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行主題單元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主題單元教學的設計或開發,我們有了一些新的進展,有了新的思想,以下幾種供參考。
一、「主題」,不一定是一個思想教育的概念,「主題」的歸納不一定僅僅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思想品德形成,還關注學生運動能力發展、技能形成。主題設計不能勉強,不能為了靠「主題」犧牲十分有意義的教學內容,不能狹義的理解「主題」的意思。特別是在對有些運動技能、體能發展針對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進行開發時,就不能硬要挖掘它的思想,硬要給它歸納一個思想主題,那樣就會發現它內在蘊含的思想是復雜的有時還是有矛盾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誤解,而且這種強加給學生的「思想主題」,只會讓孩子感到幼稚甚至討厭。
二、主題單元教學設計是整合課程資源教學,進行教學設計有效開發的過程。是根據《課程標准》實施的水平目標,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以主題為線索,開發和重組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連續課時單元教學的教學方式的開發過程。
三、應體現《課程標准》學習領域水平目標達成的針對性,知識技能教學的連貫性,以及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要將整個教學置於具體的生活情境之中進行有效設計和有效實施,要有利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意義建構和能力發展,要重視學生運動技能的綜合運用和實踐體驗,要有利於學生提高理解和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識。
四、主題單元教學設計以一個單元進行整體設計,而不是進行孤立的一堂課的設計。它需要從多角度整體關注教材、研究教材,使一個單元的教學富於完整性和積極意義。這一做法,是一種基於滿足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設計,是一種基於對學生生命尊重的設計。需要我們重新思考:知識如何傳遞?課堂教學的設計如何進行的問題?我們不能再孤立的進行一堂課的教學設計,需要學會在一個主題下,通過對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教材的重新整合,精練目標,優化過程,讓學生積極體驗,主動發展。
五、開展主題單元教學設計需要重新審視一堂課的教學到底能給學生的發展、知識或技能的掌握帶來多大影響的問題?過去,我們實施教學時,總是想到:這節課要完成哪些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本節課要給學生帶來怎樣的發展,要完成這些任務教學時間夠不夠,等等。其實,體育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的發展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些教學任務,我們不能奢望一節課完成。開展單元教學研究有助於我們突破原有課堂的視域,拓寬課堂的邊界,真正從知識、技能的內在聯系,從學生的真實發展來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
『貳』 單元主題教學的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單元主題教學設計主要內容包括整合教材內容、確立學習主題、設置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方式方法等。
『叄』 如何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否,也對後續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單元的知識,使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都有著很清楚的認識,會讓你知道在什麼時候講到什麼程度,會讓你更好的把握教材,解讀教材,進一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會讓學生對一個模塊或一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知道本單元在高中數學中的地位以及與前邊學過的章節和後續章節的聯系,就會有目的、理解性的去學習了。 目前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設計有如下要求:
1.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教學設計要突出對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讓學生參與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3.教學設計要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數學方法的應用,數學思想的吸收和數學情感的投入。提高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質。
4.教學素材要來源於現實。來源於現實生活,來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就會產生親和力。
5.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的生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
6.教學內容呈現的形式要豐富多彩,要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如故事、場景、動畫、游戲、實驗等。
7.教學內容設計要有彈性,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8.教學媒體設計要有針對性,要為我所用,提高效率,要在激發興趣、突破難點上做文章,要避免形式主義。
所以說單元教學設計不僅對教師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基礎知識也是大有益處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都應提倡單元教學設計。
那麼單元教學設計究竟需要設計什麼?
