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語文課上如何進行學法指導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內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容的是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呢?我認為學法指導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環節。一、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實踐證明,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可以讓學生在寬松的愉悅的情境下,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開發他們的智慧潛能,從而更快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從而逐步形成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以真正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剩餘2234字)
⑵ 教師是如何進行小學語文學法指導
多讀多記多寫,打造好小學語文學習基本功。老師進行學法指導時,應做到具體、有效,富有針對性。教學過程中盡量滲透學法指導內容,融入進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
⑶ 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主要指在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運用的規則、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種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的操作過程,是認識策略在學習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要的學習就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學習。多年來,我們對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了許多努力,但有時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學生因為不知如何學而導致的不願學、不會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個學生,如果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那麼,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因經常獲得成功,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於是,他感到學習的輕松,愉快,有樂趣。久而久之,他很可能成為一名愛學,會學,學得好的學生。反之,如果沒有好的習慣和方法,那麼,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難獲得成功,難於感受到成功的體驗。因此,他感到學習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是一件沒有意思的苦差使。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成為差生甚至輟學。我國古代就有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1]的精闢論述,不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嗎?現實生活中那些會學又樂學的學生不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嗎?由此可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生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徑。教給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更應成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主攻方向。但是,單純的為教學法而教學法是行不通的,這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應把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滲透到整個課堂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學法指導的根本途徑,也是學法指導經常化、具體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學法指導必定走滲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支離破碎、雜亂無章、隨意組合的復合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怎樣學習」導向,教學生學會學習。為此,就必須改革傳統的「教」為中心的課堂結構,設計以「導」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按此結構,語文課堂教學應從以下幾個環節有機滲透學法指導。
一、明確學情,備好學法
通常,教師在上課時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而很少去思考學生的「學」。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首先要改變的就是這種傳統的做法,要改變觀念,以「學」定「教」。所以,在備課的時候,就應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具體分析學生學力,明確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有針對性地設計學法訓練、學法指導措施、指導步驟等。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使每一堂課都能產生良好效益,使學生學有所得,從中不斷提高學習自覺性和科學性,從根本上獲得學習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學生學習情況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班級的學生,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課文篇目的學習情況也是有所不同的。因而,我們在分析學習情況時要客觀、具體地加以分析,決不可千篇一律。在確定了學生學習實力之後就可以針對實情設計課堂學法指導方案。設計時要力求使學法與學生的學力相當,不可偏廢。同時,也要注意指導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不能空擺架子、走過場。
二、設計預習,指點方法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課前預習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通常,很多教師都易忽視這個環節的學習指導;大多學生預習時也都只限於「讀一讀,看一看」的方式,卻不懂得採用一些較好的預習方法。這樣,預習達不到預先學習的目的,課堂教學效果顯然不會理想。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應當在課前具體地對學生進行預習方法指導,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為課堂學習作好學習預備。
一般地,教師可教給學生如下預習方法:1、對全文進行整體閱讀,利用工具書(字、詞典)查閱生字生詞,依據上下文揣摩詞意,並批註於文中。「不動筆墨不讀書」,用「□」標出生字、生詞;用「——」畫出重點詞語;用「~~~」畫出優美語句;用「……」標示重難點和注意點;用「
√」標示自己的補充和理解;用「?」標示疑點;用「‖」表示文章結構的劃分;用「|」表示對段內層次的劃分;用「△」標示要特別引起注意的地方。2、重點閱讀,結合課文背景介紹、課前提示和文中注釋,對重點內容進行反復閱讀,了解作者思想。如:他想告訴我們什麼?使用的寫作方法、運用的表現手法,中心是什麼?語言特點怎樣?
例如,我在對《寡人之於國也》一文教學時,給學生的預習指導是:(一)藉助資料和參考書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完成:
1、給課文各自然段標上序號。 2、給文中出現的生字注音。 3、勾畫、圈點文中關鍵詞句,並藉助注釋和工具書作解釋、翻譯全文。 4、勾畫出疑難之處。(三)思考:
1、本文中梁惠王和孟子談論的話題是什麼? 2、孟子是用什麼論證方法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3、孟子在文中闡述了哪些具體的措施?
