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的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技術,顧名思義,即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技術,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稱為多媒體輔助教學。
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引進語文教學的課堂,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下面我以課為例,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多媒體技術輔助漢語拼音教學
拼音字母是一種抽象的符號,這就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傳統的拼音教學,教師既教得累,學生也學得很苦。我們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拼音教學結合起來,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設計動畫情境,營造愉悅氛圍
人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學內容的編排上集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於一體。每一課都有一個配合字母教學的情境圖,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圖,指導學生觀察、說話、激情,引出學習的內容。但是由於畫面是靜止的,刺激的強度還不能足以讓學生進入情境,不能足夠地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我在教學中,把情境圖製作成為動畫。如 i u ü 一課的情境動畫是這樣設計的:隨著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展現一幅夏日小河的畫面,清清的河水,綠綠的水草,一隻小螞蟻在岸邊要過河,可是它不會游泳,非常著急,該怎麼辦呢?一隻烏龜遊了過來,把小螞蟻背過河去。一條魚兒看見了,連連誇獎。如此,那麼生動的畫面、那麼動聽的音樂、那麼可愛的形象,那充滿人文的內容,學生一看,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此時學生已經不需要教師過多地去組織教學,只需稍稍點撥,一首有趣的兒歌便脫口而出。學生喜歡哪個形象就用滑鼠點擊一下,這樣與螞蟻的「蟻」、烏龜的「烏」、魚兒的「魚」諧音形似的「i」、「u」、「ü」便從畫面上跳了出來,畫外音:「你想學會我嗎?」、「你想和我做朋友嗎?」等鼓勵的語言,此時此刻,學生歡呼雀躍,情緒高漲。從動畫設計的創意來看,畫面要鮮艷美觀,動作要精心設計,注意對象與背景形成反差,聲音與音樂形成對比。這樣,通過動畫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的無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喚醒,覺得學習拼音有趣、有情、有意,於是每天都期待著語文課的到來。
運用動畫演示,揭示拼讀規律
拼音教學中,准確拼讀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傳統教學方法的運用,將字母讀音與表音的圖片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遷移,如「p」的發音與「猴子爬坡」的「坡」聯系起來,我們還要開發更有效的手段來突破拼讀教學的難點。
口腔動畫,輔助發音
在拼音教學中,由於受方言的影響,聲母中的鼻音與邊音、平舌音與翹舌音,韻母中的前鼻音與後鼻音,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根據它們的發音規律,研究發音的生理特徵,製作口腔的縱剖面的發音動畫(這些在網上都有)。學生在觀察、模仿的基礎上,通過動畫的演示,找准發音的位置與感覺,通過練習、矯正,學生很容易地掌握發音的要領,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動畫演示,教學拼讀
學生在學習拼讀時要掌握聲母與韻母相拼、三拼音的拼讀方法與技巧。在教學聲母與韻母拼讀時,設計了「小猴推字母」的動畫,設計中注意了推聲母的速度要快,推韻母的速度要慢,然後揭示「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的拼讀規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動畫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通過練習、內化形成熟練的技能。
二、多媒體技術輔助識字教學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所以,優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大有益處的。
低年級兒童的學習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勸說、枯燥乏味地訓練效果不佳。多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兒童的認識能力,關繫到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一生的成長。就漢字本身來說,由於其演變歷史的久遠和造字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漢字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文字,尤其對於以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為主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多音字、形近字的頻繁出現,為他們的識字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當前小學實施的新課標語文中,每篇課文都有10到12個的識字任務,而現在的教學普遍存在著重機械記憶、重重復訓練、學生學習枯燥無味、興趣不高的現狀,運用多媒體,把聲、像、動畫等信息引入課堂,則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還可以為他們展示漢字形
B.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
海口市義龍中學 郭曉敏 21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和標志,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注重素質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新課改時期,如何科學地利用信息技術,用多媒體為語文學科搭建創新平台,是眾多教育者一直探索和研究的問題。作為21世紀的青年教師,我們不應該再拘泥於舊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積極投身於教改,自覺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不斷探索新的更合適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這其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個極有效的新的教學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更是明確規定: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引起許多爭議,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或是收獲與風險並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在這里,主要想結合自己多年來使用多媒體輔助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些切身體驗,談談在利用多媒體輔助語文課堂教學時,如何揚長避短,充分合理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來為己所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有不足之處,敬請指導。 