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
一、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應達到了解知識、掌握技能、靈活使用、重視德育四個方面的要求:
1、使學生初步了解一些現代信息及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並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今雖然電腦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可是許多家庭的電腦僅僅發揮了游戲和多媒體功能,學生對於電腦的認識只浮於表面,缺乏更深入地認識。特別是軟體方面,如今的軟體可以說是多如牛毛,良莠不齊,使學生了解電電腦基本的硬體知識,認識一些優秀的軟體,是非常有必要的。
2、使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一些初步操作,能夠進行一些日常的電腦操作。比如windows視窗中的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個性化設置等;應用程序的使用,如畫圖、紙牌、wt、word、及多媒體文件的播放等。
3、讓學生了解網路方面的知識,能夠在網上下載有用的信息資源,通過網路與老師、家長、同學、朋友等交換信息。學的目的終究是為了用,在電腦網路時代,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在網路世界裡遨遊,使信息技術課更加貼近生活。
4、培養學生健康信息素養與情感。近幾年來,不少青少年通過電腦網路進行高科技犯罪,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信息技術課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不能給國家社會帶來安全隱患。
二、針對小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小學階段應該掌握下面幾方面的知識:
1、硬體知識:中央處理器的外形、重要性、性能指標等。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兩種,其中外存儲器有軟盤驅動器、硬碟驅動器和光碟驅動器等。外部設備包括輸入設備:鍵盤、滑鼠、麥克風、掃描儀、寫字板、軟盤驅動器、光碟驅動器等;輸出設備:顯示器、列印機、音箱等。各個硬體的外形、作用、工作方式等不要求學生全部理解,只要求學生了解大概的意思。其中滑鼠要求學生熟練進行滑鼠指向、單擊滑鼠、雙擊滑鼠、拖動對象、右擊滑鼠、滑鼠的持續操作等;鍵盤要求學生掌握主鍵盤區的使用、游標控制鍵區的使用、鍵盤的操作方法、字母鍵的熟練使用、數字鍵和符號鍵的熟練使用、小鍵盤的使用。
2、軟體知識:windows視窗的有關操作。窗口操作:打開、關閉、移動窗口,改變窗口大小,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橫向、縱向滾動條的操作。文件管理操作:文件的新建、打開、保存、關閉、刪除、重命名、屬性查看、復制、粘貼等。個性化設置:靈活設置滑鼠和鍵盤、設置任務欄和開始菜單、靈活使用快捷方式、應用漂亮的牆紙、桌面風格設置等。寫字板、畫圖、紙牌、掃雷等常用程序的操作。多媒體基礎知識及文件的播放。文字編輯:初識word、word基本操作、在word中輸入文章、美化文章、插入表格、列印輸出等。應用軟體的安裝與卸載;了解網際網路,並能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幫助自己學習,共享資源。
3、病毒和殺毒軟體:了解「電腦病毒」是什麼、它的危害性、小學生在使用電腦時要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操作時應該注意些什麼。認識一些優秀的殺毒軟體,金山毒霸、瑞星殺毒軟體等。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好、用好電腦至關重要。
1、 講解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學生易於理解的一些常識性的、一說就清楚的知識點。例如,在小學生初識電腦時,可採用講解法與直觀教學法相結合的形式,邊看邊講,幫助學生認識電腦的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列印機等一些外部設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課程中一種較為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根據課程設置和實際要求向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發現信息技術的操作方法和在信息中獲取相關知識。 ①「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②「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任務」設計時要注意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③「任務」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教學策略。
3、 演示引導法。教師利用網路演示軟體操作(如多媒體教室),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過程。例如,進行word文檔編輯教學時,教師親自示範正確的操作方法,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步驟來操作。
4、 自我探究法。在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操作,對軟體有了一定的認識的時候,可採用自我探究法進行教學。①、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是其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網路技術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各種類型網路技術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光靠教師去傳授的話,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積極主動地讓學生去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信息技術,才能適應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②動手操作,從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識。③信息技術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真正目的
⒌ 形象教學法
小學生對物體的感官認知超過了理性認知,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通過實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根據小學信息技術課的特殊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特有優勢,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如《計算機的組成》一課教學開始時,教師應有意識地不說電腦術語,而是讓學生自己接觸電腦。首先告訴學生計算機各部分的名字,然後讓學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將名稱與電腦實物配件相結合,接著引導學生看看每個部件的線通到哪裡,看看那裡有什麼。通過這樣的教學,小學生不僅可以很快地了解計算機的各個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間是如何連線的,更可以消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提高學習興趣。
⒍游戲教學法
游戲教學法即採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獲得知識。這種方法經常還用於在小學課堂中,而計算機課程的特殊性,更加促進了游戲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游戲的練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識,敢於參與,勇於表現,慢慢地把「學計算機」變成「玩計算機」。如學習「滑鼠、鍵盤」一課時,教師可先教會學生使用滑鼠,再講一些基本的鍵盤知識,讓他們慢慢地學會控制計算機,同時藉助一些益智游戲幫助學生熟悉計算機,如:「金頭腦」、「拼圖」、「成語挑戰屋」等,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控制滑鼠、鍵盤,熟練掌握電腦的開啟和關閉。如此一來,既可為學生奠定堅實的電腦基礎知識,又容易讓學生接受,實現「寓教於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學好這門課程。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貳』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有哪些策略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努力拓展教學思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求新、求巧、求實,從而將學生引入創新學習的境界。為此,我在信息技術教的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初步歸納出來和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課堂情境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好的課堂情境是成功教學的一半。
例如,我在講述漢字輸入時,我是這樣開始導入新課的:「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漢字的輸入,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之一,被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她具有無窮的魅力,她傳承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我們都應該學好她。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文字的輸入,讓我們共同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蠟筆和水彩筆,雖然畫不出天邊一道彩虹,但計算機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通過這樣一個情境設置,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為學生的下一步的學習打了鋪墊。
