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部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的規定是什麼
9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作了明確規定:
(二)基本理念
1.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
本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
2.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
本課程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使學生獲得關於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要避免僅從學科知識體系出發進行活動設計。
3.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
本課程鼓勵學生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選擇活動主題,主動參與並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並踐行價值信念。在實施過程中,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的目標與內容、組織與方法、過程與步驟等做出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
4.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
本課程要求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提倡多採用質性評價方式,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或等級。要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成果作為分析考察課程實施狀況與學生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❷ 如何開展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新《課標》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實驗與推廣,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同時也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在內容設計安排和呈現形式上均有所突破。最為顯著的一個舉措就是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中增加了數學實踐活動。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設置,打破了原來學科教學中重書本知識,輕直接經驗;重結論,輕過程;封閉學習多,開放學習少;機械記憶多,實際應用少等的教學模式。給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如何正確認識數學實踐活動,如何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實踐活動課以怎樣的的模式呈現便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內涵、意義
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它是對數學學科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對學生理解、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貫徹著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思想,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由舒展身心。它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著眼於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以學生的直接體驗和最新信息為主要內容,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和主題研究為基本形式,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因此,它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
數學實踐活動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知識記憶為特徵的陳舊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和對數學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並獲得直接體驗。
具體來說,它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利於提高他們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意識和探索精神。同時,他們在活動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夠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並且由於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有著更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相互交流、相互請教,每個人的創造力、科學志趣和個性差異鮮明地表現出來,有利於教師的因材施教。
2、促進課內知識的擴展、深化和鞏固,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認識范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在活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教科書上是沒有答案的。如:巧用余數解決實際問題,怎樣買最省錢;測量計算教學樓的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設計一個春遊或秋遊方案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急於想解決的心理,促使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去搜集信息和資料。學生在處理分析這些信息和資料的過程中,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3、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和競爭,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有觀摩別人的機會;有自己成功的機會,也有自己在大家面前失敗的時候;有頭頭道道說理的時候,也有推翻自己去承認別人的時候。當學生認為自己成功地解決某個問題時,他們便會盡可能地向其餘的同學有條理地敘述和論證自己的方法和觀點,無疑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競爭,能使他們認識到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真理、對待榮譽,這樣非常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基本操作程序
數學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解決問題的活動,它在呈現形式上絕不是單純的戶外活動,它可以表現為課堂內的經理探索,有可以表現為課內外相結合,還可以是完全置身於社會這個大環境下的調查活動。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活動,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選擇都是由學生自己選定。一般來說,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確定課題——商定活動方案——論證活動方案——總結評價。筆者試以小學數學的實踐活動課《我們去秋遊》為例具體闡述。
1、確定課題
數學的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每一位教師必須創設一個鼓勵學生去探索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所以,在課的開始,老師就從談話引入,課堂氣氛異常輕松、愉悅。「秋天到了,校園了的各種花也開了,天氣也特別得晴朗。這么好的季節,你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當有學生建議組織四年級的秋遊時,教師順勢引導:「秋遊活動很有意義,可是整個四年級班級多、人數多,要組織一次這樣的活動,需要好好計劃一下,做一番准備。想不想做一回小小策劃員,自己來設計一個秋遊方案?」然後,教師揭題:秋遊。這樣就對本次實踐活動進行了定向。
2、商定活動方案
這一環節是明確實踐活動目的,協定實踐活動程序。教師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商議確定活動前的准備。「回想經歷過的幾次春遊活動,想一想要組織這樣的一次較大型的秋遊活動,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呢?」學生紛紛發表意見,異常踴躍。首先,師生經過交流共同確定秋遊的地點—蘇州樂園。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梳理和歸納。最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討論交流確定活動前需要解決問題,確定本次實踐活動的方案程序。(一)制定租車方案;(二)選擇購票方案;(三)建議遊玩方案。
3、論證活動方案
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能水平,創設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索研討的問題情境,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進行探討發現的研究材料和信息,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活動中去,並充分驗證自己設計的秋遊活動方案。