一、正確認識首先,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一、多媒體教學的涵義。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1、多媒體教學可以營造恰當的情景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上用多媒體創設恰當的教學情景,可以讓學生從視聽諸方面接受與課文相關的教學信息,增加對課文的學習興致,產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那麼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了,因為興趣是學習最重要的直接動力,是發展智力的活躍因素。學生有了內在興趣,可以表現出高度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用多媒體教學時,如果能設置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導入吸引學生學習的熱情非常重要。2、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拓展延伸教學空間 。多媒體教學可以拓展教學空間,開闊學生視野,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層面。在拓展教學空間的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問題有了更深入而全面的認識。3、用多媒體教學能擴大課堂容量,加快課程進度,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預先設計好的課件,我們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學內容,而改變以往先板書、後空泛講解的低效程序。同時,在展示方式上一改過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圖文結合體,使同學們利用圖片展示的鮮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記憶板書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4、多媒體教學可以化抽象為形象,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教學素材范圍涉及面廣,除了學生常見的小說、詩歌、散文、文言文之外,一些科技性說明文、哲學論文等也有選載,而在學習一些內容相對來說較為陌生或比較抽象性的文章來說,要讓學生接受就不那麼容易了,而藉助多媒體教學就可以轉變這種狀況。 三、多媒體教學的劣勢。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於課堂教學固然是好的,但一味地趕時髦,追求形式,濫用多媒體,顯然又使我們的多媒體語文教學走入一個誤區。 1、過分追求形式,內容華而不實。 教師在製作課件時,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過多地加入了音樂視頻及其它一些動畫。雖然課堂氣氛變得很活躍, 但課堂的重難點並不突出。整節課熱熱鬧鬧,學生上課看得眼花繚亂,下課變得暈頭轉向。最終造成本末倒置,使本應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多媒體變成了追求多種感官刺激的干擾源,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能扎實地進行語文基礎教學,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2、用做課件代替備課,以多媒體演示代替上課,助長了教師及學生的惰性。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搜索資料、整合素材、設計並製作課件上。過分地強調課件的重要性,認為只有使用課件才能把課上好, 甚至認為板書都是多餘的, 教師們不再重視三筆字、朗誦等基本功訓練,因為不需要,也因為在信息化教學中,動動滑鼠就可以達到。 教師成了一個點擊滑鼠的工具, 電子板書占據了整堂課, 學生不再認真做筆記, 而更依賴於拷貝教師的教案。 聽覺和視覺成了一節課最重要的環節。 孰不知親手演練才是學生學習及鞏固知識最重要的環節。 3、看似精彩的設計,單一固定,扼殺學生的想像思維力。 語文教學注重的是以閱讀為基礎,讓學生在對文本的欣賞和再創造,在與作者的「共鳴」中,激起自身的情感體驗。而每個學生因生活環境、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同,會對文本產生不同的理解,正所謂「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過多使用多媒體的教學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總被限定在教師設計的課件中,把生動的藝術形象地固化在簡單羅列的圖片、動畫和教師事先做好的文本解讀上。另外,教師圍繞課堂教學設置問題在學生思考或探究後答案會在屏幕上顯示,所以有時學生因怕回答錯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終會顯示參考答案而不願主動思考問題,等著接受屏幕上所傳達的信息,其結果把本應是內容活潑豐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變成「唯老師理解獨尊」的一言堂,使課堂教學模式成為這種藉助於高科技的「滿堂灌」。 毫無疑問,多媒體,這個視聽時代的產物,有時是無法代替我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它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學生思考的惰性,扼殺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4、缺乏課堂上與學生的溝通,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在多媒體課上,教師埋頭於操作電腦,按設計好的程序進行操作解說,卻嚴重地忽視了與學生的溝通。為了操作課件,教師只能拘於三尺講台,而不能走到學生之中,減少了親和力,無形中疏遠了與學生的關系,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而學生只顧盯著多媒體畫面,按一定步驟進行思考學習。這種濫用多媒體的現象,使學生對老師缺少了解,缺少感動的回應,也使本應生動活潑、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變成了人與機器設備間冷冰冰的對話。 二、合理使用為了能夠盡量揚長避短,適得其所的在教學中合理恰當的使用多媒體,在使用多媒體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是這么做的:(一)先認真備好課。在備課時,我先認真鑽研教材,寫好詳細的教學設計,然後才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的需要來製作多媒體課件。有些教師在上課之前看都沒有看過教材,就直接從網上下載現成的課件,然後就將課件直接照搬到課堂上,課件放完了,課也就上完了。這種用課件代替備課的做法是完全不負責任的,是偷懶的行為,既助長了自己的惰性,也耽誤了學生。一定要先吃透教材,寫好教學設計,然後根據需要製作課件,不能盲目使用課件,這樣才可以真正駕馭課件,使課件真正為輔助課堂教學而服務。當然這樣做會使自己的備課時間多花上幾倍,但是只要能使課堂教學有效的展開,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辛苦也是值得的。(二)自己動手,認真製作課件。1、我堅持不照搬照抄網上現成的課件。