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冀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案例
http://ke..com/view/46007.htm
2. 小學六年級科學下期教案
《科學》(河北版)六年級上教案
第一單元 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第一課 小草和大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比較小草和大樹
[活動目標]
1、 能用放大鏡等工具對植物進行細致的觀察,並用圖和文字進行記錄。
2、 能正確地描述幾種常見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點。
3、 能夠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與其他同學共同概括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特徵,並能舉例加以說明。
4、 能根據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徵,正確地辨別常見的植物。
5、 能盡量在自然狀態觀察植物的特點。
[教學材料]
放大鏡、剪刀、多媒體資料
[教學重難點]
從幾種草或樹的觀察中,歸納出它們各自的共同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回顧以前學習過哪些與植物相關的內容。觀察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多媒體資料。
二、 讓學生列舉自己見過的一些小草和大樹的名稱,談談自己是怎樣區分小草和大樹的。
三、 讓學生到學校植物園去,選擇幾種小草和大樹,觀察它們根、莖、葉的特徵,記錄在課本的表格中。(帶放大鏡和剪刀,既要觀察又要注意愛護花草樹木)
四、 匯報交流,並概括出小草和大樹各自的特點。要求不宜太高。
五、 給出草本、木本植物的科學概念。並用概念來區分更多的植物。(圖片提供)
第二課時
給植物分類
[活動目標]
1、 能通過觀察發現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徵。
2、 採用一定的標准,對植物進行分類。
3、 能與其他同學業交流找出比較合理的分類方法。
4、 能歸納出一種比較科學的分類方法。
5、 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種類很豐富。
[教學重、難點]
列舉多種分類標准,訓練發散思維。
[教學過程]
1、 本活動是對分類方法的靈活運用,鼓勵學生利用上一活動學到的分類方法,自己制定標准給植物進行分類。
2、 由於沒有限定具體的分類標准,提供了自由空間。
3、 鼓勵將本組的分類標准和分類結果記錄下來,並與其他組交流。
4、 分析全班找出的分類方法,通過比較,推選出最科學的分類方法並說出自己的理由,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訓練。
5、 觀察不開花植物,拓展學生的視野,感受植物世界的豐富多彩。
6、 布置學生收集當地常見植物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為植物博覽會做准備。
第二課 植物博覽會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參觀植物博覽會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植物的某種特點對已有的植物資料進行分類。
2、 能對收集到的植物製作不同形式的資料卡片。
3、 能按照不同植物的特點設計出展台的各部分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分類能力的訓練
[教學過程]
1、 上課前根據當地實際,請學生收集有關植物的各類資料。
2、 上課時先請學生觀察教材中博覽會的立體景觀圖,了解展覽的內容都有哪些。
3、 指導學生新聞記者教材中提供的資料,通過分析它們各自適合安排到展台的哪部分,進一步培養和鍛煉學生給植物分類的能力。
4、 如果學生能按要求收集來更多的資料,可照上述要求對這些資料進行必要的整理。
5、 如果學生帶來的資料不能和立體景觀圖中展覽內容相適應,可鼓勵學生將其確定為新的類別。
第二課時 籌辦植物博覽會
[活動目標]
1、 能設計各種植物資料的展出形式。
2、 能與其他小組同學交流制定全班的展覽計劃。
3、 能發現植物世界的豐富和美麗。
4、 能總結在展覽實施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5、 能舉例說明最新植物栽培技術。
[活動難點]
設計展板,並製作。
[活動材料]
各種植物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活動過程]
1、 參照上一活動,充分討論要辦一個什麼樣的植物博覽會。
2、 教師事先對學校所在地的植物資源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便於指導學生充分列舉本地可供展覽的植物。
3、 不局限於上一活動的內容,要根據本交的實際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可能收集到的資料。
