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學論文《關於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筆者有一些體會。
一、 激情導入,激發詩趣
1. 朗讀導入。朗讀不僅能培養人的語感,也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它是一種心靈與文本的溝通,也是情與詩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課之初,以美的朗誦開場,首先給學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詩詞的情感波動而心動,隨著朗誦語調的抑揚而情涌。學生只有在欣賞和陶醉中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朗讀內容可以是學過的古詩詞,也可以是與要學內容相關的古詩詞。描繪春景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表達愛國熱情的,寫花的,寫草的,寫月的……小學生能吟誦許多首,教者只要引導及時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學《江南春》時,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讓學生背誦《春曉》,當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從學生口中流出,他們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畫面導入。蘇軾曾評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古詩詞時,可以用圖畫導入新課,增強直觀感。小學教材編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每首詩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都能抓住詩中情景,引發學生聯想。教學前展示這些插圖,讓學生從插圖中產生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如古詩《村居》的教學,插圖是一幅美麗的春色圖,畫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天真爛漫情趣尤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從而引發學詩興趣,順利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3. 詩詞導入。即以熟悉的古詩詞句導入新篇學習。每位小學生頭腦中都儲存有一定的古詩詞,有些學生在一年級時就能背誦許多古詩句,雖然他們對背誦的古詩詞內容並不太理解,但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或模糊或粗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學習相關篇目時就會不自覺地涌現出來。如在教學張志和《漁歌子》這首詞時,請學生背誦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進行對比,都是講釣魚的,但張志和的釣魚與小兒的釣魚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同樣寫釣魚,風格差異較大,由小兒的天真引出張志和的失意,強烈的落差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 故事導入。古詩詞雖然來源於生活,但是學生離古詩詞作者的生活非常遙遠,要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導入應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方法,因為沒有哪位小學生會抵觸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實只要教師用心,每首古詩詞都蘊含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果用古詩詞的故事導入,就能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去。如《石灰吟》《春曉》《清平樂・村居》等古詩詞,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後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給學生充分的預習准備,讓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說不定就會對新學的詩詞有獨到的見解,對詩詞背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韻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韻律。押韻好的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這就是韻律美。不同的詩詞作品,有不同的押韻,會形成不同的氣氛,傳達出不同的情感。我們朗讀詩詞,也應將詩詞獨有的韻律美傳達出來。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般古詩詞都有明顯的韻味。如《清平樂・村居》中的「草」「媼」「好」,都押「ǎo」韻,讀起來順暢自然。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今許多古詩詞已被譜成優美的歌曲,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吟唱。學生在吟唱過程中會產生特別的美感,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只要教師善於設計,用心組織,詩詞的教學其實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音樂境界。
2. 吟出深情。詩詞是一種最適宜朗讀的文學形式。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因此,我們朗讀時,就應該通過豐富的想像,再現詩人詞人的感情。詩詞是抒情藝術,無論是抒情詩詞,還是敘事詩詞,甚至哲理詩詞,只要是成功的作品,裡面必定奔涌著作者澎湃的激情,蘊含著作者的縷縷情思。無論是思念家鄉、親人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表達朋友情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讓自己的思想和詩人、詞人的思想融為一體。這樣,朗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 明白詩理,升華詩意
1. 找詩趣。學習散文我們喜歡引導學生找出「文眼」,其實古詩詞也有「眼睛」,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它,就能順利把握情感基調,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詩詞的中心,是詩人要表達的「詩理」。「理」其實是和「趣」相連的。有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時,會讓他們無形中享受到一種樂趣。在詩人營造的趣味中習得其意,進得其境,顯得順暢自然。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向我們描繪了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情景。詞中的一戶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這首詞只要細細玩味,我們就會發現「趣味」無窮。「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親切與溫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的可愛活潑,都融於一個「醉」字中,「醉」字就是「詞眼」,字里行間也無不讓人感覺到詞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這樣的生活里,有鄉村美,也有鄉村趣,更有鄉村樂。