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系統地、逐步地把一些好的預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如全冊預習法、單元預習法、課文篇目預習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指導方法的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不斷地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會預習、會學習。
對於預習的具體方法的指導,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按單元、按文體,具體到每一堂課的學習內容,作明確的預習要求、預習設計及方法指導。
這樣,只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習慣,形成能力,為課堂教學作好最佳預備。
三、靈活引導,展示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是教會學生學習。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主動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要重在「導」。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去主動地完成學習目標,從中掌握知識,獲取學習方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使學生明確認知目標,也要使學生明確學法目標。其中,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既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實質上,只有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正如達爾文說的:「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於方法的知識」。[2]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明確地展示學習方法,使學生明確怎樣學習,怎樣獲取知識。
例如,在學習《寡人之於國也》一文時教師可作這樣的「學習引導」:(一)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細讀全文,完成:1、給課文各自然段標上序號。2、勾畫、圈點文中關鍵詞句,並藉助注釋和工具書作解釋或翻譯。3、勾畫出疑難之處。(二)細讀完全文後,完成以下題目:1、解釋下列畫線的詞;2、指出下列畫線的詞的用法並解釋(三)快速閱讀全文,完成:1、本文可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 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第二部分(2-4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 ):闡述「使民加多」的措施。2、理清寫作思路,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布置學生同桌同學相互進行對話復述。教師鼓勵兩名學生進行對話復述)。(四)精讀課文第2、3、4自然段,完成下列題目:1、「填然鼓之」中的「鼓」字,與「一鼓作氣」中的「鼓」字的用法相同嗎?屬哪種用法?「之」字是代詞嗎?(答:相同。屬名詞用作動詞。之,沒有意義的襯字)。2、這三段文字中,含有兩個成語,是:(棄甲曳兵。五十步笑百步。)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為了說明什麼道理?
(教師先用多媒體展示「五十步笑百步」圖。解答: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輕或重的區別。孟子用它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於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揭開了梁惠王搞小恩小惠籠絡民心於鄰國統治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使民加多」,必須施行「仁政」、「行王道」)。(五)全班同學一起朗誦課文5、6、7自然段,讀完後討論:
1、
在本文中,孟子針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闡述了「使民加多」的哪些具體措施?(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五幅「孟子和梁惠王圍繞『民不加多』的話題對話」圖進行解答。)
2、聯系現實,談談你如何看待孟子的思想主張?(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板書。解答:本文中,孟子託言古制,提倡「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在當時社會是無法實現的。但主張減輕徭役,發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孟子積極主張「不違農時」,「不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可惜這些仁義治國的主張,根本沒有實現的社會基礎,最終只能維護剝削階級的根本利益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學法,巧妙引導學生按學法去領會課文,掌握知識,最終達到掌握方法、用好方法、善用方法。
這樣,通過展示學法,使學生明確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在教師的靈活引導之下去掌握知識,掌握學習方法。
四、示範學法,點拔學法
教學活動是雙邊活動。教學過程,既是老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是有機地、和諧地相統一的。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學生的「學」要以教師的示範為榜樣。因此,教師的教的活動就是一個學習示範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要重在學教師的方法示範;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時處處點拔學法,示範學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按明確的學法,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之中潛移默化,領會、獲取求知的鑰匙。比如,在學習古文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抓住時機向學生點拔一些古文的背誦方法:「反復讀背法」、「耳聽背育法」、「圖形記背法」、「理解背誦法」等。同時,當教師向學生點拔學習方法之後,教師就要適時地用一定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示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方法的運作,從而真正掌握方法、領悟方法、運用方法。
