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自然課教學措施

小學自然課教學措施

發布時間:2021-03-04 12:28:45

1. 如何優化小學自然科學課教學

一、教師必復須樹立正確的小學科制學課程意識,從主觀上重視小學科學課程,明白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核心課程。小學科學是國家課程,地位與語文、數學等一樣重要。 二、認真學習把握課標,從(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技與社會的關系)四個維度上,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設計問題式教學活動。 三、盡量開展學生分組實驗,條件差點的地方,最好因地制宜地開展演示實驗。 四、每顆對學生生成的經驗要進行必要的梳理,小結。

2.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的有效教學措施有哪些

6.誠實守信有擔當。保持言行一致,不說謊不作弊,借東西及時還,做到知錯就改回。
7.自強自律健身心答。堅持鍛煉身體,樂觀開朗向上,不吸煙不喝酒,文明綠色上網。
8.珍愛生命保安全。紅燈停綠燈行,防溺水不玩火,會自護懂求救,堅決遠離毒品。
9.勤儉節約護家園。不比吃喝穿戴,愛惜花草樹木,節糧節水節電,低碳環保生活。

3. 小學科學課中有哪些措施可以加強

一、課堂交流的種類
合作交流是當今世界首選的最佳的學習形式,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和最佳學習形式,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課堂交流是合作交流的一種形式。課堂交流可分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兩種方式。
(一)學生與學生的交流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這種交流形式是教學交流的主要形式。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可以使信息得到有效傳遞和交換;可以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進行優勢互補;可以使學生相互提出問題和指出錯誤;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協作能力和交溝通交往能力等。
(二)學生與老師的交流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的教的活動。教師就如同一個演講者,在講台上進行知識的演講,學生就如同聽眾,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與老師不能進行有效地交流。而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普遍推行,教師已經從演講者轉換成了一個導演,學生成了參演者。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從而使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加強了。這種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變,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的轉變更有利於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提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學生知識學習的促進者,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該進行有效的交流,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課堂有效進行的重要保障;可以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對知識進行傳授;可以使教師更好地得到教學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效果;還可以使教學環節順利進行。
二、課堂交流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程的開設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可以促進學生智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應該被重視,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根據新課程的「合作學習」理念進行小學科學教學,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實行互動交流。以下是筆者關於課堂交流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的分析。
(一)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積極主動進行學習,學習興趣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可以採用課堂交流的方式進行。科學知識在某些學生看來是深奧的,是枯燥無味的,學生可能對科學課程提不起興趣。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有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學習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空氣也是生命之源》這課,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流我們的生活,分組討論交流當今的環境污染主要包括哪些方面,針對這些環境污染情況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進行思考。
(二)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效果的成效並不大。因為在這種方式下,教師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課堂討論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因為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與同學進行相互討論,學生之間討論得不出結果就可以與老師進行討論,從而使不懂的問題可以及時、有效地得到解決。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雙邊效果。例如:學習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光》這課時,針對彩虹的形成原因教師可以採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假如小組討論得不出結果,學生也可以和老師進行討論,從而得出彩虹的形成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這種教學方式比老師採用傳統的方式,按照課本對彩虹的形成進行講解的效果更好。

4. 淺談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於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麼,並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並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麼,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5. 小學自然課教學計劃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水變成水蒸氣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實驗了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准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濕抹布,毛巾、 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

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了解蒸發現象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麼變化?

2.學會匯報,(變幹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麼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麼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麼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才的回答中,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老師非常喜歡。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麼樣。比如說,老師這兒有一塊濕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後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麼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後,它會不會干?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干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匯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匯報(按方法匯總)

7.老師事先准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 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於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2.老師倒准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

現在,唐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說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麼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盡量不減少嗎?