2. 融詩情。詩是以文字體現情感,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詞。如陸游經過長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深切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經歷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後重獲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喜悅,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再如,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壯麗景觀,心中勃發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可見詩詞歌賦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之產物。
3. 悟詩理。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也留下許多至深哲理,讓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吟誦詩詞歌賦時不斷成長成熟。語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力。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過躬行」。還有,李白《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些深含哲理的詩詞都是教師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理解的,學生只有理解了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B. 散文教學教什麼
專業閱讀 筆記
——《散文教學教什麼》(王榮生 主編)
一、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
(一)背景常識
1.散文是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教材所選課文,絕大部分是「文學性的散文」。
2.廣義的散文——(語文教學界)文學性的散文——狹義的散文
語文教學界的「文學性的散文」含義:包括故事、寓言、特寫、傳記、游記、雜文、(生動的)說明文、(生動的)議論文(社論、報告、演講)、科學小品等。
3.文學性散文在人教版教材中所點比例
教材
語體文
散文
第一冊
25
24
第二冊
25
22
第三冊
20
17
第四冊
20
19
第五冊
8個單元
3個單元
第六冊
4.語文教學,絕大部分課時用於閱讀教學,而散文是閱讀教學的主體。自然,閱讀教學的問題,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學中。妥善地解決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的問題,無疑是改善課文課堂、提高語文教學的關鍵。
5.解決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的問題,關鍵是合理的文本解讀。而合理的文本解讀,基於文學理論和文章學的研究。而散文解讀理論,遠遠落伍。這就是教師散文閱讀教學的困境。
(二)對散文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
1.散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1)其他學科教學,「課文」僅是學習材料(途徑、媒介),而不是學習對象;散文閱讀中的「這一篇」,既是學校材料,又是學習對象。
(2)「這一篇」是獨特的文本,學生面臨的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文本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作者獨特認知情感融為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
2.散文閱讀教學,始終都在「這一篇」散文里。
(1)散文有「外在的、可指認的言說對象」,這是其與「詩歌、小說、戲劇」(純文學作品)的區別。
(2)散文文學特性是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虛構,但散文的寫實,也不是「客觀的」寫實,而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其所感所思,也極具個人色彩。
(3)文學性散文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和言說方式,是與論文報告、新聞通訊的區別。我們閱讀散文,是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認作者的所感所思。後者是需要公認的。散文不需要公認。
(4)散文閱讀,始終在「散文里」,其外在的言說對象,不在散文「閱讀」和散文教學的視野里,與外在對象的關聯,是在閱讀之後才發生的事。
3.我們通過作者的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即,我們散文閱讀教學,是引導學生往「作者的獨特經驗」里走,也就是往「這一篇」散文之語句章法所表達的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處走。
學生已有經驗(語文經驗)+(人生經驗)——不同的
作者獨特經驗(語文經驗)+(人生經驗)——不可能相同的
(三)問題:散文閱讀「兩個外跑」或「走到……之外」。
1.脫離文本,是散文教學的積弊,原因有兩個:一是忽視學生對作者所抒發的感受的體認;二是漠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味。 體認作者感受,恰恰需要對文本語言進行細讀品味。
2.把文本當作跳板,從散文里的「個人化的言說對象」,跑到「外在的言說對象」。
作者的言語表達(語句)(文字)
所指(作者見聞/人/事/景/物)(外跑)
外在言說對象(客觀存在的/人/事/景/物)(外跑)
3.從散文里的「獨特的情感認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
作者的言語表達(語句)(文字)
所指(作者的所思所感,即抒情議論)
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外在言說對象具有的/學生應該具有的)(走到……之外)
4.教師課堂里額外地講東西,或抒情化地講述由此生發的感想、感觸、感嘆,或指示學生講,講一些似乎是老師願意聽的大話(課結尾環節的「拓展延伸」,是最常做的事)。「走到課文之外」,「走出作者之外」,實際是丟棄語文經驗,抽空人生經驗。——上成了「非語文課」。
語文課(散文教學)應該是兩者的整合:
「語文經驗」——獨具心機的章法、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流露心扉的語句
「人生經驗」——個人化的言說對象、獨特的認知情感
5.散文教學,兩個統一的目標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講,一是體認作者在散文中所傳達的獨特經驗,進而豐厚自己的人生經驗(人文性目標);二是通過學習散文,提升自己閱讀散文的知識和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語文經驗(工具性目標)。
學習思考:我們常說,閱讀教學要「緊扣文本」,或「不脫離文本」,如何理解?