二、串好主線、留有懸念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的在學生頭腦中設置一定的空白帶和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出現的結果,實施這種教學策略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教學過程的創造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例如,我在「文字處理軟體Word」教學時,我把比較常規的文件編輯方法介紹給學生,對於操作技巧,先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然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把自己探討成功的某些操作要領講給學生聽,隨後教師再加以總結,以補充的方式把相應的內容講解清楚,消除「懸念」,填補「空白」,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
三、講解與操作並舉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遵循理論與實踐並舉,講述與操作交叉進行的的辦法,就會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解「塊操作」時,先讓學生看書自學,使學生對「塊操作」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演示「塊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著完成「塊復制」、「塊移動」、「塊刪除」等操作。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並舉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加深了記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形成知識的相互滲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創新學習的積極性。
四、目標驅動、體驗成功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新的學習內容之前,先向學生提出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握學習方向。通過自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實現學習目標。
例如,我在教學「編輯技巧」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三份作業,其中的一份作業是:錄入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作業還要體現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設計能力,審美觀念。因為明確了學習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學習有了興趣,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經過錄入、反復修改、精心設計,當他們完成自己較好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同學們之間相互學習,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綜上所述,探討成功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他們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實現創新教學、有效教育。
『叄』 小學信息技術課的課堂紀律如何把握
課堂常規教育是來保證課堂教自學順利進行,向學生講授理論知識,演示操作的基本前提條件。因此在每個學期初,信息技術教師都應該向學生明確地提出,在機房上課必須要遵守的要求,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在機房上課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例如,告訴學生不準遲到、不準早退;要聽從指揮,規范操作,愛護機器;要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共同進步;要養成習慣,正常關機,擺齊桌椅;要相互謙讓,文時禮貌,有序離開。通過這些常規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落實,再通過一段時間的強化教育,就可以讓學生漸漸地養成遵守紀律,聽從指揮的良好習慣。同時,在上第一節課時,信息技術教師都要根據各班的實際人數和入學水平,合理地安排好座位,並根據今後的學習情況對座位進行微調,便於安排小組合作學習。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開始。從常規教育入手,加強機房課堂管理,組織好一個井然有序的課堂教學秩序,為今後的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肆』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解決了哪些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解決了哪些問題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並且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整合的優勢呢?我認為: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教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起到預想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並茂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如在執教《火燒雲》一課時,可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各種火燒雲的特徵及其重點詞語的定格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必將大大提高。再如,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字寶寶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解疑化難、與時代最新信息融通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然而,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如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如教師在執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那種對敵人的極端輕蔑,對死亡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斷,使學生從形象、聲音、情感上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在師生互動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排演課本劇。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和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這部分,集中地體現了詹天佑的聰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講清這一難點。為此,如果製作一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巧妙地將詹天佑設計的兩個火車頭在「人」字形線路上運動:(因為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火車頭在前面拉,一個火車頭在後面推,過了青龍橋,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學生看到這樣絕妙的設計,不但理解了課文,還為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藉助網路,培養學生能力。
(一)培養想像力、感知力 ...展開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並且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整合的優勢呢?我認為: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教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起到預想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並茂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如在執教《火燒雲》一課時,可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各種火燒雲的特徵及其重點詞語的定格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必將大大提高。再如,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字寶寶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解疑化難、與時代最新信息融通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然而,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如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如教師在執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那種對敵人的極端輕蔑,對死亡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斷,使學生從形象、聲音、情感上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在師生互動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排演課本劇。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和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這部分,集中地體現了詹天佑的聰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講清這一難點。為此,如果製作一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巧妙地將詹天佑設計的兩個火車頭在「人」字形線路上運動:(因為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火車頭在前面拉,一個火車頭在後面推,過了青龍橋,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學生看到這樣絕妙的設計,不但理解了課文,還為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藉助網路,培養學生能力。