語文教學活動中,存在兩個必不可少的「兩者」——學生、老師。從教育哲學規律說,學生是具有強大潛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強大能動性的學習主體,沒有他們主動積極的參與,教育便不可能發生。從認識論層面講,實踐出真知,學習的本質是參與時間,並在參與過程中嘗試、發現、體驗、感悟,獲得新知,實現超越和發展。
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自我完善、不斷成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要自始至終地給予關愛、幫助和鼓勵。語文教師還應該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示範者,就象體育教練能夠做基本的示範動作,體育教練做示範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要領,提高運動質量。
語文教師的示範,與體育教練的示範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示範無非是為了指導學生掌握語言這種工具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包含有人文因素的熏陶漸染,並且通過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示範,調動學生對學習對象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對學習對象進行研究、探究。
五、引導自悟,總結學法
「教師為創造而教,學生為創造而學」。[3]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能,挖掘潛能,創新創造。因此,在學習方法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大膽地創新,創造自己的學習方法。
關於教學中的師生關系,錢夢龍先生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4]也深得廣大語文教師的認同。面對新課程,我們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導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決不能理解為,教師就可以完全不講了。韓愈《師說》中有句名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5]教師無休無止、支離破碎地講解固然不好,而且也不一定會有什麼效果,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應該教師講清楚的,也不敢講或不願再講了,生怕有被認為「灌輸」「接受性學習」。在新課程實驗區或在全國性的課堂教學比賽中,我們看到,近幾年,面對新課程,越來越多的教師處理課堂教學時陷入了種種誤區,似乎課堂上越活躍越好,問題越開放越好,教師講得越少越好,學生表現越自由越好。有的教師反映,教了20多年書,現在越來越不會上課了。我們認為,至少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適當的講解、恰當的點撥還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他教學形式(包括討論、辯論、學生的自主活動等)所無法取代的。該講的地方,老師們不妨大膽地講,理直氣壯地講。當然,教師的「講」,重在研讀思路的梳理和閱讀方法的點拔,代替不了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主寫作。包括教師指導下的課外閱讀。通過課內外的結合,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日後的繼續自修和自我發展打下基礎,終生受益。
引導學生自悟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和「導」;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去創造性地學習、總結學習方法。具體地,這個過程可以針對某個學習的知識點,也可以針對一篇文章、一種文體、某類知識。其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使學生大膽地創新,積極地創造。比如,在學習《寡人之於國也》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歸納展示
「文言文五步自學法」:(一)初讀了解大意(聯系背景,整體感知);(二)細讀疏通文句(藉助資料,圈點勾畫);(三)速讀表述文章(理清思路,復述課文);(四)精讀探究問題(強化知識,拓展遷移);(五)誦讀品味欣賞(深化主題,借鑒創新)。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成功的學法指導應能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並著重總結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由已知到未知,由認識到實踐,由理解到記憶等方面的轉化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為其它渠道實施學法指導打下基礎,提供學習方法,明確在不同的情境的學習中,怎樣把握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方法的動態展示,它的結構是由互相聯系的幾個階段組成的,包括意向、感知、思維、系統化、鞏固運用、評價與反饋等階段,在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時,要考慮這些階段,使學生認識和掌握這些階段,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六、運用學法,遷移學法
學以致用,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踐和運用。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訓練,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之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學習練習題讓學生去運用學到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掌握學法、領悟學法、創造學法。同時,學習方法的運用決不能生搬硬套,單純模仿;而要有所創新,有所拓展,有所創造。
