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我是怎樣長大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懂得感激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
2.能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長輩的尊敬和感激,懂得關心和孝敬父母長輩。
3.通過觀察和體驗,學習透過現象表面看事物本質,發現和理解生活的豐富內涵;學習搜集、處理、分析和運用信息,並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辛勞,能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長輩的尊敬和感激,懂得關心和孝敬父母。
教學准備:
1.學生成長日記、家庭生活影集、兒時用過的東西等紀念物。
2.小調查:向父母長輩了解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們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事情和感受。
3.了解家庭成員的生日、結婚紀念日、母親節、父親節、老人節、 「三八」婦女節等與家人有關的重要節日。
4、《感恩的心》歌曲。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我長大了
1.猜猜他(她)是誰 (設計意圖:通過照片、兒時紀念品讓學生感受自己兒時所受到愛,感受自己的成長。)
教師展示:幾張學生兒時的照片(照片中孩子的衣物、玩具等紀念物還保留至今)
先讓同學們猜猜照片中的孩子是誰? 被猜中的同學到前面,讓其他學生猜猜照片中孩子的年齡,然後由照片本人講講自己拍照片時的年齡和情景。接下來,該學生出示自己兒時的生活用品。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取出自己兒時的用品或作品,一一進行展示,並自由交流感受。學生談感受:先是引領學生發現自己長大了,進而激發學生對自己的成長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爸爸媽媽是怎麼把那麼小的「我」養這么大的呢?(設計意圖:注重學生的小組合作,通過討論、展示自己的物品,感受兒時的幸福)
小結:引導學生通過成長紀念物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二、我是怎樣長大的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學會聆聽。通過珍貴的照片,感受父母、長輩對自己的付出、愛都是無私的。)
教師過渡:「回憶過去,兒時的記憶彷彿就是昨天的事兒,比一比才知道原來我們是那麼小,什麼都不會!現在長大了,學會了很多東西。你知道自己是怎樣長大的嗎?小時候經歷的事都記得嗎?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怎樣長大的呢?」
1.在相冊中尋找成長足跡。
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就是成長的足跡;一本小小的影集就是生活的縮影記錄著孩子的成長歷程,孩子的點滴成長凝聚了家人的無限關愛。首先在小組內看同學的相冊,主人負責簡單講解,組長負責組織輪流進行。
2.介紹自己的成長日記。(根據照片、物品、記錄)
3.講一講難忘的成長故事。說一說爸爸媽媽是怎樣撫育我長大的。
4、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
在你的記憶中有讓我們感動的故事嗎?
5.小結:在成長相冊和成長日記中你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不僅發現自己長大了,而且發現養大一個孩子原來是這么不容易,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到一個英姿颯爽的少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知道家人要付出多少辛苦,不知道凝聚了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多少的愛。
三、學會感謝討論:既然知道爸爸媽媽撫育我們很辛苦,那我們應該怎樣感謝他們呢?(設計意圖:體會到了父輩們對自己的愛,作為孩子你應該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呢?讓學生學會感恩。)
1、剛才那幾位學生生動的講述,我們知道了父母的辛勞,讓我們向父母表達我們深深的敬意。
2.結合插圖,說說怎樣感謝父母:一方面對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辜負他們的期望,另一方面則是對家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要懂事兒,學會孝敬父母和長輩。
3、給爸爸媽媽一個驚喜。你會怎麼做?
觀察插圖:這幅圖(21頁)的小朋友在做什麼?引導交流: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
4、你記住這些特別的日子了嗎?在這一天,你會怎麼做?送給爸爸媽媽的畫(話)。(播放背景音樂《感恩的心》)渲染課堂氣氛。父母的辛勞,家庭的親情,深深打動著每一位孩子的心,那麼請拿出你的紙和筆,現場寫出你最想說的話,畫出最想畫的畫。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去做,適時引導,鼓勵有個性的創作。
四、板書設計:
我是怎樣長大的
爸爸媽媽撫育我 謝謝爸爸媽媽
學會感謝 給爸爸媽媽一個驚喜
爸爸的生日: 媽媽的生日:
送給爸爸媽媽的話 :
Ⅱ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教案與反思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學校名片,激發學生關心專學校、熱愛學校的情感屬。
2、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良好個性。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學校名片,激發學生關心學校、熱愛學校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良好個性。
教學方法:討論法、練習法、講授法 教學准備:
1、學生設計表格,搜集有特色的名片。
2、學生准備硬卡紙、彩筆、剪刀等製作工具
教學過程:
一、初識名片,激趣導入
1、生活中,名片有什麼作用?
