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本次賽教活動總體特點
(一)選材多樣,內容豐富
本次參賽的32節課涉及到數學的四大知識領域,照顧到了每一個學習年級。其中還有部分課是用北師大教材來上的。比如紫陽的《用字母表示數》。
(二)准備充分,特色鮮明
本次的32節課,無論是城市的課,還是鄉鎮的課。從課的流程,課堂結構的把握,方法的運用和技術手段的運用上都有明顯提高。
(三)教案規范,理論聯系實際
教師的32份教案都能夠很好的按教學內容,教材簡析,學情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統一模式結構來進行。為我們進一步規范教案書寫,相互學習借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學生學習習慣良好,課堂文化氛圍有凸顯
一、二年級學生的聽說,口語表達的能力是很強的。合作的習慣,傾聽的習慣、思維的習慣等課堂上都有良好的表現。xx城關一小的學生課前准備的了學生優秀的文化大餐。有介紹xx的特色的,有介紹xx小吃的,有介紹xx名勝古跡的。還有孩子高唱xx的菜花節之歌。給我們所有的老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老師的團結和互助協作精神有突出的表現
當我們的做課老師在使用實物投影儀遇到了一點困難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胸前佩戴的「xx城關一小」字樣的老師隨時為我們排出了故障。這一幕讓我很感動,也很感激。就是這一小小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老師的職業的崇高,胸懷的坦盪和心靈的美好。讓我們為我們自己鼓鼓掌。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亮點回顧
(一)學生自主學習方式逐步改善
1.自主探究的隨機性、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應有的體現。
2.合作交流的時效性、必要性和自主性也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從《重疊問題》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出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最後得出韋恩圖。
3.動手實踐的操作性、規范性和工具性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規范要求和具體實際。規范要求:明確怎樣操作,應該注意的事項是什麼?操作中思維有所提升,能力得到鍛煉,品位得到提高。
(二)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
1.情境創設到位。
【案例一】《植樹問題》用手指引入,兩顆小樹十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案例二】《平移和旋轉》開課伊始讓學生先向前後左右的移動,再轉動一圈,都是讓學生初步的感知一下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再比如,xx的臭豆腐,也作為了學生學習的素材了。在老師參加活動中培養學生數感。《重疊問題》以做游戲引入課題。聽音樂的有3人,玩悠悠球的有4人,明明是7人,怎麼實際一數卻只有6人。帶著這個沖突和矛盾,學生在一起合作,交流,討論。《找次品》一課,引入很吸引人,從樂樂頭上少了一隻花瓣入手引入課題。
2.活用教材到位。
(1)活用主題圖或情境圖。(2)活用內容。(3)活用練習。32節課,沒有哪一節課是原原本本的用教材中的例題和既定的素材,或多或少,老師都有取捨、加工或者改造。
3.方法運用到位。
(1)講授法,培養學生有意義的學習。(2)注重啟發式與因材施教。啟發式,啟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能活,活而不亂。啟發式的要害和關鍵是啟發學生積極地,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啟發式的關鍵不在於課堂問了多少個是不是,對不對,那是形式。因材施教,因為不同人,他的秉性,他的生存環境,他的先天性的很多東西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這也是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出來的原則。溫總理到北大和北京35中聽課都提出這兩個原則。
(3)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多從培養學生的「四基」、「四能」、「兩種思維」的角度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A.傳統教學手段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a.復習引入與情境創設相結合。大多數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又通過復習來引入新知,比如,計算類的課;也有直接創設與本節課有關教學情境而引入新知的。比如《觀察物體》,現場拍攝照片,再現場呈現在大屏幕上。
b.講授例題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現在的一些內容,有的老師除過用講授的方法以外,還讓學生自學,或者通過實驗操作來獲得結論,也有讓學生自己進行復習整理。《除法的運算性質》教學。
c.講和練與拓展延伸相結合。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的講與練是有效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的最有效途徑。新課程以游戲的形式,操作的形式,活動的形式進行拓展延伸也是很好的形式。《統計與概率》玩飛行棋的設計。