(四)解決散文教學問題的對策
1.文學體裁的「四分法」: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即「除去小說、詩歌、戲劇之處,都是散文」,王榮生認為此分法欠妥,應該調整發下:
「純文學(小說、詩歌、戲劇)」+「文學性散文」+「實用性文章」
2.凡是體裁和文體特徵認識比較清楚、已形成相應讀法的文章,宜從「散文」中分化出來而專門對待,如新聞、通訊、報刊文章、報刊文章、傳記、回憶錄、科普小品、演講辭、審議、童話等。
3.關注散文文類特徵,形成與「散文」相匹配的解讀方式,或散文解讀的基本取向,形成散文文本解讀的思路。文本解讀的方法與思路,目前沒有系統的理論,只能藉助名家教學實錄,在典型課例研究中總結歸納。
二、散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原理
(一)散文的文類特徵
1.散文文類特徵是「無特徵」。
(1)散文「被剩餘」,散文非嚴格意義上的文體概念,是約定俗成的概念,是用「排除法」得來的,即文體上說不清,道不明的,都入「散文」的框里。中國古代,駢文之外,便是「散文」,韻文之外,都是「散文」。中小學稱為「文言文」。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散文」特指「現代散文」。
(2)散文「無規范」,散文「題材廣泛多樣」,內容豐富無邊。散文形式上「寫法自由和體式不拘」。現代散文張揚個性,「帶有敘傳的色彩」。散文第一要素,是「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 」,(梁實秋)「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掩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露的表現出來。」
(二)「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1.散文介於文學與實用性文章之間。
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其寫實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說對象」;有文學的特性,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里,作者的見聞感想是個人化的,散文對現象的闡釋和問題的談論,也不是「客觀的」言說。《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的「荷塘」。
2.文學性散文的「主體」和「客體」。
作者眼裡的主觀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記敘、描寫的客體。散文關鍵點,不在所記敘、描寫的客體,而在記敘、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背影》的關鍵點,是「父親的愛」,還是「體認到父愛的那又眼」?《老王》的關鍵點,是「老王的善良」,還是「作者發現老王善良的那副心腸」? 閱讀散文,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通過這些人、事、景、物,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他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心懷,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3.文學性散文的日常與獨特。
散文是用常態的心境敘寫日常生活,所以,讀來有親近感,會喚起我們相關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經驗,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散文中作者的經驗,乃至忘記了去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
4.文學性散文的言和意。
意,是散文表現的內容,即作者獨特的人生經驗(言說對象和思想感悟)。
美的散文,無不追求精準的語言表達,「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思想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中學生讀書,只取思想,忽視語言文字,是不足取的。
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獨特的情感認知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經驗
個人化的言說對象
個性化的言語表達精準的言語表達
C. 古今中外哪些詩歌散文文章和教育教學觀有關
散文詩,是介於散文與詩之間的一種文體.是詩的散文,散文中的詩,說到底,還是精短的、有著內部韻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散文詩是一種獨立的文學體式,是詩歌大類中的一個成員.
1.詩:韻文;講求句式關系的基本規定性;一般說來,長度上受到限制.
2.散文:無韻文;不講究句式關系(所謂單行散句是).一般說來,長度上比詩受到的限制要小.
3.散文詩:或韻或散;句式通常短小;篇章長度通常短小.
形式上的區別我認為就是這樣的.另外,還有題材上的區別、寫作方法上的區別、風格上的區別等等.體會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散文詩是散文還是詩?有人說,是詩;有人說過是散文.當然重要的不是文章的結構方式,重要的是它自身的寫作和表達方式.雖然它具有散文行文的特點,但他的精髓依舊需要用詩歌的語言和思維來完成情感的表達,如同青蛙,陸地可以開闊它的視野,但它終生還是離不開水,詩歌就如同散文詩的水.
散文詩比散文「內容更精闢,詩情更濃烈,篇幅更短小,語言更優美,意境更深遠」;它比詩歌「表現更自由,思維更活潑,聯想更豐富,舒展更自如,情感更和諧」.
因此散文詩姿態橫生,不受格律和韻腳的束縛,它是自由靈活的散文形式與精湛優美的詩意內容的有機結合體,兼二者之長,更重於形式上散文一樣的無拘無束,更長於內容上詩一樣的抒情言志.可以說它是凝練的散文,自由的詩歌.蘇聯散文詩作家普列什文說:「我是帶著自己的詩走進散文!」可以說概括了散文詩的特點!
如果說大海是詩,海灘是散文,那麼,貝殼應該是散文詩;如果說太陽是詩,月亮是散文,那麼星星應該是散文詩.在散文和詩歌的兩個空間,散文詩的連接作用是不可以替的,是一條連接兩大文學形式的清幽的小路.近年來,散文詩受到更多數人的喜愛,是因為這條路再拓寬同時,散文和詩歌的探索中,也正尋求著散文詩獨有的自由和抒情.
從文學的發展趨勢與規律上看,文體的區分將越來越細,各種風格不可以兼容的地帶,給了散文詩 發展的空間.散文詩是世界性的,而『且非常平民化的,中國的散文詩雖然發展不過幾十年,但中國傳統文學中「賦」的寫作藝術手法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和繼承,因此中國散文詩還是有著自己的創作特點和民族精神的.散文詩是一種新的獨立存在的一種適合漢文化發展和實踐的優美的文學體裁.
從詩的發展看,從嚴格的格律體的產生到走向自由詩的過程,都伴隨著散文詩的痕跡.而散文詩是自由詩的進一步解放,沒有自由詩,是不可能發展散文詩的.
