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科學老師應具備哪些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知識:
1、生命世界: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體、生物與環境(環保)。
2、物質世界:力和運動、熱、電磁、聲、光、材料、能量、物質的變化、物質的利用。
3、地球和宇宙:地球的概貌和地球的物質、地球運動與所引起的變化(天氣、晝夜、四季、地形地貌)、星體(太陽、月亮、恆星、行星、星系、宇宙)。
4、其他:科學發展史、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等。
二、技能:
1、教師基本功:語言、板書、簡筆畫、計算機。
2、組織能力:善於調動學生學習情緒,能有序組織學生開展科學活動,調控教學過程。
3、專業技能:
⑴熟悉有關的教學儀器、材料、各個實驗的具體要求,步驟及規范操作方法,了解儀器室和儀器配備標准和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相關要求。
⑵具有一定的養殖、種植基礎及各種工具使用的技能。
⑶知道創造發明的技法,能指導學生開展種植、養殖、創新小發明、小製作等課外科學實踐活動。
⑷能根據教材設計教學預案,會寫規范的教學設計方案(教案),會說課,會寫教學感想或教學反思,會寫教學論文。
⑸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有能力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和課題研究實驗。
三、學科教學理論與方法
1、對小學科學課程性質的認識。
2、對課程教學目標細化的理解與實踐。
3、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合理的處理,使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直接生活的環境相結合,教學中注意給孩子們多些機會親自動手,對生物和非生物、物體和材料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小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
⑵ 小學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首先,一名小學教師,應該具有普通教師應該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情意幾方面素質。因而,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知識素養、教育能力素養、身心健康素質應該是小學教師的基本素質結構。此外,小學教師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由於小學階段教育及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指從事小學學科教學的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方面素養的總和。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教育業也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新一代的教育方法也不斷更新。那麼作為新一代的教師在掌握寬厚淵博的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了解現代化的科技知識,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以與時俱進的思想和態度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刻苦地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積極參與到教育科研當中,在教育中勇於探索,創出一套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教育方法吸引學生,使學生聽我們的課覺得有趣、有味,從而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
其次,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知識。教育具有科學性,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的指導,特別是素質教育更需要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心理學理論的指導。小學教師必須掌握小學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學科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遵循教育規律,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兒童學習的心理特徵,如兒童的記憶、觀察、思維和興趣、習慣、意志、性格等心理現象。
作為教師,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和教育現代化的新成果,如課程、教育測驗與評價、教育研究方法等,特別對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和在兒童發展中的啟蒙作用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對兒童發展的內涵和特點、教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有清晰的了解。小學教師要善於把教育科學理論與小學學科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自己把理論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使教育科學理論真正發揮作用。此外,我們還必須懂得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科學習心理。
再次,注意細節,讓孩子們在細節中成長。教育過程是一個知行統一、情意結合的過程,教育細節是教育過程中有待開發的教育資源。學生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手勢都有可能成為讓我們為之一振的教育細節;教師的一聲問候、一個動作、一次表揚也都有可能演繹出精彩的教育。只要我們敏銳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強勁的教育旋風,讓學生的心海捲起波瀾。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激勵。如果採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能達到激勵學生上進的目的的話,那這樣的教育手段便是有效的。而最高明的教育手段便是那種「無痕」卻「有情」的教育。
⑶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擴展閱讀: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規定:
1、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我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原則上要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2、各地要全面做好課程標準的宣傳和培訓工作,納入校長、教師培訓計劃,組織專題培訓,強化全員培訓。
3、要結合地方教育實際特別是師資隊伍情況等,整體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方法,注重理論培訓與實踐研修相結合,幫助校長、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⑷ 如何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
