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記錄

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記錄

發布時間:2021-03-04 01:11:20

① 如何讓小學一年級學生愛上科學課教研活動記錄

科學課首先要立足「實驗」。例如在教學「水滴里的生物」這一課時,以前我們學校條件差,沒有顯微鏡,就是憑講解,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現在有顯微鏡了,只要取來一些培植好的水,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學生就看到「草履蟲」、「水藻」等微生物,學生還能畫出它們的現狀,同時學生也就自然想到要注意飲水衛生,要保護水資源。藉助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實驗,讓學生在快樂的探究中掌握科學知識。 金巧蘭發言:
科學課老師要專注的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要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感悟和困惑。對於困惑老師不要急於解釋,要引領全班學生共同面對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執教者的組織引領和觀摩者的品味思考緊緊的交織在一起,三節課的時間宛若白駒過隙,轉瞬即過。 教研組組成員大家各抒己見,結合研討課中具體的教學環節,闡述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在此起彼伏的討論聲中,大家都把自己精彩的課堂教學經驗,進行了交流和探討,還把課堂中不足之處 與會科學教師們的思想在碰撞中求同存異,在交流中彰顯個性,實現互補。
果園小學科學教研組活動記錄
時間:2011年10月29日. 地點:會議室。
參加:科學學科教研組成員。 主持:趙麗
活動的主題: 「做中學」相關研究。 趙麗發言:
今天我們教研活動的主題是「做中學」的相關研究。我認為「做中學」是科學課的課堂細節,就是在科學課堂上,必須讓學生「做」起來,學生只有做了,才能真正去認識自然世界,才能明白科學道理。只有注重課堂細節,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養成,科學離不開探索,科學課也需要我們在踏踏實實地教學過程中注重細節,把握規律,才能在教育的道路走向深遠,迎來我們果園小學科學學科萬紫千紅的春天。 侍朝陽發言:
我的理解:「做中學」就是把目標定位在從事實出發,讓學生看到、知道、做到、想到。使學生在熟悉事物、收集事實的同時、自然而然的就要形成一種對事物客觀性的認識,這樣的教學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的思考力。 朱必春發言:
我認為科學課的關鍵問題是尊重自然,「做中學」正是體現了這一點。我們在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呈現要從事物實際出發重,對問題的描述要在對事物觀察的基礎之上,就是要由事實性的依據,即使某一個學生的觀察不夠全面,但是我們有全班的學生,要給學生有空間、有時間,會讓答案完善的。 金巧蘭發言:
「做中學」確實是科學課中很重要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溶解」的時候,就是讓學生在實驗中去發現: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中,形成了水溶液,有些物質則不行。物質的溶解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達到飽和以後就不再溶解。一些物質溶解於水中形成水溶液,這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如酒精)。引導從事實出發去探究科學概念,這樣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會得到提升。

② 小學科學教學登記簿里的實驗情況怎樣填寫

我們做物理實驗都是這樣的格式: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器材和材料
三、實驗原理
四、實驗步驟
五、實驗記錄(數據)
六、結論(結果討論,為什麼會這樣)

小學生實驗可以參考一下

③ 如何落實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教學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探索性實驗為載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培養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能力;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斷和反思能力等。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反思和評價、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驗探究活動,激發科學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破點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實現,變「驗證性」為「探究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

1、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條件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重新設計教室的環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變更,座位設計成活動模塊型,可以四人為一探究單元,四人自由組合,小組內經過討論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稱為首席主持人;一人負責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聯系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稱為信息使者;一人負責記錄寫報告,稱為書記員;一人負責匯報展示講解小組成果,稱為發言人;小組內四人分工,責任到人,成果歸四個人共有。通過這種編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的效果和質量,也使學生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學生在這樣的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能自由地參與探究和創新,學習效果更佳。

2、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課題[1]

由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較短,對科學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探索性實驗課題的確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水平之上,使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後,經努力後能夠確定問題的關鍵,能夠用已有的理論基礎提出幾種可能的推斷,並能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例如:設計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探究性實驗。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2]

