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三年級湘教版科學教案
湘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全套教案,共35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第一課時 新學期的話
教學目標
1.復習上期已學主要內容。
2.本學期的相關要求。
3.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准備
1.上期期末測試試卷。
2.課件:蠶寶寶的一生。
教學過程
1.新學期的問候
2.對轉入的新生的關注
3.對學生進行分組,全班64人,分為16組,每組4人,一般情況以此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特殊情況另行調整,在每次學習活動中會要對小組進行評價,老師都會做好記錄,期末對表現優秀的小組和個人進行獎勵。
4.復習上期已學主要內容。
教師講解上期期末測試試卷。(試卷內容略)
5.學生自由翻閱新書。
6.簡單介紹本學期的學習內容:教材在「指南車」卡通人的引領下,通過游戲、觀察、測量、實驗、調查、製作等活動方式,讓我們認識物體冷熱變化的特點、天氣變化的特徵,了解蠶的生活習性、生長變化過程以及磁鐵的性質、光線傳播的性質,學習實驗描述、長期觀測和記錄的方法,提高實驗技能,並滲透珍愛生命、敢於質疑、尊重證據、持之以恆、認真細致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為後續的科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7.播放課件:蠶寶寶的一生,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第一單元 冷與熱
1.知冷知熱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會使用溫度計准確地測量水溫。
2. 會用溫度單位做好每次測量的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遇到問題善於思考,觀察測量時能做到細致認知。
2.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注與溫度有關的事物或現象。
科學知識:
1. 知道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會正確讀寫溫度計表示的溫度。
教學准備:
冷水、溫水、熱水、溫度計、溫度計模型、燒杯、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一.教學導入:
1.講述1400多年前,《齊民要術》記載的人們當時製作豆豉如何判斷豆子發酵的溫度一事。
2.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
二.活動 感覺冷熱
1.過渡:同學們從生活經驗中說出了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的情形,我們怎樣判斷物體的冷熱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2.以小組為單位,讓同學做教材第2頁的活動。
3.當學生發現同一杯溫水,不同的手感覺竟然不一樣時,教師提出:這個活動告訴我們什麼?
4.釋疑:光憑感覺難以准確的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
5.教師講解溫度的概念。
三.活動 測量溫度
1.出示溫度計模型,學生觀察,認識溫度計的構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車信箱介紹了「攝氏溫標」。 知道攝氏度是溫度的單位。
3.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4.測量水溫:教師應首先示範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並說明道理。讓學生學習使用
溫度計測量水溫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領。再測4杯水的溫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1.)出示學生搜集來的各種各樣的溫度計並先讓他們做些介紹,教師再做補充。
(2.)詳細介紹體溫計的認識和使用。
第三單元 我們來養蠶
1.蠶寶寶出生了
第一課時 布置養蠶任務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查資料或詢問他人,了解養蠶的有關知識。
2.能制訂計劃,做有計劃的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善思考與愛提問,能圍繞養蠶的話題,提出一些科學問題。
科學知識
1.知道養蠶的有關知識。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
意識到人類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資源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准備
蠶卵、以及用來孵化蠶卵的絲綿紙,小紙盒等。
養蠶史及養蠶過程的有關課件。
課前布置查閱資料或向他人請教怎樣養蠶。
一.教學導入
1.出示課件:學生了解我國養蠶的歷史。
2.提問:我國有這悠久的蠶文化和如此發達的絲綢業,你有什麼想說的?
3.過渡:想不想我們動手來養蠶?
二.活動 了解怎樣養蠶
1.提問:怎樣養蠶?