在科學高度發達和迅速普及的今天,中小學科學教育方面表現出的任何問題,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振興和國力的增強,都將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一、關於教師科學素養隨著中小學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科學教育存在的深層問題逐步暴露了出來。從表面上看,部分問題源於一些教師的科學知識不夠扎實,隱藏其後的根源是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不容樂觀,教師們科學知識相當缺乏,對科學方法和「科學的性質」沒有正確掌握。比如三年級一次科學探究課上,孩子們對於第3次與前兩次不同的實驗結果並不產生質疑或好奇,而是不假思索地將前兩次相同的結果填進實驗記錄表。這說明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沒有使他們認識到求真是科學的靈魂,沒有掌握科學究竟是什麼。二、關於學生科學素養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人的科學素養,或者說是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課程結構不合理以及教育者科普觀念淡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我國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普遍偏低。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課程的改革向縱深發展,科學教育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困難逐步暴露了出來。從國際經驗看,目前的科學教育也空前重視科學性質方面的教學,這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教師教育都是如此。因此,培養小學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小學科學教育的重中之重。[理論依據]一、關於教師素養影響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的主要因素有,對科學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教師教育的狀況等方面。對科學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不足。從對科學學科問題的理論基礎來看,我們可以將近代科學教育劃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發展階段的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平行的關系。事物的發展是具有規律性的,是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前一個階段是後一個階段的基礎,是難以跨越的。因此,當我們引進先進教材時,要清醒地認識到,它是經過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的結果。教師教育培養中忽視科學研究經歷。我國的教師教育體制剛剛開始轉型,且遠沒有完成。在中等教育層次,傳統師范院校培養的科學教師,往往沒有親自進行科學研究的經歷。科學前沿學科缺乏教材。我國目前的情況是,科學技術向現代化進軍開始不久,如材料科學、微觀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前沿學科在學術研究領域里還沒有人來認真地為小學生編教材。有誰能編出好教材?更有誰能上好這樣的課?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傳統文化影響下更看重結果。許多研究已經證明,文化對社會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它的改造比技術引進要困難得多。有的教師之所以習慣於公布「標准答案」、習慣於讓孩子們比賽,孩子們也習慣於向教師詢問標准答案、重視自己的分數排名和教師的表揚,都與我們傳統的重結果、輕過程等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緊密相關。此外,在學術上,我們又容易在西方諸多學術流派中偏愛那些更接近我們傳統思維模式的東西。二、關於學生素養科學素養的組成因素有: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方法、能力;科學觀念、精神、態度;科學行為和習慣。加強對少年兒童的科學啟蒙教育直接關繫到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少年兒童進行科學啟蒙的基本學科,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者的科學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反饋機制、教學外部環境及學生在課內外參與的科技活動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研究過程與方法]一、關於教師素養從我們已經進行的科學教師培訓的經驗看提高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可以分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兩步走。從長遠看,加快教師教育體制改革是根本,要鼓勵和推動師范院校的轉制,同時加快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參與教師教育。從近期看,要對教師進行以經典科學哲學為基礎的科學性質認識的培訓,並將哲學原理寓於實際課堂教學案例之中。前者是內容,後者是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下面一次科學課的實況充分說明了培訓的重要性。例如,某教師向她的三年級學生提出了一個科學探究的任務:對五種不同品牌的手巾紙(全部是白色)的白度進行排序。在孩子們對放在桌子上的五種不同品牌的衛生紙各自用普通放大鏡看了一遍之後,經過一番爭論,迅速得出了排序結果。而且又很快得出完全相同的重復觀察的結果。尤其發人深省的是,當孩子們在要求下,將五種衛生紙任意交換位置後再觀察一次時,面對與先前兩次觀察完全不同的結果,並不產生質疑或好奇,而是繼續揣摩教師的意圖,由組長不假思索地將前兩次相同的結果填進了實驗記錄表。這位組長在代表全組向全班匯報時,對出現不同結果的問題基本沒認識。聽了這節課,確實引人深思!通過這節課孩子們學到了什麼?學到了科學探究就是填表,科學觀察就是異想天開,科學探究的目的就是比其他組更快地得出結論,得到表揚,等等。這一切和教師的活動設計有關,教師不應該選用放大鏡觀察顏色差別。此外,教師要鼓勵孩子們講真話,讓他們認識到:「用放大鏡也觀察不出顏色的差別」,應在表上如實填寫兩次完全不同的觀察結果。求真是科學的靈魂,而有的教師沒有真正理解。綜上所述,我們的教師科學素養培養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以科學性質的培訓為中心。對科學性質的理解是對科學的理解的核心,是成功進行科學教育改革的關鍵。對於普通公眾而言,也許懂得科學知識就夠了,而對於教師來講,如果不懂得科學的性質、科學與其它學科的差別,分不清各種科學哲學流派的確切含義及其對科學教育、尤其是對我國這樣一個文化傳統國家的貢獻、局限甚至危害就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學課。這樣的教師不僅難以真正做到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寓於科學探究過程中去,寓於科學史和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中去,而且可能將偽科學引入課堂。2.基礎科學教育的目標要定位在經典科學認識論的基礎上。那些否認科學知識客觀真理性的後現代主義科學觀,至少不適合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因而可能滋生不理性、不嚴謹、甚至反科學的態度。3.處理好以學生為中心與科學理性的關系。這里要避免兩種極端,一是那種忽視學生學習特點的傳統做法,如簡單追求答案的正確性並限定完成時間,甚至過多使用競賽的法;另一種是借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而忽視科學的方法意識和規則意識。科學探究不同於其它探究,它一方面強調「自主」,另一方面同樣強調規范的方法。科學這門學問的積累性、邏輯性和經驗性特點,決定了科學學習要比其它學科的學習需要注入的理性思維。