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提高研讀教材的能力①
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研讀數學教材能力的有效辦法
1.正確理解教材編撰者的編寫目的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知識的設定多是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為切入點,然後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實踐探究等活動總結出最終的數學結論。其次是指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生活現象。最後是總結歸納數學結論,並挑選經典例題實現能力強化。在這樣一整套的教學流程中,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基礎,也是保證後續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有利條件,在時間上應當盡可能簡短,切忌不能過長。觀察和分析生活現象是促進學生思維發散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可以適當延長教學時間。總結歸納數學結論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教導學生將具象的數學現象轉化為抽象的數學用語的步驟。強化例題解析能力的訓練是對數學知識的一種鞏固的手段,並且這一鞏固手段也是教學中常用和必用的。
2.有效梳理基礎性的數學概念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概念可以說是教材中最為基礎的知識點,只有學生將基礎的概念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後,才能在此基礎上實現例題分析、習題解答、知識延伸等過程,否則就難談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想學生充分理解數學概念,數學教師就應當在課前精心研讀教材內容,將本單元基礎性的數學概念進行有效的梳理,讓學生接受到系統化、整體化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特性」的知識時,教師應當在課前仔細研讀本單元教學內容,確定本單元的基本教學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而對於「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則可以通過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實例,如房頂多採用三角形的結構來展開教學,當然還應當重點向學生論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在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讓學生掌握本單元的基礎概念,如此才能實現進一步的分析、解題、總結的過程。
3.總結出各單元具有代表性的課後習題
教師通過對課後的練習題進行仔細的研讀,挖掘出每個章節具有代表性的習題進行講解,可以有效提高習題訓練的質量,並
且對學生思維的延伸也是一種很好的觸動,避免了學生厭煩題海戰術現象的發生。比如說,在教學「立體幾何圖形」的相關知識時,其中有一道具有代表性的正方體體積的求解習題:將10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拼接成不同的長方體,那麼它們的體積各是多
少?學生依據求解的目的很快便可以計算出相應的結果,但是教師不能滿足於學生對習題求解的掌握,還要教導學生將想像中的長方體形狀用實際的物體拼一拼,或者在紙上繪制出來,強化小學生的立體思維能力。
概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材研讀的能力關乎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提高教師的教材研讀能力非常重要,為此,教師應當正確理解教材編撰者的教學目的;有效梳理基礎性的教學概念以及積極總結各單元具有代表性的習題,進而在不斷探索和總結中有效提高自身的研讀能力。
B. 教師如何研讀教材
一、研讀教材 許多教師對讀懂教材容易忽視(有多少教師備課之前把教材從頭至尾認真通讀了一遍?),但這又是「用」好教材的關鍵前提。 讀什麼,一是標題,二是內容 讀標題是前提,標題是一節課或一單元內容的主題,文字雖少,但卻是教學內容的最集中體現,也是一課的靈魂所在。標題中的關鍵字,要逐字分析。(舉例:讓生命之花綻放、挫折面前也從容、禮貌顯魅力、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不能正確把握標題,老師的授課可能就會像寫作文一樣,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讀內容:具體到每一課,首先要看正文宋體字,共分幾段,都有哪些內容,每點內容有幾個層次。再看虛線框部分,設計了什麼樣的活動?提出了什麼問題?與正文是什麼關系?教材中的資源鏈接和名言警句是什麼?什麼意思?編寫者幹嘛要放在這兒? 舉例:某教材初一上冊第12頁「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那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擴展教學內容:提示青春的內含) 怎麼讀:讀標題要講究順序,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從單元-課-框題-目。只有把握好這種順序,才有可能正確理解所講內容在教學中的地位,把握教學側重點和層次。比如,對責任的認識(初一到初三都有,父母、同學關系初一、初二都有,怎麼辦?) 二、把握教材 通過前面的研讀,對於這一課的主題和要講的內容,教師有了大致了解。那麼,是不是就可以了?這只是第一步。 找關系:建構知識的聯系,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許多教師特別是年青教師最容易忽視的東西。比如,許多教師在授課時,沒有弄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出現邏輯上的混亂和內容的重復交叉。 顯性的關系:政治教材從文體上看,可以大致歸結為論說文,論說文在構建內容的時候,往往會遵循一定的邏輯思路,比如總分關系、並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以讓生命之花綻放一課為例)、轉折關系(感悟青春)。了解了教材間的關系,教師就需要通過一些過渡銜接語將這些內容貫起來,使整堂課渾然一體。許多教師的課之所以給人感覺散,往往也是因為欠缺這些語言。 析重點:(重點、難點)課標相應的規定(對課標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學生學習所應達到的目的,同時也要把它看作學科最基本的要素。但如果過於強調課標,則造成教學過於單一,體現不出課標所輻射出知識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把教材與課標相結合時,還要看看教材對課標作了哪些擴充,為什麼要擴)、教參的建議、學生狀況(學生已經知道多少?知道到什麼程度?學習能力如何?存在哪些欠缺?最感興趣和最想了解的問題是什麼?學生的困惑是什麼),其中對學情的分析是關系,教師在課前應做好充分的調研。(規劃學習、教育的力量、教育權) 三、挖掘教材 找講點:教材講解是否到位?