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國學的心得體會
學 習 心 得 體 會
《論語》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教育遺產,書中所記錄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經驗非常富厚,當真研讀《論語》,溫習具備要領論因素的格言警句,從「先聖」的教育思想中獲取營養,對西席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教學藝術都多少有些裨益。
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每個中國人的職責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博識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長傳統文化的顯證,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立身在社會上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成或缺的精力氣力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授繼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部實質意義博大精湛,傳播的經典浩如煙海四位西席的培訓講座中,援用了《論語》的很多內部實質意義。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正視教育的社會功能和促進個體成長的效用
《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職位地方
孔子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孕育發生重大影響
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成長要建立在經濟成長的基礎上須先成長經濟,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長,教育要受經濟的制約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過教育引導使成為事實德政他通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恥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氣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關鍵效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人的天賦素質附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勝的思想孔子的「舉賢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這類天賦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他極力將教育推向平民,為其「有教無類」主意提供理論按照同時,孔子指出人的個性差異是後天效用的結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響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2.倡導培養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論語》反映出孔子致力於通過教育來培養「士」、「君子」。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本身,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獲得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備,以德為主
3.實施以道德教育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內部實質意義
按照《論語》,許多人可以從差別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學內部實質意義: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這是指教學內部實質意義的4個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起首要求做一個品行符合道德標準的社會成員,其次才是文化常識的進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內部實質意義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識的進修必須為德育服務
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是指孔子教學的首要科目;《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書」,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藝」偏重於才能和技術的訓練,「六書」偏重於文化常識,屬於文的范圍
總之,孔子的教學內部實質意義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識和技能技法培養等3個部分這3個方面,從教育內部實質意義結構,以及社會需要和個人人格形成看,是開端完備化了的這是孔子在教學內部實質意義成長史上的貢獻孔子對這三方面不是等量齊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於《論語》不正視自然科學和生產勞動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時代的局限
4.主意「有教無類」,擴展了教育對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沒有資格入學接管教育的孔子創辦私學,在教育對象上舉行了相應的革命,實行「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辦學目標,這是孔子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學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對象擴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動擴展到了民間雖門下人品稠濁,卻皆能兼收並蓄,教之成才,這說瞭然孔子教育家襟懷胸襟的寬大能容,教育藝術的高妙善化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修養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備富厚的實踐經驗,正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責的好西席,成為後世西席進修的表率《論語》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修養的相干論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
1.立志有恆,加強修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效用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西席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標的目的
2.自省自克,自新遷善
孔子主意遇事要長於舉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修養的重要要領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身的舉動舉行檢查,以便及時發明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如許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效用孔子認為,道德准則和規范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約束效用,因此,需要剋制自我長於自克是道德修養的標記
孔子認為,實際中不存在不犯錯的賢人,關鍵是看待錯誤的態度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認可本身犯過錯,並認為,過錯被旁人發明,是本身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斷地完善自我,升華自我
3.學而不厭,毀人不倦
西席要盡本身的社會職責,應正視自身的進修修養,掌握博識的常識,具備高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4.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自己做榜樣他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化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分說瞭然自己做榜樣的重要性簡直,如果西席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孕育發生潛移默化的效用
5.愛護學生,忘我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西席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心學生品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他和學生有深摯的情誼孔子對學生傳授常識一無保留,做到了「忘我無隱」
6.相信學生,鼓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布滿期望,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半百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搭包羅了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西席、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成長不雅點
7.不斷進修,努力創新
孔子認為西席要講求教學要領,長於開導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西席必須本身時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貫通、新的體會、新的發明,才能勝任教學工作西席不僅給學生以常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如許才算是好的西席
2. 幼兒園教師個人對國學教育總結
國學所講的禮、義、孝集中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同時也感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其目的不僅讓孩子記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尋根,尋民族精神的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尋學校育人思想之根…熟讀國學經典過程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蘊。所以把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讓經典真正植入孩子們生命,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脈。
這個學期通過與孩子們大量整體誦讀經典,我也學到了不少的方法,有了許多體會。根據我學習的經驗總結:「不求理解,只求熟讀」,簡單的過程不要復雜化,只要反復念反復跟讀,兒童自然就能背誦;在反復整體誦讀中,孩子們很輕松很愉快的就可以大量記憶其內容,並且對大量生字的認知。讓學生從經典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經典誦讀實現了育人,使教師的思想觀念得到轉變,師生的「精、氣、神」得到提升,使學生的行為習慣進一步規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進一步得到提高。
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幼兒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幼兒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復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後,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但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開闊了視野,知識面不斷擴大。最後,促進了幼兒表達能力的提高。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誦讀可以使孩子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而且在誦讀中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出孩子們每天的進步。
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我作為教師的國學功底還不夠深厚,急需提高。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積淀,歷經歲月河流的淘洗依舊光彩奪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我們教師都有必要的教學任務,我們教師必須利用有限的時間提高自己的的閱讀量,閱讀水平。通過培訓,通過相互學習,盡快提升教師的水平,是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質量的關鍵。
國學經典誦讀作為課程,作為幼兒學習的必要內容,相應的教學研究、教學探討應該伴隨國學經典誦讀的開展,加強國學經典誦讀的指導,方法的提煉,經驗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每一個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是我們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路行來,其中的甘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堅信,今天的開啟必將迎來明天的收獲。
3. 國學經典與教育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與教育心得體會
去年暑假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頻。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並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