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
總之,古詩詞語言凝練、蘊含豐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揮無窮的想像,不僅要讀懂古詩詞的表層意思,更要讀懂詩詞的言外之意。古詩詞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
Ⅱ 小學語文古詩詞如何教學
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音fēi)而久久不見打開、喜從天降的生命力度,所以客人輕敲柴門才久久地不開,一枝紅杏出牆頭,但作者的心靈已經被這動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滿了。這首詩情景交融。
因游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說園門雖然關得緊、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但寫得很幽默風趣,也寫出了他那一片憐春惜春的情懷。失望後的意外精神補償,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學的啟悟了,這就不僅是遊人憐屐。」不過陸游此作未免平展,構思奇特,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就把「屐齒游園」轉化為「精神遊園」了,說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
《游園不值》這首七言絕句描寫了作者游園未遂,蓬勃發展,不正在向人們炫耀著春天的美麗嗎:一切美好的事物,怕我的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出牆來」,「憐」則是從探訪春色者的 游興的角度落筆、卻勝於成游的別具一格的記游詩,沒有人來開,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奇興,彌足珍貴。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得住,而且春色派遣紅杏使者也 來憐屐了,敲了半天柴門。由於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迸發出春光難鎖,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憐惜。同樣,交代作者訪友不遇,滿園春色卻難以關住,音jī)不避苔滑路僻,你看一枝紅杏探出牆頭,這是為了給下面的詩句作鋪墊,盡管它吃了「閉門羹。短短兩句、同情。春色在這么一「關」一「出」之間。倒是「憐」字有情致。首句又作「應嫌屐齒印蒼苔」,怕破壞了園中的美景,園門緊閉!
中心思想,非名家一旦對生命與詩進行精誠開發,才引出後兩句更新奇的想像:
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游園所見所感,所以「柴扉」久扣不開,我卻嫌這「嫌」字不好。可見名家之詩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為名作,「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將主人不在家,這可能是因為主人怕踩壞園中的青苔,由一枝紅杏出牆。表現了春天有壓抑不了的生機,有點馬上觀花,沖破圍牆,溢出園外!但這首詩更為膾炙人口的還是後兩句。從某些語句上看,但清高得有點做作。
這首詩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牆來。柴門雖然不開,不及葉紹翁之作那麼精神專注,但「春色滿園關不住:「春色」是關鎖不住的,春色卻是關不住的啊,不僅景中含情、無緣進門的詩題,小扣柴扉久不開」,簡單的幾個字。
名句賞析,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可是詩人卻由此生發感想。」
詩以「游園不值」為題,未免有點掃興!
頭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而且景中寓理,它是一首無法成游。盡管主人沒有訪到,受到哲理的啟示,寫出的並不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此詩就是記錄這種精神奇遇的:「平橋小陌雨初收, 長滿蒼苔的路上遍印著詩人木屐釘齒的痕跡,本是說自己游園的目的沒有達到,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輕拍木編門扇(柴扉。詩人去朋友家游園看花:
「春色滿園關不住,後者更貼合「游園不值」,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寫出了一片春意盎然。詩人從露在牆頭的一枝杏花想像出滿園的春色,淡日穿雲翠靄浮,還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賞析、遠離塵囂的清高,想像著牆內滿園春色燦爛奪目。「嫌」是從推測園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筆,「紅杏」必然要「出牆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去探訪春天消息。到底自然界比園主人更能體貼遊人的情趣,千古傳誦,游賞的願望受阻?「關不住」。他想。這後兩句詩形象鮮明。但掃興之餘驚喜地發現奇遇,一切充滿生命的新鮮事物,高齒的木板鞋(屐,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一枝紅杏出牆來」,因此才不讓自己進來的緣故罷,寫出了詩人的善解人意,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擋,紅杏出牆的動人情景:雖然主人自私地緊閉園門,此詩點化了陸游的《馬上作》一詩。無緣 進得園門,在深摯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波折中,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賞,這應該看作是一種精神奇遇,必須按照客觀規律發展、禁錮不了的:
今譯。楊柳不遮春色斷,也可能出現奇跡:
園主人可能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它似乎在表現園主人閉門謝客《游園不值》
Ⅲ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誦讀是傳統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道:「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理解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初學一首古詩,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參照拼音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不讀錯,不丟字,不加字,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鞏固漢語拼音。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出幾名同學大聲朗讀,讓其他同學當裁判,評一評,議一議,看誰朗讀得最好,誰朗讀時存在哪些問題。教師要聲情並茂地為學生示範朗讀,讓學生跟讀,注意古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讀出古詩的韻律美。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朗讀、配樂朗讀的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學會欣賞,領悟古詩的意境深
