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才能讓小學生有效參與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讓學生
一、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創造一種和諧的、積極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還有利於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主要包括創設民主、探究、奮進、合作的課堂教學環境,創設寬松、自主的成長環境,創設輕松、自由、快樂的學習心理氛圍。那麼,如何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呢?教師應以情施教,寓教於樂。首先,教師應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不居高臨下;其次,教師應播灑愛心,對待學生和藹可親,最大限度地縮小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氛圍,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里成長,這樣學生就會愛其所教的課,就自然而然地將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學生的學習活動就可以進行地特別富有成效,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夠得以激發。
教師要樹立民主教育觀,實施和諧教育和情感教育,才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應該用熱愛、平等、尊重的民主教育行為去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因為學生在輕松、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易於產生激情、興趣和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為此,教師應該把微笑帶進課堂,給所有學生以真誠的微笑,不管是優生還是後進生,教師應該把表揚和獎勵帶進課堂,給每一個學生以賞識,賞識他(她)們的每一個閃光點,切不可諷刺、挖苦學生,要知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應該把競爭帶進課堂,以求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與學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同志式地探求真理,這樣能促使學生對教師言行的認同,從而激發學生接受教學的熱情,這是教育心理學的一條普遍規律。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落實學生參與
什麼是參與?我們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僅僅重視問題的提出,而忽視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採用簡單的問答式,一問一答,將學生抓在手中,學生被牽著鼻子走。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能准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很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學生毫無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很差。由此可見,要真正落實學生參與,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應在激活學生思維方面做文章。要激活學生思維,讓課堂上的學生都互動起來,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下放給每一位學生,多讓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學時可以把學生每兩個人編成一組,讓他們互相提問、互相回答,每節課可抽查3~4
組,並規定他們提出的問題不重復,每次抽查可以按學習稍差的學生、中等學生、優秀學生的順序進行。就像考試做試卷一樣,先易後難,很有藝術性地使每一位學生順利通過抽查。這樣能真正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的多邊關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和參與性。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經發揮,便會使教與學的活動達到和諧發展。這樣你問我答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學生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個體才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發展,學習效果也會非常明顯。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師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因此,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最關鍵的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落實參與。
三、有效利用文本環境,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由於時間和地域的變化,文本環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文本與學生脫節,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優質的生活情境,讓文本環境與生活環境相結合,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求知的慾望。學生調動生活體驗進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意義,這樣的學習才會主動,這樣的課堂才會生動。魯迅的小說《社戲》是一篇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文章。它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令人自失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然而,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學生對小說中的生活環境和人物的感知認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農村水鄉生活經驗的學生,覺得課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沒有這種生活體驗的學生,烏蓬船和豆子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為了讓學生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課堂上,筆者讓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說起,接下來跟學生說起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魯迅童年生活的軼聞趣事。這樣學生說得有勁、聽得有味,閱讀的興趣油然而生,自覺地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
現代教學手段可以使看不見變為看得見,從而學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難點少了,學生就有了學習的信心,就願意參與學習。現代教學手段,大大增強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規范性,聲音、圖象、色彩、信息的傳播更加准確、豐富,彌補了教師在個別能力上的不足,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於非常亢奮的學習狀態,自覺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從中受到熏陶和啟發。《安塞腰鼓》是一篇頌揚生命力的美文。在學生閱讀之前,筆者布置學生收集有關陝北生活環境、民風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資料,課堂上運用現代教育媒體為學生展現陝北腰鼓舞動的雄壯場面:空曠的黃色背景,雄健的小伙,激越的鼓聲。引導學生由視覺到聽覺,由鼓到人再到生命產生積極的思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課文、感悟生命,化抽象為形象,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學習內容掌握得更好。