4、 可考慮讓同學們自由組成小組,每組的成員有明確的分工,團結合作。
5、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准備(1-2周),把科學教室真正布置成一個植物展覽,並可以向全校展覽。並思考觀眾的意見。
資料存檔
[活動目標]
1、 能將展覽資料設計成一種便於其他同學查詢的方式保留起來。
2、 能為低年級的同學更好地辦好植物博覽會提出自己的建議,表現出良好的協作精神。
[活動過程]
1、 對收集到的資料(展品)加以區分,如實物類和文字圖片類,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製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將實物類的展品製作成標本。保存起來,供今後學習。
2、 文字圖片類的資料可以根據不同內容製作成資料卡片保存,供下一屆學生參考。
第三課 鳥類動物的特徵
活動一:尋找鳥類的共同特徵
[活動目標]
1、 能說出常見的鳥的名稱。
2、 能從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態結構和行為等)設計不同的觀察項目。
3、 能根據各種資料(實物、標本、模型、圖片等)客觀地描述各種鳥類的特點。
4、 能歸納出鳥類的共同特徵。
5、 能根據鳥類的共同特徵辨別能飛翔和不能飛翔動物中哪些是鳥類。
6、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常見工具是模仿了鳥類哪些特徵製作的。
[活動材料]
當地鳥類資源的圖片,視頻資料,鳥類的標本
[活動重、難點]
歸納鳥類的共同特徵
[活動過程]
1、 教師事先對當地的鳥類資源有所了解,准備一些圖片、標本、視頻資料。
2、 請學生充分說出自己所了解的鳥的名稱及大致形態,並觀察圖片、標本、多媒體資料,請學生匯報觀察到的鳥的名字,對鳥還有哪些了解。在學生頭腦中有了豐富的有關鳥的感性認識後,引發學生提出什麼的樣的動物屬於鳥,關於鳥類還想研究哪些問題。
3、 讓學生帶著總是觀察常見的鳥(現場觀察實驗內的鳥類模型),以當地比較熟悉的鳥作為觀察對象,指導學生學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寫觀察到的每種鳥的形態牲。主要特徵欄目中還可以增加喙的開頭以及學生發現的感興趣的欄目。將學生提及的不同的鳥的主要特徵簡要記在黑板上。
4、 引導學生分析觀察的若干特徵中哪些特徵是只有鳥才具備的,用排除法逐漸刪掉那些非本質的特徵。
5、 當學生明確鳥的共同特徵後,引導學生據此判斷哪些動物是鳥,哪些運動不是鳥。
此環節作為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活動二:鳥喙與取食、
[活動目標]
1、 能根據鳥喙的外形判定其與我們生活中的哪種工具的形狀和功能相近。
2、 能根據實驗結果推測各種形狀的鳥喙適合吃哪些食物。
3、 能把自己的推測與其他同學交流。
4、 能說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喙對鳥類的生活有什麼好處。
5、 能了解科學家對鳥類起源的不同看法
[活動過程]
1、 讓學生分別觀察鳥喙及幾種工具的特點,然後再將不同的鳥喙與其形狀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對應起來,在教材上可用直線將它們連接。
2、 盡量讓每個人都有一次體驗的機會,統計數據討論,體會鳥的喙與其取食的環境有關。
[評價]
1、 根據鳥類的特徵判斷哪些動物是鳥,哪些不是鳥。
第四課 種類繁多的動物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1、能分別總結出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最主要特徵。
2、 能根據動物的特徵對所見到的動物進行辨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分類方式。
知識目標:1、能分別舉出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實例。
3、 能舉例說明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
STSE目標:能體會到世界的紛繁復雜。
[教學重難點]
根據各類動物的特徵來區分動物
[教學准備]
《牛津劍橋網路》動物篇、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查找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繁殖方式、體形特徵等。)
一、 教師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請將你所知道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分別填在各自的框中。
二、 看P19頁各類動物的特徵的描述,將特徵與對應的動物類別聯在一起。
對比這幾類動物的特徵,有什麼疑問?如:兩棲類和魚類都用鰓呼吸,怎樣區分?又如:昆蟲和鳥類都會飛行,怎樣區分?運動方式是在地上爬的有很多,它們都是爬行動物嗎?哪些不是?怎樣區分?
三、 學生討論,為進一步判斷分類作準備。
四、 展示課件,了解動物習性。對照各類動物的特徵,檢查自己前面分類所填的動物是否正確?
