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教師形成怎樣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並逐步完美的教學活動,並且在教學觀點、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技巧、教學作風、教學效果等方面綜合體現出來的、穩定的、具有獨特個性的教學特點與審美風貌。那麼,探討研究那些因素影響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和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要注意哪些問題,這有助於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從而成為名師名家。
一、影響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
(一)內在因素
1、教師受教育的程度和更新知識的理念
記得初為人師時,我們把「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作為座右銘,認為教師就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具備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才能居高臨下,駕馭自如,向學生輸出知識的精華。一個知識貧乏的教師,即使用最好的教學手段也教不出好學生。固然,教師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的確是教師風格形成的前提。一般來說一個教師文化層次越高,他的知識越淵博,在教學過程中能提高教學內容的深度和新知識的含量,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具有一桶水。但常識告訴我們,水也是有區別的,有清水、活水,也有死水、臟水,甚至腐水、臭水,那麼,老師有了一桶水是不是就夠了呢?顯然是不行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具備了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和不斷更新知識理念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2、教師的樂教敬業精神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以其光輝的一生鑄造了教師的理想人格: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對教學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理論聯系實際,重視革新創造,時刻堅持「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正是他的這些優良品質影響著學生,才塑造出眾多社會棟梁之才。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師徒如父子」。這句話說明老師可以像父親一樣的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當老師一臉陽光地走進教室時,學生們的心情就會很舒展、很輕松;當老師一臉怒氣地走近他們時,學生們則噤若寒蟬,生怕自己撞到老師怨氣的槍口上;老師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學生,以贊賞的眼光激勵學生,他們的心裡會充滿幸福與喜悅,表現得很興奮,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望;老師指責、挖苦、嘲諷學生,則無疑是給他們心靈的天空濛上一片沉重的烏雲。
一個教師只有樂教敬業,才能認真地對待每堂課的教學,才有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強烈願望,才能力求自身教學技術和教學效果的完美。教師的樂教敬業精神程度對教學風格形成具有決定作用。
3、教師個性特徵產生的影響
文如其人,課也如其人。有的人熱情開朗,激情澎湃;有的人沉著冷靜,思維慎密;有的人機智敏捷,幽默詼諧……,個性特徵的不同教學風格就會有所不同。
瑪蘭德在《教室里的雕塑藝術》中指出:「教書育人就是一門雕塑藝術,每一位優秀教師都是一位雕塑家。雕塑家依據自己的風格作用於他的工作對象,那麼他的作品必然也會體現出他的風格特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如一位雕塑家,有的教師習慣於一種教學方法;而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這種風采各異的教學風格主要來源於教師的個性特徵。正是由於這個個性特徵在講台上表演才使教學風格呈現多樣性,使教學成會艷麗多彩的藝術。
4、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創新意識
教學風格形成是教師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結果。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外部環境,諸多不確定因素決定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經歷各種常態的接觸,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特長的比較穩定的教學風格。正如優秀教師所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同時,更要不斷地創新,千學萬學,都應在自己的風格基礎上不斷完善變化,唯如此,才能在教學上自己得心應手,教有成效。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不斷進行教學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種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外在因素
1、社會傳統和時代要求的影響和制約
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教師,因而成為我國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五步法已寫入小學數學教法的教科書,也作為我們評價教師一堂課的標准,由此,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教學風格。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網路化的發展趨勢,對21世紀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思想觀念與教育模式都產生了根本的變革。而站在培養人才講台上的教師如果不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將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育工作,成為現代教育的落伍者。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教學中創建了許多新型的教學模式。江蘇省特級教師邱學華,他的「嘗試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特別強調「先試後導,先練後講」,提倡學生要能嘗試,多嘗試。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也在這個時期提出了「六步教學法」,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比較著名的還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盧仲衡教授,「自學輔導模式」,就是主張「先學後教」。
2、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是影響教學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採取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小學數學包含:小學數學的概念、計算、問題解決、幾何等不同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風格不能一成不變的,應在自己形成的較穩定的風格基礎上去應和不同教學內容的要求。比如:小學數學概念「1」,誰能見到真正的「1」,我們只能見到一棵樹、一支筆、一個人、一頭牛,而絕不會見到作為數學概念的「1」,數學概念的這種抽象性就決定了小學數學的學習,就要以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經歷一個將感性材料在腦海里來回辨析,從模糊到逐漸清晰的過程。特別是新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更要關注如何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上學生對教學內容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作為老師,不能按照預設一味尋求答案標准性,而應注重課堂的生成性。由於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比如:學生的年齡大小,智力的差異,學習基礎的好壞等等也會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產生極大的影響。
3、學校的教學民主和氛圍