總之,對教師們進行與課程改革實際問題相聯系的、以科學性質為中心的培訓是當務之急。與此同時,在教師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要重視理科課程的有關問題,加強師范生科學研究過程的訓練和科學哲學的討論。只有正確掌握了什麼是科學才能把自己的科學知識用活;只有掌握了科學與其它知識的差異,才能教好科學課程;只有掌握了科學的精神,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靈活主動、游刃有餘。結合以上因素,我們的科學教師幾年來分別參加了國家、自治區、市、區各級培訓,內容涵蓋科學、思想品德、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諸多方面。我們還鼓勵科學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走出去學習別人的先進方法和經驗。同時開展每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外出學習匯報制度;教育文摘制度;教學爭鳴和優質課展示活動。二、關於學生素養加強對少年兒童的科學啟蒙教育直接關繫到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為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增強教育者的科學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必須以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為前提。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主導者。一個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將決定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採用怎樣的方式、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一個教師如果認為科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僅僅是獲得知識的「副產品」。他就很少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歷「科學的過程」,那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成了一句空話。教育者自身的科學教育觀念增強了,他才會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經歷「科學」的過程,將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的探索精神傳授給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科學教育觀念,教育者才能自覺地挖掘蘊含在知識內部的思想,或者說讓學生所學得的科學知識不斷升華。基於此,我們按照「學習——實踐——學習」的思路,通過分散自學、集體討論、外出培訓、專家指導、聽課觀摩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二、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模式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少年兒童進行科學啟蒙的基本學科,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科學教學中,由於科學學科本身的特性(是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們在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探索與實踐。(一)、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的科學自然觀教育。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到處蘊涵著「自然是由物質組成的」、「自然界的物質是運動變化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到處蘊涵著「自然是由物質組成的」、「自然界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等辯證唯物的科學自然觀,這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科學自然觀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極好教材。在教學實踐中,我積極發掘教材,按低、中、高年級三個層次開展這方面的教育。在低年級段,通過教材提供的各種具體的自然事物和現象,如花草樹木、魚蟲鳥獸、水和空氣,天氣的陰晴雨雪,太陽的東升西落等,進行科學自然觀的有機滲透,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界及其各種自然事物與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科學、探索大自然的求知慾。在中年級教學中,重點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科學自然觀。在這個過程中,注意不簡單地把「運動」、「變化」等概念硬「塞」給學生,而是在引導學生學習具體的自然知識、感受自然世界的同時,地認識和關注自然界的變化,豐富感性認識,積累感性經驗,促進科學自然觀的逐步形成。到了高年級,則重點向學生進行「自然界的物質是相互聯系的」、「物質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教育。在科學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質是相互聯系的內容,如綠葉製造養料與水分、陽光的聯系,種子的萌發與空氣、溫度之間的關系等;也有探索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的內容,如熱的傳導、月相的變化、生物的進化等等。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和科學自然觀的有機滲透,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自然變化規律,並自然而然地明確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明白人類能不斷地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並遵循自然界規律去開發和保護自然環境的道理。這樣,學生在小學階段,通過學習、研究科學知識和科學自然觀教育的有機滲透,不僅接觸認識了許多具體的自然事物和現象,還潤物無聲受到了辯證唯物的科學自然觀的熏陶,初步領悟科學自然觀的一些基本觀點,學慣用正確的觀點去看待周圍五彩的自然界和繽紛的自然事物與現象,為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學方法。實踐,是一種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指出「不該說,讀書努力就是好學生。應該說,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才是好學生。」科學課所特有的學科特點為學生的動手實踐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各種自然觀點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大多是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認識的。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善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充分地動眼、動手、動腦、動口,按一定的要求對研究客體,包括實物、標本、模型以及有關的實驗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進行實驗和操作,使學生獲得更直接、更清晰的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為學生以後進一步的學習、工作、研究,乃至創造發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養基礎。