因為第一,只有自己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製作的課件,才是真正為自己的課堂教學而服務的,才能為自己所用,而不會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通過親手製作課件的過程,也能更進一步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第二,網上的很多課件製作粗糙,畫面難看而且知識漏洞多多,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2、在製作課件時,我堅持課件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原則,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杜絕花里花俏,避免喧賓奪主。語文是一門具有濃郁的美育特色的學科,語文課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飛揚著靈性的小說、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詩歌既有知識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藝術之美。它無不熏陶著學生的情操、發展著學生的個性、培養著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學生得到由內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審美感知中獲得這種美,在美的熏陶中發展語文能力。我個人認為,在語文課堂上使用的多媒體課件不能像我所見到的一些數理化的課件那樣,沒有任何修飾的白色背景畫面上,不是數字就是生硬的線條或圖形,整個畫面單調、枯燥,沒有任何美感可言。數理化講究實用性,但語文學科同時還承擔著美的教育,語文課堂上使用得課件決不能只是單調無色。但是也決不能喧賓奪主。我看到許多語文課件畫面絢麗多姿、五彩斑斕,有圖片,有填充色,有不同顏色的字體,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頭暈目眩,根本找不到教師想表達的文字內容。還有的是點一次滑鼠出一行字,點一次滑鼠出一行字,一個畫面要點十多二十次滑鼠才表達完整個畫面的內容。上課的教師純粹變成了一個全職滑鼠操作手;更可怕的是每點一次滑鼠就伴有一種聲音效果的,風鈴聲、打字機聲、鼓掌聲、鑼鼓聲……整堂課各種聲音不絕於耳,讓人要瘋掉!這些都是教師課件製作走入誤區的例子。語文課件既要有美的視覺效果,又不能美得形式大於內容。畢竟,課件這個形式是為教學這個內容服務的。我堅持語文課件典雅、素潔、平靜、有內涵的美。我會根據教材的內容給課件定一個風格,然後根據這個風格來選擇設計模板,比如我在製作《我驕傲,我是一顆樹》的教學課件時,根據我的課件風格選取了capsules這個設計模板,簡潔而不單調,那一抹淡綠色切合我的課件風格,與我的教學內容相宜得章。(三)根據教學的需要而使用課件,不是為了使用而使用。現在人們對於多媒體教學的認識大多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教師講課如何?首先,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其次,課件製作是否精美?然後,才是教師的態度、語言、板書等。這就導致現在出現一種趨勢:上課的教師不管三七二十一每課必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尤其是公開課、選拔課、評優課必用多媒體技術,否則就遜人一籌,輸在了起跑線上;評課的教師也以是否使用多媒體作為主要評價內容。顯然,這有失偏頗。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但多媒體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和手段,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包括傳統媒體,這樣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我的實踐下面我想談談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的一些愉快的體驗,供大家參考。(一)我尤其喜歡充分使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與教學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導入環節,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創設往往取決於一堂課的起始和導入環節。我常常會精心設計一段導入,猶如磁石吸鐵一般,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思維的知識之門,為新課內容的順利教學作好鋪墊如我在教學《我驕傲,我是一棵樹》這篇課文時,我在導入環節,精心搜集了一些優美的樹的美麗圖片展示給學生看,美麗的圖片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很快進入到教學的情境中來。再配以我的導入語,「樹除了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還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這些姿態各異的樹木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在大自然之中樹木作為人類的朋友,他給與我們的很多很多,而他所需的卻僅僅是尺寸之地。假如你是圖片上的一棵樹,你會向人們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想些什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詩人李瑛的這首抒情詩《我驕傲,我是一棵樹》共同傾聽一棵樹的故事。」讓學生在感受樹的魅力的同時,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完美的達成了我的目標。又如《阿里山紀行》一課,主要描述了台灣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的美麗景色。但是,課文中所提及的我國的台灣省、阿里山是學生未曾到過的,那秀麗的風光、童話般的仙境更是許多學生難以想像的,在教學中如果只憑教師的描述和講解,就很難喚起學生的感覺美,更難以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會十分有限。於是,我上網收集與課文相關的阿里山的圖片資料,在設計、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利用多媒體能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進行綜合處理和強大互動式的特點,向學生展示阿里山的美景,那清澈的深山水潭,那寧靜的原始林區,那厚密的曲徑青苔,那神奇的木檜林海,還有小火車站那不同尋常的古典文化氛圍——立刻就把學生帶到了令人嚮往的台灣寶島,領略著風光無限的阿里山,刺激著他們的視、聽覺神經,令他們目不暇接,為學生創設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一開始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由此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要了解課文、學習課文、探究課文的慾望。利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可以使語文教學進入一種美的意境。從內容上說,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富有理性意義的內容,無疑可以給聽者帶來美的享受;從形式上說,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將教與學連成一個整體,使課堂生動活波,教學藝術化、多樣化,這也是一種美的形式。它不僅可以使語文課充滿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比如我在教學《沁園春·雪》這一課時,一方面,生活在南方的我們對雪沒有什麼直觀、生動的印象,另一方面,那個無產階級革命英雄豪情壯志、浴血奮戰的年代離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遠,缺少生活體驗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很難體會毛主席這首詞的情感和理解這首詞的內涵。