B.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有了創新與提高。
a.突出了直觀性,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初步認識角》、《包裝的學問》等課的教學。
b.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現在的練習設置就可以節省一些抄題的時間來提高練習的容量。(圖形的面積、體積、容積計算、解決問題類題目等)。
c.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平移與旋轉》播放上海音樂廳平移的視屏。《重疊問題中》維恩圖的各部分名稱的含意的講解與說明。
C.多媒體使用技術被廣泛普及與推廣。
a.與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相適應。今天的32節課無論是村鎮還是城市的老師都能夠嫻熟的運用電化手段進行組織教學。
b.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帶來了方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課堂上學的輕松,學的快樂。
c.能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找規律》的趣味設計。
(三)教學資源開發實用有效
1.學校資源(教學掛圖、教具、學具)。
2.教師資源。教師自製自創學具、教具。【案例】《重疊問題》的搖呼啦圈、《包裝的學問》。
3.學生資源。利用學生的錯誤生成來引起學生的注意。
4.教材資源。調整內容——《植樹問題》,教材中內容安排是只講一種規律,而實際教學中有老師根據自己的設計把三種規律巧妙的進行了整合與轉化。讓學生掌握起來更加簡單。調整情境——《重疊問題》,老師把教材中的畫面直接變成了人來做游戲。
(四)教學風格和特點自然獨特
1.注意了教學設計的「三度」指標。
(1)有尺度。沒有哪個老師只僅僅講教材中的內容。說明老師們把尺度都把握的都很好。
(2)有厚度。比如,《平移和旋轉》一課中對於盪鞦韆現象的解釋。就是一個有厚度的解釋。它是一個平移現象,對於的深度理解,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還可能遇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鍾擺現象,或者擺動現象。
(3)有溫度。像嵐皋《找規律》一課老師聽完後,不是感到在聽課,而是感覺到是一種享受。還有《找規律》一課中對大數學觀的滲透。在「好讀書好」中找規律:「好好讀書,好讀書好,書好好讀」。《找次品》在3的倍數中找次品,最簡潔的方法就是「三分法」等等。
2.體現了教學中的「四字」方針;(實、新、准、活)。
從這32節課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就可以看出來,都是在認真閱讀了教材,閱讀了教師用書和一些相關的資料後,才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和特點來組織教學的。從評委的反饋信息來看突出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一個「實」字。
①朴實(簡簡單單,形象直觀,清新自然,朴實無華)。
②扎實(該講的講,該練的練)。比如,《平移和旋轉》平移向上,或者向下的直直的運動叫做平移;繞著一個點或者一個軸的運動叫做旋轉。該下定義的時候就下定義。注意深度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圖形平移之前和平移之後什麼發生了改變,什麼沒有變?明確,大小、形狀、方向沒有改變,圖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③豐實(既有知識傳授,又有能力培養,還有思維訓練和習慣養成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比如,中低年級的孩子上課組織教學的環節就是特別重要的,教師必須要嚴格規范要求。
(2)突出一個「新」字。
①設計新。有的老師用猜謎語,唱兒歌,做游戲的形式來引入,很容易就能抓住學生的心理。
②理念新。讓學生用幾十秒的時間來互相的評一評誰這節課表現的最好。這是一個全新的評價方式的體現。
③手段新。練習設計有層次,電腦輔助有效果。老師帶著呼啦圈兒、花環、進教室,並充分利用xx的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
(3)落實一個「准」字。數學是一門真與實的科學,既要保證知識的准確性,還要保證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避免類似噴泉是平行線,五線譜是數字編碼,圖形的形狀與面積的大小沒有關系等不夠嚴密科學的結論來刻畫數學。
(4)彰顯一個「活」字。一是學習方式活。對話交流自主探究。二是課堂氛圍活。
(五)教學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1.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有了明顯滲透。
第一,滲透一一對應思想,化繁為簡的思想。比如,《植樹問題》中鍾聲敲響的情境。第二,數感的培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中N可以表示一個數也可以表示一些數。比如,用N表示一排的8個人,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第三,集合思想的培養。如,《重疊問題》用最基本的呼啦圈把學生圈起來,就是集合思想中韋恩圖的雛形。如果不培養這種思想的話,正像老師所說的,我們不可能走到哪裡都背過呼啦圈兒吧。第四,優化思想的滲透。比如,《找次品》的教學。第五轉化的思想的滲透。比如,《等量代換》的教學。第六,估算意識和演算法多樣化思想的體現。比如,《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
2.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加理性。