(一)培養想像力、感知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創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由於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又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閱讀、寫作時會感到一些困難。我們便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並茂的閱讀、寫作輔助材料。通過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過程,學生的想像能力得到了強化。現代教育技術,將被感知、被想像、被推理的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用模擬化、模擬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表現出來。這種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發現、體驗、利用生動的資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從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圖像,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如學習《將相和》、《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等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這些課文的內容距今天的時空比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教師將收集到的有關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放給學生看,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而出現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傳統的朗讀訓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加上有些老師的普通話也不太准確,學生就更不容易訓練了。利用信息技術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解決了老師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大問題。如執教《青海湖啊,夢幻般的青海湖》,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文章對青海湖的美作了詳盡的描寫,讀來讓人回腸盪氣,留戀往返。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青海湖的美,教師事先搜集大量的資料供學生觀看。在遼闊高遠的畫面上,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淺淺的藍是那麼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灘是那麼碧綠,是那麼生機勃勃,感受到青海湖裡那色彩斑斕的鳥兒的美麗。在畫面的感染下,在音樂的渲染中,學生再讀到課文中如詩如畫的美景,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彷彿自己就置身在美麗的青海湖邊,為她質朴的美、自然的美、粗獷的美而陶醉,而感動。在這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學生心裡自然升騰起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
(三)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培養發散思維是觸發創造才能的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想像幾種可能性。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中,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黃山的奇美是不夠的。我們把黃山的視頻資料和其它相關內容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的形式按一定的鏈接方式製作成課堂教學網頁。課上,學生看到了黃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詞句,並在網上看到黃山不同形狀的圖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對它的認識。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飛躍。
(四)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一個人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實踐活動開辟了廣闊的時空。一些以時間、地點為線索的記敘文,我們可以讓學生繪制出人物活動的線路圖、行蹤圖等,以抓住課文脈絡,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如《客家民居》一文,可以讓學生看圖讀文後,繪制客家民居的大致模型,加深印象。一些語言優美、內容易懂的古詩,如《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內容畫圖畫,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繪圖,能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情操陶冶熔於一爐,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教完《只有一個地球》後,我們讓學生為當地的環保設計一個方案,學生通過查閱圖書和瀏覽下載網路資料,結合自己平常對附近工廠的所聞所見,很快就寫出了有理有據的作文。它既鍛煉了學生的查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閱讀寫作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猜想、想像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創新能力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了幾個問題:地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麼?影響有哪些?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顯然,這是知識與思維並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校園網中下載查找到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補充。課堂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展開討論,教師適時點拔、評價。於是一個個閃耀著創新火花的答案誕生了。通過網上的查閱、交流和相互間的思維碰撞,點亮了學生智慧的火花。
總之,信息技術如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走進了學校的課堂,深入到了課改的前沿。通過實踐與探索,我們深深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小學語文網路教學給小學生以自由學習的新天地,給小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和工作平台,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機遇,通過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推動語文學科的現代化。
『伍』 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中的應用包括哪些內容
科學學科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和資源呈現工具的內容,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不僅是科學學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學生有效的科學學習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師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一個教師的語言描述能力再強,總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邊動手的效果好。音頻、動畫和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把有關環境、天文、地理等內容製成課件,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小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滑鼠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我認為運用信息技術是科學教學的極好手段,當然,要想充分發揮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關鍵還在於如何去合理有效地運用,下面我就此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有著重要作用,CAI課件動畫的演示性,科學交互性,直觀形象性等功能優勢,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在星空中》,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課前調查後,教師為讓學生更充分地感知遙遠、神秘、美麗的星空,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術創設學習情景、學習氛圍,把九大行星的特點,位置的變化等用形象生動、擬人化的手法展現在學生面前。