於是,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一方面直觀、形象的展示了壯麗的北國雪景,引導享受入情入境,另一方面展示這首詞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詞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既為課堂教學創設了一個美的意境,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閱讀文本、學習文本、探究文本的興趣,同時還為他們的進一步的閱讀和理解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多媒體在這里的使用不僅使語文課充滿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多媒體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不可迴避的內容,尤其是在詩詞教學中。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的學習目標就是朗誦。既要讀得准確、流利,更要讀准節奏、讀出感情。在這里,語文教師不僅要充當「師」的角色,同時又要是「朗讀家」和「表演家」。但是,不是所有老師都完美的能勝任這樣的一個角色。在這里,多媒體的重要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作為示範。 朗讀錄音是朗讀大師們給予我們的優秀作品,一方面,它用響亮、清晰的語言轉換了書面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語言、節奏、格調乃至蘊含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氣和語調等方面的示範;同時,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朗讀訓練,效果頗佳。另一方面,配樂朗讀,可創設意境,調動情緒,對學生領悟作品內容、把握作品主題具有積極的作用。我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不僅使用了錄音朗讀作為范讀來指導學生朗讀和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在完成教學後還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根據這首詞編曲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歌,王菲那空靈的聲音和完美的演繹不僅使人陶醉,更重要是使學生愛上了這首歌,由愛聽愛唱這首歌進而輕而易舉地完成了這首詞的背誦任務。(三)利用多媒體教學來突破重難點。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藉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的內因。如教《核舟記》一課,課文的重點是要使學生了解核舟的特點及民間藝術家的高超技術。文章對核舟的各個部位進行了詳細而又生動的介紹,一再體現核舟的小和所刻內容之多。但是,核舟到底有多小?雕刻者刻得有多生動?一味的從課文的文字去想像、揣摩,學生會覺得枯燥並失去興趣。這個時候,運用錄像這一電教媒體,讓學生觀察各種微雕藝術品和核舟的錄像,給學生一個直觀的畫面,就能有效地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四)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課堂實踐所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幾千年發展的結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實用性。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但多媒體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和手段,應針對教學內容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包括傳統媒體,這樣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我們在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過程中,要客觀地考慮傳統方面的因素,如傳統的教師的板書、演示、講解、指導、引導、學生討論、理解、消化的過程和環節等,合理運用教學手段,使得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比如我在教學《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這一課時,課後的習題探究里有要求學生學習嘗試畫出課文結構圖。在這里我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因素相結合,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理解課文,合作探究,畫出課文結構圖,然後我請一些學生代表上黑板演示自己的結構圖,大家對比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學會了根據課文內容畫出課文結構圖。最後我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我畫的結構圖進一步與學生所畫的做對比。在這里,多媒體的使用大大節省了我現場畫結構圖的時間,又能直觀、形象的展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五)在寫作課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提高指導寫作的效果。其實寫作成功的一個關鍵就是不斷嘗試和修改,而在傳統的作文輔導課上,教師往往只能讀一讀優秀的或是差的文章,然後讓學生來品評,但是後面的讀完了前面的學生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能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評論是不大可能了,一堂課下來,收效其微,效果可想而知。採用多媒體後可以改變這種低效的作文教學方式。有了多媒體,我就可以在寫作之前,向學生展示一些範文佳作,既達到了指導的效果,又免去了復印每人一份的紙張和能源的浪費。學生寫作結束後,我又可以當堂選出優中差幾篇習作,藉助投影儀的投影,及時修改反饋,引導學生發現「例文」中的問題,各抒己見,師生一塊討論,共同修改,在「改」中逐漸體會要領,把改後作文與原文對照顯示,學生很容易就能看出修改的效果,「原來我也能寫好」的成功體驗油然而生,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我們可以知道佳作是如何選材立意、謀篇構思、遣詞用句的,也知道了拙作的不足在哪以及怎麼去修改。既欣賞了佳作,又學習了修改作文的技巧,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有了進步,就有了興趣,嘗到了甜頭,學生就願意多次修改作文,直到滿意為止。在追求最佳結果的意念的支配下,學生肯下工夫修改作文,長期這樣堅持下去,作文水平肯定會步步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都是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的需要,自己動手製作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使用。在語文教學中使用的課件,要能為課堂教學營造出特定的氛圍,要能帶給人愉悅的美的享受,但又不會使人沉迷於感官的享受而忽視了文本的學習。總之,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應該恰當地合理的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使教學如虎添翼,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正如巴爾扎克所說的那樣:「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新生物,其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其進步性與優越性無可置疑,同時它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體的優點為語文教學服務,另一方面也要盡量避免它的缺點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不良的後果,我們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只能是教師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它不應該也不可能代替教師進行全程教學。我們應該從自我的實際出發,總結經驗,利用其優點,消除或避免其缺點。
