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2017年小學科學教學目標

2017年小學科學教學目標

發布時間:2021-02-27 23:39:45

⑴ 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哪些方面

新科學課程標准主要內容:

1、科學課程內容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2、課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公平的學習機會。

2.倡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3.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部發布通知指出,2017年9月起,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也就是說,從2017年9月份開始,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了。

通知要求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小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同時發布。

(1)2017年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要素是科技人才,而科學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通知》的要求,今後的小學科學教育將有哪些變化呢?

變化之一: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保障一二年級學生每周至少一課時,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學時保持不變。這不僅對於從小激發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與國際上K-12(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科學教育的主流一致。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

也就是說,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周都將上至少一節科學課。同時,小學階段科學課時總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擴充,具體變化和效果還有待新版課程標准深入實施後一探究竟。

變化之二:科學教學實施方面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探究過程,單獨強調了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基於科學教育研究專家諾曼·萊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學探究一定是從問題開始,探究過程以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線開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樂於發問、善於發問、提出可通過探究來回答的科學問題。單獨強調問題意識,注重實踐探究過程,這些對於提升兒童的科學探究能力將起到重要作用。

變化之三: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等需要。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問題是困擾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瓶頸,不少地區都面臨小學科學教師缺乏理科背景和職業發展受限的問題。而課程內容的擴充和實踐探究的強化很可能為一線小學科學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通知》中指出要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對於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也是新的課程標准順利推進實施的重要保障。這意味著,今後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加大經費投入將能夠保證滿足孩子們開展科學實驗的需要。

應該說,《通知》對小學科學課程設置、內容、教學實施及師資環境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必將引發小學科學教育的一系列變化。我們拭目以待,小學科學教育開啟新時代

⑵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2013-08-20 by 皮蛋老師) 科學課(及相關實驗和手工)占據覃山學校一半的分量。這門課程開展的好壞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我不得不再三詢問自己「這門課程,我們學校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 不釐清這個問題,那就是糊里糊塗;釐清了這個問題,但沒有把握住卻因各種原因不斷偏離目標方向,後果仍是一樣。也就是說,不僅需要弄清方向,而且還要不斷反思自己每一天的實踐是否偏離了方向。 對科學課程目標的認識也是一個自己不斷反思進步的過程,就目前而言,我認為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是: 一、能力與方法 . 學生善於通過觀察事物,自己獨立提出具有探索意義的問題。 . 學生善於對自己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預測。 . 學生勇於通過「動手做」來檢驗自己的預測。 . 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的模型。 .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形成的模型進行預測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模型。 (以上的目標是做科學本身所需要的習慣) 二、觀念與個性 . 學生要形成這樣的觀念「眼見並不一定為實,眼不能見並不一定不存在」。 . 學生養成不人雲亦雲,而是有通過自己的「動手做和思考」檢視之的習慣。 . 學生要養成有像科學家那樣考慮所有變數地全面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 . 探索問題必須會遇到不斷的挫折,錘煉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的毅力。 . 培養學生熱愛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三、知識 . 掌握一定的科學概念。 . 能夠閱讀科普讀物。 我一直把目標只是作為一個努力的方向來看,而不是一定非得達到它,畢竟它是一個理想的狀態描述;目標也是一個指導性原則,教學的思路。