1、從具體的認識活動來說,訓練學生觀察、思考、實驗等三種基本的科學方法。如在觀察方面,訓練學生觀察各種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的觀察方法,包括明確觀察目的,把握觀察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按順序觀察、多角度觀察,邊觀察邊思考、邊觀察邊研討、邊觀察邊記錄等等。在思考方面,訓練學生比較、分類、概括、歸納、綜合等基本的思維方法;訓練學生「先思後說」、「先想後做」等良好的思考習慣。在實驗方面,訓練學生認識和使用一些簡單的一起,學習初步的設計實驗的方法,會做一些基本的分組實驗,包括訓練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測定性實驗等,從而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2、從基本的認識過程來說,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學生的「學」為重心組織教學活動,在學生的「做」字功夫,對學生進行科學認識程序的訓練。如面對某一具體的認識對象,採用什麼方法去認識;如果用實驗的方法,則應該怎樣設計實驗,如何在實驗中找出有用的事實材料;面對大量的事實材料,如何進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實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規律等等。科學方法是從事學科探究活動所必須採用的一些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也就學會了「真刀真槍搞科學」的真實本領,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科學新知、發展科學能力、提高科學素質。(三)、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勇於參與、經歷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學生學習科學,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接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學,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並讓他們在經歷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1、激發探究慾望。學生年齡小,他們好動、好奇,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易於直接或間接地被客觀事物或其它自然現象的新奇性所吸引,這就需要教師要了解研究學生,要蹲下來看學生,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和學科教學特點,靈活地處理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注意形象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精心設計和組織一些富有情趣的實踐活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熱情和興趣。如教學《蠟燭熄滅了》一課,上課時,先要求學生動手劃火柴點燃蠟燭,接著讓學生「想法把蠟燭熄滅」,而且要求「盡可能使蠟燭慢慢地熄滅」,該怎麼?還有什麼方法?哪種方法最好?這樣,一個個探究性的問題,一次次地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2、創設探究氛圍。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課堂上,民主的學習氛圍、和諧的人際環境,都為學生探究活動的進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證。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根據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靈活地轉換角色,創設適合於學生自行探究、激勵學生勇於探究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以最佳的情緒參與到研究活動活動之中。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還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多「看一看」,認真「想一想」,互相「說一說」,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3、注入探究活力。在科學教學中,探究性活動很多。教師要善於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發現、去創造,這種引導和鼓勵無疑為學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如對學生在探究的創新火花要及時給予肯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以保護學生的上進心和探索精神。另外,還允許學生的在探究活動出現失敗。因為探究是一種探索性活動,走的並不一定是別人走過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風險,對此,教師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後與學生一起找一找失敗的原因,再鼓勵學生嘗試進行新的探索。(四)、課外延伸,拓寬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科學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而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在學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學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之後,教師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靈活地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去進行一些新的或較深層次的探索,這是學生從學習知識到靈活應用知識的一個深化過程,一個知識有效遷移的過程,更是思維與能力的重要表現。由此,科學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拓寬了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也大大豐富了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和內容。1、課外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科學知識面。如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利用黑板報、手抄報和校園廣播等形式,進行科技知識、科技信息的傳播,利用興趣小組陣地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與技能訓練等等。這些課外活動都有效地開闊了學生在科學方面的視野,使學生感受到科技的無窮魅力和科技進步對人類的文明和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2、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的動手實踐機會。在課外,學生接觸的自然事物和現象更廣泛,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按自己擬定的方案去從事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如在家建一個小小生物角,或觀察螞蟻搬家,或測量太陽高度,或自製「太陽能熱水器」,或設計一個小發明等等。