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前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模式有哪些
棍子
『貳』 小學教學模式有哪些
講解接受教學模式是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長期普遍採用的教學模式,它主要適用於系統知識和技能的講授與學習。它源於赫爾巴特(Herbert)的四段教學,後經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Кайров)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法、認識論,以列寧提出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個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對四段教學進行系統改造後傳人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界曾對凱洛夫教學理論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體現該教學理論的教學模式,即講解接受教學模式。 廣義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自學,教師傅到,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發展智力,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各種教學形式。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是根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及數學學科特點而形成的 「在教師輔導下的學生自學」模式。 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以數學問題為主線,以現代教學論和心理學為依據,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為重點,創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合作探索式學習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素養得到同步提高 小組合作學習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是在承認班級授課制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以學生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准,以小組總體表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程序與策略體系。 探究發現教學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學和發現學習等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中為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發現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以學生自主探究、自行發現為主要特徵,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構起來的一種教學活動結構和程序。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是由通用計算機系統和具有實現教學功能的軟體組成的。在CAI中,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可以完成教學過程中對教學信息的處理和傳遞。由於計算機在程序的控制下可以通過輸出設備向人們呈現各種信息,通過輸入設備接受使用者輸入的各種信息,並能對其進行判斷處理,根據判斷結果進行轉移和提供有針對性的提示信息。因此,把具有教學功能的軟體(通常稱為課件)配置到計算機之後,計算機就能像人類教師那樣,與學生構成人機交互教學系統,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模式主要反映了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的交互方式。在CAI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教學模式,傳統的模式主要有練習、個別指導、咨詢、發現學習、游戲和問題求解等。隨著多媒體網路技術的教育應用, CAI又發展了許多新型教學模式,如虛擬實驗室、計算機支持合作學習、案例研習等。
『叄』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歸納、總結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特製訂本教學模式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構建和實施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二、改革目標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新課程標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1、「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2、「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自讀—交流—積累(拓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精讀課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一課時即能體現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在兩課時的教學中基本式的後兩個流程可以有機地分散到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中,為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最後一個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體現,這要視情況而定。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說明:教學中採用哪種導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初讀課文,暢談收獲」環節,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說明:第一,(1)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第二,(2)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教師在檢查學生讀書時不能停留在學生讀完全文後糾正「字音對錯和通順不通順」上,應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應注意傾聽讀者的讀書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第三,(3)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低年級學生談收獲可以讓學生說說認識的生字新詞,並且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了解的,對一些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讓他們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級可以交流對詞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級可交流對詞句的正確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不懂的詞句,可以是對內容的困惑等等。學生的收獲如果能觸及到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及時進行提煉板書;學生的問題如果非常簡單可當時解決,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此外才該環節還要注意年級特點: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1)、(2)、(3)三環節還可以進行整體教學,即,讀書——識字——感知內容一體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隨文感知內容。第五,低年級暫不安排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進入中高年級後,對(1)、(2)兩項要求主要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反饋予以落實。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讀文本」環節,細讀理解的目的是在學生初讀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重點章節,進一步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初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找准「切入點」。
(2)師生合作探究,理解重點內容,解決疑難問題。
(3)品讀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說明:第一,(1)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導入細讀理解階段的切入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順承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梳理學生讀書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二是根據學生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梳理出導入學習重點章節的切入點。第二,(2)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關鍵環節,該環節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要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項目,達到文意兼得;四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六是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補充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資源。第三,第(3)環節是對第(2)環節的效果驗證,看學生是否能通過朗讀,感悟品味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根據文本和年級特點,將默讀、小聲讀、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速讀、略讀、瀏覽等讀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讀貫穿教學的始終;二是要根據讀書的主體及文本內容,將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起讀、師生領讀、范讀等讀的不同形式,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環節在低年級教學中不必突出重點段落的學習,也不要安排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說明: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歸納總結,教學時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三階段(3)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一是進一步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重在表揚激勵;二是進一步梳理學習內容,提升主題;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領悟表達,積累運用——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
(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二是檢查學生的讀書背誦情況;三是提問上節課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檢查上節課所布置的作業。導入時要選取一至兩個方面作為導入的內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據第一課時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確定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領悟表達,積累運用。
本階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階段的繼續和補充,是繼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要點、主要內容及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學習表達,鞏固積累。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背誦)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2)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3)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第四,在該階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級段的特點:低年級以了解詞句的意思和感受課文內容為主;中年級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為主;高年級主要從文體、表達順序、關鍵詞句去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達的方式和方法,體會表達效果。
