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教學模式有哪些
講解接受教學模式是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長期普遍採用的教學模式,它主要適用於系統知識和技能的講授與學習。它源於赫爾巴特(Herbert)的四段教學,後經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Кайров)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法、認識論,以列寧提出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個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對四段教學進行系統改造後傳人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界曾對凱洛夫教學理論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體現該教學理論的教學模式,即講解接受教學模式。 廣義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自學,教師傅到,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發展智力,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各種教學形式。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是根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及數學學科特點而形成的 「在教師輔導下的學生自學」模式。 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以數學問題為主線,以現代教學論和心理學為依據,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為重點,創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合作探索式學習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素養得到同步提高 小組合作學習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是在承認班級授課制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以學生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准,以小組總體表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程序與策略體系。 探究發現教學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學和發現學習等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中為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發現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以學生自主探究、自行發現為主要特徵,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構起來的一種教學活動結構和程序。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是由通用計算機系統和具有實現教學功能的軟體組成的。在CAI中,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可以完成教學過程中對教學信息的處理和傳遞。由於計算機在程序的控制下可以通過輸出設備向人們呈現各種信息,通過輸入設備接受使用者輸入的各種信息,並能對其進行判斷處理,根據判斷結果進行轉移和提供有針對性的提示信息。因此,把具有教學功能的軟體(通常稱為課件)配置到計算機之後,計算機就能像人類教師那樣,與學生構成人機交互教學系統,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模式主要反映了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的交互方式。在CAI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教學模式,傳統的模式主要有練習、個別指導、咨詢、發現學習、游戲和問題求解等。隨著多媒體網路技術的教育應用, CAI又發展了許多新型教學模式,如虛擬實驗室、計算機支持合作學習、案例研習等。
❷ 如何改進農村小學教學方式
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現狀簡析: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根基和辦學的生命線,積極深化課程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著力提高小學教育教學質量,這和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學校制度的健全,和社會、家長、教師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❸ 你們怎麼看,農村小學這種老師的教學方式
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永恆主題,更是學校立足和生存的前提;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既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家長們的要求和學生們的渴望。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基礎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人們對基礎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並不顯著的成績,但這也掩蓋不了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確實存在的諸多不足和問題。下面我就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提出個人不成熟的見解,不當處敬請領導和各位同行斧正。
一、制約農村小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原因
1、師資隊伍老齡化
現在農村小學教師大多是過去民辦教師,學校考慮到這些教師年齡和家庭情況,基本上均安排在本村學校任教。年齡大、身體差、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後,是這些教師的共性。偶有年輕教師分配到農村小學任教,因學生減少,班額減少等因素,工作一兩年後紛紛調往中心校或調入城區學校,這樣使得不少農村小學只剩下年老體弱的本鄉本土老教師。
2、教師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1)教師職業道德下滑,敬業思想缺乏。
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一些教師出現敬業精神淡化,工作責任心退化,教育行為簡單化,師生關系庸俗化,表現在對教育教學不負責,不鑽研業務,對學生也缺乏愛心,工作方法簡單粗暴。
(2)職業倦怠,漠視問題的存在。農村絕大多數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工作、生活在一所偏遠的學校,幾乎從來沒有走出去觀摩過、學習過,外面的精彩世界對於我們而言似乎早已不復存在。長期偏安一隅,使得農村教師的思維逐漸遲鈍,激情逐漸冷卻,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變得熟視無睹。
(3)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夠,創新意識、質量意識不強。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學科的綜合性更強了,每位教師只掌握一門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農村學校音、體、美等專業師資特別缺乏,農村教師要教幾門不同學科的課程。一些教師參與進修培訓、接受再教育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不高,造成業務素質與文化素質低下,這樣都妨礙了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不思進取,教育方法陳舊,特別是年齡偏大的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吸收不夠,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哪裡談得上創新呢?