數學是科學,科學是嚴謹的;數學是工具,工具是實用的。真有感情就表達,不要無病呻吟。比如,《找次品》中就可以滲透誠信教育。例如,課堂上我們老師對學生的一個擁抱。可能這個學生一生都會感到是溫暖的。
(六)數學學習習慣初步形成
1.聽、看、問、答的思維品質較好;特別是學生自由討論和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的培養是很讓我們感動和欽佩的。
2.實踐操作的習慣較好;想和做能夠巧妙結合,操作中思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技巧進一步掌握。
3.語言表達的能力有明顯提升。在平時的教學中很注重學科的整合。
(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
1.情境創設注重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課堂中呼啦圈、溜溜球都作為了學生學習的道具。
2.練習設計注重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植樹問題》的敲鍾問題,給小路兩邊的植樹,街道兩旁安裝路燈。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行為反思
1.操作比較被動。一是缺少起碼的教具的操作。比如《等量代換》中沒有天平,讓學生用手來比劃。
2.合作比較勉強。讓學生塗出有規律的圖案,就不再需要學生合作學習。
3.討論顯得多餘。明明是兩個空白的集合圈,還讓學生來討論。
4.設計不夠大膽。該自學的地方,就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學。評委們一直認為,我們的數學課堂,老師講的還是多了一些。給學生自學課本,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顯得有些單薄。
5.評價不夠到位。一是沒有很好的實現目標多元和方法多樣;二是形式還比較單一。認為師評的較多,生生互評的較少。偶然碰到了一個生生互評的,還只說了名字,沒有說好在哪裡。三是缺少靈活處理問題的機智。
6.技藝不夠高超。比如,板書的技能,有的板書很有特點,有的板書沒有特點。有的板書讓人感覺去掉了一個字就很可惜。這樣的板書,我們的32節課中有,但還顯得比較少。
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今後的發展方向
(一)抓住「一個核心」(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1.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比如,讓學生選擇學生自己喜歡的題目來做。
2.注意收集和處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實際生成的問題。比如,《植樹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充當小小設計家。變換行距,來植樹,並歸納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用字母表示數》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自己想要表示的物品。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具體情境中同一個量,就用同一個字母表示,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3.要切實把握課堂教學的本質。
(1)在於心。用心准備,用心設計,精心預設。《找規律》的教學,老師穿戴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比如,戴的項鏈,穿的衣服都是有規律的。
(2)在於細。細化、細膩和細微。課前想細。預案想多、想開、想細。比如,課前教具學具的准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天平,學生沒辦法操作實驗,學具沒有拿夠,學生只好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合作學習。
(3)在於實。朴實—簡簡單單,形象直觀,清新自然,朴實無華。扎實—該講的講,該練的練。豐實—既有知識傳授,又有能力培養,還有思維訓練和習慣養成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比如,中低年級的孩子上課組織教學的環節就是特別重要的,教師必須要嚴格規范要求。概念課的教學,最終要落腳在對概念定義的理解上。計算課最終應落在思維上,而不是在掌握技能、技巧上。圖形與幾何教學最終落在空間觀念的培養上。綜合與實踐關鍵落在綜合與運用上,即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遵循「兩律」
一是遵循學生認知的規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簡單到復雜,由順向到逆向等等。二是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形式要活,活動呀,游戲呀,要有吸引力。
(三)把握「三定指標」
定標 ——指要確定好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教學設計,情境創設,思想方法的滲透都要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來實現;定點 ——即一節課的教學知識點。無論設計如何新穎,手段如何高明,最終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點應有所掌握。定法——要切實做到因材施教與啟發式教學。並力爭做到啟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能活,活兒不亂。
(四)實現「四個超越」
