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依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簡述教師應具備哪些信息化教學能力
中小學教師教育抄信息襲技術應用能力有三個階級之分(初級、中級、高級),具體如下: 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初級) 1.硬體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鍵盤、滑鼠、光碟機、U盤...
B. 信息化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
為了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使教師符合專業發展的標准,教師必須在能力上有所突破,在專業上有所提升。這不但要加強傳統的教師能力要求,更要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術等一系列新的專業能力要素。
1.信息處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又稱為信息選擇與加工能力,通常包括:文獻檢索能力、使用工具書的能力、運用外語交流信息的能力;計算機操作與使用能力,對各種信息進行編碼、分類的能力;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與運用能力等。這些應是現代教師必備的信息處理能力。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更新的日新月異,教師肩負著傳承文化、服務社會、培育人才的重任,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選擇與加工、處理能力,以利於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2.教學分析與設計能力。能根據對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的分析來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難點,並依據教學規律及教學原則來選擇教學策略、教學媒體和資源,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與方法,編寫出具有教師個人風格的教學設計教案。 3.課堂教學組織實施能力。包括課堂組織與管理、語言表達、講解與提問、板書板圖、演示操作、反饋與回應、進程調控與突發事件處理的應變能力。 4.人際交往能力。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既是一種教育關系,又是一種人際交往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適應環境、做好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教育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在理性和情感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交往過程,只有在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一致、親密無間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保證,教育和教學才會收到應有的成效。 5.教學監控與評價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它是構成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控、評價和反饋;三是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校正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控制。具備良好的教學監控能力,教師就可以面對變化的環境,自如地處理和應付教學中的各種問題。 6.教學反思及教育科研能力。教師應當具備較強的教學反思能力,能夠不斷總結經驗,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並能夠在教學中注重開展科學研究,不斷提高研究能力。 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從事與教育、教學有關的各種課題的研究與創造的能力。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科研能力,才能永久地保持對學問的興趣和探究,保持對教學的熱情,克服對教學的倦怠感,並且通過科研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和水平。 7.課程開發能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將建立完整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這也使教師不得不扮演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開發者、教材編制者、教材選擇者的角色。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對國家必修課程、校本及地方課程的相關資源的收集、分類、開發與應用等能力。 8.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創新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創精神和獨創能力。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不僅如此,我們的培養目標也要求使學生在個性方面能夠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的新型人才。特別是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大量事實表明,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的學生。
C.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具備哪些方面
1、理解信息技術對改進課堂教學的作用,具有主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意識。
2、了解多媒體教學環境的類型與功能,熟練操作常用設備。
3、了解與教學相關的通用軟體及學科軟體的功能及特點,並能熟練應用。
4、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數字教育資源,掌握加工、製作和管理數字教育資源的工具與方法。
5、具備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能夠以身示範。
6、依據課程標准、學習目標、學生特徵和技術條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找准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問題的契合點。
7、設計有效實現學習目標的信息化教學過程。
8、根據教學需要,合理選擇與使用技術資源。
9、加工製作有效支持課堂教學的數字教育資源。
10、確保相關設備與技術資源在課堂教學環境中正常使用。
11、預見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訂應對方案。
12、利用技術支持,改進教學方式,有效實施課堂教學。
13、讓每個學生平等地接觸技術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生學習注意力。
14、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觀察和收集學生的課堂反饋,對教學行為進行有效調整。
15、靈活處置課堂教學中因技術故障引發的意外狀況。
16、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提升技術素養並發揮其技術優勢。
17、根據學習目標科學設計並實施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案。
18、嘗試利用技術工具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信息,並能整理與分析,發現教學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19、嘗試利用技術工具開展測驗、練習等工作,提高評價工作效率。
20、嘗試建立學生學習電子檔案,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供支持。
21、理解信息技術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具備主動運用信息技術促進自我反思與發展的意識。
22、利用教師網路研修社區,積極參與技術支持的專業發展活動,養成網路學習的習慣,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23、利用信息技術與專家和同行建立並保持業務聯系,依託學習共同體,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24、掌握專業發展所需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
25、有效參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實現學用結合。
D. 依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簡述教師應具備哪些信息化教學能力
中小學教師教復育信息技制術應用能力有三個階級之分(初級、中級、高級),具體如下:
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初級)
1.硬體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鍵盤、滑鼠、光碟機、U盤...
