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寫字與書法有區別嗎
字體是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徵。
就是文字的風格,是文字的外衣。
字體的藝術性體內現在其完美的外在形式與豐富的容內涵之中。
字體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的縮影。
二者區別是:
字體與書體,乃為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
字體是指漢字由點畫及偏旁部首按一定的結構規律形式組成的標准形體,是書法的基礎。
而書體,則是指書家用毛筆書寫文字的體式勢意,它與字體對稱。
字體是嚴格機械而謹守規程的;
書體是書家依據字體發揮性靈直攄胸臆的線條創意活動。
就二者的關系來說,則是先有生動活潑而多頭嘗試的書體,然後才有約定俗成、人人共守的嚴格字體的出現。
其間,書體有五易:篆、隸、草、行、楷;
字體在各時代都曾有過彼時的標准字體。
⑵ 安陽那裡有練毛筆書法的
學 書 從 這 裏 開 始
張 守 貴
摘要:
本文通過對中、小學生生理發展特徵,把握事物知識的認知規律,從藝術實用性角度,學書提高速度,以及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概述,提出了青少年學習書法,宜從硬筆始的學術觀點,其規律可為:由硬筆——軟筆——硬筆。這樣往復無窮,必能登上書法藝術的顛峰。
關鍵詞: 生理特徵 認知規律 實用性 書史
一 明確學習書法的意義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下書法的概念。「書法」是什麼?不言而喻,「書法」是指漢字的寫法,或者說是指書寫漢字的基本方法,從高層次上說,「書法」就是漢字的書寫藝術。
「書法」以漢民族語言為載體,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世界上眾多的國家,獨有中華民族才有這一民族藝術,因而它是中華民族之國粹,中國之瑰寶。漢字這一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傳承不輟,源遠流長。
隨著歷史的綿延,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的不斷進步,高科技發明的應用,有的人曾經這樣說:「現在電腦打字已經家喻戶曉,進入千家萬戶,人人皆知,以後根本用不上手寫字了」。試問社會生活實踐中的確是這樣嗎?我承認,由於高科技的發展,電腦確實已經進入千家萬戶,青少年朋友幾乎均可操作打字這一技能。然而,我要說:「哪怕電腦發展到微型手錶式狀態,也離不開手寫。作為電腦這一現代化辦公工具,它只能提高工作效率,彌補手寫速度緩慢這一不足,但它永遠代替不了手寫。比如法律文書的簽字,電腦它代替不了;名人,明星的簽字它代替不了;你從事事業上的合同文書需要你親筆簽字,電腦它是代替不了的。何況書寫和說話一樣,同是人類實現其表達思想這一願望的形式,只要人類存在,就有語言思想的交流,只要有思想語言的交流,就必然有記錄思想語言的符號——文字。
各國各民族均具有本國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自然有文字,就有書寫,而且是必然的。因為書寫能夠傳遞交流信息,溝通思想感情,傳播文化科學知識。作為硬筆書法,具有簡便快捷,書寫流利,筆跡清潔,攜帶方便等實用價值,因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近代中國著名的民主戰士邵力子曾撰文指出:「鋼筆攜帶方便,有利於提高學習工作效率,開展新文化運動的同時,就要大興鋼筆書法,不然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郭沫若先生在1962年為《人民教育》雜志做題詞時指出:「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范,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培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語重心長地指出:「我贊成小學生,中學生練習鋼筆字,因為寫好鋼筆字是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在多數情況下,寫字是寫給別人看的,所以,練習寫字,一要寫得正確,二要寫得清楚,寫字錯了,別人就認不得;字寫得糊里糊塗,別人看起來就費勁,都使別人不方便。」
上述幾位先生的論述里,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他們對寫好鋼筆字的深切關愛和寫好鋼筆字的重要性。
具體來說,寫好鋼筆字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於學習工作,提高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比如,學生作業、筆記、考試、成人工作的學習筆記、,工作總結、報告、通信等。大到寫稿報告,小到便條、留言、申請等無一不與鋼筆等硬筆書寫息息相關。如果字無規范,筆畫潦草,東倒西歪,錯誤百出,浪費了他人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工作學習效率,使人厭煩,反感。當然,最終吃虧的還是亂塗亂畫者自己。