只有切實做到把握「三個讀懂」,認真落實「三定指標」才能實現「四個超越」,即「超越教材」,(把教材作為素材,可以創造,可以加工。) 「超越課堂」,(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一種文化交流、傳播、拓展的平台。)「超越學生」,(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真正使學生思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素養得到提高。)「超越自我」。【我們的教學只有超越自我(教書匠),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因為自身沒有數學味的數學老師,不可能上出具有數學味兒的數學課。
(五)提高五項技能
1.要提高提問的技能。(淺、碎、多、深、窄、白)。
2.要提高語言的技能。一是銜接過渡語缺乏流暢性。二是總結歸納語缺乏嚴密性。三是提問指向語乏針對性。四是隨機應變語缺乏時效性。五是綜合評價語缺乏激勵性。六是會話肢體語缺乏技巧性。
3.要提高處理教材的技能。一是既要切實理解教材,還要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找規律》一課的教學。不要例題,練習設計的規律都是一、一,其實還可以是多樣的。比如二、一,一二,一、一、二,二、二、一等等。二是要切實把握課時教材與學段教材之間的聯系。比如。當學生回答圖形是通過平移得來的時候,老師認為學生對平移知識的掌握是通過自學得來的。
4.要提高預設與生成的技能。
首先,要精心的預設生成。課前的思考和把握。其次,寬容的接納生成。當學生說的不沾邊時,當學生說的離題千里時。第三,機智的篩選生成。例如,《重疊問題》老師遊了一圈就讓學生把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的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了。第四,巧妙的利用生成。要善於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第五,及時的反饋生成。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學生已經到了思維的高層次了,老師還停留在低層次的走教案上。
5.要正確把握課堂教學評價的技能。
第一,應注意發揮集體的智慧。藉助集體的力量適當進行歸納和點撥。第二,要善於運用得體的評價語言。請聽來自A組一位老師的課堂評價語。你觀察的真仔細;你提出的問題真有挑戰性;這位同學的思維非常清晰;你一下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第三,適當運用獎品激勵法。例如,給學生發獎品。第四,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例如,「媽媽經常打我」。專家的評價是這樣的處理欠妥,原因是不符合真善美假丑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課後我們溝通一下,看你媽媽為什麼打你。
(六)追求六個目標
1.確保質量。不僅要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更要確保素質教育質量。
2.講究實際。要讓課堂盡量顯得朴實、扎實、真實和豐實。
3.提高效率。講授、啟發、思考、合作、探究都應該是積極有效。
4.促進發展。不僅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更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5.增強品位。讓學生不僅僅學習數學知識,還要對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的一些相關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和積極的情感,如數學史,科學史和金典例題等內容的滲透。
6.追求特色。教師的教學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貳』 在證明角的時候,等式性質與等量代換有什麼區別
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性質有三:
性質1: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或式子,兩邊依然相等。
若a=b
那麼有a+c=b+c
性質2: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相等的非零的數或式子,兩邊依然相等
若a=b
那麼有a·c=b·c
或a÷c=b÷c (a,b≠0 或 a=b ,c≠0)
性質3:等式兩邊同時乘方(或開方),兩邊依然相等
若a=b
那麼有a^c=b^c
或(c次根號a)=(c次根號b)
等量代換:
用一種量(或一種量的一部分)來代替和它相等的另一種量(或另一種量的一部分)。 。「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等量代換思想用等式的性質來體現就是等式的傳遞性:如果a=b,b=c,那麼a=c。這個數學思想方法不僅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是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
例如:
由∠A=∠B得到∠A+∠C=∠B+∠C
這是用的等式的性質
而由∠A=∠B,∠B=∠C得到∠A=∠C
這就是用的等量代換
江蘇吳雲超祝你學習進步
『叄』 學前班等量代換教案給孩子怎樣的教學方法容易接受
一、設計背景:
學前兒童已經能夠區分物體的大小,初步進行重量比較,但對重量相近物體還不能分清輕重,必須教會他們藉助工具確定物體輕重的必要性。幼兒對比較輕重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到底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較輕重還沒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所以本節課的任務在於讓幼兒學會比較輕重的幾種基本方法,初步理解重量的傳遞性。