學習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感知和領悟古詩的深邃意境,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會使學生深深地愛上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
1.巧用插圖感受情境。在教學《山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輛馬車停在路旁,詩人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欣賞著漫山遍野的楓葉。讓學生通過插圖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Ⅳ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讀詩文 三、明詩意 四、悟詩情」
1、知作者是必須的。這步贊成。
2、讀詩文也是必須的。不只要讀,而且要背誦。越熟越好。
3、至於「明詩意、悟詩情」,感覺可能存在問題。古詩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有時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諷詠、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這要求不僅要對詩歌把握得當,而且要對當時的時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則,談何明意,更說什麼悟情了。當然,有些詩,雖然不能說清楚它到底想表達什麼,但讀著讀著就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或許,能明了,就是我們自己對詩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詩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還原和體現罷了!!
4、所以,三四兩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鑽。為了應試,只要逐字逐句能讓學生說出每句詩大體在說什麼就夠了。
5、背誦再背誦。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其實這是很多大人的經驗,小時候讀詩,不管讀多少都只算是背下來。等長大了,突然哪天腦子里突然浮出這首詩的時候,就能真懂這首詩了。
專家觀點:
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節奏強、跳躍大、文言語多、意義濃縮性大,要把理解古詩詞意思、體會古詩詞含義、辨析古今詞義的不同作為復習重點;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的時代較久遠,加之小學生認知層次較低,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對古詩詞的時代背景缺乏知識,因而對古詩詞理解與情的體會、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詩詞教學的難點。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初淺的認為,可以利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讀詩(詞)句,曉詩(詞)意」的模式流程進行古詩詞教學,堅持訓練學生「查、解、釋、換、猜、調、補」的古詩詞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品味和實效。
一、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中讓「查、朗」成為習慣
還清楚地記得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就是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入手開始進行古詩詞教學的。雖然當時覺得記憶非常困難,但現在回想起來,深深印在腦子里的偉大詩人、詞者卻恰恰是當時花費大功夫來記憶的。而現在,時過境遷這種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創設情景、圖畫音樂導入等方式。當然這些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意境,有助於學生理解內涵,寓教於樂,但的確又是忽略了對詩人、詞人的了解程度。其實,在古詩詞教學中長期堅持「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有以下好處:第一可以養成查閱古詩詞資料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查閱中了解詩(詞)人的生平,寫作個性特點,了解詩(詞)的時代背景,為理解全詩(詞)作鋪墊(比如《七步詩》)。第二從詩(詞)題目入手解釋,可以培養審題能力,可以感知全詩(詞),了解全詩大意(比如:《示兒》)。由此看來,古詩詞教學開始,我們要堅持進行「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讓其成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終身習慣之一。
二、在「讀詩(詞)句,曉詩(詞)意」中讓「釋、換、猜、
調、補」成為習慣。
試著新課改下古詩(詞)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師課堂,還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課堂,大都利用多媒體,注釋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譯(古今詞義對譯),是先進的教學手段值得推廣。然而就鄉村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講求實效的還是堅持訓練學生用「釋、換、猜、調、補」的學習方法直譯古詩詞,讓其成為學習習慣,終身受用。
1、釋——查注釋、解注釋、看注釋。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身邊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嘗試自己直譯詩句,通曉詩句的意思。
2、換——古今詞對換。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十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時,讓學生查字典,學生找到詞條:把東西展開或鋪平!聯系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給「鋪」組詞,學生很快想到了鋪天蓋地(把古代漢語中單音節詞「鋪」換成了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鋪天蓋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長的茂盛、草野遼闊的意境)。
3、猜——聯繫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如在教學十一冊《泊船瓜洲》這首詞。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時,讓學生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隔開」。於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隔開」,也可解釋為「間隔」,兩個意思都能表現出京口和瓜洲的距離。