一、首先是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就是確定要教什麼。把單元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單元內的知識點、各知識點之間的結構、體現的思想方法,以及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與本單元相關的知識和思想方法等進行分析。這其中包括:1.單元主要內容及課時分配;2.單元教材編寫意圖(含課標要求理解分析):教材中的單元知識走向和邏輯鏈,特別是每一節課內容在單元中的地位,教材編寫的意圖等方面;3.單元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學內容分析應該建立在教師良好的數學素養之上。可以在教學組內或學區中心集體研討,或專家的指導下完成。
二、其次是學生情況的分析,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包括:1.學習該單元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包括知識技能和方法);2.學習該單元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3.學生學習該單元內容可能的困難;4.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學習習慣和學法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分析應該有「前測」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自己的學生分析。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前測」往往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如對於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可能會發現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學習要素。學生分析應體現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
三、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包括: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重點、難點。教學目標是為學生的「學」所設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教學目標是個性化的,又是尊重數學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學習需要的。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但具體形式不一定逐條對應。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是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和前提。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教學目標在學生分析之前和之後往往存在差異。如果對教材分析的要求越透徹,對學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學和規范,教學目標的設計就越不是一件簡單而迅速的工作。教學目標應該在後期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實在的落實,不能只寫不做,特別是設計意圖中應該逐步闡釋活動是如何通過組織與實施在為達成目標服務的。
四、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學活動就是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活動。包括:1.活動內容;2.活動的組織與實施;3.活動的設計意圖;4.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應注意教法與學法的設計。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是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獨立學習,還是合作學習,還是建立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獨立學習等方式。教師活動的開展—提問或提出任務,組織合作學習,組織交流,講授等方式。活動材料的准備,如學具(寫明具體材料、數量等)、教具、課件等。而活動的設計意圖是為教學活動和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辯護,辯護的出發點是分析它們是否促成了學生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簡單地主觀臆斷是為目標服務,應該有一定的理由—數學的、教學的。更不應該寫成一些沒有針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口號式的「普遍真理」。
五、教學評價設計。
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課堂教學形成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的設計。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後者重在分析影響學生學習進步的原因。過去評價主要是在教學過程結束後進行,而實際上,要想學生在最後的總結性評價中獲得好的成績,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形成性評價,也就是要將總結性評價轉化為形成性評價,其標志就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基於評價設計教學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頗有感觸,以前寫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要學哪了才寫哪,最多就是超前幾小節再寫寫教案,可是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每小節的內容以及題型都是和前後幾小節內容和題型相互聯系著演變,內容聯系還容易理解和掌握,但題型之間聯系和演變確實只有通過整章或者整個單元的連貫掌握,才會真實體會它們之間內容以及題型演變的過程。在進行了單元教學設計後,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有了很清楚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就自然的使學生明白了本單元的知識結構以及發展過程。單元教學設計就是將教師工作重心前移,也就是要將主要精力從做題復習移到教學設計上,新的課程標准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各種精心准備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和促進思維的發展,實現課程的新理念。
『肆』 數學單元教學設計與數學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區別
【單元教學設計】
對整個單元的教學的課時分配、
教學進度的安排。
【單元主題教學設計】
對主題教學採用的形式、
使用的方法、達到的要求、
等等,做具體的安排。
『伍』 在集體備課中是如何落實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課程。我的理解就是: 「 一日活動皆課程 」 就是在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動中都可以滲透課 程, 可以滲透與主題相關的內容, 也可以滲透一些常規教育。
『陸』 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學習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於一個學習者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識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 如在教簡易方程一節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同學們,你們心中各自記住—個數,我說你心中的數加上幾,再減去幾,得數再乘幾,只要你說出結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幾,你們信不信?」學生紛紛回答:「不信!」師說:「不信咱們試試看,我設計了一個題目。」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睜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讓老師講課。由於創設了探究性的學習氛圍,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都能以積極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二、給足時間空間,引導獨立探究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新知識的意義。教師無法取代學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學生的思維。獨立探究就是要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數學知識,更在於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一方面,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廣泛地採集信息,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做保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減少「自我表演」,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 三、參與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當今,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科研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通常都是組建課題小組或項目小組,按一定方案,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序的研究並最終達到研究目的。探究式學習「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讓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體驗。他們也常常採用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可以與同伴共同努力,提出問題、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討論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學生已感覺出圓柱體積與長方體有關,但怎樣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呢?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大家相互討論,終於有學生從圓面積的推導過程進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圓柱體切割成長方體。於是,學生—起動手,找來—個圓柱體的白蘿卜,合作操作,推導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此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式的喜悅之中。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程度高,自身潛能得以發揮,獲得了知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了新時代所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
四、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而自己探究,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如教學「秒的認識」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鍾面,在鍾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針一秒針。接著,通過引導學生看秒針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隨著秒針走動的頻率體驗秒的實際意義。同時讓學生觀察分針和秒針,體驗「分」和「秒」實際關系(1分=60秒)。最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鍾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進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觀念,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隨眼保健操的音樂節拍做眼保健操,體驗1拍用的時間就是1秒,閉眼睛數出60秒;推薦一名同學跑50米再返回,估計跑100米大約用多少秒等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切實體驗到了「秒」的實際意義,形象地建立了有關「秒」的感性知識。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的個數、拍手的次數、音樂的節奏等現實的情境聯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探究式學習無論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教學形態,都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的創造空間。它的成效不在於學生獲得重大的創新成果,而是在於學生獲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謂和態度傾向。它順應了課改綜合化的走勢,促進了學生獨特的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