例如,在學習《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一文時,教師可作如下學習方法指導:「(一)跳讀全文(每分鍾約1500字),完成:1、葫蘆僧指的是誰?什麼叫葫蘆案?2、有關薛蟠、英蓮的人命案情是怎樣的?(二)速讀全文(每分鍾約1000字),完成:3、文中的人命案是由誰斷理的?為什麼作者卻要以『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為題?4、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從斷案的過程看,本文可劃分為幾部分?(三)細讀全文(每分鍾約200字),完成:5、用橫線標出文中出現的人物,並指出本文的主人公是誰?6、在文中用波浪線標出能揭示主人公性格特徵的有關語言和表情神態描寫的句子,試分析主人公形象。(四)精讀『護官符』俗諺口碑,完成:7、一起案由十分清楚的人命案怎麼會斷成一起『葫蘆案』?8、討論;有人認為,賈雨村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行動是迫不得已的。請就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讓學生通過學習這種方法,自己歸納、總結學習小說的學習方法。在學生發言自結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四遍八步」讀書法:「一遍跳讀捕信息,記住梗概人事物;二遍速讀抓要點,復述內容理結構;三遍細讀細品味,理解詞句圈要點;四遍精讀破難點,歸納主題與特色。」以此,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並且把這些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運用、遷移的其他課文的學習中去。
通過學法的實際運用,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索方法的習慣,要使他們真正學會、會學、樂學、善學;最終達到自己會學習的境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言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6]修訂版《大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我們必須確立這樣的大語文教學觀,努力把語文課堂向課外、向生活實踐「遷移」。要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路等指導學生多讀書,多查閱資料,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要採取開讀書報告會等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種不同類型讀物所適用的不同讀書方法。組織參觀訪問、辦報、演課本劇、開故事會等活動,促使學生勤動筆、多交流。利用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拓寬語文學習渠道。總之,要千方百計讓學生用課內得到的「法」與「能」,到課外去創造「效」與「益」,使已有的知識經驗在不斷「投入周轉」的過程中實現舉一反三,增量、增值。只要善於發現類似,只要多下些「多連」、「博貫」的功夫,去進行相似匹配、相似創造,語文能力就會在廣泛的遷移、運用中得到長足的發展。
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學習方法指導,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總之,語文的學習要立足於「導」,有利於「創」。馬克思早就指出:「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去探索創新。」[7]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我國科學技術和生產的大發展,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們必須創新教育,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樹立創造意識,培養創造型人才。
⑷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
http://wenku..com/link?url=Vkg_-3u12sr5-
給你個鏈接,可以免費下版載權
⑸ 語文教學如何重視學法指導
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讀是其中最重要的內一環。前蘇聯教育容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三十年的經驗使深信學生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可見,狠抓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學中要在「讀」字上做文章。我把大量的時間釋放出來。讓學生去讀,讀,可分為初讀、再讀、精讀、熟讀四個環節。初讀感知,在第一次讀文時要求學生把字音和詞讀准,把句子讀通順。做到不丟字,不添字。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使學生對課文的大概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讀生疑,學生通過讀課文,都讀懂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明白的。教師通過「再讀」引導,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精讀感悟,每一篇
⑹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
一、初讀課文,指導預習方法
方法一:讀通讀懂課文,概括主要內容。
在檢查預習情況時,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如一名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不夠簡練,教師可這樣引導:「從他的話中,我們已經聽明白了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誰能用更簡短的話說清楚呢?」這樣,肯定了他將事情講述得清楚明白,已經符合了概括主要內容的一個要求:明了。同時,也委婉地提出概括主要內容的另一個要求:簡練。這就是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當另一個學生概括得很簡練且表達得很清楚時,教師應鼓勵表揚,這樣不但對學生起著肯定激勵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而且對概括大意方法的滲透和指導不著痕跡,水到渠成。
方法二:關注課後練習,深入課文思考。
預習課文時,也需關注課文後面的練習,因為它往往能啟發我們思考,引導我們更深入地讀課文。比如《廬山的雲霧》課後練習4:廬山的雲霧有什麼特點?說說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如能回答出第一個問題,其實就是把握了文章重點段第2、3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這就解決了「文章寫了什麼」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則應該從文章總分的構段特點和比喻手法、遣詞造句等方面去思考,解決了「怎樣寫」的問題。如果課前學生能對這兩個問題稍作思考,在課堂上就能夠對自己所需掌握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瞭然於胸。
