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與教師之間相互協作中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摘要】:教師專業化已經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教師必須通過專業發展更新自己的專業結構和內容。作為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之一的同伴互助有助於教師把培訓獲得的知識、技能向課堂及教學行為的轉化。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指的是在強調教師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加強教師之間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體」,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同伴互助的實質是教師之間的交往、互動、合作與發展。教師同伴互助通過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和基於同伴互助的教師專業行動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同伴互助 分享 自我反思 教師專業發展
【正文】:教師同伴指導是指教師同伴結成夥伴關系,在一起工作,通過共同閱讀與討論、示範教學、課例研究,特別是有系統的教室觀察與反饋等形式,學習並彼此分享新的知識,改進教學策略,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並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新時代,新課程標准,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而教師同伴指導,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策略,是一個「為教師所有」、「為教師參與」及「為教師所享」的過程。從眾多學校的實踐經驗來看,教師的專業發展源於學校的教學實踐的不斷磨練之中,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到學校現場和教學活動中去觀察、分析、了解、掌握具體的教學問題。其直接的意義在於教師掌握某種新的教學技術和策略,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但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同伴指導具有培育教師中的以合作和探究為核心的文化的潛力。這種文化既是專業特性的表現,也能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教師同伴指導無論對於教師職業的專業化,還是教師個體專業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師同伴合作的目的與價值、參與主體及相互關系、合作的內容、方式及指導活動的核心探討問題來進行觀點闡述。 一、目的與價值
同伴合作是一個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的活動,其目的在於為教師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而提供一個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它鼓勵教師之間以合作的方式互助互學,並為彼此提供持續性的指導,包括反饋性建議、分享專業知識和實踐智慧等,合作開展行動研究等。因此,從同伴合作的內在價值來看,首先,它有利於個教師關注自身教學實踐問題,喚起自我反思的意識,從而自覺、自主地尋求自我發展的能力;其次,通過同伴合作,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力,教師效力的改善與提高,受益的第一個對象就是學生;再次,教師專業發展的潛在價值給學校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同伴互助倡導合作的氛圍有助於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性同事關系,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契機。
2. 小學數學同伴互助轉化數學學困生課題中期報告
一、多鼓勵,增強自信心二、給予表現的機會,讓他做一些能夠完成好的事或題,及時表回揚三、反復練習同答一件事或題,並在該題上變化、拓展,逐漸加深、加細,表揚他完成對的部分四、在前一部分完全掌握後,再開始下一部分的學習總之,第一個原則是表揚,第二個原則是慢。
3. 以教師在同伴互助中成長為主題的論壇
新課程實施中的校本教研倡導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要求加強教師間的交往、互動和合作,讓教師在專業爭論中暢談自己的思想觀點,在理念碰撞中發現別人的真知灼見,在深度會談中找出阻礙團隊進步的消極因素,依靠集體智慧來加以解決。為此,我們應積極探討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指引教師平等對話,精誠協作,相互促進,在團隊中共同成長。除了大家熟知的集體備課、以優帶新、課例引領等形式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反思互動、案例評析、定向研討、臨床診斷和沙龍會談等來加強教師間的同伴互助。
一、反思互動:指引教師共同改進教學實踐
經驗+反思=成長,這是波斯納提出的一個教師成長公式。通過反思教學,教師能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回憶、思考、評價,做出新的計劃和行動,從而改進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素質。但教師個體的經驗反思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是有限的,而讓教師群體共同反思教學實踐,就有可能整合智慧,拓寬思維,觸及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那麼,如何讓教師在反思中互動、在互動中成長呢?
