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小學教學有效性
[摘 要]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麼是有效教學」,「如何評價教學的有效性」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數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 策略
誇美紐斯說:「……假如沒有一個學生違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學習任何學科,我們就不會有發生厭惡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個人都會順著他的自然的傾向去發展。」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謀而合。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以最少的時間獲得學生的最大進步與發展,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評價教學的有效性
評價教學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它所關注的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為影響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和思維技能,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收獲或收獲不大,即使教師教得再苦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苦,而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那麼這樣的教學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
三、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形成有效教學的關鍵條件。有效教學本質上取決於教師建立能夠實現預期教育教學成果的學習經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有方,寓教於樂,「開竅」有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
那麼,如何使課堂教學散發吸引力?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呢?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從有效教學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教與學的關系入手。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的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同時教師也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的特點,去面對具有差異性的各類學生的特點。以下是筆者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想法
策略一:改革備課思路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眾所周知,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而傳統的備課重點是備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是從教師講的角度,而不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備課。這也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備課時首先要考慮這切課准備安排幾個學生的活動,每個活動怎麼安排;其次要考慮在活動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第三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或遇到哪些問題,老師怎樣進行調控,怎樣評價等;然後把以上安排寫出來,作為教師課堂上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一個基礎准備。即使如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再進行補充備課,寫出自己執教的體會和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樣的備課才是我們倡導的,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創造積極有效、開放互動的課堂氛圍
1、創設積極有效的課堂學習氛圍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愉快的情感體驗會使人精神煥發、思維活躍。課堂上,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都可能在師生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可以使課堂的氛圍既輕松又和諧。教師的語言要親切,運用商量的口吻,充分體現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系,不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2、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創造性活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是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於師生間良好的交往。交往與溝通,是教學的核心。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師生雙方思想交互、碰撞的歷程。在課堂上,他們彼此不斷捕捉對方的想法,從而產生交流、滲透,使學生通過動手、思考、表達,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換算》一課時,我曾經進行過嘗試。我出示了一枝事先買好的價值10元的鋼筆,要學生猜猜看我是怎麼付錢的。活動過程中,變換一定的條件(我有1張5元或我只有硬幣等等)。學生參與相當踴躍,利用學具,找出了各種不同面值人民幣的付錢方法。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人民幣的簡單換算,而且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又與生活融為一體,並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3、動態的開放課堂
在一堂關於《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公開課上,教師在預設教案時,設計了讓個別學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體,說出它的特徵,其餘同學根據他的描述猜猜是什麼立體圖形。教師並沒有考慮到學生可能無法較清晰地說出具體特徵。這時摸的同學不知道怎麼說,下面的學生很著急,有些學生坐不住了,開始發問「它能不能滾動?」「有沒有平平的面?」……然後教師順水推舟,抓住機會調整教案。學生興趣盎然的問答,活躍的思維成了課堂的亮點。
策略三:精練的教學語言設計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精心設計的語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講得清晰、有條理,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講得生動、活潑,啟發學生去追問、去探尋,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從而大大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創設這樣有意思的情境:古時候,有個父親為了獎勵認真學習的孩子,買了他們最喜歡的大餅。先取出一個大餅平均分成2份,給了老大一塊。饞嘴的老二說:「父親,我想吃兩塊餅。」於是父親把第二個餅平均分成4份,給了老二2塊。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說:「父親,給我3塊餅。」父親又把第三個餅平均分成6份,給了他3塊。這時老大說:「父親,四弟最小,應該給他6塊。」父親又將第四個餅平均分成12份,,給了老四6塊。老四甭提有多開心了,他覺得父親給他的最多。話音剛落,不少學生就按耐不住脫口而出:「他們都分得一樣多!」教師馬上問道:「誰能說說一樣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來嗎?」於是,整個課堂充滿了濃濃的探究氛圍。