(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其歸納的結論有無其它可能?哪些點甚至可以忽略?哪些點可以補充進來?教材本身有無知識和邏輯上的缺陷?知識和材料的安排是否貼近學生實際?是否符合學生需要和認知規律?能否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材料是否有時代感?有無更好材料? 以「不言代價與回報」一課為例: 本課共分為三層: 是什麼: 承擔責任的代價 承擔責任的回報 為什麼:(1)是自尊自信的具體表現(2)是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3)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怎麼辦:(找准講點)(1)自願選擇責任-正確評估,合理選擇(2)並非自願選擇-積極承擔,無怨無悔 再如「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課。本框由「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兩目組成。(內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 全書的邏輯很嚴謹,論證很周密,但總讓人感覺少了點什麼。如何挖掘講點,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呢?通過思考,我們認為是否可以在以下幾處做點文章: 為什麼大家覺得憲法離我們很遠? 憲法的核心價值或者體現的法律精神是什麼? 如何真正在全社會樹立崇尚憲法權威的意識?(對法律制定或修改的監督-刑法修正草案;對國家機關包括執政黨行為的監督;對憲法穩定性的維護。) 四、擴展教材 經過了前面三步,教師的授課基本上不會出現多大問題。但是,一堂課要上得精彩,還需要經過最後一步,擴展教材 1.對教材內容的調整 取捨-即對符合教學目標的內容取而用之,不符合者則舍而棄之。 增補-即從課外精選具有時代氣息或學科前沿成果的資料,或是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素材,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來。 拓展-即對教材重點中表述不夠充分或例子不夠充足的地方予以擴展或充實。 變通-即將教材中的事例或情境加以適當改造,使增大其效能。 調整-根據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調研,對教材的知識結構和輕重處理進行調整。先講什麼,後講什麼,在教學中,哪些點需要重點強調?哪些點可以一帶而過?(還是以不言代價與回報一課為例) 設置好調節點(討論、活動、放材料) 整合-重組教學內容(軍訓-愛集體、正確認識自我、自立自強教育等) 2.對教材內容的加工 深化-即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或文化底蘊。(上位知識的重要性,學科獨有的觀點、理論和方法。教學設計中,每課都能圍繞大目標開展教學,成長中我-提高生命質量,我與他人-人際交往之道;我與國家和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易化-即對教材難點作深入淺出的轉化,如運用比喻法、類比法等,使深奧費解的知識淺顯化。 類化-即把知識點歸屬到一定類別中,從而將知識的范圍放大、有助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簡化-即把紛繁復雜的知識通過削枝葉突主幹而使之簡潔化、簡明化,從而起到以簡馭繁的作用。簡化的辦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提升-教學的升華點、高潮在哪兒?如何讓教學提升一個層次,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樂得-思維的挑戰(1)矛盾沖突的解決(兩難問題,理論與實際的沖突,情理法的沖突-隱私權)(2)學生困惑的澄清(認知、情感問題-善辨是與非)(3)教學意義的挖掘(自覺行動的基礎-對責任意義的挖掘、對消費維權意義挖掘)(4)問題認識的擴展(多角度發散,與前面有交叉,不僅僅針對意義、廣度和深度) 隱性的關系:前面對教材的把握更多是探討一種顯性的關系,在這里,要提示內容背後的東西。比如「責任的代價與回報」,教材並沒有提,是因果關系嗎?是不是有代價就一定有回報?付出是不是就為了回報?(文華枝付出腿換來其它乘客的安全,得到榮譽和上學機會)沒有收獲怎麼辦?遭人誤解怎麼辦?(替父還債的全國誠實守信模範武秀君)引導學生認識到,回報有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有顯性的有隱性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社會和他人的肯定,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舉例:維護人格尊嚴(由己推人到國家、由知到情到行。) 網化-即把教材內容組織成有層次的網路機構,使學生形成整體觀念,清清楚楚幾條線,而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高中要求更明確) 3.對教材內容的組織(1)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教材已有的東西如何使之更有時代感,更能吸引學生興趣?材料的類型文字、圖片、音像針對的不一樣。視頻在激發情感方面的好處-師生之情,電影課-多彩的生命世界,多少案例合適?如何挖掘?一例到底?什麼時候用,先材料後觀點,還是先觀點後材料?因人而異,因情況需要而定,沒有最好,只有適合)(2)開展什麼樣的活動,是讓學生去體驗(很多過程不能再現,很多東西不能體驗)、去分析、去反思?藉助電視一些節目?(3)教學形式的使用 外在形式:吸引學生,符合學生的特點-避免非法侵害的劃圈,民族精神里的時間表、追尋高雅生活的車站) 內在形式:通過一個什麼東西把教材內容貫連起來?全面用過渡銜接語是一種方式,也可以通過一個人(在責任中成長)、一個企業(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一個物品、一個話題(新中國發展歷程-民族精神,上北京去旅遊-價格變動的影響)、一則案例或者一組對比案例(對比案例-調節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故事續寫-法律護我成長、防範非法侵害)。可以是一次都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適合基礎較好學生或易於接受的知識),也可以是連續給(讓學生置身其中,始終帶著懸念和興趣聽課,對未知的東西都有一種好奇心) 最後,提醒教師們在創造性處理教材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惟不脫,把握核心(現象:教材幹凈,不看不用。) 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要遵守兩條原則:一是信奉而不惟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強調對教材的態度,創新不是要老師完全脫離教材,要相信教材是在國家課程標准目標指導下經教育專家編寫的,反映國家對培養人才規格的要求,具有很強科學性,是教學的很好的載體,是老師與學生學習、交流的主要平台,不要輕易否定,依個人意願任意取捨編排或拋開教材另搞一套。不惟是即根據實際情況而確定教學,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進、調整、重組的地方。後者是強調處理教材的行為,是指在用教材作為培養學生的工具時,要結合社會、學校、學生的情況而有所創新。 2.貼近實際,講求實效(維護人格尊嚴的導入,責任的代價與回報的導入,隱私權一課的導入。) 教師平時應注意具體生活中的事例和學生問題的搜集。