⑶ 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目標的設計

談到教學目標,老師們一定再熟悉不過了。我們每一節課,都離不開教學目標--在科學《教師用書》中,教材編寫者為每一節課制定了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教案中,我們首先確定的就是教學目標。
確實,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師們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具體到一節課中,教學目標不僅指導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且是課堂教學評價最重要的依據。課堂教學其他方面的設計,如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等,都必須依從於教學目標,並最終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對待教學目標的態度卻非常復雜:一方面深知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把它當作擺設,只在教學設計的環節走走過場。在設計目標時,或者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成了無法完成的任務;或者華而不實,籠統而寬泛,沒有明確的指向。到底教學目標有什麼具體的作用?到底該如何設計合理而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目標
所謂課堂教學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的常態水平上,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特定的學生群體,以及特定的教學情境下,所預期達到的學生學習結果。「通過一個特定的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簡而言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對學生科學學習結果的預設要求,它既要讓教師明確「為什麼教」,又要讓學生明白「應學到什麼」。
在新課程中,《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制定了科學課程目標的總目標和分目標。作為一門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對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實踐,以及對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相應地,課堂教學目標常以分述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或「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分目標的形式進行表達。
在這里,應該明確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目標不等同於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某門課程的學習所應達到的學習結果。課程目標指導的是整個課程的建設,它決定了教學內容的設置、編排,以及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就小學科學課程目標而言,它所關注的是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變化情況。其行為主體應該是課程設計者、管理者、教材編寫者,以及與之相關的學校師生等。
而課堂教學目標針對的是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一個單元、一節課、一個活動等。本文主要以一節課為例)。就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而言,它所關注的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結果,包括科學知識的習得、探究技能的訓練,以及科學觀念、科學態度的形成的情況。其行為主體應該是執行教學任務的科學教師和接受科學教育的學生。
2.課程的具體內容標准不等同於課堂教學目標。
《課標》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但它不是詳細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具體內容標准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例如「食物鏈」一課,僅僅是把《課標》中具體內容標准中的「懂得食物鏈的含義」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夠全面、不夠具體的。事實上,在編寫教材的時候,一節課往往包含了《課標》具體內容標准中多個部分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編制課堂教學目標時對相關因素綜合進行考慮。
3.教學要求不等同於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要求主要是指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或對教師執行某一教學過程的具體要求,其服務於課堂教學目標。在表述時,往往通過「引導學生……」、「指導學生……」、「幫助學生……」、「組織學生……」、「促進學生……」等句式進行表達。例如,「指導學生學習混合與分離物質的幾種操作方法」(《混合與分離》);「組織學生進行鳳仙花的種植活動,指導學生通過種植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如前所述,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設要求,多通過可理解、可測量、可觀察、可評價的行為化動詞進行表達。例如,「嘗試混合與分離物質的幾種方法,獨立完成混合與分離物質的操作」(《混合與分離》);「根據教師的指導,完成鳳仙花的種植活動;並通過觀察,辨認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4.設置各維度分目標不等同於面面俱到。
課堂教學各分目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分目標的設定,對學生通過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的學習而在科學素養主要維度上的具體發展水平作出了明確的界定。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相互依存,互為因果,是一個統一的整合體。其相互關系可以這樣理解:科學知識是探究學習的基礎和載體,科學方法、情感、態度等都依附和融合在科學知識的自主建構的過程之中,通過經歷獲得科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掌握必要的科學方法,並促進科學習慣和科學意識的形成;與此同時,科學方法和能力的提高、科學情感和態度的提升,又反過來促進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夯實和完善知識結構,訓練和提高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的范圍時,必須全面考慮三個領域的目標,不可有所偏廢。但是,這並不等於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都必須面面俱到,同時或同等程度地達成所有各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課,有的可能側重於科學知識的學習,有的可能側重於科學方法的習得和技能的訓練,有的可能側重於情感態度的培養。因此,某一單元、某一節課或某一個活動,可側重其中某一個或兩個分目標,而另一些單元、另一節課或另一個活動,可側重其他一個或兩個分目標。當然,也有些單元、課或活動,能同時兼顧或達成多個分目標。
二、如何制定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
1.明確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由於課程目標是上位目標,它決定教學內容的設置和編排,以及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因此,它先於內容而存在。即先有課程目標,後有課程內容(通常以課程內容標准或教學大綱的形式呈現)。
對教師來說,課堂教學目標往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由課程目標所確定,通常以教材的形式呈現)來設定。即先有課程內容,後有課堂教學目標。在這里,課堂教學目標(或年級/年段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等)為下位目標。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應將課堂教學目標納入到其上位目標中進行思考,考慮目標的層次性和累積性,並以《課標》為依據,從完整的結構體繫上作統籌安排。《課標》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堂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教材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則是課堂教學目標設定的載體。教師依據科學課程內容,挖掘科學教材中隱含的科學知識、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方面的要求,並根據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和教學實際情況,完善和細化課堂教學目標,然後,再篩選、調整和組織具體的教學內容。即使是開放性的課堂學習活動,其課堂教學目標也不應該脫離課程內容而隨意設定。
2.體現科學學科特點,確定課堂教學的中心目標。
如前所述,科學課堂教學目標由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所組成。在制訂目標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思考和設計每一維度的預期目標。但由於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三維目標的達成預期並不一定一致,因此,應根據各維度目標的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在目標的設計上有所側重。一般而言,在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尤其是一節課或一個探究活動等)中,應該有一個相對重要的目標,即中心目標(或稱為工作目標)。通過該中心目標的達成,來實現其他相關目標的積累和達成。通常來說,科學知識目標、科學探究中的技能訓練目標等,屬於可直接評價學習結果的結果性目標;科學探究中的方法學習和思維訓練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屬於較難直接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性目標。在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時,往往可選取一個主要的結果性目標作為該教學活動的中心目標。當然,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過程性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目標。