策略四:擅於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學重點
1、突出重點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方面上去,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於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看電影」一課,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看圖說一說、算一算;例2是畫一畫、填一填。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情景中學習有關「8」和「9」的加減法。我們可以以例1為重點,師生共同探討得數是「8」的算式。對例2(教學得數是「9」的算式),老師要大膽放手,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塗一塗,說一說,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學生不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抓好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要從整體著眼突出單元的教學重點。比如教材第七單元「植樹」一課,教學「8加幾」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鞏固「湊十法」。由於在前一節課中已經重點講授了「9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生也初步掌握了「湊十法」,所以教學這節課,我們可以採取學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組交流的形式,來體會「8加幾」的多種計算方法,再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7加幾、6加幾、5加幾的計算方法。這樣,不但節約了教學時間,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教材中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 學中就應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 學中就應把這「新」的一點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突出重點不是只抓住重點而舍棄非重點,教 學中把教 材重點孤立起來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教學新知識就必須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舊知識 ,引導學生認識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突出重點。
2、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是有效教 學的重點
教學中的智力因素很豐富,例題中有,習題中也有年級教材中有,中低年級教材中也有。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這也是符合《標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實驗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標明讓學生「試一試」、「說一說」、「想一想」、「拼一拼」等等,這裡面就包含著智力因素,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例如新世紀教材第一冊《搭積木》中例題2就包含著很多智力因素,如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等。在觀察相碰撞求和圖後,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一輛車和一輛車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三輛車同時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四輛車同時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4+3=25。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幾乎每頁上都有。我們在教學中就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推理、遷移等能力。如果這些內容教師不讓學生去「試一試」、「說一說」、「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當作一個全新的知識去講解,就達不到教材對學生智力培養的要求,就不能體現教材的編排意圖,就達不到教學目的要求。
當然,以上幾點思考只是筆者個人的膚淺觀點。曾經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課,哪怕是千錘百煉的示範課,當我們課後靜靜反思時,總會覺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遺憾。然而,正是在不斷找尋策略、解決不足、彌補遺憾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飛躍。
❷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什麼
課程標准中確立了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需要教的。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種目標。圍繞三維目標,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中說:「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共同步入的一種審美境界,一種生動形象的、充滿感情的、充滿智慧的、充滿變化的教育藝術。課堂應既有知識的傳承,更有情感的互動和生命的對話。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碰撞、能力的達成與精神的鍛造,構成了課堂上跳動的音符,演奏出和諧美妙的生命樂章,演繹不可重復的精彩故事。」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可以說,把知識教到了,似乎也就完成了授課任務,那麼顯然忽視課堂所承載的其他方面。學生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尊重,學生的智慧是不是被啟迪,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了發展。我們的課堂可以是安靜的,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應該是活躍和熱鬧的,如果我們穿上新鞋走著老路,課堂必然成為灌輸式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學生接受知識是被動的。三維目標完成也是單一的。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缺乏任一維度,都會使發展受損,但這並不意味著三維對學生的發展的貢獻是等值的。