首先,建立組織,明確分工。我們可以將全體教師按年級、學科劃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以6-8人為宜,明確各小組成員的職責。在每次教研活動中,各小組都設組長1人,負責小組教研、討論的組織調控;記錄員1人,負責對小組教研情況和討論結果的記錄;發言人1人,負責將本組的教研情況和討論結果向全體組員做介紹;時間控制員1人,掌握每人發言時間不要超時;問題員1人,將本組成員某個方面的問題向學校提出。在不同教研活動中,角色分工可以調換。
其次,建立規則,明確程序。在教研討論中,每個組員都有機會發言。為了按照科學程序開展反思互動教研活動,我們要制定行為規則和活動規劃。在行為規則方面,要求小組成員依次輪流發言,並且做好個人學習筆記,其內容包括本人的觀點、本組其他人觀點的不同之處、小組間交流的結果等。在活動規則方面,要求各小組在組長組織下開展教研討論活動,針對每個教研專題向全體組員介紹本組討論結果,可以相互辯論。問題員在每輪討論後將本組的問題向學校提出。
第三,專題教研,反思互動。學校要定期確立教學研究專題,要求每個小組進行研究,制訂改進措施,完善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具體說,要加強教學前反思,重點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每個成員都要精心設計教案,與其他成員一起研究討論教案的可行性,共同修訂教案。要加強教學中反思,重點研究教學過程與效果,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出現的問題,對教學問題的調控措施及效果進行分析,總結自己滿意的教學技藝和教學機智。每個成員都要做教學行為記錄,組員之間可以相互聽課、評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給教師拍教學錄像,讓教師與同事一起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集體反思教學行為。要加強教學後反思,重點對教學得失原因進行分析,制訂教學策略改進方案。教師可以寫教學後記,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共同完善教學策略改進方案。當然,每次專題教研活動都要有記錄和總結,以便於檢查和評價。
二、案例評析:指引教師共同把握教學規律
新課程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但從實際情況看,教師擁有大量生動、鮮活的事例,卻並不擅長於理論探討。教師通過教學案例描述教學實踐,可以把行動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有效地探究教學規律。實踐表明,案例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通過案例學習、研討、評析和撰寫可以促進教師之間加強溝通、分享經驗。為此,我們應通過案例評析促進教研活動的發展,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一,學習案例,加強剖析。在學習案例過程中,教師可以快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我們要精選教學案例,組織教師專門學習,由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等組織者進行剖析。組織者要結合新課程教學實際提出思考題供教師討論,最後由組織者作深刻點評;要靈活調控學習進程,通過案例解讀、課件演示、角色轉換、情景模擬等方法激發教師參與案例學習討論的積極性;要讓優秀教師「現身說法」,追述和反思自己的典型教學事件,在講述中進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角色定位,由組織者點評,研究疑難與困惑的解決辦法。
第二,撰寫案例,加強點評。撰寫案例可以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反思教學行為,與同事加強溝通。為此,教師要收集和整理實踐素材,對實踐素材進行研究,從中提煉有價值的東西,撰寫教學案例;和同事一起修改、完善教學案例,使之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優秀案例、精品案例;在學科帶頭人的指導下,對教學案例進行具體點評,評析核心問題,總結教學規律,提出應注意的事項等。
第三,評選案例,加強宣傳。評選案例可以促使教師學習、研究和撰寫教學案例,深入研究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專業水平。為此,學校或教研部門應每年組織一次優秀教學案例評選活動,按學段、分學科進行徵集。對評選出來的優秀案例,要組織專門力量加工、整理,編輯成案例集,加強優秀案例的宣傳和推廣,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教師經驗的共享。
三、定向研討:指引教師共同探究教學策略
定向式研討是一種教師群體教研活動。通過定向研討,可以促使教師直觀體驗和感受新理念與教學組織形式,鼓勵教師結合自身實際平等討論,在專家指導下品味、體驗課例所蘊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技能。為此,我們應通過定向研討促進教師共同探索科學的教學策略。
第一,明確步驟,規范操作。定向研討大致按照集體聽課、分組討論、會議交流、專家分析、總結評估等環節進行。為此,每一次定向研討活動的開展都要精心設計,嚴密組織。①集體聽課。要求聽課教師明確應思考的重點問題,帶著問題聽課。②分組討論。要求教師圍繞課例進行討論,把自己的收獲感悟與困惑提出來,並且不斷反思和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③會議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在會議上交流本組的討論意見。④專家分析。專家要對課例進行剖析,使教師潛移默化地接受新觀念。⑤總結評估要科學評價課例和各小組的討論情況,總結、提煉本次互動研討所體現的價值觀與方法論。
第二,優化形式,靈活組織。各學校應採取多種形式組織定向研討活動,提高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同時豐富校本教研的策略和方法。例如,開展實戰性研討,將教學研究的場所設在課堂,邊教邊研,由專家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即席指導;開展對話式研討,根據主題開展教研活動,讓專家和教師進行對話、研討,教師把教學中的困惑提出來,專家進行針對性的解答,甚至可以走上講台,執講示範課;開展質疑性研討,根據預先確定的研討方向進行質疑性專業辯論、爭論,讓教師在辯論中進行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鋒,在爭論中辨明真理,認清新課程教學的發展趨向和可行途徑。