6. 小學自然教學提出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教學目標是什麼

所謂「情·知教學」,概括地說就是把認知因素與情性因素辯證統一起來進行教學。它與傳統教學有著明 顯的區別。傳統教學只把教學的著眼點集中於認知目標,重視認知因素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犧 牲情性目標為代價。盡管傳統教學理論有時也講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過是當作認知的輔助手段而 已,並不把它作為教學目標看待。「情·知教學」與之不同之處是,主張教學目標應當是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 的統一。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和諧共進,從而實現學生的素質培養。正是這種鮮明 的特點,決定了它已經成為指導教育教學的先進的指導思想。
「情·知教學」的教學思想與《小學自然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所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大綱》
要求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這是教學的認知目標;要
求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科學態度等,這是教學的情性目標。在低年級的自然教學活動中,如何將「情·知教
學」和《大綱》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更好地完成自然課的教學任務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七個方面來完善 自然課的「情·知教學」。
1.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2.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
3.給學生以充分表現的機會;
4.實施信息傳遞的「立體結構」;
5.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6.教會學生學習;
7.「學」與「習」的統一。
下面結合《磁鐵游戲》一課談談在小學低年級自然課中應如何實施「情·知教學」。
一、明確目標,做到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同時並舉

正因為「情·知教學」要求認知因素與情性因素辯證統一,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明確認知目標(掌握知
識、開發智力),又要明確情性目標(培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素質),使二者同時並舉,
統一實現。根據《大綱》要求並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明確《磁鐵游戲》一課的認知目標和情性目 標。
(一)認知目標
1.讓學生了解磁鐵的形狀;
2.知道磁鐵能吸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磁鐵吸鐵的實驗,教給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
(二)情性目標
1.引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培養一年級學生持久地進行學習活動的意志品質和敢想、敢做、會做的自信心。
只有明確了目標並將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統一於教學過程中,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二、創造條件,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性過程和諧共進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情與知的健康發展應該是和諧共進的。要達到和諧共進,必須藉助一定的手段 或創造一定的條件,根據《磁》一課的教材特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創造條件,達到認知過程 與情性過程的和諧統一。
(一)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知心理因素是先天素質在後天環境中逐漸養成和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創 設良好的物理環境,人際關系環境和問題情境等,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得以較好的形成和發展。因為低年級兒 童的心理特點是活潑、愛動、好奇心強、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讓他們老老實實坐上一堂課確實不易,所以在 教學中努力創設適宜低年級兒童學習的環境尤為重要。只有利用各種手段使學生產生興趣、產生好奇心。才能 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認知活動,同時實現情性因素的培養。從這一點出發,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筆者創設了一種 適宜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環境。
1.充分利用各種教具和學具。有趣的、形象直觀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好奇, 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筆者自製了新穎的魔術教具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教具,並為 學生准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如各種形狀的磁鐵、小木塊、橡皮、鐵片、鐵釘、螺絲帽、玻璃、塑料尺、燒杯 、鋸末等。諸多的教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繪制顏色鮮艷、直觀形象的圖片。筆者針對磁鐵常見的形狀製作了顏色鮮艷、形象逼真的卡片,結合 磁鐵的性質設計了三幅直觀的、易為學生理解的掛圖。
3.創設集知識與趣味於一體的游戲活動。根據本課的三個性質筆者設計了三個游戲,寓知識於游戲之中 。
4.運用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筆者准備了一段擬人化的電視片,將磁鐵的應用知識通過聲、像途徑傳遞 給學生。
5.舉行饒有趣味的競賽活動。本課採用了分組競賽的教學形式,鞏固學生已學得的知識,並開發學生的 思維。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這種適宜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興趣盎然,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就連學習比較差的學生也 躍躍欲試。可見,認知過程與情性過程在這種條件下能夠和諧共進。