學校教學環境主要是指校內的教學民主和研究氛圍、學校對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學生狀況、教學設施等等。在一個寬松的、民主的、探索的教學藝術環境里,教師經常研究切磋不同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取長補短。這對於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技術的創新都是極其有利的,特別是年輕教師隨時隨地都可以學到新鮮的東西,促進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同時對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4、學校對教與學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教學評價對教師教學風格形成和發展將起到導向作用。目前學校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存在種種弊端,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核心,著重考查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的記憶和再現情況,注重答案的標准化和統一化。沒有給學生的獨特闡釋和創新理解留下必要的空間。從而造成嚴重的應試教育現象。
數學的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和評價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形成什麼樣的教學風格產生重大的影響。
5、教學設施及學校環境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種「一支粉筆,一本書就可以走上講台講課」早已過去。隨著教育事業的日新月異,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具有圖,文,聲,像合一的特點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它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多媒體技術如何恰當地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同時也影響到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
二、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做有激情的智慧型的小學數學教師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最本質的東西是以情感人。一個不喜歡甚至厭惡自己所教學科的教師,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難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激情是一切藝術之母。激情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瘋狂,而是你對小學數學這門學科深沉的愛,在平時的交流中要讓學生感到老師同他們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無視學生或者看不起學生,可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痛苦,摧毀自信,醞釀敵視。當然我們熱愛學生,就要在我們的行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來,熱愛學生包括對他們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的欣賞。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對學生有建設性的想法,要尊重理解,並給予賞識性評價,少說「你不行,你不對」多說「你真行,太棒了」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使課堂高潮迭起,充滿生機。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是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自我意識的內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觀察力、思維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方面的優勢和劣勢所在。特別是數學學科的特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而不同於其他學科。例如對於自然數的認識:1,2,3,…,101,102,103,…,1001,1002,1003,…無限制地繼續下去時,很遠很遠的大數是決不可能由真實事物中直接抽象出來的,而只能依靠人的想像。這種想像的數,實際上是人的思維的產物,把它看成是一種「理想元素」。類似地直線的無限性,有理數的稠密性,實數的連續性等概念,也都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不可能直接為人們所感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緒、意志、興趣、性格等因素。教師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屬於哪種氣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因為不同的氣質體現了不同的個性特徵,因而分別適合於創造不同教學風格。可見,這種知「己」是相當重要的。
3、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
陶行知先生說過:「惟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如果天天賣舊貨,索然無味,要想教師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難的了。」又說:「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同學也互相感化。好學的同學能引別的同學好學。教師一旦停止學習,教師的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在機械枯燥的活動中,教師會喪失人的本質,會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會沮喪而沒有活力。現在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地加快,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地在推陳出新,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堅持終生學習的思想,就不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因此不斷地學習就成為當今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勤於學習、學會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4、要有一個良好的心裡定勢
定勢理論認為,定勢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一種預先的心理准備狀態,它使人們以比較固定的方式去進行認知或作出反應,並影響著問題解決時的趨向性,這種趨向性,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起到正效應;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帶來負效應。小學數學教師的心理定勢對小學數學教學有較大影響,積極的心理定勢推動教學的進展,消極定勢妨礙教學的深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即反映認識上的心理定勢,又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教學風格的形成有賴於一種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定勢,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松、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為此,我們應採取相應的對策,既要強化心理定勢,又要適時地突破定勢的束縛,不斷完善心理結構,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審美情趣、思想傾向、思維方式的教學風格。
總之,具有獨特的穩定的教學風格是每一位老師的追求,不是名師、特級教師才有的追求。教師的全面成長和教學風格的形成,只有通過每位教師的刻苦努力,不懈的追求,從現在開始,從你的每一節課開始,朝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㈡ 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㈢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融入幽默藝術
數學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和其他學科比較起來顯得枯燥乏味。因為它不像語文,外語那樣有情節,有趣味。但卻因為它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從中考到高考它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所以學生們便不得不學,甚至於硬著頭皮也要學它。那麼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就要不斷的思索如何在不改變數學知識嚴謹性的基礎上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