課上,伴著舒緩的音樂,學生好似在星空旅遊一般,一會兒與金星相見,聽它「自言自語」,一會兒又與美麗的土星「相遇」,聽它述說著自己的故事,沒多久,學生們又被流星雨的美麗與神奇震撼,忍不住地驚嘆……,直觀地感受,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不但解決了教學難點,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星空奧秘的興趣和良好的情緒。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材內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決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難易之分,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板書解析等途徑。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教師口若懸河的解說,手舞足蹈的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把種子散播到遠處》一課中,植物種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傳播、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等,對於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把利用3DMAX製作的三維動畫給學生演示後,一切都一目瞭然了。所以計算機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繁鎖為簡易,化枯燥為生動。同時它對消除因「抽象思維的障礙,語言表達的障礙」等形成教學難點的「學習障礙」也有十分明顯的效果,使教學難點的突破變得順利。又如《岩石會改變模樣嗎》,這課中岩石的風化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課堂上學生難以觀察到的現象,利用多媒體視頻動畫或教學專題片,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達到實地考察的效果。如對於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現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風化的畫面,使學生知道岩石在風化作用下產生碎石、沙粒;然後重點表現在水的搬運過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與沙粒相互摩擦,逐漸失去稜角,變得越來越圓,最後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圓又光滑的卵石。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獲得對卵石的正確認識。
三、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思維能力訓練
思維是事物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是人腦對感知覺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從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過程,它屬於認知的高級階段。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必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起著深遠的影響。當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被廣泛的運用,學生的信息意識形成之後,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提煉能力必將隨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在課件中的大量超鏈接的運用,特別是網頁的超鏈接所帶來的便捷,使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及擴散性的訓練得到加強。此外,研究事實說明:創造思維通常雖不是實驗後的產物,但一定要通過科學試驗或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驗證。例如,在學習《麵包發霉了》這課教學內容時,就是讓學生明白:麵包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哪一塊麵包上的黴菌長得快?由於現實條件的局限,而且學生對這些不太了解,使得這種教學假設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們一廂情願的美好假設。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後,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教師可把這一課製成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塊發霉的麵包,然後再顯示兩組試驗的詳細過程,最後在本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進行文字性小結。使學生在觀察試驗過程中,直觀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平面走向立體,使其思維性、創造性和嚴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四、運用信息技術,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科學課中運用信息技術,不應該只停留在教師做做課件,學生動動滑鼠。而應該讓學生真正學會怎樣運用信息技術去搜集想要的資料,到哪裡去找資料。例如我在講《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一課時,要求學生學一學如何從網路上找自己要的資料並給大家上《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這一課。學生一聽說可以自己上網找資料,還可以當老師,都來了精神,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誤自己的操作。我把事先准備好的關於家鄉自然水域的網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訴他們如何上網。然後分小組上網找資料,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資料最好。打破了以往的方式(給現成的資料,讓他們讀一讀,看一看。)放手讓孩子們自己上網。最初很亂,一會兒這個學生這兒不會操作了,一會兒那個學生那兒出問題了。我都是採取小組同學互幫互助,會的同學幫不會的同學解決問題。這樣過了沒一會兒,教室里逐漸安靜下來了。我細看之下,所有的同學都在認真地盯著電腦,小手控制著滑鼠,不停地在網頁上搜尋。一會兒這個學生說找到「水污染」了;一會兒那個學生說找到「水的用途了」;還有的學生找到了「水的循環」;有的學生找到了「海水淡化」……,孩子們找到的資料是多種多樣的,由學生來給大家講解新課,我還是頭一次嘗試,盡管時間拿捏得不很准,盡管後來孩子們有點偏離了教材的重點,但我還是認為這樣的嘗試是值得的。學生在本節課中不光是學會了有關家鄉的自然水域的知識,還學會了本課以外的相關知識。最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把網路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來搜集資料。我們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而不是學習了什麼,是信息技術幫助我們達到了這一點。
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幾個注意點
⒈ 運用信息技術,教師應以新課標為指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知識觀、人才觀、師生觀。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運用置於以「探究式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獲取科學知識。同時,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方法技能,掌握教學課件製作、實驗設計、活動設計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教學的能力。
⒉ 運用信息技術,並不只是掌握科學教材中的具體知識,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以信息技術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就是教師個人運用,要激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親歷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既要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獲得相應的信息技術,又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⒊ 運用信息技術有一個度的問題,要切實把握好,否則就會偏離科學教學的重心,成為信息技術課,因此,在運用中,應根據科學課程教學的總目標,精心設計運用的內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當。
⒋ 運用信息技術,必須要有一定的信息資源作支撐,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此,學校要針對課程內容,加強科學課程信息資源的建設,為整合提供最佳的支撐點。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小學科學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但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它的作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效能,合理、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用現代化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把握住教育的時代脈搏,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擁抱現代教育技術,接受挑戰,在教學實踐中有機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特徵,適宜地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科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這樣,小學科學教學才能在課改中達到最大效度。