有時,還可以按教師的布置,在課外進行長期的觀察和實驗,作好有關記錄,並對記錄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規律。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中,手腦並用,理論聯系實際,從而使他們的科學素質得到了更廣泛意義上的培養和發展。總之,小學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陣地,要在科學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實踐、創新,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探索,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上播撒科學和創新的種子。三、改革教學反饋機制評價是教育體系中一個基本的反饋機制,它能夠激勵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教師的教學激情,監控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傳統的常識教學評價模式以書面測試為主,內容局限於知識更新考證,重視的是知識的積累,忽視了能力的提高,這樣的評價只能是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無助於科學素養的提高。因而我們認為:評價不僅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要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評價不僅需要多樣的考查方式,還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在構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體系方面,以診斷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評價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應有所側重。我們構建了綜合評價體系,即學生的成績由:基礎知識、實驗操作、開放性考查三部分組成。具體操作手段有:1、每學年組織一次綜合檢測。2、編主題小報,考查學生收集、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3、課外實踐操作,檢測其選擇材料、設計實驗、動手的能力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等科學素養;4、撰寫科學研究小論文,考查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和對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等。四、創設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外部環境在教學樓、實驗室等公共場所張貼科學家、發明家的畫像和名言警句供學生瞻仰;在科技活動室張掛一套科普掛圖,掛圖內容涵蓋了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各個方面,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帶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科學與美的震撼力。學生自然而然參與其中,使他們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及創造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五、開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課內外科技活動1、組織「科技活動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採的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科學興趣並進性特長教育。2、介紹創造發明的原理、方法,小製作的製作技巧和小論文的撰寫方法。請本校在這方面有特長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講解和直觀的示範。3、布置「創意與製作」作業。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各種機遇,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技能,獨立思考,動手動腦。4、組織學生開展科技知識比賽、小發明、小製作、小論文比賽。舉科普活動周等活動。5、聘請有經驗的專家作科技輔導報告;組織學生參觀第二課堂及小發明、小創造、小論文展覽。以上這些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結論與成果]結論:教師科學素養與學生科學素養是一個統一體,兩者之間相互作用。教師科學素養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科學素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高低促進教師科學素養的提高。成果:經過幾年的探索以及方法的不斷改進,教師的科學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等綜合素質已有大幅度提高,教學反饋機制日臻完善。雖然地處農郊,但學生在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方法、能力;科學觀念、精神、態度;科學行為和習慣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與城區學生相比已相差無幾。[存在的問題]由於我校的前身是農村學校,因此到目前為止在硬條件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制約著教師和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我們認識到教師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只通過掌握科學課的教育就能完全達到目標。所以,今後我們要加強同其它學科教育的合作,尋找各學科有利於培養教師和學生科學素養的結合點、滲透點。
⑸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擴展閱讀:
科學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
1、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
2、崇尚真知。重點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等。
3、理性思維。重點是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4、勇於探究。重點是有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等。
⑹ 如何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關於學生科學素養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人的科學素養,或者說是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課程結構不合理以及教育者科普觀念淡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我國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普遍偏低。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課程的改革向縱深發展,科學教育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困難逐步暴露了出來。從國際經驗看,目前的科學教育也空前重視科學性質方面的教學,這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教師教育都是如此。因此,培養小學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小學科學教育的重中之重。