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誤區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誤區分析

發布時間:2021-03-12 11:40:02

Ⅰ 如何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思考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因遇到了問題且需要解決而引起的。學生對遇到的問題有興趣,才有解決問題的願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們的積極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設置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問題的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具體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由於教學的內容、目的、任務、對象,時間等的不同,創設問題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下面列舉幾種來加以說明。
1、激疑引趣設情境。興趣激發靈感,興趣是發現的先導。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教師要善於設置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探求新知。設置這種問題,在於從興趣入手組織注意,使學生進入情境,產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例如,在教學「同樣多」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小明很喜歡小兔子,他家養了4隻小兔子(出示小兔圖)。今天,他到菜園里拔了4個紅蘿卜(出示蘿卜圖)給小兔子吃,一隻兔子吃一個蘿卜(邊說邊用線將小兔和蘿卜一對一的連起來)。小朋友們看看,有沒有多餘的蘿卜?有沒有還沒分到蘿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數和蘿卜的個數有什麼關系呢?這樣,根據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充滿童趣的問題情境,及其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同時激發了學生研究性問題的濃厚興趣,產生了「我要學」的動力,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2、舊中引新設情境。數學知識有很強的連貫性,每一個概念、性質、公式往往是在相應的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成發展的。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在聯系有關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舊中引新、設問激疑,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可以先出示准備題:有8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讓學生用豎式計算後,再引導學生思考豎式中的余數「0」是表示什意思。學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沒有剩餘。緊接著,將准備題正好的「8」改為「9」,作為新課的例題:有9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然後引導學生邊用教具操作邊思考問題:「這樣改動之後,題目意思變了嗎?為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結果怎樣?」這樣,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突出了演變點,由在除法計算時沒有剩餘的數來引出剩餘的數,為理解「余數」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幾乎收到了一點即破的效果。
3、步步深入設情境。步步深入設情境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一個個小問題,在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一步一步的深入學習、理解、掌握新的教學內容。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環節緊湊。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請班上兩名同學站在講台前面兩邊表演兩人相對走。教師發號:「齊步走」到兩個碰面為止。讓學生看了演示後,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是關於幾個人的問題?(小結:兩人,也可以是兩輛車、兩艘船等兩個物體)
(2)開始時他們站的位置怎樣?(小結:兩邊即兩地)
(3)他們是怎樣走的?(小結:面對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師喊「齊步走」表示什麼?(小結:一起走即同時出發)
(5)結果怎樣?(小結: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這樣,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理解題意,思維逐步深入,從而突破難點,使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自然。
4、揭示矛盾設情境。學習中的矛盾包括一個人已有的經驗、知識或預料、期待同新的課題之間的矛盾;課題內部已知與未知條件之間的矛盾;同時學習的兩種材料之間的矛盾;對同一個課題的不同認識之間的矛盾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揭示和呈現矛盾,把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就能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努力探索新知。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雞媽媽給兩只小雞分月餅,請小朋友用手指的個數表示每隻小雞分到的月餅個數:(1)有4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學生很快伸出兩個手指。(2)有兩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學生很快伸出一個手指頭。(3)有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這時,很多學生被難住了。有些學生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頭,說:每隻小雞分得半塊月餅,不到一塊,所以這個手指要彎一半下來。教師再問:你們能用一個數來表達這「半塊」嗎?所有的學生都搖了搖頭。這時,學習一種新的數——分數,成了全體學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們學習新知識的願望。
5、製造懸念設情境。一堂數學課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課的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遠,會怎麼樣?」學生答:「不好量,因為距離太遠,路程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那麼,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好的計量單位呢?下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製造懸念,短短幾句話,是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有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慾望。
6、深化知識創設情境。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和切實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可進行深化性的設疑。比如,在講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內容後,為了鞏固知識,可以把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然後問:「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學生回答為180°÷2=90°。又問:「對嗎?量量看」。通過度量,學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與它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啟迪了學生,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種方式外,教師還要善於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總是處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積極活動狀態,始終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創造一種良好的內外條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發起排除障礙、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他們積極思考的過程,當學生充滿熱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
雖然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內容要為目標服務,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目標,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不要為提問題而提問,為創情境而創情境,否則就達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Ⅱ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幾種誤區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幾種誤區:

一、重知輕用
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數學具有基礎性及實踐應用性的特點,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存在著重數學的基礎性教育,而忽視數學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不恰當地認為要強化知識教育,以知識為本,面對新教材將課前的"預習要求"和課後的"做一做"都對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情況,大部分教師東挪西湊,到處搜索作業題補充學生課內、外作業量,以達到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教學知識的掌握力度。學生的題量加大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加深了,可是這些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培養和學生的"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致使教學工作真正成了社會上所說的"大書獃子製造的小書獃子"現象,由於缺少學生數學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所學知識在實踐應用中難以發揮其效用。這是教師偏重於數學教學的基礎性,弱化了實踐應用性的最終結果。
一個人終身發展中必須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是不能忽視的。數學輕了"用",輕了實踐,缺乏了生活的聯系,是一種數學教學中的極端。
二、滿灌滿問
在課改實驗中,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現象已不復存在,遺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卻是"滿堂問"式--即所謂的啟發式教學。在這種"滿堂問"的支配下,教師在課堂上連續提問,或是非問,或選擇問,或填空問,或自問自答,學生則習慣性地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也只作簡單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後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問題……教師並不重視自己的提問是否必要,是否有用,是否得當等。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啟發式提問"應把握兩個關鍵。一要找准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對課堂而言,覆蓋全堂,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堂"之效;對學生而言,這一點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其次要有敏銳地洞察、果斷地把握學生思維流向及流程的教學機智。
三、安靜熱鬧
新課標的要求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課堂上,教師不必拘泥於"教參"上的標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試內容的拘束,手腳一放開,自然就有了一份瀟灑,課堂形式也隨之多樣起來-演示、表演、辯論……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數學課有了盎然生機。然而,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於豐碩的收獲?我在參加數學教學交流的活動時,常看見教師們花費大量精力來設計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但是課文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知識與應用的有效闡發、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結果,這樣的課堂只是讓人感覺"熱鬧得空洞"。
如何上好一堂課,我們很難有個一個統一的標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學形式的選擇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數學教學來說,立足知識點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前提。就知識點與活動的關系而言,知識點是主幹,活動是枝葉,活動是為知識點服務的。如果在備課和上課時只是專注於活動,一味花力氣在活動中創新出花樣,脫離、偏離、忽略了知識點,無異本末倒置。
四、虛化實化
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採用了新穎、靈活的教學手段,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是課堂上小組討論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的優越性自不用說,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形式上的傾向。真正的討論,應該是教師提出問題後,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切不可學生的思路剛剛打開就草草收場,使討論只流於表面的形式。
其餘課堂"虛化"的問題還表現在:一是目標"虛"。目標設置得高、多,課堂上得不到落實,特別是知識點得不到落實,數學的實踐應用被忽視。二是評價"虛"。教師對學生參與的評價、反饋"虛",只說"答得好","答得不錯",沒有實質性的評價。
五、媒體不當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方面絕非傳統教學手段所能比。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真切,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數學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在許多"觀摩課"上,學生看看錄像、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
數學學科的根本特點決定了數學課程的改革必然是一種揚棄。數學課程改革不能為了"立"而破除一切,為"立"而求新。

Ⅲ 如何走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誤區

【摘要】:在數學課程標准新理念的指導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了從未有過的生機。實踐中,教師為「激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每一位學生富有個性地發展」這一目標絞盡腦汁,教學形式花樣百出,確實能激活課堂氣氛,但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課堂教學中的幾點不足。由於個別教師對新理念理解不透徹,結果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地追求「情境創設、自主合作學習、方法多樣化」,結果課堂實效並不如願,出現了「自主———表面化、合作———形式化」的現象。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課程標准 新理念 教師 小學 課堂氣氛 思維 學習方式 引導學生 創設情境

在數學課程標准新理念的指導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了從未有過的生機。實踐中, 教師為「激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思維, 促進每一位學生富有個性地發展」這一目標絞盡腦汁,教學形式花樣百出,確實能激活課堂氣氛。但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課堂教學中的幾 點不足。由於個別教師對新理念理解不透徹,結果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地追求「情境創設、自主合作學習、方法多樣化」,結果課堂實效並不如願,出現了「自主———表面化、合作———形式化」的現象。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誤區。