其次,能培養自己認真的負責精神。字主要是寫給他人看的,是交流思想的一種形式。如果字寫得整潔正確,使人一目瞭然,反映出書寫者辦事認真,不敷衍了事,尊重他人,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的精神。寫好一手好字,需要多年專心致志,刻苦用功,持之以恆,鍥而不舍的訓練,潛移默化,遂成精神。所以練好字便能培養自己認真負責的精神。
再次,一個人能寫一手好字,終身受益無窮,也是修養和才氣凝聚結晶,也是才氣外在的體現,更是文人高雅的具體體現。較之他人畢生擁有一種自豪和幸福。
古人說的好「字如其人,字如其性,字如其神。」字的確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內心世界,人格修養。譬如一個誠實穩重的人,態度認真負責的人,不會亂寫一氣。要寫好一手好字,不僅需要持之以恆的實踐和訓練,而且還需要廣博的學識修養。因為,它屬於藝術修養范疇,其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當今有的大學生說的好「字是人的第二儀表,」「字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內在體現。」書法作為一種藝術,無論毛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都和我們的社會密切相關。尤其是硬筆書法,已深入到千家萬戶,並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一個人能寫一手好字,終身受益無窮。既然如此,我們大家就要把字寫好,既要寫得正確,合乎規范,讓人易認易懂,又要寫得美觀,甚至具備藝術性,讓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給人以美的享受。
話說到這里,初學者可能問:那究竟怎樣去學習書法呢?先學習毛筆書法還是先學習硬筆書法呢?下面將分別予以闡述。
二,學習書法宜從硬筆開始
在二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中,經常聽到家長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學習書法先從毛筆開始還是先從硬筆開始?」 同時反映出了一些問題,即有的書法教師有意或無意之中誤導了學生——初學者,或不懂書法的家長。說什麼:「學書法必須先從毛筆學起」,「學生學會了毛筆書法,就一定會用鋼筆、鉛筆寫字。」其理由是:「中國書法本來就是用毛筆寫的,甚至傳承了幾千年從來沒有該變過」。如此說法筆者不敢苟同,從其表面現象,乍一聽,似乎有其道理,透過這一語言表面現象,分析其本質,並非學習書法者一定要從毛筆學起,更不是學會了用毛筆寫字就一定會用鋼筆、鉛筆寫字。筆者認為,持上述觀點者,忽略了書法的概念,混淆了書法與書法藝術的概念,忽略了青少年的生理特徵和心理認知規律,忽略了藝術的實用性,或者對中國書法發展史了解甚少。根據本人多年的研究認為:從學生的生理特徵、心理機能之認知規律,認知結構,以及藝術的實用性和中國書法發展史多角度論證,中小學生學習書法宜從硬筆開始。
<一>從生理特徵方面而言
有關專家研究兒童寫字的生理基礎證明,兒童神經系統發展基本完備,學前兒童右腦功能發展較快,形象思維占據優勢,七八歲兒童神經系統發展基本完備,已完全具備了寫字的能力。談到孩子的寫字能力,自然令我們想起兒童寫字的神經活動過程:字的形態作為物象刺激人的視網膜,視覺神經的沖動,形成視覺印象,視覺印象由傳入神經纖維到達大腦視覺神經中樞而形成視覺——字形的表象。隨之視覺神經中樞經過綜合分析、聯想、審美、判斷;再與其它部位的神經中樞相互感應,相互聯系,字的形象及其引起的運動覺,進而傳到臂、腕、指的運動中樞;運動中樞通過傳出神經纖維,將運動指令傳到負責書寫的反應器官,手臂的筋骨肌肉在腦的指揮下,手臂筋骨肌肉做出各種書寫運動。運動感覺的神經沖動再傳入運動覺中樞,在視覺的配合下,更正確的控制書寫運動,且寫出意想的字形,字的表象再現於視覺中樞,以致往復。
上述雖說孩子們已具備了一定思維和分析字的能力,然而,最終要通過各種神經中樞傳遞到臂、腕、掌、指來完成書寫活動。
眼下且不論小學寫字教學,就社會辦學而言,近十幾年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攀比心理日盛,甚至將三歲的孩子送到書法班苦熬,在此呼籲此類家長該止步了,尤其是不要先讓孩子學習毛筆書法。因為毛筆書法就執筆方法而言,是五指執筆法,此執筆法要求筆鋒、筆管與紙面垂直成90°角,這樣孩子的手、掌、腕必須立起。而學前兒童,乃至12歲的兒童手部的關節、骨骼、手指、手掌的肌肉韌帶發育尚未成熟。通過X光照片,兒童手部的8塊肌肉雖已長成,骨關節的縫隙逐漸變窄,並已接近成人,然而手部的韌帶、肌肉伸縮牽拉力量,尤其是長時間的立腕豎掌,更需持久的耐力,因其力量不足、耐力差,顯然易導致疲勞、酸疼,無意中執筆姿勢容易變形,對於書寫技能的提高帶來一定的影響。更有甚者,學前兒童手掌各關節、骨骼正在發育時期,勢必導致兒童的手掌骨關節的形變,後果均不堪設想。