E. 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技能
成功的教師應具備哪些技能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技能的發揮程度,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要想成為成功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能。
一、教師應具備課堂教學創新能力
1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應該重視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尤其是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 、教師在課堂上要建立尊重、平等的師生關系,給學生營造民主、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做到思維共振,情感共鳴,活動默契,具有構建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課堂氛圍的能力。
3 、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應自覺主動地把教室作為活動室,把講堂作為學堂,時時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同時,在這個教學第一陣地,不斷的提高、錘煉自己,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促進教師自身的學習提升。
4 、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體態語言等。尤其是課堂語言要做到提問有方,表達有情,評價有度,學會抑楊頓挫,激情流淌。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是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語言若富於激情,便會時刻撞擊學生的情感,師生間便於充分展開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接納,情感的交融,從而創造出一種情感撞擊後心靈的開闊,讓學生學習激情始終都保持在興奮點上,課堂活躍而適度,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心靈成長的愉悅。這樣真正創造出一種師生互動,心靈傾聽的分享方式,實現「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理念。
5 、要重視對學生與教師學習效果的研究。評價一節課,除了看教師投入了多少情感,融入了多少課外知識;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花了多少精力,產生了多少興趣等。
二、教師要具有課堂管理能力
研究證明,教師能否有效地駕馭課堂,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現代教學評價中,首先注意看「主體參與」情況,把學生當作學習與發展的主體。評價一節課,應看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如何,這需要教師不斷改善教學技能。其次,看教師的「教學機智」。這要看教師能否把握教學情景的教學時機,善於「機智應變」,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和學生的不良行為;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和教學。一旦學生對教師上課產生「慾望」,這就證明課堂管理獲得成功,進而證明教師具有駕馭和管理課堂的能力。
三、教師要具有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師要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記錄自己的教學效果和行為。教師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教中反思,能使教學順利進行;教後反思,則是有批判、有總結地進行教學反思,能修惡改良,使教學經驗上升為理論。反思有助於教師理解與學習教學、課改和評價的動態過程,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成長,最終成為優秀教師。 四、教師要具有課程開發能力
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校本課程的開發當中。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為教師提供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師生資料來源廣,知識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不僅如此,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學到不少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如引導學生從網上下載並列印相關資料;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去圖書館查閱、檢索資料;根據自身學習需要,到書店購買相關書籍等,這些都能表現為一種學習能力,它比純粹的學科知識更為重要。
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做社會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發現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共同開發,讓資源的開發過程成為師生互動、共建的過程,增加師生學習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能力便在成長中生成。
五、教師要具有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
在與學生產交往中,教師要學會主動與學生交朋友,放下教師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納學生,積極地關懷學生,恰當而開放地進行師生對話,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親切、友善的良好形象。為學生創建一個理解、關懷的環境,養成學生自覺的學習行為,與教師一同參與到新課程改革的各項教與學的活動中。
六、教師要具有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的不斷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於這樣的一個高速發展的環境,廣大教師正經歷著現代教育環境下,人才培養觀念、模式、方法的變化、整合與創新。要把提高教師學科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結合起來。教師必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能力,並把它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每一位教師必須從細微處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條件下如何教與學,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並學會在自己的教案設計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七、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師要注意把教學實踐與教育科研融為一體,使它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與教研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教育教學研究要立足學校實際,立足教學課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要多反思,對教學進行經常性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研討與交流。經過反復的探索和實踐,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最終促進教師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從而促進教師主動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學會教學研究。
《非常教師》一書中《優質教學的精髓》這一節對教師有這樣一個簡單的評價標准:平庸的教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教師解釋知識;好的教師演示知識;偉大的教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要樹立教學促進者的新形象。
廣大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踐行教學理論、課程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現代化教手段的技能,高效使用新教材,研究新情況,嘗試「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強化和培養自己的教學技能,達到教師職業技能的提高及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新的視角看教師應具備的課堂教學技能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新課程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的內涵也在發生著變化。在這一方面,許多老師已經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教師需要具備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的技能,教師需要具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技能,教師需要具備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教師需要有課程資源開發的技能。在不斷地積極探索中,不少教師產生了新的困惑:清晰的講解、漂亮的板書,這么多年來形成的教學技能都變得不重要了嗎?新課程帶來了這么多新的技能,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具備?困惑引發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僅僅是簡單的增加嗎,新的教學技能究竟「新」在何處?
仔細分析,過去的教學技能主要是從教師教的立場出發,要求教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課堂上語言的流暢等。新的教學技能真正「新」的是視角,即從學生發展的立場出發重新系統建構「教學基本技能」。重新系統構建需要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長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本文只是提出這一想法,並就這一視角下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方面。
一、了解學生需要的技能
既然要從學生發展需要出發審視整個教學過程,那麼真正地了解學生發展需要自然成為課堂教學技能之基本。學生是帶著全部的豐富性進入課堂的,這不僅僅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經驗、學生的困惑、學生的情感等。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這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等。
值得強調的是,要想真正地了解學生不能僅僅依靠經驗,還需要一定的調研。調研方式包括小測試、訪談、課堂觀察、作業分析等,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合理選擇。已有知識基礎的調研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對這方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是更為重要的,這種分析是教師設計和修正「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學生經驗、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等的調研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
教師要養成隨時了解學生的習慣。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對5位學生的訪談記錄:
師:判斷下面分數哪些可以直接相加減,為什麼?不能直接相加減的你准備如何計算?