因而,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原有基礎而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學科教材中蘊含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位數學教師教學《射線》,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活動情景: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上了一條線段的端點,讓學生閉目想像,從這個端點出發可以向左或向右無限延長。然後,教師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物體?有的學生答陽光;有的答夜間手電筒光;有的答天空的流星……最後,教師讓學生概括出射線的特點:一個端點,是直的,向一方無限延長。這樣的教學,很自然地實現了數學教學的兩個轉化:把生活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概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本課堂。我們的課堂不能唯課本,而是以課本為依託進行多方位的深度延伸,加強與學生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的聯系。其中,既要有內容的延伸、知識點的擴展,也有過程的展示、思維的發散。形式的靈活多樣,增進學生的生命體驗。
二、如何教
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它是本,我們許多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參對教材的說明理解的層次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地深入地鑽研教材,注重對教材的補充、延伸、拓廣、重組,並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磨課必不可少。所有名師的教學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全國名師王崧舟老師應邀參加「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教學觀摩研討會」,執教[清]納蘭性德《長相思》。王老師首先查閱網路和藏書,積攢下1萬多個評鑒《長相思》的文字。然後又深入研究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揣摩了《納蘭詞》,閱讀並深入剖析了朱光潛的《詩論》,朱自清先生的《說詩》,倘若沒有細讀的底子,倘若不曾走進納蘭的生平空間,倘若無法將《長相思》和納蘭的其它詞作建構起互文關系,我們一定看不到長相思課堂上的靚麗與精彩。當然,這些背後融入了王崧舟本人對自身的生命感悟、價值的取向。
如果我們也可以這樣深入備課,達到文本的言語出像出自自己之口,文本的精神內涵,好像出自於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的課堂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的豐滿、更深刻,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一定是張弛有度,信手拈來盡可驚。我們也更不必擔心學生提出一些自己沒有知識儲備的問題,胸有成竹,自然自信滿滿。
其次,重點、難點把握好。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要知道本節課,重點是什麼?難點又是什麼?有時重點就是難點,有時重點不是難點,重點的地方怎麼重起來,難點的地方不能繞著走,要把難點深入淺出的破解開。一節課講完了,不能讓學生只是知道有這么個知識,至於如何運用,至於迷惑的地方老師也沒講開。重點不重,難點依舊難,那麼課堂是何來高效,很可能是無效的。長春版小語教材,內容很豐富每冊基本都是安排十二個板塊,有的是十一個板塊。內容文質兼美,但有些內容也很深,如《苦糖》,學生苦澀回憶的缺席,也是情感理解的缺失。怎麼來處理呢?如何讓學生感同深受?這就是教學的難點。
再次,要有一種洗課的意識。當我們的備課足夠深入之後,積累了很多資料,也會產生很多教學構想,這時洗課就很重要。課前的洗課,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東西,使課堂不臃腫,提高課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
取捨要准。哪些可以不教,一定要有一個意識,一定要學會忍痛割愛。該講哪些,追求一種簡單、豐滿、統一。關鍵是要找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線或點,然後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執教《清平樂・村居》一課。整首詞這個「醉」字是關鍵,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醉字組詞:喝醉、陶醉、沉醉。誰醉了?為什麼醉?對我們來說,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是很平常的,為什麼翁媼會醉?作者也會醉呢?辛棄疾寫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也就自自然然地引入進來了。這一個「醉」字,是全文的靈魂。抓住了它,以它為發散點。整首詞就形散而神不散了。
構建高效課堂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教師情緒對課堂的影響。魏書生老師在《提高笑對人生的能力》一文中說:「積極樂觀,笑對人生,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學生性格開朗、樂觀。」其實,一個老師心境如何,對於課堂教學效果會產生很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心理學家曾經做過測試,擁有良好心境的教師,由於心境的自我內化作用,會感到班級的「調皮生」也不再那麼讓人討厭,對「後進生」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這樣就有利於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處於亢奮狀態,必然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心境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必然也就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情緒可以是昂揚高亢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脈脈溫情,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教師的靈魂在場,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帶動學生的思考,才能使心的溝通和碰撞得以實現。
❸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❹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小學教師怎樣開展教育研究
近年來,雖然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方興未艾,但是現有中小學教育科研基本上是參照大學或專業研究機構的做法,
還沒有形成自身獨特的應有的運作方式。中小學教育研究有其不同於太學和專業研究機構教育研究的特點,中小學
教師的教育研究範式也不同於專業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範式。那麼,中小學應該形成怎樣的教育研究運作方式,
中小學教師應該怎樣開展教育研究呢?
一、中小學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
面對信息技術給人們的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所帶來的深刻變革,面對知識經濟對創新能力的呼喚,面對基礎教育課
程的重大變革,今天的教師該怎樣當?我們的答案是:必須做研究者。
但是,不少教師認為我們有「課程標准」之類的東西,有專職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教師的任務
就是「執行」和「操作」,沒有必要去研究。顯然,這種認識不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也是片面的、不正確
的。那麼,教師為什麼應成為研究者呢?
