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涵泳教學

小學涵泳教學

發布時間:2020-11-26 10:16:53

㈠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語文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然而,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尚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往往活潑好動、自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如果在課堂上對他們進行空洞的言行說教,不僅沒法起到道德洗禮、價值觀培育的作用,還會遭到學生的排斥,導致他們不喜歡語文課。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要盡量使兒童在快樂中掌握知識,使求知成為愉快而非苦惱的事。因此,語文老師必須了解學情,根據孩子特點,結合課文內容,選擇更加豐富多彩,更加靈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潤物無聲般地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

1.運用多媒體創設課文情境,在氛圍中感知價值觀取向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創設情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進行新課時,根據課文情境,運用抒情的語言、直觀的圖畫、加上應情應景的音樂的渲染,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當教師成功地激起學生內心世界強烈的反響和共鳴時,學生便能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像喜亦喜,像憂亦憂,在心靈上產生共振,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在情操上得到陶冶,從而使學生在愉悅中自覺接受共產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升華美的品德,形成完美人格。此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達到了潛移默化,無痕育人的教育效果。
學習《大江保衛戰》,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98年抗洪搶險的短片,長江決堤,滔滔洪水吞噬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危急關頭,人民子弟兵奮戰在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堅固的鋼鐵長城,保住了大提,學生耳聞目睹了那「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的驚心動魄場面,震撼之餘,悠揚的旋律響起,「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為了誰,為了秋的收獲,為了春回大雁回。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望穿天涯不知戰友何時回……」當看到孩子們眼眶濕潤,甚至濺起淚花時,我相信他們感受到了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理解了忠誠和責任。此時我將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靜思默想地涵泳課文,平心靜氣地與子弟兵進行心靈地對話。教師恰到好處地進行點播,讓學生深化認識,再次接受靈魂的洗禮。學習《軍神》,通過多媒體播放劉伯承做手術時的片段,學生全都看得目不轉睛,彷彿身在在手術室,為他緊張,為他擔心,又為他贊嘆,被他折服,不待教師多講,再讀課文,他們已經多了一份深情和力量,他們懂得了堅忍。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通過展示圖片,學生可以直觀感受那彷彿在雲霧中飄飄悠悠的石梯, 感受到武夷第一險峰帶來的震撼。學習《母親的恩情》時,我通過PPT打出一張圖片,配上抒情的音樂,為孩子們講述了汶川大地震時,一位母親用自己的身軀為孩子搭建起生命的空間,而自己卻付出生命的故事,孩子們深受感染。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圖片、播放音樂、PPT課件、視頻影像等多種方式,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帶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緊貼到課文主人公的身上,與(她)同呼吸、共命運,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來感知課文所描述的美好價值觀取向。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斷言,學生經過長期美的陶冶,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到不良的、醜陋的東西是不可容忍的。由此看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比單純的要愛國、要負責任、要堅強的說教好得多。

2、課本劇改編,入情入境地體驗人物品質

四年級下學期,我們年級舉辦了課本劇改編大賽。為了編好演好課本劇,孩子們反復讀課文,品析人物形象,進行角色分工後,將自己帶入角色中,反復排練文中的故事。這時,學生們既是導演、編劇、演員,又是觀眾,還是喜劇評論家,在多重角色的碰撞中,他們三顧茅廬,求賢若渴(《三顧茅廬》);他們更加欽佩「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做事出於公心」的祁黃羊(《祁黃羊》);他們化身公儀休,拒收禮物,體會到了清正廉明的政治情懷(《公儀休拒收禮物》);他們抱起了自己心中力大無窮卻瘦弱輕盈的母親,懂得了母親對兒女的情深似海,義重如山(《第一次抱母親》);通過觀演《九色鹿》的故事,他們……課本劇改編大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入情入境地課本劇表演活動,他們既真切感知了人物的可貴品質,又受到一場真善美的靈魂洗禮。
這種比賽效果不錯,每學期舉行的次數卻有限。但是稍加轉變,這種非常態化舉行的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就可以變成常態化的課堂行為。比如為學生戴上頭飾,變身文中主人公,分角色朗讀課文,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比如學習《會走路的樹》,課堂上文明進行了分角色表演體驗,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鳥,充分信任小樹,在他的角上停留歇息,而小樹熱情友善,帶小鳥見到了很多新鮮的事物,他們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朋友,在表演中體會到了信任創造的美好境界。我還經常在課堂上穿插小記者的采訪活動,讓同學都可以扮演小記者提出問題。「假如你面臨桑蘭那樣的遭遇,你能像她一樣,「微笑著承受一切」嗎?。(《微笑著承受一切》)」「這位遊客,你為什麼要和這兩棵樟樹合影呢?」「我覺得這兩顆樟樹是宋慶齡的象徵,它們和宋慶齡一樣充滿浩然正氣。」「看到這兩棵樹,就想起和它們一樣品質高潔的宋慶齡奶奶」……

