新(質疑),學習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傳承和接受,也是對課本知識的創新和質疑。這樣的學習才會學得深學得透。(六)由依賴性的學到獨立性的學,「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杜威)教材的編寫因為要受到書面形式等的限制,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突出表現在:當教材以定型化、規范化的形式把學科知識內容固定下來時,它必然省略了隱含在其中的有豐富內容的思維過程,這樣就帶來一個矛盾,即內容上包含著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簡單、呆板、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這也就是說,以書本(教材)形式出現的知識,它的思維和智力價值是潛在的。(七)由教知識內容到教思維方法。教師在傳授教材知識內容時,不能只停留在對教材表面的結論和說明的表述上,而是要進一步深入進去,挖掘和揭示這些表面結論和說明的產生與形成的思維過程,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去。三、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愛學、樂學讓學生越學越愛學、樂學的具體策略有很多,但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點和秘訣:富有情趣。情趣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發現的幸福。這是有效教學的動力源泉。(一)教師要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上課要投入。 ——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前提。(二)挖掘學科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核心。(三)「寓教於樂」,把游戲、藝術引進教學,使教學活動充滿情趣。——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敲門磚。(四)體驗成功,讓學生在你所教的學科上獲得成就感。——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公開的秘密武器。(五)重建課堂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家的感覺(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