從散文的發展趨勢看,逐步走向分化,已經形成了各種獨立的新的文體,議論性散文,演化為雜文;敘事性散文,派生出報告文學,抒情中的散文於詩歌中停滯於傳統風格的流派相結合,產生散文詩是一種必然!
所以說,散文詩的產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它必將擺脫依附於詩或者散文的附庸地位,這是一片新生的綠色的土壤,這里有人文精神的種子,也有大自然的迤儷風光和清新的空氣.
了解散文詩要比了解詩歌容易和顯與理解,也要比散文更多一分藝術光澤和吸引人們的情趣.對於寫散文詩的人來說,了解散文詩與散文和詩歌的血緣關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自覺地注意到從這兩方面來吸取營養.想寫好散文詩,注意散文的行文特點以及熟練地掌握詩歌的表現技巧,注意思維和語言的銜接,同樣沒有真實的情感,是很難寫出好多散文詩的.
散文詩是因為其內容重在一般為詩所集中表達的感悟過程而與詩拉上關系的.當然,有人說,這種現象是寫作者造成的「文體侵權」,比較新鮮 !
D. 小學教師如何開展小學古詩詞的教學
你問的應該是教學要點。
讀 是第一步,要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讀通讀熟:
疑 是第二步,引導孩子質疑,解疑的過程就是課堂生成的過程,很多的精彩就出現在這個階段。當然,可能需要課前的相關准備,比如查資料等。通過質疑學習詩意。
悟 是第三步,這也是升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讀出感情,想像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吟誦到如同己出。
E. 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個人看法有哪些
「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葉聖陶先生在談語文教學時如是說。閱讀與寫作猶如人體的呼吸吐納一樣,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部分,剝離了閱讀談寫作,無異於紙上談兵,這樣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水平難以提高,缺乏足夠的閱讀儲備墊底,更無法寫出內涵豐富的文章。然而,近年來,不少語文教師偏偏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為尋求常識而單純解讀文本,為應付作文考試而編制教學套路,語文教學逐漸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不少老師為沒有系統的寫作教材而費心勞神,往往感到作文教學難以入手,很多學生不會學以致用,不懂得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的養分,寫起文章來一編二湊三造假,成了語文教學中令人頭疼的「灰色風景」。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葉聖陶語)。其實,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經典篇目,其文思、內容、表現手法有很多可取之處,完全應該成為學生寫作的優秀範文。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讀寫有機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而且能夠有效促進聽、說、讀、寫等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那麼,怎樣將寫作指導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呢?在教學實踐與探索中,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操作性較強的隨筆寫作形式: 一、仿寫奠基,探索寫作入門之道 模仿是人類的本能。每個人最初的語言就是通過模仿開始的。作為語言學科的語文學習也是如此,仿寫無疑是讀寫結合的最基礎、最實用的形式,是初學寫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語文考查形式靈活多樣,知識面非常廣泛,其中「仿寫題」一度成為中考的必考項目。但是不少學生對此卻束手無策,連最基本的語句表達都掌握不好,這反映了語文教學中一個潛在的問題——讀寫兩張皮。這樣肢解文本、簡單膚淺教學的結果是,有的學生只會回答文學文體常識填空選擇類得題目,卻不會用這些常識賞析文本,更不會將這些寫作常識、方法活用於作文之中。 針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弊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滲透寫作訓練,從仿寫入手把好作文教學的入門關。仿寫借鑒也是一種技巧,它可以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如語句方面的,可以做句子結構的仿寫,整、散句式的仿寫;如修辭手法的,常用的比喻、擬人、排比、對偶等仿寫;如語段方面,可以是語段結構的仿寫,表達方式運用的仿寫;如全文仿寫,可以仿寫範文的立意選材,可以仿寫範文的謀篇布局,還可以仿寫範文的表現手法…… 在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是仿句練習和仿段練習。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常常抓住那些詞彙量豐富、句式特點明顯、修辭運用巧妙的句子讓學生仿寫,鍛煉他們精確表達的能力。流沙河的《理想》中寫道:「理想是石頭,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詩句運用頂真、連比的修辭手法,把理想的意義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我要求學生以「理想」(或「信念」「友誼」等)為關鍵詞展開聯想想像仿寫句子,學生活學活用,聯系生活實際寫出了不少生動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經典散文,文章描繪了春花、春風、春雨、春草、迎春等美麗的春景圖,准確生動地運用了大量的動詞、形容詞和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並調動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感官描繪春天,由實到虛,虛實結合,動靜相襯,輕靈的文字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引導學生在賞讀優美語段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關注家鄉季節變化,選准某一點或一個方面,從表現手法、修辭運用等方面進行仿寫,用手中的妙筆、用自己的熱情關注家鄉的美好風光。因為題材內容距離我們的生活實際較近,學生比較感興趣,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最後涌現出許多文思俱佳的語段。 我們除了開展片段仿寫練習外,還可以開展文本整體仿寫練筆活動。教材中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其思想立意、結構、語言、表現手法各有特色。我們指導學生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嘗試仿寫練習,做到學以致用。有的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羚羊木雕》、《我的老師》、《第一次真好》等,這類文章學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鳴點」,可以指導學生借鑒課文的選材立意之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淀,以「成長」為話題寫作文;有的課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背影》、《散步》、《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情感類的散文小說,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體驗作者的情感,並找到自己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作文;有的文章語言優美,結構精緻,如《秋魂》、《夏天也是好天氣》、《安塞腰鼓》等,可以把鑒賞文章的語言美作為突破口,借鑒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從而進行仿寫練筆;有的詩歌精緻雋永,清新明快,如何其芳的《秋天》、冰心的《紙船》等,可以在鑒賞詩歌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捕捉生活的「視點」,嘗試短詩寫作…… 當然,仿寫不是抄襲套用,不是改頭換面,仿寫的精髓是構思立意上的學習,是方法技巧上的借鑒,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提煉」和「思考」。