而硬筆(鋼筆、鉛筆)書法是三指虎口執筆法,其筆尖筆桿與紙面成40°—45°的傾斜夾角,是兒童伏案時的一種自然狀態,無論腕、掌、指各關節都是在自然狀態下的伸縮牽拉,不會導致酸痛疲勞的感覺,更不會導致手部各關節變形。所以從孩子的生理特徵,健康發育而言,少年兒童學書法宜從硬筆開始。
<二>.從認知規律而言
「認知」是指認識過程及對認識過程的分析。它包括各種認識形成。如感知、表象、記憶、想像、推理、判斷等。學前及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表現為:以具體形象的表象思維為主。其認識事物和把握事物的認知規律具有一定的層次和系統性,是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升的認知活動。
就書法的書寫工具而言,硬筆與毛筆相比較而言,不言而喻,當然硬筆比毛筆掌握更簡單易學。
從執筆方法來說,鋼筆、鉛筆三指虎口執筆,只需貼紙枕腕或懸腕,運筆只有起筆、斜入,運筆平拖直拉,收筆頓按和輕重之分;而毛筆除枕腕、懸腕之外,還需要懸肘。運筆除上述硬筆運筆方法之外,還需提、按、凸凹、粗細、頓挫、方折、圓轉、逆鋒、中鋒、回鋒、側鋒、捻管、使轉。如此復雜的用筆,對於初學者來說,顯然並非易事。如基本筆畫「長橫」毛筆運筆需7個運筆過程。如:圖( 1 )
而硬筆只需三個運筆過程,如:圖( 2 )寫出的點畫形態幾乎似於毛筆書寫出的點畫形態,此外,眾所周知,已故的大書法家啟功先生,也主張學習毛筆書法之前先用鉛筆劃出每一點畫的中心骨線。他說:「 現在還有一種更好的辦法,就是用透明紙蒙在帖上,先用鉛筆劃每一點畫的中心線,再用毛筆沿著鉛筆的『軌跡』寫出帖上的點畫形態來。如要描摹《蘭亭序》開頭四個字,先用鉛筆映格寫出這四個字的『 骨架 』 見 ( 圖 3 )
再用毛筆在『 骨 」上生『 肉 』,利用這種方法描摹,我們會發現,那鉛筆劃出的『
軌跡 』,原來就是好的『 鉛筆 』( 硬筆 )字 ,再加上毛筆的用筆( 輕重粗細的變化 ),
就是很好的『毛筆字』了。所以,採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同時練習字的結體和用筆,還可以捎帶練習所謂『 硬筆 』書法。因為,硬筆書法除了使用工具的不同而造成點畫形態有所不同外,其間架結體的要求是與毛筆書法毫無區別的。」
啟功先生這段論述,雖說是為學習毛筆書法指導學習方法,實質上也說明了硬筆先於毛筆。雖說是用透明紙映格描摹的是字的中心骨線,無意中練就了硬筆書法。
通過以上論證,根據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啟功先生的論述,學習書法宜從硬筆書法開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三>.從藝術的實用性而言
所謂藝術的實用性,即通過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實際,反過來又為社會生活實際服務。從「藝術」概念而言,其也是通過塑造形象,以及反映社會生活而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如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建築等,都是取之現實社會生活,通過加工提煉、升華而後又應用於社會生活,服務於社會生活,而不是藝術而藝術,其作品更不是空洞的藝術,無思想內容的藝術作品,「在現實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就是說任何藝術,無論其處於何種社會形態,均要服務於當時的社會,服務於一定的階級和服務於一定的政治路線。因而說明了藝術的實用性所在。
姑且不論藝術屬於一定的階級和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就其生存的淵源而言,任何藝術都淵源與實用性。
就新興的服裝藝術而言,凡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人應知道,人類最初的服裝雛形為披樹葉、裹獸皮,當時的人們無人去考慮服裝的質地材料如何,更無人考慮服裝款式、裝飾點綴的藝術性。只是想到的是夏季防曬,冬季禦寒這一生存所必須的實用性。
建築藝術也是如此。最初先人們哪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及其五顏六色的各種造型。為了生存繁衍,只是依山傍水,靠山崖溝壑或森林樹叢挖洞穴、搭草庵,用以棲息或防雨、防雪、防風及存儲生活用品,這些都是從實用性考慮的。所謂的服裝藝術、建築藝術乃至文學藝術、音樂等其它一切藝術,都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文明的不斷提高的產物,盡管其藝術異常獨特,然而也離不開實用性的存在。