1、教師的專業實踐僅依靠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的工作是一門專業,而專業活動有賴於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同時,專業活動的高度復雜性,致使專業活動存
在大量理論上的未知領域,而專業人員單憑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難以解決實踐情境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具體問
題。因此,專業實踐要求專業人員一方面要掌握運用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專業理論基礎上要進
行創造性的探索,解決原有理論未解決的實際問題,不斷地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把專業服務和專
業研究融為一體,專業工作者不但是專業服務人員,而且是專業研究人員。教師作為教育專業人員,他們既是教育
專業理論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又是這種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
2、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是一個再研究的過程。
教育科學理論揭示了教育現象的一般本質與規律,因而可以指導教育實踐,但由於教育科學理論並不能預測充滿不
確定性的每一個特殊的教育情境,因此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並不是直接的,要有一個中間環節,即創造性地運用
教育理論的環節。這一特殊的環節也是一個研究的環節,是解決如何把理論運用於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如關於教
學模式、教學策略以及先進教育經驗、教學策略以及先進教育經驗、教改成果的推廣研究等。這一研究環節就中小
學而言,主要應由中小學教育實踐者承擔。
3、在研究性變革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名農村中學的校長,也是一名語文教師。在長達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邊從事
實際工作,一邊堅持教育理論研究,一生中寫了41本書,600多篇論文。他的研究工作,始終立足於學校日常教育
實踐,在研究性變革中創造出輝煌的教育業績和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而生動的教育理論。
學校生活是教育理論創新的沃土,教育實踐是教育思想的源泉。然而,並非所有的實踐都能產生鮮活的教育思想,
都能促使「個人實踐知識」的不斷更新,只有研究性變革實踐,才是鮮活的教育思想和正確的「個人實踐知識」生
成的不竭的源泉。研究性變革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從一個農村中學的教師成長為
世界一流教育家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示。
育人的過程與研究的過程是統一的,割裂了兩者的聯系,教育勞動就會缺乏創造性,教師職業就會喪失內在的尊嚴
和幸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
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每個人總是生活在這樣的兩重世界:
實然世界與應然世界、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教師從事研究的過程便是超越實然、追求應
然,超越現實、追求理想,超越物質、追求精神的過程,是獲得事業發展、創造生命價值、體驗人生幸福的過程。
二、中小學教師應該成為什麼樣的研究者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有三種主要的活動形式:教育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研究活動。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因
為要更好地育人,就需要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需要提高
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因而也就需要學習和研究。
處於「教育教學——科 研——學習」這一連續體中的中 小學教育科研,具有不同於高校 和研究機構的教育科研
的旨趣 和特點。中小學教育研究的主 體,不是專業理論工作者,而是 所有的教師和管理者;中小學教 育研究的
選題,不是來自於上級 教育行政部門的布置和理論文 獻,而必須來自於學校改革的實 踐;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目
的任務,是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是解決學校與教師面對的發展問題。而以研究的態度和方式去解決學校發
展與教師教育實踐中問題的過程,就是科研的過程。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當然也期望發現規律,獲得教育科研的理論
成果,但主要的並不是為了建構系統的教育理論,而是更關注改進工作,獲得教育質量提高的成果,更關注提升自
我,獲得教師和學校發展的成果。
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層面,「發現」是研究,「應用」(應用理論去解決現實問題)也是研究。專家學者運用
科學方法,描述和解釋教育現象,探索未知,發現規律,是研究;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當事人,對自己的教育行為
不斷加以總結、反思與改進,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創造獨特的教育藝術,更新個人的實踐知識,同樣是一種研
究。而且,後者是不同於前者、不能為前者所替代的重要的研究。一個重在描述、解釋教育現象,建構理論;一個
直接指向實踐,追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一個以旁觀者的身份,對別人的教育教學活動加以解讀;一個
置身於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動中研究教育。一個強調運用科學方法,系統收集、分析並解釋資料,以獲得可由
他人重復經驗的結論;一個更多地建立在反思的理性的基礎上,強調個人內在的對教育活動意義價值、運用方式的
自我解讀、批判與反思,以及同行之間的對話、交流,以不斷突破原先的認識框架、僵化的思維方式等,獲得自我
的專業內涵的提升和教育實踐的改善。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不宜用專家學者旨在建構理論的研究範式來規范教師
豐富多樣的個別化研究之路,不能用專家學者的研究範式來排斥、否認教師的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價值。
三、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方式
中小學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種提高教育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應用研究,主要是一種以解決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實
踐中運用的適用性和可行性問題的發展研究,是一種以解決具體教育問題為主的微觀研究,是一種在教育實踐活動
發生的現場進行的「現場研究」。總而言之,是一種以學校所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范圍,以
