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六年級科學《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二小節內容。《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是繼前一課觀察了一些物質的變化之後,繼續深入觀察物質的變化,並且通過觀察豆和沙的分離、加熱白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學情分析 「物質的變化」這節課對於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會並理解初三化學的知識,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學會知識,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本課的教學中,應通過實驗,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預測—通過實驗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歸納得出結論」這樣一個探究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養成「喜歡科學,尊重事實,願意嘗試新的實驗方法,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等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學慣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❷ 小班科學彩色蠟燭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初步感知蠟燭燃燒與空氣中的氧氣有關。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
3、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在感知蠟燭燃燒現象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准備1、每組幼兒4支蠟燭,一個透明的大杯子,一個透明的小杯子,一個打火機。
2、蠟燭PPT活動過程(一)運用課件激發幼兒興趣,了解蠟燭的用途。
1、 師:今天張老師請來了一個小客人,是誰呢?(ppt1出示蠟燭寶寶)讓我們一起來和蠟燭寶寶打個招呼吧!
2、了解蠟燭的用途。
師:蠟燭寶寶帶來了問題要考考你們呢,請你們想一想,人們在什麼時候需要蠟燭呢?
幼:過黑黑的山林時,停電的時候,過生日的時候……師:小朋友們說得很對,蠟燭的用途確實很大,不僅可以給人帶來光明,還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呢!
(二)啟發聯想,初步感知空氣與蠟燭燃燒的關系。
師:那張老師請小朋友們仔細想一想,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將燃燒的蠟燭熄滅呢?
幼:用嘴巴可以把蠟燭吹滅、用扇子扇也可以將蠟燭扇滅、把蠟燭拿到外面讓風一吹也會熄滅、把蠟燭放在水裡就熄滅了……師:用杯子蓋上去能使蠟燭熄滅嗎?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師:看,這是一根蠟燭,我們先要把他點燃,需要用什麼?(打火機)小朋友用打火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安全,打的時候離頭遠一點。我們還需要用到杯子,杯子蓋上去的時候也有注意,不能碰到蠟燭,輕輕的蓋上去。(設置一點小懸念)師:發生了什麼事情,蠟燭竟然熄滅了,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試一試呢?
2、幼兒分組操作實驗。
老師幫助有困難的孩子打火,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並仔細觀察。
3、引導幼兒之間交流實驗結果。
師:這個辦法能讓蠟燭熄滅嗎?(能)那你們知道為什麼杯子蓋到燃燒的蠟燭上,蠟燭會熄滅呢?(請幼兒說一說)師總結:原來蠟燭燃燒時需要空氣中的氧氣。當我被杯子蓋住後,裡面的氧氣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氧氣沒有了,蠟燭也就熄滅了。
師:噢!原來蠟燭燃燒需要什麼?幼兒:氧氣 。
(三)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
1、師:小朋友,蠟燭身上還有許多有趣的秘密呢!你們想知道嗎?(想!)那你們看一看張老師又准備了什麼?
幼:2隻蠟燭,一個大玻璃杯,一個小玻璃杯。
師:如果我同時點燃2根蠟燭,同時蓋上不一樣大小的杯子,會發生什麼奇跡呢?你們猜一猜,哪個杯子里的蠟燭先滅,為什麼?
師:請你去試一試。
2、幼兒再次操作,老師指導並問觀察到的現象。
請幼兒自由回答,老師再總結:小杯子里氧氣少,先熄滅,大杯子里的氧氣多,後熄滅。
師:這個實驗好玩嗎?老師還留一個更好玩的實驗給小朋友,如果把一長一短的蠟燭放在同一個杯子里,那哪只蠟燭先熄滅呢?帶著這個問題請你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研究吧,明天把結果告訴我。
❸ 六年級科學題: 燃燒的蠟燭會有什麼現象產生
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無水硫酸銅變藍(水蒸汽)的氣體。有黑煙產生(炭黑)。火焰分三層,從內到外依次溫度高。熄滅後有白煙(石蠟蒸汽冷凝)
❹ 小學六年級科學評價作業(蠟燭的變化)的答案
木頭折斷屬於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產生。
木頭燃燒屬於化學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
有燃燒的基本上都是化學變化。
❺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復習引入 談話: 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身邊的物質》,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麼?能說幾種變化著的物質嗎? 這些物質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仔細研究。(板書課題: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舉例 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准備了幾種物質,看看杯子中是什麼?請用描述下這兩種物體的特點。如果把這 兩種物質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嗎?要知道實驗前後有沒有變化,需要知道什麼?全部混合嗎?三年級我們已經學過了混合和分離,能用過去的方法將這兩種物質混合並分離嗎? 如果把這兩種物質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嗎? 要知道實驗前後有沒有變化,需要知道什麼?全部混合嗎?三年級我們已經學過了混合和分離,能用過去的方法將這兩種物質混合並分離嗎? 2、觀察比較:觀察分離出的黃豆沙子和我們留下的樣本,有沒有發生變化?有哪些變化?黃豆還是不是黃豆?沙子還是沙子嗎?小結: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發現黃豆和沙子只是發生了些細微的變化,但是本質沒變,黃豆還是黃豆,沙子還是沙子。