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品德教學評價方法及作用

小學品德教學評價方法及作用

發布時間:2021-03-08 16:56:13

㈠ 如何看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學生能力目標與評價

什麼樣的思想品德課才是一堂好課?怎樣的教學評價才是有效的?為此本人結合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科研實踐,對此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一、在教學目標上,依據課程標准,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注重全面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所表達的「課程目標」,著眼於課程改革的整體要求,採用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知識」這樣三個維度分別陳述的方式,並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這種呈現方式體現了從「以知識為本」向「以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觀念的轉變.在教研實踐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把握不是十分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有些教師受原有的教學大綱的羈絆,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勢」,主要還是「以知識為本」,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二是有些教師雖意識到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領,沒有把握其實質,最終仍不能將其真正落到實處.如何落實思想品德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這不僅僅是能否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問題,更是關繫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成敗的問題.筆者認為,實施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應注意全面性,做到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可有所偏廢.既不能只注重知識能力目標,而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也不能只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而忽視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失去積極的態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統帥的知識與技能,將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險的;反之,沒有知識技能作為載體和依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極其空洞和膚淺的.其次,應在講求全面性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就學科的整體特點而言,新課標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第一位,表明它是思想品德課的靈魂,是課程目標的核心要素.因而我們更應關注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只有突出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才能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真正體現出學科特色.就學科的具體內容而言,教學目標的設計因課而異,各有各的側重點.只有承認這種差異性,才能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深中肯綮,上出各課的特色,進而實現教學目標設計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二、在教學設計上,著眼於教學預設,著力於設定彈性目標,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強調生成性生成性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圍繞學生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可見,教學設計要為動態生成而設計,使教學盡可能在預設之內生成;同時,必須認識到課堂又是復雜的,教師在教學預設時,不必窮盡也不可能窮盡課堂上可能產生的各種變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也應十分注重生成性教學,這既是由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也是由思想品德課堂的復雜性所決定的.一堂好課,必須使所有學生都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真實的,才是最美的!真實的學習過程,才能令人難忘!然而,相當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仍是預設有餘,而生成不足,給人一種「演戲」的感覺.這種現象在公開課、評優課中表現得特別明顯.這種「作秀」味很濃的課,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破壞了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也有悖於「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有鑒於此,我們在課堂設計評價中,應注意考察教師是否正確處理好教學預設與動態生成之間的關系,做到既關注教學預設,重視教學設計;又著眼於動態生成,設定彈性目標,留有生成餘地.三、在學習方式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學習環境,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突出建構性就課程性質而言,思想品德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提倡讓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自主參與的活動,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以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建構對社會的理解與認識,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思想品德這一課程性質,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活動設計和情境創設,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體驗,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實踐主體性.所以,建構主義教學觀與思想品德新課程所追求的實踐性教學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它也是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評價中必須體現的教學理念.當然,課堂教學中建構性目標的達成,是很復雜的事.課堂教學中的建構性評價,也決非易如反掌的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的建構性評價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建構性評價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間的課堂情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人」,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激發和培養.教師應始終是一個點撥者、評價者、引導者,把課堂學習時間充分讓給學生,使他們真正居於主體地位,主動展開思維.第二,針對性原則.教師創設的情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學生頭腦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和困惑點;同時還必須使課堂教學的建構性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適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活動真正能有的放矢.第三,有效性原則.也即教學評價必須考慮是否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最終達成思想品德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考慮是否能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力理論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四、在教學對象上,承認學生的多層次性,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體現整體性和發展性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及其同事提出的一種關於智力及其性質和結構的新理論.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力結構和學習方式,因而對所有學生都採用同樣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真正有效的教學是將學生的智力特點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相配合.可見,多元智力理論倡導的評價思想與新課程中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並且以多元智力理論為依據建立的「學生觀」「智力觀」和「教育觀」,將有助於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實踐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樹立積極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教師應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善於發掘每一個學生智力領域的優秀品質,捕捉每一個學生智力領域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智力領域中優秀品質向其他智力領域的遷移.二是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彼此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而且每種智能都必須有其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符號系統.因而,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應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而靈活多樣,體現出教學的多層次性.為此,教師必須營造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氛圍,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參與的教學情境,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以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充分地發展.三是構建多元化、開放型的發展性評價機制.《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因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在評價方式上,可採用教師觀察、描述性語言、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包括紙筆測試、口頭測試等)等形式,以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在評價主體上,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合作評價、家長評價等形式,以盡量給學生一個恰如其分的、全面公正的評價,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在評價尺度上,應重視學生的發展程度,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評價目標,以使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真正成為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手段.