❹ 如何改變農村小學英語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就是直接翻譯法,或者直接認讀發等很沒創新的教學法。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②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
③防止直觀的不當與濫用;
④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提供必備的教學設施
國家應重視農村教育,由於農村經濟條件的普遍落後,農村學校的教學設備都很陳舊或落後,好多現在農村的小學迄今都沒有計算機課可上,因為農村沒有電腦,多媒體的運用在農村就更少了。政府應多為農村教學撥款,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教學設備。還可以鼓勵人們把用過的二手電筒腦或計算機等捐往農村地區。學生可以憑借現代信息設備學到更多的英語知識。
三多鼓勵學生說英語,調動學生自覺性和主動性。農村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應該具備耐心、細心,平易近人的特徵。教師應以真誠和學生交朋友,讓學生盡量對教師沒有畏懼感。教師應多給予鼓勵,獎勵,讓小學生有信心,有膽量去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多和家長交流,促進教學的順利完成。
還有重要的一點:
犯錯後千萬不要大聲的喝斥<會有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平時學生有點滴進步就應及時的發現並加以表揚和鼓勵,多在他們的身上發現閃光點,讓他們對學習產生動力。好生是我們的學生,差生同樣也是我們的學生,大部分差生具有學好英語的良好願望,只要老師通過有效的教學途徑,時刻幫助他們,差生完全可以教好的。我們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所以我們要主動去關心他們,去親近他們,深入到他們中間去,與他們交朋友,讓他們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消除師生間的心理隔閡。找到他們成績差的原因和知識的缺漏情況後,要針對不同情況對他們進行輔導,鼓勵他們,放下包袱,克服自卑感和壓抑感,從思想上點燃他們進取的火花。
❺ 適合農村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什麼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❻ 農村小學如何推進「導學案」自主型課堂教學模式
推進農村小學導學案自主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想法固然很好,這有利於培養專學生的綜合能力。從最基屬層改進農村小學相對落後的現狀,這是一個很有長遠發展觀的實際問題。確實,就農村現狀而言,時機、條件還欠成熟,但不是毫無希望,這種模式可以先稿個試點,然後再去推廣,由點到面,最後再全局,總會成功的。
❼ 小學語文"1+x"教學模式適不適合農村學校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內產生積極的情緒;容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❽ 農村小學數學新教學模式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在轟轟烈烈的展開,作為一名一線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新課程理念指導著我,這幾年我都力求在自己的數學教學之中改變自己固有的、已不適合時宜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但是,在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之時,也從教學實際體驗出發對新課程產生了一些困惑,以下幾點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困惑一:目標定位的困惑
在課程改革中,有的教師認為:因為教材變了,試卷命題形式、內容、難度都在變,所以我們的教學也得變,也得適應新形勢。這種思想反映了教師認識上的不足:不是為了貫徹新課標、體現新理念、實現新目標而改,而是為了適應教材、適應考試而改,是為新一輪的應試而改。新課程要求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改,改革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規劃經營人生,讓學生學到一定的基礎知識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模塊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由於教師在認識上還有盲區,行動上還有誤區,也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迷茫和游移,甚至停滯和倒退,所以現在的素質教育喊得驚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難怪有人說:再這樣搞下去,課程改革很快會以失敗而告終。
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反復學習新課程標准,進一步理解新理念。我們最初認識、學習新課標所接觸的新理念都是純理論性的東西,這些教育、教學理論缺少教學實踐做支撐,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真正進入實戰階段以後,由於各所學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農村的村小)與之相差甚遠,才發現很多的設想都是行不通的,有些好的設想在實踐中大打折扣,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更少,這時教師對新課程的實踐陷入了困境也是正常的。如果我們不對失敗的進行有效的反思,課程改革就無法推向深入,也無法取得課程改革的成功。因此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再次認認真真地學習新課標。由於這時我們已有了教材、有了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此時重溫新課標,定有更深刻的感悟,定能把新的理念、新方法應用於教學實踐,從而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挺進。
困惑二:新課程下就能夠避免學生成長的兩極分化嗎?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開始形成。但是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兩極分化也隨之出現。新課程為絕大數同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習優勝者將更加突出。在新課程形勢下,由於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學業評價方式的變化,課堂充滿了一種民主的、和諧的氣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師生互動,把課堂推向了一種全新的境界。在教學內容方面,新課程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又有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開放性等變化,都在最大限度上給大部分同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激活了大部分同學的思維,激勵著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發現,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更適合那些智力較好、反應較快、自律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無論是合作討論,還是實踐操作,都具有了超常的發揮。這正是新課程的優點所在,也正是兩極分化的原因吧! 而這種分化,在數學教學裡面尤為明顯。現在的我們學校班額多的六、七十人,少則五、六十人,那我們的教師究竟該如何把握在大班額的背景下教學中體現的分層教學,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知識並全面的發展呢?