五、激發好奇心,使學生主動探索
人類的很多進步是由於好奇心驅使而不斷探索最終獲得的。學生如果對學習內容充滿好奇,就會主動探索、尋求答案。激發好奇心的方法很多,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圍繞主題「製造」懸念;可以為解決某一實際問題而展開一堂課;可以講與本科目有關的小故事;可以把人類想知道但至今未知道的問題交給學生。學生有了好奇心,就樂於問問題,教師因勢利導,解決一個問題,學生就取得一定的進步。
六、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使學生愛上課堂
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娛樂中受到教育。這些游戲活動可以是知識競賽、專題辯論會、專題演講等,也可以開辟學習園地,成立興趣小組,使更多的人參加到活動中來。
2. 談談如何培養小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方法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戰場,是學生素質形成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師課堂四十分鍾的教學,往往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優劣和學生素質的培養。但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是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不強。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呢?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下面我就結合一年級《認識鍾表》一課,談談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感興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認識鍾表》一課中,老師可以藉助課件演示鍾表的形成過程,出示「生活中的好朋友」---各種各樣的鍾表,讓學生在聽、看的過程中,走進鍾表的世界,對鍾表產生極大的興趣,引發學生想了解鍾表知識的內在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練習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找朋友的游戲」和「乘車游戲」,融鍾面知識於游戲中,使學生在玩的過程鞏固新知識,掌握新知識。其次,用好教材中教學情境的文本資源。這節課教材特別注意選取了生動有趣、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素材--「小朋友起床」的情景作為教學主題圖。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發揮教學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由觀察小朋友起床,逐步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圖中鍾面的特徵。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課堂提問是師生在課堂交往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有利於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獲得教學反饋,有利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四個特點:
1.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如在這節課中我們可以藉助不同樣式的鍾表情境,問學生:「看到這些鍾表,你想到了什麼?」「你知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戴手錶?」(師出示7時鍾面後)「這是李老師早上出門的時間。看看鍾面,你知道老師幾時出門嗎?你怎麼看出來的?」這些看似比較隨意的問題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第一個問題利於教師及時的了解學生對鍾表的認知情況,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強烈的感受到鍾表的作用,通過第三個問題,教師可以較好的了解到學生對鍾面時刻的認知情況,並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觀察時針與分針的位置,發現鍾面上的一些特徵,使學生在不同層次上得到提高。
2.問題要有層次,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節課教學整時時,教師對例題中的8時、3時、6時三個整時刻的問題設計應有層次,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認識8時)師出示8時的鍾面,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鍾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它表示幾時,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認識3時)師出示3時的鍾面,問:你知道是幾時嗎?請你們在自己的鍾面上撥出與這個鍾面相同的時刻,說一說你是怎麼撥的?
(認識6時)師:晚上6時的時候,李老師可能在吃晚飯。你能用鍾面表示出這個時刻嗎?
這三個問題循序漸進,有坡度。隨著這個「漸進的問題階梯」,學生的思維也在不斷的發展,通過動腦思考,動手在自己的鍾面上撥出時刻,在學生教老師、學生教學生,學生獨立動手撥以及說說撥撥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操作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會認也會撥整時刻,進一步感受整時時針與分針的位置關系。
3.問題應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對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教學完例題中的8時、3時、6時之後,教師可以結合這些不同時刻,提問:「觀察這些整時刻,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難度較大,少數學生可能會發現整時鍾面的特點,但又不善於表達。這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再問「仔細觀察鍾面的時針與分針,你發現了什麼?」,在這樣問題帶有啟發性,學生能通過觀察、比較和交流,發現整時時時針與分針的位置關系,真正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4.問題要有利於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這節課中老師還可以讓學生任意的撥鍾,互相說一說鍾面上的時刻,在「乘車游戲中」思考下一個小時是幾時,我的車票是什麼時刻上車等等,還可以以課本為主提出一些開放性、探
3. 如何讓小學生主動參與科學課探究
淺談如何讓科學課成為真正的科學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要求,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要達到這個目標,我認為教師在科學探究中應敢於「放」。在科學課中應多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動」。
一、教師要用放的理念指導科學探究
科學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於科學素養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除了書本知識外,還包括科學方法與技能訓練,科學能力的培養,以及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因此其教學方法就不能簡單地照搬知識傳授的方法,要將科學探究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這樣,教師的教育理念就要更新,教學過程、評價等就要敢於放!只有敢於放開束縛,學生才能有更多更好的親歷過程,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探究活動,才會有更多創新的火花。