C. 如何有效研讀小學數學教材
解放教師時間,潛下心來研讀教材
1.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教師必須先完成布置回給學生的作業
2.開展以備課組答為單位的研讀教材活動
二、深入研讀教材,完善教材內容
1.研讀教材內容,分析例題和習題
2.研究教材體系,考慮知識形成線索和學生認知線索
3.研究教材內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D.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提高研讀教材的能力
一學歷達標(本科及以上),二教師崗前培訓合格證(教育學,心內理學,教學技能,容教學法規等),三普通話合格證(二乙及以上),四試講合格,五體檢合格(縣級以上醫院),六思想品德鑒定合格,七網上申報審核,八現場審核。
E. 如何提高教師研讀教材能力
教師如何既體現語文教學的基本思路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解決這個問題是受諸多因素制約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仔細地研讀小學語文教材、體會教材編寫意圖並創造性的組織切實可行的語文探索活動。葉聖陶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老師善於運用」。「研讀教材」是教師融合語文教學基本思路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先決條件。研讀教材就要針對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內容,對教材中的顯性和隱性因素進行詳細的重組和處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所要傳達的信息以問題情境的形式出現,以使自己設計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容力。研讀教材的主要步驟是:1、要無遺漏地讀出每頁教材中呈現的所有信息。2、揣摩編寫者安排這些信息的意圖。3、要弄清楚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發展特點,思考教學設計。一、教學課例的「情景化」《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新教材按照《課程標准》的要求,對學生的興趣與生活經驗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教材慎重的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學習內容,以多樣化的情景設計呈現教學內容,而且關注學生興趣、需要、經驗和年齡特點的高度契合,著力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體驗身邊的數學問題時,激發探究慾望,調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三、知識安排的「科學化」新教材不僅圖文並茂、生動有趣,呈現方式豐富開放,其知識體系的安排也更加合理。它不僅刪除了舊教材「繁、難、偏、舊」的知識、增加了新知識,還結合新時期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對原有的知識點進行了整合、重構,使數學知識在結構上安排更加科學。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老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師和學生發展的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教材所呈現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特徵,不可能包含所有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新教材在落實這一建議上,更加強調學生的個體閱讀。
F.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
一、正確解讀教材的界定什麼是解讀?《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均沒有收錄這一條目。新出版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收錄該條稱:「通過分析來理解。」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那麼文本又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狹義的文本,指的是教學文本,教學所用的文本是一種特殊讀物,是「基於一定的教育方針和學生的發展階段,經過選擇的、編排好的,適於教學的語文用書,是簡化了的系統反映語文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G. 教師怎樣研讀教材
教師如何既體現教學的基本思路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解決這個問題是受諸多因素制約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仔細地研讀小學教材、體會教材編寫意圖並創造性的組織切實可行的數學探索活動。 葉聖陶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老師善於運用」。「研讀教材」是教師融合教學基本思路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先決條件。研讀教材就要針對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內容,對教材中的顯性和隱性因素進行詳細的重組和處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所要傳達的信息以問題情境的形式出現,以使自己設計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容力。 研讀教材的主要步驟是: 1、要無遺漏地讀出每頁教材中呈現的所有信息。 2、揣摩編寫者安排這些信息的意圖。 3、要弄清楚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發展特點,思考教學設計。 一、教學課例的「情景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新教材按照《課程標准》的要求,對學生的興趣與生活經驗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教材慎重的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學習內容,以多樣化的情景設計呈現教學內容,而且關注學生興趣、需要、經驗和年齡特點的高度契合,著力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體驗身邊的數學問題時,激發探究慾望,調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 三、知識安排的「科學化」 新教材不僅圖文並茂、生動有趣,呈現方式豐富開放,其知識體系的安排也更加合理。它不僅刪除了舊教材「繁、難、偏、舊」的知識、增加了新知識,還結合新時期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對原有的知識點進行了整合、重構,使數學知識在結構上安排更加科學。 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老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師和學生發展的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教材所呈現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特徵,不可能包含所有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新教材在落實這一建議上,更加強調學生的個體閱讀。