3、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說明:該階段為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譬如,搜集閱讀和文本相關的學習資料、編演課本劇等)。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自讀—交流—積累(擴展)」。在此基礎上,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還可採用若干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的教學模式(變式),如自主選擇式、質疑解疑式、重點閱讀式、自測互評式等。提倡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
基本式:自讀—交流—積累(擴展)
即先由學生充分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或交流自讀體會,或就課文的內容、寫法展開討論;最後視課文的特點安排積累、擴展、延伸方面的練習或實踐活動。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使略讀課文的教學達到以下基本教學要求:第一,概覽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針對性地積累語言,或向課外擴展延伸。
自讀階段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我們對略讀課文理解的要求不宜過高,但對默讀速度的培養應予以重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略讀、瀏覽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這個階段,重在交流自讀的收獲,討論自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從中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又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積累、擴展階段既可以側重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又可側重向課外擴展、延伸。側重什麼,應視文章內容和特點而定。由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對積累或擴展延伸的內容應有所選擇,不宜貪多求全。
變式一:自主選擇式
即在自讀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學生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方法,並根據自己的選擇閱讀思考,然後交流。其基本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思考。
3.交流學習收獲。
4.視課文特點安排積累練習或向外擴展延伸。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篇幅較長的課文,若干內容屬於並列關系的課文,可以多角度體會、理解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切實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第三,該模式適用於閱讀能力較強的班級。
變式二:質疑解惑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互相幫助解決。其基本的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問題,交流解決。
3.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而定)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含有難理解的句段的課文,學生初讀後易產生疑問的課文。第二,學生要有一定的質疑解疑水平。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提高質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決的疑難問題不宜過多,避免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過多的佔用教學時間。
變式三:重點閱讀式
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後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獲。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
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匯報收獲。
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重點內容比較明確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對如何抓課文重點進行指導。第三,明確重點內容後,應就重點內容提出一兩項比較明確的學習任務。如:了解重點內容的意思,圍繞重點向課外延伸,體會寫法等。
變式四:自測互評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安排的課後習題或教學是設計的習題自讀思考、做答(即進行自測)。可安排筆答,也可默讀思考、口頭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並解決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出示自測題,明確任務、要求。
2.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測題。
3.在教師的帶領下訂正答案、討論交流。
4.解決閱讀中的其他問題。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內容比較淺顯、語言通俗易懂、全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課文。第二,教師要精心設計測試題。要把握好測試題的難易度,題量也不易過多,一般多數學生在15分鍾內能夠獨立完成為宜。第三,在訂正自測題時,不能局限於答案是否正確,應針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第四,此種模式不宜頻繁使用。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學後分組表演課文或課文的一部分)、欣賞評價式(即欣賞課文的精彩片段,或從某個角度評價課文寫得好不好)等變式的教學。
在使用閱讀教學的基本式時,要把握好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精心設計過渡語,要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課堂教學才能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藝術殿堂中,獲得知識,增長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變通方法
課堂教學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動,俗話說「教無定法,萬變不離其宗」,為此我們要依據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靈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復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項目;高年級則著力於較復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含和表現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鑒賞等教學操作內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還可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涵、朗讀欣賞、背誦復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系、表現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系、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後寫練等練習。 第三,特殊類型的課文,可以進行較大的改動或調整,甚至打破三個階段的布局。
教師在使用教學的基本式時,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讀課文、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披文以入情,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才能展現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
『肆』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那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實驗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通過觀察研究獲取知識,培養技能、技巧的方法。
『伍』 當前最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
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歸納、總結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特製訂本教學模式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構建和實施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二、改革目標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新課程標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1、「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2、「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自讀—交流—積累(拓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精讀課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一課時即能體現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在兩課時的教學中基本式的後兩個流程可以有機地分散到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中,為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最後一個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體現,這要視情況而定。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說明:教學中採用哪種導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初讀課文,暢談收獲」環節,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說明:第一,(1)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第二,(2)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教師在檢查學生讀書時不能停留在學生讀完全文後糾正「字音對錯和通順不通順」上,應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應注意傾聽讀者的讀書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第三,(3)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低年級學生談收獲可以讓學生說說認識的生字新詞,並且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了解的,對一些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讓他們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級可以交流對詞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級可交流對詞句的正確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不懂的詞句,可以是對內容的困惑等等。學生的收獲如果能觸及到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及時進行提煉板書;學生的問題如果非常簡單可當時解決,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此外才該環節還要注意年級特點: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1)、(2)、(3)三環節還可以進行整體教學,即,讀書——識字——感知內容一體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隨文感知內容。第五,低年級暫不安排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進入中高年級後,對(1)、(2)兩項要求主要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反饋予以落實。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讀文本」環節,細讀理解的目的是在學生初讀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重點章節,進一步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初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找准「切入點」。
(2)師生合作探究,理解重點內容,解決疑難問題。
