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藏區教師資格證怎麼報
凡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在規定時間內登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進行網上報名。
2018年西藏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入口: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
B. 五省區第二屆中小學雙語授課藏文多媒體課件大賽
由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會會長,西北民族學院主辦的「雙語教學和西部大開發」為主題的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第十屆全國會議,2002年7月22日至24日在西部地區舉行甘肅省省會蘭州市。鐵木爾·達瓦買提副主席在講話中,國家教育,雙語教學的當地條件,不僅是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法律的一個具體體現,也是從實際出發,發展國民教育,培訓國家工作人員,促進國家文化的必然要求。雙語教育從實際出發,是符合我們國家的許多多元文化的基本國情和有效的教育模式,提高國民教育的質量,促進民族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多年來,我們的國民教育雙語教學工作,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現有成就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根據新的形勢下,進一步探索和總結新經驗,完成國民教育雙語教學工作。有金,副主任在講話中指出,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雙語教育是一項必須做現實。在西部地區,只有實施雙語教育,大力發展民族語言和中國的雙語人才,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的落後狀況,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少數民族不僅要學習他們的母語,中國人,而且要學好一門外語。如何處理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希望廣大雙語教學,科研工作者站在時代的高度,思想,理論,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新的貢獻。雙語教學在許多熱點和難點問題的專家和學者有廣泛和深入的討論。對於雙語教育問題的討論和交流的主題,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雙語教育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關系,促進少數民族和雙語教育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和極好的機會。 「雙語教育與西部大開發」作為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與時俱進,審時度勢,符合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教育的發展和雙語人才的發展,協助政府積極配合學校的發展和普及雙語教育為目的召開。在小組討論中,雙語教育和西部大開發的專家和學者研究,成為最為關注的焦點之間的關系。達尼亞,普詮,張謇「加強雙語教育,是西部大開發的需要」的西部開發和合格人員的實際需求幹部的現實,以及,開發西部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以及西部的實際需求中國通信技術的發展,文化信息功能的現實需要三個方面的內容,是體現在西部大開發的實施雙語教育的必然性因素,並根據西部地區的雙語教學的地位,提出了具體的對策。蔡卓苴嗯,劉瑾的「國家語言的西部開發的地位和作用,」從宏觀角度看,通過的分析政策和使用少數民族語言的發展,以及雲南,四川,西藏,甘肅省四個國家的語言,雙語教育的發展和實踐的個案分析工作,表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的雙語教育,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文化底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地區的瀕危少數民族語言及時?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搶救和保護的緊迫性。嚴Diaowen的「雙語關系西部地區的發展 - 在藏區雙語教育探討」通過使用雙語青海西藏特點的具體分析,,中國的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以加快經濟的發展,我們雙語教材建設上,必須先打造西部雙語社會工程,包括:改變我們的思想,樹立「人的因素」的第一個概念,進一步落實教育發展戰略,加強雙語教學人員,提高教師待遇;強調和使用,不斷提高整體素質的教學人員編制,聘請專家和優秀教師的講課,提高教學和學習校際交流,增強中國語言教師的水平和教學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發展遠程教育完善雙語教學體系,在全國高校創建相關的專業知識。