學生的想法使這位老師「大吃一驚」,原來以為學生最困難的是分子與分母都不相同的情況,卻不知學生對此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反而對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情況顯得不知所措,5位學生或者不知怎麼辦,或者乾脆把「分母加起來」。與學生的訪談促使這位老師對教學設計進行了重新思考。
我想不少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精心設計的活動往往學生「不領情」,不是提不起興趣,就是難以開展探索。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通過調研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因此,合理的教學一定是基於學生的,科學了解學生應該成為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
二、激發學生思考的技能
好的數學教學活動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這一點教師們已經取得了共識,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有效激發學生思考的技能。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內驅力,所以教師必須愛護和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展示所學數學內容與學生經驗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們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展現學習的必要性;教師應多方面展示數學的魅力,如數學發現和證明的全過程,既使學生體會到邏輯思維的力量,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創造的火熱思考,又如數學內部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個整體;教師應鼓勵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或者不同的思考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思維的豐富多彩,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應多樣化地呈現學習材料,如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第二,營造思考的環境。
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充分思考的空間,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活動引起學生的思考。有效的問題是那些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因此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問題,教師不能僅僅提出只需要學生簡單回憶信息就能回答的問題,還需要提出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整合、分析已給的或記憶中的信息,需要學生創造性地進行思考,並產生獨特的想法或答案,需要學生作出判斷或評價。
教師還應注意所提問題類型的多樣性,下面介紹幾種教師常用的問題類型供參考:
聚集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的方向。當使用提問引出一節課或一次討論時,使用一個聚集在即將討論的主題上的創造型或評價型問題是個不錯的選擇。 提示型問題:對於學生回答不上來的時候,一個好的辦法是進行提示性的提問。提示型問題給學生提供回答問題或是糾正先前錯誤的線索。 追問型問題:旨在糾正、提高或擴展學生的原始答案。它們迫使學生更徹底地思考最初的回答,也同時使更多的學生投入到思考中。追問型問題可以用來糾正最初的答案、澄清問題、形成批判意識或重新聚集於一個回答。 第三,利用學生的思想。
教師還應能有效利用學生的思想,包括認可、修改、應用、比較和總結學生的想法,從而鼓勵全體學生參加數學活動並積極思考。具體來說:
l 認可:通過重復學生的語言,來運用學生的思想。l 修改:用你自己的話,或者用其他學生的話來表達思想,以豐富教學。 l 應用:使用學生的思想進一步分析其他問題,以鼓勵更多的學生投入學習過程。l 比較:採用學生的思想,並將它和學生先前表達的或其他學生的想法尋找聯系。l 總結:用學生的共識,對所教內容進行概述和回顧。
三、指導學生合作的技能
善於與人進行合作與交流在當今世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實際上,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交流,學生首先面臨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挑戰,這就需要他們預先要組織自己的數學思維,這實際上是獲得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深入理解的過程,同其他人的相互討論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詳細的檢查、提煉和完善的基本方法之一;學生可以從其他同學的想法中學到東西,在討論各種各樣的想法中,學生將有機會看到別人的觀點和方法,評價這些觀點和方法的正確性和實用性,並加以使用,通過仔細地聽取和思考他人的觀點,學生將學習成為有著批判眼光的思考者;學生還要將自己的語言與數學語言聯系起來,這就為學習數學語言積累了經驗和奠定了基礎,有助於學生欣賞數學語言的精確性和力量。
因此,教師應提供多種機會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並對學生的合作進行有效地指導。比如,小組合作是目前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合作形式,為了有效地指導小組合作,教師應努力思考什麼樣的活動適合小組合作,通過何種方式能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必要性,發展合作的意識;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合作的目標、合作的任務、合作的時間等;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技能,如如何合理分工、如何互相傾聽,如何記錄,如何對小組觀點進行整理;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中,應起到使學生集中對主題進行討論,在需要幫助時提供幫助或提供新的信息,調整學生的觀點以使討論深入等作用,並積極選擇有益的資源供全班交流;在小組匯報時,教師應指導小組盡可能清晰地總結觀點,並選擇代表進行匯報,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質疑研討。 四、促進學生反思的技能
據一項研究表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失敗常常不是由於數學知識的缺乏,而是由於對於他們所學習的知識的非有效的應用,學生的評價和反思意識和水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教師應通過清晰地講述、提供合理的練習等手段促進學生反思和應用所學內容,教師還可以經常問及下面的問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習慣:「剛才我們一起進行了什麼活動?為什麼要做這個活動?」「在活動中你獲得了什麼?你有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與以前內容有哪些聯系?」「我們是使用哪些方法獲得結論的?這些方法在什麼地方還能用到?」「通過學習又引發了你的哪些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新的問題?」。 五、評估學生發展的技能
評估學生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就和進步,激勵學生的數學學習;診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解題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預期,形成對數學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我評估和相互評估,並適時組織對評估進行討論,下表可以作為小組成員之間對於合作技能進行互評的參考: 合作技能 小組成員名字 為促進小組進步,提供知識和信息 對整個組的開放和坦率
對需要幫助的成員提供個人幫助和支持 以價值中立、建設性的方式評估別人的貢獻
同小組分享物質資源——書、分發材料、書面信息 准確地領會或總結其他組員的話
當其他組員作出重要貢獻時,給予承認 接受和欣賞文化、種族及個體差異