3.在課文的「留白處」,尋求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長點。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涵蓋很多的知識點,如果將這些但亂的點一一呈現,讓學生讀、背,就走入了傳統教育填鴨灌輸的老路,導致學生不走心的死記硬背,非常不可取。這時如果我們抓住語文中的「留白處」,引領學生走進其中探索一番,往往有意外的收獲。比如《錢學森》一文,讀完課文,可以讓學生談一談「假如你是錢學森,站在回國航船的甲板上,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為祖國做些什麼?」引導學生體會錢學森報國心切的心情,進而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另外課文一帶而過,寫錢學森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和發射,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此處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前文,當時我們的祖國貧困落後,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引導學生思考錢學森是怎樣突破重重困難,為祖國科研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填補文章的留白,當盛夏酷暑時,錢學森_________;當寒冬臘月時,錢學森_________;當缺乏設備時,錢學森_________;當遇到技術難題時,錢學森_________;當_________,錢學森_________……終於,__________________。通過填補文章的空白,學生已經能感受到的錢學森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的滿腔報國熱情。

四、走出課堂,挖掘課外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張孝純老師在《「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徵》中指出:要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生活中處處是資源,時時可以學語文。因此作為語文老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1挖掘本土資源,實地考察中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洗禮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作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厚重的文化底蘊賦予了南京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我曾組織班級學生參觀大屠殺紀念館,30萬這觸目驚心的數字,陰森可怖的場景,慘絕人寰的場面,皚皚白骨的萬人坑,幽靜的冥思堂,高高矗立的和平紀念碑……所到之處,孩子們唏噓不已,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讓他們回去寫一篇日記,不限篇幅,談談今天參觀的感受。「落戶就要挨打,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變得更強大。」「日本鬼子太可惡了,我們要記住國恥。」「拉貝先生救了好多中國人,他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我們要記住他。」「戰爭太可怕了,我希望世界再也不要打仗了,小朋友好可憐。」……翻看著孩子們的日記,我能感受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渴望祖國強大,我能感受到他們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爆發。
中山陵的雄偉氣魄,玄武湖的清幽靜謐,花神湖的美麗傳說,十里秦淮的槳聲燈影,江南貢院的文化積淀,總統府的風雨沉浮,春到梅花山、秋菊競綻放,每一處歷史文化景點,自然界的每一次變化都是一場審美的旅程,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價值觀教育的豐富資源,都蘊藏著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在大語文觀思想引領下,進行實地的考察參觀,會使學生受到身臨其境的革命歷史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審美情操。
2.開發時事課程資源,參與活動中接受核心價值觀的熏陶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語文應該走出課堂,緊密聯系實際,培養孩子關心班集體、關心學習、關心家庭,今兒關心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精神。2014年的暑假,第二屆青奧會在按南京舉辦,班上的孩子也都參與其中,有的當起了青奧小記者,有的當起小志願者,為運動員和遊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有的在老師或父母的帶領下,觀看了比賽,感受了速度與激情。開學後,他們展示了自己製作的青奧知識小報,采訪志願者的視頻、照片,暢談了自己參與青奧的見聞和感受。班上有位同學在爸爸的帶領下,觀看了青奧會閉幕式,他還仿照課文《再見了,北京》,寫了一篇《再見了,南京青奧》,生動描述了運動場上健兒們飛揚的激情,震撼的閉幕式表演及運動員不設立取得場景。「這時,我也彷彿更加朝氣朝氣蓬勃,擁有了無限的力量,拼搏的勇氣,奮斗的激情……」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語文學習中,它不再是空洞的大道理,枯燥的說辭,而是靈動的課堂,現貨的體驗。它可以如此快樂無痕地傳遞給孩子並浸潤他們的心靈。