㈡ 品德與生活評價主要採用的方法有哪些

依據品德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一般採用如下評價的方法.1.觀察 教師通過對兒童行為的觀察並記錄兒童在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操作等各種表現,以此對兒童進行綜合評價.這一方法無論在《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都占據有特殊的地位.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都會通過他們的各種行為體現出來,是一種最為真實和具體的體現.憑借觀察,教師可以獲得每個學生的動態發展信息,同時,將這些觀察結果加以簡要而持續的記錄,對於教師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教學,因材施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2.訪談 教師通過開展與兒童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兒童發展的信息,並了解兒童思想觀念的變化.3.問卷 教師設計問卷和組織兒童回答問卷,獲得兒童急需解決的問題和獲得的成功,獲取有關學生發展的信息.4.成長資料袋評價 用成長資料袋或活動記錄冊等方式收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資料,這是評價兒童成長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5.兒童作品分析 通過對兒童各種作品、活動成果的分析,了解兒童活動過程和發展狀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帶來了學生作業形式的多樣化.這樣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於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完成的各種作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一方面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體驗成功和進步;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交流和比較中進一步學會學習.6.描述性評語 對於學生的表現和作業,通過描述性評語給予評價,能夠發揮分數或等級評價所無法達到的作用.描述性評語,教師可以詳細具體地肯定學生的優勢和進步,更可以明確清楚地指出和分析學生的錯誤和不足.評價的過程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個別化指導,更有助於引導學生自我的全面反思.7.學生自評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或者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小學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有效地促進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展.教師在學生自評時要注意指導和幫助,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將評價的重心指向學習態度、過程及結果,而不是只關心具體的成績和表揚.8.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除了具有與學生自評相同的優點外,還能夠使學生加強與同伴的交流,體驗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發展自我認識.但是,由於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原因,小學生的相互評價很容易流於形式,也容易偏離評價目標.因此,教師要重視且善於引導,使學生之間的互評成為他們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賞的過程.9.個案分析 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帶有共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採用個案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選擇個別典型性的作業或成果,面向全班進行分析說明.10.書面考試和測驗 相對而言,《品德與社會》中有大量的知識學習,因此,傳統的書面考試和測驗也仍然在評價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採用書面考試和測驗,要避免死記硬背,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教師要追求測驗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體現靈活多樣.此外,要控制書面考試的次數和容量,防止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出現.案例一 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積累評價的信息資料 為了客觀、全面地評價和指導每個學生,我在「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中綜合運用了「觀察法」、「作品實績法」以及「游戲式測評法」,來掌握學生的「知識、技能、感情、身心的傾向」的發展狀況.每次活動後,我在「教學後記」中將孩子們最重要的語言和行為的要點記錄下來.比如:調查「綠色食品」時,一(二)班的范志豪小朋友成功地為教學拍攝了一小段錄像,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一改往日「湊合湊合」的活動態度,十分投入地參與小組討論,在活動中發揮了他的聰明勁.每次活動中我都保留了類似的「逸聞記錄」.本期,孩子們人手有一套與課程活動相應的配套作品材料.每次完成作品後,我都會讓他們進行口頭的自評和互評,我也會蓋上不同的小印章表明我對他們作品的看法.這些作品作為「標本」被保留下來,成為「能夠觸摸得到」的證明孩子們成長的實物. 期末,我校就「美麗的季節」這個主題,「品德與生活」和「藝術」兩大課程聯合進行「游戲式測評」.我們發現,這兩門課程在「季節變化」主題方面交叉的內容多,完全可以就一個游戲主題從不同角度考察學生的發展情況.游戲測評分班進行,每班圍成一個馬蹄形,被測評的孩子在馬蹄中心.主考老師親切地和他們交談,從談話中引出測評題目.現在,我試舉一例呈現測評的過程: 「龔媛,你好!你平時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小嘴那麼會說話.老師相信你今天的表現也一定很棒!」 「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呀?」 「夏天!」 「為什麼呢?」 「因為…夏天有好吃的,好玩的!」 「是嗎?能說說有哪些好吃的嗎?」 「有冰淇淋,荔枝,芒果,西瓜,哈密瓜……」 「哇!說得讓老師都想流口水了.那麼,有哪些好玩的呢?」 「可以游泳啊!」 「你會游泳!太棒了.會蛙泳嗎?」 「會,我還會仰泳!」 「你把教室想像成游泳池,表演一下游泳好嗎?」 「你的動作挺標准.你這么喜歡游泳,一定知道游泳時要注意的事情吧!」 「我知道…下水前要做一會運動;不能餓著肚子游泳.我們在水淺的地方游,要讓大人看得到…」 這樣,我們以一個相同的主題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學生.測評結果用一句描述性的評語記錄在「可愛的生活樂園」綜合評價表上,作為判斷學生發展狀況的參考信息. 每一位教師評價學生時,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關注兒童的態度,留心觀察兒童對活動的積極性、專注的程度、喜歡的程度,對周圍環境中重要事情、現象的關心程度,主動參與活動的程度以及情感的表現等.第二,在活動中關注動腦筋的程度,是否愛琢磨、愛發表意見、愛出主意、愛想辦法,是否有自己的看法,是否能應用學過的知識或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是否能想出各種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途徑和辦法等.第三,在活動中與與他人合作,是否能與同學、老師討論或商量問題,是否友好地與同學合作、有問題時能否協商解決,能否主動地爭取別人的幫助等.第四,活動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是否掌握與活動有關的知識,操作、表達所需的各種技能的程度.關注以上的幾個方面學生的程度和變化,就能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案例二 又臨近一學期結束了,對孩子們一學期的學習作一個正確的、有意義的評價,顯得迫在眉睫.如何評價孩子呢?我覺得必須根據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一、採用談心式評語.如「默默無聲的你,總是踏踏實實地干著.不是扣紙屑,就是發本子,凡是小隊長的工作,你總是搶先完成.每當看到你高高地舉起手,大膽的發言,老師真為你高興.這種具體的描寫和親切的對話式評語,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學生日常生活的關注、成長的關切和衷心的指導.二、指導式評語.如「劉林同學,想得到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嗎?許多同學是這樣做的:上課專心+作業認真+不懂就問+舉手發言.你做到了嗎?快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定能得到這把金鑰匙.」這種評語以其清晰明了的表達,給予學生明確的幫助.三、激勵性評語.如「陳超同學,你就像一條絲帶,小朋友就像一顆顆珠子,只要這條絲帶起到以身作則、互幫到助的好作用,這些珠子就會和絲帶做好朋友,永遠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串閃閃發光的珠鏈,好美!我希望佻發揮『線帶』作用,當好我的小幫手,行嗎?