第三,突出重點,共同研討。定向研討的重點是為教師提供「教什麼」和「怎麼教」的模式,是為了解決問題。為此,我們應首先明確研討的重點問題,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調動教師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深入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一要對課例進行深層次剖析。重點研討課例所體現的新課程理念,存在的缺陷和改進措施;研討課例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技術運用;研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質量。二要結合課例反思自己教學中的優點和缺陷。通過各種手段深化研究的層次,挖掘個體潛能和整合群體智慧,從而實現思維共振、經驗共享、情感共鳴,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三要通過共同研討,使教師明確現階段新課程教學的重點和應注意的問題,探索出有效的教學模式和科學的教學策略。
四、臨床診斷:指引教師共同矯治教學行為
教學診斷是教師之間相互合作,有目的地對課堂教學進行嚴謹的、理性的觀察和面對面的分析討論,並提出改進策略的方法。在校本教研中,我們應要求由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牽頭組織教師一起進行教學臨床診斷,指導教師改進教學實踐。
4. 認識自我(自我剖析、同伴互助、師長交流、家長意見)
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專業引領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
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研究的三個核心要素,他們構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體關系,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一、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力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又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靈上的溝通。顯然,反思不赴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醒、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它具有研究性質,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它隱含著三個基本信念: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是發展中的個體、教師是研究者。
自我反思是開展校本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轉化為教師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自願的行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實施。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自我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①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②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③在教學後的反思一—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反思總是指向自我的,按照布迪尼的說法,反思是自我反思,它要求把自己看作既是反思的對象,又是反思的承擔者。教師反思過程實際上是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地體現雙重角色: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過去的教師處在被研究者地位,現在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成為反思性的實踐者,教師不僅要成為教學的主體,而且要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把自己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效果。通過反思、通過研究,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還可以幫助教師在勞動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從而可以改變教師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自我反思有助於改造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經驗+反思=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意識性不夠,系統性不強,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並容易導致教師產生封閉的心態,從而不僅無助於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而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系統和理性的力量,惟其如此,經驗才能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杠桿。新課程對教師的傳統教學經驗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經驗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師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只有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經驗及其局限性並經過反思使之得到調整和重組,才能形成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先進的教學觀念和個人化教育哲學。
二、同伴互助
校本研究強調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同伴互助的實質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之間的對話、互動與合作,其基本形式有:
1.對話
(1)信息交換。教師通過彼此間信息的交換可以最大范圍地促進教育信息的流動,從而擴大和豐富教師的信息量和各種認識。信息交換途徑:信息發布會——大家把自己擁有的信息公諸於眾;讀書匯報會——彼此交流看到過的書、觀點以及心得體會。
(2)經驗共亨。經驗只有被激活、被分享,才會不斷升值。經驗分享的途徑:經驗交流或經驗總結會——大家把自己的成功的事例和體會、失敗的教訓和感想與同事分享、交流。