(1)論證租車輛數和租車費用
多媒體提供信息:洛社鎮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人數401人,教師24人。每輛汽車最多可乘坐45人,包車每輛500元。學生很快列出算式為:(401+24)÷45=9(輛)……20(人)。當老師問要租幾輛車時,大多數學生都說10輛,但有一小部分學生提出了異議,理由是最後一輛車只有20人,也要500元,太浪費。這時,老師順勢引導:「從節儉的角度考慮,20人租一輛車,空位太多,太浪費。那麼,你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學生紛紛展開討論。有的學生提出「這20人擠到其他幾輛車去。」但馬上就有學生反對,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客車超載,違反交通規則,有不安全。」這時,就有學生提出可以租一輛小車。這樣既可以解決多餘人員的乘車問題,又不浪費。經過商討,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租一輛小車。教師於是又提供一條信息:租一輛小車要300元。這樣租車費用也得到了解決。無形中學生學會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靈活解決的策略。
(2)論證購票方案
首先讓學生模擬購票員角色,咨詢有關信息:根據信息中提供的相關內容,以自由問答的形式向模擬購票員咨詢。(什麼叫「團體票」,「30以上」是什麼意思?)其次讓學生先商量一下怎樣購票更合理,然後算一算需要多少錢。最後小組內選擇最佳方案,並陳述自己的觀點。當學生列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案後,教師啟發比較:「看來購票的方案不止一種,那麼作為四年級的老師他們該如何選擇呢?你能提供點建議嗎?」學生在發表看法的過程中,引起他們共鳴,選擇並篩選出一種最佳方案。即
401位同學買團體票401× 30=12030(元);24位老師買成人票 24×60=1440(元)。最後教師結合實際讓學生說一說本次秋遊活動每位同學應該交的費用。
(3)論證遊玩方案
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份「蘇州樂園」部分遊玩項目的價目表。「參考所提供的價目表,根據自己的愛好作出決定:如果你去,你准備向家長要多少錢?這些錢可以怎樣安排?」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了各自的遊玩方案時,教師又提出靈活性、開放性更強的要求:「如果只帶20元錢,你覺得最多可以玩幾個項目?是哪幾個?最少可以玩幾個項目?是哪幾個?幾個項目?」在此基礎上,教師評價激勵:「根據個人的遊玩方案設計,評出小組內哪位同學消費比較合理,做到既節約又玩得盡興。」
論證活動方案強調的是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去發現和研究問題。不僅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更是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4、總結評價
數學使活動課的總結包括過程總結、結果分析、交流甚至答辯活動。側重在學生反思探究、實踐中的得失。如:「我懂得了什麼」,「我掌握了什麼方法」,「我在實踐活動課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進」等。所以,教師以問題:「國慶節快到了,悄悄地設計一份全家人出遊的方案,給家人一個驚喜」。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由於數學實踐活動課課型的特點,決定了其評價標准和方式與常規性學習的不同。它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為參照系,而不是以科學領域的發展水平為參照系進行總結和評價。評價時,既要評價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評價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三、數學實踐活動課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將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
課外活動是「在教學大綱范圍之外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它不屬於課程的范疇。數學活動課重在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它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雖然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隨年級的上升而具有層次性,但這些內容是不確定的,它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靈活安排的。其開設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數學游戲、數學講座、數學牆報等。而數學實踐活動課不同於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它的設計和實施具有一定的規范,並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過程。它涉及的領域更為廣泛,側重從數學的角度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主要以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這一點,避免將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
2、正確處理師生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的關系
由於數學實踐活動課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所以小學生樂於主動參加、積極投入。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始終處於動態的活動中。同時,他們又通過自身獨立探索和合作研究的體驗、,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特長,而不是間接地、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因此,學生是數學使活動課的主角,居於主體地位。但他們的學習活動又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教師在適當時機的引導、組織和幫助對他們的學習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此時起到了輔助的作用,居於主導的地位。所以,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
3、數學實踐活動課在組織形式上要突出靈活性的特點
教師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組織年級活動、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課內活動;可以組織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在家長指導下的活動。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活動,都應該使數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相聯系,突出數學實踐活動的應用性。讓學生樹立「大眾數學」觀,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逐漸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的「數感」。同時注重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軟化學科界限,敢於打破傳統的格局和學科限制,允許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而不是「純數學」。
❸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 李亞林 江蘇省連雲港市宿城中心小學 222044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實施中的一門必修課程,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動態化的特點,在課程推進實施中,它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可和重視。 一、領會課程體系目標 要做好一件事,你首先必須了解它。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往往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探究實踐活動,核心價值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它強調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勞動實踐、服務、技術實踐等,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創新課堂教學結構 由於受舊觀念的影響頗深,很多老師在課堂上還是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目前,教師大多數屬於「知識傳授型」,表現在善於傳統式備課、講課和批改作業,他們一旦離開書本,離開教科書,將變得無所適從,面對學生將不知所措,對指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顯得力不從心。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開。 三、把握好基本的問題 我校「山裡人家」綜合實踐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參與活動的激情高,活動效果好。江蘇《教育電視台》、連雲港市《蒼梧晚報》分別報道過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山裡人家」成為我校宣傳辦學特色的名片。在前期的校本課程開發中,我們努力做好了多方面的工作。我們學校所在地宿城三面環山,有世外桃源之美稱,有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一切生活在宿城的學生起初了解得很少。在充分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確立了以「山裡人家」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該主題活動體現了我校對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整體設計。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是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這三條線索進行的;學校依據山區學校特有的資源優勢,把「山裡人家」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推進的主渠道,開展了「與花草樹木交朋友」、「我家的雲霧茶」、「我家的果樹」、「我家的葛粉」、「家鄉的旅遊」、「山裡人家的房子」、「山裡人家的菜」、「山裡人家的水」、「山裡人家的習俗」等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❹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
