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小學美術論文
小學美術手工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在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教學模式。手工課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手工課堂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對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標准中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手工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手稿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幫助學生學會確定主題、收集資料、選擇工具、准備材料、創意設計、製作、展示等手工課堂中存在的諸多環節,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活動中真正掌握手工製作的基本技能、體會合作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審美情趣與團隊合作精神。
通過研究小組合作在小學美術手工課堂中的綜合探索,我在不斷實踐探索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小學美術手工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希望能進一步的完善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美術手工課堂中應用,趨利避弊,使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 常規單一的小組合作形式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不能落到實處
問題:一開始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我一般都是採取就近組合或4個大組組合的方式,但在平時的教學中,由於班主任在安排學生座位時,一般未考慮到合作學習的需要,隨機組合就導致了有同組不異質的可能,不能保證分組的合理性。例如,在組建《我們的音樂會》這一課的學習小組時,我採取的是直接將學生按座位分為4組,每個小組的人數為10-12人,我在這四個小組中挑選出一個小組長之後就沒有對其他具體的事項進行分工,課堂上進行課堂討論的時候就立刻出現了問題,有的小組兩三人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心不在焉的坐著;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發言;有的小組借機閑聊等,在合作製作的過程中,小組中一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就充當了絕對的主角,而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沒有事情干,默默的坐在一旁,覺得自己在小組中仔純毫無作用,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喪失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由於手工課的環節復雜,凝固單一的小組合作形式,不能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以及學生之間家庭背景、能力傾向、興趣愛好、動手能力、個性特徵等存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學生之間的學習效果相差甚遠,所以常規的組合方式也無法滿足美術手工課堂對學生的合作要求。
對策:1、在組建學習小組前,我先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學生的性別、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家庭背景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後將班級學生搭配成若干「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合作小組,採用「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機制開展交流學習。
2、明確組內成員的分工,強化小組的團隊意識,在每一個階段每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時的組織負責者、資料收集者、記錄者;課堂發展過程中的匯報者、評論者;作品製作過程中的材料准備者、圖形設計者、手工製作者等。細化責任,最大限度的發揮小組成員的個體優勢。在一定時間後,角色互換,從組織形式上保證了全體同學參與合作的可能性,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學生始終處於控制地位,有的學畢戚孝生始終處於從屬地位,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使每個小組成員都有責任、有工作,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鍛煉與提高的機會,讓學生感覺自己在小組中的地位是相對平等的,容易建立學生的自信心,不至於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少數尖子生表演的舞台,切實提高學生參與合作的效率與積極性。
二、 學生之間不會合作,缺乏合作技能的培養,合作學習缺乏成效
問題:現在的小學生自我表現慾望強烈,浮躁、自我,沒有合作精神,就算按照學生各自的特性進行分組之後,學生之間還是不會互相合作,他們認為相互合作就是幫別人做,一方面加重了自己的負擔,一方面覺得別人不會接受自己的意見,不如各做各的,使得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得不到共同進步的效果。例如,在《民族娃娃》一課中,我要求各個學習小組在課前分別去收集關於我國少數民族的各類相關資料,還要准備這節課需要的材料及工具。但上課的時候我卻發現,同一個小組收集的資料以及准備的材料重復的幾率非常高,這就說明了學生在課前缺少溝通,沒有將任務合理的分配給小組成員;在分組討論各民族的特點以及選定自己小組製作對象的時候,學生不會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也不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發生意見不合的時候也不會和平地解決問題;在作品的製作階段,我本來是要求每個小組合作製作2-3個組合的民族娃娃,但我發現很多小組的學生出現各做各的情況,或者完全不動手、還有部分同學是沒有動手的機會只看著別的同學做。