二、活動目標
1. 知識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讓幼兒認識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確比較物體的輕重時,藉助工具確定物體輕重的必要性。
(2)能按物體的輕重差異進行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項排列物體間的傳遞性和雙重性,發展幼兒的判斷思維能力。
2. 能力目標
(1) 鼓勵幼兒積極想辦法,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初步培養幼兒的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能按重量差異進行正逆排序。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幼兒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增強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讓幼兒初步感知「輕」、「重」的含義,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幼兒懂得比較輕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活動准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書本、石子、棉花、大象、小狗、小鳥、天平等)等。
五、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學會「看一看」的比較輕重的方法 。
1.播放動物園里動物活動的錄象,引出輕重的話題 。
提問:哪一些動物重? 哪一些動物輕?
2.總結:以上方法為「看一看」比較輕重的方法 。
3.提問:誰還能說出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
(1).幼兒觀察並回答問題,發現相關數學信息。
(2). 出示一包棉花和一塊石子 。
(3).幼兒進一步感知通過物體外形感知輕重的方法 。
(4).在無法從外形判斷輕重時,但仍然用「看一看」的方法判斷輕重 ,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的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並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領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一)學會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輕重:
1. 請認為棉花重的同學舉手?請認為石子重的同學舉手?大家判斷的為什麼不一樣呢?有什麼方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呢?請幼兒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2.教師小結:棉花和石子用眼睛看,不能精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可以比較出誰輕誰重。
板書: 用「掂一掂」比較輕重
(二).學會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輕重 :
1.出示重量接近的1個胡蘿卜和1個馬鈴薯(土豆)。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方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一些方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胡蘿卜和馬鈴薯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幼兒觀察,現在你知道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6.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胡蘿卜和馬鈴薯誰輕誰重時,我們發現要想精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方法。
7.出示文具盒和計算書。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麼?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計算書重;
生2:計算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計算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計算書重 。
得出:課桌上文具盒比計算書輕 。
幼兒實驗,交流討論 ,猜測結果。
匯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從而懂得輕重是相對而言的。
(三).看一看:觀察圖片判斷大象、小狗、小鳥誰最輕?誰最重?初步理解重量的傳遞性。
(四).想一想:請幼兒比較輪船和石塊誰輕、誰重 。為什麼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塊卻沉入水底呢?
(五).排一排:請幼兒按由輕至重及由重至輕的規律對物體進行正逆排序,鞏固幼兒對輕重的感知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熟悉 。
1. 比一比,幼兒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說一說,先讓幼兒獨立完成,再引導幼兒說出誰最重?誰最輕?為什麼?