仿寫固然是初學寫作者的有效途徑,但卻不能替代根本的文學創作,寫作只有通過不斷積累、反思和總結,才能最終實現「用自己的腿走原創的路」。 二、改編擴充,文本拓展翻出新意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小說、童話、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或描寫人物栩栩如生,或敘述故事曲折生動,或內容深刻意蘊豐富。在教學過程中可抓住文本背後的空白點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像,在原文基礎上續寫改寫,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不斷培養文學創新能力。 改編是根據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變換寫作角度將文章改成另一種體裁或樣式。它在原作的基礎上可以增刪一些情節,可以改變題目,改變敘事人稱,也可以改變體裁,改變文章順序等。這種「新瓶裝老酒」的寫作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想像的空間,馳騁思維的野馬,不失為訓練寫作思維的一種好形式。如《木蘭詩》這首膾炙人口的樂府民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較強的故事性和傳奇性色彩。在學習課文時,可以補充介紹相關的史料,講解小說寫作的技法,然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將木蘭從軍的故事改寫成一篇歷史小說。同樣的方法還可以把杜甫的《石壕吏》搬上「舞台」,把《天凈沙·秋思》、《楓橋夜泊》、《白雪歌送武斷官歸京》等古詩改寫成優美的散文,再現一段或沉重或明快的歷史;或將《最後一課》改換敘述人稱,冷靜再現普法戰爭的歷史片段,或將《皇帝的新裝》改寫為課本劇,集中刻畫統治階層與社會大眾的醜陋嘴臉……文章改編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展示,也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改編課文不能隨意扭曲人物的本質特點,也不能漫無目的有悖生活規律。 文本擴充或續寫也是加強寫作教學的有效形式,這主要適用於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擴充續寫是在原文基礎上的再創造,改換寫作角度,豐富寫作內容,對文本背後蘊含的語言、心理、場景和情節等方面的「留白」進行補充。如學習童話《皇帝的新裝》,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想像「遊行大典之後」的情節發展,結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續寫;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後,可以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想像菲利普一家旅行歸來再遇發際後的於勒的情景,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學習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後,鼓勵學生打破時空界限,虛構「孔乙己巧遇范進」的戲劇般的情景,引導學生展開對中國封建教育的深層次探討;學習寓言故事《濫竽充數》後可以續寫「南郭先生逃走以後……」,學習《最後一片葉子》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補寫「風雨之夜作畫」這一情節……教學時,教師如能誘導學生去發掘那些「餘音繞梁,三日未絕」的因素作為寫作訓練的素材,無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三、感想思悟,挖掘文本思想內涵 一篇好文章,總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教材中所選的許多課文,讀完後總給人一種言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讓人思索和回味。教師可「趁熱打鐵」,讓學生大膽發表個人看法,深入剖析思想內涵,尋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如《傷仲永》和《孫權勸學》兩篇文言文都是關於教育學習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兩文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的側重,學生對此深有感觸,不自覺地在隨筆中寫出了讀後感,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地分析教育與成才的關系。《斑羚飛渡》一文中斑羚們在生死關頭的偉大抉擇和從容面對死亡的悲壯,強烈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很多學生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寫下了關於「生存」、「生命」、「愛」、「環保」等方面的隨感,還有學生寫了《給狩獵隊的一封信》,闡發了「善待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以深沉冷靜的筆調續寫了英子的成長故事,帶著淡淡憂郁的氛圍透露出主人公對未來的憧憬,學生從文中讀出了深沉的父愛,讀出了一份堅毅和責任,更悟出了人生需要歷練的道理,這樣深層次的情感體驗觸動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於是一行行飽含情思的文字從學生的筆尖流瀉出來。安徒生的童話名篇《丑小鴨》講述了一隻丑小鴨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地追求美好和光明,最終變成了一隻美麗的白天鵝。課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以及丑小鴨所表現出的積極的思想意義,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陶冶。學生在深入分析丑小鴨的這一文學形象的基礎上,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題詞抒寫內心的真實體驗,聯系生活實際寫出對美好人生的執著追求…… 讀後感的寫作要以原作為基礎,把重點放在「感」上。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才能真正實現「讀」 與「感」的有機結合。 仿寫,改寫,擴寫,續寫,寫讀後感,這是幾種常見的練筆方法,它既有利於深入解讀文本內涵,促進對課文的理解與消化,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寫作興趣。藉助課本的範文作用,把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有機聯系起來,以讀帶寫,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條快捷通道。如果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孤立開來,學生就會眼高手低,不能學以致用,寫作能力就難以提高;同樣,寫作指導如果脫離了閱讀教學,單獨地去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至於選用哪種練筆形式,這需要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充分發揮教材文本的「導讀」「導練」作用,因地制宜地開展閱讀寫作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F. 怎樣進行幼兒詩歌散文教學活動
我們在幼兒園開展詩歌教學的一些做法。 一、選擇適合的詩歌教學內容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內部驅動力,是學習者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部分。因此,在詩歌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該是幼兒感興趣,比如大班詩歌《孫悟空打妖怪》,詩歌的主角「孫悟空」是幼兒熟悉和喜歡的,能充分吸引幼兒,這樣的詩歌就非常受孩子的歡迎,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高。其次,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兒童的視野越來越廣,給幼兒提供的詩歌就不應只限於幼兒園語言教材上的內容,而應選擇一些具有時代特點、接近幼兒生活、題材廣泛的,以及反映現代科技發展水平、啟發幼兒思維和想像、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的內容。如小班在選材上要注意以語言淺顯、重復讀來朗朗上口、動作體驗強的兒歌為主。中大班在選材上除了要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外,還要注意詩歌蘊涵的意境美,詩歌中滲透的情感美和詩歌中語句的優美等。