一、創設情境追求華麗,誤導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維目標之一就是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了讓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很多教師在創設情境上煞費苦心。這本來也無可厚非,但若引導不當,白費功夫不說,還會讓學生的思維偏離軌道,下面就是一個例子。

教「數100以內的數」時播放草原圖: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青青的草,還有很多小羊。學生一下子被迷住了,好像自己真的進入了草原,閉上眼睛真是享受不盡的美景。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1:我看到了青青的小草。

生2:我看到了藍天白雲。

生3:我看到了小羊、、、、、、

師:草原美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草原上去玩一玩。

生:我在電視上看見去草原騎馬最有趣了。

(為了拉回學生的思維,教師不得不將學生引到「羊」的問題上來。)

師:咱們不說馬,一起數數小羊,看你能不能數出這是多少只小羊。

從上面的片斷,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本來想通過百羊圖讓學生感受100比20多得多。但由於情境創設得太完美了,學生反而產生了「想去草原」的情境體驗。雖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卻沒有達到預設的目的。筆者認為,在處理教材的「百羊圖」上,若放在新授之前可直接讓學生估一估有多少只羊,感受「100比20多得多」不必涉及「草原美嗎?老師今天就帶你們到草原去」的問題。若放在新授之後,可讓學生通過圈圈畫畫來數一數。無論怎樣處理,都不要偏離「10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主題。

二、過分追求學生自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自主學習的確有它獨到的優勢,但它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內容。舉個例子來說:一個連13-7都不會算的學生,你讓他如何自主學習43-7?又如:1角=( )分,實際生活中,學生本身對分的接觸就少,教師卻不通過講解就讓其兌換,現實嗎?所以,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必須精心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好學習方式,加強指導。對學生忽略了的問題或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及時進行點撥。千萬不要認為學生自主了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筆者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一位教師在講「100以內數的認識」時,准備了數量是100的物品讓學生數,結果有兩個學生怎麼數也數不清,原來一個學生拿的是豆粒,總滾動。另一個學生拿的是小棒,老攙和。這位老師顯出很著急的樣子,學生也有些手忙腳亂。其實這怎麼能怪學生呢?明明是教師的指導不到位。這時作為教師可以引導:「我們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很快數清這些物品呢?」例如:10個10個地數總比堆在一起數清楚。所以說,我們要以學生的眼光來看問題,不能過於理想化,更不能因追求學生的自主而忽視了自身的指導作用。

三、合作學習牽強附會,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力

合作學習旨在讓學生的個人智慧融入到集體中來,或藉助群體的力量來攻破難點。我們知道學生的興趣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合作學習正是利用了學生的這些差距取長補短,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事實上,自課改以來,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雖然深入人心,但學生並未真正掌握這種方法。請看下面這個案例。

教師出示小組合作學習而推導出的圓柱的體積公式。部分學生通過預習知道了圓柱的體積公式,但並未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這種認識是模糊的。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麼,教師雖然讓學生進行了合作學習,但並沒有什麼實效。很多學生是隨聲附和的。這樣的合作學習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筆者認為教師若用如下思考題來啟發、引導學生,效果會比較好。

思考題:(1)請同學們回憶圓的面積公式是怎麼推導的;(2)討論圓柱體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哪個立體圖形;(3)怎樣轉化?利用學具設計轉化方法。

合作提示:(1)請每個同學先獨立思考;(2)小組內輪流說,聽不懂要問;(3)確定一個同學記錄小組成果。選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學生合作學習要想合理有效,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合作的次數不宜過多。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頻頻讓學生討論,而每次討論的時間都很短,這樣的合作學生哪有時間既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又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走進了「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誤區,是很難收到實效的。第二,合作學習必須目標明確,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知道本次合作讓他們做什麼,怎麼去做。只有合作學習條件成熟時,他們才會積極參與,才會真正做到帶著任務去合作,帶著成果來交流。

四、追求演算法的多樣化,忽視了演算法的比較和優化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改變過去「計算中演算法單一,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弊端。針對學生出現的多種方法,我們要為他們提供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交流中優化自己的計算方法。下面是探究13-7的計算方法的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藉助小棒擺一擺、算一算,然後交流演算法。

生1:把13分成10和3,10-7=3,3+3=6

生2:從13根里頭一根一根拿,拿走7根,就剩下6根。

生3:看減法想加法,因為7+(6)=13,所以13-7=6。

生4:把7分成3和4,13-3=10,10-4=6。

師:同學們演算法真多,今後你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

不難看出,這個教學片段雖然符合問題解決方法多樣化的理念,卻忽視了方法之間的溝通與優化,如果這位教師能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就會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筆者覺得這位教師可以這樣處理:你最喜歡哪種方法?請在小組內交流你們認為哪種方法好。然後可以從不同演算法中選出代表,通過比賽的形式看哪種方法算得更快。這樣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就會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提高。

總之,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自主能力、合作意識、探究精神的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掌握其實施策略,不斷總結發現,最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的目的。


真心望採納!