C.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哪些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哪些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媒體向學生傳播知識,教學媒體作為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起到了中介作用。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以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於知識的獲取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計算機在多種現代化教學媒體中脫穎而出,它通過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更利於掌握知識而受到教師的青睞。本文就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談一些淺顯的看法。
一、激活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室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語言、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學生掌握知識表現為自身內在的學習需,「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赫爾巴特語)因此,興趣的激活、保持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興趣作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的結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1、形象感知,使學生受到「情」的誘導.
文學作品以塑造形象為手段,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形象放大、縮小、連續、定格等,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如第十冊《豐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豐碑什麼意思?課文中的豐碑指什麼?(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接著多媒體演示:大雪紛飛,在一棵大樹下,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著,如一座晶瑩的豐碑。教師啟發學生:軍需處長怎麼會凍死的?在凍死前是怎樣的情形呢?導入重點段第三段的學習。多媒體演示:畫面漸漸清晰,出現了老戰士的形象,他凍僵了……導入第七節的學習,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軍需處長的表情、動作、穿著等,使學生了解軍需處長是被嚴寒凍死的。接著,教師通過富有感情的范讀,引導學生思考:軍需處長為什麼會凍死的?學生通過朗讀分析理解軍需處長的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高貴品質。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這種精神,可用多媒體把兩個畫面結合起來:老戰士凍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蓋住他的身軀,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運用多媒體,通過兩個場景的對比,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學生視覺上的差別,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產生「情」的沖動。
2、模擬過程,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
模擬,即寫真。通過程序設計,模擬過程,達到真的目的,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提供周圍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願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信息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冊《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奮不顧身」一詞,可用多媒體模擬: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沖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它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通過模擬過程,視聽結合,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詞語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模擬過程,還能使課文重點理解更為方便。例如:《飛奪瀘定橋》另一重點段「搶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即可運用多媒體模擬敵我雙方搶時間的經過,使學生很快就能了解重點,進入課文的情境中。
3、創設情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語)說明「境」與「情」的關系。通過多媒體,創設與課文有關的情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情趣,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本身就是情與境的結晶。以音樂渲染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是理解抒情性課文的有效途徑。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由於所處時代不同,學生很難理解人民對總理的一片深情,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教學開始,可用多媒體放一小段哀樂,問學生:聽了有何感受?(難過、悲傷)師:你們知道嗎?總理逝世的那天,舉國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壯如失去親人,是什麼原因使人民如此愛戴總理呢?以音樂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畫面再現情境
例如在教學第十冊《只有一個地球》時,抓住「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詞『可愛』、『易破碎』進行教學。如何讓學生理解地球的可愛,在欣賞了太空所見地球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藍白交錯,美麗極了後,教師可說:讓我們再到地面上,我們的身邊去看看吧。多媒體演示:音樂聲中,桂林山水的美、黃山的奇……——出現在學生面前。我們的地球多美呀!我們要保護地球,因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體演示:工業污染,使環境受到破壞:河水渾濁,小魚死亡;樹林亂砍亂筏,山上一片荒蕪,到哪裡去尋找綠色?
