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我國的小學教育在八九十年代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考試成績為最主要的評價標准。實施新課程改革後,這種現象有所改變,特別是老師的教學觀念的轉變,這一點是教育改革最大的成功。
㈡ 我國與西方近現代小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有哪些異同點
先說我來國近代教育歷程吧:都是血淚自史。
1977年,剛剛復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
這才是近代中國把教育正式當回事的開始。
西方一直把科學教育當作強國的工具。歷時幾個世紀從未間斷。
㈢ 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小學教育的歷史,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沒有創新能力,只聽老師的,老師說對,學生就聽從,前幾天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作者寫到的這樣的問題,現狀很可悲。
㈣ 簡述我國小學教育的任務及培養目標
一、小學教育工作者接觸多元智能理論後的初步思考
(一)多元智能理論與小學教育結合的宏觀背景
多元智能理論能受到小學教師的歡迎,能在小學教育階段進行多方面的實踐,是中國
基礎教育改革的大環境為其提供了契機。為了使教育更好地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中國
政府於1993年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從而進一步揭開了20世紀90年代乃至
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帷幕。
(二)小學教育工作者接觸多元智能理論後的初步思考
2000年1月,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中,明確規
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小學除語文數學外,不得組織其他課程考試,每門學科
只允許使用一本教科書;取消百分制,成績評定實行等級制。小學教師們疑慮:不留作業
或減少作業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能保證質量嗎?我們基礎教育的「雙基」優勢怎麼體現?不
通過考試怎麼評價學生的優劣?減少作業是素質教育嗎?部分家長們反對:減少作業、減少
內容孩子能不能考上重點中學?
帶著這些困惑,老師們開始了「減負」的探索。其實,教師們知道在給學生減負的同
時,他們的負擔加重了,要走「輕負擔,高質量」之路,對他們教學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他們開始注意優化學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來保證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增加學
生感興趣課程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組織多個課外興趣小組豐富
學生的課餘生活。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
動性,有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但是,老師們依然不甘心,總想找出更好的辦法發展學生
的各種能力。於是,十幾個有志於此的中小學老師,聚集在北京郊區的一所普通旅館里開
始接觸多元智能理論。梅汝莉教授是這個活動的發起者。她不僅給老師講解多元智能理論
的內涵,特點及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而且以其特有的號召力,鼓動老師們參加「借鑒多元
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塑造健全人格的實踐研究」。一石激起了漣漪,老師們對這種
新型的智能觀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請專家解讀、買書自學,掀起了結合學校現狀學習多元
智能理論的熱潮。
加德納著,沈致隆譯的《多元智能》、王成全譯的《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和阿姆
斯特朗的《課堂中的多元智能》等書成為老師們的必讀的書。學習打開老師的眼界,開始
反思中國的教育和自己的教學行為。應試教育不好,但是到底哪兒不好,老師們講不清楚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人們,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應試教育是一種以語言和數學教學為重
點的教育,只注重語言和數理能力的考試,而忽視對個人來講非常重要的其他方面的能力
,諸如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從多元智能的角度看,這種教育的確有缺陷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8種智能,但是每個人身上智能組合是不同的。每個個
體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和弱勢智力。數學一邏輯智能強的人語言和音樂智能未必強。我們
怎能只採用千篇一律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呢?怎麼能用一種眼光看學生呢?既
然智能是多樣的有差異的,而且是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情景中表現出來的,我們怎能只通過
考試一種形式來評價學生呢?這種思考給老師們帶來驚喜和信心:學校里沒有差生,有的
只是智能類型、學習方式和發展方向不同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兒童。這種思考幫助
老師樹立要採用個性化、豐富性的教學和各種活動讓每個孩子發展其各項智能的意識,樹
立全方位地看待孩子的思想。學習和思考也促使老師們重新審視小學教育的任務。同時,
也使他們產生了躍躍欲試的願望。
二、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小學教育的再認識
1995年3月1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制度。初等教育,即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人
口素質形成的奠基工程。在中國,小學教育的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其任務總的來
說是為兒童德、智、體、美、勞各種素質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和為初步生活作好准備。具體
說,即讓兒童掌握人類積累起來的最基本、最起碼的文化科學知識,具備最基本的讀、寫
、算技能,學會最初步的生活規范和行為准則。老師們都認同這個任務並在實踐中努力完
成它。由此形成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優勢: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扎實。
中國的基礎教育素以「雙基」扎實,享譽海外。我們引以為豪。但是我們發現:中國
的基礎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為了改正我們的不足,中國政府在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新一輪基礎教
育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重視教給學
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重視課程的生活化和綜合化;強調課程評價的