阿爾帕提古麗「西部大開發和雙語人才」,西部是少數民族,西部大開發的需要大量的和最集中的地區能夠融入西部大開發和建設的雙語人才,指出需要加強西部大開發雙語教育,雙語人才培訓項目啟動。語言規范和雙語教育教學系統的語言政策,語言規范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語言立法,近年來,中國加快步伐和語言文字規范化,語言規范和雙語教育教學系統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已逐漸成為語言學家,教育界,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在本次研討會的小組討論中,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視角也與有關方面的內容。阿爾帕提古麗「語言規范」,然後點「,中國是一個復雜的多語言字元都有一個「更復雜,復雜,變化」的特點。隨著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有許多新的英語單詞。這些新詞會給正常使用的漢字有負面影響。如果西化,復古,混亂等都有可能使語言失真所造成的混亂和污染的現象,語用學,必須調節像差。灣仔大連的「近」和「遠」 - 一個位雙語教育和教學思想「通過青海雙語師資培訓,編寫教學材料和雙語教學的地位現狀的雙語教育,闡述了正確理解和處理雙語學科的地位雙語教育教材應有的價值和重要性,雙語教育科研工作,加強隊伍的雙語教材,雙語教育教學的重要性。木材和更多的「應主要集中在西藏的」雙語「教學模式之我見」雙語教育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依據的客觀需要和現實,教學模式和思路,探索三個方面討論了青海藏族地區實施「西藏的基礎」,「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提高教學質量遠程貧民區關鍵林Taotian的「雙語教學」,張齊仁的「雙語教育可以不被忽略」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重要性的論文進行討論,認為不合理的或在雲南一半中國血統的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實施雙語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小學和中學教育中實施雙語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小學和中學的教育教學的雙語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是提高質量的關鍵。因此,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教學的少數民族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不同的民族地區雙語教學,逐步成為有關專家學者和地區部門單位,以及本次研討會的代表探討實際問題和關切。雙語教育和教育加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電子,通信和信息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多媒體網路技術的廣泛使用步伐的現代化教育技術領域已被廣泛應用到教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雙語教育和教育現代化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專家和學者頗為關注的熱點問題。浦泉江,宜山,馬立新的「雙語教學多媒體網路技術和現代化」就如何實施雙語教學的多媒體網路技術,多媒體教學做出了有益的討論。文章首先從雙語教育,大力發展現代多媒體骨幹開始雙語教育和雙語網路安全人才的前提下,逐步實現語言教學,語音教學,詞彙教學,現代化的教學語法教學和翻譯的元素。張李的「現代化遠程雙語教育 - 中西方加速器」現代距離的特點和優勢,雙語教育,雙語教育的西方現代距離國家必要性和區域發展的可能性,現代遠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雙語教育需要注意三個方面展示了在西部地區的雙語教育在西部地區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將有可能帶來國家級雙語教學的發展和飛躍。中國民族語言教學,雙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如何加強中國民族學生的教學和學習,提高水平,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學生在中國一直是多數有關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關心的重要研究課題。在本次研討會上,許多少數民族學生從事中國語言教學的教學專家和從業者,關於如何提高水平民族的中國,中國的教學,中國語文教學改革等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 Gulizhaer·我一直在首爾「,以提高我的口語中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區技能戰略」學生學習口語的中國新疆高校暴露低抽樣調查問卷中的實際問題,關於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對策意見和建議。