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科技活動中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
「中小學都要積極開展科學技術普及
活動。」同時指出我們培養的人才「都應該不專斷追求新知,具有實屬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我們認為「教育的目的始終在於培養科學的創新能力」。
科技活動是一項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動手實踐到探究討論,以及感受成功的結果,情感動力都推動著學生自發的求知慾。因此採用科技活動方式的科學教育是當前課程改革切入口的捷徑之一。
科學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基礎。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科技輔導員必須主動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科技教育發展的新途徑和方法。
一、通過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通過科技活動點燃學生智慧火花 三、通過科技活動提高學生創新熱情
㈡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小學技術科學素養教育教案擴展閱讀:
科學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
1、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
2、崇尚真知。重點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等。
3、理性思維。重點是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4、勇於探究。重點是有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等。
㈢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內涵
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將科學課定格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理解的科學素養是指「會讀能寫」。如《英漢教育詞彙》解釋為①識字;②讀寫能力。《西方教育詞典》則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
195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赫德在一篇名為《科學素養:它在美國學校的意義》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學素養這個名詞來描述對科學的理解,並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作為重要的問題提出來。1970年,赫德對科學素養的概念選擇了「科學啟蒙」這個詞,認為科學教育的廣義目的是培養一個啟蒙的市民,能夠使用科學的智力資源去產生一個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理解科學事業,認識科學知識是不斷發展的,以有用的途徑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假說、定律和理論,認識科學中系統研究的價值,認識探究過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論的關系,用文化、社會和歷史的觀點看待科學事業的需要,認識科學繁榮的文化條件與科學事業的普遍性。目前,人們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學知識(概念、定律、理論等),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過程技能與思維方法,價值觀,解決社會及日常問題的決策,創新能力,科學、技術、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倫理與情感。研究專家把科學素養劃分為方法論的、專業的、通用的、技術的、業余的、新聞報道的、科學政策的等。我們認為,小學科學所講的科學素養主要指通用的,即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1、把握啟蒙性
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啟蒙課程」,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2、體現開放性
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是指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說,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將隨著教師、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與具體情況而展開。因此,科學教育從目標、內容、過程、結果到評價都應體現開放性,既要有一定的目標與要求,又不能拘泥於這些目標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適當的機動與靈活性,使教學過程跟隨學生的學習過程,緊貼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成效。
3、注重探究性
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於科學素養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因此其教學過程與單純傳授知識的講授課相比,也應該有所不同,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師引領探究向學生主動探究發展。
4、追求整合性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但我們也要注意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與人文精神的整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啟發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從而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5、突出應用性
科學來源於生活,也終將應用與生活,突出應用性,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的觀念;其次,要讓學生懂得:「我們現在所學的科學就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6、理解主體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是指在科學學習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收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到科學知識的同時,習得開展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並培養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㈣ 科學素養對小學生很重要,如何培養離不開這4點
當今時代,人們從小就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科學素質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早期的科學教育會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
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結構同一般公眾相比,有其獨特的群體特點,例如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具有學科化傾向、學生間差異明顯等。因此,面對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如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尤其重要。
1科學課程
小學階段的課程也有涉及科學技術的,但是只有科學課是專門的、集中的、定位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課程。
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積累和經驗中所得到的科學知識,對於自身科學素養的提升是有益的,但這種認知又具有明顯的不足。一是以零散的方式儲存於自己的經驗體系中,比較凌亂;二是往往就事論事,遷移性弱,比較膚淺;三是主觀性強,缺少理性分析甚至形成某些錯誤認識,比較片面。