發展功能;強調學生主動探索的研究式學習方式。它要求學校教育既要使學生能夠掌握終
身學習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實踐和創造能力。短短的兩年間,教師的
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都發生變化,在實踐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是常常會出現重視雙
基和培養實踐能力相脫節的問題。如何繼承「雙基」的傳統,又能面對新課程的挑戰與時
俱進,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究竟追求什麼樣的目標,完成什麼樣的任務。
多元智能理論給老師們認識這個問題提供新思路。老師們認為小學教育不僅要完成為
學生今後各方面發展打基礎的任務,而且應該著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多元能
首先,老師們從多元智能的視角來理解這個任務。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
面的並承認智能的生物基礎,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甚至預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
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同時,多元智能理論還承認社會文化對個體智力發
展的影響。這就要求教育提供適合兒童智能發展的機會。老師們認識到,對一個孩子的發
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是幫助他們尋找到一個可以盡情施展才能的地方,讓他們在那
里做中學,使不同智能結構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得到滿意而成功的發展。這是小學教育
階段應該完成的任務。
其次,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老師們又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思考小學教育任務的
問題。一位從教多年的老師發現,他的學生中,有的在學校時被公認十分優秀,走向社會
之後卻無所作為,令老師深感遺憾。有的學生在學校里被認為是「差生」,走向社會之後
卻成就卓著,讓老師在欣喜之餘還很尷尬。這是否說明我們的教育存在著不利於人潛能開
發的隱患?我們的教育是否忽略學生某些方面智能的開發才導致這種尷尬?如果是這樣,小
學教育的重心就應該轉移到培養和開發學生多元智能上來。
最後,老師們又從教育對象的角度分析小學教育的任務。小學階段的教育對象是6-1
2歲的孩子。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還很不成熟。從生理發育來看,他們的身高、體重等
的發展是不均衡的,生長發育相對緩慢;大腦的重量幾乎接近成人,大腦的興奮功能逐漸
減少而抑制功能逐漸增強。從心理發展來看,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都有了發展,
有意注意的時間增長了,注意的范圍廣泛了。他們的記憶開始由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過渡
,記憶的內容與生動、具體的事物或情景相聯系進行記憶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主要記憶
方法。他們的思維已經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自我意識和交往的慾望明顯
增強。這些特點說明兒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尚待開發的多方面潛能。
綜合上述分析,老師們更進一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的任務。小學教育不能僅滿足於為學
生今後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技能和行習慣為基礎。小學教育肩負著開發學生們潛能,發
展智能強項,提升智能弱項的任務。小學教育應該追求學生潛能的「最大限度」的開發,
即多維度、多層次地盡其所能地開發兒童的潛能。這既是小學教育要完成的任務,又是小
學教育追求的目標。但是,這並不表明我們放棄了「雙基」優勢,而是在多元智能理論的
指導下對小學教育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它也是對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最好注釋。素質教育
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素質的教育。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是因為每個學生
都有潛能,都有成功的潛質。之所以要培養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是因為每個人先天就有
這些素質的基礎,只不過是如何通過開發使其形成良好的結構。
由此可見,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理念和中國小學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具有一致性。老
師們在良好的大環境下,借著新課程改革的東風,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的實
踐研究開展起來了。
㈤ 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現狀(要標准書面答案)
隨著我國經濟和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已經深入人心,在國家對新世紀的發展戰略定位於可持續發展之時,在對各種綠色、健康、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討論中,都談到了教育工作的核心作用。教育事業承擔著國家人才培養的重任,關繫到國家未來的興衰成敗,而小學教育又是這教育事業之根基,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我國現行的小學教育在目前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知識膨脹的社會中,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暴露出了種種矛盾。 一.目前我國小學教育的現狀 (一) 教育模式機械僵化,觀念更新停滯不前。 我國目前的小學生在校教育都差不多是一種教學模式:即填鴨式教育,偏重於對教材的學習,考試成績決定考生的一切,當然,我們不否認這種教育方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即計劃經濟時代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對當時社會發展的貢獻,但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強調競爭,而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的弊端也顯露出來:一是強調結論的唯一性和權威性,而對過程的合理性,合法性置若渺茫,不利於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培養;二是該模式過分強調共性和紀律性,不利於對學生個性愛好的培養;三是由於偏重知識型教學,而輕視了對學生其它各方面,比如心理、美學、價值觀念的培養,這不利於培養一個合格的學生,因為它即使成績優異,用客觀的眼光來看,也是一個畸形的次品。 (二) 家庭教育跟不上學校教育,存在缺陷和隱患。