書法藝術更是如此。書法藝術以文字為載體。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由實用性逐漸發展到藝術性的境地。其經歷了至今大約五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大致經過了刻畫符號、甲骨文、鍾鼎文、金文、六國文字(統稱大篆)、漢隸(書)、章草、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過程。它們每一個漸變過程,無一不是因適應當時社會的實用而變化。如甲骨文不外乎在龜甲、獸骨上記錄一些占卜商王的出行、狩獵、征伐、生產、生活等方面的事情;金文無非是商周時代隨著青銅器的發展,人們常常在銅器上鑄刻文字,用來作祭祀祖先之用。當今我們繼承的傳統碑帖,它們當時都是以實用為目的,沒有誰想我以後就是書法家、書聖、草聖或楷書大家,而是他們的傑作傳世後,被後人認可而冠名,即由藝術的實用性逐漸上升到藝術性。
當今中、小學生、大學生均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傳承祖國的傳統文化,全靠他們。他們是中華書法藝術的後備軍,他們的成長、進步,亦必須依據自身的實際去發展,同樣需要從低到高,步步深入,逐漸提高,同樣需要從實用性開始起步,其不可能一步登堂入室,躍入藝術的殿堂,更不可能登上藝術的巔峰。而它們的實用性在哪裡?它們的實用性在學習之中,就是每天用硬筆書寫作業(生字、作文、練習),而沒有一個學生用毛筆寫作業。盡管有的孩子在社會上(學校里)參加了毛筆書法的學習,然而回到學校卻無用武之地,還需要用硬筆書寫作業。所以,筆者認為中、小學生學習書法,提高自己的書寫技能,宜從硬筆開始。
<四>從學生提高速度而言
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而論,毛筆由於筆性軟,先賢留下了諸多的復雜的難以令少年兒童接受理解且不易駕馭的筆法,如:輕重提按、逆鋒回鋒、側鋒中鋒、頓筆挫筆、駐筆捻管、方折圓轉、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從筆畫的形態上無論是一字之內,還是一篇之內要求切忌類同,如同一字內相同筆畫要長短參差(當然硬筆也存在此特點),粗細變化、凸凹變化、相向變化、相背變化。尤其是同一筆畫要求粗細的變化,形態各異,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效果提高緩慢。
而硬筆用筆方法與毛筆恰恰相反,沒有什麼粗細的變化、逆鋒、回鋒、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側鋒、中鋒,用筆方法較之毛筆簡單,然學習效果,速度就快。就基本筆畫橫畫而言,毛筆書寫橫畫,需要七個運筆過程,而硬筆只需三個運筆過程。如:圖 ( 4 )
其它如長撇、斜捺筆畫也是一樣,毛筆需要五個運筆過程,甚至六個運筆過程,而硬筆只需
要三個運筆過程,如:圖( 5 )、圖 ( 6 )。即其筆畫形態幾乎與毛筆筆畫形態相似,體現著毛筆書寫的韻味。
整個漢字三十多個形態各異的筆畫,毛筆學習約半年之久。此僅限於筆畫練習,倘若配合例字練習,時間自然更久,甚至學習效果難以令人滿意。有的學生因難以掌握筆法,而寫不出規范的筆畫形態,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半途而廢,甚至造成這些學生一提書法就產生膩煩心理,終生不與書法結緣。
而硬筆書法的書寫工具,因用硬質材料製作,其筆性特點固然為硬。這樣便於少年兒童,尤其是初學書法的學生,易把握,加之點畫筆法簡單,配以系統合理教材,施以適合青少年生理特徵,認知規律的教法,三十多個基本點畫,兩周之內即可學會,其書寫點畫之形態可與字帖相媲美。良好的學習效果,良好的書寫開端,無形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書信心,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實踐證明:學習硬筆書法比學習毛筆書法易掌握,效果提高速度快。因而建議青少年學習書法宜以硬筆開始。
〈五〉 從中國書法發展史而言。
中國書法淵源於硬筆書法,而硬筆書法的萌芽與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在創造文字的初期幾乎都採用了硬質材料為書寫工具。古代的硬筆書寫工具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木 、骨、金屬等削磨出鋒尖,在龜甲,獸骨或竹木面上直接刻畫,這類在書寫材料上只見刻痕不見墨跡的硬筆稱為「古筆」;另一類是用骨,木 、竹等削磨出尖,蘸墨在皮、木、布、紙上書寫,寫過後不留刻痕唯見墨跡。中國《物源》中記載:「伏羲初以木刻字,軒轅易之以書刀。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這就說明中國在原始社會時期,伏羲氏以尖木棍畫八卦,軒轅氏則以刀片刻畫文字,到了原始社會末期,虞舜帝改進工具,以竹為筆,蘸漆在方簡上書寫文字,這就是硬筆書法的萌芽狀態。