針對這一困惑,根據我目前的感悟,我認為應從以下著手:首先必須承認:孩子之間是有差異的,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學好數學。有的學生再信心十足,最終也成不了數學尖子。教師一定要客觀地對待這種差異,對學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評價,更不能橫向比較,必須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點,每個學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就應該給予肯定,就應該承認他是能行的。有的學生經過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我卻象對有些學生得了100分一樣為他感到高興,給予表揚。教師只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才能看到孩子們在學習數學中的點滴進步,才能真正鼓勵孩子們都能說:「我能行」!為此,我首先在課堂上對「學困生」給予特別的關注。對這部分學生,僅僅靠口頭鼓勵,幫助他樹立自信心是不夠的。由於他們的基礎太差,上課時,再降低知識的起點,他們也如同聽「天書」一般!而實際上,教師在上課時也不可能為這一部分學生過多地降低全班授課的知識起點。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有意無意把比較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回答,使他們覺得還有能聽懂的,從而增強求知慾望。反饋練習時,我常常時出兩種題,要求大部分的學生做完所有的題目,而「學困生」只要做一組就可以了。這樣對不同的學生,要求的標准就不一樣,使「學困生」能接受並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的節奏。在我巡視學生做題時,主要是關注「學困生」,並及時給予輔導,幫助解決做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使他們一節課下來有所收獲,長此以往,他們也就樹立起了「我也可以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其次較深的問題留給優生,該讓他們表現的時候就讓他們來表現,讓學困生同時佩服優生,激起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對優生和學困生都 不吝惜表揚。小學數學教師,一般是任教兩個班的數學,面對一百多名學生,每堂課都表揚到每一位孩子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家庭作業本,與學生進行「書面私聊」:「最近你的數學成績進步很大哦,真不錯」;「昨天你上課回答的問題非常完整,繼續發揚!」;「這次小考你進步很快哦,加油!」……就這樣小小的評語在師生的心靈間架起了愛的橋梁。為師者,不要吝惜表揚,根據不同的孩子及時地把自己的「情」和「愛」傳遞到孩子們的心中去吧,讓孩子們在老師的關愛中,點燃進步的火花,增強必勝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體驗中學習數學。
困惑三:開展探究活動中的困惑
(一)、開展活動與完成教學任務的矛盾
在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有這樣的困惑:當我們在課堂中開展了大量活動時,教學任務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開展課堂活動,又與新課改的精神相違背。到底該如何處理這兩方面的矛盾? 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中,我們首先要明確到底什麼是新課改要倡導的課堂活動?在新課改的要求中,倡導我們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中、活動中、游戲中引入數學知識,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時也倡導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我們還要明確任何的課堂活動都是為教學任務與目標服務,准確定位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對合理安排課堂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在一節「十以內數加法整理」課中,一位教師花了30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整理十以內的加法算式,10分鍾的時間歸納總結,使得一堂課單調而枯燥,雖然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但卻背離了這一節課的真正教學任務;同樣的一節課,另一位教師用10分鍾分小組分部分整理加法算式,而用25分鍾讓學生來觀察所有的算式,探索規律,交流與總結,整個課堂的氣氛既活躍,學生也在這節課上學到了有用的方法與規律。所以,准確地定位課堂教學的任務與目標對課堂活動的安排會起到指向性作用。
我認為,在數學課堂中,活動應該是多形式的,不僅僅只有游戲才是活動,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也是活動,而且,活動應該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不能沖淡主題,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效、有益的課堂活動。
(二)課堂活動與學生人數過多的問題
《標准》中,特別強調「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過程性目標。要實現上述過程性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讓學生去親身參與數學活動,而在學生的「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目前,正是規模辦學的時候,大部分學校遠遠超過了班級的額定人數,班額基本上在65人左右。班級學生人數太多,給實施新《標准》帶來了困難,教師是無法成功扮演好他的角色的,尤其是難以扮演好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無法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難以實現新《標准》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人本主義的課程觀。
(三)課堂活動與缺少教、學具的問題
《標准》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然而,在我們農村地區,雖然大部分學校都有擁有計算機房乃至網路,但每個班級都用計算機來上數學課還需等待一段時間。
《標准》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有很多學習內容需要學生動手去實踐、操作,也就特別需要相應的教具。盡管有些教具可以讓學生自製,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製起來比較困難或自製的教具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很不方便。
(四)學生難以完成課外習題,質量何在?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能聽懂課還要會做課外題,才能確保教學質量,否則都是紙上談兵。現在的教材內容較淺,而且取消了原來教材上的知識分類,強調了知識的整合、學科的整合,尤其是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原來的應用題),由於應用題教學不分類型,學生在面臨解決實際問題時無規律可循,學生弄懂這種題目,卻不會做另一種類型的題目,所以在解決問題時也就感到束手無策、無從下手,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的問題就要增加課時,但是每個知識都要增加課時,實際上又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學生的課外題只會做很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要教師或家長進行指導,沒有了指導就無法完成,教師、學生和家長擔心這樣下去如何應對考試,「質量」如何得到保證!