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的家庭成員結構跟上世紀佔七十年代相比,獨生子女家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的獨生子女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嬌生慣養,不知勞動的艱辛,致使其生活的自理能力欠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經地義的,但愛的表達方式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就不得不考慮。同時,還有些問題也不可輕視,如父母雙親高節奏的工作習慣,與孩子缺少交流引起的自閉症,還有少數父母許諾的「可怕的禮物」:以物質、金錢利益來刺激孩子的上進心和學習欲。這些都為日後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了極大的生存安全陷患。 (三) 國家體制轉軌沖擊著教育的發展理念。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體制改革逐步發展到各行各業,從經濟領域到政治領域,無所不包,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各種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市場經濟的競爭沖擊著小學教育這一領域,小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一時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是認學生還是認學費,曾經一時讓基層的小學教育領導者們一籌莫展,誠然,理性看的話,這些問題都是體制的必然產物,但在發展的同時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確讓人們費盡心血,畢竟這些問題關系著國計民生,解決這些問題時為了不引發矛盾的聚結和秩序的穩定,必然需要瞻前顧後,否則的話,事與願違的後果是令人不能接受的。 (四) 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客觀地刺激了不良作風和習慣,對孩子們影響極壞。 由於社會越來越開放,經濟的全球化同時,文化市場也日益國際化,傳統的生活習慣受到嚴竣的挑戰,但改革開放,國門大開,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在中國找到了市場,由於小學生年齡低,對社會發展中的存在的價值觀念和美學觀念缺乏辨別能力,而家長和教師不加以引導的話,那和學生中所謂的攀比風,流行潮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將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一世。 (五)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的秩序是先沿海再內地,先富幫後富,致使中國東西部發展極不平衡。東部沿海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完善,而西部地區地形復雜多樣,經濟發展滯後,加之民族復雜,所以經濟落後,在中國的貧困人口總額2500萬人中,絕大多數分布在西部地區。而現在正是西部大開發的熱潮,因此發展西部地區的教育勢在必行。
㈥ 我國中小學教學評價改革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本文以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通過深入研究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趨勢,以期為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語文學科作為中小學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在中小學的整個學科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語文學科的學習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鑒於此研究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論以及現實意義。
㈦ 我國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中小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政府投資規模不夠,辦學條件艱苦落後。城鄉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辦學條件懸殊大、教師待遇差距大的客觀現實,始終制約著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2、師資建設不配套,整體教學水平不高。由於地方財政用於補充基礎教育的經濟實極為有限,教師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福利待遇相對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優秀教師安心農村教育工作的實力和條件,導致教師數量不夠、整體實力不強、教學水平偏低。
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觀念落後。有些家長對子女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缺乏正確的理想教育與行為導向,對孩子們全面發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監督引導,造成大多數中小學生缺乏學習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持續學習的決心。
二、解決方法。
1、政府投資規模加大,加強辦學條件,加大城鄉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縮小辦學條件懸殊、教師待遇差距減少的客觀現實。
2、增進師資建設配套,提高整體教學水平。改良教師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福利待遇。
3、教育思想開放,提升育人觀念。
(7)我國小學教學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小學教師素養不足也是造成中小學生素養偏低的又一重要的原因。相對於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而言,課程結構常常是滯後的。這一特點對教師的素養、科普觀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而我們的教育現實中往往是重比輕彼、顧此失彼的片面的教育模式。
在中小學教育管里者或教育者的思想觀念里,智育已經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孩子考試導高分是展現自己的手段,或者比較文明一點說是體現自己個人價值的方式,這種錯誤的價值觀直影響了教師的行為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學教育㈧ 如何有效地促進我國小學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
一、政府主導投資,保障充足的經費,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前提
義務教育經費總量不足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是世界各國在義務教育普及的歷史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的兩個問題。政府在義務教育投入中佔有主導地位,並且建立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各國解決這兩個難題的共同做法。與我國毗鄰的日本、韓國,是二戰後經濟崛起的兩個典型,其政府非常重視教育投資,把普及義務教育經費列為投資重點。
