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因遇到了問題且需要解決而引起的。學生對遇到的問題有興趣,才有解決問題的願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們的積極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設置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問題的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具體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由於教學的內容、目的、任務、對象,時間等的不同,創設問題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下面列舉幾種來加以說明。
1、激疑引趣設情境。興趣激發靈感,興趣是發現的先導。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教師要善於設置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探求新知。設置這種問題,在於從興趣入手組織注意,使學生進入情境,產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例如,在教學「同樣多」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小明很喜歡小兔子,他家養了4隻小兔子(出示小兔圖)。今天,他到菜園里拔了4個紅蘿卜(出示蘿卜圖)給小兔子吃,一隻兔子吃一個蘿卜(邊說邊用線將小兔和蘿卜一對一的連起來)。小朋友們看看,有沒有多餘的蘿卜?有沒有還沒分到蘿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數和蘿卜的個數有什麼關系呢?這樣,根據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充滿童趣的問題情境,及其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同時激發了學生研究性問題的濃厚興趣,產生了「我要學」的動力,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2、舊中引新設情境。數學知識有很強的連貫性,每一個概念、性質、公式往往是在相應的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成發展的。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在聯系有關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舊中引新、設問激疑,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可以先出示准備題:有8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讓學生用豎式計算後,再引導學生思考豎式中的余數「0」是表示什意思。學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沒有剩餘。緊接著,將准備題正好的「8」改為「9」,作為新課的例題:有9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然後引導學生邊用教具操作邊思考問題:「這樣改動之後,題目意思變了嗎?為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結果怎樣?」這樣,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突出了演變點,由在除法計算時沒有剩餘的數來引出剩餘的數,為理解「余數」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幾乎收到了一點即破的效果。
3、步步深入設情境。步步深入設情境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一個個小問題,在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一步一步的深入學習、理解、掌握新的教學內容。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環節緊湊。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請班上兩名同學站在講台前面兩邊表演兩人相對走。教師發號:「齊步走」到兩個碰面為止。讓學生看了演示後,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是關於幾個人的問題?(小結:兩人,也可以是兩輛車、兩艘船等兩個物體)
(2)開始時他們站的位置怎樣?(小結:兩邊即兩地)
(3)他們是怎樣走的?(小結:面對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師喊「齊步走」表示什麼?(小結:一起走即同時出發)
(5)結果怎樣?(小結: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這樣,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理解題意,思維逐步深入,從而突破難點,使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自然。
4、揭示矛盾設情境。學習中的矛盾包括一個人已有的經驗、知識或預料、期待同新的課題之間的矛盾;課題內部已知與未知條件之間的矛盾;同時學習的兩種材料之間的矛盾;對同一個課題的不同認識之間的矛盾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揭示和呈現矛盾,把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就能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努力探索新知。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雞媽媽給兩只小雞分月餅,請小朋友用手指的個數表示每隻小雞分到的月餅個數:(1)有4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學生很快伸出兩個手指。(2)有兩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學生很快伸出一個手指頭。(3)有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這時,很多學生被難住了。有些學生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頭,說:每隻小雞分得半塊月餅,不到一塊,所以這個手指要彎一半下來。教師再問:你們能用一個數來表達這「半塊」嗎?所有的學生都搖了搖頭。這時,學習一種新的數——分數,成了全體學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們學習新知識的願望。
5、製造懸念設情境。一堂數學課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課的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遠,會怎麼樣?」學生答:「不好量,因為距離太遠,路程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那麼,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好的計量單位呢?下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製造懸念,短短幾句話,是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有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慾望。
6、深化知識創設情境。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和切實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可進行深化性的設疑。比如,在講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內容後,為了鞏固知識,可以把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然後問:「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學生回答為180°÷2=90°。又問:「對嗎?量量看」。通過度量,學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與它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啟迪了學生,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種方式外,教師還要善於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總是處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積極活動狀態,始終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創造一種良好的內外條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發起排除障礙、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他們積極思考的過程,當學生充滿熱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
雖然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內容要為目標服務,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目標,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不要為提問題而提問,為創情境而創情境,否則就達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⑵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有什麼特點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
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
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⑶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
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 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
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⑷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幾種方法
林旺小學林莉珠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計勾起學生求知慾望的教學,正如同捶打一塊冰冷的生鐵,而創設情境是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形成問題答案的慾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為此,下面來談談我在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幾種創設情境方法。 一、 利用教材資源創設生動的情境。 如在教《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利用教材上熊貓分竹筍的畫面,創設熊貓京京招待客人的情景。上課伊始,小精靈講述京京一大早采來新鮮竹筍,准備招待華華、盼盼、亮亮、紅紅幾位好朋友的事情;接著,小精靈提出:每盤應該放幾個竹筍?的問題,並請大家幫助小京京。動態的畫面,配以生動的講述,給學生創設了生動的熱情招待客人的情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二、 利用講故事創設生動的情境。 如在教《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時,我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把教材中 主題圖編成了一個猴媽媽分桃的故事:有一天,小猴和他的好夥伴下山去玩,走著走著,他們看到一棵桃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急忙摘了一些,興沖沖地回家了。猴媽媽看到孩子們拿回來了這么多桃,可高興了,說:今天,媽媽給你們分桃吃。這樣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課,同時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三、利用談話方式創設生動的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輕松愉悅的談話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系,使學生情緒飽滿地、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在教《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時,我是這樣與學生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春遊嗎?喜歡去哪春遊?學生暢所欲言,交流了各自所喜歡去春遊的地方,接著,出示春遊租船的情境圖,讓學生談圖中的小朋友去哪春遊,碰到了什麼問題?這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願望。 四、利用多媒體創設生動的情境。 如在教《平移》時,我利用多媒體創設游樂園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平移現象。 五 、利用生活知識創設生動的情境。 從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學生體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如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時,我是這樣創設生活情境的:春天來了,天氣暖和了,小草變綠了,小樹也發芽了,很多同學都想去春遊,三合小學的老師組織二年級同學去春遊,他們要坐船去。現在老師遇到一個問題:有四個班,怎樣坐船合適呢?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方案,接著,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班的同學坐一條船,怎樣按排呢?學生很自然就進入思考。運用情境,讓學生自由進行選擇,再根據選擇自行列式,符合認知規律,學習材料來自學生,學生感受親切,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六、利用游戲創設生動的情境。 游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一開始使以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投入整堂課的學習當中。如在教《克和千克》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讓兩位同學每人背一位同學進行一場比賽,學生積極地進行活動。 總之,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數學當中,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⑸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情景的創設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⑹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
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
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⑺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幾種形式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更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
⑻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情境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師角色的轉化。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裝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使每一位教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利用這種情境來提高學習質量,是每個教師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
關鍵詞:情境創設、有效情境、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採用競賽等方法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乘、除運算是二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於是可在練習中採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登山」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做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鞏固知識,而且使學生產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7的乘除法」時,當學生探究了計算方法後,我便設計小組登山賽——奪紅旗游戲。老師先說明比賽規則,各組做好准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快速計算黑板上自己組的題目,每算對一個就登上一個台階,看哪組同學能最快地到達山頂,奪得紅旗。在這個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地計算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要營造一種寬松的、適宜溝通的氣氛,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人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時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著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系,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課上,也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學生更能將郁積於胸的感情抒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