展現美的畫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現丑的情景,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
二、點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通過設計課件,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1、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於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如《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引導學生理解「顫動」一詞是個難點,「顫動」字面上可解釋為「抖動」,光理解這些是不夠的,這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悟到了「顫動」一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化靜為動,化虛為實
想像、聯想是作者從客觀實體上生發出來的。以多媒體為載體,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觀感受,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例如:第六冊《荷花》一課,引導學生理解想像「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難點呢?有位老師設計了如下課件: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華欣賞滿池荷花。它們姿態各異,看著看著,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體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滿池的荷花也隨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飛過來,告訴我飛行的快樂;小魚向我游過來,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小作者的觀察想像……虛實結合、動靜相生,整個難點的突破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馳騁於美的畫面中,積極參與進教師的教學之中。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興趣激發為先導,以視聽為手段,以提高課堂參與率為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們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目的。
D.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計算機互聯網己走進了千家萬戶。
人類已
進入高信息社會,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現代科學的日新月異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
有的發展機遇和更加嚴峻的挑戰,
為培養二十一世紀的新型人才,
探索培養全面
發展的未來人才的新型教學結構,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教育教學模式無疑是符
合時代發展潮流的舉措。
那麼,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無疑得到了人們的關
注,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
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重
要途徑。
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它讓學
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
愉悅、
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
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我就結合小學語文教學,
談
談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信息技術,有助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於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
向教學活動過程。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
使得教師
能集中精力於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1
、運信息技術形象、直觀的特點,有效地解決難點。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
。由此可見,
聽、
看是教學的基礎,
藉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
把難以理解的內
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
通過直觀、
形象、
生動的感官刺激,
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在有限的時間
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授《鯨》
一課時,
學生對鯨這種龐大的動物並沒有親眼所見,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遇到
一些障礙。
我將備課時搜集整理的教學信息,
體現在網路教學軟體
(
C A I
)
中,
並且通過教學軟體的鏈接指向互聯網上的相關內容,
如
:
動物博物館,
海洋世
界等,其中關於
「
鯨
」
的圖像、圖片、聲音文件等一應俱全,並且圖文並茂。學生
眼界大開,既提高了興趣,又極大地增長了知識。
2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有利於朗讀指導。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都非常重視朗讀。然而,部分老師的
「
以讀為本
」
卻未
收到成效,
學生一遍遍地讀,
卻讀不出感情來,
更談不上在朗讀中有所感悟、
在
朗讀中培養語感。
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師的指導方法還不到位,
只是紙上談兵式
的強調要用
「
高興、自豪、贊美、憤恨
……
」
的語氣來讀,而根本未激起學生的
情感共鳴,
學生最終還是不明白該怎麼讀。
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來指導朗讀是
一種好方法。如執教《狼牙山五壯士》一文,
「
頂峰殲敵
」
中有這樣一句話:
「
頓
時,
石頭像雹子一樣,
帶著五壯士的決心,
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
」
,
句中的仇恨之情放在現在這個年代學生很難通過老師的口頭指導朗讀出來,
為了
讀好這一句我將事先准備好的圖片(選自《南京大屠殺》
)呈現在學生面前。畫
面上:
一條大街兩旁的房屋有的倒塌,
有的正在燃燒,
一個日本鬼子舉著帶有刺
刀的步槍,
刺刀上挑著一個鮮血淋淋的嬰兒,
這個日本鬼子猙獰地笑著,
他的腳
下橫七豎八地躺著男女老少的屍體,
地上血流成河。
學生看了日寇殘殺無辜百姓
的場面後,
笑容不見了,
無不流露出對日本鬼子的痛恨,有的甚至摩拳擦掌、
咬
牙切齒。這時,我趁機說:
「
同學們,這就是萬惡的日本鬼子,他們根本沒把中
國人當人看,在中國的大地上實行
„
燒光、殺光、搶光
‟
政策,多可恨啊!我們一
中小學視頻課程和學習資料大全
視頻課程 學習資料 公開課 找老師 逛論壇
起來讀讀這句話。
」
看了剛才的那些圖片,老師無需再多說,學生的情感都非常
投入,一字一詞無不恰到好處。
3
、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師生互動,質疑問難答疑解惑。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