首先,讓學生問題自由。愛因斯坦提出:在科學研究中,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難得多,意義也大。可見,在科學探究中讓學生大膽地自由地提出問題是多麼重要。要使學生能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教師不但要很好創設情境,提供材料,適當引導,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舊框框,放開束縛,讓學生隨心所欲地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大是小,是否緊扣主題,甚至異想天開式的問題,教師都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不難責難。只有放開了,問題自由了,創新的思維才會出現。只要敢放,一定會提出很有趣問題,這正是科學探究所希望的。其次,讓學生過程自主。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對學生探究的過程,教師要敢放,放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研究報告,並進行交流與表達。
二、學生要有動的思維參與科學探究
全體學生全身心參與和投入,才有可能實質地、深刻地參與,學生的探究能動性被調動起來,才能更好地體驗科學、理解科學。因此,在科學探究中不僅要盡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條件,加強參與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體驗科學課的魅力。
首先,讓學生走近科學課。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有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通過種種實踐、實驗、調查等的「動」來學習與周圍世界有效接觸的科學
知識,幫助他們通過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通過活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各式的「動」有利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其次,讓學生更具主動性。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進行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活動,懂得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的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開放性,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按之去探究,最終獲取一些知識,學會一些技能。進而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中,培養其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如:我在上「紙的觀察」一課時,當學生自己發現各種紙的厚薄不一樣時,我就追問:一張紙那麼薄,你怎樣才能知道它的厚度?於是學生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交流,最終找到了幾種方法,並真正解決問題,同時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數學知識。又如當學生們提到:紙的吸水性不同時,我又追問:你是怎麼知道?學生開始只是說:分別向每一種滴一滴水就可以了。我說:這種方法還有一種科學的方法:在每一種紙上同時滴一滴水(水量相等)。當然這個實驗在課堂中我沒有安排,而是讓感興趣的學生到課外去研究實踐,並要求完成一份實驗小報告。在下課之前,學生們由於興趣濃厚,又提出了不少問題:紙是由什麼做成的?紙是怎樣造成出來的?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有纖維?世界上的紙到底有多少種?等等,這些問題不可能在課堂中都去解決,有的下一節課要解決下節課去解決,有的則需要學生們在課外,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去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認識的深入依賴於主動探索發現的活動,只有在從事主動、能動的認識活動的同時,學生才能全面展開他們的精神力量,從而激起高漲的積極性,濃厚的探索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又由於這興趣是與系統科學知識的掌握相聯系的,就使學生由興趣而來的學習動機成為穩定、持久的探索動機,學習興趣。
綜合以上理論與實踐,能否讓科學課成為真正的探究,我覺得,我們在教學中,應多組織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探究,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探究的主動性,能動地從事探究活動,並把它貫穿始終。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起更高的學習興趣,逐漸形成為科學貢獻的崇高科學素養。在科學探究中,應敢於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才能預防和清除學生的精神壓抑,不斷使學
生振奮精神,樂觀自信,朝氣蓬勃,在科學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
4. 如何讓學生有效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請舉例說明
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要看老師的教學環節的設計如何,而且還要看課堂中學生的參與情況、互動情況。因此教師要徹底掘棄和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精力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避免整堂課只有優生表演,沒有中等生、後進生的參與。一、關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是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的必要條件。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學科有其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都有其前期的基礎,後期的深化和發展。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准備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所學的知識作適當的「降格處理」。所謂「降格處理」,有的是把新知識通過難度下降,使新知識變成學生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有的是找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完全陌生的內容是很少見的,對學習的內容總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點,順利的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比如:我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啟發學生思考:①能不能把分子直接相加?②可以怎麼計算?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這樣的處理,教師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演算法的探究過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通分的知識學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如教學「長方體的特徵」這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1、首先教師出示若干個物體的包裝盒,讓學生先對他們進行分類,並敘述自己的分類理由。2、教師拿起一個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觀察、觸摸長方體有什麼特徵。3、通過學生的總結、教師的引導,總結出長、正方體的所有特徵。4、讓學生用橡皮泥做頂點、長短不同的細木棒做棱,四人一個小組合作製作一個長方體、一個正方體。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啟迪了思維發展,達到了數學教學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三、設置認知沖突是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的重要因素。學生的參與慾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如「長、正方體的體積」這一課的教學,先出示24個大小相同的1cm3小正方體,擺一個大長方體,有幾種擺法?然後提問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系?