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要力量,並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於學校教育教學的校本研究。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的特點
和定位,決定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完全相同於專家學者的教育研究方式。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特點和定
位,中小學教師自身的條件,決定了中小學教師更適宜於運用下列教育研究方式從事教育研究。
1、行動研究。行動研究並非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革新,與
「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謂行動研究,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由於行動研究的課題來自於教育實踐的需要,容易調動教師研
究的積極性;研究創造性地運用理論來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能夠使研究的目的與教育教學工作相統一。 由於行動
研究強調「行動」與「研 究」的結合,因此它可以成為溝 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縮短理論 與實踐的距離,促進
理論與實踐 的結合。由於行動研究特別強調 實踐者的參與,主張在日常的學 校生活和真實的教育情境中邊 行動
邊研究,因此有助於促進教 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成為研究 者。由於行動研究以改進教育教 學工作為首要目
標,因此它可以 幫助研究者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 展。由於行動研究不是某一特
定 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對教師是一 種「規范」的解放。行動研究的過 程既具有系統性、又具有開放 性,其研究
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 性,可以靈活地使用多種研究方 法去實現研究的目的。
行動研究的特點和優勢,比較適合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務和特殊性,因而是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研
究方式。
2、經驗總結。教育經驗總結 的目的在於正確描述(把握)教 育實踐中的事實及其產生的過 程,揭示事實之間的因
果聯系,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並 力求能指導以後的進一步實踐。 因此,完整的經驗總結的過程, 應當
包括整理事實、解釋事實和 抽象事實三個環節,它也代表著 經驗總結的三個層次。
以往中小學教師比較重視教育經驗的總結,近年來卻對經驗總結有所冷落,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實上,許多著名教
育家都是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總結自己的實踐,去探索教育的規律的;許多優秀教師也都是在不斷總結自己的教
育實踐經驗中認識和把握教育規律,並不斷成長的。廣大中小學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
如果他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科學地開展經驗總結研究,無疑有助於我們認識教育規律,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質量和效益。教師的教育研究在呼喚著經驗總結研究的回歸。
3、「合作研究」。這里指的是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合作開展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需要理論的指導,特別是
教師初涉教育研究時,更需要理論工作者的幫助和建議。「合作研究」可以促進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的對話與
理解,改變各自固有的認識視角和工作思路,拓寬各自的視野,有利於克服實踐的盲目性,增強研究的時效性,使
教師的教育研究具有較高的起點。
「合作研究」可以使中小學教師與教育理論工作者雙方取長補短,有利於激活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實踐思維和教育實
踐工作者的理論思維,形成集體智慧的優勢,「合作研究」是溝通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橋梁。
4、「教例研究」。教師首先以「記敘文」的方式,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進
而以寫「記敘文」的方式,對「教例」進行研討和分析;最後,通過對特殊教例的分析,得到新的發現,或者通過
對一類教例的積累和研究,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教例研究通過個別到一般,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由表及裡地
揭示寓於具體教育情境之中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在規律,是一種「臨床教育學」研究。實踐證明,教例
研究是一種適合教師的並能有效改進教師教育行為的研究方式。
5、「敘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以敘述自己的教育生涯為主,在自敘中研究自己的教學
行為,通過自我研究,總結和提升自己在教育上的經驗和教訓,以改善自己的服務質量。
「敘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要求教師從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對問題的解決形成初步的設
想,增強行動的計劃性、預見性;又要求對行動的效果進行觀察,並根據觀察記錄,思考自己的行動是否產生了效
果,還有可能產生怎樣的效果,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從而對行動設想、方案進行批判性的、持續不斷的檢驗
與修改。在這個過程中,「敘述」既是「行動」和「反思」的記錄,又是批判與反思的基本途徑。「敘述」具有強
制「反思」的功能。「敘述」與「反思」貫穿在教師的研究性變革實踐的始終,成為教師克服習慣性思維,獲得專
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四、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總結與表述
目前,以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範式為參照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現形態是文本化的,並僅限於研究報告、學術論文
和著作,其他的只能作為附件;而中學教師側重研究的是生動的、鮮活的、異常復雜動態變化著的實踐問題,研究
報告、論文和著作不只是教育科研成果惟一的呈現形式,經驗文章、教育隨筆、教育日誌、案例、說課方案、評課
意見、考試評析、教育辯論、教育規劃、校本教材、課件、教具等,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現形式,甚至教師依據
新課程理念上的一節充滿智慧的課,其實錄被作為教師教育的教材,不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動呈現形式嗎?