H. 淺談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有效研讀教材
一·、解放教師時間,潛下心來研讀教材
1.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教師必須版先完成布置給學生的權作業
2.開展以備課組為單位的研讀教材活動
二、深入研讀教材,完善教材內容
1.研讀教材內容,分析例題和習題
2.研究教材體系,考慮知識形成線索和學生認知線索
3.研究教材內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I.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一、立足教材,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教師抱怨「教師講了很多遍,可是學生仍然沒有學會」。其實這些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本質。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數學教學是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教材及教師間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數學知識、技能,發展了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媒介——教材,立足於對教材的正確理解,發揮教材的作用,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例如「百分數」,教學的知識點非常清楚,包括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和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三個部分。仔細研讀就可以發現教材非常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與應用,從大量生活中的百分數引入,從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教材還重視設置數學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運用小精靈的話:你能說說這些百分數的具體含義嗎?你能用百分數表示出其中的分數嗎?在實際應用中,什麼情況下最多能達到100%,什麼情況下達不到100%,什麼情況下能超過100%,這樣為學生創設了討論交流探索的環境,激發他們積極思考,深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感受百分數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二、立足教材,把握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 作為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課程目標反映對數學教學對學生發展的新的要求。教學的目標不再只是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還應當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也就是說數學教學不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讓他們參與數學活動,在活動中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和社會,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心等。因此,我們需要立足教材,並憑借正確的目標意識去分析利用教材。如《圓的周長》教學時,我們發現從學生的認知起點來說,對於圓的周長學生已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已經感受到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因此我們可以打破傳統教學,從「畫圓」這一基本活動引入,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圓的周長與半徑(圓規兩腳距離)存在某種關系,巧妙進入圓的周長的探索中。教學中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親歷過程,通過實驗、分組測量計算,根據新獲取的數據尋找共性的東西,最後發現圓的周長與半徑的關系,進而通過推理得出圓的和直徑的關系,概括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使學生更好地建構與內化知識。這樣立足學生,突破教材,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原來的計算幾何真正向實驗幾何轉變。 三、立足教材,恰當提升數學練習的價值 一定量的練習是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教材重要的部分。 鑽研和理解教材,同樣需要研究教材的練習安排。首先,要分析練習安排的內容與作用。一般來說,教材的練習既有整體的構思,也有局部的思考,每道練習題都有編排的意圖。鑽研和理解教材,需要分析練習有哪些內容,是怎樣安排的,分別是什麼意圖,從而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練習,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一年級的9加幾以「湊十法」計算為主,「想想做做」 第1題以動態畫面提示可以用 「湊十」的方法計算得數;第2題讓學生先圈出10個再計算,通過自己的動作獲得「湊十」的體驗,加深對「湊十」過程的感受;第3題通過題組比較,逐步擺脫直觀依賴,掌握「湊十法」的抽象計算過程;第4題應用學會的方法進行計算練習,提高計算的正確性和熟練程度;第5題計算並整理9加幾的算式,完整掌握9加幾的計算。 數學知識包羅萬象、豐富之極,但在繁雜的知識系統中有著它獨特的結構,有著它自身的規律,有著本學科特有的魅力。數學教學除了擔負著其他學科同樣的育人功能外,還有其自身獨特的使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因此從師生的實際出發,立足教材,突破教材,圍繞數學教學的本質和規律的教學才是數學教學的靈魂。
J.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