Ⅳ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逐步深入,一些課堂教學問題也隨之出現。下面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分別加以分析,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1. 情境創設不恰當。 關於「創設情境」,有些課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創設情境,與本節課所學內容關系不大;有些課雖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沒有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或可以提出的問題太多,利用價值不大;有些乾脆就是把課本情境圖片做成課件,費力、費時而效果不大。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服務, 既要有趣又要有數學價值,並與本節課密切相關,還要有利於激起學生的疑問,能從中提出本節課要探索的數學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後,組織學生探索這個問題,從而進入探究過程。
2.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而現在,我們在數學課堂上看到幾乎都是小組合作學習,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在公開課、觀摩課教學中。學生圍成一圈,當教師號令一下「現在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了起來,有的小組內所有學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的小組學生連合作干什麼還沒有搞明白,教師又說「停止」,學生則馬上恢復原狀。過一會兒,當聽到教師的號令則又再來一次「合作」。當教師說「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內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是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麼都不清楚;當教師讓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時,總有個別學生「代表」了全組,成了專門的「發言人」,更多的學生只是旁觀者。 小組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教學不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組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因此,合作與交流首先應該是作為一種意識來激發,其次是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在數學課堂進程中適合採用小組學習的時機一般有: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需要幫忙時,獨立探索有困難需要相互啟發時,形成不同意見有分歧需要交換時,學生爭著發言教師不能滿足其表現欲時,等等。
3、教材使用率過低。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廣大教師的課程觀、教材觀也在不斷變化,但由於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理念的片面理解,致使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走入了誤區。多數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都沒有安排看書閱讀或練習的環節。一節課下來課件代替了課本。 其實,每一本教材都凝聚著眾多專家的智慧和心血,從主題圖到情境創設,從例題到練習,都是根據課程標准要求精心挑選和設計的。課本是我們的教學之本,更是學生的學習之本。有些概念性、規律性的東西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是否完整、准確,讓學生看書更系統准確。練習題目在書上,學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開教材使用。我們課堂教學提倡返璞歸真,課堂教學使用教材這是實事求是,這才是最真實的課,省時高效,何樂而不為。作為教師,要深刻地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於教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不是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是合理的開發者,要做到知「材」善用。
4、只關注預設,不注重生成 。 大多的課堂教師在課前已經把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寫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來,上課以後按照預設展開教學,只關注她的教學環節進展情況,對於學生的回答出現的錯誤顧及不暇,學生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不予理睬。這是典型的完成任務式教學,走過場。這樣的課,讓人聽完總覺得有些缺憾--課堂生成不夠。 真實的課堂不是靠預設可以完成的。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共同構成了教學。學生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或個性見解,及時抓住契機,把它們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Ⅳ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逐步深入,一些課堂教學問題也隨之出現。下面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分別加以分析,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1. 情境創設不恰當。
關於「創設情境」,有些課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創設情境,與本節課所學內容關系不大;有些課雖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沒有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或可以提出的問題太多,利用價值不大;有些乾脆就是把課本情境圖片做成課件,費力、費時而效果不大。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服務, 既要有趣又要有數學價值,並與本節課密切相關,還要有利於激起學生的疑問,能從中提出本節課要探索的數學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後,組織學生探索這個問題,從而進入探究過程。
2.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而現在,我們在數學課堂上看到幾乎都是小組合作學習,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在公開課、觀摩課教學中。學生圍成一圈,當教師號令一下「現在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了起來,有的小組內所有學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的小組學生連合作干什麼還沒有搞明白,教師又說「停止」,學生則馬上恢復原狀。過一會兒,當聽到教師的號令則又再來一次「合作」。當教師說「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內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是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麼都不清楚;當教師讓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時,總有個別學生「代表」了全組,成了專門的「發言人」,更多的學生只是旁觀者。
小組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教學不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組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因此,合作與交流首先應該是作為一種意識來激發,其次是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在數學課堂進程中適合採用小組學習的時機一般有: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需要幫忙時,獨立探索有困難需要相互啟發時,形成不同意見有分歧需要交換時,學生爭著發言教師不能滿足其表現欲時,等等。
3、教材使用率過低。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廣大教師的課程觀、教材觀也在不斷變化,但由於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理念的片面理解,致使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走入了誤區。多數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都沒有安排看書閱讀或練習的環節。一節課下來課件代替了課本。
其實,每一本教材都凝聚著眾多專家的智慧和心血,從主題圖到情境創設,從例題到練習,都是根據課程標准要求精心挑選和設計的。課本是我們的教學之本,更是學生的學習之本。有些概念性、規律性的東西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是否完整、准確,讓學生看書更系統准確。練習題目在書上,學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開教材使用。我們課堂教學提倡返璞歸真,課堂教學使用教材這是實事求是,這才是最真實的課,省時高效,何樂而不為。作為教師,要深刻地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於教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不是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是合理的開發者,要做到知「材」善用。
4、只關注預設,不注重生成 。
大多的課堂教師在課前已經把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寫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來,上課以後按照預設展開教學,只關注她的教學環節進展情況,對於學生的回答出現的錯誤顧及不暇,學生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不予理睬。這是典型的完成任務式教學,走過場。這樣的課,讓人聽完總覺得有些缺憾——課堂生成不夠。
真實的課堂不是靠預設可以完成的。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共同構成了教學。學生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或個性見解,及時抓住契機,把它們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Ⅵ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的論文 急求資料