五、 學生游戲活動:
幾名同學自由上黑板寫出平時自己不易區分的動物,如:蝸牛、熊、鯨、螃蟹等,請其他同學來解答。
(師提示,注意先判斷它們是否有脊椎,再進一步區分。當然,充分的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等課外知識也是正確判斷的重要條件。)
六、活動中可就大家都感到疑惑的問題當場上網查找,印象會深刻。如蜘蛛是不是昆蟲、章魚是不是魚等。同時上網時教給學生要選擇正規的權威的科學網站作參考。
哺乳動物
兩棲動物
魚類
脊椎動物
鳥類
爬行類
板書: 動物
脊椎動物
3.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六年級科學教學案例分析
這是六年級科學教材中第二單元的一堂實驗課.本課由兩部分組成,前部分是觀察混合後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後部分是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課前我讓學生帶齊了塑料杯、沙子、豆子、筷子和篩子。另外我還給每個實驗小組准備了白糖、燃燒匙、火柴蠟燭等材料。下面是我和學生一起進入混合沙和豆子探究實驗活動的課堂實錄。師:同學們,生活中經常要混合一些物質,如炒菜的時候把調味品和蔬菜混合,物質之間相互混合會發生變化嗎?請把各自帶來的沙、豆子倒在白紙上,用多種觀察方法,觀察沙和豆子的特徵。生:沙細雜質少、粉末狀、顆粒狀都有,豆子圓圓的、黃色的表皮光溜溜的。生:每粒沙、每粒豆的形狀大小不盡相同。師:請問你們在觀察中用了哪些觀察方法,能介紹一下嗎? 生:眼睛看、手去摸。師:猜一猜混合後的沙豆子會是什麼樣的?(提示:把杯中的沙倒入裝有豆子的杯中進行混合、攪拌,然後用篩網分離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檢查沙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師:請介紹你們小組的實驗方法和分離沙和豆所看到的不同現象。 生:我們看到沙子粘到豆子上,豆子好象變了一點顏色。生:我們組發現沙、豆子攪拌分離後沙還是原來的沙,但豆子的表皮有褶皺、表皮不光滑了。生:發現攪拌後的豆子表皮破裂了,表皮顏色也變淺了。師: 變化是通過實驗後比較出來的,與原來的樣本進行對照,可以看出混合後沙、豆子形態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但他們的特徵和性質沒有變化,沙還是沙,豆還是豆。總結:這節課我們通過判斷——實驗——總結的方法發現沙和豆這兩種物質,混合後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與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師: 我們周圍的物質都在發生變化嗎?請舉例說說。生:例如一根鐵絲的變化、一張紙的變化、一杯水的變化、一隻蠟燭的變化。生:燒飯的時候米變成了飯、寫字的時候紙上留下的字跡。生:路上的積水變成水蒸氣、岩石風化變成沙子等等師:是的,大家聯系了前一堂課的知識說出了一些物質變化的例子。有的物質變化很快,有的物質變化比較緩慢,甚至不易被我們察覺,這需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去判斷。分析與思考:這節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按照判斷——實驗——發現——總結的方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實踐體念的空間,去進行探究活動 。在實際操作中看到了極個別組的學生在攪拌沙、豆子時動作不到位;有的沙、豆混合太少;有的攪拌的時間也不夠。我發現後讓學生停下,邊聽講解邊觀察老師的演示攪拌步驟,這樣學生不但領會了實驗過程,而且掌握了正確的操作方法。這一堂課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在課堂上,老師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心中想的應該是學生的發展狀態,眼中觀察的應該是學生的反映,自己所做的應該是,讓學生的眼睛裡流露出內心的滿足和微笑。這課堂上學生發言積極,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氣氛比較濃厚,達到了引導學生尊重實驗現象,養成他們細心觀察良好習慣的目的。
4.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案例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回、教材的編寫意圖、答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5. 小學科學課教學案例
探究科學 體驗樂趣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案例
【主題】
在科學教學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科學問題的各方面能力,體驗其中的樂趣,促進更有效地學習自然規律,掌握科學知識。
【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指出應盡可能地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獲取和掌握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基礎課程。它強調了體驗、增長、獲取、尊重和善於等一系列科學學習的過程、方法和素養,讓學生真正做到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四年級科學中一節探究型的課程。「聲音」本身就是一個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的物體,而在這節課中,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並且通過幾個小實驗體會樂趣,把抽象化為具體,有效地掌握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