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系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問題中心,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綜合性。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范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態度,初步創新精神。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區和社會的體驗性、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實踐活動。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區,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區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應適應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應圍繞主題,在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動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操作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活動。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懂得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常識,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術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技能;豐富勞動體驗,具有親近技術的情感和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安全而有責任心地參加技術活動,初步具有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和審美意識。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❺ 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形式
社會實踐活動有以下形式:
1、環保類:「植樹」「清掃公共設施」「社區宣傳」等。
2、科普類:「參觀學習科研機構」「動手小發明」等。
3、愛心類:「幫扶老人」「義捐災區」「募集貧困兒童」等。
4、成長類:「義務勞動」「有償打工」「團隊協作活動」等。
5、立志類:「軍訓」「拓展訓練」等 。
廣義的社會實踐是講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即全人類或大多數人從事的各種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
狹義的社會實踐即假期實習或是在校外實習。對於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准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也有些學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積攢一份私房錢。
❻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課
一、巧用形式,「動」中帶「活」。
語文實踐活動課的形式和途徑多種多樣,新穎有趣,如口語交際、節目表演、材料收集、調查研究、辯論會、演講等。有些活動可能只用其中一種,有些活動則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我們只要正確把握活動的形式和途徑,鼓勵學生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角色中,手腦並用,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動手動口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活起來,動起來。
二、要放手活動,讓學生獨立參與。
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實踐活動課重在參與。學生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具體地指導下,積極動手實踐,認真思維,靈活運用,就是一堂成功的課。如上實踐活動課《古詩欣賞》前,學生能夠充分地查閱資料,加以整理並進行深入閱讀。在課堂上,學生拿出自己的勞動成果來相互欣賞品味,或展示朗讀,當獲得同學們的掌聲時,使每個人都有一股自豪感。
三、重視多方整合,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母語教育的基本特點,第一是有很強的實踐性;第二是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語文教育要遵循母語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具體說來,要體現如下「五個相結合」:
(一)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讀寫聽說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在語文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的過程。換句話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學生能夠運用語文去實踐,就「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必須注重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既應注重為實踐而學習,又應注重為學習而實踐,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學習與實踐相交互。
(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語文課堂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可謂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成為「語文實踐」的渠道。可以說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因此語文教學要注意「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課堂上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討論、游戲、表演、展示、欣賞、評價„„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同學間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使語文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課內外相溝通,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三)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盡管學生認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認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圖樣,並沒有真正把握這一語言符號的實指意義。這就是理性與感性相脫節。只有通過具體的語文實踐,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交融起來,使理性的抽象的符號與具體的感性的事物對應起來,從而發生關系,發生意義。
(四)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母語的掌握和運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語文規律的習得、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來自於大量語文實踐經驗的積累。而且任何知識與觀念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都必須經歷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
❼ 北京市中小學開放型教學實踐活動怎樣報課
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發展趨勢是由封閉走向開放。《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習和教學方法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開放性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一條重要原則。它要求課堂教學做到:一是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像和表現的願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於開放狀態。二是創設有利於學生發展的開放式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