2.學生根據所查資料或向他人請教的匯報。
3.交流後明確:
蠶寶寶的家的安排:溫暖、通風、清潔、舒適的環境。(准備絲綿紙,小紙盒等。)
蠶的食物:新鮮、干凈的桑葉。
……
4.為了能把蠶養得更好,根據自己的設想,制定一個養蠶計劃。
三.布置養蠶任務
1.分組,按家庭住址就近為原則。
2.分發蠶卵,課後用放大鏡觀察蠶卵的形狀。
3.密切注視蠶卵的孵化,結合教材第30頁的提示探究怎樣的環境更適宜蠶卵孵化。
4.做好觀察記錄(寫好觀察日記)。記錄孵化出來的蟻蠶(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是什麼樣子的。
5.待大多數小組都開始孵化的時機組織課上觀察和討論。
第一單元 冷與熱
2.熱脹冷縮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學會自製「液體溫度計」。
2.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3. 觀察認識多種液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 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 知道溫度計的製作原理。
2. 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准備
滴瓶或小葯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導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麼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製「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製「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葯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製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製作方法。
(4.)製作「液體溫度計」,對於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製「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並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體製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麼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滿意請採納。
2. 求湘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湘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 教學分析全套課件 請參考x希望對你有用
3. 湘教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誰最堅韌實驗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非標准專單位的測量會屬導致結果的多樣,量筒是一種標准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標准和非標准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於確立科學的標准。有了標准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所認識,能較規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認識到測量需標准工具,明確用標准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材料:多媒體課件;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4. 湘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31/down-1115.html
湘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案全集
1.節日的大街2.南京長江大橋3.《中國衛星飛太空》........
1.節日的大街
教學目標:
1、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國城鎮帶來的繁榮景象和歡樂氣氛。
2、學會本課15個生字,讀寫並理解19個新詞;初步學會給多義詞據詞定義的方法。
3、會用「興致勃勃」寫一句話,會用「有……有……還有……」寫話。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
.....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30/down-516.html
新人教版小學五下數學教案
一、全冊教學內容及教時安排(以單元為單位)
(一)簡單的統計(一)8課時
1.數據的收集和整理5課時左右
2.求平均數2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
實踐活動:你喜歡什麼電視節目?機動1課時
(二)長方體和正方體15課時左右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2課時左右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3課時左右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8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2課時左右
5. 湘教版小學科學教案哪裡找
駕校文字考題哪裡找
6. 湘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他能撬動地球嗎》教案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會做杠桿尺的探索性實驗,能夠觀察記錄杠桿尺的狀態,學習使用圖示法簡化問題。能夠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分析整理出杠桿省力的規律。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樂於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能夠利用杠桿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科學知識:能合理解釋身邊的杠桿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學重難點
分析、整理數據,發現杠桿省力的規律。能夠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分析整理出杠桿省力的規律。
器材准備
學生材料:杠桿尺(課前組裝好)、鉤碼一盒、實驗記錄表。(每組一份)
老師材料: 學生材料一份、課件、老虎鉗、鑷子、小黑板。
教學建議
本課是具體認識一種簡單機械的起始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教、扶、放」的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講一講古希臘阿基米德的大話、提出質疑阿基米德為什麼說出如此大話?他所說的是一種什麼神奇的裝置呢?
2.活動一:我們也來撬地球。
⑴給你一根撬棍,你會如何撬起地球?模擬體驗撬動地球(兩種方法)
⑵認識它的結構(阻力點、支點、動力點):像這種撬動「地球」的裝置叫杠桿。杠桿工作時總圍繞一個點轉動。這個點叫支點。「撬地球」時,對杠桿用力的那點就是動力點,懸掛「地球」的點就是阻力點。
二、活動二:尋找杠桿的秘密。
1.分別移動杠桿支點、阻力點、動力點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麼不同?
2.看來並非任何情況下杠桿都能輕松撬起重物,怎樣利用它才能使我們更省力?下面我們藉助「杠桿尺」來進行進一步研究。
3.認識杠桿尺
⑴它的支點在哪裡?我們把掛在左邊的鉤碼看成「地球」,那麼它掛的位置就是阻力點。右邊不用手按,也掛上鉤碼來顯示力的大小,那麼這些鉤碼就可就成為動力,掛的位置就是動力點。既然這樣,做實驗的時候左右兩邊都只能在一個位置掛上鉤碼,不能遍地開花的到處掛。
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實驗現象,記錄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