(3)深度會談(課改沙龍)。深度會談可以是有主題的,也可以是無主題的。關鍵在於教師間要有非常真誠的人際關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視為夥伴(心靈夥伴),只有這樣才能無拘無束地發表意見,產生思維互動。深度會談是一個自由的開放的發散過程,它會誘使教師把深藏於心的甚至連自己都意識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來、表達出來,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設性的,它會冒出和形成很多有價值的新見解。
(4)專題討論(辯論)。專題討論是大家在一起圍繞某個問題暢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見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意見辯護,同時也不斷地思考和質疑他人的意見。大家互相豐富著彼此的思想,不斷地提高自己和同事對問題的認識。知識也因此不斷地變更和擴張。在有效的討論中每個教師都能獲得單獨學習所得不到的東西。
2.協作
協作指教師共同承擔責任完成任務,新課程要求教師共同承擔教研課題或教改任務。協作強調團隊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發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使教師在互補共生中成長;第二要發揮每個教師的作用,每個教師都要貢獻力量,彼此在互動、合作中成長。
3.幫助
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幫助和指導新任教師,使其盡快適應角色和環境的要求。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是教師中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是教師隊伍的核心和中堅力量。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要在同伴互助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師各自為戰和孤立無助的現象。
就校本研究的內涵而言,它不同於師本研究,所謂師本研究即教師憑個人興趣愛好所開展的研究或單個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或教育中面臨的問題所進行的研究。校本研究是在學校層面上展開的,是學校行為,一方面校本研究致力於解決學校層面所面臨的問題,即教師所碰到的共性問題;另一方面校本研究也不是靠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它需要藉助團體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體現為一種集體協作,體現為教師作為研究者相互之間的合作,是靠團體的力量來從事研究活動,最終達到研究目的。
就校本研究發揮作用的機制而言,必須是教師集體的研究,惟有教師集體參與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種研究的氛圍,一種研究的文化,學校教師共同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學校的教育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師個體身上的研究,雖然教學行為也會產生一時的變化,但這種變化難以持久,也難以從個別教師的行為轉化為群體教師的行為。研究雖然開展了,但學校依然如舊,教師的行為也依然如故。可以說,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標志和靈魂。
為此,要切實改造學校教育的情境,使學校真正成為一個民主的、開放的討論領域,其中尤其要加以強調的是教師集體內部的專業爭論。袁振國先生說得好,在一個教師群體當中,能夠有不同的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交流與沖突,是非常寶貴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學校的教師沒有不同的思想,一個人說了大家都認為好,這不是學校的幸運,而是一種災難。特別是一些有威信的學校領導,一些有威望的老教師,尤其要注意對不同思想、不同觀念、不同行為的支持。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強調科學精神和求實態度,學校要培植學術對話和學術批評的文化,營造一個教師內部自由爭論的氣氛。
三、專業引領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開的,是圍繞「本校」的事實和問題進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於本校內的力量。恰恰相反,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離開了專業研究人員等「局外人」的參與,校本研究就常常會自囿於同水平反復,邁不開實質性的步伐,甚至會停滯不前,從而導致形式化、平庸化。從這個角度說,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是校本研究向縱深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學校要積極主動地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指導。
專業研究人員主要包括教研人員、科研人員和大學教師,相對於一線的教師而言,他們的長處在於系統的教育理論素養。校本研究是一種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理論指導、專業引領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專業研究人員應該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對教學實踐高度關注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的建設,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專業引領就其實質而言,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重建。從教師角度講,加強理論學習,並自覺接受理論的指導,努力提高教學理論素養,增強理論思維能力,這是從教書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經之路。
當前,要堅決糾正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排斥教學理論指導的傾向,這種傾向突出表現在:第一,經驗主義教學實踐,片面強調教學經驗對教學實踐的作用和意義,以教學經驗取代教學理論;第二,操作主義教學實踐,對教學理論應用做片面的、狹隘的操作主義理解,把理論完全操作化、技術化、形式化;第三,實用功利主義教學實踐,以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態度對待教學理論應用,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學的短視效應。拒絕理論,就是拒絕進步,實踐就只能在低層次上重復。實際上理論的價值不單在「操作」,它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給人精神和氣質上的熏陶、智慧和思維的啟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這也是學習理論的根本目的。