阿卜杜拉等「在中國南方的教學方法證明」展開圍繞課外預覽中的文字 - 讀 - Q&A - 串音 - 復述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中國的民族習慣,開發智力激發興趣並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教學。練級蛾「維吾爾族學生能力低下的原因中國語言及對策的」交際能力滯後的小學和中學階段,籌備階段不重視口頭溝通能力,缺乏合適的材料,現代的教學方法,沒有班數量過多的其他因素影響中國少數民族學生的主要原因為低的口頭表達能力,口語提高班,新疆預科聽到中國特色的教科書,提高聽力和口語的階級地位,編制,推出首兩課堂語言活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降低班級規模和加強聽到一流的理論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存在的問題。國家雙語教學教材建設,教學的物質基礎。教科書教學的成敗有直接關系。良好的教學能促進教學的健康發展,相反,會限制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教學質量。因此,語言和雙語教學的建設也已成為這個學術討論的一個熱點。何群的「在的系列教材建立概念」,新的維漢雙語教材建設滿足教學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概念寫,字跡清晰的目標,發展概述,建立整體的設計和使用現代技術和其他概念的建設新的教學材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李冬梅的「雙語專業教程改革」總之適合少數寫作教學經驗,基於一組基地訓練,發展能力,靈活多樣的風格寫作與傳統寫作「理論的科學的訓練方法,打破實踐之光「痼疾,實現」學習「的教學目標是開發應用程序,少數高的寫作技巧現代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手段。
C. 藏區農村雙語教師培訓總結
培訓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D. 什麼方式提升藏區教育水平的
近日,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全面提升藏區教育水平
作為「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根據教學對象和實際情況分析尋找重點和突破點。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校長趙隆顥介紹,從自身特點和資源出發,學校利用北京對口援建這一條件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和教學品質的保證,將援藏工作的著力點和發力點在教學的教研上。去年學校也開展了京藏優質資源互動的共享工程,就是遠程教育。做完之後,效果非常好。北京的老師給西藏的學生上課,而且在西藏的老師,包括拉薩市一些區域的老師一塊來聽課。
E. 如何利用藏區小學英語學習的特點進行教學
隨著課改的深入,小學的英語教學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發展,同時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而在藏區,英語的教學同時面臨漢語、藏語同時作為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教學活動中採取怎樣具有特別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才是有效的呢?它應該是兼顧傳授知識,交流情感,培養智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
F. 在藏區怎樣宣傳漢語教育的重要性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措施,而且對援藏都有其他的幫助
G. 如何提高藏區小學學生的漢語水平
小學生作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提高藏區小學生漢語作文水平對於推進小學生的漢語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當前藏區牧村小學生漢語作文教學的現狀,如何提高牧村小學生漢語作文水平則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我認為,應當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說好普通話,形成良好的語言環境。在藏區牧村,學生除了上課,平時的語言交流基本上使用方言母語,也除了漢語課以外的其他科目都是用母語教學,更有許多教師上課不用普通話教學,這給漢語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由於藏語跟漢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使母語與漢語不能正常切換。學生對於豐富的感情、想法和場景不知道如何用標準的漢語文字表達出來,有話寫不出,真是有口難言,有筆難狀。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可採取幾個方法來克服不同年級學生的「說」與「寫」的困難。