列寧曾經說過:「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如果課堂教學中過於「實」,往往只能使學生記住條條框框,囫圇吞棗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實為虛,不斷地滿足學生的需要,才能形成無窮的意味、幽遠的意境。教學時以「幽默」的方法帶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去解析、去領悟,從而發現知識規律,激活創新的慾望,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總結出了一些經驗,願與同行們共勉。
(一) 新課引入時,善於運用幽默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以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語言講授知識,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教學過程本身的樂趣,享受到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
例如在講授《解直角三角形》時,給學生們出示問題:誰能不過河而測出河面的寬度?不登高山而測出山峰的高度?不靠近敵人的陣地而測算出敵我陣地間的距離?······就在學生面面相覷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個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為師我!然後亮出本節課的課題,告訴他們學了本節課你們也能有我這樣的本事了。如此一來誘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濃郁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認真學好數學的積極性。促使師生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圓滿的完成教學任務。
(二)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幽默語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雖則數學教材的內容是抽象的,但表達它們的方式及它們的實際應用又是生動,多彩的。數學課堂中適當添加幽默性的語言,將知識點變得富有趣味,便於學生理解,接受。例如,在講有理數加法時,學生對於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相加時取誰的符號總是搞不清。於是,我告訴大家,在此時我們要看誰的絕對值大,誰大誰就說了算!這比較符合「誰厲害就聽誰的」的邏輯;在講求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精確到哪一位時,我告訴學生對「a」的部分的最末一位數字實施「跟蹤調查法」,即給這個數做上標記,再放回到原數中去,看它在原數中的位置是哪一位那它就精確到哪一位!學生對「跟蹤調查」感興趣,所以記得就牢;又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時,對於移項的問題,學生開始總是不知怎麼移?往哪移?我告訴孩子們,這相當於分離手術!已知項放到等號左邊,未知項放到等號右邊!分離之後就開始「合並」了,其實也就是手術中的「縫合」。這樣就使「移項」「合並同類項」變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
(三)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幽默手段,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徹底改掉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一味在講,一味強調知識點的重要,而讓學生只當觀眾,忽略學生的參與!要知道只有親自參與才會有收獲!所以我們當教師的要給學生足夠的表現機會!讓他們覺得數學課他們是主人,離不開他們的參與!如在做試卷講評的時候我的做法是採取「現場答記者問」,即讓做錯題的學生(記者)提出問題,疑惑,由現場其他同學給與解答,當某位「記者」的提問無人能回答時,老師才「出馬」。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每個人都會體會到自身的價值所在。大大的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數學課上還可以根據課的內容形式編制小游戲,游戲中教師可當主持人或是裁判,也可以直接參與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
實際,上幽默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只要我們數學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多琢磨,多思考,善於發現幽默,大膽的運用幽默,那就會讓原本「枯燥乏味難懂難記」的知識變的通俗易懂!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因為幽默而讓學生覺得輕松,進而願意學數學了!
在一節嚴肅、緊張的數學課上,教師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和惟妙惟肖的動作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沉浸在暖色情調中,享受愉悅體驗,從而喜愛數學。有位名人曾經說過:用幽默的方法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容易讓人接受。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機智和俏皮。千篇一律的講述,只能導致學生厭倦、疲勞和注意力分散事實表明,教師的幽默是贏得學生喜愛、信任和敬佩的重要條件。但是幽默也不能頻繁的運用,一味去追求幽默,要把握好幽默的最佳時機。
總之,幽默引發於教師,終結於學生。目的在於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笑聲中獲取知識,培養興趣,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優化課堂教學,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㈣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有幾種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收益終身,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孩子從一個天真頑劣的小孩到一個真正接受知識的小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要求規范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孩子成績優異的關鍵,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補習小學數學的五大技巧。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時代,孩子們的大腦不僅僅是課上的40分鍾,而是要勇於積極的探索,在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的時候著眼於以上幾點,加上對課本知識的結合,孩子的成績定會有所提高,於此同時孩子更多的學習到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㈤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藝術
一、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要啟發性強
二、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三、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要幽默風趣
四、無聲語言要
五、教學語言要用標準的普通話,克服方言
㈥ 誰知道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議論---- 談黃愛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藝術》後感
自從參加小學教研員培訓回來後,我常在教學之餘,拜讀黃愛華老師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藝術》這一部集當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藝術的經典名作,粗讀之後,掩書而思,時時為黃老師的教學藝術所陶醉,黃老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常常取材於現實生活,以其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精湛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們在愉快中得到發展,在發展中獲得愉快。