你能驗證嗎?通過這樣設計,層層深入,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是學生始終處於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參與慾望。四、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說是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的有效手段。 每位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意願,教師要充分給予這個機會。教師在引導學生時,應盡量讓學生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多讓學生進行同桌互說、小組互說、好生說了、後進生再說,盡可能讓學生多發言,讓學生感到他們是受老師、同學的關注。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而且保證了學生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五、因材施教,是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的前提條件。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我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題可做。如,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出示了這樣四個題目:1、車站堆放36噸貨物,運走了1/3,運走了多少噸?2、車站利堆放一批貨物,運走了1/3,恰好是10.8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3、車站利堆放一批貨物,運走了1/3,還剩25.2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4、車站利堆放一批貨物,第一次運走了全部的1/3,第二次運走了全部1/4,共運了7.2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在練習時,讓學習程度中下等的學生做第1、2題,中上水平的同學在做完1、2題後,再開動腦筋做第3、4題。這樣,不僅使多數學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數學生能「吃的飽」。這樣的分層練習不但在課堂上進行,在課後的練習中,我也採用這樣的方法。有能力、學習好的留一些難題,中、下等的學生留一些較簡單的習題。六、激勵性評價,激發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課堂活動中經常能看到優生的表現,而中等生、差生較少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他們只是當聽眾。為了讓中等生、差生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多呵護他們,給他們一些陽光,使之亦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而評價更是促進數學學習的催化劑,能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艱苦向上的學習勁頭,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但是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對於教學活動的評價也一樣。課標在「評價建議」中特別強調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要關注他們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多用鼓勵性的評語,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勵性的評語實際上是學生與教師的心靈對話,敘述可以從這些激勵性的話語中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在接受教師評價的同時,學生也可以對同學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相互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問題情景和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來,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5. 如何才能讓小學生有效參與語文課堂教學
課堂參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必然環節。所謂有效參與是指在課堂中學生能夠積極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發展。一節優質有效的語文課,應該使全體學生全程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傾聽、發言、觀察、思考、交流並有所得,有所發展。
然而在一些語文課堂上,我們仍可以看到:一節課下來學生發言很活躍,可發言的總是那幾個人;課堂上「一問一答」較多,大多數學生只是在傾聽、記錄;小組討論時,成績好的同學看侃侃而談,而學困生一臉呆滯、茫然或是興趣缺缺;學生只是就老師所給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卻很少提出質疑……
怎樣讓更多的孩子「動」起來,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是語文課堂教學亟待要解決的問題。
一、創設民主情境,擴大參與的廣度。
新課程是「一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師應尊重學生,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珍視學生的獨特個性,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也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我常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們討論教學的安排,給學生以選擇的機會。例如在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時,我會徵求學生的意見:「大家覺得咱們先學哪一部分好呢?」或「同學們比較喜歡哪一首詩?咱們就先學這個吧?」雖然只是一兩句商量的話語,學生們卻非常歡迎,因為這讓他們有了做主人的自豪感,感受到被尊重的愉快,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進而培養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意識和能力。
民主的情境下,不僅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學優生和學困生,他們參與機會是平等。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這一課堂組織形式可以讓全班所有的學生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合理有效地參與教學過程。而教師應幫助學生全面實現角色轉變,高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構建生生平等互助的課堂。創設民主的情境,可以增強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使課堂上沒有被愛遺忘的角落,真正是落實參與的廣泛性的有效策略。
二、指導學法,推進參與的深度。
1、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預習能力。「教」前預習是聽課前的一種預備工作,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己學的過程。其著眼點是為學生自己「更好地學」,為教師「更好地教」,為真正實現課堂的有效、高效打下基礎。我主要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預習:(1)先閱讀課文內容,形成初步感知;(2)藉助工具書,積累字詞,流利朗讀課文;(3)結合課本上的習題和《新課程學習指導》,學習再讀課文,運用「圈劃勾點」法,批註心得、感想和疑問。
通過預習,學生有了初步的探索,上課時便能就已學懂的部分發言,將思考的部分進行交流,就不理解的部分提出疑問。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慾更強。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大大減少無效參與。