因此,以課程形式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極為重要。如果學生長期得不到正確引導,錯誤便會在他們的意識中不斷重復進而強化。此外,雖然小學科學課的內容幾乎全都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但是如果沒有科學教師的點撥,他們能夠自己從生活中發現這些不經意的科學嗎?所以,小學的科學課程,從量和質兩個方面保證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通過課程系統地、分層次地學習,才能保證學生對科學認知的邏輯性、全面性和科學性,保證自己所確認的內容是正確的。如果自己所確信的內容本身就是錯誤的、不科學的,還如何期望用這種認知去建構更為廣闊的科學?所以,科學課程必須成為小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關鍵。
但是,科學課程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的,旨在從生活經驗出發,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精神。如果單靠科學課程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完全不夠的,我們應該放寬視野,懂得處處留心皆科學,事事都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
2科學閱讀
在小學階段,閱讀通常是語文教師所提倡的活動,通過學生閱讀,實現學生的語言積累、文學積淀、知識拓展。一種較高水平的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強調平日的養成,通過一種日臻內化的模式逐漸提高。有效的閱讀是學生與文本的交流,這個過程包括了學生的回憶、想像,更包括了學生的思考,以及自身精神對文本內涵的感受與體悟。
就科學閱讀來說,把握其內涵是首先要做的事情。科學閱讀是指向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閱讀行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回顧科學素養的幾個關鍵要素,從而明確學生的科學閱讀應該從哪裡開始。
人類除條件反射外的一切行為都是以認知為基礎的,尤以知識性認知為主。科學閱讀也要從科學知識入手。首先要閱讀與科學知識直接關聯的內容,這些關於科學知識的閱讀內容,不是那些專業的物理知識或化學知識,也不是關於如何邁開雙腳走路的知識,而是最基本的科學知識,這個「最基本」應當結合並滿足閱讀者的生活狀態。然而,這個「最基本」的標準是什麼很難界定,因為我們無法從無限的知識中選擇一些出來,然後畫上一條線,對人們說「由於你不知道這些知識,所以認定你為不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人」。另外,科學知識是無限的,更是在不斷發展的,彼時所需的科學素養,此時並不一定適用。由於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等不盡相同,我們每個人所處的「此時」也不盡相同,那麼很難為所有人劃定一個共同標准。
3科學技術活動
這里說的科學技術活動,是指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科技製作、創造發明、科技論文、實驗報告等活動。這類活動不同於科學課程中的科學實驗,不是對教材內容的驗證、探究,而是一種脫離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非教學活動。
科學素養不僅包括對科學知識的了解,還包括對研究過程和方法的了解,必要的操作方法與技能也都是必需的。從教材、教師那裡,學生已經能夠獲得較為完善、准確的內容,但如果學生能夠親自參與實踐操作,將所學所得在科學技術活動中加以利用,他們就可以獲得更為真切的感受。
其實,科學技術活動就是給學生一個平台,激發他們的科學精神。它需要調動學生本人的整體科學素養,讓學生提取自己關於科學的一切認知,尋找或實踐操作技術和方法,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科學素養有一個綜合系統的提升機會。在科學技術活動中,學生通常都會表現出極大的參與性,因為他們經常能在其中發現不一樣的東西,甚至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傳統的科學技術活動有許多,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都有不小的促進作用,如科技文化節、科技創新節、科技論文比賽等。
如今,小學又興起了另一種形式——科學技術類的校本課程,一些學校甚至還成立了科學技術社團,雖然它們與科學課一樣都有教師的課堂教學,但是差別極大。這種科技類校本或選修課程,大多以活動或項目形式出現,這種方式在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的作用非常明顯。因為在項目活動中,學生能夠將動力與興趣相結合,從而更容易開展創新性活動。
4生活實踐
如果以上關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主要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方面的話,那麼還應當注意一下「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如果一個人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精湛的科學技術,卻打心底就排斥、不認同科學,那麼他依然算不上是一個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人。
科學素養理應包括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贊同與認可。在生活中,他能夠自覺地運用科學思維進行思考;在實踐中,他將生活本身當作一門關於科學的學問,將在科學課程、科技活動中學到的知識與思想帶到生活中來。比如做事要嚴謹認真、推測要有根有據等。如此,科學素養才能真正內化於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㈤ 如何開展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一個重要活動。積極引導小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學校風靡的航模,小發明等科技活動,就是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但這些活動需要投入相當大的師資、場地、時間等,同時針對小學生綜合科技實踐能力不強等特點,對於普通小學來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則打破了這些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並實現了小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強調小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的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一、設置科學合理的綜合實踐活動項目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前提
綜合實踐活動這種開放式教學,能營造學生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培養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肯定學生的「際新立異」、「異想天開」,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學生的刨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設置綜合實踐活動項目一般應遵循四個原則:
1、承古揚今的原則。為進一步認識、繼承、發揚民族的歷史和傳統,課程項目要立足本地,挖掘當地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項目,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認識、熱愛家鄉的文化歷史,從而認識熱愛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比如:剪紙藝術、戲曲研究等。同時更應該與現代科學相銜接,使學生不脫離現代科學新時尚,可以利用科技活動室和科學實驗室,配置電腦、簡單機械加工工具、科普圖書、實驗器材等,如設立航模、科技小製作、科技畫報等小組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對科學的研究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科技的熱情;還可以設置科學探秘項目,如星空觀察、氣象觀察等,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參與科學實踐的能力。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開設的項目應密切聯系生活,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悟生活、體驗生生活、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防範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精誠合作、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品德。比如社區周圍綉品加工廠多,就可以設置毛線綉興趣小組;離郊區近容易搞到種子、葉子,就可以設計種子粘貼畫小組和樹葉粘貼畫小組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