(一)對於低年級學生,教師主要從拼音上下功夫,教會他們正確的發音方法以及聲調的讀法,為以後的漢語學習和學好普通話打下堅實的基礎。(二)對於高年級學生,教師盡可能做到每節課上課前安排學生做5分鍾講話,內容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提前做好准備,上台講話一定要用普通話。(三)課外,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盡可能使用普通話,為學生創造一個說漢語的平台。這樣有利於形成良好的作文環境。只要能說一口標準的漢語,就不愁寫不出漂亮的作文。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牧村孩子生活環境相對於城市學生來說,信息相對閉塞,所見所聞也比較單調,枯燥,很少有機會接觸外面的社會生活,這就給寫作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但學生在校園、家庭等現實生活中,必然會看到和聽到許許多多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作文素材是很多的。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那些新穎的材料,引導學生多觀察社會、生活,鼓勵學生激發情感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身邊選材,從小事寫起。怎麼想就怎麼寫,題材可寫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或矛盾,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以及快樂成長的記憶等等。每次寫作文的時候,同學們都唉聲嘆氣,很是頭疼。有一次,我帶領學生去草地上放風箏,同學們玩得都很開心。第二天,我就讓他們寫作文,作文題目就是《放風箏》,要求他們用飽滿的情感把整個過程描寫出來,結果這次作文真寫的不錯,這也許就是興趣的力量吧。
三、不斷培養學生的生活觀察力。生活是寫作材料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門徑,一切外部信息要通過觀察才能進入大腦。只有熱愛生活並且善於觀察的人,才能從生活中發現許多可寫的素材,並產生強烈的寫作願望。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奇異的自然現象和現實的生活。此外,還必須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出「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有一次,我讓學生寫一篇題為《我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的作文,大多數同學寫到了自己家的小狗,小貓等動物,雖然他們對這些動物都很熟悉,但是沒有認真詳細地去
觀察,寫的不夠形象生動,沒有表現出他們的特性。因此,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
如果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又有了寫作的「語言」,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寫出優秀的作文來。總的來說,寫作文需要長期積累,而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循序漸進,多寫多練,才能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只要我們抓住藏區學生學習漢語的特點,用心去教,相信他們的漢語寫作水平一定能夠提高。
H. 雙語教學會面臨哪些問題和困難
(一)教師問題是制約牧區雙語教育的瓶頸。
教育,關鍵在教師。這幾年,農村師資緊缺的問題得到普遍重視,通過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等措施,問題開始逐步緩解。但民族地區尤其牧區的雙語教育,教師問題最為迫切和關鍵,也是長期受地方財力、編制等影響而得不到解決的難點。不少地區的學校建得寬敞明亮,卻缺乏數量足夠、質量過硬的師資,群眾描述為「有個好廚房,但缺好廚師、好飯菜」。問題主要包括:
1.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全省各地尤其是牧區普遍缺少雙語教師。據統計,全省目前教師缺編7200多人。實際需求可能還大於這個數字,如玉樹州各縣若要「兩基」標准,教師缺編3411人以上,有些小學的師生比1∶60,雜多縣師生比為1∶44,全國罕見。教師不足,導致大班現象普遍(玉樹州最多的班有127名學生)。條件最好的牧區雙語學校之一海北州西海寄校,按師生比標准,僅雙語教師就缺編34人。
2.教師隊伍結構不平衡。在教師結構上,漢語文、藏語文和數學教師為多,有關部門普查的66所民族中小學的427名專任教師中,315名為文科教師,只有157名是理科教師,且掌握兩種語言的只有41人,僅為教師總數的26.1%。音體美等課程的雙語教師寥寥無幾,多數學校根本沒有英語和信息技術「雙語」教師,「發課本、不上課」,遠離現代教育;不少學校甚至缺藏文教師(如共和縣在學校布局調整後藏文教師缺編104人)。一些課完全不上或只在部分年級上,學生從牧區轉學到城鎮,或從州縣轉學到省會,學習就無法銜接,不到高中就陸續輟學、棄學或被淘汰。一些學校視師資增減課程,因此各地各校課程不同步,牧區學生因統一考試升學而吃虧。
