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科學實驗教案
實驗內容:測量1分鍾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科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3課《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執教教師:雷宜武 執教時間:2011-4-17
單位:四川省開江長嶺中心校
課題:跳動起來會怎樣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認識到運動會影響我們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運動是有聯系的。
實驗重點:知道運動會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後呼吸、心跳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實驗難點: 學會正確測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實驗器材:自創的帶秒錶的多路演示匯診聽診器 、自創的呼吸計數器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測量安靜狀態下1分鍾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師演示帶秒錶的多路演示匯診聽診器,測量心跳,重點示範確定心臟的位置很重要(心臟位於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導秒錶的正確使用。計時要准.
3.學生分組用帶秒錶的多路演示匯診聽診器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1分鍾的心跳,同學之間相互測定較好。一次可以三,五個學生同時聽.
4.提醒測量呼吸次數的注意點:吸一口氣呼一口氣算一次呼吸。人在呼吸時鼻腔、胸腔、腹腔等器官都參與了活動,身體上的變化是比較明顯的,學生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用自創的呼吸計數器演示測量呼吸次數. (不要緊張,要保持均勻、平穩的呼吸,不要故意深呼吸等)
5.學生分組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1分鍾的呼吸。二人一組
6.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
測量運動結束後1分鍾的呼吸和心跳 1. 運動2分鍾即可。
2.2分鍾運動結束後立即測量1分鍾心跳和呼吸。可以同時測量呼吸和心跳。
3.學生分組測量,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
4,測量休息一會後每分鍾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數。
實驗總結 匯總實驗數據,發現靜止狀態與運動後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人在運動時,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來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脈搏的跳動次數都會比原來增加。每個人的呼吸、心跳次數都不一樣,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4.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一般情況下,學生每分鍾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運動會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後呼吸、心跳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實驗後的反思: 實驗前 學生對自己身體的了解比我想像中的更少,當教學中讓學生預測自己一分鍾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時,數字的大小差異到了令人不信的地步。預測不是沒有根據地瞎說一氣,必須建立在自己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雖然學生們從三年級已經開始專門訓練了測量的技能,但長期以來,跟實際生活脫離的學習還是使學生對數字的感受很生疏。
"我一分鍾大概要呼吸60次。""1分鍾我心跳動的次數大概有十幾次吧!""100次!""30次!"……面對這些數字,我真的感覺到了孩子們的認識是千差萬別的,也讓我意識到了對學生進行量化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實驗後: 我又低估了學生的智慧」天氣冷了,我們穿的衣服厚,摸心臟測量比較麻煩,有時可能感覺不到。採用摸手腕的脈搏來測量,只要通過測量脈搏的跳動次數就可以知道心臟的跳動次數了. 我還發現:不只是運動後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會增加;在哭的時候,生氣的時候,考試的時候很緊張,走夜路的時候受到委屈的時候,受到驚嚇的時候,做錯事的時候,被人嚇倒的時候,,,,,,等都可以使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會增加.
一分鍾呼吸心跳次數記錄表
平靜狀態 運動二分鍾後 運動後較長時間
一分鍾呼
吸的次數
一分鍾心跳的次數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開江長嶺中心校 年(班)級 四 年級1 班 實驗者
時間 2011-4-17 實驗名稱 測量呼吸和心跳
實驗器材:帶秒錶的多路演示匯診聽診器 、呼吸計數器
我的猜測:運動會影響到我們的呼吸和心跳,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我是這樣做的:1.用帶秒錶的多路演示會診聽診器測量心跳,在老師的指點下確定心臟的位置(位於人的胸腔的偏左)。
2.學秒錶的正確使用,計時准確.
3.用帶秒錶的多路演示會診聽診器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1分鍾的心跳,同學之間相互測定。一次三,五個學生同時聽.
4.用呼吸計數器測量1分鍾的呼吸次數.
觀察到的現象: 平靜狀態 運動二分鍾後 運動後較長時間
一分鍾呼吸的次數 20 32 25
一分鍾心跳的次數 85 108 90
我認為:一般情況下,每分鍾的呼吸多在25次,心跳在80次;運動會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後呼吸、心跳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疑問:在登上高樓時有的同學會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而有的同學呼吸卻沒多大的變化?