『陸』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思路有哪些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網際網路(Internet)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路規模在中國的不斷高速擴大,信息技術對現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變,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中學課堂教學已從理論走向實踐,走向發展,對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不僅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成為對學校、老師的評價標准,到今天也成為許多有條件學校的教學常態。
在這種形勢下,許多教育工作者改變了觀念,積極投入到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掌握、運用中來。廣大教師也掀起了自製教學課件的熱潮,在網路中能查詢到的有關教學的各種影音素材、備課資料、教學課件已數不勝數。這些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和教學常規。
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是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們獲取知識,單靠聽覺只能記憶約1/6,單靠視覺,只能記憶約1/4,而同時使用視聽兩種感覺,則能記憶大約是2/3。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運用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瞭然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1。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分析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高投」與「低效」的問題,引起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高度關注。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們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整合,即應用於課堂教學時,他們就體現出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特性,從而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進而解決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低投」與「高效」的問題。低「投」不僅包括硬體設施、設備的低資產投入,而且還包括師生精力和時間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學過程的快速度和教學水平的高質量。下面,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例來分析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
1.1 實踐中驗證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課堂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粉筆+黑板」的方式,在多媒體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視頻展示台、計算機、數字投影儀、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話筒、無線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方式,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於一體,實現圖文並茂、聲畫並舉,甚至模擬虛擬現實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課堂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將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文字或簡單掛圖呈現教學信息的形勢轉變為多媒體形式,從而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文字呈現信息過於抽象的問題,而以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虛擬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內容轉變為具體的形式再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實現輕松愉快的學習。對於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相關文章論述很多,不同學科,其多媒體教學優勢發揮的程度也不一樣。大致歸納如下幾點:
①直觀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②圖文聲像並茂,多感官刺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多元認知,多感官接收)
③動態模擬過程,有效呈現重點、難點。(動態呈現)
④及時交互,及時反饋,易於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便於交互)
⑤虛擬現實,突破視覺局限,再現事物本原。(虛擬再現)
⑥無限重復,加強記憶,克服遺忘。(符合人類重復記憶原理)
⑦針對性強,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
⑧海量信息,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1.2 應用中發現多媒體教學使用的問題
誤區一: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崇拜」現象。目前,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甚至幼兒園,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建設多媒體教室,老師更是積極採用多媒體教學實驗。學校和老師的這種積極態度我們應該肯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並不排除「趕時髦」和「盲目崇拜」的傾向。據分析,發現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師和學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專業幾乎所有的課程、每一節課都排在多媒體教室,學生一天下來少者要聽六節課的多媒體教學,多者要聽十節課的多媒體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每天眼睛盯著屏幕的時間就是270分鍾到450分鍾。多媒體教室窗戶要遮光,不易透風,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對學生的眼睛刺激很強烈,特別是長時間看著銀幕,悶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頭腦發昏,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賴多媒體教學及全盤化的多媒體教學,不但發揮不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誤區二:多媒體教學中的「霸權」現象。現代教學中,比較一致的觀點就是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更多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和學生幾乎都「退居二線」,成了被動的教和學。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更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誤區三: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包辦」現象。現代教學中,傳統媒體有粉筆、黑板、標本、模型、掛圖等;電子媒體有幻燈、投影、電影、電視、計算機等。但在實踐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不但代替了粉筆黑板,還替代了其它媒體的地位,「包辦」了所有的教學工作。多媒體替代了一切,成了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權代表。這種全盤「包辦」必然帶來問題,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板書。現實中不少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已經脫離開了粉筆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的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激發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卻往往無法加到板書中去而產生許多遺憾,如果藉助黑板這種「靈感」就會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體現教師風格的作用,有無形感化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採取與之對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因為有的教學內容根本就不適合多媒體表現,多媒體不是萬能媒體),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發揮各種媒體的各自特長,包括傳統媒體,優缺互補,交互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誤區四: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實驗」現象。實驗教學最大的特點在其實踐性。利用多媒體模擬不能實踐的實驗和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是可以的。但絕對不能將所有的試驗都企圖用多媒體來代替,即有條件完成的實驗也採用多媒體模擬,而不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這樣用多媒體來代勞實際的實驗對老師來說確實輕鬆了不少,但對學生的試驗學習就會打折扣。