2、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質疑問難的能力。「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索、答問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就不懂的問題在書上做上記號,做一些筆記,對同學之間回答的問題也可以質疑並有根據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激勵評價,實現參與的持久度。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的功能。它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地獲得反饋信息,認清目標,彌補不足,繼續努力。在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之後,我們應藉助開放而具有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是主體參與不斷深化和參與步驟不斷升級的重要保障。
建立激勵性的評價機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評價原則:應客觀公正,正面鼓勵為主,評價與點撥相結合。
(2)評價方式:應綜合使用語言評價、用手勢或態勢評價、適當物質獎勵等多種方式。
(3)評價主體:應放開評價的權利,不僅有教師的評價,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有利於積累自我認識和自我期望,有利於學生不斷追求新的目標。而學生相互評價,能夠使學生體驗到自我評價與同齡人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發展他們的自我認識。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還能夠對已經進行的學習活動及其效果的認識更加全面和充分,有利於改進他們的後續學習。」
一句贊揚「你說得太好了」,一句鼓勵「別著急,再想想」,一句中肯的分析「……說得不錯,但還要注意……」,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肯定的手勢,一陣喝彩的掌聲……都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安全,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成功,既是參與的結果,更是參與的起點。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一堂優質有效的語文課,能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傾聽、發言、觀察、思考、交流並有所得。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動」起來,從參與的廣度、深度和持久度上下功夫,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內容,保證學生每一次參與都有效,保證每一次課堂活動都能收到積極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教學的「主人」,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6. 如何讓學生主動有效參與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的過程。
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才能便他們主動地得到發展。
一、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課前讓學生自已准備完全一樣的純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一對,課堂上讓學生用多對三角形擺一擺,拼一拼,看看能否擺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動,同學們擺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再讓學生思考,最後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面積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加到課堂互動中來,從而滶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加強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中來。操作活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對促進知識內化、啟迪思維有著特殊的功能。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因此動手操作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被廣泛採用。在教學測量圓的周長時,從學生以前所接觸的平面圖形都是用直尺准確地測量出周長,而面對測量閉合曲線是件新鮮事兒,在學生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有幾種測法,同學們試一試,頃刻,課堂上學生人人動手參與,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同學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剛才的實驗讓學生明白:用滾動和繩測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樣,通過啟發、引導就能把教學過程引向深入,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後得出了: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倍。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中來,學生才能積極地對待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
7. 為什麼要使小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課堂參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必然環節。所謂有效參與是指在課堂中學生能夠積極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發展。一節優質有效的語文課,應該使全體學生全程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傾聽、發言、觀察、思考、交流並有所得,有所發展。 然而在一些語文課堂上,我們仍可以看到:一節課下來學生發言很活躍,可發言的總是那幾個人;課堂上「一問一答」較多,大多數學生只是在傾聽、記錄;小組討論時,成績好的同學看侃侃而談,而學困生一臉呆滯、茫然或是興趣缺缺;學生只是就老師所給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卻很少提出質疑…… 怎樣讓更多的孩子「動」起來,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是語文課堂教學亟待要解決的問題。 一、創設民主情境,擴大參與的廣度。 新課程是「一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師應尊重學生,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珍視學生的獨特個性,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也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我常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們討論教學的安排,給學生以選擇的機會。例如在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時,我會徵求學生的意見:「大家覺得咱們先學哪一部分好呢?」或「同學們比較喜歡哪一首詩?咱們就先學這個吧?」雖然只是一兩句商量的話語,學生們卻非常歡迎,因為這讓他們有了做主人的自豪感,感受到被尊重的愉快,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進而培養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意識和能力。 民主的情境下,不僅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學優生和學困生,他們參與機會是平等。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這一課堂組織形式可以讓全班所有的學生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合理有效地參與教學過程。而教師應幫助學生全面實現角色轉變,高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構建生生平等互助的課堂。