課例1:在對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將同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不知名的液體和2號不知名的液體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馬鈴薯在1號液體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號液體中是浮起來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疑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液體不一樣之處,以及可採用哪些方法來比較兩種液體。

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

4、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

科學研究過程中,提出假說後,就要設計研究方案來檢驗自已的假說並執行有關的計劃。研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選定,即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假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統計法等;第二,研究步驟的具體化,包括所使用的適當設備、地點、操作過程、安全措施等;第三,變數的控制和設置對照,應當弄清計劃中哪些變數是需要控制的、如何進行控制;第四,在實行中,進行系統地觀察、精確地測量並收集和整理所獲得的數據。小學科學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的前提下,再給學生傳授科學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般程序。在這個基礎上再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探索性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設計實驗方案、執行實驗操作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課例2:探究綠豆種子發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提出需要水、陽光、適宜的溫度、土壤、空氣這些條件,確定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緊接著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重要的討論如何控制對比實驗的條件,例如探究空氣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控制對照組中的綠豆始終不接觸到空氣,這是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實驗進行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與記錄。

5、利用探索性實驗提高小學生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3]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資料和數據,要對所得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第一步,使用符號、圖表等對資料進行分類和轉換,很多數據和資料在最初時是分散的,通過轉換和分類,才能明確數據和資料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數學工具來處理,包括用圖、表、統計等數據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數據和資料能說明問題;第二步,在進行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資料和數據,確立因果關系;第三步,運用有關科學原理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解釋科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實驗課題,設置不同類型實驗資料,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關系,尋找科學規律,培養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分析推斷和反思評價的能力

這個過程須涉及:第一,根據證據推出結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同時又要基於已有的理論和經驗;第二,假說與證據之間的關系有以上幾種可能:證據支持假說——假說確定;證據部分支持假說——假說要進行修訂;證據不支持假說——需要重新設定假說。確定是哪種關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第三,在驗證假說的過程中,需對研究過程的可信度進行反思,

④ 小學科學實驗教案

實驗內容:測量1分鍾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科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3課《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執教教師:雷宜武 執教時間:2011-4-17
單位:四川省開江長嶺中心校
課題:跳動起來會怎樣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認識到運動會影響我們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運動是有聯系的。
實驗重點:知道運動會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後呼吸、心跳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實驗難點: 學會正確測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實驗器材:自創的帶秒錶的多路演示匯診聽診器 、自創的呼吸計數器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測量安靜狀態下1分鍾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師演示帶秒錶的多路演示匯診聽診器,測量心跳,重點示範確定心臟的位置很重要(心臟位於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導秒錶的正確使用。計時要准.
3.學生分組用帶秒錶的多路演示匯診聽診器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1分鍾的心跳,同學之間相互測定較好。一次可以三,五個學生同時聽.
4.提醒測量呼吸次數的注意點:吸一口氣呼一口氣算一次呼吸。人在呼吸時鼻腔、胸腔、腹腔等器官都參與了活動,身體上的變化是比較明顯的,學生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用自創的呼吸計數器演示測量呼吸次數. (不要緊張,要保持均勻、平穩的呼吸,不要故意深呼吸等)
5.學生分組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1分鍾的呼吸。二人一組
6.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
測量運動結束後1分鍾的呼吸和心跳 1. 運動2分鍾即可。
2.2分鍾運動結束後立即測量1分鍾心跳和呼吸。可以同時測量呼吸和心跳。
3.學生分組測量,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
4,測量休息一會後每分鍾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數。