㈡ 「涵泳」是什麼意思

涵泳是一個書面語詞彙,為古代文論術語,指對文學藝術鑒賞的一種態度和方法,對文學藝術作品的鑒賞應該沉潛其中,反復玩味和推敲,以獲得其中之味。

還可以作為名詞使用,是品味、內涵、內蘊的意思。如:因此聯想到中國目今社會上,不但稀見藝術之天才誕生,而且缺乏普遍美感的涵泳。」

涵泳承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也從根本上體現著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即西方人重邏輯和實證,而東方人(中國人)重感悟與直覺。



(2)小學涵泳教學擴展閱讀:

涵泳的應用

1、在變式訓練中開導涵泳語文的變式訓練

在變式訓練中開導涵泳語文的變式訓練,是指運用相同或相似的語言材料,作改變方向或形式的訓練。由於這種變式訓練可以引導學生對語言作多角度地推敲琢磨和品味,無疑會使學生涵泳其間,產生積極的感悟。

2、在專題研讀中教導涵泳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當前語文教改的重要課題之一。語文學科研究性學習的可操作策略是實施專題研讀,即在深讀課文時,引導學生圍繞可以涵蓋整篇課文的一二個專題,作研究性閱讀。

3、在拓展課文中倡導涵泳

語文課文均是經過編者優選的上乘之作,許多課文給學生留下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繞梁餘音」,並由此激起他們的浮想聯翩和創意迭出,教師若能抓住課文的這一特點,去倡導學生續編課言語。


小學教師如何上好語文課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於是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語文課堂應該是情感的課堂,一位語文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難忘的樂章!
一、呈現充滿激情的課堂
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激情來自本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三點:
1、立足文本,讀中感悟。
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於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徵。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徵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以教學《鳥的天堂》為例,我首先讓學生先讀讀贊美大榕樹的段落,然後問:「你是如何體會到的?學生劃下自認為美的句子,並註上旁批。全班交流時,邊讀邊品:「卧」字好在哪兒?「近看」、「遠看」都寫出了榕樹的什麼?「不可計數」指什麼?…並在黑板上畫一畫,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齊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只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2、關注需要,善於激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適時點撥,情感共振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雪趣》這篇課文通過對雪後操場上雪景和孩子們在雪地中盡情玩耍的描述,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孩子們,當我們送走秋阿姨後,冬爺爺就會來臨了。你們喜歡冬天嘛?喜歡在雪中做什麼游戲呢?能講述一下你們快樂的往事嗎?」這樣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此時對雪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升華,思想受到教育,「文」與「道」並行,相得益彰。
二、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以《問銀河》為例,我讓一部分學生對美麗神秘的銀河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讓另一部分同學扮演銀河來回答他們富有想像力的問題,並通過課前布置的查找銀河的資料來告訴孩子們真實的銀河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這種寬松融洽的氛圍內,通過游戲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後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