情境創設一忌大(超出教學內容);二忌小(不能表達教學內容);三忌寬(無限拓展、收不住);四忌窄(一點即收)。
推薦此文,僅供參考
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誤區與思考
近年來全體教師通過領悟新課標改革精神,數學教育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數學知識為人類服務,成為21世紀每個公民應具備的素養之一。為了適應這種數學教育觀念的變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呼喚「開放式」,反對一言堂、齊步走的「封閉式」教學。各教學工作者都設法將數學的課堂搞活,新課標中提倡創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這一項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情境創設的幾種常見誤區:
1、游離於數學內容之外的「包裝」。
教者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對「情境」創設簡單化地理解為「形象+習題」。如某教師在一節公開課教學中,一上課就繪聲繪色地說:「小朋友們,今天齊天大聖孫悟空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後來卻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孫悟空頭像+復習題,其次是孫悟空頭像+例題,再次是孫悟空頭像+鞏固練習,最後還是孫悟空頭像+總結。課堂上簡單地附著個孫悟空的頭像,就能叫情境嗎?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麼價值?其實,本來有趣的孫悟空出現有這樣不倫不類的場合中也失去了他應有的「磁場效應」。 2、枝節橫生的「現實生活」。
教學「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錢可以怎樣拿」的開放題,為了創設情境,教者這樣教學:師:「小明從家鄉給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麼啊?」生:「需要一個郵局。」,「需要一個郵遞員。」「需要一個信封。」。學生的回答無論如何,都點擊不到教者心中預設的答案,最後教者只好強行切入:「寄信要郵票,買一張郵票多少錢?」「8角錢。」「8角錢怎麼拿呢?」繞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問的問題,這樣繞圈子的所謂情境實在多餘而繁瑣。我們看到,許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還津津樂道於這樣的「情境」,自以為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能力,其實,既浪費時間,又窒息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
3、不顧學生實際水平的「挑戰性問題」。
情境創設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程度。如教學「一筆畫」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座居民小區平面圖,讓學生設計一個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路線。看上去,情境創設合情合理,因為在成人的思維中,這樣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優化的設計。但孩子卻不這樣想,為什麼「既不重復又不遺漏」?他可能對此不感興趣,至少在他沒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時,他是不會充分投入進去的。而有位教師卻是這樣設計的,用一筆畫畫出了一匹馬的圖案,然後問:「你能畫出來嗎?試一試。」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出問題:再想一想,你能發現什麼規律?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容易發現「一筆畫」的含義,能吸引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與生活常識相悖的「杜撰」。
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是為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圖),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於「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其實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給思維定向;同時產生強烈的研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設計問題情境,力求體現「五性」:1、障礙性:引起沖突,產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戰。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發學生積極思維。3、開放性:解題思路靈活多樣,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異性:適合各層次學生,由淺入深作出回答。5、實踐性:以個人或小組的探究實踐活動,尋求方法。同時,教師應注意對於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不要作簡單的答復,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現、提問。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引起學生主動的研究。
教師是實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踐者。要真正抓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關鍵在教師本身的素質。教師應一專多能,素質全面,教育思想開放,熱愛兒童,於利用兒童的心理和數學教學規律,提高教育質量。現代條件下教師的情感、毅力、想像、語言、能力和技巧才能對學生起到感染作用。
俗話說:「給人一杯水,自己應有一桶水。」教師應教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教師應有淵博的知識,廣泛的愛好和才能,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不斷的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Ⅶ 教學案例分析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重的幾個問題