誤區五: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花樣」現象。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使用多媒體為教學注入了許多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過於抽象、死板單調的知識點和教學難點迎刃而解,教師在感到驚喜之餘,往往對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效果,比如動畫、聲音、特效等愛不釋手,將它們統統都用到教學中去,使自己的電子教案或多媒體課件每次點擊滑鼠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有的動畫和聲音跟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絲毫的關系,學生看的眼花繚亂,聽得心裡厭煩,這樣不但沒有起到呈現知識點的作用,反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無關的聲音和動畫上去。
2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實踐證明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但同時也反映了我們眾多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存在的多個誤區,通過總結,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2.1 輔助性願則
信息技術只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不管計算機發展到什麼水平,它始終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只能輔助教師的教,輔助學生的學。用機器取代教師,對學生實施目中無人的教學,這種設計思想,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又違背了國情。對信息技術教學,不能過分誇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教學法中的合理有效的東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信息技術所無法取代的。
以製作多媒體課件為例,有的教師設計製作課件,其目的就是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課件,覺得課件設計的長度越長越好,其實,課件的設計是不能代替教師上課的,課件只起輔導教學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映所作的點撥、引導、方法指導、分析講解等都是課件無法預先設計的。
例如這次非典時期,北京市的中小學停課,清華附中充分運用網路進行教學,使學生停課不停學,教師的教學錄像在網路中播放,並運用校園網平台實時答疑解惑,發收作業,組織活動,有的班還在網上開了班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但返校時,同學們都反映了學習效果不如在校學習好,因為這樣的教學,學生缺少了最真實的交流和溝通,缺少了很多在課堂之中我們常見的相互啟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實的情感,少了讀讀、背背、想想的環節。而這些才是真正的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2.2 適宜原則
適宜就是合適和相宜。所謂合適,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落腳點;所謂相宜,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切入點。
有的教師完全依賴於多媒體手段的應用,一整堂課都在擺弄設備,好像是很熱鬧,卻忽視了學生的練習和參與;有的教師全不以為然,一整堂課都不用,手捧傳統不放。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是片面的。那麼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用呢?這都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教師的實際、學生的實際來加以考慮。例如需要提高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尤其是對低年齡階段的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更形象、更直觀的感官刺激,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和提高興趣,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再以直觀形象代替形象思維就是不適宜的;在想辦法彌補教師自身素質缺陷時也可以考慮使用。教師的朗誦,因普通話不過關,比不上專業人員時,我們可以用錄音;教師的板書因書法不夠美觀,我們可以用幻燈片;當形象思維發生偏差時,我們可以用影像來糾正;當教師和學生因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能用常規教學手段解決教學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當學生因生活閱歷的限制,無法想像課文中所述的實景、實物時,我們也可以用多媒體手段來加以彌補。總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維課程目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落腳點
三維課程目標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科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學科性質和思想,用它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然後通過具體的方法來落實學科的知識技能目標;而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明白「知識技能」教學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對其教學目標也要瞭然於胸,並盡量明確的告知學生。「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學過程中,他是教師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體現。相同的知識技能採取不同的「過程與方法」時,學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應用類型,有效地發揮各類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
『柒』 如何上好一堂小學信息技術優質課(word操作篇)
掌聲因你精彩的課堂而響起——淺談如何上好一節信息技術優質課
一、從教學設計入手,精選文化主題
教學能力評比是對教師各方面素質綜合考查,如何在一節課中體現自己的能力,選手要從教學設計入手,優質課就像是時裝發布會,在了解時裝流行趨勢後,每個設計師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設計師設計的時裝不可能馬上在大街上就能看到,但你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要了解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流行趨勢,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每一堂優質課不可能原封不動的進入到常規當中,優質課是來源於常規,又高於常規,最終又作用於常規教學,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中文化主題性教學設計是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間的流行趨勢。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文化主題性教學設計是用來設計一種文化主題教學情境,並且對情境中的各項活動的先後順序,做出合理的安排。在分析課程目標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起點能力,分析教學對象及環境,提出具體的教學目標,然後進行文化主題的設計。文化主題設計是整個文化主題性教學成功的前提和關鍵,是文化主題性教學活動的基礎。文化主題的挖掘應符合新課程的要求,緊扣教學內容,具有科學性,切合學生實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體現人文性和藝術性,體現積極健康的信息文化。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文化主題性,每一環節或單元的課程內容總會蘊涵著某種文化主題,關鍵是我們怎樣去創設或挖掘,並在此基礎上往新的目標發展。
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文化主題性教學,首先應從學生社會生活與實踐、學習生活中挖掘文化主題的案例,離學生越近、離生活越近的時事與技術內容的結合就越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打扮演示文稿》(小學《信息技術》第三冊(上))。理解怎樣在幻燈片中插入藝術字、剪貼畫和圖片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果脫離具體的事例或者情境來任由學生來上機操作的話,學生能掌握在幻燈片中插入藝術字、剪貼畫和圖片的操作,但這只是簡單的完成知識性與技能性的教學目標;很難完成體驗合理修飾後的演示文稿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情感性教學目標,如果我們結合社會上發生的熱點新聞或時事,則主題挖掘的思路就會打開。像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打響了抗震救災的全民族攻堅仗,在這期間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感動了你、我,感動了中國。我們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大災,我們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大愛。大災點燃了大愛,大愛拯救了大災。大災是大愛的「導火索」,大愛是大災的「溶解劑」。如果沒有這場大災,我們甚至不會發現,原來我們13億人的心,靠得是這么近;我們13億人的力量,聚在一起是這么大。我們可以緊扣住這個全民族都關注的突發性災難事件,挖掘出文化主題《地動天不塌 大災有大愛——打扮愛的演示文稿》。在教學中讓學生將贊美、真情、大愛溶入到自己製作的演示文稿中,把最好的祝福獻給災區同胞。