㈣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涵泳

一、情境教學的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小學語文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並藉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著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情景教學強調的是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在學習中創設主動、活潑、有趣、愉快的教學情景,創設民主、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形成樂學、愛學、會學,促進學生素質教育主動協調發展。語文情景教學法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學方法。下面就我在語文教學中的得失,談一談情景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誘發動機由於兒童的天性,其學習動機地被感情驅使,所以情境教學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不斷地維持、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持之以良性的互動。2、憑借情境,在審美的樂趣中豐富感受情境教學提出了「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過優化情境,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學原則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環節:(1)帶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實質;(3)再現情境,表達美的感受;(4)駕馭情境,誘發審美動因。而這些環節都是離不開具體的審美感受的。3、融入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陶冶情感情感,是兒童思想意識,道德行為的發動者和鼓舞者,情境教學正是以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來激發學生的情緒及情感的。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情境為載體,以情感為動因,以審美為手段,感受「美」中激發「情」,情動而辭發,辭發即情升,促進學生語言與精神的協同發展。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中,第一次劃亮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火爐,教師可以體會到小女孩需要溫暖,怎樣把這種情感體驗傳達給學生呢?就要引導學生一步步從火爐聯想到光和熱,聯想到可以使人暖和,再達到情感的共鳴:小女孩是需要溫暖啊!使學生真正理解小女孩的渴望和期盼。4、優化情境,在活動的樂趣中增長力量在教學過程中讓兒童活動,並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是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兒童在樂中學,趣中學,活中學,坐中學。如教《貓》一課,上課前,我先讓學生觀察生活當中真實的貓,上課時候讓學生說一說各自觀察貓的神態是怎樣的?感染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討論作者是怎樣描寫貓呢?讓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5、營造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個性鮮活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閱讀教學應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造性思考。由此,我們在創設情境並引導學生參與閱讀過程中,要讓學生獨立發揮,讀出個味。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時,在學生明白了文中父親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樣的人,創設問題情境:「落花生和蘋果、石榴兩者只能擇其一,你想做什麼?」學生分成了「蘋果、石榴」和「落花生」意見相反的兩派,進行「實話實說」辯論。通過辯論,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同時學生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也都流露出來了,個性得以張揚。6、拓寬情境,在認識周圍世界的樂趣中開闊視野為了更好地發揮周圍世界在兒童發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學提出以下原則:由近及遠,逐漸拓寬;漸次認識,螺旋上升;由表及裡,啟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質。二、創設情境的方法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生活是文章創作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在教學《翠鳥》時,可出示翠鳥的圖畫,由於畫的傳神,配合文字,學生馬上了解到翠鳥的外部特徵及翠鳥的機靈。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由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如在說明文教學中,圖畫、雕塑、模型、工藝品等美術作品,能使學生更好地認清事物、說明順序等,從而感受事物,優化教學效果。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燕子》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美麗的春光、盎然的生機,我選擇了樂曲《苗嶺的早晨》。聽著清新舒緩、明麗歡快的樂曲,有的學生悄然動容,有的學生寂然遐思,有的學生神采飛揚,我不禁感嘆音樂的無窮魅力,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如讓學生表演《驚弓之鳥》,更贏得善於觀察、善於分析、勤於思考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活躍在課堂上。這樣生動的形式,使學生特別的興奮,他們既可以聽到又可以看到,且具有戲劇情味,學生熱情高漲,印象深刻,理解也就更深刻了。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如我在教《登泰山記》是這么導入的:「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欣賞自然景物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是我們生活的有益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國美麗富饒,她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有白浪滔天的萬里大川,有一望無垠的良田沃野,……特別是在祖國北方,更有號稱五嶽之首的東岳泰山。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登泰山記》。就會把我們帶到那馳名天下的泰山,去領略那雄奇的風光。」這一激情昂揚的導語,可謂句句有情,字字有聲,學生的心彷彿已隨之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直欲奔雄奇壯觀的巍峨泰山了。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深切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㈤ 小學生指導朗讀有哪些方法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朗讀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在觀摩這次「山東省小學語文第十七次年會」的展示課上,我特別注意18位老師的朗讀指導。我發現這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范讀指導法
這18位老師基本都採用了這種方法。他們的朗讀水平或雄渾有力,或婉轉動聽,極富感染力。如東營小學的朱艷鳳老師在執教《平平搭積木》一文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學生對問句的朗讀還是難點,所以當出現問句:「平平,平平,這些房子都給誰住呢?」老師先讓學生讀,然後又通過范讀指導全班學生讀出問的語氣來。臨沂小學的徐娟老師在執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王熙鳳出場時對她衣著的描寫特別復雜,讀起來特別拗口,我們成年人讀起來難度都很大,況且是學生呢?徐老師范讀這一段時簡直像說評書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相信通過徐老師的朗讀,學生會對這一段讓人看著眼暈的文字產生好感。好的朗讀,能增強文字的魅力。
老師們精彩的范讀展示,讓我感到自己朗讀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於小學生的向師性強,又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應該結合進行必要的、恰當的朗讀指導,可以是朗讀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內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體會方面的等等。范讀指導法多用於低年級,也可用於中高年級中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僅憑學生自己練讀無法讀好的內容。一般來說范讀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產生朗讀的慾望、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