⑷ 小學自然教學提出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教學目標是什麼

所謂「情·知教學」,概括地說就是把認知因素與情性因素辯證統一起來進行教學。它與傳統教學有著明 顯的區別。傳統教學只把教學的著眼點集中於認知目標,重視認知因素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犧 牲情性目標為代價。盡管傳統教學理論有時也講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過是當作認知的輔助手段而 已,並不把它作為教學目標看待。「情·知教學」與之不同之處是,主張教學目標應當是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 的統一。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和諧共進,從而實現學生的素質培養。正是這種鮮明 的特點,決定了它已經成為指導教育教學的先進的指導思想。
「情·知教學」的教學思想與《小學自然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所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大綱》
要求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這是教學的認知目標;要
求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科學態度等,這是教學的情性目標。在低年級的自然教學活動中,如何將「情·知教
學」和《大綱》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更好地完成自然課的教學任務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七個方面來完善 自然課的「情·知教學」。
1.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2.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
3.給學生以充分表現的機會;
4.實施信息傳遞的「立體結構」;
5.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6.教會學生學習;
7.「學」與「習」的統一。
下面結合《磁鐵游戲》一課談談在小學低年級自然課中應如何實施「情·知教學」。
一、明確目標,做到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同時並舉

正因為「情·知教學」要求認知因素與情性因素辯證統一,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明確認知目標(掌握知
識、開發智力),又要明確情性目標(培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素質),使二者同時並舉,
統一實現。根據《大綱》要求並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明確《磁鐵游戲》一課的認知目標和情性目 標。
(一)認知目標
1.讓學生了解磁鐵的形狀;
2.知道磁鐵能吸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磁鐵吸鐵的實驗,教給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
(二)情性目標
1.引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培養一年級學生持久地進行學習活動的意志品質和敢想、敢做、會做的自信心。
只有明確了目標並將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統一於教學過程中,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二、創造條件,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性過程和諧共進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情與知的健康發展應該是和諧共進的。要達到和諧共進,必須藉助一定的手段 或創造一定的條件,根據《磁》一課的教材特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創造條件,達到認知過程 與情性過程的和諧統一。
(一)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知心理因素是先天素質在後天環境中逐漸養成和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創 設良好的物理環境,人際關系環境和問題情境等,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得以較好的形成和發展。因為低年級兒 童的心理特點是活潑、愛動、好奇心強、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讓他們老老實實坐上一堂課確實不易,所以在 教學中努力創設適宜低年級兒童學習的環境尤為重要。只有利用各種手段使學生產生興趣、產生好奇心。才能 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認知活動,同時實現情性因素的培養。從這一點出發,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筆者創設了一種 適宜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環境。
1.充分利用各種教具和學具。有趣的、形象直觀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好奇, 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筆者自製了新穎的魔術教具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教具,並為 學生准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如各種形狀的磁鐵、小木塊、橡皮、鐵片、鐵釘、螺絲帽、玻璃、塑料尺、燒杯 、鋸末等。諸多的教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繪制顏色鮮艷、直觀形象的圖片。筆者針對磁鐵常見的形狀製作了顏色鮮艷、形象逼真的卡片,結合 磁鐵的性質設計了三幅直觀的、易為學生理解的掛圖。
3.創設集知識與趣味於一體的游戲活動。根據本課的三個性質筆者設計了三個游戲,寓知識於游戲之中 。
4.運用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筆者准備了一段擬人化的電視片,將磁鐵的應用知識通過聲、像途徑傳遞 給學生。
5.舉行饒有趣味的競賽活動。本課採用了分組競賽的教學形式,鞏固學生已學得的知識,並開發學生的 思維。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這種適宜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興趣盎然,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就連學習比較差的學生也 躍躍欲試。可見,認知過程與情性過程在這種條件下能夠和諧共進。
(二)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教材的思考性因素是指教材內涵或由教材所引發的在「教」與「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因素。教材的情緒 性因素是指教材內容能引發學習者情緒變化的因素。教材既是認知因素的載體,也是情性因素的載體,為了使 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同時活躍起來,就必須發掘和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

