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支撐小學低段趣味識字教學理論方面的書籍有哪些
沒有蜂王的蜜蜂再辛苦也是無濟於事的!教導主任不參與校本教研而讓一部分素質回較答好的教師去搞教研,如同沒有蜂王的蜜蜂,辛辛苦苦後,卻不知道蜂蜜該往哪裡擱?如今,校本教研在我們學校已經起步。學校教導主任帶好頭,親自動手搞教研。當教師們還在為教研如何才能入門而大傷腦筋時,作為小學的教導主任已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和指導教師們如何就一個教學問題開展小課題研究和行動研究。那麼,教師們自然會豁然開朗,茅塞頓開!從而便會慢慢嘗試,靜下心來搞自己喜歡的小課題研究。進而逐步達到人人參與,帶動整體教風得到根本好轉。至此,學校的教學管理自然會達到一個新的境地。
⑵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選題的意義,價值和理論支持
第一:找准適合感情朗讀的文章或段落
依據各類文本的特點,首先要判斷課文是否適合進行朗讀指導,如果忽略這點的話,就會超出孩子們的能力,即使教師付出事半功倍的精力,閱讀教學也只能走向機械和造作。適合進行朗讀指導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承載著作者某種感情的文本,能夠使讀者透過字里行間強烈地感受到這種情感——喜愛、悲傷、自豪、憐憫、欣慰、憤恨等;第二類是文中有對人物心理活動和語言的描寫,通過分角色朗讀來指導學生體驗文中人物的情感,並把這種情感體驗表達出來;第三類是能夠引起學生情感體驗與共鳴的文本,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中,「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烈火……」,這段文字描寫折射出邱少雲的處境以及他在烈火中煎熬的壯烈,反復品讀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第二:保證正確、流利朗讀的有效化是感情朗讀的前提
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和前提已成了語文老師的共識。假如一篇文章,學生不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下來,又何談有感情地朗讀呢?而在現實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想了很多方法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是往往事與願違。我曾在學期末做過一個小學生朗讀能力測試方面的抽查,結果是一篇長度適中的課文,能夠把它正確、流利地朗讀下來的孩子只佔到20%,可以說寥寥無幾。所以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上,我們教師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例如,我們可以先指導學生讀准每課生字的字音,方法是:劃出生字詞——讀詞語——讀帶有拼音的生字——讀生字——讀課文;其次,指導學生讀有難度的長句子:教師范讀——學生試著讀——指名讀、讀後評價——教師領讀——學生自瀆。學生正是在這種平實的過程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發展。
第三:默讀感悟,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凝神屏氣,靜心朗讀」式的默讀是最重要的理解、感悟課文的方式。因為,在學生的默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不斷糾正學生指讀或小聲讀的習慣。學生一邊默讀課文,一邊運用各種符號標記、批註、勾畫,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在此基礎上,「有感情朗讀」也變得不再高不可攀。有感情朗讀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這種感情來自哪裡,來自對課文的理解,而這種內隱的心理情感體驗必須通過一定量的情感積累才能外顯為「有感情朗讀」行為。因此加強學生的默讀指導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一位老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感觸最深、體會最獨到的見解隨時寫在文章的空白處,並作好匯報、交流的准備。當學生聯繫上下文把凡卡在鞋鋪當學徒所受到欺凌和虐待的「苦」與鄉下同爺爺一起生活的「樂」形成鮮明的對比時,頭腦中小凡卡那孤苦無依的悲慘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在閱讀教學中,要敢於改變傳統的觀念,不要只追求表面的熱鬧,一堂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課,應該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靜心讀書。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把著力點只放在技法的指導上,而是以情感滲透為主,以暢快淋漓的表達情感為原則。
記得有位教育者曾大聲疾呼「讀,想說愛你不容易」。其實,只要我們掌握了恰當的方法,正確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感情朗讀的指導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敞。
⑶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
⑷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⑸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目標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對於朗讀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分別作了這樣的要求:"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正力顯了新課程提倡的"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