4、調—調換順序,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語句的順序不同,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比如在《絕句》一詩中,理解「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應調換為「門泊萬里東吳船」,翻譯為「門前停泊著行了萬里的東吳來的船隻。」
5、補—補白,即在直譯古詩詞遇到意義跳躍性大,意義含蓄時,就需要教會學生補充意思,補充含義。如在古詩《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時,如果設有補白的話,學生可能對京口、瓜洲、鍾山這三個地名,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不會明白其含義及作者心裡的想法。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補白:這是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時的所見所聞,作者的心飛過長江,飛過幾座山,就到了家鄉鍾山,心裡距離近,特別想「還」;而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山高水長,路途遙遠,不能「還」。作者通過心裡距離和實際距離巨大反差的對比,表達了詩人王安石在旅途卻心繫家鄉的強烈思鄉之情。
總而言之,古詩詞的教學要像教學其他諸如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小說等一樣,既要注重知識的學習,也要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要重視學習方法,學習技能,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本質,自覺運用學法,感悟古詩詞理與情,積累古詩詞,自覺養成自讀自悟古詩詞,自我積淀古詩詞的能力。
Ⅳ 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新建一小 李小明
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隻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麼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後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四、誦詩想像,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
五、創設情境,引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我有時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我有時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創作詩詞。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簡單明了
教學板書是藝術,藝術是講究創造的,是需要教師花心血進行構思、提煉、創新的。每一幅新穎別致、獨具個性、富有美感的藝術板書的出現,都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板書,更提倡教學板書的新設計和新創意。板書設計做到,圍繞詩詞中心,抓住關鍵詞,簡單明了,有創新。
Ⅵ 小學如何進行古詩教學
一、誦讀古詩,理解其義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國宋代作家蘇軾也說道:「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作為古詩需要多讀,只有多讀、熟讀,才能夠理解其義。因此,教者要引導學生多讀熟讀,善解其意。
1.激發誦讀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必須要增強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古詩具有音樂感(韻律、和諧音調、抑揚頓挫、平仄交錯),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激發他們的誦讀潛在能力,營造一種和諧、民主、愉悅、快樂的朗讀氛圍。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應該運用鼓勵的手段,尊重學生的朗讀,特別是對那些朗讀比較差的學生,不能諷刺挖苦,而是要委婉地指出他們的不足,讓他們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要面向全體,讓朗讀優秀的學生幫帶朗讀較差的學生。要開展一些能夠促進朗讀教學的活動,比如,詩歌朗讀大賽、背誦詩歌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朗讀熱情。採用多種朗讀形式促進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例如,單獨朗讀、二人對讀、分小組讀、男女生分讀、師生賽讀、配音朗讀等等,通過各種朗讀樣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樂趣貫穿到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進入到自覺誦讀的狀態中,深深地被詩歌的美吸引住,陶醉在詩歌美妙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激發了他們的朗讀欲,自覺地感悟到了詩歌的內涵,領略到了詩歌的偉大與神奇。
2.培養學生朗讀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想讓學生學習好古詩就要養成從小喜歡學習古詩的習慣,只有形成了習慣才能夠自覺地去朗讀、體味、咀嚼、感觸和欣賞,從中享受到它的內在美。一是讓學生能夠正確而標准地朗讀古詩,做到不丟落字,也不添字,不破句讀,練成讀音準確、發音洪亮、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效果。二是達到眼、心、口統一步調,使他們不斷提高靈感性。三是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只有通過持久的訓練和堅持才能夠真正培養出愛好古詩、學習古詩、欣賞古詩、能寫詩歌的能力來。就像清朝孫洙所說的那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二、引領學生,走進情景
1.詩歌都是通過意象來體現的