㈢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社」教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小學品德與社會低年級思想品德的教育,而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地理歷史等的教育,至於教學評價方法看學生懂得正確與否,懂的是非觀念,對知識掌握的牢不牢等。

㈣ 品德課程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依據品德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一般採用如下評價的方法。1.觀察 教師通過對兒童行為的觀察並記錄兒童在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操作等各種表現,以此對兒童進行綜合評價。這一方法無論在《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都占據有特殊的地位。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都會通過他們的各種行為體現出來,是一種最為真實和具體的體現。憑借觀察,教師可以獲得每個學生的動態發展信息,同時,將這些觀察結果加以簡要而持續的記錄,對於教師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教學,因材施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2.訪談 教師通過開展與兒童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兒童發展的信息,並了解兒童思想觀念的變化。3.問卷 教師設計問卷和組織兒童回答問卷,獲得兒童急需解決的問題和獲得的成功,獲取有關學生發展的信息。4.成長資料袋評價 用成長資料袋或活動記錄冊等方式收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資料,這是評價兒童成長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5.兒童作品分析 通過對兒童各種作品、活動成果的分析,了解兒童活動過程和發展狀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伴隨著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帶來了學生作業形式的多樣化。這樣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於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完成的各種作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一方面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體驗成功和進步;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交流和比較中進一步學會學習。6.描述性評語 對於學生的表現和作業,通過描述性評語給予評價,能夠發揮分數或等級評價所無法達到的作用。描述性評語,教師可以詳細具體地肯定學生的優勢和進步,更可以明確清楚地指出和分析學生的錯誤和不足。評價的過程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個別化指導,更有助於引導學生自我的全面反思。7.學生自評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或者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小學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有效地促進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展。教師在學生自評時要注意指導和幫助,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將評價的重心指向學習態度、過程及結果,而不是只關心具體的成績和表揚。8.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除了具有與學生自評相同的優點外,還能夠使學生加強與同伴的交流,體驗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發展自我認識。但是,由於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原因,小學生的相互評價很容易流於形式,也容易偏離評價目標。因此,教師要重視且善於引導,使學生之間的互評成為他們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賞的過程。9.個案分析 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帶有共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採用個案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選擇個別典型性的作業或成果,面向全班進行分析說明。10.