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使自己成為「反思型」教師
新課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老師的學習氛圍也更加濃厚,為使自己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教育教學改革中立足腳跟,為使自己無愧於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只有在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理論學習中不斷的反思,反思,再反思,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反思型教師。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再優秀的教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掩瑕疵。然而正是課堂教學中的遺憾給了我們反思的機會,課堂遺憾成了反思的寶貴資源,所以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本人認為,進行自我反思,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我們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並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有助於我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前不久在學校上的常規課《勸學》中,在處理課文內容時,我沒有按照常規依課文的順序來講,而是讓學生從學過的關於學習的名句入手,到文中找尋相關的語句。我發現經過這樣的處理,學生特別容易理解課文,並能把學生以前的知識儲備調動起來,所以課後我覺得自己這環節處理的還不錯,就寫成反思。不僅加深了理解,還為以後處理這樣的課文打好基礎。
(3)記錄學生情況。要善於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在學
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利有針對性改進教學。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常可拓寬我的教學思路,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教學相長。
二、在理論學習中自我反思
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並自覺地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在學習中深刻反思、認真消化、並付諸實踐。先進的理論往往能讓我們感覺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們的教學進入新的境界。沒有深厚的理論素養和豐富的知識儲存,是不能登堂入室、達到高屋建瓴的教學境界的。蘇霍姆林斯基就這樣要求他的教師:「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補充其知識的大海」,他認為,這樣,「襯托學校教科書的背景就寬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就更明顯。
三、在相互借鑒中自我反思
同仁之間,多開展相互聽課、觀摩活動,不但可以避免閉目塞聽、孤芳自賞而成為「井底之蛙」,而且能夠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遠矚。只要有可能,不要放過聽課的機會,不要放過一些細節。除了要多爭取觀摩別人的課堂教學,還要研究特級教師、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從課堂結構、教學方法、語言表達、板書設計、學生情況、教學效果等各方面,客觀、公正評價其得失。對所聽和觀摩的每一堂課都要研究、思考、探討,並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行揚棄、集優、儲存,從而走向創新。為此,每次學習回來,我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對自己這次學習進行及時的總結、反思,撰寫成文。日後經常翻閱,常有意外的收獲。
只有這樣堅持不懈,我們才能真正成為反思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