這本書是作者從教學的第一線中總結出來的教學過程中的藝術精華。因此,這本書也是我們基層教學工作者在課堂教學藝術上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的理論指導者,基層教學工作,首要任務是如何在四十分鍾的課堂里,讓學生樂於學習該節課的知識目標,從而達到該節課的教學要求。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四十分鍾要質量,是基層教學工作者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黃老師的這本書中,經常讓學生於議論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下面我想即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議論來談一下自己的粗淺意見。
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過程。在課堂上學生希望老師快一點地說出結論,而富有經驗的教師則希望學生能通過獨立的實踐和思考,自己去發現規律和得出結論。這是對矛盾,學生之間存在著優等生積極思維,希望自己能夠比其他同學早一點發現規律或得出結論;而中下等生則在靜坐中等待他人發現規律或得出結論後告訴自己,少數的後進生則處於被動的狀態之中。那麼身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來調節好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從學會到會學,從苦學變為樂學呢?通過近幾年的觀察和實踐,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議論的方法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精心設疑促思
學生的求知慾往往是從產生疑問開始的,課堂教學中設疑問難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十分注意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比如在教循環小數時,由於這一節教材中的概念較多,而且比較抽象。因此,我從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入手,讓學生通過動筆計算,觀察比較,探求規律,相互討論等等手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去獲取新知。
首先,我設計了這樣的一組練習:
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3.6÷9 7.6÷4 32÷0.8
2÷3 70.7÷33 14.2÷11
這一組思考題的設計,將循環小數的有關概念孕伏其中。學生充分議論後,獲得了感性認識,再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循環小數的有關知識,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點拔議論
指導,要在學生思維卡殼時才能導。例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向學生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能不能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來用公式計算呢?這是,有的同學便卡殼了。我就讓學生先通過動手操作,把課前准備好的三組(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紙片,拼成已學過的平面平面圖形,然後讓前後同學展開議論,相互啟發,獲得三角形的面積等於與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一半的結論,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並且又懂得為什麼要除於2的道理。
點拔既要點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更重要的是點在學生內心知識、發展智能轉折處。例如,在完成了互質數的概念教學後,為了幫助學生深化已學過的知識,我在練習中設計了這樣的一組題目:
成為互質數的兩個數,一般有幾種情況?由於學生剛學過互質數的概念,但一時不能全面概括有哪幾種情況,因此,學生對該題的反應相當強烈,但意見分歧較大。這時我先讓學生分組議論,並把議論的結果寫下來,然後師生共同討論,得到如下的結論:
成互質數的兩個數,舉例:
(1)兩個數都是質數 7和11
(2)兩個連續的自然數 8和9
(3)1和任何數 1和25
(4)兩個連續的奇數 7和9
(5)一個質數和一個合數 5和8
(6)兩個合數 4和9
通過這樣的練習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激發興趣,樂於議論
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把握一切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時引導學生樂於參與各種議論。以往每次測試後教師總要對試卷進行講評,即質量分析,可由於每個同學的成績已公布,再則已經間隔了一定的時間,相對而言,這時學生的注意力不是最集中,效果並不理想。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每次測試完後,學生的爭論聲異常激烈,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就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嘗試著在測試完畢後,安排二十分鍾左右時間讓學生放下筆,立即針對試題去議論,去爭辯。因為這時學生存在著矛盾的心理活動,既怕自己答錯又想知道自己的是否錯,既希望自己是正確的,又期待能得到他人的肯定。這時,他們的發言最激烈,情緒最高漲,樂於議論,意見不合時,誰都想說明自己的理由,據理力爭。事後,許多學生反應良好,一些中、下生也認為通過議論,使自己知道錯在哪裡,為什麼會錯,並得到及時的糾正,這樣便使學生能進行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評價,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組織、引導學生議論,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但也應充分考慮到題型特點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需要,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等諸方面因素,以利於選擇最佳的議論時機和方式。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性,使教與學達到最佳境界,讓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㈦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
肇慶市封開縣南豐中心小學 吳金菊
今年暑假,我讀了《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讀完後,我撫摸著書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書中介紹的八位小學數學名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深的感到這本書對我的教學工作太受啟發了,對我的教學工作太有幫助了。一些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了解決。讀了這本書,突然發現自己欠缺的東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學習了。
書中介紹了劉可欽、潘小明、華應龍、徐斌、林良富、錢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所具有的教學特色,並列舉了一些經典課例和教學片斷,以及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等等,這些都給我以很大的啟發。
書中介紹的每一位名師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風格。如劉可欽老師的課堂樸素而不乏機智,用朴實而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由的發揮,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孩子都
能夠體面的坐下來,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讀後感《《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潘小明老師的「抬起頭,往下看」的說法形象的說明了潘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風格。抬起頭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往下看要透過數學知識的表面去發現並抓住支撐著數學知識的數學情感,讓學生親歷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不僅獲得扎實的知識技能,而且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數學,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數學課。還有華應龍老師的「和諧」的教育教學藝術,徐斌老師的追尋真實有效與互動生成的課堂,林良富老師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課堂魅力,錢守旺老師提出的在新課程背景下一節好課的五個特點:「新」、「趣」、「活」、「實」、「美」,夏青峰老師的一切服務於學生的學習的課堂追求,田立莉老師的為學生所需而教,所有這些都對我深受啟發,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八位名師,也許他們有著不同的教學風格,但是他們都有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懷,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這正是他們獲得成功的前提。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這些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都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也只有保持對教育事業的這份熱情和執著,做到了這份堅持和追求,在課堂上使學生能夠真正的獲得發展,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學崗位上開辟出一些屬於自己的天地,從而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㈧ 怎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