創設民主的情境,可以增強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使課堂上沒有被愛遺忘的角落,真正是落實參與的廣泛性的有效策略。 二、指導學法,推進參與的深度。 1、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預習能力。「教」前預習是聽課前的一種預備工作,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己學的過程。其著眼點是為學生自己「更好地學」,為教師「更好地教」,為真正實現課堂的有效、高效打下基礎。我主要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預習:(1)先閱讀課文內容,形成初步感知;(2)藉助工具書,積累字詞,流利朗讀課文;(3)結合課本上的習題和《新課程學習指導》,學習再讀課文,運用「圈劃勾點」法,批註心得、感想和疑問。 通過預習,學生有了初步的探索,上課時便能就已學懂的部分發言,將思考的部分進行交流,就不理解的部分提出疑問。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慾更強。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大大減少無效參與。 2、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質疑問難的能力。「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索、答問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就不懂的問題在書上做上記號,做一些筆記,對同學之間回答的問題也可以質疑並有根據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激勵評價,實現參與的持久度。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的功能。它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地獲得反饋信息,認清目標,彌補不足,繼續努力。在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之後,我們應藉助開放而具有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是主體參與不斷深化和參與步驟不斷升級的重要保障。 建立激勵性的評價機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評價原則:應客觀公正,正面鼓勵為主,評價與點撥相結合。 (2)評價方式:應綜合使用語言評價、用手勢或態勢評價、適當物質獎勵等多種方式。 (3)評價主體:應放開評價的權利,不僅有教師的評價,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有利於積累自我認識和自我期望,有利於學生不斷追求新的目標。而學生相互評價,能夠使學生體驗到自我評價與同齡人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發展他們的自我認識。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還能夠對已經進行的學習活動及其效果的認識更加全面和充分,有利於改進他們的後續學習。」 一句贊揚「你說得太好了」,一句鼓勵「別著急,再想想」,一句中肯的分析「……說得不錯,但還要注意……」,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肯定的手勢,一陣喝彩的掌聲……都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安全,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成功,既是參與的結果,更是參與的起點。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一堂優質有效的語文課,能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傾聽、發言、觀察、思考、交流並有所得。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動」起來,從參與的廣度、深度和持久度上下功夫,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內容,保證學生每一次參與都有效,保證每一次課堂活動都能收到積極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教學的「主人」,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8. 如何讓小學生積極有效參與數學課堂教學
新課程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教材承載著的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體驗來獲得。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是課程實施的核心,是學生在教學中的活動、民主和自由的體現。積極參與是個情感問題,是解決學生願不願學習;而有效參與是個認知問題,是解決學生能不能、會不會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引導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數學活動,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著。如何讓學生積極有效參與數學課堂教學呢? 一、巧設活動,營造學生參與氛圍。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等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動態、生長的構建過程,這種經驗和體驗、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構建的過程離開活動是無法實現的。而活動的基本屬性是主體的參與,活動的基本形態是交往和探究,主體的參與決定著活動的始發、活動的過程、活動的質量。因此,數學教學要要以活動為主線,巧妙設計豐富有趣的數學活動,營造一種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促進師生和生生的交往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教學「比較輕重」時,教師設計了看一看、掂一掂和稱一稱三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學生的參與。看一看調動了學生的視覺,掂一掂是利用了學生的觸覺,稱一稱是讓學生親身體驗。 二、創設民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民主在課程實施中最直接的體現是學生能夠平等的參與。如果沒有民主,學生的參與就不是主體性參與,而是被動、消極的參與。因此,在數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放棄「師道尊嚴」的架子,努力形成以知識素養和人格魅力為內容,以與人為善和和藹可親為特徵的新教師形象,與學生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參與的人際關系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教學,充分體現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民主應該體現在整個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只有教師發揮了民主,學生才可以充分地、無拘無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師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一起承擔苦惱、分享快樂,學生才敢於表達、樂於表達;只有教師的心裡與學生的心裡彼此協調一致,讓自己 的行動引起學生相應的行動,才能維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融洽關系,使學生主動參與;只有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個合作著的身份出現,一顰一笑都體現出對知識的熱情渴望和對學生的滿腔愛心,學生才能完全在一種平等、自由和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三、加強操作,培養學生參與能力。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試驗、模擬和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參與這個活動,往往要從大量的實例、操作和數學材料中歸納出數學概念、公式、規律等。