對策:1、要使學生有效的進行合作學習,就必須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例如,在《我們的大花瓶》一課中,我要先請學生欣賞一些漂亮的花瓶圖片,在欣賞過後,我請了一名表達能力比較好的學生從花瓶的形狀、紋樣等方面進行評述,學生說完之後,我再根據他的意見進行補充,然後請下面的學生針對其他作品模仿我剛才與學生的交流方法進行討論。在進行作業示範時,我請一個小組的學生到講台上來,與我組成一個組,對這些學生我進行了一些具體分工:比較有想像力的學生先進行圖形的構思,根據花瓶的基礎結構進行組合設計;繪畫能力比較好的學生負責起稿,畫出花紋裝飾;動手能力比較強、心思細膩的學生負責剪刻;對與那些能力稍弱的學生讓他做一些簡單的粘貼或者收撿的工作,在整個製作的過程中我與學生分工合作,完成示範作品,接下來請下面的學生模仿我與學生的合作方式進行合作,這樣由於我示範在先,學生可以模仿我與學生的合作進行合作,學生之間的合作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2、小組長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充當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一名合格的小組長,能夠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過後,我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先選定一名能力相對較強、發言積極、表現慾望強烈,有一定組織協調能力的學生擔任合作小組的組長,並對小組長進行集中培訓,督促組長積極主動的組織小組進行交流,使組員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合作的意識。指導組長在課前安排收集資料及准備工具與材料的時候要先做功課,了解清楚需要收集的資料以及需要准備的工具與材料之後,再合理的分配組員去做准備,細化工作,不至於給某一人造成負擔;指導組長在組織合作交流時,要先進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勵組員大膽發言,讓會說的先說,不會說的先聽後說,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指導組長在交流過程中進行靈活協調,如對於討論積極的同學報以掌聲,當出現意見分歧時,組長要先問為什麼,請組員說出理由,當出現冷場是,組長要能帶頭發言,起表率作用,指導組長收集組員在交流同一問題時做出的不同答案,並及時准確地向我匯報,讓我能夠及時了解情況給予指導,促進合作交流的有效進行,在大部分學生了解小組合作的方法後,我還會定期更換組長,平衡學生之間的差距,促使學生共同進步。
三、 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不到位
問題:開展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卻容易忽視老師的指導作用。在最初組織合作學習的時候,我認為應該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僅僅是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鼓勵學生彼此合作,課前布置好專題→讓學生分組收集信息→課上讓學生自己交流展示→分組製作,但在過程中,不能及時、適度的給予學生點撥,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還不能達到一定的程度,小組合作是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的。例如,《表情豐富的臉》這一課是需要准備製作吹塑紙版畫的相關工具的,我安排學生課前先去了解關於製作版畫的資料、再根據收集的資料去准備上課時所需要的學習工具及材料,卻沒有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進行引導,導致上課時學生准備的工具不全;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時候,課堂次序比較混亂,學生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爭端或討論與學習無關的問題,使小組學習變成自由散漫的活動;在作品製作的階段,也會由於老師沒有合理協調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使合作學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對策:1、在收集資料階段,教師應合理引導,做足合作前的准備工作,比如說可以告訴學生查詢相應資料的網址,引導他們查詢,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收集生活中的小知識;促使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如提供一套共同的學習材料,布置集體性作業,使學生不得不學習運用合作技巧來解決問題。
2、積極參與,為有效調控教學做好充分准備。在課堂討論時,走到學生中間,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小組學習中提供適時的指導,成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管理者,而不是旁觀者。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如讓習慣於誇誇其談佔去大部分討論時間的學生擔任記錄員,使其既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又懂得自我控制發言時間的必要性;讓愛調皮、喜歡給別人出難題的學生擔任組織者,使其既學會協調矛盾和沖突,又能夠矯正自己干擾合作學習的行為。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實際情況調換各種角色,還能使學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習慣的基礎上培養全面技能。
3、教師還要充當協調者的角色,製作過程中,對於組合中產生的強弱差異不同的小組,要根據每一小組能力的不同提出相應的要求,並對弱勢小組重點幫助,多啟迪他們思考,靈活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在小組合作的有效方式和形式上進行引導,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協調小組間的差異。
四、 評價方式單一,缺少激勵機制,課堂管理缺乏成效
問題:由於小學生年齡偏小,自控能力、穩定性差,課堂中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在課堂中的過程性評價方式,恰當的激勵評價機制,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中讓學生討論、製作是很容易的,但是如何調動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如何讓他們圍繞老師的問題積極開動腦筋,如何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討論、結束製作都比較難,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學生不聽指揮的情況,特別是在結束製作作品階段,由於有的學生還沉浸在製作活動的樂趣中,或者還沒有完成作品,就會對老師的話置若罔聞,使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時還會出現學生因為某些問題爭執不下而不肯罷休,大吵大鬧的情況,嚴重影響課堂紀律;有時一整節課學生雖然能基本完成課程要求,但是整個過程當中表現不夠積極,一個小組只有一兩個學生在積極行動,其他同學既不發言,也不思考,袖手旁觀,缺乏合作熱情。這些問題都體現出課堂缺少激勵性語言,評價體制不到位,課堂管理缺乏成效,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失去了小組合作的意義。