18位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採用了這種理解感悟法。如,萊蕪小學的劉芳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他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地愈精神,愈秀氣。他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對於梅花的描寫,劉老師先讓學生理解「秉性」和四個「愈」的意思,並進行了朗讀指導。對於中華民族裡有氣節的人物的描寫,她是這樣處理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劉老師出示了這些人物寫的詩句,如蘇軾、趙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詩句的引入,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語言,還幫助學生理解了文字表達的意思。在這樣的基礎上,劉老師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隨後,李老師又問:「當今社會中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學生想到了醫生、消防員等時代的英雄,教師相機出示圖片。在這樣的感受之上,老師又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並告訴學生,上面寫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寫具有梅花精神的人,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隨後,李老師把這段文字變成詩歌的形式,通過范讀,變換形式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
在教學中,學生有時朗誦得不好,是因為我們在指導學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讀的前提是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深刻理解,對語言文字內在含義的有效感悟,對文字所描寫的人物、事件的真切體會。葉聖陶先生說: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會讀?有感情地朗讀作為外在的表達,一定是源於內在的感悟。語言感悟到位,朗讀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及其所描寫內容的感悟。
三、想像體驗法
「想像體驗法」指學生按照課文的文字描寫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形象,即內心視像;體驗是指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產生特定的情感體驗。想像體驗的主要方法有:用畫面、音樂或語言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不好講,但濰坊小學的王娜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很有新意。在指導學生朗讀「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的一段時,王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出示這段文字後,先讓學生談感受,帶著感受朗讀,讓學生對文字有個初步的了解。隨後,她把「沙灘」「耕地」「山脈」「河流」等字變紅,配樂深情渲染:「這里曾經留下他們多少美妙的回憶呀!在每一片沙灘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剩下的詞語通過出示圖片讀句子來感受,接著王老師又說:「可是,這美好的一切西雅圖的族人們要遠離了。此時,他們心情怎樣?」學生通過交流,知道,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著西雅圖族人們對土地的依戀、不舍。最後,王老師讓他們帶著這種種體會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們朗讀的很到位。
四、評價指導法
評價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朗讀之後,教師給予及時、具體、恰如其分的評價,作為一種反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並使其明確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同時,對班級的其他同學而言,教師評價的過程也是指導朗讀的過程。評價中有指導,指導中有評價。這18位老師都運用了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朗讀。他們有時是在學生接讀課文時進行評價,一般是對學生生詞及多音字的發音進行評價;有時是用在重點段的朗讀上。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時出示了重點段: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一位女生讀「孟夫子」三個字時聲音很大,拖著長腔,像在大聲喊叫。楊老師問她叫什麼名字,並學著她的聲調喊她,問她聽起來感覺舒服吧?這位女生由此知道,讀書應該自然,不應裝腔作勢。
對於學生之間的評價,老師們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靈活。當某位學生讀得好時,老師會及時引導全班學生:「掌聲在哪裡?」雖然學生沒有說一個字,但這熱烈的掌聲不就是一種無言的評價嗎?對誦讀學生的激勵可想而知。
五、對比體會法
1.刪減詞語比較: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原文和改寫後的文字,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生動,並加深對其中蘊含的情感的體會。有好幾位老師運用了這一種方法,如濟寧小學的翟傑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時,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改為「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三個「最」字的好處,在隨後的朗讀中便擲地有聲。
2.不同感情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人物感情的不同,通過朗讀讀出區別來。如,日照小學的劉永翠老師在講《給予樹》一文時,讓學生畫出金吉婭在回家路上的表現?從她的沉默不語中猜測她的內心想法,體會她的擔心。然後劉教師又讓學生說說哥哥姐姐們的心情,最後,劉老師讓學生把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心情對比著讀一讀。通過對比,學生比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讀出他們的區別來。
六、角色轉化法
教師都知道評析學生朗讀的好壞,不僅要聽學生讀,還要看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神態,「聽其聲,視其形」。很多老師都運用了這種分角色讀的方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紅老師在講《晏子使楚》一文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她請一位學生來讀楚王的話,但那位學生表現的沒有大王的范兒,她便讓學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結合這種表情再次朗讀。讀晏子的話則讓學生做出一個嚴肅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兒。在此基礎上,姜老師再讓他們分角色讀一讀,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七、補充提示語法
我們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語言後面更深一層的意思,抓住語言後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語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在指導含有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內容時,通過增加人物內在語(即通常所謂的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樣讀」才能使學生更加准確、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讀與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詩句誦讀時,對詩的內容進行了補充提示:這詩中有著怎樣的依依不捨呀?(學生讀)這酒杯里有著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學生讀)李白的內心有著怎樣的孤獨和牽掛呀!(學生讀)
八、綜合指導法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往往與理解、講解、背誦等其他語文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朗讀指導方面,也往往是綜合運用幾種朗讀指導的方法,以達到有感情朗讀的教學目的。這18位老師基本上都採用了這種方法。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學習的記憶力,提高學習情趣。學好語文,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朗讀水平的提高,語文學起來自然會順利許多。所以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都必須把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間用於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