實驗總結 匯總實驗數據,發現靜止狀態與運動後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人在運動時,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來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脈搏的跳動次數都會比原來增加。每個人的呼吸、心跳次數都不一樣,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4.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一般情況下,學生每分鍾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運動會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後呼吸、心跳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實驗後的反思: 實驗前 學生對自己身體的了解比我想像中的更少,當教學中讓學生預測自己一分鍾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時,數字的大小差異到了令人不信的地步。預測不是沒有根據地瞎說一氣,必須建立在自己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雖然學生們從三年級已經開始專門訓練了測量的技能,但長期以來,跟實際生活脫離的學習還是使學生對數字的感受很生疏。
"我一分鍾大概要呼吸60次。""1分鍾我心跳動的次數大概有十幾次吧!""100次!""30次!"……面對這些數字,我真的感覺到了孩子們的認識是千差萬別的,也讓我意識到了對學生進行量化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實驗後: 我又低估了學生的智慧」天氣冷了,我們穿的衣服厚,摸心臟測量比較麻煩,有時可能感覺不到。採用摸手腕的脈搏來測量,只要通過測量脈搏的跳動次數就可以知道心臟的跳動次數了. 我還發現:不只是運動後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會增加;在哭的時候,生氣的時候,考試的時候很緊張,走夜路的時候受到委屈的時候,受到驚嚇的時候,做錯事的時候,被人嚇倒的時候,,,,,,等都可以使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會增加.

一分鍾呼吸心跳次數記錄表
平靜狀態 運動二分鍾後 運動後較長時間
一分鍾呼
吸的次數

一分鍾心跳的次數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開江長嶺中心校 年(班)級 四 年級1 班 實驗者
時間 2011-4-17 實驗名稱 測量呼吸和心跳
實驗器材:帶秒錶的多路演示匯診聽診器 、呼吸計數器
我的猜測:運動會影響到我們的呼吸和心跳,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我是這樣做的:1.用帶秒錶的多路演示會診聽診器測量心跳,在老師的指點下確定心臟的位置(位於人的胸腔的偏左)。
2.學秒錶的正確使用,計時准確.
3.用帶秒錶的多路演示會診聽診器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1分鍾的心跳,同學之間相互測定。一次三,五個學生同時聽.
4.用呼吸計數器測量1分鍾的呼吸次數.
觀察到的現象: 平靜狀態 運動二分鍾後 運動後較長時間
一分鍾呼吸的次數 20 32 25
一分鍾心跳的次數 85 108 90
我認為:一般情況下,每分鍾的呼吸多在25次,心跳在80次;運動會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後呼吸、心跳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疑問:在登上高樓時有的同學會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而有的同學呼吸卻沒多大的變化?
指導教師:雷宜武 評定等級:

小學科學《測量呼吸和心跳》探究活動的設計
科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3課《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執教教師:雷宜武 執教時間:2011-4-17
單位:四川省開江長嶺中心校
本課的教學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參加運動前後身體的變化,談自己運動後的感受,激發學生關注運動對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響,了解學生對運動對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響的原始認識。
第二,組織學生搜集三種狀態(靜止、運動後、休息3分鍾後)下每分鍾呼吸和心跳的數據。在這個過程中,測量前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學生指導玩嗎在測量數據的時候,數據的准確性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在測量前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才能使我們測量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更准確?」對測量的方法和測量時的注意事項進行細致的討論。
第三,組織學生對搜集的三組數據利用統計圖進行分析,引導他們發現呼吸和心跳的規律,以及運動對呼吸和心跳的影響。
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況下和運動後呼吸和心跳的次數;
2、認識到運動會影響到我們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運動是有聯系的。
3、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4、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5、 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二、過程與方法: 科學探究:
1、能夠准確地測量自己在平靜時、運動後、運動結束休息3分鍾後1分鍾內呼吸、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能運用學習過的數學方法對搜集的數據進行分析;
3、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對要研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
2、能夠耐心、細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數的測量活動。
3、認識到搜集科學數據的准確性的意義;
四、教學重點:
重點: 知道運動會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後呼吸、心跳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難點: 學會正確測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五、教學准備:自創的帶秒錶的多路演示會診聽診器 、吸管、自創的呼吸計數器
六、教學活動過程設計:1
一、導入
1、交流談話:同學們喜歡體育運動嗎?說一說你平時經常做哪些體育運動。那麼我們運動後和運動前相比,身體會有哪些變化呢?當學生提到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的時候,追問學生:你知道為什麼運動後我們的呼吸和心跳會加快嗎?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參加運動後身體的變化,談論自己運動後感受,引出心跳與呼吸的次數在運動前後是有變化的,為後面的教學做鋪墊,同時也激發起學生對運動對呼吸和心跳的影響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追問了解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初始認識,為本單元其它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准備)
2、看來人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在運動前後的變化是最明顯的。那你有沒有親自測量過你在運動前後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測量我們運動前後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找出它們和運動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測量三種狀態下每分鍾呼吸和心跳次數
1、交流談話:既然說到測量,那麼測量的數據的准確性是最重要的。才能准確的測量出我們一分鍾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用3分鍾的時間一起來研究研究。用我自創的呼吸計數器來測量.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2、有結果了嗎?每組先選一點最想告訴大家的來匯報,其他組聽有沒有不同意見。(學生匯報,要求邊講解、邊示範。強調:一呼一吸是一次呼吸——最後統一測量心跳的方法:用手摸心跳或脈搏)
(設計意圖:在進行實際測量前,對測量方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討論、匯報的形式選擇出一種合適的測量方法,並提出測量的要求,將名測量時的注意事項。如:怎樣才算一次呼吸?明確什麼是一次心跳,如何正確測量等。目的就是保證測量數據的准確性,這是科學課的根本特徵)
3、有了測量的方法和標准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實際測量了。首先我們來測心跳,你們可以採用你們感覺最清楚的那種方法。你先估計一下我們一分鍾的心跳會是多少下?(隨機問一下即可)這樣,為了測量結果更加准確,用我自創的帶秒錶的多路演示會診聽診器來測量.你自己數心跳的次數,聽到停後,將你的心跳次數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上。(1分鍾實測)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預測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更加關注實驗數據)
4、用同樣的方法測呼吸。(提醒學生注意:不要刻意改變呼吸的頻率)