日本義務教育占公共教育經費的比重,1949年為71.2%,1950年為72.1%,1951年為69.9%,1952年為65.9%,此後一直保持在50%以上。韓國在20世紀50年代把文教經費預算的75%投入到初等義務教育。在韓國光復後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政府共投資536.7億韓元改建基礎教育設施,投入86.7萬韓元用於向562萬名小學生提供教科書。
由於政府在義務教育投入中始終佔有主導地位,保障了義務教育經費有穩定、充足的來源,為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美、日、德、法、英等發達國家,在普及義務教育過程中,都建立了適應本國國情的、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責權劃分比須明確,使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有了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同時,轉移支付的額度建立在完整、准確的統計數據基礎上,使經費的投入更科學合理,減少了隨意性。
二、制定教育政策法規,集中體現政府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選擇
政策法規的制定集中體現了政府發展教育的政策選擇重點。日本在二戰後為了統一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和強調國家發展教育的意志,出台了《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依照這些法規,在日本,只要是一所學校,無論這所學校規模大小,在校學生數多少,學校都必須具備辦學的必備條件和設施,執行統一、規范的教學要求。1954年還頒布了《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對邊遠地區教育給予傾斜和扶持。上海市為了促進中小學標准化建設,1990年頒發了《上海市中小學建設標准》,1997年制定了《上海市建設一流基礎教育規劃》,明確提出了學校建設的「法制化與標准化」要求。
三、優化學校布局,改善辦學條件,扶持薄弱學校,是加速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措施
調整學校布局,改造薄弱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是近幾年我國各省市為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普遍採取的比較有效的做法。上海市1999年正式啟動了「上海市中小學標准化建設工程」,3年撤並520所薄弱學校,按新標准改建300多所中小學,學校設備設施和其他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學校之間差異縮小。江蘇省從2001年開始進行新的中小學布局調整,將學校布局調整與改造薄弱學校結合起來,縮小了校際之間辦學水平的差距。
四、建立教師交換、輪崗制度,是保障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策略
教師隊伍素質是決定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為了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採取教師定期交流制度是一項基本的策略。日本公立學校的教員屬於國家公務員。日本的教育法規規定,一個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一般3至5年內,各校間進行師資輪換調整,保證了各校間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的相對均衡,特別對偏僻地區薄弱學校狀況的改善,作用更為顯著。江蘇省也採取了一些教師交流的措施,促進省內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比如建立並落實蘇南五市與蘇北五市的教育對口幫扶工作;每年從蘇南地區學校中選拔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對口支援蘇北地區農村學校,任教三年等。
五、加強教師培訓,是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然選擇
加強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然選擇。芬蘭基礎教育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有特色的教師培訓。為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知識水平,芬蘭各教育機構鼓勵教師開展積極的自主學習和研究,免費為他們提供在職或脫產培訓和攻讀學位。我國非常重視教師培訓。1999年至2002年開展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對1000萬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輪訓。上海市探索形成「理論學習——導師指導與教育實習——專題研究」的研修一體化培訓模式,各級骨幹教師培訓率達到10.6%至45.9%,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起到了帶頭作用和輻射作用。「十五」期間,上海市將加大信息技術、外語、藝術和綜合類課程師資的培訓力度,使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雙語教學能力、中國文化底蘊和法制觀念上有明顯提高。
世紀之交,我國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歷史性成果。但同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是比較薄弱的,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發展不平衡,城鄉、東西部之間的教育發展水平差距拉大,不同群體之間接受教育的機會有明顯的差距,這些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樹立一種新的發展觀,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觀,並將此作為當前和今後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確立和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原則,是從落實基礎教育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出發的戰略決策。基礎教育是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打基礎的,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的提高是經濟總體水平提高和社會文明總體水平提高的基礎,是增強綜合國力的基礎。具有如此鮮明的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特徵的基礎教育必須均衡發展。得不到均衡發展,基礎教育的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的發揮必將會受到影響。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提高基礎教育總體水平的重要途徑。