3.教師的專業和雙語能力差。2000年,各州民族師范統一撤銷(玉樹保留有大專部)、有的甚至改為中學,之後中小學師資來源「去專業化」而趨於多樣化。於是,有的人把教師當成求職謀生之道,考教師資格上崗聘用,卻連師范專業基礎知識都不具備,甚至不會備課;一大部分教師沒有「雙語」能力,一部分漢族教師根本不懂藏語,而另一部分藏族教師漢語水平差,在教學實踐中難以應用雙語(不管是教學語言還是輔助教學語言)開發學生智力,影響學生便捷、有效地接受知識。據專業部門調查,全省藏族中小學8,752名教師(其中專任6,510名),兼通兩種語文僅佔40%(主要是不懂藏語)。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民族中學共有56名教職工,只有35名專任教師,其中能用藏語漢語進行雙語教學的只有5名。學校布局調整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民族中學169名專任教師中,除9名藏語教師,兼通雙語的教師只有45名,僅為30%左右。在散雜居地區更為嚴重,如化隆縣雄先藏族鄉14個行政村的7所學校,嚴重缺乏藏語教師,很多學校沒有開設藏語文課,其中中心小學14個班級只有2名藏語教師。在海東的華銳、卓倉和西寧的滾本、東科爾、賽科等藏族部族聚居區,情況更為嚴重。
4.教師培訓嚴重滯後。有的地方沒有培訓資金,有的學校教師不足而派不出任課教師,多數牧區教師上崗十幾年,沒有接受過一次培訓,專業知識有限,教學觀念陳舊、僵化,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法刻板、雷同,對新教材理解不深,教學輔助參考奇缺,影響教學效益。
5.教師待遇差,隊伍極不穩定:牧區人口總量小,教師評定職稱相應較難,名額受限,不少縣沒有一個特級教師,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上進心;牧區學校條件艱苦,生活單一,與現代社會幾乎隔絕。除了少數責任心強、覺悟高的,有些教師則得過且過,耽誤學生,家長意見紛紛。玉樹職業學校承擔青海民大大專班授課任務,老教師、老專家、研究生不少,教師職稱卻套用中學系列,沒有一個正教授,加上條件差、環境惡劣,骨幹教師難以留住。在玉樹全州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僅佔9%。
6.合格漢語教師嚴重缺乏。根據藏區實際,國家組織人力為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校編寫漢語教材,實行少數民族漢語水平考試等,富有科學性、時代性、前瞻性。但全省無一所高校設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專業,牧區學校缺乏漢語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教師也幾乎沒有接受過漢語教學培訓,基本上不掌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特殊性、規律性,「懂漢語教漢語」,「漢語好教漢語」,或「漢族教漢語、藏族帶雙語」的現象司空見慣。這導致牧區學生不論接受哪種模式的雙語教育,漢語水平都很差。有的學校把學生漢語能力低下的原因,歸結到非語言類課程的教學語言上,不考慮漢語教師、漢語教學、學生漢語能力培養等問題。除了共和縣民族中學曾開展過如何面向藏族學生教好漢語的觀摩課外,調研組實地調研的學校的教師中,沒有一名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合格的教師專業畢業生,小學管理層和教學層都基本上不懂「漢語教師」專業和(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區別。
7.教師對自身的要求不高。學校內部的教師管理制度不健全,獎懲不明。學校忙於應付瑣碎事情,教師管理鬆散,得過且過,導致中小學教師責任心不強,應付教學。有的教師教書幾十年沒有備課教案,更不用現代多媒體手段等。
8.對雙語教學和雙語教育缺乏科學理解和正確認識。語言學界、教育學界普遍認為「雙語教學」和「雙語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雙語教育」是指多民族國家或地區實行的運用少數民族語言和主體民族語言這兩種語言的教育,它涉及整個教育這個大系統,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制、教材改革、學制、升學、就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目前,多數藏語漢語雙語學校已經跨入藏漢英三語教育階段。「雙語教學」則是指在語言課以外的其他各門非語言類課程的教學中,將兩種語文充分結合起來,分別作為主要教學語言和輔助教學語言的教學形式,它是教學語言方面的問題。而在青海多數地區和學校,對這些專業概念至今不能嚴格區分,甚至存在把雙語教學與漢語教學相混淆、把一般民族學校與雙語學校相混淆、把語言類課程的作用和非語言類教學用語的作用相混淆等怪現象,背離教育科學規律,影響了學校設置、辦學形式和農牧民子女的升學就業。
(二)辦學模式影響雙語教學的質量
以前,青海省設置的是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小而全」牧區辦學格局,學校規模偏小、辦學成本高、辦學效益低、教學質量差,教育資源浪費嚴重。2007年的青海校均規模,小學195人,初中244人,高中762人,同期西部分別為341人、939人、1,408人。2008年,農村牧區在校生小足50人的小學和教學點1037所。其中海南州,在校學生50人以下的中小學116所,51人到100人的89所,分別占該州學校總數的31.18%和23.92%。僅貴南縣就有村級小學64所,在校學生50人以下的34所,51人到100人的11所。學校布局調整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要環節。為此這兩年投入很大,2010年青海決定籌措76億元,利用三年時間完成學校布局調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設。但這也引發了新的矛盾和問題。