(3)品讀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說明:第一,(1)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導入細讀理解階段的切入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順承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梳理學生讀書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二是根據學生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梳理出導入學習重點章節的切入點。第二,(2)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關鍵環節,該環節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要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項目,達到文意兼得;四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六是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補充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資源。第三,第(3)環節是對第(2)環節的效果驗證,看學生是否能通過朗讀,感悟品味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根據文本和年級特點,將默讀、小聲讀、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速讀、略讀、瀏覽等讀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讀貫穿教學的始終;二是要根據讀書的主體及文本內容,將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起讀、師生領讀、范讀等讀的不同形式,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環節在低年級教學中不必突出重點段落的學習,也不要安排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說明: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歸納總結,教學時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三階段(3)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一是進一步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重在表揚激勵;二是進一步梳理學習內容,提升主題;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領悟表達,積累運用——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
(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二是檢查學生的讀書背誦情況;三是提問上節課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檢查上節課所布置的作業。導入時要選取一至兩個方面作為導入的內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據第一課時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確定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領悟表達,積累運用。
本階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階段的繼續和補充,是繼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要點、主要內容及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學習表達,鞏固積累。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背誦)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2)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3)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第四,在該階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級段的特點:低年級以了解詞句的意思和感受課文內容為主;中年級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為主;高年級主要從文體、表達順序、關鍵詞句去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達的方式和方法,體會表達效果。
3、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說明:該階段為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譬如,搜集閱讀和文本相關的學習資料、編演課本劇等)。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自讀—交流—積累(擴展)」。在此基礎上,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還可採用若干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的教學模式(變式),如自主選擇式、質疑解疑式、重點閱讀式、自測互評式等。提倡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
基本式:自讀—交流—積累(擴展)
即先由學生充分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或交流自讀體會,或就課文的內容、寫法展開討論;最後視課文的特點安排積累、擴展、延伸方面的練習或實踐活動。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使略讀課文的教學達到以下基本教學要求:第一,概覽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針對性地積累語言,或向課外擴展延伸。
自讀階段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我們對略讀課文理解的要求不宜過高,但對默讀速度的培養應予以重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略讀、瀏覽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這個階段,重在交流自讀的收獲,討論自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從中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又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積累、擴展階段既可以側重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又可側重向課外擴展、延伸。側重什麼,應視文章內容和特點而定。由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對積累或擴展延伸的內容應有所選擇,不宜貪多求全。
變式一:自主選擇式
即在自讀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學生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方法,並根據自己的選擇閱讀思考,然後交流。其基本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思考。
3.交流學習收獲。
4.視課文特點安排積累練習或向外擴展延伸。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篇幅較長的課文,若干內容屬於並列關系的課文,可以多角度體會、理解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切實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第三,該模式適用於閱讀能力較強的班級。
變式二:質疑解惑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互相幫助解決。其基本的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問題,交流解決。
3.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而定)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含有難理解的句段的課文,學生初讀後易產生疑問的課文。第二,學生要有一定的質疑解疑水平。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提高質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決的疑難問題不宜過多,避免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過多的佔用教學時間。
變式三:重點閱讀式
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後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獲。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
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匯報收獲。
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重點內容比較明確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對如何抓課文重點進行指導。第三,明確重點內容後,應就重點內容提出一兩項比較明確的學習任務。如:了解重點內容的意思,圍繞重點向課外延伸,體會寫法等。
變式四:自測互評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安排的課後習題或教學是設計的習題自讀思考、做答(即進行自測)。可安排筆答,也可默讀思考、口頭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並解決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出示自測題,明確任務、要求。
2.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測題。
3.在教師的帶領下訂正答案、討論交流。
4.解決閱讀中的其他問題。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內容比較淺顯、語言通俗易懂、全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課文。第二,教師要精心設計測試題。要把握好測試題的難易度,題量也不易過多,一般多數學生在15分鍾內能夠獨立完成為宜。第三,在訂正自測題時,不能局限於答案是否正確,應針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第四,此種模式不宜頻繁使用。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學後分組表演課文或課文的一部分)、欣賞評價式(即欣賞課文的精彩片段,或從某個角度評價課文寫得好不好)等變式的教學。
在使用閱讀教學的基本式時,要把握好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精心設計過渡語,要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課堂教學才能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藝術殿堂中,獲得知識,增長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變通方法
課堂教學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動,俗話說「教無定法,萬變不離其宗」,為此我們要依據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靈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復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項目;高年級則著力於較復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含和表現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鑒賞等教學操作內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還可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涵、朗讀欣賞、背誦復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系、表現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系、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後寫練等練習。 第三,特殊類型的課文,可以進行較大的改動或調整,甚至打破三個階段的布局。
教師在使用教學的基本式時,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讀課文、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披文以入情,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才能展現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
『陸』 小學選擇哪種教學模式的好些
小學選擇哪種教學模式,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沒有固定的模式。
(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
(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
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
例如,在課堂學習「按比例分配」時,可以呈現這樣一個迴路系統:
情景①:A出二元,B出三元,C出五元,購20本書,每人幾本?