3.延伸,講解故事《笨驢》,並升華知識點 。
六、 活動反思
1、 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學習原理,通過「看一看」、「掂一掂」、
「稱一稱」的比較輕重的方法。活動中自己得出了很多結論,領會到了探究的快樂,活動貫穿這節課的始終,讓幼兒一直保持著參與的激情。最後,《笨驢》的故事是耐人尋味的,讓幼兒充分動腦,更是知識的升華。
2、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觀察中學會「看一看」比較
的方法;在親身經歷中通過探究和協作活動學會「掂一掂」比較輕重的方法;在探究和推理中學會「稱一稱」比較輕重的方法。在教學中注意實物等從多感官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快樂中主動地學會知識。
3、讓幼兒個性化地學習數學。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孩子們敢提問題、會提問題,以自己獨特的見解解決問題,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為自己的創造而開心,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同時,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評價他們的表現,使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整個課堂活動中,以學生為主,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我們要做到"蹲下來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而且教學中要肯定幼兒的一切努力,贊揚幼兒的思考結論,激勵幼兒的創造慾望。
最後,我也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有時沒有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今後,我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肆』 三年級等量代換的教學可以添加一些什麼游戲
設牛體重為X, 則一頭大象體重為6X,一頭豬的體重為3/5 X 6X÷(3/5 X)=10 一頭大象等於10頭豬的重量。
『伍』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師傳幫活動
小學三年級數學計劃
一: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新學期開始了,為了進一步貫徹實施課程改革,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製定本學期數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共有17名學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7人。同學們基本上對學習和常規等各方面的習慣轉入正規。但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質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較差,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一部分學生上課紀律鬆懈,喜歡隨意講話,作業不肯及時完成,喜歡拖拉作業。
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並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和面積兩個單元,這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形成辨認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探索並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范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並通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教材向學生介紹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看這兩種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學習平均數的含義和簡單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實際應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個單元,專門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並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學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並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奮斗目標
1、教學重點和難點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位置與方向和面積兩個單元,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
2、奮斗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收集信息、組合信息,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從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2、在教師指導下,初步學習反思和評價。
3、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導下,能積極地參加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對與數學有關的身邊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感興趣,有學好數學的願望。
4、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能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初步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培養學好數學的願望。
5、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有條理地思考,把握數量之間的關系,培養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具體措施
1、創設一個自由、開放、安全的學習氛圍,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點擊,學生的創新火花。
2、課堂上引入開放性的例題,使學生在探索中促進發散和求異思維的發展。
3、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組織形式,採用問題式教學與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來揭示知識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問題與合作交流中學會互相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流能力。
4、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5、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拓展練習,課堂上准備一些不同層次的練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力。
六、教學專題研究計劃
主題:如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方法:
1、能應用在本冊教科書里學到的運算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理解面積含義及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主動解決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學會根據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到現實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數據,能解決一些與平均數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據的重要性,增強統計觀念。
3、增加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能主動與同學共同進行學習活動,積極與同學交流自己在解決問題時的思考與所選用的方法。
4、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能利用估計,判斷解決問題結果的合理性。
七、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本班學困生黃倩倩、陳澤儒、王艷琴,他們口算能力差,解決問題不會分析,面對以上情況,准備採取如下轉化措施:
(1課上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多留心觀察他們,提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他們回答。
(2課堂練習中,督促他們認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膽問。
(3採取「一幫一、一對紅」的措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2、尖子生的培養
(1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留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進一步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2發展他們的智力因素,開發非智力因素,多舉辦課外活動。
(3開展爭做小老師活動,每周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他們展示自己。
八、課時安排
(一、位置與方向(5課時
(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13課時
1、口算除法 3課時左右
2、筆算除法 9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
(三、統計(4課時
1、簡單的數據分析 2課時左右
2、平均數 2課時左右
(四、年、月、日(5課時
製作年歷 1課時
(五、兩位數乘兩位數(8課時
1、口算乘法 3課時左右
2、筆算乘法 4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
(六、面積(7課時
(七、小數的初步認識(5課時
(八、解決問題(4課時
設計校園 1課時
(九、數學廣角(2課時
(十、總復習(4課時
九、教學進度表
二: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一、班級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2人,其中男12人,女20人,學生已使用了兩年的新課標教材,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於新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材分析:
這冊教材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本冊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內容是計算的教學內容(27課時,並且大量的是筆算的教學內容。當前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中,筆算是被削弱的內容,不僅「降低了筆算的復雜性和熟練程度」,《標准》中還提出: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避免程式化地敘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冊實驗教材在處理筆算教學內容時,注意體現《標准》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在內容編排的順序、例題的安排、素材的選擇等各個方面都採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演算法則。
(3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
(4筆算與估算結合教學,加大估算教學的力度。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系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量與計量的各種概念,例如千米、噸、秒等,都是從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中產生的。這些概念,如長度、質量、時間,都比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內容又是非常現實的,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初步發展起長度、質量和時間的觀念,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有關量與計量內容的編排上,實驗教材注意設計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有關的知識,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在本冊實驗教材中,關於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有四邊形和測量的大部分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理解、把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於這些內容的編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幾何形象直觀的探索活動不僅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且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部分內容安排另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是加強了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人們對一個量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根據《標准》關於「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因此,無論在「測量」一章還是在「四邊形」一章,實驗教材都安排了有關估測長度的內容和訓練。
三、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主要教學措施:
1、重視教學情景的創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有關的數學概念。
2、培養學生估測、估算的意識,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估算能力。
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4、運用「遷移」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恰當、適時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
7、注重學生對計算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
8、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三: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絕大部分學生家蒲塘、魯村等行政村,有水部分學生家離學校較遠。根據上學年成績檢測情況分析,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仍有部分學生成績不夠理想,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管教,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本學期重點工作除了繼續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以外,還要加強對學困生的個別輔導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力爭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測量、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四邊形、有餘數的除法、時分秒、多位數成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1.計算教學內容的編排體現改革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2.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結合現實問題教學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加深學生對統計作用的認識,逐步形成統計
真心望採納!!!
『陸』 三年級 等量代換一節教案怎麼寫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體會等量代換思想在解題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能夠將等量代換思想靈活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蘋果貼圖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師講故事《曹沖稱象》的故事。
多聰明的曹沖啊!當時他只有7歲,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稱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員們的稱贊,就是因為他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考方法——等量代換。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用「等量代換」的方法解決問題。(板書)
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1、初步體會先是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2、初步運用代換的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師:要想很好地落實目標,運用「等量代換」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一定要認識一個新朋友,出示:天平。
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它有什麼作用?
生根據已有知識自由回答。
師: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說明兩邊的重量相等。
師:今天,「天平」將和我們一起學習「等量代換」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同學們看書109頁,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
學生匯報條件和問題。
師:在本例題中,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那麼1個西瓜與幾個蘋果同樣重呢?這節課,我們將和曹沖一樣運用「等量代換」的數學思考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請看自學提示:
(1)、認真觀察,尋找其中等量的關系,思考:一個西瓜4千克,4個蘋果1千克,一個西瓜的重量等於幾個蘋果的重量?
(2)、帶著自己的思考方法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說清楚思路,然後選代表匯報。
師強調:觀察後,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後再與小組討論。
生學習,師巡視。
3、學生匯報:
師引導學生說算理: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4千克砝碼和多少個蘋果同樣重呢?
學生匯報: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即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個西瓜和16個蘋果同樣重。
師:用算式怎樣計算呢?
生匯報,師板書:4×4=16(個)
師:你認為這道題的關鍵是什麼?引導學生說出因為一個西瓜和16個蘋果都重4千克,初步滲透要抓住一個中間量。(根據學生的回答,多媒體課件展示尋找中間量的過程。)
板書:1個西瓜=4千克=16個蘋果
4、舉一反三:
完成課本第109頁的「做一做」
出示圖讓學生說一說圖意再獨立完成
反饋展示算理 :要求2頭牛和多少只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質量關系進行等量代換。或者先將1頭牛代換成羊,就可求出2頭牛可換幾只羊了。
總結:上面兩道題有什麼共同特點?解決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師生總結方法:
1、仔細觀察,尋找中間量。
2、知道要求的量 = 幾個中間量;一個中間量 = 幾個其它量
師:好,我們就用得出這種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拓展應用:
1、師:八戒想用一本書換12支自動筆,他認為這樣很劃算,1個可以換12個。看到這些信息,你認為八戒說得對嗎?(課件出示)
引導說出理由。
師小結:是的,我們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
2、111頁4題:1隻雞和1隻鴨,誰重一些?
3、111頁3題。
四、總結拓展:
1、談談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2、課外拓展:
(課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換。
師:在沒有貨幣的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運用等量代換的知識來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課下同學們可以進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們中國商品社會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