比如,在導入《磁鐵游戲》一課時,筆者根據教材內容編了一個小魔術,這個小魔術利用磁鐵隔著紙能吸
鐵的原理將鐵末吸到紙上,同時在紙上顯示出課題的拼音字母。這樣做的目的是:其一,引出了本課課題;其
二,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驚奇不已;其三,驚奇之後,學生頭腦中會出現「為什麼」,他們的思維處於極
其活躍的狀態。為了找到答案,學生產生了認知的需求,為本課的教學打下了基礎。這個小魔術利用了教材的
情緒性因素,通過磁鐵在學生心中的神秘感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活躍了學生的思 維,激發學生去探索,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開發智力。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自覺並充分地發掘和 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緒性因素,才能達到認知目標和情性目標統一實現的目的。
(三)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 的這種精神。要達到這種目的,就必須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只有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才會提高學生獨 立思索、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1.給學生群ti表現的機會。為了落實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 參與學習,都有表現的機會。在《磁》一課中,筆者設計了多個分組實驗,讓實驗組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次或 兩次動手操作的機會。為了體現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都讓學生自己去想、去 說、去做,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如在講授磁鐵的性質時,教師將抽象的知識融於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
通過做一做、說一說發現磁鐵能吸鐵。教師只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講解、示範和指導。這樣做既強調了學生的主
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如在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後,他們實驗用的鐵釘需要收拾,教師並不直接
命令學生如何把釘子裝好,而是將表現的機會充分地給予學生,讓他們自己想一個又快又方便的方法把鐵釘收
拾好,學生通過運用學得的知識把問題自行解決了。這樣做既鞏固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 學生積極表現的心理需求。
2.給學生成功表現的機會。成功的表現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高昂的學習熱情。這一點對於 後進生更為重要。在上課時,難度較小的問題,筆者盡量讓學習差的學生回答,並且多表揚他們。通過成功的 表現讓他們在老師同學中「抬起頭來走路」,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自己能學好自然的自信心。
總之,上述的種種做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認知過程與情性過程和諧共進,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三、辯證統一,促使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健康發展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時認知在先,當認知心理活動高速進行時,情性心理便
得到相應的加強,儲蓄著新的能量,並培養著較為穩定的性格;有時情性在先,高昂的情緒和堅強的性格,在
一定條件下,又會把能量迴流給認知活動,激起智慧的火花;有時,認知與情性齊頭並進,互為條件,合而為
一。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情」與「知」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的。在某些情況下,認識因素常常作為一種意識力
量啟迪著或抑制著情性的方向和能量;在另一種情況下,情性又常常以某一種心境,加強或抑制思維的強度和
效率。比如在課前,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認知活動還處於抑制狀態,這時教師有意安排的一個新穎、有趣的魔
術表演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學生的神態反映出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促進思維進入了活躍的狀態,
這就是情性引起了認知活動的活躍,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動機就可以推動認知活動的高速進行。學生掌握「磁鐵
的兩個性質」的過程,也並非是單純的認知過程,隨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對磁鐵的好奇和興趣也越來越
濃,情性因素也相應地增強,以至於產生了想動手試一試的動機。所以當教師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收拾桌面上
的鐵釘時,學生一個個樂此不疲;當教師讓其停止時,還有些學生不肯放手,這正是認知因素對情性因素作用
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有時認知與情性同時活躍起來。如在教師操作玩具鵝的時候,學生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容
,同時手舉得高高的,不等教師發問學生已經在下面小聲嚷著:「老師手中有磁鐵!」這個時候,學生的情知
因素同時得到鞏固和發展。如果每一節課,認知過程和情性過程都能和諧相關,互相促進,保證認知目標和情
性目標的統一實現,久而久之,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就會健康發展,學生的素質將得到培養和提高。

⑸ 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教學目標評估題第一單元(b)