指導教師:雷宜武 評定等級:
小學科學《測量呼吸和心跳》探究活動的設計
科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3課《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執教教師:雷宜武 執教時間:2011-4-17
單位:四川省開江長嶺中心校
本課的教學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參加運動前後身體的變化,談自己運動後的感受,激發學生關注運動對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響,了解學生對運動對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響的原始認識。
第二,組織學生搜集三種狀態(靜止、運動後、休息3分鍾後)下每分鍾呼吸和心跳的數據。在這個過程中,測量前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學生指導玩嗎在測量數據的時候,數據的准確性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在測量前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才能使我們測量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更准確?」對測量的方法和測量時的注意事項進行細致的討論。
第三,組織學生對搜集的三組數據利用統計圖進行分析,引導他們發現呼吸和心跳的規律,以及運動對呼吸和心跳的影響。
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況下和運動後呼吸和心跳的次數;
2、認識到運動會影響到我們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運動是有聯系的。
3、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4、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5、 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二、過程與方法: 科學探究:
1、能夠准確地測量自己在平靜時、運動後、運動結束休息3分鍾後1分鍾內呼吸、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能運用學習過的數學方法對搜集的數據進行分析;
3、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對要研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
2、能夠耐心、細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數的測量活動。
3、認識到搜集科學數據的准確性的意義;
四、教學重點:
重點: 知道運動會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後呼吸、心跳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難點: 學會正確測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五、教學准備:自創的帶秒錶的多路演示會診聽診器 、吸管、自創的呼吸計數器
六、教學活動過程設計:1
一、導入
1、交流談話:同學們喜歡體育運動嗎?說一說你平時經常做哪些體育運動。那麼我們運動後和運動前相比,身體會有哪些變化呢?當學生提到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的時候,追問學生:你知道為什麼運動後我們的呼吸和心跳會加快嗎?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參加運動後身體的變化,談論自己運動後感受,引出心跳與呼吸的次數在運動前後是有變化的,為後面的教學做鋪墊,同時也激發起學生對運動對呼吸和心跳的影響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追問了解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初始認識,為本單元其它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准備)
2、看來人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在運動前後的變化是最明顯的。那你有沒有親自測量過你在運動前後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測量我們運動前後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找出它們和運動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測量三種狀態下每分鍾呼吸和心跳次數
1、交流談話:既然說到測量,那麼測量的數據的准確性是最重要的。才能准確的測量出我們一分鍾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用3分鍾的時間一起來研究研究。用我自創的呼吸計數器來測量.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2、有結果了嗎?每組先選一點最想告訴大家的來匯報,其他組聽有沒有不同意見。(學生匯報,要求邊講解、邊示範。強調:一呼一吸是一次呼吸——最後統一測量心跳的方法:用手摸心跳或脈搏)
(設計意圖:在進行實際測量前,對測量方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討論、匯報的形式選擇出一種合適的測量方法,並提出測量的要求,將名測量時的注意事項。如:怎樣才算一次呼吸?明確什麼是一次心跳,如何正確測量等。目的就是保證測量數據的准確性,這是科學課的根本特徵)
3、有了測量的方法和標准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實際測量了。首先我們來測心跳,你們可以採用你們感覺最清楚的那種方法。你先估計一下我們一分鍾的心跳會是多少下?(隨機問一下即可)這樣,為了測量結果更加准確,用我自創的帶秒錶的多路演示會診聽診器來測量.你自己數心跳的次數,聽到停後,將你的心跳次數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上。(1分鍾實測)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預測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更加關注實驗數據)
4、用同樣的方法測呼吸。(提醒學生注意:不要刻意改變呼吸的頻率)
5、交流談話:記錄好了嗎?和你開始預測的心跳、呼吸次數的數據一樣嗎?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把你測量的心跳、呼吸的次數與別人比一比,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小組討論——匯報)
(設計意圖:在測量結束後,引導學生對小組測量的數據進行分析,使他們意識到異中有同,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小結:每個人的呼吸、心跳次數都不一樣,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6、剛才我們測量的是在安靜狀態下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數,那麼在參加運動後,我們每分鍾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數又會有什麼變化呢?這樣,讓我們先來做做運動,然後再實際測量一下吧,要求:運動之後先測量心跳的次數。(做1分鍾運動,記錄心跳的次數)
7、剛才大家在做運動的時候都很賣力氣,測量時也很認真,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優美的錄像休息一下吧,不過可是有條件的:在看完錄像之後,我們還要繼續測量一次心跳的次數。(學生看錄像——繼續測量心跳的次數,並記錄)
8、剛才我們測量了運動後及休息一會後每分鍾的心跳的次數,那麼我們的呼吸的次數在運動後及休息一會後會有變化嗎?讓我們用剛才的方法再來測量測量吧!(與1、2的方法相同,測量並記錄)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是測量運動後及休息3分鍾後的呼吸、心跳次數。在活動中注意及時收集運動後呼吸、心跳的次數,並及時記錄。休息的過程中,播放錄像,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放鬆身體,繼續收集第三組數據,從而為後面的整理、分析數據做准備。)
三、整理、分析數據,形成解釋
1、剛才我們通過測量收集到了「安靜狀態下」「運動結束時」和「休息一會兒後」的每分鍾心跳和呼吸的次數的數據。對於科學家來說,僅僅觀察統計表中收集數據是不夠的,更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這就需要藉助我們數學課上學過的更加直觀的條形統計圖或折線統計圖的幫助了(出示統計圖,初步講一下統計圖的構成),你能像科學家們那樣選擇用其中一種統計圖的形式,將你測量到的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三組不同情況下的數據製成統計圖嗎?