對策:1、適當開展一些合作小組間的競賽活動,以激發合作熱情,小組合作學習通常不以個人的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而是以各個小組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總成績作為評價與獎勵的標准,這種機制可以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出於達成共同目標的願望,小組成員之間需要分工協作,互幫互學,從而促使小組內部的合作,使學生在各自小組中各盡其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如在小組間進行遵守紀律的比賽,這樣即使有些學生沒有做好,小組其他成員為了小組的榮譽也會提醒他,從而改善課堂紀律的問題。
2、採用鼓勵教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用激勵性語言,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放矢的多給學生一些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對材料的接觸感悟和多次的嘗試,從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關的手工技能技巧,在不斷的嘗試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那麼課堂效果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3、豐富評價機制,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對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評價不僅要看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課堂上在小組中的表現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細觀察,對合作較好的小組,積極參與學習的成員都要及時評價、表揚和激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充分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為「合作學習」步入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劑。
總之,在小學美術手工課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動手製作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給每個學生提供交流與表現的機會,有效的提高參與度,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互補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但是,小組合作學習並非「萬能」的學習方式,它也需要適當的時間與「土壤」,因此,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加強研究,努力探索,精心設計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時效性。
⑵ 小學美術論文從哪方面寫
我學美術論文,從哪方面寫?美術題材的方面的論文也有很多很多,就看自己想從哪方面來寫,培養學生的美術繪畫能力了,或者是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啦,方方面
⑶ 一篇小學美術論文
線」在美術作品中的功能與審美特徵
線,或稱線條,是一種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要素,由於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翌累同時並存的,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然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須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造的實踐去訓練。如何加深對「線」的概念的認識並在實踐中藝術地去運用,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
一、欣賞以線造型的中外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線」這一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
線條是美術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作品;不論是寫實,還是裝飾;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長期的美術發展過程中.「線」作為美術家創造形象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一直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並越來越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及藝術美感。中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的《山水》一畫,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筆線條勾勒,但其中線條流暢自由,輕重虛實的變化,隨意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時代感。法國後期野獸派大師勻蒂斯的《紅沙發上的注女》(油畫)以簡潔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極富裝飾件的線,極為和諧、簡練地勾畫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點強調中國傳統美術中線的作用。
中國畫的線,可以追溯到仰韶時代的彩繪畫,晚周帛畫,楚器漆畫和漢唐壁畫。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是中國最早用線的作品,鮮明、生動、挺拔的線條,描繪了漩蝸紋、弦紋以及人的面形、蟲魚、鳥獸等形象,體現了原始藝術樸素、稚拙的美。唐宋以來,隨著人物畫創作的興盛,線描藝術發展到廠一個高潮。吳道子是唐代的線描大師,人們稱吳氏的線條為「吳帶當風」,他畫中的人物,衣袖飄動,生動異常,體現了高度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充分發揮了線描藝術的效果。南宋畫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圖》是一幅「寫意」線描的人物畫,畫中人物元祖為佛教禪宗六世祖慧能.畫家用寥寥數筆,把一個正在勞動中的老翁刻畫得十分生動,中國畫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從「文人畫」「院體畫」到民間畫,對線的運用各具風采(在表現物象的同時,還傳達出入的情緒),傳統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種線的生動畫法。