基礎教育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密切相關。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則,是基礎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本質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性原則。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滿足人民群眾接受教育首先是義務教育的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較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組成部分的教育事業,要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需要,使每個地區的孩子,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孩子,使每個社會群體的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必須在積極發展的同時,努力促進均衡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宗旨,才能展示制度的優越性。因此,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也是教育工作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進入新世紀,基礎教育面臨新的挑戰,改革和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解決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是其中艱巨的任務之一。形成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有深刻的歷史原因,要逐步消除差距,實現均衡發展,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因此,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理想,一種境界,但它決不是遠離我們實際工作的抽象理念。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正在成為我們制定教育政策要遵循的重要原則,而且逐步成為我們衡量和評價基礎教育的重要標准。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對於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遏制當前不合理的教育非均衡發展的趨勢,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都有著現實的意義。我們必須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則不動搖。
論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摘 要 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不僅給教育本身,而且對社會都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通過政策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僅是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
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內涵也在相應地發生著變化。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為實現義務教育目標而努力的時候,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涵義是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價值取向是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進步達到一定的水平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具體目標是為盡可能多的人提供盡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世紀轉換之際,我國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之所以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根本原因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沿著非均衡發展格局演進,並產生了相當多的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為了均衡地發展基礎教育,採取了若乾重大措施。199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這部法律規定,國家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扶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①法律醞釀過程中和頒布之後,中央政府啟動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面向中國內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貧窮地區提供幫助,發展這些地區的教育事業,為青少年兒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期望減緩教育的差異。在整個90年代,政府「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影響涉及全國22個省份和自治區,義務教育扶貧資金的總計投入約為人民幣100億元,興建了56921所學校。②就中國本來並不發達的經濟狀況而言,上述追求均衡地發展教育事業的努力應該說是顯著的和令人鼓舞的。然而,現實告訴人們,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慣性依然強大,問題依然突出。因此,人們怎樣看待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或非均衡發展,以及如何消解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便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形態
我國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呈現多種形態。
第一,教育資源配置呈現非均衡形態。例如,1999年,按全國平均計算,普通高中生均經費是2695.90元,城市初中和農村初中生均經費分別是1101.84元和861.64元,城市小學和農村小學生均經費分別是625.36元和519.56元。③這種差異說明,受教育者由於接受不同階段的基礎教育,因而實際上享有著不同數額的教育資源。
第二,教育資源分配差異呈現擴大趨勢。在1994年至1999年期間,全國普通高中生均經費增長1162.17元,增幅75.77%;城鎮初中生均經費增長353.21元,增幅47.17%;農村初中生均經費增長246.16元,增幅39.99%;城鎮小學生均經費增長236.87元,增幅60.97%;農村小學生均經費增長189.96,增幅57.63%。③這些數據表明,基礎教育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教育階段生均教育經費增長差異擴大。如果考慮到不同地區原有的差距,那麼達一問題將會更為嚴重。
第三,教育資源分配呈現校際差異。其突出表現是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享有不同的教育資源。這一現象已經受到廣泛的批評,因而,這里不再贅述。
二、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的負面效應