教師一定要養成學習理論的習慣。當前,要認真系統地學習與新課程相關的教學理論。教師自學理論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的專業引領。從專業研究人員角度講,要樹立「實踐第一」的理念,自覺地、長期地深人到課改第一線中去。要在實踐中,在教師的無窮智慧和創造性勞動中,歸納、概括、提煉、升華構建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指導力強的、生動活撥的教學理論,從而既發展和完善了教學理論,增強對教學理論的信念,又為教學理論應用於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充分發揮教學理論的指導功能。
專業引領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學術專題報告、理論學習輔導講座、教學現場指導以及教學專業咨詢(座談)等,每一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但就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而言,教學現場指導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師歡迎的形式。實踐證明,專業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備課(設計)、聽課(觀察)、評課(總結)等,對教師幫助最大。但是對專業研究人員而言,時間是一個突出的矛盾。
專業研究人員在開展教學現場指導活動中,要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所謂到位,就是給教師提供所需要的幫助;所謂不越位,就是不越姐代泡,不包辦代替。越位的指導(包括提供過細的教參)也許會急教師一時之所需,但會導致教師產生惰性和依賴心理,從而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
指導教師,單純憑理論太抽象,指導往往不到位;單純憑經驗,手把手地教,容易越位。舊的理論和經驗都失去了指導的資格。
教師才是教學的真正主體,專業研究人員無論怎麼指導,都不能也不應該代替教師的獨立思考。「導為了不導」專業研究人員要立足於提高教師獨立教學能力、獨立研究能力來進行指導。當前,還有一點值得特別強調,那就是專業研究人員在組織和參與評課的時候,一定要沖破傳統和世俗的觀念,千萬不要搞形式主義,要注重實效,實事求是,既要把優點說夠,給人予鼓舞;又要把問題說透,給人予啟迪。同時還要避免話語霸權,提倡學術對話,尤其要注意對不同思想觀點的寬容、鼓勵與支持。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者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充分地發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各自的作用並注重相互間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的建設。
5. 四年級教師結合課談我的個人成長(同伴互助)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全國范圍內穩步推開,《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准)對學生的學科學習和終身發展提出了順應時代的新要求。課程標準的具體實施過程涉及諸多因素,相對於課程政策、學生、教材等其他因素,教師因素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和極重要的可變數。教師不僅是新課程理念的接受者和傳播者,也是新課程精神的執行者:新的課程理念是否能夠得到准確理解,新的課程內容是否能夠得到貫徹落實,新的課程目標是否能夠順利實現,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是否能夠高效培養,所有這一切最終都要落到一點,那就是有沒有一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所以,要對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要實現對學生的教育目標,教師必須首先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成為新課程理念的實踐者。常言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合格教師的概念不再是能認識學生不認識的字,能解出學生不會做的題。在課程標準的理念下,面對種種新的挑戰,教師是否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跟上時代發展;面對需求越來越高的學生,教師還能不能理直氣壯地說「我是你們的老師!」;這些問題都是新時期每個教師都必須認真思考的。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強調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的終身發展和最優發展。與傳統的基礎教育相比,除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它更加突出強調以下幾個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培育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情感態度;發展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基礎。課程標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終生發展的突出關注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好教師可能是能夠把學科知識高效地傳達給學生的教師,但現在僅做到這一點已經遠遠不夠了,除了傳道授業,教師還必須加強多方面的自身修養,身教言傳,實現教師角色新的轉變。教師素質和教師發展是眼下討論較多的一個話題。歸納起來,其視點多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學科能力和專業素質的提高,即合格的教師應該掌握和駕馭哪些學科知識和技能;二是新課程理念在教師身上的現實化,主要談及合格教師的各種理想模型;但是,對如何去實現這樣的理想卻很少談及。雖然課程標准中對教師角色的轉變有所涉及,但是對課程目標實施過程中什麼樣的教師才是合格教師並沒有具體說明。誠然,合格教師的概念可以在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去解析,涉及的因素很多,也很難用簡單的標准來解說。