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逐步放手學生自己操作、試驗,參與到整個數學活動中去,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和對新知識是探索去發現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即培養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如教學「認識分數」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塗一塗、折一折、量一量、做一做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積極有效參與認識分數的數學活動,很好的完成了這節課的內容。 四、加強指導,提高學生參與效率。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學生自己把要學生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情景,給學生創造的自由和空間,引領孩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但教師的引導決不是對學生的放入自流。學生在探索學習過程中,由於原有認知水平不同,最近發展區的差異,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和思維方式就不同,這就需要求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尋找思維的突破口,充分給學生提供積極參與的條件,積極加強參與方法的指導。而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效率的高低,關鍵在教師的系列化數學活動的設計和參與方法的指導。只有教師真正引導學生進入思維參與,使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多,思維活躍起來,獲得大量的學習策略,學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現機會,才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效率。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為學生的參與交往提供適宜、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與機會,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與他們參與交往的民主和諧、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同時還要保證學生的參與交往有充分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使側重於解決情感態度的積極參與和側重與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的有效參與達到真正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快樂中探索,積極有效的參與數學學習,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
9. 如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通過互動,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因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激勵學生: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讓課堂幽默生動、有趣;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台;把極的評價體系成為激勵學生進步的動力。
一、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古人雲:「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學生學習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如在每課教學前指導學生做課前准備,查閱資料,同時教師自己也進行充分的活動准備。課堂上,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各種活動之中,學生的表演或回答問題,都會得到教師真誠的鼓勵和稱贊。學生從教師的眼神中感受到自信。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輔導者和教導者。學生在課堂上,完全沒有對教師的畏懼和約束感,師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學生在內心接納了教師,喜歡了教師,就會樂意參加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思維活躍,個性得到發展。
二、讓課堂生動、有趣
教師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能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好」和「樂」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願望,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就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以下幾點:(1)根據課程標准,提出教學問題。所提問題必須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2)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和好動的年齡特點,設計出操作性強的課堂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和競爭意識,讓書本知識在學生學習活動中「活」起來。(3)通過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定,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應用所學的知識並指導自己的實踐。
三、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台
教師上課不能根據書本的知識直接把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資料,整理資料,共同解決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和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學習促進,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定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己學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質疑的精神。在活動情境中,教師要始終扮演倡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導演、演員,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並在展示中認識了自己,學會了尊重別人,欣賞別人。
四、讓積極的評價體系成為激勵學生進步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曾說過:「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的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要原因。作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和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可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對學生的活動和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不同表現的學生都給以不同程度的鼓勵。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尊重和贊賞,自信心就會大大增強。這是學生不斷進步的動力。同時也讓學生參與到自己評價自己、小組成員中相互評價的過程中。而且我們的評價不僅僅局限於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反思能力,使學生看到自己在發展中的長處,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新課改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改變傳統的知識講授型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