2、小組交流自己帶來的名片,看看別人在名片上介紹了什麼
3、導入活動主題:同學們願意為學校製作一張名片嗎?
二、找出學校的特點
1、你對學校有了哪些了解?(地理位置、校園環境、教學設施、榮譽、老師和同學的情況、開展過的大型活動)
2、匯報結果
3、游戲--「校園之最」快速搶答 如:學校最有名的人是( ) 學校最美的地方在( )等
4、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學生名片投影展示
Ⅲ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課上可以先讓同學們花幾分鍾的時間看一遍課本預習一下
然後可以開始授課,版講述一下權該實踐活動的內容,該怎麼做,為什麼這么做,再聯系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給同學們展開講講,再來讓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一下,最後做一下聯系,實踐一下。
最後可以布置一下課後作業
Ⅳ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七十二頁上冊教案
活動目標:
1.觀察並發現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
2.對動物的外形特徵感興趣。
活動准備:
1.教學圖片:《它是誰的寶寶》。
2.教學掛圖:《動物的寶寶》。
活動重點與難點:
觀察、發現動物寶寶和動物媽媽的異同,並用語言表述出來。
審美元素:
1.通過觀察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感受動物的形態美。
2.小動物是從哪兒來的呢?自然界中,動物的出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通過老師的介紹,激發幼兒對這些奇妙現象的興趣,以及探索自然界奧秘的願望。
活動過程:
1.出示教學圖片:《它是誰的寶寶》,並引導幼兒對應觀察。
師:你們認識這些動物寶寶嗎?它們是誰?
師:你們知道這些動物寶寶的媽媽是誰嗎?
2.引導幼兒比較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
師:動物寶寶和它的媽媽長得一樣嗎?哪些寶寶和媽媽有一些相似?(如:雞、鴨等。)
師:動物寶寶還有什麼地方是和媽媽不一樣的?(從動物的體態、身材進行區分。)
師小結:剛才,我們看了一些動物寶寶和媽媽的圖片。知道了雞、鴨、鵝、蛇、烏龜都是媽媽生下蛋並孵出寶寶的,它們和媽媽的樣子是差不多的,而且名字也是一樣的。
3.出示教學掛圖《動物的寶寶》,重點引導幼兒發現、觀察蝴蝶和青蛙與其寶寶的區別。
師:蝴蝶寶寶小時候是什麼樣的?叫什麼名字?怎麼長大了變成了蝴蝶的樣子呢?(回憶蝴蝶的生長過程:毛毛蟲-繭-蝴蝶。)
師:還有哪些動物小時候也和媽媽不一樣?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叫什麼名字?長大了有什麼變化?我們把它叫什麼?(小蝌蚪-青蛙)
師小結:動物寶寶小蝌蚪和毛毛蟲,它們的樣子和自己的媽媽一點都不像,而且名字也不一樣,但是,它們長大以後就和媽媽一模一樣了。
4.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許多動物寶寶和它們的媽媽,知道了有些動物寶寶的樣子是和媽媽差不多的,名字也是一樣的。有些動物寶寶不僅樣子和媽媽不一樣,而且名字也不同。看來,大自然的奧秘可真多呀!下一次,老師再帶你們認識更多的小動物,探索更多的奧秘。好嗎?