只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將視角聚焦到學生課前的預習方式和習慣的培養,定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低耗,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精讀課文,賞析文字內涵
1.緊扣練習,明確賞析方向。在執教《愛如茉莉》時,筆者出示了課後的練習: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無奇」,為什麼媽媽卻說真愛就像茉莉?你從課文的哪些細節中可以感受到「愛如茉莉」?引導學生在緊扣「細節」一詞討論並理解詞義後,就對文中的細節進行品讀賞析,體會文中爸爸媽媽之間像茉莉般平淡而真切的愛。品讀完細節後,再次出示並討論這道題。然後小結:「你們看,這道習題就像課文的眼睛,順著它我們就能把課文越讀越透。」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領悟到了課後練習是精讀賞析課文的拐杖,是走進文學殿堂的鑰匙。這些方法的習得,對學生今後的語文學習好處多多。
2.咬文嚼字,品出字詞溫度。《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咬文嚼字,不僅讓學生知道「寫什麼」,還要讓學生明白作者「怎樣寫」以及「為什麼這樣寫」。
三、拓展練習,遷移寫作技巧
一篇課文的學習並不以課堂的結束而結束,而應是學生進行遷移運用的開始。文本是一個個鮮活的範例,為學生搭建了積累語言、學習寫作方法的平台。從這些範例中,學生可以揣摩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獨運匠心,並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在教學《大作家的小老師》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來感受人物形象。課堂總結時,筆者進行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在寫作中也可以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然後布置課後小練筆:去商場、超市或小商店購物,並描寫自己購物時與營業員的對話。(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說話時的動作、神態、語氣等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一個個鮮活的營業員形象從學生的筆下勾勒出來了:有的熱情善良,有的和藹可親,有的冷若冰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更多地著眼於授「漁」,更多地關注學生方法的獲得和能力的提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感悟和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獲得步入語文殿堂的鑰匙,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語文的殿堂,吸收祖國文化,用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豐盈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智慧,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基。
⑺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發揮學法指導的作用
【摘要】: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學生一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教學活動中,要始終堅持把學習方法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並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掌握運用、提煉總結。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學習方法遷移運用到其他內容的學習中去,使語文教學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關鍵詞】:閱讀教學學法指導滲透提煉
學習是一個人終生面臨的重要任務。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信息量成幾何級數增長,知識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個人學習僅靠「苦」是行不通的,還得講究有效地學習,講究學習方法,變「學海無涯苦作舟」為「學海無涯法作舟」。《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葉聖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的能力。這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閱讀教學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逐步培養才能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正如著名心理學家諾曼所說的那樣:「期望學生學習但不教給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有的教師雖然有學法指導,卻流於形式。其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學法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滲透、提煉、內化、外顯」,可以充分發揮學法指導的作用,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一、認知—滲透閱讀教學承載著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項教學目標,所以,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不可能是機械地、獨立地灌輸,只能是自然地滲透。
其次,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範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
1.滲透學法要引導學生參與語言訓練。學習的過程就是建構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開展一系列智力活動,如學習生字新詞,擬訂學習提綱,抓住教材重點,探索學習目標,獨立完成練習,進行自我檢查等。