可是不管怎麼說,合格教師的內涵中應該有一個最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要讓學生達到的目標,教師自身應該首先做好。學生十幾年的學校生活中,一半以上的時間是與教師朝夕相處中度過的。朝夕相處、潛移默化,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言傳莫如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模仿的榜樣,無論是正面的榜樣還是負面的榜樣,榜樣的力量都是巨大的。因此,希望學生能夠達到的目標,教師自己應該首先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親身去實踐。然而目前的教師培訓和教師研究中,關注的中心多是在專業理論學習和教學法培訓上,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卻經常被忽視: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希望學生達到的教育目標,教師自己是不是真的已經做得很好了?這個問題看似多餘,可是如果我們不是想當然地做出結論,如果讓每位教師逐項對照新課程提出的基本標准客觀地審視自己,很可能會發現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意義。1)興趣和信心在著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之前,教師是不是應該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對教學工作和教學對象的興趣和信心:熱愛教學工作嗎?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足夠的興趣嗎?愛自己的學生嗎?對學生的愛附加了條件嗎?面對教學任務、面對求知若渴的學生,總能出色地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嗎?是把自己的工作當成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來做,還是僅僅當成謀生的手段來做?是發自內心的關注學生的成長,還是僅僅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工作對象?是否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對教書育人工作有沒有持久的熱情和追求?對以上問題的不同回答,不僅會對教師的教學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且會對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造成不同潛移默化的影響。2)積極的情感態度新課程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教師自己首先要有積極的情感。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教師對人生、對社會、對工作、對學校、對他人的一般認識和態度,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傳達給學生並對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一個教師自己的心理世界是灰暗或是扭曲的,這樣的教師即使主觀上再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師的積極情感中最重要、對教學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是否熱愛教學工作、是否熱愛學生。「從每個人受教育的經歷來說,對教師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它的學問,不是它的才華,而是它的人品。優秀的教師是那些把學生看做自己的孩子,把學校看做自己的家庭,把教育看做自己的生命的人」。教師對學生無條件的關愛和信心,會極大地促使學生情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而且會同時促進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這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羅森塔爾效應。從「賞識教育」到「理解教育」等種種教育實踐,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教師用自己的積極情感去感染學生的積極情感,用思想去點燃思想,用愛去催生愛,用信心去激發信心,用個性去創造個性。教師應經常反思:對教師工作和教育現狀有正確理解嗎?能正確處理與領導、同事的關系以及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嗎?能夠正確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不如意嗎?能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嗎?在教學工作中面對學生的各種表現,無論是期望的和不期望的,滿意的和不滿意的,都有公正的理解和評價態度嗎?能夠做到對所有學生不論學習成績,家庭背景,性格特徵,都能夠發自內心地熱愛嗎?3)教學策略和自我發展策略教師的教學應該是一個永恆的動態過程。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善於反思、積累、改革、突破,在不斷的探索和反思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教師不妨經常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是否能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心理特徵,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備課是不是很充分且有針對性;是否習慣於進行教學反思並經常做教學日記,進行階段性總結;能否經常自覺關注與自己工作有關的學術動向和前沿的教學思想,跟上本專業的最新發展;能否經常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能客觀分析,自我調控,找出改進教學策略的途徑;是否善於利用期刊、報紙、圖書、網路和其他信息手段得到自己需要的資料;是否經常與同行交流;有沒有研究與探索的習慣等。此外,教師的自我發展策略中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教師不要「述而不著」。實踐的東西往往有待於提煉上升到理論的東西才更系統、更精確,也容易實現更大的價值。被實踐證明有效的方法,自己在教學中成功的體會,應提煉出來與別人交流,這是一個雙贏策略。大家都這樣做,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整個教師隊伍的素質就能較快的提高。當然,教師把自己的成果拿出來與人分享時,要遵守基本的學術規范,做到對自己負責也對讀者負責。題目要小要精,反對大而空;材料要真要細,不能誤導讀者;觀點要新要獨特,反對炒冷飯、趕時髦。應本著真實、簡明、原創、有益的原則,反對低層次的重復勞動。