[理論依據]一、關於教師素養影響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的主要因素有,對科學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教師教育的狀況等方面。我國的教師教育體制剛剛開始轉型,且遠沒有完成。在中等教育層次,傳統師范院校培養的科學教師,往往沒有親自進行科學研究的經歷。科學前沿學科缺乏教材。我國目前的情況是,科學技術向現代化進軍開始不久,如材料科學、微觀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前沿學科在學術研究領域里還沒有人來認真地為小學生編教材。有誰能編出好教材?更有誰能上好這樣的課?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傳統文化影響下更看重結果。許多研究已經證明,文化對社會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它的改造比技術引進要困難得多。有的教師之所以習慣於公布「標准答案」、習慣於讓孩子們比賽,孩子們也習慣於向教師詢問標准答案、重視自己的分數排名和教師的表揚,都與我們傳統的重結果、輕過程等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緊密相關。此外,在學術上,我們又容易在西方諸多學術流派中偏愛那些更接近我們傳統思維模式的東西。二、關於學生素養科學素養的組成因素有: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方法、能力;科學觀念、精神、態度;科學行為和習慣。加強對少年兒童的科學啟蒙教育直接關繫到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少年兒童進行科學啟蒙的基本學科,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者的科學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反饋機制、教學外部環境及學生在課內外參與的科技活動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研究過程與方法]一、關於教師素養從我們已經進行的科學教師培訓的經驗看提高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可以分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兩步走。從長遠看,加快教師教育體制改革是根本,要鼓勵和推動師范院校的轉制,同時加快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參與教師教育。從近期看,要對教師進行以經典科學哲學為基礎的科學性質認識的培訓,並將哲學原理寓於實際課堂教學案例之中。前者是內容,後者是形式,二者缺一不可。
⑺ 小學科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科學教學中,由於科學學科本身的特性(是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探索與實踐。 一、呵護兒童好奇心,激發科學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的本職不是謀生,而是喚起興趣,鼓舞精神。」新課程標准要求要以科學興趣的激發作為切入點,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進而通過科學探究將這種好奇心轉化為科學興趣,使之真正發揮科學學習的原動力。「本來好奇心就是人與生俱來的,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小學畢業的時候,孩子們的這種好奇心反而逐漸減弱了」,對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是有責任的。
二、引領兒童親歷科學探究過程
在過去的文化背景下,我們的科學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師實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鴨式」、「滿堂灌」, 孩子們依賴死記硬背矇混過關,根本不知道科學和他們周圍世界有何相關。科學探究過程一般包括幾個方面:觀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方案、實施計劃、分析綜合整理、表達交流等。教師有責任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給予適當幫助、適時調控。 1.問題情境階段,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 2.提出假設、驗證假設階段,學生提出假設和實驗方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並將自己的觀點在探究中交流討論,反復探究,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 3.發現、概括階段,在實驗完成後,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觀察的現象進行解釋,引導學生自己概括出結論。
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科學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充足的課程資源的支持。我們首先要挖掘校內課程資源,特別要加強科學專用教室的環境建設,包括實驗儀器、學校圖書館、校園網及其他教學設施。通過這些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慾望、探究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心。 此外要敢於走出課堂,建立校外課程資源,包括:河流、農場、田地、各種動植物,社區活動中心、街道、開發區、工廠等。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獨特周邊環境之處,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好校外課程資源,可以增加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為學生今後真正的科學探究奠定了基礎,也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推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四、正視現實,提升教師自身專業素養
小學教師科學本身科學素養直接影響到能否上好課,能否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作為科學教師理應自我加壓,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小學科學是一門多學科、多內容的綜合性課程。小學科學教師承擔的是綜合教學的任務,除了必要的教育科學知識,更需要具有廣博的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和地學等科學領域的知識。駕馭這樣一門知識領域極其廣闊的學科,要求教師必須通曉科學學科涉及的各個領域的專門知識,並及時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觀點、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科學教師還要特別了解和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合理運用科學探究方法。只有教師自身了解和掌握常用科學探究方法的特點與要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運用它們,從而發展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只有教師自身掌握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具有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結構,具有高超的教學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 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