其中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參與語言訓練,培養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吸收學習信息、組織知識信息的能力。 2.滲透學法要引導學生展示思維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質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矛盾,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憑借教材的具體內容質疑,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結論,而且從中領悟出學的道理。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問一問:「這個結果你是怎麼得到的?」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要追求的一種境界,不僅僅要學生感知到是什麼,更要學生明白為什麼。
3.引導學生感知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抓住典型範例進行示範,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要孕育著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便於從教師的示範中領悟學法,總結學法。
二、總結—提煉在學生初步感知某一學習方法的基礎上,由教師或者由教師與學生的問答交談,運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這一學習方法的精神實質提煉出來,使學生能抓得住。總結是理性的反思過程,是認識過程的又一次飛躍,也是學法形成的必要途徑。學法指導過程中,要設法讓學習方法總結的過程成為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要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習方法的總結過程真正成為把學習方法從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抽象出來的過程。學生學習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習方法是學習過程的縮影,方法來自過程。
三、課堂、課後訓練多樣化,維系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語文教學中,要盡量為學生創造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多學、多練,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掌握英語。其中常見的是通過作業將所獲得的知識逐步內化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時也可以評價學生參與學習的效果,維系參與學習的熱情。為激勵學生繼,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課後的訓練方面,要精講巧練,杜絕偏題怪題,防止學生淹沒在試題的汪洋大海之中。與其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為形形色色的資料、講義、試卷所累,倒不如對各類習題、試卷進行篩選,剔除糟粕,取其精華,優化組合,走出題海,著眼基本,掌握基礎,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最有意義和效果的練習中去。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又切實減輕了負擔,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同時,作業不應當僅限於簡單的文字摘抄和解題訓練,而作業的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課堂、課後的作業應該有:A.演講式,讓學生處於某個人物的位置,去思考和解決某個問題,用自己學過的語文知識表達出來;B.辯論式,讓學生就某一話題,分正反兩方用語文進行辯論,老師在這過程中給予評價;C.報告式,報告式的話題討論必須是在課前的任務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發言,報告的好處在於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和鍛煉主體精神,使學生由「被動地灌輸」轉為「主動地探究」。所有這些都是鍛煉學生設計、分析、思考、行動諸方面能力的好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可以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積極參與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這些貼近生活、重在實踐的作業,都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⑻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可運用哪些措施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之我見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呢?我認為學法指導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給普通的學習方法
(1)預習的方法。不同年級不同教學內容有不同的預習方法。低年級語文預習要學會查字典,解決音形義等問題。中高年級在新教材講讀之前,閱讀有關資料,將要講到的內容先自讀2-3遍,從中找出不懂的難點和不甚懂的疑點,帶著這些難點和疑點,在上課時予以解決。(2)聽課的方法。指導學生沿著教師教學思路,積極參與。聽課不僅聽教師,還要聽同學對問題的各種建議、看法,並敢於提問「為什麼」。(3)練習的方法。除普通的書寫工整、格式正確外,應獨立思考,靈活運用新知識解答,無論採取何種方法得出的結果,都應做到理解、掌握。(4)復習的方法。分課後復習,單元復習,學期、學年復習。各種復習應以教材為重點,對照筆記,檢查作業,分析重點、難點,打破教材順序,運用對比方法找出知識異同。(5)考試的方法。考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解題要從易到難等方法的指導。
二、傳授基礎知識與學法指導
標點、字、詞、句、段、篇的學法指導,低年級是小學階段識字量大的階段,要教會查字(詞)典。中年級以句、段為指導重點,高年級以篇章結構、文章訓練為重點。根據教材結構特點,中高年級每冊教材七個單元,互相獨立,又互為整體,每單元遵循著一個由「教——扶——放」的過程,精講課文教者在「傳道授業解惑」同時注重「學法」滲透,利用教師的學法指導去學習課內自學課文,教者只要恰當點撥。最後讓學生課外獨立閱讀第三類課文,是學生運用「學法」的階段。語文課是教者傳授知識的主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傳授,滲透學法,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如:講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個特點:奇、秀、險;要求學生依同樣的方法自學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個特點:清、靜、綠。作者運用了「抓住特徵,分步描寫」的方法,學生通過學法指導練習學法,最後掌握學法,讓學生體會出:描寫自然景觀,要抓住它的特徵分層、分段敘述。