4)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教師不僅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教師希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教師自己是不是也在自主學習,教師自己的實踐能力又如何呢?是否在不斷進修,不斷探索,自我加壓,自我監督,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能不能把所學教學法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學生心理發展知識以及教學策略和教學技巧等理論不斷地應用到教學中來?能不能在教學中不斷檢驗這些理論的可靠性?能不能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是完成領導校長交給的教學任務還是把教學當成自己的事業?是迫於制度壓力應付檢查而備課、批改作業還是自覺自發地鑽研?是照本宣科還是追求實際教學效果?5)教學工作中的合作意識教師的合作意識表現在上下級合作、同行合作、與學生的合作等幾個層面。合格的教師應該以主人公的身份主動與校長和各級領導合作、主動承擔工作、及時溝通、主動參與並對學校發展和教學工作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而不是簡單地執行指令、完成任務。同事之間的合作要求教師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促進同事間既有競爭又合作共進的良好關系的形成,養成經常互相聽課評課、研究切磋、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共享的習慣。同事合作的延伸形式是對外交流,好的教師不應閉關自守,而要有開放的眼界,經常把自己的教學心得與校外的同行切磋,經常閱讀學術刊物,積極參加學術研討會,觀摩會,交流會。在對外交流受到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善於充分利用本校或者兄弟學校教師之間的合作,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優秀教師的課要聽,一般教師的課也要聽;本學科的課要聽,其他學科的課也要聽。後者往往被忽視,比如英語教師完全可以在語文課上甚至數學課上得到很多啟發。教師之間的真誠合作可以使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水漲船高,實現互助雙贏。此外,教師的教學合作中還有一點需要強調,就是教師要善於與自己的學生合作。道理很簡單,學生是教師工作的目的和歸宿,而學生又是有著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動個體。教師的工作能否生效,與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是否主動配合直接相關,所以教師需對傳統的師生關系進行調整。要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居高臨下;共建民主大家庭而不是一言堂;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是權威。6)教學創新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首先就要有創新意識。雖然教師的創新不是發明創造什麼產品,但教學中有沒有創新意識,對學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受自己老師授課方式的影響,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程序是多年不變的,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課就應該這么上,天經地義,從不考慮改變,這種格式化的思維定勢對教師的成長是個極大的障礙。一個長期用同一種方法處理教學內容的教師就不容易讓學生養成創造性思維習慣。教師是不思進取、滿足現狀,還是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創造性地理解和改善師生關系;能否創造性的組織教學;能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立足實踐需要對教材進行刪減、增補和調整,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能否探求新的教學途徑,嘗試尋找更有效的方法;能否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測試評價;所有這一切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學生的成長和教師自身的發展。創造需有沖破傳統的自信和勇氣。拿教學法來說,至今為止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教學法是公認最好的、最有效的,以後也不會有。這正是教學思想和教學流派不斷發展的原因,也是由教育對象的多樣性屬性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更新共同決定的。某一種教學流派中的具體教學方法,如英語教學中的功能法、任務教學法等,不同教師在實踐中的具體操作也不盡一致甚至相去甚遠。人們習慣於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對相關的理論和技術進行改造,以適應具體的需要,這本身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表現。許多教學法都由普通教師中吸取營養逐漸凝練而成,所以教師在搞教學創新時大可不必擔心自己的做法沒有理論依據,不夠經典。其實只要實踐證明有效的方法,都應該說是好的方法,你今天的成功的方法就有可能成為明天的經典。另一方面,創新也需要有立足實踐的嚴謹態度,也不是無目的地無方向地隨意亂來,一定的理論指導和預先計劃總是必要的。7)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實踐終身學習首先應從教師做起,教師應率先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一個人不是從師范院校畢業就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的,合格的教師需要不間斷地實踐、反思、學習、提高。學生終身學習,教師也要終身學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常年不變的教師很難受到學生的歡迎。就是那些已經成為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的成熟型教師,如果停滯不前,不經常更新知識、調整策略,經過一個時期,也會變得不再適應學生的要求,淪為不合格的教師。隨著教師職業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教師的行業准入門檻也會相應提高,這就要求教師時時更新學科知識,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教學目標和學生需要的新變化。