從學生發展的立場出發重新系統建構「教學基本技能」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筆者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旨在拋磚引玉。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學過程的個性,因此,除了具備必要的教學技能外,教師還應了解教學實際上是教師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後面隱藏著每個人對數學、教育等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科水平和對教育的理解,「修煉內功」也許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面對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國家及時提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措施。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簡稱為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是對廣大公民的一種教育。對於小學而言,素質教育的要義可以概括為「二全一活」,第一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第二要義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三要義是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素質教育是一種和諧的教育,它的最大特點則是著眼長遠,從學生終身發展出發考慮,它強調諸方面和諧、協調地全面發展,它關注個性的張場。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於習慣了應試教育的教師們來說,新的課題帶來了新的壓力。
F. 小學教師十項基本技能指什麼
會學習。在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時代,教師必須以「學習」的觀點看待和分析當前的教育現象和學習問題
會服務。教育信息化的實施,讓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學習查閱知識大世界,可以通過他們自身的認識活動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會整合。新課改課堂上,倡導對學與教的情感體驗,態度形成,價值觀的體現,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目標的整合。在教育過程中也需要科學整合,家庭社會、德育與智育行為規范要因材施教、分類推進,每位教師都有既教好書又育好人的責任。
會合作。新課改,學生不再是孤立的學習者,而是願意與同伴一起合作學習、互相分享學習生活中的失敗與成功的體驗。合作教育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的誠實守信、競爭意識、團隊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藝術等現代人的合作品質,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凝聚力、戰鬥力。
會創新。教師應有「三見」:新見,創見,遠見。我們教師對待讀書獲取的知識信息應閃念頻頻、聯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科學運用知識信息的同時,創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識信息,即積極進行教學研究,將教研成果及時地服務社會。
會編教材。現在教師可以「改」教材,新教材還編入了一些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及不同的思維取向。新課改讓老師當教材的編寫者,在教學中,要會取捨,增添內容,形成自己的教材,我們努力做到了這一點,十四中的優勝就會持久保持並升華。
會尊重學生。尊重學生,不放棄一名學生。我們在知識文化上的分類推進,也是適應社會各類各級人才的需求,但德育能力個性等方面的教育一視同仁,我們要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教育,不能放棄,歧視任何一名學生,讓每位學生在我校能得到長足發展,將學校辦出品牌,辦出特色。
會依法執教。教師要認真學習教育法規,依法執教。在教改中,教師不但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還應當有堅實的法律素質,不斷增強教育法制觀念,進一步明確學校、教師、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從而依法保護自身權益和自覺履行義務,不斷增強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會科學評價學生。新課改倡導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體現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基本精神。對教師的評價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對教師的語言。教師應去欣賞、尊重學生,學生也才能更加大膽地提出問題來質疑老師。
會研究。做研究型的教師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信息時代要求教師必須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否則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教師。教師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教學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教學沒有科研作為底子,是一個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我們學校重視科研,因而總能上台階。
G. 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術能力有哪些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為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特製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本標准適用於中小學教學人員、中小學管理人員、中小學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二)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二)有效應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三)健康使用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 規范行為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第三部分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H.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而教育信息化對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對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都能起到顯而易見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應對自如、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來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的需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徵是開放、共享、交互和協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學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跨越新的台階。當然,教育信息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等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已經形成。但它又是一種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和進步的沖擊,因為我們的學校教育已從中初步嘗到了甜頭。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時代,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沒有現代人必須具有的信息技術,難以立足於三尺講台,也談不上稱職,更會貽笑大方。因為在如今的社會里,人人已經置身於信息化所覆蓋的環境之中,從舉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沒有一些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恐怕會處處遭遇難堪。而校園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等,哪一處沒有信息化的痕跡?只不過程度有高有低而已。當然,我們的教師要完全適應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那麼,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該有怎樣的實際表現呢?首先,要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其次,要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熟練掌握相關的電腦知識和有關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學習必需的軟體,培養自己設計和製作課件的能力,做到能進行單機教學和網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