如《搖籃》詩歌中蘊涵的意境美。 二、制定確切的詩歌教學目標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懂得根據幼兒教育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制定具體明確的詩歌教學目標,如道德目標、培養審美情趣、情感的體驗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分析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從知識、情感、能力綜合考慮制定目標。比如詩歌《落葉》的教學目標,既有理解詩歌內容的要求,又有培養遷移能力、創造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標的確定具體而明確。 三、運用靈活的詩歌教學方法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的方法,把幼兒從機械的朗讀背誦活動中解放出來,充分利用詩歌的特點,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創造,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一)導入部分1.「導」要精彩。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設計盡可能快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人到教學活動中。例如詩歌《搖籃》,教師在導入部分可以引導幼兒對自己所見到的搖籃進行簡單的討論,加深對搖籃的感性認識,然後引出詩歌,既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又為學習詩歌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2.「導」要適度。任何事情都有個「度」的問題,導入也要講究個「度」。幼兒注意的持久性較差,如果導入部分過分冗長或者花哨,反而會分散幼兒的注意。 (二)基本部分 1.善於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幼兒積極動腦思考。教師創設一種讓每個幼兒都面臨的非常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幼兒對其中的問題表現出好奇,注意力和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教師激起的疑問,能激發幼兒猜測答案和結論,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幼兒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狀態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有效地把幼兒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進行積極思考。 (1)會聽。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幼兒會講,還要讓幼兒學會聽,聽老師講,聽他人講。如在學習詩歌《家》時,教師可以提問「聽一聽詩歌里說了什麼?」「你聽到的和別人聽到的一樣嗎?」這樣可以集中幼兒注意力,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2)會看。有些詩歌內容,幼兒通過自己看圖片可以理解的,教師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只要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幼兒帶著自己觀察、思考,作出判斷。比如詩歌《小熊過橋》,教師在導入活動之後,不直接讓幼兒欣賞詩歌,而是出示圖片讓幼兒先觀察,找出詩歌的地點、人物,並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然後通過教師的引導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從而較快地學會詩歌。 (3)會想。首先要使幼兒善於想,這除了靠教師的啟發點撥外,更要靠教師「激勵」、「促動」,促使幼兒去動腦想問題,教師要給幼兒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如在學習繞口令《四和十》,為了讓幼兒區分平舌和翹舌音,教師可以讓幼兒討論怎樣才能讀准「四和十」,通過思考和討論,幼兒最終獲得了正確的概念,從而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4)會說。新《綱要》明確指出「語言能力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的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要盡量讓幼兒多說,要鼓勵幼兒說,哪怕他說的是錯誤的,要讓幼兒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更要給他們說的機會、說的自由。同樣是《小熊過橋》,在幼兒自己觀察的基礎上,教師讓幼兒對圖片內容大膽的進行假設,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論幼兒假設與表達是否正確,都予以肯定,突出了幼兒為主體的地位,教學效果也很好。2.創造性的朗誦詩歌。詩歌朗誦是一種藝術性的有聲語言活動,是一個再創造過程,同時也是詩歌學習活動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個環節,幼兒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而且詩歌的語言情感可跨性大,這就要求朗誦應充分調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朗誦詩歌過程中,幼兒除了運用語言外,還可以通過眼神、手勢、身姿等表情和動作,創造性地表現詩歌,同時可以藉助豐富的想像,加強詩歌的藝術感受。例如《小雨點,沙沙沙》,朗誦中教師在引導幼兒把握語調、語氣同時,藉助於課件畫面的描述,調動幼兒的所有感官,去感受小雨點的頑皮和下雨天的樂趣,讓幼兒不知不覺中走入到詩的美妙境界中。此外,在朗誦活動中,幼兒的情感體驗、聯想、表現、表達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變的,有相當大的自由度。教師要接納幼兒的差異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及時給予每一個幼兒鼓勵和贊許,使幼兒在朗誦活動中體驗到成功和樂趣,因為教師對幼兒的鼓勵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起幼兒潛在力量,激發學習主動性。四、整合多種領域的活動內容在詩歌教學中,可以進行綜合性主題活動,即圍繞某一詩歌作品,結合其他領域的教學活動,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途徑開展活動。如以詩歌為中心開展欣賞、朗誦、表演、製作、繪畫、音樂等活動來豐富幼兒的知識面,,發展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在平時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可利用一些音樂的形式來增強幼兒的審美感受。如詩畫的配合形式,能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運用美術技能,將自己喜歡的詩歌配上與其情節內容相符合的畫面,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妙境界。此外,詩歌教學還可以與電視、幻燈、錄音等手段相結合。總之,充滿童趣和教育意義的詩歌會伴隨著幼兒成長,是幼兒非常喜愛的語言教學活動,教師應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制定確切的教學目標,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G. 小學哪些教學內容適合探究式教學