《語文課
程標准》
要求學生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
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
生獨立思考,
質疑問難,
並且為學生的質疑創造機會,
每節課都留一定時間讓學
生提問題。
但是,
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
在課堂上學生不可能將所有的問題
都提出來,
再加上學生個體有差異,
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善於提問題,
有自卑感的
學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就不利於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通過收發電子郵件恰恰能在相當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在質疑中發揮了很好的作
用。
我們每上完一節課,
總會留下一句話:
有問題發郵件給老師。
平時課堂上發
言很少的學生也用起了電子郵件這一工具,
向老師提問題。
同時,
老師經常評點
學生通過電子郵件提的問題,包括數量、質量,鼓勵學生敢想、敢疑、敢發(發
郵件)
,學生質疑的質量越來越高。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有同
學提出:
小女孩手裡捏著燒過了的火柴梗,
這些火柴從點燃到熄滅,
一直沒有離
開她的手。
當火柴燒到她手指的時候,
她為什麼不感到燙手呢?電子郵件讓學生
們更多地用「疑問」這把鑰匙開啟智慧之門。
E.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手段
現階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已廣泛運用到小學教育中,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專學的有效結合,對提高新屬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與質量有著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教育由於容易受到學生心理、生理不成熟的影響,使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同時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認識與了解是依靠形象思維,但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探知興趣,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本文就多媒體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探討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
F.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
G.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將課文內容用字幕顯示在錄像下面,再配上哀樂,先讓學生邊看邊聽教師范讀,使他們沉浸在對周恩來總理的沉痛緬懷追憶中。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情境,讓人如臨其境,心靈受到難以言狀的震顫,從而被悲痛欲絕的送別場面所深深吸引與感動。然後我再讓學生們在用畫面、文字、背景音樂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圍中,一邊看錄像、一邊自己讀課文。由於之前的鋪墊,氣氛的渲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無需老師多加講解,竟能把對周總理的無限哀思與敬佩之情讀得淋漓盡致。當讀到「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等句子時,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堂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圖文並茂,聲情兼備,對於學生來說不管是語言的發展,思維的訓練,還是熱愛、懷念周總理的情感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然而,多媒體並非適用於所有教學課程的萬能「鑰匙」,粉筆與黑板也不能完全拋棄。有時大量展示性的課件實際上會剝奪學生寶貴的自主閱讀時間。閱讀教學就必須以學生直接接觸文本、感悟文本為主,不能以視覺形象代替文本的閱讀與感悟。教學中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情況,因文而異,因課而異,別千篇一律,否則,會事倍功半。
三、有力把握啟發性原則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過程應該給學生以道德、審美、思維等方面的啟迪,使學生既能比較順利地接受新知識,又能始終保持求知的慾望,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也應該體現這一原則。教學時,教師要創設特定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放膽提問、答疑,形成師生課堂情感交流、互動的雙向配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而不感到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古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朵綺麗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於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導學生學習這些詩篇,可以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豐富語言、陶冶情操,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但由於古詩語言的高度凝煉性,詩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渾然天成的總體概念,刻畫不細,為讀者留下很多的「藝術空白」,這就需要教師匠心獨具,啟發引導學生去作豐富的想像,進行藝術的再造,感受詩的底蘊,從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華。
多媒體利用視、聽、說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很輕易地把學生引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
在教《望廬山瀑布》一詩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感受到廬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練地運用色彩鮮艷的簡筆畫配詩,讓學生感知詩中所描繪的情境,緊接著引導學生「緊扣字詞賞意境」,如提出:「詩中哪個字用得好?你從這個字想像到一幅怎樣的畫畫?」,使學生從中領悟想像意境的途徑,從而進入這首詩所表現的青山陡峭、煙霧繚繞、急流飛瀉、氣勢磅礴的意境。
之後我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那凌空而下、半灑雲天的奇特壯美景觀赫然呈現在同學們面前,巨大的瀑布從陡峭的峰頂噴瀉而下,水流湍急,如滾滾長河般奔騰不息,猶如一條巨大、耀眼的白練懸掛於蒼翠青山之間,它以千軍萬馬之勢飛瀉而下,咆哮著,怒吼著,發出震耳欲聾的轟然巨響。這樣,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用多種感官去進行體驗,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情感油然而生,進而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那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