應該指出,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不能把教育科研等同於寫文章。教師的科研成果總
結,首先是「做得好」,其次才是「寫得好」。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是具有個性意義的「紮根理論」,從內容上
看,它是對教育經驗的積累、篩選和提煉,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產物,除了有一定的理論闡述外,應有教師自
己的「話語系統」,它是在質的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師內心體驗的、情境性、過程性的描述,它源於實踐,
高於實踐,既能有效地指導自己學校的教育實踐,又對於廣大教師具有遷移作用。
這里,我們就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常見表現形式及其特點略作介紹。
1、經驗文章。經驗文章是通過總結成功經驗而寫成的文章。經驗文章重在專題,實用性強,自由活潑。
經驗文章的結構一般包含三大塊:論題,事例,分析。論題 要有價值,要新穎,要化大為小。 事例要上升到規
律,例子不能太 單調,要能夠從不同側面充分說 明經驗。分析要找出事例和結論 之間的必然聯系,看它們是怎
樣 成為經驗的。不僅要說出操作方 法,還要說出它的適用范圍和普 遍意義。
2、教育隨筆。教育隨筆是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感悟、得失以及心得體會的記錄,也可以記下自己
沒有參與的事實現象和行為過程等。
教育隨筆靈活、短小,一般是為一個材料而敘而議。常常是作者自己的「思維體驗」和「技術專修」。除寫自己的
經驗外,也寫失敗的教訓和其他心得體會等,但不以理論性、思辨性為主,而是以記敘現象、過程為主,議論只是
點睛之筆。
在結構上,教育隨筆有的以記敘為主,重在記下有關的教育教學的現象和過程,篇末簡單表明自己的觀點;有的以
議論為主,敘事簡略,只是議論的引子,著重要說的則是感受和感想。教育隨筆事例要新穎、典型,內涵豐富,議
論要科學、精闢、水到渠成。
3、教育評論。教育評論是對有關教育教學思想、現象、言行和教育教學個例等進行評論的文章。教育評論傾向於
對主體以外的事物作客觀評價,說長論短,激濁揚清,分析出好壞正誤。它帶有一定的理論和思辨色彩,但不需要
有完整的理論系統,大多是一事一評的小型之作。
評論的結構類似於學術論文(包括緒論、本論和結論),但大多是一個事例、一種現象的「小評論」。評論的對象必
須有價值,即有典型意義,有豐富的內涵,有新異色彩。寫教育評論要注意選准角度,深入發掘,找出其多種屬性
中最本質的屬性。教育評論的語言表達要分寸適當、深刻犀利,發人深省。
4、教育案例。案例是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寫作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
強溝通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專業化水平。
教育案例的結構包括標題、背景、問題、問題的解決、反思與評論等部分。國內外課堂教學案例撰寫的結構多種多
樣,但分析其本質特徵,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個部分組成。案例背景主要介紹案例發生的時
間、地點、人物等基本情況,交代案例研究的方法與主題等。案例描述主要是描述課堂教學活動的情景。案例分析
是關鍵,主要是運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其內容可以是自己對案例的思考或運用理論進行闡釋,也可
以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撰寫教育案例時,要注意使用過去時態,將有關情節按一定結構呈現出來,不要就事論事,要就事說理;案例立意
要新,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分析要實事求是,有針對性,突出重點,抓住要害,揭示主題,找出依據,支持
自己的觀點。
(來源:《課程教學研究》2005.6)
❺ 如何提高小學教育的有效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❻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❼ 如何加強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有效性
一、抓思想作風建設,樹立向師德要質量的意識
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敬業精神,不斷增強教師教學質量榮辱感和培養人才責任感、使命感。學校要旗幟鮮明的講質量,大張旗鼓的促質量,扎扎實實的抓質量,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求生存的指導想不動搖,真正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永恆的中心工作。
二、抓學校制度建設,樹立向管理要質量的意識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制度管理學校是現代管理的要求。學校要依法健全校內管理體制,規范決策程序,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健全學校監督機制。科學的管理制度,不會因為管理人員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它所帶來的好處就是避免了「人治」,傳承的是一種管理文化,在學校管理中具有平等性、權威性和強制性。
三、抓幹部隊伍建設,樹立向管理要質量的意識。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名不合格的校長,也能毀掉一所學校。校長要以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職責,扎扎實實的抓好學校管理工作。校長要帶領班子成員自覺服從工作原則,嚴明工作紀律,確保政令暢通,干好分內工作,以良好的班子形象影響、教育全體教師,打造勤政、廉潔、務實、創新的領導班子集體。
四、抓骨幹教師隊伍建設,樹立向優質教學資源要質量的意識
骨幹教師是學校的財富,是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學校要充分調動和激發骨幹教師工作積極性、創造性,使他們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生力軍,成為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幫帶的優質教學資源。
五、抓「有效課堂」教學,樹立向課堂要質量的意識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而有效課堂又是關鍵。有的教師教學質量低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無效課堂」教學。因此,學校要把「構建有效課堂」當作抓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並通過教研活動、檢查考評、總結匯報等一系列措施,切實把有效課堂抓出成效,使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
六、抓常規管理,樹立向過程要質量的意識
教學常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因此,學校要進一步規范和優化過程管理,認真落實備、教、批、輔、考、評等各環節,特別要注重平時的督辦檢查、評比、總結等環節。
七、抓教研教改,樹立向科研要質量的意識
教研教改要以「構建有效課堂」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扎實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研究活動,以提高教師素質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形成人人參與教研,個個投入教改的良好局面。
八、抓考風考紀建設,樹立向評價公平要質量的意識