1.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和日常管理卻難以到位。2006年以後,全省加快學校布局調整,農牧區學校從分散、小規模,迅速向集中、超規模轉型,學校學生多上千人,如西海寄校的小學生達1,140人,共和縣民族中學的初中生達2,341人,海南州第一民族高中的高中生達2,637人。共和縣調整後的13所雙語中小學,平均每校約820人,每班約52人。門源縣寄校按調整計劃,將擴建為有2,947名小學生的學校,其中僅寄宿生就將達2,564人。學校規模猛擴,但教學、食宿、安全、衛生等方面管理經驗不足,管理能力、方法等難以跟進,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難。教師們反映:「以前是教師,現在是保姆、陪護、管理員、保安。」各地至今無學校的規模、班次和學生人數等方面的規定,沒有適合學校管理、教學水平和能力的辦學標准。
2.學校不斷集中,難以適應牧區生產生活方式。農牧區人口總量小,產業結構單一,生活方式簡單,人們居住分散,且山大溝深,成為學校布局調整的客觀基礎。學校布局調整一刀切,「州辦高中、縣辦初中、鄉辦小學、村辦學前班」,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過早離開父母、離開家庭、離開出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村落社會教育和本土文化隔絕了,缺乏父母家人的感情和親情教育,在學習、思想、言行、生活等諸多方面產生不適,厭學、輟學成為常見現象,這不利於普及教育、鞏固成果。為了保證孩子「上好學」,部分牧區老人進城陪讀,成年人放牧謀生,一方面學生隔代教育、放任自流、嬌生慣養,另一方面家庭生產生活負擔增加,產生所謂的「返盲返貧」現象。海西州都蘭縣教育資源整合,三個鄉的蒙古族小學和熱水、溝里兩鄉4~6年級藏族學生撤並到縣民族中學,導致了學生輟學率明顯提高、民族學校在校生人數開始減少的直接後果。
3.各類學校隨意合並,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難以到位。有的民族學校、雙語學校與普通學校合並,合並後學校規模擴大,班級增多,生源結構復雜,學校管理單一化、成本降低,但各類班級的教學要求、教學進度、課程設置都有所不同,教案備課、考試督導等要求不同,或者學校對某些課程的偏愛、照顧各不相同,一校內部難以協調處理這些問題,教學質量難以提升。同時,由於雙語教學模式、教材用語、教師能力等不同,不同模式間的學生差距拉大,影響分班、教學和家長評價。如都蘭縣民族中學藏族、蒙古族在校生1,478人,基本上都是牧民子女,蒙文班實行「一類模式」(蒙古語為教學語言),藏文班實行「二類模式」(漢語為教學語言),而蒙文班教學效果和升學率一直優先(2009年報考大學的蒙古族學生90人、藏族學生15人,其中上線蒙古族學生50人、藏族學生6人),藏文班則進步緩慢,年級越高,人數越少。
4.缺乏科學的評估指標系統,學校布局調整和雙語教學的政策存在隨意性。根據全省規劃,到2012年,全省中小學將從2009年的2,545所調減到1,127所,[4] 調減率為54%。而這些調整,是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的文件和領導講話來確定的,只要縣教育局、鄉村幹部群眾同意,學校就被納人調整規劃,各地幾乎沒有嚴密的、專業化的、科學的考察、論證和評審程序,工作隨意性比較強,甚至對農牧文化背景、生產生活習俗等差異,民族鄉村的特殊教育需求等未作考慮。一些民族學校、民族鄉村的合法權益和合理需求被忽略,如海北州計劃通過學校布局調整,將2009年的193所中小學調減至39所,調減率高達80%,而調整後,全州11個鄉將不存在小學,其中包括海晏縣哈勒景和門源縣皇城2個蒙古族鄉(即海北州僅有的2個蒙古族鄉將不再擁有1所小學)。同時,調整中,不同類別學校的合並、管理制度、教師配置、雙語師資准人、多語種教學特殊設備和輔助條件、班額標准、學生雙語能力測試及其分班、雙語課程和環境創設等方面,普遍缺乏科學、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調整可行與否、科學合理與否,皆以行政部門和投資部門的意願為依據。
5.用行政手段隨意轉換教學模式,影響了教學銜接。有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既不注重教育環境、教學條件以及學生語言經歷和能力的差別,也不尊重現有師資隊伍的能力和實際,通過行政手段改變教學模式,影響了教學銜接。如海南州共和縣民族中學是一所規模較大的寄宿制民族中學,原有在校生650人,初中每個年級各2個班,高中每個年級各3個班,生源主要來自5個牧業鄉、4個農業鄉及縣城。其非語言類課程使用漢語授課,單設藏文課,造成來自牧業鄉小學,原本接受藏語教學的學生根本不能適應課堂用語,成績直線下降,個別學生被迫輟學的後果。這也導致了部分地區少數民族現代人才脫離本民族發展需求的問題。一類模式學生漢語水平偏低,「民考民」升學專業面窄,就業渠道狹窄;二類模式地區的學校民族語文水平低,教學質量又競爭不過周邊普通學校,升學錄取比例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