三、教師示範,展示學法
由於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範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範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於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於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如在教學第十冊第三課《古詩三首》時,我將第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作為展示學法的範例。指導學生分五步進行學習:1、初讀,讀准字音。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准字音。2)指名朗讀,糾正錯誤讀音。3)教師示範朗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以喚起學生的注意。4)學生試讀,達到能讀准字音,會停頓的程度。2、細讀,理解字詞。1)學生自讀詩句,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2)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詩句等方法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3、精讀,體會詩意。1)指導學生再讀詩句,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講的是什麼。2)學生逐句講述詩句意思,要說得通順、連貫、明白。4、賞讀,想像意境。1)再讀《江畔獨步尋花》,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2)自由朗讀,想像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3)反復朗讀,欣賞詩的韻律,感受詩的情趣。5、誦讀,背誦詩句。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詩的意境,欣賞詩的美感,並能熟領略了詩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從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發現和領悟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探索學法指導的教學模式
不論是何種學科教學改革,離不開課堂教學。學法指導的主戰場也是在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確定學法指導的單項目標,講授知識內容應與學法指導融洽在一起,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情況下掌握學法,利用此法又可以獨自去獲取新的類似的知識。基本模式有:(一)課堂教學類:①前綴型。在授課開始時把學法交待清楚,讓學生根據學法學習,討論新的內容,授課結束時,教者總結、驗收。②混合型。授課時,一邊學習新知識一邊教給學法。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學法指導常用到。③後綴型。在新授課完後,由教師、學生一起歸納學法。(二)專題講座類:舉行學法指導專題講座,可以打破班級、年級界限,以學科、興趣特長為標准組織進行,同時可以根據自然區域劃分界限組織進行。
「學法指導」要有一個較開闊的思路。學習是一個終身行為,學習包括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教材的學習和非教材的學習,素質教育把學習活動的范圍盡可能地拓寬,學法指導的特點就是針對廣泛的學習活動和終身教育提供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並且進而訓練成為能力的教育。
我們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於終身受用無窮」。這是用比喻的說法來表達「學法指導」的道理,也就是葉聖陶說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教人學會」進一步就是「教人會學」。現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創造性的時代,它要求受教育者在學校就要學會「高效率地處理信息以創造新的文化資源」的方法,因此美國的理查•巴斯卡、安東尼•艾索斯在《超越西方》一書中說:「在本世紀中,教育方面的一大革新是,由注意教法而轉變為注意學習法」,由此可見,我國教育必須加快「學法指導教學模式」的研究。
二、學法指導的內涵
學習方法,在小學階段,可以按學習字、詞、句、篇的不同內容分別進行指導。
1、學字的方法。常用的有結構分析法,看圖識字法,運用形聲規律識字法,兒歌記憶法,想像記憶法,比較記憶法,運用歸類識字法等等。
比如,運用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規律幫學生識字:情、請、清、晴。「情」是「忄」旁,表示內心活動;「請」是「訁」旁,表示禮貌語言;「清」是「氵」旁,表示水清純凈;「晴」是「日」旁,表示天空晴朗。
2、學詞的方法。常用的有以圖解詞,詞素解詞,查字典學詞,實驗演示學詞,比較辨析學詞,聯系生活實際學詞聯繫上下文學詞等。
又如《中彩那天》一課中有句話:「……才明白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那貧困的家最富有的時刻。」句中「富有」的本義是「金錢多,財產多」,但聯繫上下文看,這里的「富有」就不是指金錢、財產多而是指精神充實。將詞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3、學句的方法。常用的有:由詞到句學懂句意: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學句,就是先領會關鍵詞語的意思;聯系文章的中心去理解句意;聯繫上下文學句;通過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等。
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有句話「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教學這句話我是先抓住關鍵詞語「飽經風霜」引導學生思考什麼叫「飽經風霜」?他的臉上為什麼「飽經風霜」?這「飽經風霜」說明了什麼?經過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一番議論,學生就能懂得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它寫出了舊社會窮苦人的艱辛與無奈,而魯迅對車夫非常同情與關心,更襯托出魯迅高尚的品質。
4、學篇的方法。有從課題入手學課文;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從重點段入手學課文;從主要人物入手學課文;抓過渡句學課文,等等。