Ⅳ 公開課教案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規則有什麼用》教學設計
一、教材解讀
《規則有什麼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中的第二課,在前一課的游戲活動中,學生明白了游戲時要遵循規則才能玩得開心,也知道了生活中的規則無處不在。本課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學校有哪些規則,它們有什麼作用,側重從與兒童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規則入手,拉近學生與規則的距離感,變規則是管束人的為是為大家服務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同時也為下一課《我們給自己定規則》的教學活動做了水到渠成的鋪墊。《我和規則交朋友》這個單元旨在讓小學生了解日常學習、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准則,而這些准則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依據。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初步體驗、了解規則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②使學生熟悉本校的規則,並能對制定這些規則的意義和作用進行評論、認識。
2、能力目標
①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
②學會搜集信息,並能夠整理、分析和運用。
3、情感 態度 價值觀目標
正確看待學校內各項規則的作用,並能自覺遵守,形成規則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熟悉學校內的基本規則,並認識到這些規則的作用。
2、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把自覺遵守規則內化為自身的需要。
四、教學准備
1、教師准備
①多媒體課件
②導入活動中用到的瓶子和小球
③擊鼓傳花游戲中用到的小鼓和花
④為每個小組准備兩張照片(裝入信封)
2、學生准備
調查本校的規則
五、教學程序
第一個環節:實驗導入,體驗感知
本環節安排的是一個取小球的活動。
教師將幾個小球同時往外拽,拽不出來,求助於學生:誰有什麼好辦法能快速地將這些小球都拿出來呢?孩子們肯定會躍躍欲試,可以讓學生來演示取球的過程。
教師指出:連取球這樣一件小事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今天我們就來探討規則的作用。
從而揭示課題--規則有什麼用(板書課題)
【此處設計的小活動雖很簡單,卻很有趣,還能啟迪思維,利於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伊始便處於最佳的心理狀態。】
第二個環節:規則分類,評價作用
板塊一:小組合作,先交流再分類
1、課前准備
布置學生調查本校的學習生活中有哪些規則。
2、小組交流
請學生將自己調查到的規則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合作分類
Ⅵ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我是誰的教學設計
《我是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列舉說出自己或別人在不同場合下角色專所發生的不同變化。
2.通過屬觀察對比,學生認識到不同角色對人有不同要求和要承擔不同的責任。
3.在通過觀察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不同角色對人有不同要求和要承擔不同的責任
重難點:給定的情景中,學生能說出角色正確的做法。
Ⅶ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他為什麼學的這樣好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目標:
肯定自己和班上每個同學都有學得好的經驗,體驗和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悅;知道成功的學習與個人多種良好素質的關系,其中包括學習的態度、方法、習慣等;獲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做學習小主人的經驗與體會;體驗時間的寶貴, 逐步養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時間以及善於提問的良好習慣。
第1課時
一、課前准備:
1.班級中有繪畫、彈奏樂器特長的學生准備現場表演。
2.搜集中外名人鍥而不舍奮斗的故事。
3.記者證牌。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激趣:老師知道,我們班的同學中卧虎藏龍,今天就請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絕活,讓大夥兒開開眼界,請班中有特長的同學上台秀一下:當場寫書法、繪畫、彈奏樂器……
2.提問,揭題:欣賞了他們的表演,你有什麼感受?想知道他們為什麼能擁有這些本領的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點評:身邊同學的表演,極易激起學生贊賞、羨慕的情感,從而導入正題。)
(二)活動
1.師述:同學們都很想知道這些同學為什麼學得這樣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做小記者,采訪一下我們班級的小明星。
(1)挑選幾個想當記者的同學發給「小記者證」。
(點評:小記者證牌的發放營造了主題活動的氛圍,使小記者更有活動的主體意識。)
(2)小記者可要醞釀一下准備采訪小明星什麼問題?(留足夠的時間讓小記者思考、小組討論、列出采訪提綱)
(點評:給學生留足時間思考、討論,培養學生參與活動的能力。)
2.活動:記者招待會
由小記者向小明星提問。
(1)活動前老師先具體指導一名小記者如何提問。例如采訪小書法家王濤,可從這些方面提問:請問王濤從幾歲開始練書法的?練了幾年?一般什麼時候練習?練一種字體需花費多長時間?練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有沒有中斷過?現在覺得練習書法對自己有哪些好處?獲得了什麼成績?