學生探索和嘗試解決:20除以(2+3+5),再求每人所得;
學生獲得假設:總數除以份數;
情景②:A每天存10元,存3天;B每天存8元,存6天;C每天存7元,存9天。
連息帶本共得X元,怎樣分配?
學生將次情景與情景①比較,找出共同規律,發現所謂每份數就是每一份在總數中所佔的比例;
學生探索和嘗試解決:X除以(10×3+8×6+7×9)
……
(三)多向式的組織形式
指教師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用來指向同一個問題目標,以此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情境的探索和嘗試解決,從而在獲得問題解決的基礎上構建新的認知。
例如,在課堂學習「行程問題」是,教師向學生呈現幾個不同的問題情境:①一個相向而行的問題;②一個共同工作的問題;③一個單人的行程問題(如一個人每天走8小時,第一天每小時行35KM,後估計時間不夠,第二天每小時行45KM,求距離);④一個商業問題(如商店化8000元進了45箱皮鞋和運動鞋,皮鞋單價平均145元,運動鞋單價平均70元,全部售完後,毛利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通過對不同問題的表徵,積極去尋求共同特徵,從而構建這類問題的基本數學模型。
『柒』 適合農村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什麼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捌』 小學數學七說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導、學、講、練、評、研、提」七位一體教學模式。
【模式解讀】
一、導: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簡明扼要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學習這小節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目標。其他二維目標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不在此范圍內。
②根據教材內容,把知識問題化,進行學法指導,編制合理的預習導航。編寫易錯提示、方法指導。讓學生能進行有效的自學。
二、學:即學生的自學(或者叫預習)
學包含「獨學」與「對學」兩個環節。
①所謂「獨學」,是指學生根據「導學講練稿」的指導,自學教材,積累自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理解,然後解決「導學講練稿」的導學題,遇到障礙時,作上記號,提交小組內討論解決。
②所謂「對學」,是指導在獨學的基礎上,由學科小組長帶領組員合作探究,解決獨學時沒有解決的問題與困難。而在「對學」時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樣做上記號,提交全班交流展示時解決。
三、講。就是進行「展示交流」。
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各小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學成果,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提出問題並討論,通過各組對不同任務的展示交流,進行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的認識、體驗、思維的碰撞給予點拔、評價和總結,進一步檢查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
四、練。就是進行反饋測評。
原則:學什麼練(考)什麼,教什麼練(考)什麼。目標:人人達標。
檢測這個環節主要有當堂檢測,課後小組內的檢測和過關檢測三種形式。教師正是利用這個環節完成對學生的學情調查。測評時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查缺補漏,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對於測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既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提供直接幫扶,也可以指派小組長、課代表、優秀學生等實現對希望生的幫扶。
五、評。就是對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進行評價。
「評」主要包含以幾個方面的評價。①課堂展示的評價;②學習過程的評價;③小組合作的評價;④學習效果的評價。
六、研。就是研究問題,進行教與學的反思。
這里也包括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是學生的學習反思。如:為什麼同學講起我聽不懂?為什麼我講題時同學們聽不懂?二是教師的反思。如:教學的全過程中還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進一步提高效率?還有課堂容量的問題,質量的問題?