在精選文化主題時,我們應避免出現大而空的文化主題,設計主題時要做到小事件、大背景。我們來看看下面幾個參加信息技術教學能力初賽選手的課題:《動物奧運會——畫出生動的圖形》、《畫出生動的圖形——為奧運加油》、《自做漂亮的賀卡——插入圖片和藝術字的操作》、《添加藝術字》、《我要當個小記者——給文章插圖》、《母親節的賀卡》;很明顯前兩個課題抓住了08年一件大事——奧運會做為文化主題,第一個課題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動物也能參加奧運會?教師是怎樣組織教學的?本節課教師確立了一個既符合時代信息,又貼切兒童心理的「動物奧運會」的主題,在學習技能技巧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時代的脈搏,感受作為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很自然的吸引人往下看;第二個課題本人認為還是將情感主題放在前,技術主題放在後的課題形式比較好,因為需要通過情境創設、渲染,文化主題的貫穿,來構建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要靠技術主線作為骨架來支撐;《自做漂亮的賀卡——插入圖片和藝術字的操作》這個課題讓人看後很困惑,是讓學生自己做漂亮的賀卡,還是製作賀卡呢?這個課題,文化主題不鮮明,可從社會生活與實踐、學習生活中,從校園文化、當地文化、中華文化中,從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來挖掘文化主題,要「製作賀卡」,那麼要作什麼樣的主題賀卡,教師應在課題中予以說明;《添加藝術字》課題沒有體現出整堂課的文化主題,在課後的點評中我評價這堂課為「這是一節非常優秀的常規教學課」,教師參加教學能力評比要將平時上課的內容加以升華;《我要當個小記者——給文章插圖》課題本人認為文化主題「我要當個小記者」的范圍可以再縮小一些,更有針對性,結合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作為切入點,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如:環保小記者、奧運火炬報導團;《母親節的賀卡》課題文化主題制定得很好,母親為我們付出了許多,我們在母親節為母親送上一張精美的電子賀卡,但題目中沒有體現出技術主題,怎樣做出電子賀卡,採用了什麼技術,教學應在課題中予以說明,只有技術的支撐才能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
二、文化主題性教學的組織及其管理
文化主題性教學結構由情感主線與技術主線支撐起整個課堂教學的架構,文化性主題與技術內容將平行的、均衡發展的情感主線與技術主線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學生技術學習的內容,在學生完成知識性與技能性的教學目標後,再回歸情感主題的過程。把教學目標融入到文化主題中,融入到可操作性的教學環節中,使三維教學目標,能夠均衡地、有效地落實。
在初賽中筆者發現選手在文化主題性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展開,大都能以網路平台為依託,普遍採取分小組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等教學方式來進行,但小組合作學習時,大多流於形式,如:在分小組的環節,教師只是說分成四人(或兩人)小組合作學習,並為小組的每位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但課堂上出現了不足四人(或兩人)的小組怎麼辦,這個小組怎樣合作學習?筆者認為這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對課堂的調控能力,角色轉換,老師加入這一小組的合作學習,並讓小組的其它同學給「我」分配學習任務;在小組學習過程這一環節,教師應引導己完成學習任務的同學幫助小組的其它同學,體現合作學習的過程;分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學生學習成效的反饋,很遺憾,許多選手沒有真正的理解這一點,通常的情況是老師說一句「完成的小組請舉手」,然後就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了,有哪些小組遇到了困難,他們是怎樣合作解決的,教師心裡沒數,這自然也影響到下一環節的教學工作的成效,筆者認為可以讓巳完成學習任務的小組將自己學習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網路平台展示出來,讓每個小組的同學都參與討論、交流(有沒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後,教師留給時間讓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小組繼續完成,巳完成學習任務的小組可以在完成作品的基礎上添加自己的創意,教師此時只是引導者與參與者。
三、建立文化主題教學的評價策略
信息技術學科主題性教學不是教學目標而是教學策略、是教學手段,這就決定了文化主題性教學的評價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評價理念。在評價中堅持促進學生的發展是評價的前提與目標,教學評價的各個環節要有利於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的原則。良好的評價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方法來配合,在課堂中可採用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相互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筆者在聽選手的比賽課時,感覺教師評價學生的語言太單一化、程式化了,如:回答正確、答對了、你答得非常地好等等,在這方面信息技術學科的老師應向其它學科的老師學習,教師應多使用帶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如:太棒了,老師真為你感到驕傲、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有很強的觀察能力、you are my sunshine boy(gril)、你真是個學以致用的孩子……。在學生互評時,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畢竟有限,老師要當好傾聽者,抓住學生回答問題的主要方面,適時加以引導,並給出鼓勵性的語言評價。
四、細節決定成敗
當完成主題性教學設計等工作後,教師在課堂上還應注意細節的處理。 1、教師的教態問題,筆者也注意觀察到有部分選手在比賽時有雙手支在講台上的習慣,在上課時也經常有夾雜著口語「嗯、啊、……和……挨得很近搞得……、到圖片先」等等的問題,上優質課時教師的語言要有穿透力,要「精」,有啟發性,層層遞進,用主題感染評委;2、板書的內容宜精,可將剛領性的內容保留在黑板上。3、學生與教師支配的時間為7:3,學生上機操作的時間約為28分鍾,這與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教學主導有很大的不同,但技術的時間不宜過長,不然會出現冷場,可採取分任務、分段式教學。4、上課時與評委的眼神交流,獲得評委的肯定;5、上課時背景音樂的聲音一定要小,音樂的長度和學生練習時間相當。
總之,上一節優質課如同在舞台上表演魔術,每一個買票進場看錶演的觀眾都想知道魔術的機關,都想看到魔術師表演時露餡,教師應抱著魔術師的心態,精心進行主題文化設計,注意課堂上每一個細節的處理,才能使表演成功,評委的掌聲一定會因你精彩的課堂而響起。
【參考文獻】
《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的文化主題性實施策略》 黃振余編著 海南出版社
『捌』 2016新課改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新課改和課改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異同(一)教學目標新課程的改革已經悄然進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也逐步邁入了一個嶄新而又重要的階段。教師角色的轉變對於適應新課改來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但是在這之前,必須先了解和認識新課改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如今的新課改,則是在原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強調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目標,即在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同時,從三個層面對其提出了具體的方向,即理論與技能相結合、過程與方法相結合、認識態度與價值觀相結合。另外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達信息的能力;判斷信息活動的過程、途徑、結果的能力;發表意見、交流思想、處理學習及生活中現實問題的能力。而且內容的安排是以信息操作與交流為核心脈絡,圍繞學生的生活需求,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互利形式。(二)教學內容由於教學目標是由教學內容來表達的,故教學目標不同,其對應的教學內容也要有所不同。其中以信息技術為中心內容,但不是惟一的內容。教學內容的規劃要打破學科的制約,突破知識的常規軌道,突進材料思路,體現實用性、整體性、科學性與愛好性。所以,信息科學、信息技術與信息道德規范都要在教學內容的范圍之內。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到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其他學科存在的問題,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要把其它學科的思維方法融合到信息課程中來。在不斷更新方法和觀念過程中,首先要完成對本學科知識的研究,即通過網路,並利用網路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尤其是解決關系學科知識所產生的共同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相當的一部分內容是在其他學科的知識的配合引導下完成的。人技相結合的原則在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應該得以體現。當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和新技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時,當我們奔波於網路與現實之間時,繼續把握好人文精神,去弘揚人文精神,不得不成為如今教育中的重要話題,特別是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因此除常規的信息技術外,教學內容中還應更加充實,使學生從教學中體驗到自然、知識和我們的親密關系,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科技的創新和親朋的情誼,讓學習中充滿人生的課程,讓價值觀在課程中得以提升,使在學習的活動中讓學生的精神和身心得到更健康的發展。