(點評:學生示範性采訪,教師給予指導,更有利於其他同學活動的實效性。)
(2)小記者們紛紛采訪小明星,請他們介紹學習的經驗。
3.活動:相互采訪。
(1)小記者采訪結束後,師述:其實我們每個同學在某一方面都有突出的地方,如果小記者采訪你,你會向他們介紹什麼呢?
①每個同學各自挖掘自己的特長,例如:學習、繪畫、樂器、書法、體育項目、剪紙、勞動、安裝模型等等方面,准備接受采訪。
(點評:指導學生充分挖掘自身的特長,認識自己,也更有信心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
②請一兩個學生說說,自己的特長是什麼,平時是怎麼做的?攫取一個特寫介紹一下。在學生說的同時,教師做適當的建議。
(2)學習寫答記者問的提綱。(例:我的特長是彈鋼琴,我從六歲開始練習鋼琴,每個星期六到老師那兒上一節課,然後每天練習一小時左右,一般都安排在晚上作業做完了練習,冬天練琴是最辛苦的,但仍要堅持,我現在已經考了八級,多次在班級、學校、社會的活動中表演、獲獎。)
Ⅷ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一
、
什麼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
設計。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
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
活動規律,
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
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
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二
、
為什麼要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
「
主
動發展
」
,這里的
「
發展
」
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
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三、怎樣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第二部
分是學情分析,
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
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
四個環
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
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結合展茅小學王志賢老師就六
(
上
)
年級《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的
教學設計作具體說明。
1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個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內容,要求全而簡;二,教材的要
求,
即編寫者的意圖;
三,
教材前後聯系,
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
即教材的體系。
比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的
「
教材分析
」
這樣表述: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
慣》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崇尚科學》第
1
課。
教科書先以
3
幅圖片引出
3
種不良生活習慣,
讓學生對典型的不良生活習慣
有一個整體、
感性的初步認識,
再以一個好學生因迷戀網路而最終一步一步淪為
階下囚的事例,敲響了「警世鍾」
,教育學生引以為戒。而後,以「審判」的形
式,列舉了煙的種種危害,較為形象直觀。對於「世界無煙日」和「禁止吸煙的
標志」
,學生應該不會太陌生,所以課文中沒有直接出示,而是讓學生自行去查
詢。少量飲酒可以增進人體的血液循環、抵禦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則是百害
而無一益。因此,在「警示欄」中羅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為學
生探究學習提供平台。
教科書的最後設置了小調查,
讓學生在調查實踐中更深刻
地認識到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
從而堅定遠離惡習的信心。
本教材主要讓學
生認識抽煙、
酗酒和泡網吧等不良習慣的危害。
與本教材相關的:
五上第四單元
《安全伴我行》
:第
1
課
「
我是小小安全員
」
(確保居家安全的生活習慣)
第
2
課
「
小心
„
電老虎
‟」
(確保用電安全的生活習慣)
2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敘述的是學生學習本教材的起始情況。
學情分析應盡可能從
「
三維
」
角度分析,
盡量做到詳盡。
由於少年兒童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弱,
對於抽煙、
酗酒、
沉溺網路世界、
毒品和邪教宣傳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禦能力。
一些成年人的消
極生活方式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在各種消極因素影響下,
少數
未成年人精神空虛,
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歧途。
因此,
培養一種良好的生活習
慣,幫助學生認識不良習慣帶來的危害,從而樹立積極的生命觀,熱愛生命、熱
愛生活,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就顯得尤為必要。
3
、教學目標的制定
Ⅸ 教科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教學設計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教案設計
教案背景:青島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版冊第三單權元最後一個活動主題
教學課題: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
教材分析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是青島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我愛我們的學校」中的一個活動內容,是全單元的核心,前四個活動主題「說說我們的學校」「校園里的發現」 「給學校畫張地圖」「在學校工作的人們」注重學生對學校、對學校里工作的人們的了解。「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更注重學生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注重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是對前面內容的升華和拓展。本活動主題有「我給學校做張名片」「我們一起行動」「我給學校提建議」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目的在於宣傳學校,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本節課我設計了後兩個環節,通過讓學生聯系實際愛護學校,給學校提建議,激發學生「我是學校主人翁」「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