一提到數學教育,人們關注的是學生學到知識的多少,學業成績如何,至於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價值、地位都無情地忽略了,學生更多體驗到的是數學學習的苦澀和知識的深奧,而對兒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數學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則從來沒有為孩子想過.數學,究竟給我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麼?是給學生一堆金子,還是給學生一個點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我們是否口服心服一個新的觀念?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比獲取知識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中,兒童才能體驗到數學奇境的樂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者和開拓者.那麼,怎樣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活用教材,構建探究式學習方式呢? 一、創設探究情景,激發探興趣. 蘇聯心理學家奧加涅相曾說過:「數學教學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是否保持和發展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也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的前提.課堂上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主動參與的火焰點燃,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有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內驅力.有了興趣,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教師常用一種手段.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知識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為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源,從兒童喜聞樂見的實物、實例入手.通過生活展現情境,故事演繹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語言對話情境的途徑,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教師創設以故事激趣(課件出示,猴兄弟賣餅廣告圖)的情境.小兔最愛吃蘿卜做的餅了.一天它來到森林裡的「賣餅店」,想買好吃又便宜的餅,但給猴兄弟廣告難住了,不知買誰家的便宜.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幫它嗎?請看廣告:猴哥的廣告:「快來買餅吧! 120 元可買 60 個.」猴二的廣告:「特大優惠! 1200 元可買 600 個.」猴弟的廣告:「大減價了! 12 元可買 6 個.」教師問: 1 、「你覺得買哪一家的餅便宜.請你算一算. 2 、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們.這樣故事導入新知探索,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促使學生急於參與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實施探究操作,引導探究行為.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行動與思想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操作是學生智力活動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使他們的眼、手、腦、口並用,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數學要領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有關的算理,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促進他們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思和創造力.如數學三角形的認識時,一開課,我就讓學生拿出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組不同的圖形,能拼多少個就拼多少個.同學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許多圖形……這些豐富多彩的圖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重視探究過程,不斷升華體驗 影響課堂的優質、高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不會學數學,沒有很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會學數學」,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常用分析、綜合法、實驗操作等的學習方法的培養,還要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操作、思考、觀察、嘗試、討論、交流等探索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留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述、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若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範.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要求學生課前准備幾個紙圓,上課時,教師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情況下,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對圓已有哪些認識?(會有學生說圓心、半徑、直徑.)你能想辦法找到圓心、半徑和直徑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紙圓進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學習活動.(1)通過折一折,使學生發現比較長的摺痕是圓的直徑,短摺痕是圓的半徑,摺痕相交的一個點是圓心;(2)說一說,讓學生仔細觀察摺痕,同桌互相說一說什麼是圓的直徑、半徑和圓心;(3)量一量摺痕的長短,學生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學生發現在同圓或等圓里,所有的直徑或半徑都相等.這樣設計,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增強了學生自主參與探索的意識. 四、創設階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可作為認知的對象,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策略,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操作、學會表達、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歸納和總結,從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應適時指導,並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精心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克服障礙,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學「能被 3 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先出示一組比較簡單的數: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讓學生判斷這一些數中哪些能被 3 整除,並能發現規律,此時會有學生說「個位上的數是 3 、 6 、 9 的數能被 3 整除」,也會有學生提出「 12 的個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質疑.教師再給出這樣的一組數: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讓學生判斷、驗證.學生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認為能,而又被驗證的結果所否定.這時,這一矛盾立刻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數會不會與 3 會有關系,如果有關系,又有什麽樣的關系呢?(會有學生說:這些數是 3 的倍數),你能舉出能被 3 整除的數嗎?讓學生大量列舉數例,然後仔細觀察這些數,看一看有什麽特點,相信你會有所發現.學生經過舉例、驗證、交流、總結,在尋找結論的同時,不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創設一個自主探索的平台,並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才能促使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H.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
一、善於引導,強化探究的意識。