三、東西方繪畫用線的異同。
由於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繪畫的線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東方繪畫中的線注重表現情感,富於韻律感和裝飾美;西方繪畫中的線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徵,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應該指出線造型在東西方美術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彩的藝術美盛,只是由於欣賞習慣,繪畫造型的傳統觀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表現方法和民族風格。從具體的作品來分析,東西方繪畫線的表現特點又往往交織在一起,如二十世紀初法國的馬蒂斯的作品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繪畫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特點,給人一種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國,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國傳統美術有廠新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這一點更加突出,如:吳謚械淖髕吩諳叩運用上有新意,線的節奏和韻律美十分強烈和鮮明。對中外美術作品的優良傳統,都應認真研究繼承,在學好我國傳統繪畫課的基礎上,還需了解西方美術。「西為中用用」,使我們民族的繪畫藝術具有當代性和世界性。
⑷ 小學美術教育畢業論文
一、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審美誤導
1.研究緣起。隨著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的迅速發展,美術教育也日慚趨於包括整個社會和人的整個一生的方向,其本質也轉向培養受教育者的藝術審美和創造能力,促進其全面和諧地發展。但是,當前的中學美術教育卻多置美術之美育功能與任務於不順,只施以臨摹寫生的純技能訓練的應試教育;而小學美術教育又多是片面誇大稚拙童趣的藝術性,忽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壟斷整個小學發展階段,造成兒童的審美素質與創造能力的長期「低幼化」。
2.現狀略析。以上所述的「有術無美」的功利主義教育與「有美無術」的自然主義教育其本質都是一種與全面發展相背的、殘缺偏窄的、停滯孤立的審美誤導,在實踐中產生了諸多矛盾。
(1)與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學的美術教育區別於專業學校的美術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礎性、綜合性並有一定建立於興趣之上的應用性,皆著眼於螺旋上升的發展。而對技能的片面強化與對拙美的靜態依重均割裂了知識技能與情意美感內容的有機聯系,形成小學與中學間的智能斷層和中學畢業生審美素質的嚴重匱乏,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美術教學必須遵循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循序漸進等原則,遵循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情感體驗與道德判斷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美育原則,在教學中也需要採用直觀、形象、情感與動作相結合的方法,而前述兩種顧此失彼的誤導都與此相去甚遠。
(2)與學的矛盾美術學習是一種促進主體美術知識、審美情感和表現技能逐漸准確和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種比其它學科學習還要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技能教育忽視了動機與興趣、情感與審美的心理基礎,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平衡性;小學誇張稚美的教育則忽視了學生在右腦神經系能控制與其它神經系統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視了發展的生理基矗兩者都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另外,美術學習又是學生眼、腦、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與操作活動,美術教學任務實現的具體表現也是促使學生的眼、腦、手協調並用,因而學習呈現著「觀察→思維(感受)→表現(創作)→觀察……」的循環漸進過程。而前述兩種教育均切斷了這個螺旋型過程,不能實現視有所惑、腦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結合,也違背了學習規律。
(3)與個體完善和社會需要的矛盾美術教育作為學校美育的主要課程之一,除了對受教育者的審美結構的美育功能之外,還具有倫理結構的德育功能、智力結構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結構的健康功能。只有這些功能的全面發揮,方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完善個體。而且,隨著文化科技的進步,藝術與生產、生活日趨融合,社會要求勞動者具有高層次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豐沛的藝術情趣與創造意識。而前途美育的欠缺與片面都是美術教育功能的畸型發揮,都將造成個體心靈、精神和行動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個性平面化,使再生產勞動力的感官運動與審美創造相分離,從而影響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影響社會的順利發展。
二、中小學美術教育與發展的審美定位
1.美術的教育目的與發展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可簡單概括為審美教育、智力開發與美術知識技能培養三項。目的總是依賴於過程。如果說美術表現與創造活動是一種行為藝術的話,那麼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智能、情緒、道德、知覺、美感、社會感與創造性等不斷成長提高的過程,而中小學美術教材也正從形式與內容上整體地表現出了這種發展性,並要求通過繪畫、欣賞、圖案、手工等課題予以實施。