二、新課改後教師的角色轉變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扮演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身份。(一)教師應在學習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教師在學習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這是教師角色的一個根本的轉變。所以教師一定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引導學生選擇基於網路環境地合適自身的學習目標,改變不合理的學習途徑,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良好的網路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培養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基於網路環境的學習中,和學生一起分享成功的體驗,不斷提升自己,並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活躍的課堂氛圍。(二)教師應對課程安排起到決策者的作用面對新課改,新思想,課堂教學中的講授方法,不得不重新設計。教師的傳授方式必須由被教材所規范的舊思路轉變為教師設計教材的新思想,以一種更獨特更新穎的方式來教學。教師需根據本課程的整體目標來確定課程設計的指導方向,並對知識進行新的規劃調整,確定教學內容。在對課程進行設計的同時,還要以先進的媒體技術為奠基,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方向,改革課程架構,制定最佳教學方法和信息組織策略,重組課程傳授方式,適應時代的變化。(三)教師應在學生學習知識時起到建構者的作用學生們作為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無論是學習過程中還是在最後的分析中,最終都是在大腦的獨立的學習構建,知識重組的過程,在這個建設過程中,學習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教師應該依靠自己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對這門學科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碎片,通過消化吸收把新的和舊的知識信息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有效率。而且教師在引導學生結合新舊知識的同時,又要給學生留下足夠探索與構建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發散開來,進而引導學生去獨立的處理問題,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學習成績步步高升。三、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三方面的突破(一)突破教材的束縛教材不是知識的全部,當然也不全是正確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與其課程相關的熱門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辯論,從而達到另一種學習的目的。超越教材不單單是語言上的擴充,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讓課程成為學習能動性的積極源頭。(二)突破課堂的教學內容突破課堂,不單單是把常規的教室轉移到網路世界中去,更要延伸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將知識賦予生命,深入到學生成長的心靈當中。(三)突破教師的教學特點這是教師的一種自身超越,新課改要求教師在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下,對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設計的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判斷信息資源的能力、開發資源的能力發生轉變,把自己變成學習、教學和創新的引導者。結束語作為一名信息技術的教師,新課改的實施,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要想更好的抓住機遇,面對挑戰,就必須盡快的將意識轉變過來,抓緊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與教育教學水平,同時積極的適應各種角色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盡全力發揮好教師的作用,把信息技術的教學水平和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玖』 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有哪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努力拓展教學思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求新、求巧、求實,從而將學生引入創新學習的境界。為此,我在信息技術教的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初步歸納出來和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課堂情境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好的課堂情境是成功教學的一半。
例如,我在講述漢字輸入時,我是這樣開始導入新課的:「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漢字的輸入,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之一,被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她具有無窮的魅力,她傳承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我們都應該學好她。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文字的輸入,讓我們共同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蠟筆和水彩筆,雖然畫不出天邊一道彩虹,但計算機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通過這樣一個情境設置,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為學生的下一步的學習打了鋪墊。
二、串好主線、留有懸念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的在學生頭腦中設置一定的空白帶和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出現的結果,實施這種教學策略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教學過程的創造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例如,我在「文字處理Word」教學時,我把比較常規的文件編輯方法介紹給學生,對於操作技巧,先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然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把自己探討成功的某些操作要領講給學生聽,隨後教師再加以總結,以補充的方式把相應的內容講解清楚,消除「懸念」,填補「空白」,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
三、講解與操作並舉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遵循理論與實踐並舉,講述與操作交叉進行的的辦法,就會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解「塊操作」時,先讓學生看書自學,使學生對「塊操作」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演示「塊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著完成「塊復制」、「塊移動」、「塊刪除」等操作。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並舉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加深了記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形成知識的相互滲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創新學習的積極性。
四、目標驅動、體驗成功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新的學習內容之前,先向學生提出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握學習方向。通過自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實現學習目標。
例如,我在教學「編輯技巧」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三份作業,其中的一份作業是:錄入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作業還要體現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設計能力,審美觀念。因為明確了學習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學習有了興趣,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經過錄入、反復修改、精心設計,當他們完成自己較好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同學們之間相互學習,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綜上所述,探討成功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他們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實現創新教學、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