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深入地解讀教材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吃透新課程的理念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觀念隨著新課標的誕生,已經逐漸淡出了教學陣地。《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要做到這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准,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於換湯不換葯。
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說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聽一位老師上的「與11相乘的速算」,這個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中經常碰到的。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找出規律,運用規律進行計算,在獲得與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時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樂趣。
(二)領會教材意圖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筆者曾聽過一節「認識整時」的課(數學第一冊第91-92)。講課的老師從第91頁的主題圖引出了課題,接著在師生互動中認識整時,動手操作撥「整時」後教師指導正確寫整時,最後以第92頁的插圖來鞏固對整時的認識。整節課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落實得很扎實。可講課的老師對插圖並沒有物盡其用,只是看一幅說一幅,缺少了有機的結合起來觀察與討論,難免令人感到浪費了珍貴的教學資源。實際上,教材中的插圖都是經過編寫教材的老師精挑細選,幾乎每一幅圖都不止一層意思。筆者建議授課的老師把第92頁的插圖(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學習時間的安排)以「先分後總」方式加以詮釋,即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插圖講解圖意,鞏固對整時的認識,再讓學生綜合起來看這幾幅圖談談自己的感受。盡量讓學生主動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體驗到數學學習是有價值的,並有意識的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滲透要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是關鍵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任何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都不是
一張白紙。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每個人的領受是不同的,學習者在認知、解釋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優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教學目標搞「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但是制定分層目標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標、上限目標、發展目標。如在教學演算法多樣化時,筆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本演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學生則要求會運用多種演算法,能力更好的學生在會運用多種演算法的基礎上學會擇優或想出更好的方法。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
優化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使用的是粉筆、黑板。有人戲言:一支粉筆走天下。這種單調的教學手段,制約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注意教學手段的優化。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聲音,動畫等,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能夠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對於發揮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把「靜止」的內容變為「活動」的形象,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幾何圖形」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解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由於年齡關系,學生的思維發展處於具體形象向抽象過渡的階段,解答相對復雜的圖形就顯得力不從心。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讓靜止的幾何圖形動起來,問題就變得簡單了。例如:教學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時候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演示用平移、加線、旋轉、重組重疊圖形等方法化解難點,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讓學生看到具體形象的過程理解圖形的組成,從而找到解題方法。
但在多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為了趕時髦每一節課都用多媒體。開始的時候,很有新鮮感,可在反思中覺得並不是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多媒體,太多的刺激會讓學生疲憊不堪,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而只有適當使用,才會發揮的優越性。多媒體技術畢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種手段。
(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預設是教師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做出的設計性的展望。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這種出現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沒有充分的預設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寬容的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善於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朱國榮老師在上《分數的意義》時,請學生從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學生回答不一,有的認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認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還有的認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這時,朱老師沒有馬上否定說錯的學生,也沒有用事先預設好的問題拉著學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靈活引導,把握好動態生成的新資源,展示出動態生成的藝術,達到了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就像布盧姆說的那樣:「人們無法預測教學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同樣,沒有了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