5、交流談話:記錄好了嗎?和你開始預測的心跳、呼吸次數的數據一樣嗎?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把你測量的心跳、呼吸的次數與別人比一比,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小組討論——匯報)
(設計意圖:在測量結束後,引導學生對小組測量的數據進行分析,使他們意識到異中有同,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小結:每個人的呼吸、心跳次數都不一樣,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6、剛才我們測量的是在安靜狀態下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數,那麼在參加運動後,我們每分鍾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數又會有什麼變化呢?這樣,讓我們先來做做運動,然後再實際測量一下吧,要求:運動之後先測量心跳的次數。(做1分鍾運動,記錄心跳的次數)
7、剛才大家在做運動的時候都很賣力氣,測量時也很認真,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優美的錄像休息一下吧,不過可是有條件的:在看完錄像之後,我們還要繼續測量一次心跳的次數。(學生看錄像——繼續測量心跳的次數,並記錄)
8、剛才我們測量了運動後及休息一會後每分鍾的心跳的次數,那麼我們的呼吸的次數在運動後及休息一會後會有變化嗎?讓我們用剛才的方法再來測量測量吧!(與1、2的方法相同,測量並記錄)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是測量運動後及休息3分鍾後的呼吸、心跳次數。在活動中注意及時收集運動後呼吸、心跳的次數,並及時記錄。休息的過程中,播放錄像,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放鬆身體,繼續收集第三組數據,從而為後面的整理、分析數據做准備。)
三、整理、分析數據,形成解釋
1、剛才我們通過測量收集到了「安靜狀態下」「運動結束時」和「休息一會兒後」的每分鍾心跳和呼吸的次數的數據。對於科學家來說,僅僅觀察統計表中收集數據是不夠的,更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這就需要藉助我們數學課上學過的更加直觀的條形統計圖或折線統計圖的幫助了(出示統計圖,初步講一下統計圖的構成),你能像科學家們那樣選擇用其中一種統計圖的形式,將你測量到的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三組不同情況下的數據製成統計圖嗎?
(設計意圖:統計圖的介入,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將統計表中的數據製成條形或折線統計圖,可以更直觀、形象地說明問題,知道製作統計圖也是整理數據的一種好方法。)
給大家10分鍾的時間,在做好統計圖後,根據統計圖看看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制圖,討論,小組內交流)
(設計意圖:在整理數據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收集到的三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對看到的現象做出解釋,即引導他們發現呼吸與心跳的次數與運動是有關系的。這是科學探究的根本目的)
2、學生匯報,教師對學生的匯報進行引導,使學生的發現從對客觀事實的關注向規律性解釋發展。
四、延伸
通過本課的研究,我們發現運動會影響我們的呼吸和心跳,研究到這里你還有哪些問題要問嗎?
《測量呼吸和心跳》,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運動對呼吸和心跳的影響,難點是如何採集比較准確的數據。
1.小資料:
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平靜時的呼吸和心跳參照數
呼吸頻率 心跳頻率
年齡 每分鍾呼吸次數 年齡 每分鍾心跳次數
新生兒 40-50次 新生兒 140
5歲兒童 20-30次 3歲兒童 110
10歲少年 25次以下 4歲兒童 100
15歲青少年 20次以下 10歲少年 90
成年人 16-18次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2、認識劇烈運動後心跳和呼吸加快的原因
談話:心跳使血液在人體內不停地循環,血液向人體各處不斷輸送氧氣和養分,同時又將身體內產生的廢氣通過肺部排出體外。那麼,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發生了什麼變化?(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
想一想,運動時為什麼呼吸會加快?
解釋劇烈運動後呼吸、心跳會同時加快的原因。(人體在運動時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和能量,這就需要肺部吸進更多的氧氣和心臟泵送更多的血液量,這就產生了的呼吸和心跳同時加快的現象。人的身體在運動時要比靜止時需要更多的氧氣,這就需要通過加快心跳使血液循環加快,加快呼吸補充運動時需要的大量氧氣,這樣才能保證人體進行劇烈的運動。)
3、認識增強心肺功能需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道理
在登上高樓時有的同學會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而有的同學呼吸卻沒多大的變化?討論:這種差別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
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會怎樣?
②不鍛煉或少鍛煉的人又會怎樣?
解釋這種現象差別的主要原因:經常體育鍛煉的人心臟跳動比不經常鍛煉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領也強,因此,經常鍛煉的人在運動時,心、肺能為人體提供足夠的氧氣,也就不容易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而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他的心臟不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那麼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領不強,不能滿足從事劇烈運動或繁重工作時人體對氧氣的需要,要靠額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來彌補,也就特別容易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