小學數學應該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如何教好這門學科呢?筆者認為,應該首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
托爾曼S—O—R理論告訴我們,在知識的輸入(S)到知識的輸出及能力的轉化(R)的鏈條上,大腦(O)是關鍵的「中介」變數。沒有思考,就不能輸出新知識,也就不可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對於與舊知識聯系緊密的新知識,可以啟發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推導出來。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逐步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
二、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
古語曰:「授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育就是引導」,「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去發現真理」。布魯姆掌握學習策略也指出:「學會如何學習比學會什麼更重要」。數學教學中教師時刻不忘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比如:教給學生如何記憶、如何預習、如何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等方法。
三、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
教與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能否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孔子強調啟發應從學生的學習心態出發,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能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認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關鍵時刻「開其意」,使學生開竅,在學生考慮總是到了成熟的地步又苦於無法表達的關頭,誘其達「其辭」,給以恰當點撥,學生就會茅塞頓開,豁然貫通,可見,只有在學生處於憤悱心理狀態時,啟發誘發最有利於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啟發誘導的核心是啟發誘導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精心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疑易引起學生定向的探究反射,其思維活動也應運而生。因此,數學教師應精心設計有趣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積極動腦思維。例如,一們教師在上加法結合律時說:「教學家高斯小時候,教師在黑板上出了這樣一道題:許多同學算了很久,都沒能算出來,而高斯一下子就算出來了,你們知道高斯是怎樣算了嗎?今天學了加法結合律後,大家就知道了」這節課學生都沉浸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思維活動十分活躍。
五、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實踐活動是思維的基礎。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模型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製作、實驗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二是要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課,寓教於樂;三是要開展好數學課外活動,課外活動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這樣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地發展。
六、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其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是協調作用的,二者之間密切配合,互相促進,在數學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地統一於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內容很多,但重要的是以下兩點:
(一)興趣要作為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興趣是我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的」。一個人如果對某事發生了濃厚興趣,他一定會不畏艱難、鍥而不舍地去追求,去達到目標。因此,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教法和手段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情感因素對達成教學目標,教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所產生的積極效果應予以高度重視。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情感因素,傾注師愛,<蓮 山~課件 >與學生共同創設情感交融的教學的氛圍,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學生對學習的心理壓力,而且會使學生的思維積極活躍,智力活動的水平大大提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教好小學數學並非易事,但只要教師在教學中遵循教學規律,認真研究以上幾個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好小學數學也是辦得到的。