我們把這種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 生觀察後回答 此實驗考慮到課堂容量,另在三年級科學課中已經做過,而且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做了簡化處理:省略了對兩種物質的現場觀察,引導學生從經驗入手,猜測混合後是否會變化,激發探究的慾望。通過回憶—猜想—實驗—比較—發現形成概念。 三、糖的加熱實驗 1、談話: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另一種物質的變化,打開紙包看看是什麼? 如果把白糖加熱會怎樣呢?先小組內預測一下,將你們的預測和觀察到的白糖的特點記錄在記錄單上。 1、學生觀察預測並填寫記錄單 2、學生進行加熱並記錄。 3、匯報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本環節中增添了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驗證生成的物質到底是不是糖的實驗,讓學生親眼見證生成的是新物質,比經由教師的口中說出更具有說服力,同時消除改變了顏色形狀的變化也可能是物理變化的印象。 師:白糖加熱後有什麼變化嗎?發生了什麼變化?(大屏出示白糖變化的過程) 談話:白糖有這么多的變化,加熱後的這種物質還是白糖嗎?為什麼? 師:除了上邊的觀察之外,還能用更科學的方法來驗證它是不是白糖嗎? 1、學生思考回答。2、學生分組驗證。 觀察:結果如何?這說明什麼?板書:產生了新物質 提問:除了這種新物質之外,還有其他的新物質嗎?(氣泡,黑煙等) 總結:白糖加熱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物質,我們把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板書) (課件出示)提問思考:那上節課我們研究的折紙,彎鐵絲,壓扁易拉罐,火柴燃燒是化學變化嗎?具體說一說。 師總結:紙還是紙,鐵絲還是鐵絲,易拉罐還是易拉罐,可以這么說嗎? 相對於化學變化,你認為物理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教師隨機提示身邊容易混淆的幾種變化,如水的三態變化,人的外貌變化等等。 生思考回答。 四、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師講述:根據有沒有產生新物質,把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就地取材,再次鞏固區分兩種變化。(屏出讓學生閱讀) 說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生思考回答 五、認識化學變化中常伴隨物理變化 1、討論:從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白糖是不是從加熱的那一刻開始就產生了黑炭的化學變化呢?----(白糖熔化是物理變化,變色變味開始生成新物質是化學變化) 2、我們在給糖加熱的過程中,除了白糖發生了變化之外,你還有新的發現嗎? 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一種變化?提問: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最終有沒有產生新物質? 講述:看起來化學變化中往往伴隨著物理變化。生活中很多變化,希望同學們平時留心觀察。 學生思考分析蠟燭的變化過程 此環節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白糖加熱、蠟燭燃燒的過程中,了解化學變化往往伴隨物理變化。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白糖加熱和蠟燭燃燒的點滴現象,分析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變化過程,從而更加深了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認識。但是因為白糖的分析已經很詳細,所以對於蠟燭的觀察記錄省略,只是引導學生准確從發現的現象中進行判斷就可以了,為下邊研究做好了鋪墊。 六、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研究的是什麼?物質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答
❻ 蠟燭 公開課教案 這是一支怎樣的蠟燭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同學們知道有哪些描寫蠟燭的詩句 嗎?(�6�7)這些詩句寄託了人們無限的情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 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又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讓 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大家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了,是嗎?好的,就請同學們用「這是一支 的蠟燭」句式來說說自己的 閱讀感受。 重點品讀: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 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不舍 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麼要點燃這么一支蠟燭呢?(為了祭奠、哀悼逝去的紅軍戰士)怎麼點燃的?容易嗎?之前要做哪些准備呢?(走進方場、處理彈坑、 儀式、掩埋、)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老婦人點燃蠟燭的場景 點第一支蠟燭的場景(找、品、讀、情) 設想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四.羅列寫蠟燭的句子,讀,為什麼點燃蠟燭?為什麼點了第一支還 點第二支?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為了祭奠、哀悼逝去的紅軍 戰士) 還有哪裡描寫了蠟燭呢? 重點研讀下面這個片段: 對比表達效果: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 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 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 對比效果、讀、為什麼這么處理?齊讀。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正如兩國軍民的情誼不會熄滅一樣。 結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一切有形的東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毀滅,而一支蠟燭卻照亮 了戰爭的一角,這一點明晃晃的燭光告訴我們要和平不要戰 爭是全世界人民的心聲。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 和老婦人一起祈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