(二)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教材的思考性因素是指教材內涵或由教材所引發的在「教」與「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因素。教材的情緒 性因素是指教材內容能引發學習者情緒變化的因素。教材既是認知因素的載體,也是情性因素的載體,為了使 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同時活躍起來,就必須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比如,在導入《磁鐵游戲》一課時,筆者根據教材內容編了一個小魔術,這個小魔術利用磁鐵隔著紙能吸
鐵的原理將鐵末吸到紙上,同時在紙上顯示出課題的拼音字母。這樣做的目的是:其一,引出了本課課題;其
二,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驚奇不已;其三,驚奇之後,學生頭腦中會出現「為什麼」,他們的思維處於極
其活躍的狀態。為了找到答案,學生產生了認知的需求,為本課的教學打下了基礎。這個小魔術利用了教材的
情緒性因素,通過磁鐵在學生心中的神秘感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活躍了學生的思 維,激發學生去探索,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開發智力。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自覺並充分地發掘和 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才能達到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統一實現的目的。
(三)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 的這種精神。要達到這種目的,就必須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只有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才會提高學生獨 立思索、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1.給學生群ti表現的機會。為了落實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 參與學習,都有表現的機會。在《磁》一課中,筆者設計了多個分組實驗,讓實驗組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次或 兩次動手操作的機會。為了體現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都讓學生自己去想、去 說、去做,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如在講授磁鐵的性質時,教師將抽象的知識融於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
通過做一做、說一說發現磁鐵能吸鐵。教師只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講解、示範和指導。這樣做既強調了學生的主
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如在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後,他們實驗用的鐵釘需要收拾,教師並不直接
命令學生如何把釘子裝好,而是將表現的機會充分地給予學生,讓他們自己想一個又快又方便的方法把鐵釘收
拾好,學生通過運用學得的知識把問題自行解決了。這樣做既鞏固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 學生積極表現的心理需求。
2.給學生成功表現的機會。成功的表現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高昂的學習熱情。這一點對於 後進生更為重要。在上課時,難度較小的問題,筆者盡量讓學習差的學生回答,並且多表揚他們。通過成功的 表現讓他們在老師同學中「抬起頭來走路」,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自己能學好自然的自信心。
總之,上述的種種做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認知過程與情性過程和諧共進,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三、辯證統一,促使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健康發展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時認知在先,當認知心理活動高速進行時,情性心理便
得到相應的加強,儲蓄著新的能量,並培養著較為穩定的性格;有時情性在先,高昂的情緒和堅強的性格,在
一定條件下,又會把能量迴流給認知活動,激起智慧的火花;有時,認知與情性齊頭並進,互為條件,合而為
一。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情」與「知」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的。在某些情況下,認識因素常常作為一種意識力
量啟迪著或抑制著情性的方向和能量;在另一種情況下,情性又常常以某一種心境,加強或抑制思維的強度和
效率。比如在課前,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認知活動還處於抑制狀態,這時教師有意安排的一個新穎、有趣的魔
術表演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學生的神態反映出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促進思維進入了活躍的狀態,
這就是情性引起了認知活動的活躍,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動機就可以推動認知活動的高速進行。學生掌握「磁鐵
的兩個性質」的過程,也並非是單純的認知過程,隨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對磁鐵的好奇和興趣也越來越
濃,情性因素也相應地增強,以至於產生了想動手試一試的動機。所以當教師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收拾桌面上
的鐵釘時,學生一個個樂此不疲;當教師讓其停止時,還有些學生不肯放手,這正是認知因素對情性因素作用
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有時認知與情性同時活躍起來。如在教師操作玩具鵝的時候,學生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容
,同時手舉得高高的,不等教師發問學生已經在下面小聲嚷著:「老師手中有磁鐵!」這個時候,學生的情知
因素同時得到鞏固和發展。如果每一節課,認知過程和情性過程都能和諧相關,互相促進,保證認知目標和情
性目標的統一實現,久而久之,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就會健康發展,學生的素質將得到培養和提高。

7. 小學科學課中實施有效教學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
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回有教學價值,1、教答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閱讀全文

與小學自然課教學措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