3、活動與學科知識整合的原則。進一步與學科教育相銜接,做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學生獲取的知識得到延伸、綜合、重組和提升,知識技能得到拓展和加深,項目的開發設計都充分考慮到與學科知識整合,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情感。我們現在所用的各科教材只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範例,還有大量的知識需在課外得到補充,因此,我們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延伸學科知識,使之與學科課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設置之前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座談會、走訪等方式進行論證,以確定設計項目的合理性、科學性、趣味性。比如:學生科學教材中學習動物和植物的相關知識,而實際生活中孩子們很難有機會親自飼養小動物和種植植物,對它們的生長、繁殖特徵僅限於書本上說的,如果在校園內開辟一個小小的飼養角和種植園,利用實踐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種植和養殖實踐活動,則能極大的提高孩子們學習、研究的興趣。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播種、施肥、澆水、除草、間苗、除蟲等自覺管理行動,親歷花草的生根、發芽、出苗、長葉、拔節、開花、結果的全過程和動物的生長繁殖等,寫觀察記錄、小論文等。在管理中,觀察它們的生命周期,了解它們的生長規律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從而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
4、自願申請參與的原則。學校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意願,讓學生從興趣出發進行自主選擇,因為不少項目需要同伴之間的合作,充滿著探索,培養著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對有些項目不能按學生意願選擇的要注重對學生的特長等方面做好適當的調整,重在讓學生在參與和合作過程中獲取體驗和感悟,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
二、充分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1、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自定計劃,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地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活動中以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製作」、「想像」、「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對新課改進行體驗和感悟。在活動中,同學們不僅鞏固了學科知識,還可培養他們質疑、觀察、實驗和提出實際方案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習慣,提高了「發現」的興趣,敢於去嘗試解決問題。通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讓他們親身體驗抽象的理論如何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答案,享受成功的興奮。
2、培養了創造性、開發性思維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孩子們手腦互動,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性。也就是學生們富有幻想的東西,通過動手設計與製作變為現實,達到心靈手巧、觸類旁通,打破了「創造發明」和 「科技創作」的神秘感。在實踐操作中感悟培養操作能力。也就是在切身實踐創作過程中,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求知慾和創作熱情,體驗動手勞動的樂趣。它涉及多個學科的不同知識領域,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實施索質教育的有效載體。比如科技小製作,想製作一件作品必須有相當豐富的學科知識,再就是必須論證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美觀性和實用性等,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同學們的創造性、開發性思維,都需要各種科學知識。在這各製作的過程中,追求的是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沒完成一件作品都大大的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3、提高了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多項目是需要准備大量的材料、搜集整理大量的資料、處
理大量復雜的信息的,原來等靠慣了的學生搜集資料是被動的,有些雖然搜集的資料的覆蓋面很大,但是卻不善於整理等等問題,一度讓老師們多實踐活動有很多的抱怨,但是一旦孩子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就會全身心的投入,有的孩子有原來上網只是會玩個游戲、打個字什麼的,現在能熟練的應用搜索功能查找資料,學會了查找的方法,製作表格,解讀實驗數據;有的孩子原來積極性高漲,做事卻毛手毛腳,通過活動懂得了做事之前要有計劃、有目標,做詳細、周密、全面的准備,而不能雜亂無章,草率行事。從學生的成果資料展示中,我們能較好的看到:學生已能夠做到主動的有目的地搜集,並把搜集的資料整理歸類,選擇有價值的資料向大家展示匯報。
4、提高了溝通與合作能力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
綜合實踐活動為營造師生共同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的環境氛圍,建立對話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提供場所和展示平台。教學過程是知識的建構、生命的碰撞的過程,更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項情感的交流過程。採用小組的形式,圍繞學習活動、進行合作性學習,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情感性、社會性的發展,增進學生間的理解和交往。而將學生置於日常社會生活的實際情境之中,是吸引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最有價值的萬法。比如:學校科技網站製作中,就需要小組的各位同學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博眾所長、取長補短。組織能力強、有領導才能的同學負責組織、策劃;動手能力強的同學負責編程;思維靈活、細心的同學負責編輯;有美術特長的同學負責繪制、海報設計製作……在一個小組內,同學們總有一展所長的空間,從討論、發掘題材,到製作、編程,到包裝、推薦,那些原先不愛說話的同學如今都能自如地表達,並與同學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小組內進行交流,共同研究和尋求答案,加強了集體學習和團結。在活動中不僅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且同學們的體驗到了相互交流、團隊合作的樂趣。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更要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努力尋找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結合點和滲透點,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實踐、創新,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上播撒科學和創新的種子。
㈥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當今社會發展越快,學科分化越來越細致,科學課的正式開設,「科學素養」這個名詞應運而生,那麼到底什麼是科學素養呢?