(設計意圖:統計圖的介入,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將統計表中的數據製成條形或折線統計圖,可以更直觀、形象地說明問題,知道製作統計圖也是整理數據的一種好方法。)
給大家10分鍾的時間,在做好統計圖後,根據統計圖看看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制圖,討論,小組內交流)
(設計意圖:在整理數據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收集到的三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對看到的現象做出解釋,即引導他們發現呼吸與心跳的次數與運動是有關系的。這是科學探究的根本目的)
2、學生匯報,教師對學生的匯報進行引導,使學生的發現從對客觀事實的關注向規律性解釋發展。
四、延伸
通過本課的研究,我們發現運動會影響我們的呼吸和心跳,研究到這里你還有哪些問題要問嗎?
《測量呼吸和心跳》,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運動對呼吸和心跳的影響,難點是如何採集比較准確的數據。
1.小資料:
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平靜時的呼吸和心跳參照數
呼吸頻率 心跳頻率
年齡 每分鍾呼吸次數 年齡 每分鍾心跳次數
新生兒 40-50次 新生兒 140
5歲兒童 20-30次 3歲兒童 110
10歲少年 25次以下 4歲兒童 100
15歲青少年 20次以下 10歲少年 90
成年人 16-18次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2、認識劇烈運動後心跳和呼吸加快的原因
談話:心跳使血液在人體內不停地循環,血液向人體各處不斷輸送氧氣和養分,同時又將身體內產生的廢氣通過肺部排出體外。那麼,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發生了什麼變化?(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
想一想,運動時為什麼呼吸會加快?
解釋劇烈運動後呼吸、心跳會同時加快的原因。(人體在運動時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和能量,這就需要肺部吸進更多的氧氣和心臟泵送更多的血液量,這就產生了的呼吸和心跳同時加快的現象。人的身體在運動時要比靜止時需要更多的氧氣,這就需要通過加快心跳使血液循環加快,加快呼吸補充運動時需要的大量氧氣,這樣才能保證人體進行劇烈的運動。)
3、認識增強心肺功能需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道理
在登上高樓時有的同學會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而有的同學呼吸卻沒多大的變化?討論:這種差別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
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會怎樣?
②不鍛煉或少鍛煉的人又會怎樣?
解釋這種現象差別的主要原因:經常體育鍛煉的人心臟跳動比不經常鍛煉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領也強,因此,經常鍛煉的人在運動時,心、肺能為人體提供足夠的氧氣,也就不容易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而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他的心臟不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那麼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領不強,不能滿足從事劇烈運動或繁重工作時人體對氧氣的需要,要靠額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來彌補,也就特別容易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
❷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水變成水蒸氣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實驗了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准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濕抹布,毛巾等
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了解蒸發現象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麼變化?
2.學會匯報,(變幹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麼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麼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麼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才的回答中,唐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唐老師非常喜歡。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麼樣。比如說,唐老師這兒有一塊濕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後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麼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後,它會不會干?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干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匯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匯報(按方法匯總)
7.唐老師事先准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 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於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2.唐老師倒准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
現在,唐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說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麼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盡量不減少嗎?