㈥ 怎樣教好小學三年級語文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正屬於一種似懂非懂的時期,對於知識很難做到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其引導,才能使孩子學好語文知識.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小學三年級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給大家作為參考.

(走進語文)

讓我試試小學三年級語文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吧!我建議你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是完整的或分散的.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嗎?這對於學好語文是非常重要的.

㈦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1.反復誦讀,生成語感
古人早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領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樣,要在讀中培養語感。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可以使學生通過耳濡目染以及抑揚頓挫的語音,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章所營造的意境中去,從而掌握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思想感情,乃至領悟到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
1.1 教師要通過聲情並茂的泛讀,對學生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朗讀時一要做到讀音正確,吐字清楚,流利順暢;二要講究技巧,正確處理停頓、重音和語速、語調的變化;三要讀出感情,給學生以入情入景、身臨其境的感受。
1.2 要組織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開朗讀:如集體齊讀、分組賽讀、個別讀、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配樂朗讀等。有時,還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分析對方的朗讀效果,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2.聯系生活,熏陶語感
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聚集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的確,生活有多麼寬廣,語文就有多麼寬廣。語文這門課程,為學生貼近生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與此相聯系,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是緊密相連的。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感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變得鮮明具體、生動可感,於此同時,語感能力也得到訓練和提高。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於藉助課本中的插圖、幻燈片、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等中介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還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如學習《秋天》一文時,帶領學生秋遊,尋找秋天的足跡,捕捉課文所描寫的場面,感受秋遊所帶來的快樂,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教師更要善於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進行多方啟發、點撥。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上。
3.激發想像,培養語感
想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大腦中憑借記憶對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愛因斯坦曾說:「一切創造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同樣,語感的培養,也離不開想像。因為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較偏向於形象思維,理解事物往往要藉助比較直觀的手段。而語感的產生伴隨著形象思維,它離不開生動的的畫面和鮮明的形象。要使學生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就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境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文章的主旨,感受優美的意境,、陶冶高尚的情感,獲得豐富的語感。
4.揣摩比較,涵泳語感
葉聖陶先生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古人也有「涵泳工夫興味長」的說法。所謂「涵泳」, 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詩文時,能沉浸其中,對語言加以潛心揣摩、推敲、咀嚼,領悟、感受其中的意蘊和「興味」。
5.遷移表達,強化語感
俗話說:「看花容易綉花難,事非親歷不知難。」陸游在教導兒輩寫詩時也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實踐對於能力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平時習得、積累的語感,也只有通過聽說讀寫的反復實踐,才能得到運用、強化、積淀和提高。具體說來,這些實踐活動包括:
5.1 聽。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聽老師講課、聽別人說話、聽廣播電視時,集中注意力,准確捕捉信息,了解內容要點,領會中心意思,感受不同的語言風格,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熏陶語感。
5.2 說。說,是一種口頭語言的訓練,是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情感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利用課堂提問、與學生的日常交談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講故事,舉辦辯論會,舉行朗誦、演講比賽,表演課本劇、小品劇等),以增強學生的語感。
5.3 讀。這里說的「讀」,側重於課外閱讀。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使學生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在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寶庫中汲取營養,不但能夠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可以提高精神境界、獲得審美愉悅,而且豐富了語言的庫存、熏陶積累了語感。
5.4 寫。葉聖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所謂「以讀促寫、學以致用」, 培養和積累語感的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寫出思想正確、語言優美的文章。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寫作訓練,如續寫、仿寫、改寫、寫片段、寫日記、寫讀後感、看圖作文等,使學生在推敲詞句、錘煉語言的實踐中,調動語言積累,形成和強化語感。

閱讀全文

與小學涵泳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