書面考試和測驗 相對而言,《品德與社會》中有大量的知識學習,因此,傳統的書面考試和測驗也仍然在評價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採用書面考試和測驗,要避免死記硬背,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教師要追求測驗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體現靈活多樣。此外,要控制書面考試的次數和容量,防止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出現。案例一 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積累評價的信息資料 為了客觀、全面地評價和指導每個學生,我在「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中綜合運用了「觀察法」、「作品實績法」以及「游戲式測評法」,來掌握學生的「知識、技能、感情、身心的傾向」的發展狀況。每次活動後,我在「教學後記」中將孩子們最重要的語言和行為的要點記錄下來。比如:調查「綠色食品」時,一(二)班的范志豪小朋友成功地為教學拍攝了一小段錄像,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一改往日「湊合湊合」的活動態度,十分投入地參與小組討論,在活動中發揮了他的聰明勁。每次活動中我都保留了類似的「逸聞記錄」。本期,孩子們人手有一套與課程活動相應的配套作品材料。每次完成作品後,我都會讓他們進行口頭的自評和互評,我也會蓋上不同的小印章表明我對他們作品的看法。這些作品作為「標本」被保留下來,成為「能夠觸摸得到」的證明孩子們成長的實物。 期末,我校就「美麗的季節」這個主題,「品德與生活」和「藝術」兩大課程聯合進行「游戲式測評」。我們發現,這兩門課程在「季節變化」主題方面交叉的內容多,完全可以就一個游戲主題從不同角度考察學生的發展情況。游戲測評分班進行,每班圍成一個馬蹄形,被測評的孩子在馬蹄中心。主考老師親切地和他們交談,從談話中引出測評題目。現在,我試舉一例呈現測評的過程: 「龔媛,你好!你平時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小嘴那麼會說話。老師相信你今天的表現也一定很棒!」 「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呀?」 「夏天!」 「為什麼呢?」 「因為…夏天有好吃的,好玩的!」 「是嗎?能說說有哪些好吃的嗎?」 「有冰淇淋,荔枝,芒果,西瓜,哈密瓜……」 「哇!說得讓老師都想流口水了。那麼,有哪些好玩的呢?」 「可以游泳啊!」 「你會游泳!太棒了。會蛙泳嗎?」 「會,我還會仰泳!」 「你把教室想像成游泳池,表演一下游泳好嗎?」 「你的動作挺標准。你這么喜歡游泳,一定知道游泳時要注意的事情吧!」 「我知道…下水前要做一會運動;不能餓著肚子游泳。我們在水淺的地方游,要讓大人看得到…」 這樣,我們以一個相同的主題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學生。測評結果用一句描述性的評語記錄在「可愛的生活樂園」綜合評價表上,作為判斷學生發展狀況的參考信息。 每一位教師評價學生時,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關注兒童的態度,留心觀察兒童對活動的積極性、專注的程度、喜歡的程度,對周圍環境中重要事情、現象的關心程度,主動參與活動的程度以及情感的表現等。第二,在活動中關注動腦筋的程度,是否愛琢磨、愛發表意見、愛出主意、愛想辦法,是否有自己的看法,是否能應用學過的知識或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是否能想出各種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途徑和辦法等。第三,在活動中與與他人合作,是否能與同學、老師討論或商量問題,是否友好地與同學合作、有問題時能否協商解決,能否主動地爭取別人的幫助等。第四,活動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是否掌握與活動有關的知識,操作、表達所需的各種技能的程度。關注以上的幾個方面學生的程度和變化,就能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案例二 又臨近一學期結束了,對孩子們一學期的學習作一個正確的、有意義的評價,顯得迫在眉睫。如何評價孩子呢?我覺得必須根據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一、採用談心式評語。如「默默無聲的你,總是踏踏實實地干著。不是扣紙屑,就是發本子,凡是小隊長的工作,你總是搶先完成。每當看到你高高地舉起手,大膽的發言,老師真為你高興。這種具體的描寫和親切的對話式評語,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學生日常生活的關注、成長的關切和衷心的指導。二、指導式評語。如「劉林同學,想得到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嗎?許多同學是這樣做的:上課專心+作業認真+不懂就問+舉手發言。你做到了嗎?快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定能得到這把金鑰匙。」這種評語以其清晰明了的表達,給予學生明確的幫助。三、激勵性評語。如「陳超同學,你就像一條絲帶,小朋友就像一顆顆珠子,只要這條絲帶起到以身作則、互幫到助的好作用,這些珠子就會和絲帶做好朋友,永遠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串閃閃發光的珠鏈,好美!我希望佻發揮『線帶』作用,當好我的小幫手,行嗎?