溫度與溫度計
教材依據
《溫度和溫度計》是教科版小學科學第二冊(三年級下冊)「冷與熱」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
教材共有3頁,由3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觀察幾種溫度計。先以學生們在「冷水與熱水」一課所積累的經驗為基礎,引出溫度計和溫度的概念。這個活動分3層,第一層是觀察溫度計的構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標記和數字。溫度計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內有水銀、煤油或酒精等液體)、刻度3部分組成的。最好配備多支溫度計,以供學生仔細觀察。教材呈現了觀察提示,也是觀察目標,教師要介紹攝氏溫度計的標定方法。第二層是指導學生認識溫度計製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體熱脹冷縮實驗裝置和溫度計的比較圖,通過比較,啟發學生認識到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性質設計的。第三層是觀察各種各樣的溫度計,最好用實物。插圖中有干濕球溫度計,熱電偶溫度計,體溫計,液晶顯示溫度計,攝氏溫度計,水溫計。
活動二:攝氏溫度的讀和寫。這個活動的重點是訓練學生認讀和記錄攝氏溫度。教材對25℃、8℃的讀寫方法做了示範。這兩個溫度都是整數,比較容易認讀,重點是零上和零下的區別。可以增加幾組溫度,如0℃、36℃、-5℃ ,以便加以鞏固。這幾個溫度的認讀稍復雜,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溫度計模型組織學生認讀、書寫。要強調零下溫度自0℃ 向下,數字越大,表示溫度越低。
活動三:讀出溫度計指示的溫度。這個活動是指導學生如何准確地使用溫度計。這是科學技能的訓練,教材的插圖對學生的活動具有指導意義。讀溫度計顯示的溫度時應注意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應持平行,並消除一切對測定溫度的不利影響。
學情分析:學生們在「冷水與熱水」一課積累了與溫度相關的知識與經驗,部分學生通過看天氣預報對溫度已經有所了解,有的同學家裡有溫度計對溫度計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溫度,也沒有學習和探究過溫度計正確的使用方法和構造。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物體冷熱的程度可以用溫度來表示,我國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常用的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設計製造的。
過程與方法:能仔細觀察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基本構造;能說出溫度計的製造原理;能正確地讀寫出溫度計指示的溫度;能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意識到「利用溫度計能准確地了解物體的冷熱程度」;意識到「為了觀測比較正確的溫度,人們對觀測溫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規定」。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能認真細致地觀察;樂於提出觀察中產生的問題,並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
重點: 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難點: 正確的使用溫度計。
教學准備:溫度計、各種溫度計的圖片、記錄中卡、冷熱水、燒杯、筷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你感覺今天的天氣怎麼樣?
設計目的:教學開始的導入,以學生為本位,從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今天的天氣進行判斷,在談話中理解溫度,引出溫度的概念。(物體的冷熱程度)要想知道准確的溫度,光靠感覺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溫度計。
(板書:溫度與溫度計)
(二)學習溫度的讀法與寫法。
1、猜一猜今天13:00時操場上空氣的溫度?
(距地面1,5米處)
2、猜一猜操場地表的溫度。
3、你們知道養蠶的最佳溫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區的歷史上最高溫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區的歷史上最低溫是多少?
(要求:請學生把所猜測的溫度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在科學活動手冊上記錄。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我國常用的溫度單位——攝氏度的讀法與寫法。)
設計目的:猜測與假設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這里讓學生在教師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測,既訓練學生推理思維,又激發了利用溫度計的慾望;還可以了解當地的氣象史;學會科學的養蠶。(養蠶是本學期科學課的重要內容。)而預測地表和距地面1,5米處的溫度是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因為百葉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游戲中完成了攝氏度的讀法和寫法。
(三)認識溫度及溫度計
1、回憶你所見過的溫度計是什麼樣子。
2、觀察、了解溫度計的構造。
3、小組觀察、交流、匯報:
(1)溫度計由哪幾部分組成?
(2)同學們在觀察溫度計時發現了什麼意外的現象?引發對這種現象的探究,從而得出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設計製造的。
(3)關於溫度計你還知道哪些?引出溫度計的發明史。
設計目的:告訴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觀察,教會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了解溫度計的基本構造和製造原理,滲透溫度計的發明史。
(四)分組測量一杯水的溫度。
1、小組匯報測的數據。
2、為什麼一樣的溫度計、一樣的水測得溫度不一樣?
3、師生共探討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4、再次測量燒杯里水溫度。
5、小結。
設計目的:學生第一次測量燒杯里水的溫度。(由於學生還不會使用溫度計,測量結果可能會相差很大。這里我們可以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徵與生活經驗,「將錯就錯」地讓學生動手測量,滿足他們的慾望。因為滿足了第一次接觸這個材料的興奮,又發現生活經驗與事實產生了強烈的沖突。這時,當再次分小組觀察時,學生的頭腦是冷靜、理性的,觀察目的是明確的、觀察活動是帶著「思維」的。第二次測量溫度,並比較兩次測量的結果說說感受與事實產生矛盾沖突時,通過有效的觀察與了解後讓學生反思起先測量的過程,學生就能自發地對已有經驗進行重新的審視與自我構建,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與體驗。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探究活動、培養能力的過程中,使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六)認識不同的溫度計。(多媒體課件)
設計目的: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課後學習研究溫度計的熱情。
(七)作業:用溫度計測冰水和冰鹽水的溫度。
設計目的: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可以更好地了解攝氏溫標和華氏溫標的來歷。
(八)板書設計: 刻度 平
玻璃管 上
液柱 停
液泡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