2.美術的學科特點與發展作為視覺化的造型藝術學科,美術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的審美性、美術的創造性及製作的技能性。教學必須以直觀性前提,以技能性為條件,運用審美性方法,追求創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斷為學生創設感受環境、提供審美對象、教授表現與創作方法,提高其美術的創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環境的能力及藝術的綜合創造力),這就體現了美術審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過形體、色彩、材質、空間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視覺審美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對視覺對象的欣賞、表現與創造能力。
3.美術教育的現代化與發展隨著國家素質教育體制的完善與對藝術教育的不斷重視,現代美術教育已突破了學校教育的范疇,成為一種以美術智能和審美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旨在培養人高度的創造性,這就要求中小學美術教育首先要強化美術教育意識,轉變以往囿於學科內的美育思想,放眼整個社會生活空間,發掘並利用藝術、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審美因素進行全面的審美教育。
其次要加強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以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適應二十 一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故而引進新的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是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術的素質教育與發展作為普及型立體型的美術素質教育,圍繞發展的核心表現出以下特徵:①科學性--基礎性與系統性的統一,即向學生實施具有輔德、益智、健體(心)的美術「雙基」,具有全面整體的、優化結構的、層次遞進的、有序發展過程的教育,②實效性--因材施教與以點帶面的統一,即以因材施教為根本,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達到以點帶面的全局性教育效應;③創造性--主體性與適應性的統一,即充分發揮教學雙方的主體能動性,做好相互間的合作與配合、促進教學活動從不適應向適應方面發展;④規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評量體系與活動,即對學校美術教育實施綜合評估並納入教育、管理常規,根據甘一世紀學生美術素質的綜合要求與表現,建立健全一整套過程與結果並重的美術活動的評量規則,並使之在實踐中應用化;⑤發展性--以人為全面發展和「教育是基礎生產力」的統一為宗旨,即確立了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向,使未來的勞動者具有審美方面的生產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務,以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審美能力並能運用美術語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創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發展的審美教育的實施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於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採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范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2.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面向未來和世界,著眼於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徵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中小學美育新路。
3.優化內容,改進方法,注重過程。首先以基儲應用和審美為前提,刪縮一些功能單一、難度不適的重復、生僻的教學內容,發揮地方教材優勢,增設一 些作用顯著、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其次,教學方法力忌盲目隨意的純技術教育與純欣賞教育,而求講練結合、欣賞與創作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另外,要使整個教學活動有美有術,使學生的眼、手、腦都協調運用,對美術行為過程和結果(作品)都感興趣,培養其綜合素質。
4.建立並完善中小學美術教育過程和結果的評量標准與展賽機制。教育過程與結果的評量與展賽,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並能由此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採用忽略主體創造和審美情意表現的、強調美術學科智能的外在的規范性評量規則,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強調自我表現的內在的感覺式評量規則,而應建立一套以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為價值取向並兼顧形式、內容、思想、藝術與主體因素的,從自覺性、審美能力與造型能力三方面進行評量的標准與實施機制,以促進美術之審美教育的健康發展。
⑸ 求助:關於小學美術論文一篇..
《美術新課標》指出:「美術教學要指導兒童自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加強實踐和創造活動。」要讓學生富有創造精神,就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有拘無束地獨特思考的過程。通過教學實踐和經驗的積累,我深刻體會到「互助教學」在小學美術中發揮獨特的作用。下面筆者就如何恰當地在美術教學中實施「互助互動」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運用互助互動,進行想像能力的互補。
想像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表象是想像的材料,表象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想像的水平,表象豐富,想像就開闊而深刻,表象貧乏,想像也就狹窄而浮淺。人們常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能同心協力討論如何解決問題,那一定會使問題迎刃而解。例如我在上蘇教版小學美術第11冊第4課《杯子的設計》時,讓他們從杯的形狀、材質、作用等方面談談自己的設想,暢所欲言,可以在他人設想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比比誰想得更出色。他們有的說製作一個帶有藍貓的杯子。看到喜歡的杯子,就想起喝水。有的說在製作一個能在太空中用的杯子,還能保溫。國家與國家間的友誼杯,還有各式卡通杯、水果杯、學習杯。在學生討論互動的情形下,學生的創新思維一發而不可收。也帶動了一些思維並不活潑的同學,最後,學生的作品設計的都不錯。還有同學得了小小設計師的美譽呢!