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學目標評估題
第三單元(B)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 我會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物體的冷熱也總是在變化著:一杯熱水會慢慢地變 ,而插上電源的電熱水壺里的水又會慢慢地變 。水冷到一定的程度會結成 ,而電水壺里的水燒開了,又會變成 冒出來。
2、由於水蒸氣的 太小,我們無法看見。
3、我們可以通過用 准確無誤的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
4、水在自然界中存在 液態、 和氣態。
5、水變成冰的過程叫 ,這個過程需要 熱量。
6、在做水結冰的實驗時,在碎冰中加入食鹽,是為了 。
二、 我會選擇(每小題2分,共20分)
1、對一個物體來說,物體失去熱量,溫度( )。
A、沒有變化 B、下降 C、上升
2、水的狀態變化與( )有關。
A、環境 B、氣候 C、熱量
3.從不同的角度看溫度計的頁面,可以讀書幾個不同的溫度。我們應選擇哪個角度觀察溫度計上的讀數作為測得的溫度呢?( )
A、俯視 B、平視 C、 仰視
4、使用溫度計時,手應該拿在溫度計的( )處。
A、上端 B、中間 C、下端
5、大約在1593年,義大利科學家( )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溫度計。
A、華海倫特 B、攝爾休斯 C、伽利略
6、水沸騰時的溫度是( )。
A、100 ℃ B、37 ℃ C、0 ℃
7、測量水的溫度我們應該選擇( )。
A、水溫計 B、體溫計 C、氣體溫度計
8、人體正常的溫度是( )左右。
A、35 ℃ B、37 ℃ C、39 ℃
9、人們常說,下雪不冷化雪冷。這是因為( )。
A、雪融化的時候會吸收熱量,所以人會感覺到冷
B、下雪的時候溫度在0℃以上,所以下雪不冷
C、 以上說法都不對
10、下列( )現象屬於蒸發。
A、 冬天,從溫暖的屋子裡走到室外,眼鏡上會有一層霧氣
B、 太陽出來了,露珠消失了
C、 棒冰化成了水
三、 我會判斷(對的打「√」,錯的打「×」,每小題1.5分,共20分)
1、我們的身體時刻感受著周圍環境的冷熱,有時候覺得冷,有時候覺得熱 ( )
2、大多數物質都會發生形態變化。 ( )
3、從水裡蒸發出來水蒸氣遇到較熱的物體,就會變成人們看得見的水滴。 ( )
4、物質之所以存在三種狀態,是因為構成它們之間的微粒運動的方式不同。 ( )
5、已知的大多數物質,在溫度或壓力變化到一定程度時都會發生狀態的變化。 ( )
6、專門用來測定人體溫度的溫度計叫體溫計。由於人的溫度變化有一定的范圍,體溫計的刻度一般再35℃~­­42℃之間,每一攝氏度細分為10個小格,所以,測定的溫度更加精確。 ( )
7、水溫在短時間內幾乎不發生變化。 ( )
8、水燒開後,水壺的上方會有一團「白氣」,它就是水蒸氣。 ( )
9、江河裡的水永遠也流不完,這是因為地下水會不斷滲出來。 ( )
10、實驗室溫度計有零上和零下溫度的區別,零下溫度的數字越大溫度越高。 ( )
四、 連線題(4分)
溫度 毫升
長度 攝氏度
液體的體積 厘米
物體的質量 千克
五、 科學探究。
1、請填出水的三態變化條件(6分)。
(1)

(2)

(3)

(4)
2、寫出溫度計的溫度(6分)。

寫作: 寫作: 寫作:
讀作: 讀作: 讀作:
3、完成下列這份研究方案(12分)。
研究的問題

加熱能加快水的蒸發嗎?

研究的材料

相同條件

不同條件

研究方法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4、寫出下面各圖中使用溫度計測水溫實驗的錯誤之處(6分)。

( ) ( )( )

六、 科學思考。
1、雨過天晴後,地面上的積水到哪裡去了?(用圖畫或文字表示)(8分)

2、夏季的夜晚,小彤家開著空調。過了一會兒,小彤發現玻璃出「汗」了,你知道「汗」出在玻璃的哪一面嗎?為什麼?(9分)

參考答案:
一、1、冷,熱,冰,水蒸氣;2、微粒;3、用溫度計測量的方法;4、固態;5、凝固,放出
6、獲得更低的溫度。
二、1~5:CCBAC 6~10:AABAB
三、1~5:√√×√√ 6~10:√××××
四、溫度———攝氏度,長度——厘米 液體的體積——毫升 物體的重量——千克
五、1(1)受冷 (2)受熱 (3)受熱 (4)受冷
2 寫作: -8℃ 寫作: 12℃ 寫作: 35℃
讀作:零下8攝氏度 讀作:12攝氏度 讀作:35攝氏度
3、研究的材料:兩個不銹鋼勺,一個木夾子,一根蠟燭,少許水,5ml量筒、火柴
相同條件:水量相同
不同條件:一個加熱、一個不加熱
研究方法:1、用量筒各量取2ml的水分別放入勺子當中,
2、給其中的一個勺子用蠟燭加熱,一個放在邊上
3、觀察其中的現象
實驗現象:發現加熱的勺子上方冒白氣,裡面的水明顯變少了,而另外的一個水量沒有明顯變化。
實驗結論:加熱能促進水的蒸發
4、手未握在溫度計的上端;溫度計的玻璃泡碰到瓶壁了,讀書時沒有平視。
六、1、地面的水有一部分滲透到地下,有一部分吸收周圍的環境的熱量蒸發到空氣當中了。
2、出現在室外的那一面玻璃上。
因為室外的水蒸氣遇冷冷的玻璃於是凝結形成小水珠。

閱讀全文

與2017年小學科學教學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