Ⅷ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1. 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景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心靈。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於學生發現問題,探索新知。
2. 用猜想和驗證來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識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老師提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的條件,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猜想與驗證中得到促進和發展。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老師就可以這樣導課:「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再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同學們,一般的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老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
3. 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景
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而學習知識後又將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們的數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的問題情景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利用問題創設問題情景
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欲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欲特別強烈。因此,有意識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能激發和迎合他們的好奇心理和表現欲,為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氛圍。
5. 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學生「入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能善於結合教學實際,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好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協調地參與到教師所設定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規律的揭示、形成過程,必將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6. 通過設立疑點創設問題情景
現代教學論認為,激疑是教學的重要策略。教師要善於激疑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會導致創造意識的萌發。因此,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適當設置疑點,創設教學的最佳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如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節的開始,設置了這樣的懸念:列出如下一組算式後,老師很快地說出了它們的得數。
①9999×9+9999=?
②127×36+127+63×127=?
③(100+8)×125=?
④98×35=?
當學生聽老師說出得數後,感到驚奇不已,這時老師趁機導入新課:學習了這節課之後你就會知道老師是怎樣很快算出得數的。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興趣特別濃厚,急於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別迫切。讓每個學生都處於驚奇、探索和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7. 編擬童化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級兒童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共鳴,且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
8. 利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有助於把探求新知和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的情感結合起來,啟發吸引學生喜歡學、樂於學,使學生在愉悅中盡情地學習。
9. 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的手腦達到有機結合,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活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一節練習課,出示這樣一道題:有2個長方形木框,長都是4厘米,寬都是2厘米,拼成一個圖形,求它的周長。大家可以用實物操作一下,把周長指給同位看,再算一算。這樣的操作會牢牢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堂氣氛輕松熱烈,學生得到的結論既准確又全面。
10. 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慾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在這里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
在課堂中故設懸念這一情境,定會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新的思維境界之中,利於引發每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即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徵」時。首先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裡面是有秘密的,老師已掌握這個秘密,不信你們可以出一些分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並請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使學生明白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秘密的。從而產生有什麼秘密的問題「懸念」,來創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迫切感。
11. 巧設室外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巧設數學課堂的室外活動情境,易於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的本質內涵,利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正反比例應用」一課時,我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請3名同學分別組織全班其餘24名同學進行隊列訓練(不能重復),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發現,每行站的人數和行數成反比例關系,並利用這一關系快速解答了老師指令下的隊行每行人數。
緊接著老師又指著旗桿說:「若學校想要更換新的旗桿,你能幫助算一算旗桿應有多長嗎?」「以小組為單位先研究方案,在確立實施的方式方法。」學生很快利用桿高和影長成正比例這一知識設計出方案。
這種室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情境之中,與只讓學生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說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擬的。
12. 利用新舊知識連接點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雲,「溫故而知新」。我們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沖突,學生自然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
如學生在學習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減法時(退位),可以啟發學生從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時(進位)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能給學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還可以利用問題、設立疑點、猜測、驗證、錯例反證、考察等等創設問題情境,這里不再一一列舉。情境的創設貫穿於一堂課的始終,其方法和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創設情境雖不是目的,但沒有情境的創設,就很難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問題情景,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催化劑。

Ⅸ 小學數學教學片段怎麼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數學教學 shuxue.chazidian.com/jiaoyan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內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容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Ⅹ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怎麼寫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在一次在數學公開課上,有位教師上了六年級的《圓的周長》這一課題。執教老師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那鮮亮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動物王國又要舉行一次龜兔賽跑,可這一次它們是繞著一個圓形的池塘跑……(多媒體動畫引出「圓的周長」)。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著故事,學生中卻有人在嘀咕:「又是動物王國……」「這種故事我們都聽了幾十遍了,還把我們當小朋友看。」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昏昏欲睡,參與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不禁讓人疑惑:兒童不是最願意到童話中尋找自己的幻想嗎?執教老師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童話情境,為什麼就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不能調起他們的興趣呢?其實學生的抱怨「老師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機」——處於不同學段、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存在差異性。低年級學生對美麗生動的童話、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特感興趣,並熱衷於充當其中的角色。這符合這一學段兒童天真、愛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級學生則更樂於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對於那些過於「花哨」的動畫反而感覺「幼稚」了。因此,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盡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他們感到有趣、有挑戰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課後我們大家反思:小學生由於認知、心理年齡等原因,的確需要情境生動、有趣。但「生動、有趣」並不是有效情境的標准。關鍵是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進學生「快樂、有效」的學習。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以上幾點表明了,只有基於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來設計問題情境,才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問題情境。
二、有效問題情境的特徵
1.趣味性。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於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隻小猴先後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麼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然後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2.啟發性。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後來為什麼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麼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並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3.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後,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准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小學生不僅對「好玩」感興趣,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並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 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師:老師為什麼能很快地猜出綵球的顏色呢?想知道這里的奧秘嗎?學完今天的知識,你也一定有這樣的本領。用猜綵球顏色的情境問題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
5.現實性。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再把「數學知識」引入「身邊的生活」。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力量。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誤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