不端正考風考紀,教學質量評價就不公平;端正考風考紀,校長重視是關鍵。事實上,考風和教風、學風、校風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良好的考風,其他之風也就會大打折扣。
九、抓教學時間規范,樹立向時間要質量的意識
書要時間讀,作業要時間寫,知識要時間鞏固,沒有時間做保證都無法實現。固然不贊成時間加汗水,但沒有必要的時間做保證,談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話。
十、抓安全保障,樹立向平安要質量的意識
平安不保,何談質量?只有平安的校園環境,才能集中精力和心思抓管理抓教學,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不但經濟上會受損失,精力上也會牽扯進去,教育教學就會受到沖擊和影響。
❽ 怎樣增強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那麼,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注重培養學生自信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的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培養自己的信念、意識,個體的潛能也才能得以釋放。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他們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充滿活力。
教師每一句激勵的語言、每一個贊賞的眼神、每一個鼓勵的手勢等,都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一般來說,成績不好的學生不敢在課堂上發言,怕說,更怕說錯。而我在教學中卻有心多讓這部分的同學回答問題,特別是一些簡單的問題,我會把更多的機會讓給他們。使學生真正感覺到,在課堂中沒有嘲笑,沒有羞辱,沒有指責,從思想到行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鬆,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數學課上,有這樣一道應用題:一個車間要生產144台彩電,工人們每小時裝配18台,經過5小時,還剩多少台沒有裝?這是一道比較簡單的兩步應用題,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學沉不住氣了,紛紛舉手要求發言。甚至還聽到這樣的聲音:「這么簡單的都不會做,真笨!」這位女生更是漲紅了臉。為了給這位女生爭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學們安靜,然後轉向那位女生說:「你做的並沒有錯,只是還沒做完。」聽了我的話,全班同學都愣住了,個個都睜大著眼睛。我告訴學生,她這一步是先求這個車間裝配完所有的任務所需的時間,現在裝配了5小時,還要裝配8-5=3(小時),那麼沒有裝配的就是18×3=54(台)。經這樣解釋後,這位同學很高興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於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體會到敢於發言、敢於表現都是光榮的,這樣,同學們課堂發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二、著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什麼都是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需要而組織進行。在課堂學習中,合作小組常常表現出不善於合作的狀況。一次,在學校組織的賽教比賽中執教老師請學生小組合作時觀察到以下現象:有的學生托著下巴冷眼旁觀,有的學生溜到別的小組,有的東張西望……所以,教師在平時要採取策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1)鼓勵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都能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清楚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積極承擔自己扮演的角色。對那些內向的、怕羞、不敢說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點撥。(2)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有困難了。首先,要樹立傾聽的意識。教師應該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而傾聽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種方式。其次,當眾口頭稱贊那些願意認真傾聽他人的學生,建立起榜樣。最後,評一評哪些學生學會了傾聽。(3)達成共識。讓學生對組內的認知沖突進行有效解決,從而解決問題,理解知識,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
三、貼近生活,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於生活,存在於生活,並且應用於生活,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雖然生活中「分一分」的現象比較普遍,但是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卻很少去關注它。即使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儲備了這方面的經驗,也不一定很豐富,更何況這種經驗還處於凝固狀態。從這個角度說,學生學習「分一分」的相關知識需要我們給予激活。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讓他們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親自去超市買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將數學「回歸生活」 ——學生直面營業員阿姨裝東西的過程,從而獲得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動經驗,這不僅豐富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為他們探究新知也做好了准備。教學時,我順勢把生活中的「分」搬到數學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現場模擬購物情境,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同時,已經把生活中的「分一分」的現象提升到專門研究的數學思想方法上。通過實踐,讓我深深懂得,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情境創設,適時積極地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從事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經驗並逐步抽象為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回歸現實生活,展示一個個生動的生活畫面,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探究學習的綠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總而言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只要我們採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能得到強化和提高,創造性思維就會得到發展,創新能力就會逐步形成,也就能夠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❾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