現代教育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寬廣淵博的專業知識、純熟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專業情感,更要求教師能在平凡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創新。教師應從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中解放出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站在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角度,認真鑽研教材,善於引導,積極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蘊含的創造因素和智力價值,有目的的強化學生參與、探究、創新的意識。在學習《燕子》這一課時,一方面,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用兩雙眼睛讀書,一雙眼睛看字面上的內容,讓學生劃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的文字;另一雙眼睛搜尋文字後面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小燕子為什麼春天才來?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拿起「望遠鏡」,思考一下小燕子時常飛在麥田上,對莊稼有啥益處?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隨時叩問自己學習《燕子》這一課所得到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經驗有什麼聯系?這樣有利於及時內化新知並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通過這樣的訓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探究的意識。
二、巧妙設疑,激發探究的興趣。
疑是一切發現和探究的基礎,學生質疑是他們創造靈感的催化劑。新課改中,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正是把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放到了重要地位,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設疑,不但能對文章內容的感悟起到幫助,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思考、樂於探究和討論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從而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
為此,教師應該從兩方面入手:
1.設置的問題具有階梯性。
手指頭有長短之分,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及認知能力也因人而異,參差不齊。因此,設置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年齡和知識特點,做到難易適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讓學生樂於探究和討論。
2.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
在語文教學中,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開放性、啟發性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三、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動機與興趣。
所謂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組合。課堂上的情境包括課堂的場景和學習的氛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謂創設情境,就是表現課文所反映的兒童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場景以及與之相應的學習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在於誘發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這種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內驅力。建構主義教學論主張:人的認識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主動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習慣於聽教師的講解,懶得動腦.不會思考.只會機械地背誦。即使是深層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師總結好了,念給學生聽。學生在毫無感覺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他們對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扼殺了;讀書索然無味,課堂教學如死水一潭。課程改革要求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即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更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當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層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最大,探究的興趣也最濃。所以,最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因素是問題情境。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有問題開始的。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機會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究狀態,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思考和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四、建構模式,培養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積極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已漸漸走入課堂。在教學中,我們應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以強化探究意識,激發探究的興趣為基礎,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究的能力。
總而言之,就是把新教材當作「導火索」,激活學生塵封的記憶,展示繽紛的心智,升空激盪的情愫,引爆傾訴和論辨的渴望,收獲自我發現的體驗,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我們要抓好以下幾方面:
1.自讀感悟,發現問題。
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礎上說出課文的精彩之處,並提出自己的疑問(文章的內容、語言、情感等皆可)。對於有些課文在這一步驟前,可以加上「挑戰式探索嘗試」這一環節。如:在學《桂林山水》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描繪一下自己家鄉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鄉的山水有什麼特點,有沒有文中的山水秀麗。經過嘗試再去學習課文,自然就更容易體會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內涵。
2.分組品味,相互釋疑。
把自己的成果讓別人分享,用有價值的「難題」挑戰一下別人,通過給別人釋疑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這是每一個同學都
I. 適合小學語文老師做的課題研究
關於孩子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小學生閱讀時,很多人一篇讀完了,還不知道主要內容是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寄寓了作者的什麼感情,所以可以先談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