我們常說的「教學相長」,裡面也有這樣一層含義,合格教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教師素質和教師發展是一個宏大的課題,涉及的因素遠不止這些。從學科和專業修養到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從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到學科教育學、學習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一般知識;從學科教學法的研究到課堂教學策略的實踐;從教學的組織調控到各種教學技術和方法的運用;從學生個性特徵的把握到教師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從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到教育創新;從教師的教育哲學和教育史的修養到個人教育思想的形成等等,都可以成為教師發展研究中的課題。以上所及僅是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以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教學目標為參照,來檢討教師的素質和教師發展,是對教師的一些起點性的要求。教師發展是一條有起點沒有終點的路,這里涉及的內容只是這條路的起始階段。路是沒有盡頭的,所以終身學習才有必要。
6. 教師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實現同事之間的互助互學
教師同伴互助
---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摘要】:教師專業化已經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教師必須通過專業發展更新自己的專業結構和內容。作為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之一的同伴互助有助於教師把培訓獲得的知識、技能向課堂及教學行為的轉化。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指的是在強調教師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加強教師之間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體」,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同伴互助的實質是教師之間的交往、互動、合作與發展。教師同伴互助通過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和基於同伴互助的教師專業行動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同伴互助 分享 自我反思 教師專業發展
【正文】:教師同伴指導是指教師同伴結成夥伴關系,在一起工作,通過共同閱讀與討論、示範教學、課例研究,特別是有系統的教室觀察與反饋等形式,學習並彼此分享新的知識,改進教學策略,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並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新時代,新課程標准,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而教師同伴指導,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策略,是一個「為教師所有」、「為教師參與」及「為教師所享」的過程。從眾多學校的實踐經驗來看,教師的專業發展源於學校的教學實踐的不斷磨練之中,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到學校現場和教學活動中去觀察、分析、了解、掌握具體的教學問題。其直接的意義在於教師掌握某種新的教學技術和策略,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但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同伴指導具有培育教師中的以合作和探究為核心的文化的潛力。這種文化既是專業特性的表現,也能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教師同伴指導無論對於教師職業的專業化,還是教師個體專業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師同伴合作的目的與價值、參與主體及相互關系、合作的內容、方式及指導活動的核心探討問題來進行觀點闡述。 一、目的與價值
同伴合作是一個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的活動,其目的在於為教師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而提供一個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它鼓勵教師之間以合作的方式互助互學,並為彼此提供持續性的指導,包括反饋性建議、分享專業知識和實踐智慧等,合作開展行動研究等。因此,從同伴合作的內在價值來看,首先,它有利於個教師關注自身教學實踐問題,喚起自我反思的意識,從而自覺、自主地尋求自我發展的能力;其次,通過同伴合作,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力,教師效力的改善與提高,受益的第一個對象就是學生;再次,教師專業發展的潛在價值給學校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同伴互助倡導合作的氛圍有助於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性同事關系,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契機。
二、參與主體/對象及其相互關系 在同伴合作中,教師是活動的主體,由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問題組織活動,遵循自願的原則,參與對象一般是兩人搭檔式或三人及以上組成的同伴合作小組。教師合作對象由教師自行選擇或是學校安排的有組織的選擇,可以與相同學
http://wenku..com/link?url=__pozg7sNa
7. 學員選擇自己在校本研修中由於同伴互助反思自身專業成長的典型案例。 2.學員將此案例撰寫
1、選擇充滿困惑、相互沖突、看似無法解決的、對提高教育質量有實際價值教育事版件權。
2、把大量真實、具體的教育事件材料作為課例研究的基礎。選取的材料要有利於歸納到一個主題,並能促進自已的內省反思。
3、描述研究的背景,本課例研究的意義,焦點人物或事件,相關文獻研究的結論(提供部分現成的概念和規律)。 4、用敘述方式提供事件的資料,對事件的關鍵環節要有詳細描述,並適當賦於標題以示關鍵(這是研究者的概括和發現)。在事件描述時常採用夾敘夾議的寫法,既證明研究者的詮釋,同時也有利於讀者的自我判斷。
5、結論中要有教學效果的描述,學生的感受和教師的反思及結果的啟示。
6、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