到了奴隸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增進了文化的發展。書寫工具由於冶煉業的發明,便改制為銳利的金屬刀筆。如殷商時代的文字雖說有軟筆寫就,然而,由於刻工們的技巧嫻熟,幾乎多是用新創制的且異常銳利的硬質刻刀刻在龜甲,獸骨,金屬器具等材料上。清朝末期山東福山著名學者王懿榮,所發現殷尚時代的甲骨文,筆畫瘦挺纖細,結構疏密有致,在當今可識的漢字中以其最為古老,稱得上是中國硬筆書法的鼻祖。殷商時代甲骨文之後,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毛制的軟筆書寫工具——毛筆。從此,硬筆書法便隨著毛筆的出現而逐漸淡化了它的發展和應用。然而秦漢,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至當代,硬筆書法並為泯滅,時起時伏,與軟筆書法並駕齊驅。這足以說明我國硬筆書法源遠流長,硬筆是先與毛筆的,硬筆的刻劃書寫為軟筆書寫漢字,間架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毛筆書法的發展。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科技的提高,工具的創新改制,二者彼此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鑒於書法發展史,中國書法的書寫刻劃工具為硬筆先於毛筆這一歷史事實,當前,青少年兒童為何不能依據自身的生理特徵,認知規律,以及藝術的實用性,這些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而先於軟筆呢?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先從硬筆書法的學習,達到一定基礎後,再進入毛筆書法的學習。
中國書法,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發展至今,書法熱潮逐年上升,全國范圍內的確出現了不少的毛筆書法家。這些值得我們為之驕傲自豪,然而其中確有毛筆功底扎實,書藝高超的中青年書法家和老一輩書法家,甚至有的是高校博導,有的是高層培訓中心的教師,其硬筆書法筆者不敢恭維,更有一些高等學府里做書法教育工作的教授,在教學時,黑板上的板書,粉筆字寫的也難以令學生入目,有的雖不用黑板板書,而通過電腦投影機,投到銀幕上的鋼筆字也難以折服學生。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學會毛筆字不一定就會用鋼筆寫字」,「毛筆字寫的漂亮,鋼筆字不一定寫的漂亮」。
反之,有的中青年沒有練過毛筆字,經過硬筆訓練,工作實踐,卻練就了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如此說,筆者,並非有厚古薄今,排斥毛筆書法之意,更無貶低知名書家之意,因為筆者也是一個耽情翰墨者。只是想依照心理學,生理學研究成果,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生理特徵,心理特徵,認知規律,藝術的實用性以及學書效果提高之速度諸因素,給中小學生指出一條學書之路——學習中國書法,宜從硬筆書法開始,學習書法的規律為:硬筆——軟筆——硬筆。這樣往復無窮,必能登上藝術的顛峰。
參考書目:
1、《教育學》 主編:羅玉華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2001年3月第16 次印刷。
2、《教育心理學》 張春興 編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2005年1月第5 次印刷。
3、《書法教育學》 陳振濂 著 1992年6月第1版 西冷印社
4、《書法概論》啟功 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1990年10月第5次印刷
5、《小學寫字教學法》 於魁榮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1年3月第1次印刷。
6、《中國硬筆書法史》 主編 趙 燮 孫敦秀 時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1997年9月第1次印刷
7、《心理學》 葉奕乾 主編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2001年第17次印刷
8、《認知心理學》 彭聃齡 著
9、《書法常識》 啟功、秦永龍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1999年3月第2次印刷
⑶ 寫字與書法有區別嗎
字體是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徵。
就是文字的風格,是文字的外衣。
字體的藝術性體內現在其完美的外在形式與豐容富的內涵之中。
字體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的縮影。
二者區別是:
字體與書體,乃為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
字體是指漢字由點畫及偏旁部首按一定的結構規律形式組成的標准形體,是書法的基礎。
而書體,則是指書家用毛筆書寫文字的體式勢意,它與字體對稱。
字體是嚴格機械而謹守規程的;
書體是書家依據字體發揮性靈直攄胸臆的線條創意活動。
就二者的關系來說,則是先有生動活潑而多頭嘗試的書體,然後才有約定俗成、人人共守的嚴格字體的出現。
其間,書體有五易:篆、隸、草、行、楷;
字體在各時代都曾有過彼時的標准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