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滋生了極為明顯的消極後果,這些消極後果對我國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均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一,非均衡發展導致不同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產生差異。上個世紀80年代後,我國實行基礎教育分級管理體制。一些邊遠落後區域由於自身經濟相對落後,因而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和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基礎教育的非均衡區域發展和不同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統計表明,在全國6歲以上人口中,落後地區大專和高中教育程度者所佔比例明顯低於發達地區,而初中、小學教育程度者和文盲所佔比例明顯高於發達地區。④
第二,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導致社會中的一些群體面臨不利的教育處境。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不僅表現於不同地區,同時還表現於同一區域和同一教育階段的不同學校之間,並形成重點中學和一般中學的分別。前者受到政府的重點支持,享有較高的聲望,具有較高的教育質量,而後者無論是在教育質量和辦學聲譽上,還是在辦學設施和經費數額方面,均無法與重點中學相比。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的差別一方面引發了普通的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的擇校浪潮,另一方面,使一些出身於無力通過金錢、權力和社會關系擇校的家庭的受教育者面臨相當不利的處境,形成了階層教育差異。這種差異是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最為深刻的負面影響。一項調查告訴人們,在我國大學本科院校中,出身於不同職業家庭的學生分布明顯地不平衡。例如,農民和工人在從業人口中所佔比例達到69%以上,而他們的子女在大學本科高等學校學生中的比例只有29.4%。相形之下,國家黨政機關幹部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在從業人口中所佔比例只有2.02%,但是,他們的子女在本科高等學校學生總數中的比例卻高達15%。⑤這一現象說明,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實際上成為階層教育差異的重要原因。換言之,家庭職業地位較低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總體上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無法享有真正平等的教育機會,並因而走向了不同的社會職業階層。
第三,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助長了性別教育差異。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對性別教育差異發生作用的機制是:其一,在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的格局下,受到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一些沒有能力為子女擇校的家庭更多地讓女性兒童接受一般學校的教育,而由於重點學校的教育質量無可爭辯地高於一般學校,因而,更多的女性兒童實際上面臨不利的教育境遇,並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後放棄接受教育。這種情形在廣大農村地區是人們公認的事實。其二,由於女性兒童在教育中面臨不利的處境,因而,她們在進一步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實際上持續性地處於不利境地,在整體上無法與男性受教育者競爭。因此,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導致處境不利的人群面臨日益不利的境遇。在本質上,這是一種擴大差異的教育發展趨勢。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小學和幼兒園階段,男女學生比例差距並不太大,但是,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後,女生比例明顯低於男生。男生占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的61.69%,女生占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的38.31%,兩者相差23.38個百分點。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體制中沒有包容對女生更為有利的目標和取向,是產生負面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實踐中,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還有著其他負面表現。其一,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我國政府在「義務教育扶貧工程」中的努力成效受到抑制。其突出的事實是,非均衡發展實際上潛在地包容了整體向優傾斜的價值取向。質量、層次較高的學校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往往能享有更多的資源,就讀於其中的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質量、層次較低學校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地區的學校獲得的資源相應地較少,就讀於這樣的學校的學生所能享有的資源和教育質量明顯是次等的。這種向優傾斜政策直接淡化了社會的公正。其二,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還鑄成學校等級意識和學生等級意識,並將這樣的意識發散至整個社會。在競爭重點學校的壓力下,相當多的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競爭之下,學校和教師被迫將注意力投放於有望進入高質量學校的學生身上,而忽視學業成績一般和較差學生的需要。部分學業成績一般的學生不僅沒有愉快地接受教育的體驗,有時還會遭受歧視,甚至中途輟學。與這樣的意識和實踐相應,社會關注更多的是重點學校,人們嚮往的是發達地區,而接受一般學校教育的學生或生活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的人們,往往在社會上受到低層次評價。
三、實行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設想
在實踐中,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忽略了地區、民族、階層、性別和平等等多元價值。我們認為,我國現階段的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政策應該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均衡地發展基礎教育。
第一,貫徹教育平等原則。這一原則包括入學機會平等和資源分配平等。在入學機會上,不僅要保證每一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能有學校入讀,而且還應切實地進一步消解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差異。為此,應在基礎教育階段實行無差別的個人入學機會平等原則和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分配的平等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的教育平等精神。法律規定的平等教育機會不僅是指人生教育起點入學機會的平等,更應該包容人生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平等和所享有的教育質量平等。保證基礎教育階段中的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平等和教育質量平等,其實是保障受教育者教育過程平等和教育成功概率平等的基本條件。缺乏這樣的條件,就沒有教育機會的真正平等,其他一切平等設想和措施也都會落空。這種情況顯然不能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平等精神。因此,消解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差異,以及貫徹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入學機會平等原則和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分配平等原則,是真正克服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基本途徑。