⑤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記錄單

http://www.enwaimao.cn/Practice/primary/200904/17518.html
http://www.srdlxx.com/-mainmenu-61/-mainmenu-66/425.html
找了兩個,不知道你要的是哪個

⑥ 如何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37

淺談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教學
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慾望。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農村小學目前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的特點,我認為認為開展農村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確定實驗科目的基本要求
(1)事先告知實驗目的
做實驗前,只有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麼,任務是什麼,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確定實驗的目的對於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麼而設臵的。
(2)理解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理解操作過程。如教學《簡單的電路》這課時,我們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用一個燈泡、一個小燈座、2根導線、1個電池盒和1節電池要怎樣連接起來才能組成電路。設計操作過程,
然後匯報,其餘學生討論補充。還可以把影響實驗的關鍵步驟和注意點先寫在黑板上,作為實驗的操作規程或注意事項,從而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3)布臵實驗觀察任務
只有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特徵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觀察植物的種子》為例,課前要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仔細觀察它們的外形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植物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如:黃豆和豌豆極其相似,但細看會發現:豌豆形狀較黃豆圓一些。
(4)推測實驗結果的運用
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如《磁鐵》單元,首先讓學生明白地球上具有一種特殊的力,和電一樣,磁也是人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的,可是它的影響力卻處處可見。當我們看到磁鐵能把帶鐵的東西吸起來,我們就知道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所以我們就把磁鐵的這種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強弱,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我們把磁鐵用細線懸掛起來,等到它靜止時,磁極分別指向南方和北方,我們把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然後提示:古代的指南針就是根據磁鐵的這一特性發明的。磁鐵很容易被製造,用途也相當廣泛。那麼通過學習誰還想到了磁鐵的其他用途呢?比如,我們大部分學生都用過的畫寫板筆頭部分最易掉下來,掉下來的兩只筆頭如果把它們筆尖對筆尖,拿在手裡一個朝上,一個朝下也不會掉到地上是什麼原因呢?通過推測實驗結果,學生知道了是因為筆尖部分的磁鐵互相吸引。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推測實驗結果,增強了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運用科學原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想方設法拓展實驗時空
(1)因地制宜開拓實驗場地
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於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把實驗場所搬出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搬到學生自己的家裡、搬到商店、搬到社區、搬到兒童娛樂場所等。如在教學《我們周圍的材料》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逛街的時候注意一下服裝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裝商品的材料、娛樂場所活動器材材料、家居裝修材料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觀察,並把每次的親歷親為過程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材料的名稱和使用方法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使學生獲得學習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和有力數據。
(2)「本山取土」選取實驗原材料
學校周圍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根據實驗科目的需要,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山取土」進行實驗原材料的選擇。如我在做《拓印樹皮》時,實驗材料需要紙、筆和樹木,於是我就安排學生上課時去學校內的美化樹身上獲取實驗素材,同時還安排學生觀察樹上的螞蟻、蝸牛、蜘蛛等小動物的活動情況。
三、讓學生親臨科學實驗的樂境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如《空中跳動的乒乓球》實驗,首先讓學生思考:吹風機朝上方,對著乒乓球吹風,你認為乒乓球會被吹走嗎?學生各抒己見。然後我讓他們看實驗演示:我用一隻手握住吹風機,另一隻手將球放在吹風機的上方。開動冷風和熱風分別吹動乒乓球。結果乒乓球,沒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動。最後說明:無論開動冷風和熱風吹風機朝上對著乒乓球吹,由於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會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動。學生發現實驗這么有趣,學習興趣自然會逐日加深。
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發揮環境在小學科學教學方面的優勢。
(1)寓安全和玩樂於學習實踐中
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在《觀察金魚的身體》、《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設計製作一個雨量器》等這些具有小製作、小實驗性質的實驗課時,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驗,在無危險時,盡情地實驗,痛快地玩耍,學中玩,玩中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讓學生在生存環境中積累知識
我們的學生生活的環境,既有實驗的劣勢——實驗器材不足,也有實驗的優勢——天然教學資源。學校的周圍有豐富的資源,能為學生科學學習提供很好的學習資源;農村學生的家庭周圍一般比較開闊,能為養殖動物、種植植物提供合適的場所;農村的空氣清新、天空清朗,能為學生觀察天文和氣象學習提供很好的條件;農村學校的周圍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師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隨時帶領學生到野外觀察各種動植物、地貌等。讓學生們在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學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學知識。城市學生的家庭周圍也有一些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的課程資源,如:手機、電話能為學生學習聲音的傳播等提供條件;禮品店能為學生科學小製作激發創意;游樂場可讓學生觀察和體驗到科學原理的真實應用和科學就在身邊的真理;等等。
四、盡心盡力造就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上《紙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一課,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隻小紙船,分別放到盆子里,學生開始自主探究活動後會陸續發現:紙船起先都飄浮在水面上。但過上一段時間後,紙吸足了水後,因為皺紋紙的吸水性強,它吸得水越多就越重,很快會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沉得快。又如在教如《斜面》一課,首先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提出自己的
問題,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是:斜面有什麼作用?學生設計出對比實驗,把豎直提起的物體用的力與沿斜面拉起物體用的力進行比較,證明用斜面省力。實驗中學生還發現雖然每一小組物體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學生對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設:有的學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與提升的高度有關系;有的學生提出,與斜面的長度有關系;有的學生說,與斜面的坡度大小有關系。同學們根據假設確定不同的實驗目的和方法。通過實驗學生認識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學生的合作,更需要師生的合作。只要實驗老師創新實驗教學方法,把解決實驗教學難點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創造性相結合,實驗課教學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記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