二、運用互助互動,進行創作能力的互補。
在美術教學中,利用實物為發散點,開拓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擴散出與圖形或實物有關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種新形象。課上經過學生交流,學生腦中的印象深刻了,可以著手自己動手繪畫或者製作了,這時,再進行小組合作。例如我在上湘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5課《蔬菜的聯想》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組內成員多,帶的東西也就積少成多了,有的同學可能自己帶的不夠或是某一類多了,那就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蔬菜。另一方面,可以合作,大家出謀劃策,進行添加,完善,使作品更加完美。讓大家體驗合作成功的愉悅。結果用茄子做的企鵝,用油菜做的魚,用菜花做的綿羊等等還真栩栩如生呢!之後,有不少學生還在課後寫了一篇日記,介紹了製作過程,還在學生刊物發表了呢!這就是合作的作用和樂趣。我在上《紙品樂陶陶》、《有人臉的器物》、《衣架的聯想》、《便簽盒的設計》等彩紙作品、泥塑作品、綜合材料作品時,也採用合作的方式,學生情緒高漲,製作出了比較大的或者組合作品,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了創作的樂趣。不僅手工可以協作,繪畫當然也行,根據課的需要,在一張大畫紙上,幾個同學一起通過分工,合作,也能繪出比平時更大更美的作品。
四、運用互助互動,進行審美能力的互補
《義務教育小學美術新課程標准》中指出:「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審美能力較弱,審美意識還很模糊,而這一階段卻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黃金時期,學生通過上美術課,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繪畫規律和認識能力,還應該逐步的提高和具備發現藝術世界中的美的能力。
同一題材的美術作業由於每個學生的想像力和表現能力不同,所以畫面無論從構圖上,還是從色彩上,還是在想法上也完全不同。所以有他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評價的不一。學生的美術作業有可能畫得「很好」,但不應有「最好」。教師不能用自己主觀臆斷去評價。扼殺孩子自身的想法。因此在美術課的最後幾分鍾組織小組討論,進行互評、互議是很有必要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美術作品評價較為客觀細致,充分地讓他在同學面前表現自我,評價自我,同伴之間進行借鑒學習,有利於培養孩子寬容的合作精神及敏銳的審美鑒賞力,也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這種讓學生直接投身於審美創造的實踐活動,更能鍛煉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達到主動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運用互助互動,進行其他知識的互補。
我們說繪畫來源於生活,躍然於紙上的作品往往是經過觀察生活而表現出來的生活的再現,或是高於生活的再創造。所以在美術課伊始,可以採用交流的方式,進行生生互動,獲得自己未知,而其他同學所知道的知識,提高學生繪畫思維的發展。例如我在教學湘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第8課《剪紙的故事》時,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故事資料,他們興趣很高,有的是拍的照片,有的是掛歷,有的是科普讀物,有的是畫報,來源各不相同,收集到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門,但個
人收集到的畢竟是有限的,沒有集體的力量大。於是我就讓同學之間進行介紹交流,使他們盡量看到更多的故事,這對他們能表現本課剪紙故事打好基礎。繪畫來源於生活,只有有更多的生活儲備,才能厚積而薄發,創造出自己滿意的作品。
總之,在「互助教學」中,學生處於放鬆狀態,不用時時刻刻揣摩老師的意圖,然後察言觀色地回答問題,而是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個性張揚,從自覺參與中啟迪智慧,體驗探索新知識的樂趣,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必然能迸發創造的火花。
⑹ 小學美術教學論文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鼓勵教學方法
與我拍檔的老師經常問我:「那些學生怎麼那麼喜歡上你的美術課呢?」「你一不罵,二不罰學生,而學生上課的紀律是那麼的好,學習興趣是那麼的濃,是不是有什麼絕招?」其實那裡談得上有什麼絕招,要是說有什麼方法的話,只不過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採用鼓勵教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每一幅習作,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實施鼓勵教學方法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 鼓勵審美個性,培養審美意識
鼓勵審美個性,即是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像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如:在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時,我僅僅介紹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便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並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麼?怎麼畫?色彩、用筆有什麼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後,鼓勵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單純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筆觸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的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則從作品中體會到生命被壓抑而發出的納喊;有的則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團火焰,這是愛的最強光。可見,鼓勵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 鼓勵自我體驗,激發參與意識
鼓勵自我體驗,即是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對材料的接觸感悟和多次的嘗試,從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關的美術技能技巧。特別在美術工藝課里,我從來不要求學生依照范畫樣本製作,用什麼形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粘貼?不作統一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試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理解:原來,工具材料有這樣的性能特性;步驟不但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是那樣的;不但可以採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採用那種方法。在體現水彩畫、中國畫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點時,更要注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從初次作畫的失敗到反復嘗試練習後掌握工具的性能,從潤筆、著色、用水、點墨、行筆的體驗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另外,我還鼓勵學生多寫生,多觀察,多總結,每節寫生課都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態特徵,在真實的事物面前觀察表現比對著范畫臨畫要形象生動得多,學生對形象的掌握也會更快而且准確。在圖案創作方面,通過錄像、圖片、標本、實物等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概括它們的造型特點,結果同學們所創作出來的圖案造型比起教師僅出示圖案范畫讓學生欣賞參考製作出來的效果要好得多,圖案作業造型要豐富、生動得多。