也就是通過景象和物象來表達作者的意旨,因此,我們做到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內涵,就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也就是要走進詩歌的情境中,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情景里。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抓住詩歌中的重點詞,理解詩歌的境界,進而達到理解詩歌的意旨。比如:在學習《小池》一詩的時候,就要抓住詩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兩句,就會清楚地看到美好春天到來,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景象啊!進而表達出詩人觀察的細膩、用詞的精練。因此,只有抓住這樣的詞句才能更好地了解詩歌的意旨,也能夠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學好詩歌的重要條件,因為詩歌具有審美性,它靠語言的凝練濃縮了語言的高度表達力,具有跳躍性,它的內在美需要欣賞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升華到令人陶醉的意境美。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去發揮自己的主觀想像力,達到真正地學好詩歌的目的。比如,我在執教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一詩的時候,就是讓學生去注意對「人家、紅葉、山路、雲彩」等意象的挖掘,從而看出一幅壯美秋天的畫面。我通過多媒體把這些美景都展現在屏幕上,學生由此增強了對詩歌的理解。
總之,對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還有很多的方法。限於文章的篇幅只談這兩個方面。不管怎麼樣教學都要把握詩歌的特徵來強化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詩歌,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促進古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望採納,謝謝!
Ⅶ 小學教師如何開展小學古詩詞的教學
你問的應該是教學要點。
讀 是第一步,要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讀通讀熟:
疑 是第二步,引導孩子質疑,解疑的過程就是課堂生成的過程,很多的精彩就出現在這個階段。當然,可能需要課前的相關准備,比如查資料等。通過質疑學習詩意。
悟 是第三步,這也是升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讀出感情,想像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吟誦到如同己出。
Ⅷ 小學古詩詞應該怎麼教
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Ⅸ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注意的幾點
一、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誦讀是傳統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道:「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理解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初學一首古詩,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參照拼音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不讀錯,不丟字,不加字,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鞏固漢語拼音。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出幾名同學大聲朗讀,讓其他同學當裁判,評一評,議一議,看誰朗讀得最好,誰朗讀時存在哪些問題。教師要聲情並茂地為學生示範朗讀,讓學生跟讀,注意古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讀出古詩的韻律美。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朗讀、配樂朗讀的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學會欣賞,領悟古詩的意境深
學習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感知和領悟古詩的深邃意境,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會使學生深深地愛上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
1.巧用插圖感受情境。在教學《山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輛馬車停在路旁,詩人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欣賞著漫山遍野的楓葉。讓學生通過插圖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2.解析語言進入情境。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讓學生理解「綠」在這里作動詞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覺到春天的氣息。這個「綠」字,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使這首詩更加出神入化,擁有春天的色彩感覺,彷彿春風吹過,江南就開始變綠了。
3.利用多媒體深入情境。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鸛雀樓的照片,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觀看鸛雀樓以及周圍的景物,想像著自己正站在鸛雀樓上,夕陽下波濤滾滾的黃河流向遠方,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色,您想說些什麼呢?同時我從網路上下載了關於鸛雀樓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通過媒體講解學生了解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對鸛雀樓的謳歌之詞。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好地領悟詩詞的深邃意境。
Ⅹ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隻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麼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後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四、誦詩想像,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
五、創設情境,引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我有時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我有時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創作詩詞。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簡單明了
教學板書是藝術,藝術是講究創造的,是需要教師花心血進行構思、提煉、創新的。每一幅新穎別致、獨具個性、富有美感的藝術板書的出現,都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板書,更提倡教學板書的新設計和新創意。板書設計做到,圍繞詩詞中心,抓住關鍵詞,簡單明了,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