如《鳥的天堂》、《豐碑》、《可愛的草塘》、《珍貴的教科書》、《地震中的父與子》等課文,題目有的直接揭示文章中心,有的高度概括了全文內容,在教學中可以用「抓課題」的方法去學習課文。
學法指導,教師要增強意識性,具體指導什麼學法,則要因文而異(因教材的不同特點而異);因需而異(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而異);因人而異(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認識能力而異)。同時,進行學法指導,還要十分注意階段性、有序性和漸進性,既要有通盤打算,又要有近期目標,按低、中、高的年段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學法指導的途徑。
學法指導主要在課內進行,一般有如下三條途徑:一是學法的直接揭示;二是教法的轉化;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的點拔引導。
學法的直接揭示,就是在講課前,教師開宗明義,直接告訴學生本課用什麼方法進行學習,然後再按照這一方法一步一步地學。這樣,既讓學生學懂了課文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逐步學會思考。
教法的轉化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重要途徑,盡管「教法」與「學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有不少共通之處,在許多情況下,良好的教法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法。比如「審題」能力是一項重要的閱讀能力,教師在培養,訓練學生審題能力時,一般按下列步驟進行:先是弄清題目的意思,特別要理解題目中一些難懂的詞語的意思;再是判斷題目中的關鍵詞或中心詞;然後「看題思文」,看了題目,想想文章應該寫些什麼內容。教師這樣教審題,無疑是一種教法,但訓練到一定的程度,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並能運用這種方法去審新的課題,這時,對學生來說,這一「教法」也就成了「學法」。所以說,良好的教法對學生掌握學法是大有益處的。
讓學生掌握學法,教師必須做有心人,注意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拔和引導,這對學生學法的形成至關重要。比如,聯繫上下文學詞是學詞的重要方法,如果教師能堅持及時指點,學生就能將這種方法學到手。《麻雀》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小麻雀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才出生不久,是從巢里摔下來的。」在學「絨毛」一詞時,一個學生說:「絨毛」就是人和動物身上的毛。教師否定,反問:你頭上的頭發能叫「絨毛」嗎?第二個學生回答:「絨毛」就是人或動物身上長出的柔軟而細小的毛。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再讀讀句子,想想課文中的絨毛該怎樣解釋。第三個學生回答:課文中的「絨毛」指的是小麻雀頭上長出的柔軟而細小的毛。教師肯定了這種回答。
四、學法指導中操作程序的設計。
掌握學法,必須操練。如何操練?就得根據操作程序進行操練。因此,操作程序的設計就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設計操作程序,要注意程序的有序性,還得注意程序間的連貫性以及它的內在聯系,更要注意可接受性以及可操作性。這種操作,有時是口頭的,有時是書面的,不管口頭還是書面,都應努力做到讓學生便於操作進而逐步做到樂於操作、善於操作。
有人說,缺乏質疑的教學是貧乏的,沒有啟發的教學是淺薄的,失去解惑的教學是幼稚的,毫無學法指導的教學是片面和孤立的。因為,育人的天職是教會學生做人,教書的目標是教會學生學習。注重學法指導,在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對我們每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要取得成效,關鍵在實踐。因為在實踐中我們能發現問題,可以檢驗自己的做法,能提煉和積累經驗。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堅持實踐,定能把這項工作越做越好。
如在學完《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後,我就問學生:「我們剛才是分了幾個步驟來學習這首詩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做的?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回憶思索,把發現和領司到的學法簡明准確地歸納出來。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前兩個步驟,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司和歸納學法並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第二首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學生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自己去朗讀詩句,分閱讀、品味、想像、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閱讀的理解過程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理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真正轉化為技能。理實證明,這樣做,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檢查,可以糾正不足;通過檢查使學生盾到自己運用學法所取得的成績,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激發學生運用學法的興趣。所以在學生自學後,應採取一定的方法檢查自學效果,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檢查自學效果:1、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不值」、「游園不值」、「應」、「憐」、「屐齒」、「蒼苔」、「小扣」、「柴扉」。2、作者未能進園賞花,但他並不掃興,你從哪裡看出來?3、圖文結合,講述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4、感情朗讀和誦背全詩。在檢查過程中,允許學生發現不同意見,並善於用「不同」去效地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評議、爭論和互相啟發。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學法繼續自學、檢查,使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