素養被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能力和行為模式。是指人們在工作、生活、活動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理解和運用印刷信息開發自己的知識潛能的能力。
科學素養一詞是由英文翻譯而來的。英語中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跟學者有關,指有學識,有文化;另一種是真對一般公眾而言的,指能夠閱讀,能夠書寫。在新的課程標准里北京師范大學郁波教授是這樣給科學素養定義的,科學素養有三個層面的解釋:一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基礎學科知識,二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三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生活方式。
據我分析,科學素養就其概念本身有其鮮活的一面,這和科學技術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是息息相關的。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
明確了科學素養的含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學方法義,那麼究竟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1)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學方法,
即是通過假設----驗證----結論的方式來得出結果。培養這樣的思維方式有利於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會盲目沖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科學方法是從事學科探究活動所必須採用的一些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也就學會了「真刀真槍搞科學」的真實本領,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科學新知、發展科學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實踐,是一種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指出「不該說,讀書努力就是好學生。應該說,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才是好學生。」科學課所特有的學科特點為學生的動手實踐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各種自然觀點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大多是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認識的。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善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充分地動眼、動手、動腦、動口,按一定的要求對研究客體,包括實物、標本、模型以及有關的實驗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進行實驗和操作,使學生獲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認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訓練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為學生以後進一步的學習、工作、研究,乃至創造發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養基礎
(2)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勇於參與、經歷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學生學習科學,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接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學,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並讓他們在經歷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課外延伸,拓寬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
科學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而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在學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學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之後,教師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靈活地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去進行一些新的或較深層次的探索,這是學生從學習知識到靈活應用知識的一個深化過程,一個知識有效遷移的過程,更是思維與能力的重要表現。由此,科學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拓寬了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也大大豐富了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和內容。
總之,小學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陣地,要在科學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實踐、創新,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探索,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上播撒科學和創新的種子。
㈦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培養目標培養科學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當今社會發展越快,學科分化越來越細致,科學課的正式開設,「科學素養」這個名詞應運而生,那麼到底什麼是科學素養呢?
素養被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能力和行為模式。是指人們在工作、生活、活動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理解和運用印刷信息開發自己的知識潛能的能力。
科學素養一詞是由英文翻譯而來的。英語中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跟學者有關,指有學識,有文化;另一種是真對一般公眾而言的,指能夠閱讀,能夠書寫。在新的課程標准里北京師范大學郁波教授是這樣給科學素養定義的,科學素養有三個層面的解釋:一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基礎學科知識,二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三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生活方式。
據我分析,科學素養就其概念本身有其鮮活的一面,這和科學技術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是息息相關的。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
明確了科學素養的含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學方法義,那麼究竟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1)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學方法,
即是通過假設----驗證----結論的方式來得出結果。培養這樣的思維方式有利於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會盲目沖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科學方法是從事學科探究活動所必須採用的一些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也就學會了「真刀真槍搞科學」的真實本領,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科學新知、發展科學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實踐,是一種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指出「不該說,讀書努力就是好學生。應該說,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才是好學生。」科學課所特有的學科特點為學生的動手實踐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各種自然觀點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大多是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認識的。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善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充分地動眼、動手、動腦、動口,按一定的要求對研究客體,包括實物、標本、模型以及有關的實驗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進行實驗和操作,使學生獲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認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訓練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為學生以後進一步的學習、工作、研究,乃至創造發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養基礎
(2)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勇於參與、經歷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學生學習科學,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接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學,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並讓他們在經歷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課外延伸,拓寬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