課講了,學生仍不會做題的原因:一是學生知識銜接不上或者題的綜合性太強;二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深,基本方法掌握不全,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意識和思維習慣;三是教師只滿足於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話知識的拓寬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四是教師用傳統的觀念、傳統的標准認識這一問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課外練習只是對教材起輔助作用;五是課程理念變了,而課外練習還未能與教材、新課標配套,或協調不夠,建議教師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按照新課標的精神自己編寫一些練習,切忌整版照抄,用老問題對新教材。
困惑四:數學教學生活化、情景化就可以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嗎?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起來比較的沒有興趣和激情。新課程中我們通常把數學教學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創設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問題情景,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學起來也必然親切、實在、有趣、易懂。一線教師們的確也在自己的教學理念中逐步滲透著新鮮的血液,努力的實現著「生活化數學」的理念,盡可能的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此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與周圍世界的聯系,以及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感受成功,培養興趣,增進自信。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在教學六年級《數學》利息的時候,我組織學習關於本金.利率. 利息.利息稅的應用題時,按以往的經驗,我以為這是學生最喜歡的一類實踐活動,每個學生一定能情緒高漲地很好地完成這一類型的題目。結果不然,學生根本不能從實際當中得到啟發。經過詢問了解,其實我們學校所在的這個區域屬於偏遠山區,許多孩子都沒嘗試自己存錢存入銀行,也根本不知何為利息稅。由此看來,這次我布置了一項不符合大多數學生實際的作業。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毫無疑問,新課程理念所體現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極力要提倡、宣揚的!那麼它離我們學生的生活究竟有多遠呢?是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還是直接告訴學生數學與生活是兩碼事呢?學生究竟該如何去正確地把握這兩者之間的尺度呢?作為教師究竟該如何去溝通這種境界和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鴻溝呢?這真值得我們同行去探討。
結束語:面對教學中的諸多困惑,一線教師們也都知道,課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有順流、有逆流、有急流、有暗礁……只要大夥兒齊心合力、直面困惑、迎接挑戰,通過我們不斷的嘗試、探索,甚至是「碰壁」……只要我們正視問題,然後是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是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把課改實驗推向深入. 聚焦新課標,正視新課程,相信只要我們正真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也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沖浪高手,在課改新浪潮中縱橫馳騁,只有這樣我國的課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❾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或模式是什麼樣的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在轟轟烈烈的展開,作為一名一線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新課程理念指導著我,這幾年我都力求在自己的數學教學之中改變自己固有的、已不適合時宜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但是,在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之時,也從教學實際體驗出發對新課程產生了一些困惑,以下幾點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困惑一:目標定位的困惑
在課程改革中,有的教師認為:因為教材變了,試卷命題形式、內容、難度都在變,所以我們的教學也得變,也得適應新形勢.這種思想反映了教師認識上的不足:不是為了貫徹新課標、體現新理念、實現新目標而改,而是為了適應教材、適應考試而改,是為新一輪的應試而改.新課程要求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改,改革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規劃經營人生,讓學生學到一定的基礎知識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模塊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由於教師在認識上還有盲區,行動上還有誤區,也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迷茫和游移,甚至停滯和倒退,所以現在的素質教育喊得驚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難怪有人說:再這樣搞下去,課程改革很快會以失敗而告終.
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反復學習新課程標准,進一步理解新理念.我們最初認識、學習新課標所接觸的新理念都是純理論性的東西,這些教育、教學理論缺少教學實踐做支撐,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真正進入實戰階段以後,由於各所學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農村的村小)與之相差甚遠,才發現很多的設想都是行不通的,有些好的設想在實踐中大打折扣,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更少,這時教師對新課程的實踐陷入了困境也是正常的.如果我們不對失敗的進行有效的反思,課程改革就無法推向深入,也無法取得課程改革的成功.因此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再次認認真真地學習新課標.由於這時我們已有了教材、有了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此時重溫新課標,定有更深刻的感悟,定能把新的理念、新方法應用於教學實踐,從而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