三、 鼓勵藝術表現,激發藝術創造
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可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裡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於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誇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講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慾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交朋友、交心。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並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例如引導學生以「我愛家鄉風光美」為主題創作一幅風景裝飾畫,課前我先布置同學們回到自己的村子裡走一走,看看那一處景象你認為最能代表家鄉的美。上課時我先講了一點風景裝飾畫的基礎知識,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談談想法,結果由於每一個同學的生活環境、心理個性等都不同,他們對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樣。有的認為熱鬧的市場能體現家鄉的繁榮景象美;有的說寧靜的小街美;有的說幽靜的村前小園美;有的認為田野的春天大遍莊稼綠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碩果累累是豐收的美……。課堂活起來了,同學們的腦子動起來了,我對同學們細微的觀察、深刻的體會都一一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鼓勵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並啟發學生思考、嘗試用怎樣的表現形式最能將自己獨特的意境構思表現出來。結果,同學們的作業沒有雷同,內容與形式都非常豐富,且較充分的體現了家鄉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注意鼓勵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⑺ 求一篇美術論文3000字以上---欣賞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拜託各位大神
一、欣賞作品的分類 美術教材的作品欣賞大致可歸納為四類: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賞,如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拉裴爾的《椅中聖母》、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有徐悲鴻的《八駿圖》、蔣兆和的《流民圖》等現代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風格各異,藝術水平很高,是欣賞教學的重頭戲,二是范圖的欣賞,每課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畫插圖,這些范圖主要是針對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備,它直觀明了,學生易於接受,對於提高學生的繪畫知識與技能至關重要。三是同齡小朋友的優秀作品欣賞,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兒童情趣,是兒童心理世界的反映,這類內容學生覺得親切,容易產生共嗚。四是其他門類的欣賞,如雕塑、建築以及剪紙、編織、印染、拼貼等工藝製作。這類作品製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術觀賞價值,學生很感興趣。 二、欣賞的角度 對於一件美術作品,教師大致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欣賞:一是畫面直觀形象的欣賞,也就是畫面給人的視覺印象,如《最後的晚餐》畫的耶穌和門徒們共進晚餐,當耶酥說出「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時,眾門徒的驚異神情動態;1949斗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激動時刻;齊白石的《蝦》表現的是一群活蹦亂跳的蝦在水中嬉戲爭食的情趣。 二是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它包括畫面的構圖、色彩、透視、表現手法等,主要指繪畫的技巧。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家採用國畫水墨技法,通過線條的干濕、濃淡、粗細、疾徐,寥寥數筆,便將馬的奔騰氣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梵谷《阿爾的吊橋》一國,畫家採用鮮艷濃烈的色彩,有力的筆觸,奔放的線條,使畫面給人一種明快跳動的感覺,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最後的晚餐》畫中,畫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邊,全部面對觀眾,這種獨特的構圖法更便於表現眾門徒的各種表情。三是與作品相關的邊緣內容的講授,包括藝術家的生平、愛好、傳說、趣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等。比如在講達·芬奇的畫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達·芬奇畫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學、透視學的有趣事例;在欣賞齊白石的畫時,可以講他三十歲學畫,為了畫好畫,在家裡養了很多花鳥魚蟲,經常觀察寫生的例子。四是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挖掘,如雕塑《艱苦歲月》,表現的是長征中一位紅軍小鬼依偎在老紅軍身旁,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的感人場面。但其表現的並不僅僅是這些,作品還歌頌了紅軍戰士在艱苦條件下不怕犧牲不怕吃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表現出了紅軍戰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面中絕非單單表現了八匹馬,而主要謳歌了那種勇往直前、戰斗不息的大無畏精神,當然,像一些靜物畫、肖像畫及一些工藝品就不必非得深控其思想內涵了。 三、教學時教師的注意點 1.教師要提高對欣賞課的認識,教師首先要利作品有一個較全面深刻地理解。 另外在欣賞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師也要心中有數。 備課越充分,教學效果就越佳。
希望採納
⑻ 小學美術教學的論文 如何上好美術課
教師與學生的接近度直接影響情感交流,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的縮短,以及師生面對面機會的版增多可以增進學生權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因此,教師應該經常置身於學生中間,利用自己和學生的空間接近度,促使學生的態度和行為表現更積極主動,因為教師的靠近會被學生看作是對他們的喜愛、贊同和友好。教師如果習慣走在學生中間講課,與他們一起動手實踐,以他們中的一員的身份參與活動之中,就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和諧溫暖的氣氛,也會提高教師的作用和加深教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