第二,貫徹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則。這一原則是美國學者萊伊·道格拉斯(Rae,Douglas)提出的處理平等問題的最為重要的原則。在萊伊看來,人們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平等。其一,區分平等對象。從這一角度來看,平等的對象包括簡單的無差別個人平等、組內平等和組際平等。個人平等是指每個具體的個人無差別地享有平等的機會。組內平等是指將不同組別,追求每組內部成員的平等,而忽略組與組之間的平等。組標平等是指將平等對象分為不同的組別,追求組際平等,而忽略組內平等。男女平等的主張便是這樣的平等。因為無論是何種女性主義,其間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追求男女之間的平等,而沒有顧及女性內部的平等。其二,明確資源平等類型。在這里,平等的內涵包括邊際平等和整體平等。前者是指將可以平等化的資源平等地分配於平等的對象,而不考慮每一對象原有的基礎和這種基礎所造成的分配結果的不平等。後者是指當可供平等化的資源少於平等化的要求資源時,不平等地分配可以平等化的資源,以求縮小或擴大分配結果上的差異。其三,闡明平等原則。多種平等取向加以組合,可以獲得多種平等選擇。因此,平等引起的爭論實際上與人們在不同選擇意義上討論平等有一定的關系。面對多種選擇,萊伊提出了選擇平等的原則,包括平等考慮、差別對待和利益最大化原則。平等考慮原則是指人人皆應獲得平等的待遇;差別對待原則的內涵是指,如果人們存在差別,應該對之實行差別對待,而差別對待的前提是平等考慮」,即在平等的基礎上和觀念上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對象;利益最大化原則是處理平等考慮和差別對待的准則,達一準則要求平等或差別待遇切合平等化對象,符合平等化對象的利益。
萊伊的思想給人們的啟發是,就我國現實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整體的發展水平而言,實行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任重道遠。在現階段,我們能夠做的是吸取萊伊的思想,設計適合我國國情的基礎教育發展政策。這樣的政策應該包含:其一,在教育資源方面實踐整體平等原則。促使教育資源傾斜流向條件較差的學校、村鎮學校、落後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縮小同一層次、類型學校之間的差異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盡量淡化受教育者由於進入不同學校或處於不同地區而形成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其二,在價值取向上選擇利益最大化原則。無論為受教育者提供何種教育機會,採用什麼原則分配教育資源,都應該平等對待、差別對待和最大化原則並重,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應該最大化地促進受教育者的利益。利益最大化原則應該是逐步緩解教育差異,邁向均衡地發展基礎教育的可行的和現實的思路。
第三,矯正平等和補償平等原則。這是美國學者柯爾曼(Coleman, james)提出的消解教育差異的原則。矯正平等的內容是採取經濟措施補償那些能力優秀但沒有優越背景的人;補償平等的核心問題是對那些生來基因不良,或者處於惡劣環境中的人進行補償。⑥柯爾曼開拓出新的探討教育平等的思路,對人們認識和評價教育平等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事實上,我國政府已經循著以上途徑作出努力。其突出標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專門規定,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和落後地區發展教育事業。政府特別設立專門的扶持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基金,促進這些地區的教育發展。提出這些法律規定的前提正是確認矯正平等和補償平等的設想,並據此促進不同區域之間受教育者的教育平等和整個社會中受教育者的教育平等。此外,基礎教育階段各級學校的助學金制度也在試圖縮小教育差異。這一制度嘗試減輕一些出身於低職業階層家庭的受教育者的經濟負擔,幫助他們面對不利的境況。不過,所有前述法律規定和相應的制度安排應該更為廣泛地貫徹於整個基礎教育領域,不僅使來自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較低職業階層的受教育者和女生優先獲得教育機會與資源,而且還要克服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產生的各種教育問題,使這些法律規定和制度安排能發揮出更為突出的重要作用。
㈨ 我國小學教育發展歷史的有哪些重大事件
1987年12月8日,國家教委發出《關於開始有計劃地進行中小學教師〈專業合格證書內〉文化專業知識容考試的通知》。決定從1988年起,開始有計劃地進行中小學教師《專業合格證書》文化專業知識考試。《通知》就如何搞好這項工作提出了十條方針政策性的意見。
㈩ 我國小學教育發展現狀
我國小學教育發展現狀
我們國家的小學教育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制約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教育的發展,所以,當務之急的工作就是解決這些問題,對小學教育進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學教育要發展起來必須順應小學教育改革這項要求。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小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並且具有法律效應,與此同時,還實行免除一些雜費的政策,做到了義務教育。實行這些辦法對於我們國家小學教育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對於兒童素質的提高也很有幫助。
然而,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有些政策在一些地區執行的並不是太好,有些家庭經濟不好的兒童還是接受不了義務教育,還有部分學校也有胡亂收取費用的問題發生,這對小學教育的發展非常不利。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小學教育自身也有很多問題存在,從教學的觀念來看,我們國家雖然一直都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由於應試教育已深入人們的觀念,所以,對於小學教育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很多學校只在乎分數的高低以及升學率的高低,對於兒童智力的開發沒有足夠的關注,這對兒童以後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從老師師資上來分析,與以前相比,師資隊伍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整體水平不高,還有待提升,很多農村地區,因為教學的條件有限,給師資隊伍的建設帶來很大的困難,進而對學生的正常學習帶來影響,嚴重限制了小學教育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