科學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而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在學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學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之後,教師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靈活地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去進行一些新的或較深層次的探索,這是學生從學習知識到靈活應用知識的一個深化過程,一個知識有效遷移的過程,更是思維與能力的重要表現。由此,科學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拓寬了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也大大豐富了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和內容。
總之,小學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陣地,要在科學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實踐、創新,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探索,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上播撒科學和創新的種子。
㈧ 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我們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時時處處都能明顯地感受到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我們作為一線的教育者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有別於其他學科。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學生學習兒科學知識,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呢?通過近幾年來的教學嘗試,我總結了點滴體會。下面我就這個問題來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認識,懇求各位同行批評指爭,以求共勉! 一、充分激發學習興趣是培養科學素養的先決條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對其產生了無窮的興趣之後,就會積極地去完成。學習也一樣,我們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興趣的培養,將取決於學習態度的培養。因此,我們教師要善於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逐步地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實際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盡可能的藉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總是巧妙地把科學的學習內容寓於生活實例當中,把科學知識與生活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富有興趣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學《鐵生銹了》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課前收集一些生活當中有哪些東西容易生銹,然後再在課堂上呈現一些生了鐵銹的金屬,如生了鐵銹的自行車車輪,爬滿了鐵銹的金屬鎖頭,長滿鐵銹的鐵釘等等,讓學生進行觀察這些生了銹的金屬,並適時的設置懸念:為什麼這些金屬會出現這種生銹的現象呢?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達到培養科學素養的預期目標。 二、巧妙創設學習情景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因素。 科學課程新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科學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照本宣讀教科書和刻板地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學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學生會提出許多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情況。。因此,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精心的創設奇妙的問題情境,有效地引領學生學會質疑問難,藉此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以達到真正實現以探究為中心教學要求,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我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課時,導入時我巧妙地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同學們,自然界中存在許許多多不同的聲音,我們每天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聲音讓人聽起來心情郁悶,有的聲音讓人起來心情舒暢順勢播放兩段不同節奏的音樂讓學生欣賞,請學生細心感受兩段音樂的不同效果,之後引出以下問題:你們知道這些聲音是怎麼來的嗎?它們又是怎樣產生的呢?相信在這樣的音樂情景的熏陶下,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定能被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也會自然而然的被激發了,那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決定性因素也就得到了落實!。 三、注重實驗操作是培養科學素養的具體措施。 孩子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他們對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合作夥伴。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他們像科學家們一樣,在數次的科學實驗活動中進行探究,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科學課程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減少知識點,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在互相研究中進行學習,讓他們大膽猜想,想其所想。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實驗操作這一環節的教學,總是盡可能的安排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讓他們在親身經歷實驗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鐵生銹了》這一內容時,不是抽象地籠統的告訴學生鐵生銹是一種化學反應,鐵銹與鐵不是同一種物質這些知識點,而是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得出結論。又如,在教學《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這一內容時,我也是通過實驗操作來引領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發生了化學反應,生出了一種既不同於米飯,又不同於澱粉的另一種藍色物質。還有,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時,為了讓學生弄明白:聲音是物體振動而產生的。在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擊打鼓面上放有米粒的小鼓;用力彈拉皮筋;敲擊銅鈸放進水裡等實驗,有效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而概況出 聲音是物體振動而產生的。這樣一來,學生們對聲音的產生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比起老師直接告訴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在科學學習研究中,實驗操作是少不了的,我們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玩中、在實驗中異想天開,在玩中求知,玩出科學的真諦! 四、提倡多元化評價是培養科學素養的催化劑。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與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個課程宗旨。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教學實際中,要大力提倡多元化的評價指標(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時機的全程化),把這一催化劑落到實處,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在科學探究方面,應注重評價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應重點評價小學生科學學習的態度;在科學知識方面,應重點評價小學生對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過程和應用情況。,而不是檢查學生最終記住了多少信息。哪怕是學生的一個新穎的設計方案,一個大膽的假設,一次為獲得成果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一項富有創見的調查,一次愉快的合作,一項觀察日記都能充分的反映學生的有關素質及水平,我們教師都能從中得到意外的發現。哪怕是老師一句不經意的贊嘆,就可以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因為這樣的評價,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習創造和諧愉快的外部條件,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討論、表達中來。同時在教學中要淡化終結性評價,突出過程性評價,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