七、提。就是拔尖的問題,解決如何培養優生,讓優生更優的問題。主要是充分利用「導學講練稿」中的「選做題」,對優生進行拔尖訓練。
【操作流程】
1.上課前,教師把「導學講練稿」發放給每個學生,然後讓組長帶領、督促組員「預習」。預習的過程先以自學為主(獨學),遇到障礙時,在小組組員之間開展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對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退居幕後,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協助者,起到的是點撥、啟發、引導作用,而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教師參與學生知識的形成、歸納和總結,而不是把「標准答案」告訴學生。小組對學後,把「導、學、講、練稿」交給教師批閱。教師通過批閱,掌握學情,為課堂交流展示作好點拔、引導等工作的准備。
2.上課前老師臨時分配展示任務,各組提前把展示內容板書在黑板上。上課後教師給學生3-5分鍾時間,讓小組成員再次交流預習情況,探討如何完成本組的展示任務。
3.3-5分鍾過後,由各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展示。原則上同一小組成員輪流進行展示(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展示時要求學生先講思路,再講方法,強調易錯點、關鍵點、知識點。提倡優等生把機會留給希望生,其他組的成員也可進行補充與點評(群學)。教師相機進行點拔、評價、激勵,進行適當的歸納小結。在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 「聽明白」,因為每組只展示了一部分學習任務,需要「聽明白」自己組沒有展示的內容。交流展示的內容一般為基礎題和能力提高題。
4.交流展示完之後,留5-10分鍾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想明白」(大概用時1-2分鍾)和「講明白」(大概用時2-8分鍾)。
5.然後就是當堂完成「導學講練稿」上沒完成的作業和修訂做錯了的作業。
6.如果時間有多餘的,就可以進行提升訓練,主要是解決「導學講練稿」最後面的「選做題」。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把幾個小節的「選做題」另外用1-2節課的時間進行單獨的訓練。
7.最後就是檢測。一共有二種形式可操作。一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互的檢測,原則上用原題進行。二是全班性的檢測。這里又有兩種檢測,即全都利用「導學講練稿」上的原題組成試卷和教材上的原題組成試卷進行檢測。
「導學講練評研提」是一個整體。它不是僅指一節課就必須全部有這七個環節,而是指它是教學的一個整體,一個序列,七個環節既可溶於一節課中,也可各環節單獨成課,但這一切,都得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而定。
【核心理念】:自主、合作、實踐、探究。
【教學原則】:①能夠讓學生思考的問題要盡量讓學生自己思考;②能夠讓學生觀察的事物要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③能夠讓學生表述的內容要盡量讓學生自己表述;④能夠讓學生動手的試驗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⑤能夠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綜合歸納得出結論;
【觀念支持】
沒有超前的、穩定的理念支持,就不會有持續的、有效的行動。
1、學生觀:沒有不想學好的學生,只有沒找到進步渠道的學生。所以教師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好,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2、主體觀: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組者,引導者。教師不能長期霸佔學生的課堂時間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學習觀: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更不是聽會的;能力是練會的,不是講會的,更不是看會的。為此,教學中應該重教更重學。
4.合作觀:在教師指導下的合作是一個雙贏共進的過程。提高競爭對手的檔次就等於提高自己。合作才能誕生希望。當你把別人扶上山頂時自己也就到達了山頂。
5.動力觀:老師不再當「火車頭」,而是充當調度員的作用,充當交警的作用,指引學生沿正確的軌道前進,充分發揮學生合作學習小組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小的「火車頭」,實行「多機拉動」。
6、捷徑觀:在教學實踐中,對准目標走直線並不是捷徑,知識灌輸不是捷徑,思維引導才是捷徑;外力推動不是捷徑,促其自動才是捷徑。交流,是個性學習的捷徑;講解,是認識提高的捷徑;步步為營是慢中求快的捷徑;借題發揮是思維拓展的捷徑。
7、差異觀:學生差異是教學資源。教師的作用在於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促使有差異的學生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8、和諧觀:每個人都有成就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展示的需要。合作學習,兵教兵就是創設情景滿足學生的上述需要,達到和諧的目的。
9.潛力觀:人的潛力是巨大的,課堂的潛力也是巨大的。課堂教學的創新,就是不斷挖掘課堂潛力,不斷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不斷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也許開始時,我們的學生不會看書,不會合作,不會講解,但只要你相信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可發掘的,並且能持之以恆的幫助學生朝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相信學生一定會給你不斷的驚喜。
【終極目標】:實現「雙減提質」的目標。即: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和減輕教師過重的教學負擔。致力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實現我校「促學生成才,助教師成功」的辦學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