㈤ 如何改進學生的德育品德評價方法

1
改進小學生品德評價方式的思考
摘 要:小學生品德評價中存在一系列問題。改進小學品德評價方式應做好下列工作:確定品德評價的依據;制定品德評價標准;以道德品質及個性心理品質為主要評價內容;將道德認識納入到評價體系中;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結合;以學生為評價主體,多方參與評價。 關鍵詞:小學生品德評價;現狀;改進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8)02-0120-02 一、正確認識品德評價的目的和功能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年)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評價不是為了給學生分級劃等或出於管理的需要,評價的目的在於教育和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發展。應關注學生自己的現在與過去的比較,注重學生縱向自我評價,強調學生個性的張揚與發展,讓評價真正成為激勵、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
二、確定小學生品德評價的依據 1.學生品德結構
「任何一種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結構,思想品德的結構也是客觀存在的,要准確地評價人的思想品德,首先必須弄清楚它的結構」[1]135。「品德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反映學生的品德結構的全貌,這樣在實踐中才能有利於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和完善」[2]65。學生的品德結構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察,一是從社會方面看,當前學生的品德結構應由政治品質、道德品質(包括法制)、思想品質和個性心理品質組成,四者缺一不可;二是從心理方面看,學生品德結構應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個要素組成,四者缺一不可。 2.學生的年齡特徵
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層次的品德要求。因而年齡特徵也制約著品德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的設計。根據學生年齡特徵來確定評價內容,意義在於增強品德評價內容的可接受性及評價內容指標的針對性。一般來說,小學品德評價指標體系可分為三個階段設計:小學1、2年級;3、4年級;5、6年級。各年級指標體系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指標的設計受社會需要及品德結構的制約,個性指標的設計受學生年齡特徵的制約。 三、以道德品質及個性心理品質為主要的評價內容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協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准則的總和。道德品質是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是個人按社會規定的道德規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和傾向」[3]11。道德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做人的基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本領越大,就能為非做惡越大。」[4]723李道仁教授在他的《德育的功能在育德》一文中指出:「政治要求不能代替規范,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人格,一個人在政治上要麼投機,要麼裝糊塗,要麼甘做政客。」[5]23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總是先於他的政治意識、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產生形成的;人的道德行為也先於其政治行為、法律行為的形成和發展,並且對其思想品質和政治品質形成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道德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礎,政治和思想教育的枝繁葉茂,是根植於道德教育的沃土之中的。從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入手,實施政治思想教育,符合小學生的接受水平,較易實施,並且可以使道德教育收到「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的功效。因此,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雖然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內容,但小學德育的重點應放在道德教育上,放在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上。
「個性是指一個人的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徵的總和」[6]9,指人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能力、氣質、性格等。進行個性心理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小學階段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和心理發展都處在激烈變化時期,由於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及社會環境的紛繁復雜,並不是每位兒童都能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他們往往會產生心理障礙,諸如情緒障礙、智力障礙、人格障礙等等。社會的發展,生存環境的變化,競爭的日益加劇,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要求現代人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要「學會關心」,「學會同情」,自尊、自愛、自強、自律,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和探索創新的能力,否則就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小學教育負有為培養一代新人打基礎的使命。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的德育都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個性心理品質教育。比如,美國中小學將培養學生政治品質、心理素質、首創精神及各種能力作為德育的目標;日本將陶冶人格和發展個性作為德育的最終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精神,重視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7]18。
在1988年國家教委頒發的《小學德育綱要》中把個性心理素質教育正式列入了小學德育的任務,並規定了具體內容:教育學生要誠實、正直、謙虛、寬厚、有同情心、活潑、開朗、勇敢、堅強、有毅力、不怕困難、不任性、不驕
傲、珍惜時間、負責任、守信用、自尊自愛、積極進取;提倡講效率、重質量、勇於創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幾點意見》中指出:「加強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開拓進取、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要通過各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四、將道德認識納入到評價體系中