最後讓學生在這壯美的奇景前吟誦詩文,體會詩的音韻美,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麗,從而更加深入地領會到了古詩意境之美。學生在情緒飽滿、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不但發揮了想像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教學時,教師創設特定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放膽提問、答疑,形成師生課堂情感交流、互動的雙向配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而不感到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但教師進行多媒體語文教學,有力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不是一步步牽著學生走。那種簡單按照準備好的流程機械地操作滑鼠,完成教學步驟,費盡心機引導學生朝著課件指示思路走下去的做法,很容易讓學生滋生並養成惰性,教學中要防止出現這種狀況。
四、有意張揚拓展性原則
。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比傳統的語文課節省時間,它打破了課堂四十分鍾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課堂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滑鼠代替了板書,輕輕一點滑鼠即可完成,問題無需重復,已經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了。因此,有的課程用多媒體方式上效果特別好,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必須大力張揚。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學生深入感悟文本,真切體會情感後,教者沒有結束課堂教學,而是播放了一段《火柴天堂》的flash音樂錄像,學生聽著悲涼的音樂,看著感人的畫面,個個眼含淚水,情感得到了升華。隨後抓住這一課堂契機,順勢而導:「同學們,相信你們此刻的感受一定更深了吧?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又會對她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請拿起筆記下你一時的感動吧!請把你對小女孩的濃濃的愛繼續下去吧!」。此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一句句精妙的語言在同學們的筆尖流淌……讓學生扎實掌握文本知識的同時,又開拓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將課文內容延伸到文本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讓教材「活」起來。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而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引領學生融入大語文的殿堂,才能培育出學生積極動口動腦動手、自主探索學習的智慧之花,從而在語文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相信在多媒體之花開得更爛漫之際,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更精彩之時。
五、有心突出創新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將靜態的教學材料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所以語文課件的製作不宜與數學、藝術等課相比,講究動畫、插圖的數量與美觀,而要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個性、靈氣等。採用多媒體,就要讓它豐富的表現力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想,激發學生無窮的聯想,思維高度活躍而引發創新的火花,激發主動探究的慾望。
如有一位教師在教《秋天到了》時,針對低年段學生的訓練重點,我在處理教材時把注意力放在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學生想說、樂說、能說、會說呢?首先就要使他們有內容可說,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全面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才能激發想像力,使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下自主、積極地學習。
教學時,教者快速幫助學生弄懂了短文的內容,然後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秋天裡還會有哪些景象嗎?」孩子們似乎有些茫然,這時候我出示課前准備好的多媒體動畫軟體:「高高的藍天上飄浮著幾朵淡淡的雲朵,一群大雁排列著整齊的隊形向南方飛去,幾只色彩艷麗的風箏在秋風中歡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樹、洋槐樹擺動著枝條,一片片黃葉從高處盤旋著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還殘留著幾片凋零的荷葉,岸邊毛茸茸的小草們也紛紛換上了嫩黃的衣裳……」優美的畫面再配以悅耳的音樂,孩子們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情境里,學生們豐富的想像力也被激發起來了,他們談秋風、談秋雨、豐收的果實、收獲的喜悅,思維被激活了,思維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還能對比其它季節來講述秋天的特色。
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恰當地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美妙的情境,提供豐富的信息素材,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從而鍛煉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培養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由上可觀,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確有它獨具的優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將愈來愈廣泛地被應用於語文課堂教學中,它為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前景,也對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與積累,並隨時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培養新世紀人才。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並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
感悟: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正確的運用農遠工程教學,會使你的課堂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了嘗試這一觀點,我結合了多年的教學和一些優質課的案例來分析和歸納了農遠工程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應用的原則。希望農遠工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越走越遠、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