很久以來,我們非常重視對學生道德行為的評價,甚至將其視為唯一的評價內容。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極其片面的。「在我們這樣的多元社會里,任何教授一種單一的道德規則的努力都是註定要失敗的。事實上,這樣一些企圖可以認為是導致我們這個時代道德危機的根源。當教人們僅僅服從規則,而不管他們是否理解時,人們就會喪失自我感覺,感到生活毫無意義」[8]7。在道德認知發展學者看來,一個人按社會規定的行為准則行事,「主要指一個人在矛盾沖突的道德情境中自覺地意識到是非善惡,從而做出的一種縝密的決策行動,而不是指那種對社會道德准則的單純的順從行為」[9]21。
對道德行動意義了解的水平,對道德行動效果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研究表明,對於一般缺乏組織性和十分散漫的一年級學生,僅僅利用游戲的方式,即只讓他們知道行為的競賽意義,以此來組織他們的行動,最初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行動不鞏固,不能遷移,游戲一停止,組織性的行動方式就會消失。如果既有游戲動機,又讓他們知道正當行動舉止的目的意義,就可以獲得良好的成績。如果結合行動的特殊訓練,就可以使他們的組織性行動的游戲停止後能較久保持不變,且能遷移[10]42。可見,教育者不僅應該使學生一般地領會道德准則的要求,而且應當不斷引導學生深刻地掌握道德知識。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由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及道德行為習慣,而且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五、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結合
當前,對於學生品德評價的方法,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即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定量評價是人們對評價對象實際狀況作精確的量的認識[2]28。由於將數學的方法運用到評價的各個環節中去,使得整個評價過程都數量化、順序化、等級化了,具有較大的可比性。但定量評價比較煩瑣,工作量大,往往形成「以分定人」、「見分不見人」的片面傾向,容易產生「差一分,低一等」的不合理現象。「教育現象是一種復雜的人類活動,量化評價往往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簡單的數據,不僅不能保證客觀性的承諾,而且更重要的是往往丟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內容」[11]158。因此,人們在反思中提出了質性評價。「質性評價是人們對評價對象的屬性和特徵的總體認識。評價者根據評價對象的品德表現信息,對照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要求做出選擇判斷,從而形成一個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式表達的關於被評價者品德狀況的鑒定」[12]。但這種評價易受主觀意識和外界因素的干擾,較難做到客觀准確,也不便於橫向比較。 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代表著不同的評價理念,二者有不同的特點,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評價內容和評價目標、評價對象。量性評價能夠直接反映評價對象的特質,適應於某些簡單、單純的、可以數量化的教育現象。如某些品德認識、品德行為可採用不完全故事法(或道德判斷測評法)、測試法、系統觀察積分評定法進行評價。而質性評價則注重真實的教育情景,具有全面深刻的特點,更適應於對復雜的教育現象,比如品德情感的評價。某些行為及品德內容可採用評語評價法、成長記錄袋評價法及等第評價法等。可見,二者能夠形成互補關系,只有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評價任務。
六、以學生為評價主體,多方參與評價
1.學生自評。品德結構本質上是一種自律機制,德性的成長伴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品德的錘煉常常是一個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監控的過程,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作為調節機制之一在道德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蘇聯心理學家薩波妮科娃指出:「在少年兒童行為的自我控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自我評價。」[13]152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只有在學生的自我評價過程中才能發展起來。因此,應該重視自評在品德評價中的作用。 2.小組互評。當一個人在評價別人的時候也在進行自我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評也是一種更廣泛意義的自我教育方式。小組評價可以加深對道德規范的認識,發展自我評價能力,通過小組互評還可以增進小組成員間的互相了解,增強小組成員間的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品德形成的協調發展。因此,對於學生來說,互評也是極其重要的。
3.激勵性他評。維果茨基說:「一個人是從別人那裡看到自己的,個性是通過別人的反饋而成為現在的樣子的。」[14]42教師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品德素質,有利於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促進學生品德的進一步完善。為了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教師應重視形成性與全面性的評價,在學生自評和互評時適時給予指導,待學生自評和互評之後,教師綜合各方面的有關品德發展資料和信息,自己對學生品德發展情況的掌握,做出相應的等第評定,或撰寫評語。

㈥ 簡述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6)小學品德教學評價方法及作用擴展閱讀

教學評價分類

(1)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

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並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准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准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3]

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㈦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社」教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小學品德與社會低年級思想品德的教育,而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地理歷史等的教育,至於教學評價方法看學生懂得正確與否,懂的是非觀念,對知識掌握的牢不牢等.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德教學評價方法及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