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結合實際教學談談在空間與圖形及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在完成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或多或少的種問題,我覺得困難主要在:
1、教學時間有限。因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知識難度較大,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多,處理不好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更不要說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所學的知識內容了。
2、整體把握教材有難度。初中新課程增加了不少內容,改動比較大,實施時間也不長,不少教師,特別是年青教師對新課程的整體內容和目的要求理解不透,這樣,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往往不夠妥當。
3、學生適應有一定難度。現在的初中學生還是接受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早已適應了小學時期的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傳統模式,在初中階段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去探索,討論,從而發現問題,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難以適應。
4、老師適應也有一定難度。傳統教學多以老師講解為主,新課程要求老師轉變角色,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這對於老教師來講要適應有些困難。
5、教學設計不夠到位,與教學實際脫離,缺少師生互動,操作性不強,不能夠完全起到指導教學實踐的作用。
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我的做法是:
1、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時間要合理分配,做到少講多練,多提問少灌輸,在課堂上要效益。
2、在對學習者特徵分析時,提前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進行詳盡的學情分析。此外,還要對課堂中出現的每種可能情況都有一定的預見性。
3、注意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只能服務於學生的「學」,避免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4、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對課程進行設計是為了保證其教學質量和效果。而這一切的基礎取決於教師對本課程學科內容的把握。教師本身的學科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課程教學設計的水平。為此,我積極參加各類崗位培訓和業務進修,及時改正教學觀念,更新業務知識。
❷ 如何進行《空間與圖形》的有效教學
小學數學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較之過去有了較大的改革,改革過去只重簡單的幾何事實的傳授和偏重於計算的格局。現在新課程強調要著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幾何教學的內容。依據這些變化,新教材也作出了較大的調整。面對這一領域的變化,如何更科學地實施教學,真正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是值得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以下是我們實施過程中的一點想法。
(一)、學生的生活經驗是開展空間與圖形教學活動的基礎。
學生在生活中有許多幾何圖形,這是他們理解幾何圖形、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學生在理解幾何知識時,首先是聯系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實際事物,如回憶生活中的實際事例等。學生也可以從生活中熟悉的實物(如乒乓球,飲料瓶、萬花筒等)中選材,通過觀察、觸摸、分類,找出這些實物主要的外形性,形成對這些立體圖形的直觀認識,為進一步認識圖形打下基礎。回憶的過程,可以使學生頭腦中的幾何表象更加清楚,這有得於學生建立相應的幾何概念。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要注重研究學生的起點:學生心中的水平到達了哪一步,學生認知經驗與握教材知識有多少距離?
就如「左右」的教學,教師談話引入,問學生「有沒有信心學好數學?對自己有信心學好數學的請把手舉起來,讓老師看看。」學生舉起了小手,教師又說:「請不要把手放下,想一想你伸出的是哪一隻手。」接著提問:「你的右手平時都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左手呢?」然後請學生觀察自己的身體,還有哪些像手一樣,是一左一右的一對好朋友。教師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和藹、親切的談話,切入「左右」話題,並調動學生生活積累,不知不覺中步入了新課階段。
(二)、動手操作是開展空間與圖形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
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有直觀性的特點,一般比較容易理解直觀的幾何圖形與概念,對一些較為抽象的幾何概念沿不能直接理解,要藉助直觀的演示才能理解。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活動,讓他們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根據實驗研究結果,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分析器官共同活動,有利於形成和鞏固空間觀念。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操作是一種思維內化的過程,是非語言行為逐步概括化,變成在頭腦中活動的過程,也就是邏輯推理的過程。動手操作,應貫穿於教學活動始終。此活動也稱「Hands on」活動。
❸ 根據自己的教學案例,談談是怎樣發展小學生的空間觀念的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已安排了大量關於「空間和圖形」的知識內容,這些內容的學習是學生空間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空間觀念。
1.聯系生活經驗,感知空間觀念。
數學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中豐富的原型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必須緊緊地聯系我們日常生活。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中引入,使學生感到熟悉、自然、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知識和方法後,再引領學生把這些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得到成功的體驗。例如從窗戶的推拉、汽車的運動中去感知平移;從方向盤的運動方向中去認識旋轉;學生認識了圓柱體後,找一找課室里哪些物體是圓柱體,生活中還有哪些圓柱體的物體。通過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逐步豐富了學生對空間的認識。
2.引導觀察比較,形成空間觀念。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持久的視覺活動,是小學生獲得並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象,而且要透過現象,找出事物的本質。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徵,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對實物、模型的觀察。如認識「長方體」時,可以組織學生觀察自帶的長方體物品,讓學生找一找這些長方體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學生在觀察、交流中逐步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建立起「長方體」的概念。
3.通過操作感知,完善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形成,僅靠觀察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在小學階段主要是通過比一比,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畫一畫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圖形的表象,並根據這些表象抽象出圖形的特徵,逐步完善空間觀念。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時,我都讓學生通過充分的剪一剪和拼一拼,使學生對圖形的轉換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它們的面積公式。又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請學生通過將體積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長方體後觀察: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有幾層?並思考:一共有多少個?怎麼求的?學生通過擺放的過程得出長方體的個數=每排個數×排數×層數。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有了觸覺的參與,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可以使空間感知更准確、更為深刻。
4.發揮豐富想像,發展空間觀念
空間想像能力是在豐富的空間感知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想像能力,是對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空間想像依賴於空間感知,只有學生對幾何形體特徵有了充分的認識,空間想像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虛實結合,有意識地培養空間想像能力。正是藉助於空間想像,小學生才能在平面圖上「看出」立體圖形,如在平面圖上數堆積的小正方體(如圖)
的個數時,因為這個圖形中含有被遮擋的看不見的3個小方塊,這就需要藉助想像才能解決問題。又如:把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怎樣拼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怎樣拼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對於這樣的問題需要學生首先在頭腦中要想像拼成的不同長方體。共有三種不同的拼法。把最小的兩個面拼在一起表面積最大,把最大的兩個面拼在一起表面積最小。學生藉助空間想像的翅膀,使空間觀念得到了發展和升華。
總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❹ 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補磚塊
你好!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知道它們的名稱並能識別。
2.學生在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的實踐活動中,經歷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認識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游戲,增強主動參與,樂於合作的意識,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重點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
難點 正確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
關鍵 在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的實踐活動中,經歷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認識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准備 教師
1、多媒體課件。
2、准備顏色、大小不一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模型若干,分成5組。
學生 准備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
環節時間 教 學 內 容 師 生 活 動 復 案
一、興趣導入:
1、 今天老師問你們一個最容易的問題:我是誰?你是怎麼記住的?
2、 師小結:其實認識一個人或認識一個事物方法很簡單——只要仔細觀察知道他張的什麼樣子(即:了解他的特點),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就可以了。
3、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認識物體好嗎?板書課題
二、認識物體:
藉助實物,感知形狀。
1、 你們在課前收集了很多各種形狀的物體,舉起來給大家看看,誰願意把你帶來的物體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學生介紹)
2、 為幫助大家認識物體,老師為同學們准備了小禮物。請小組長領禮物。(教師按組發模型)
3、 你能將形狀相同的物體放一起嗎?先在小組里討論,再按照討論得出的方法分一分。
4、 學生分類後,課件演示分類的方法。
動手實踐,感受特徵。
1、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物體,用手來摸一摸,數一數,然後在組內說一說它的特點,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2、 指名介紹,其他同學補充。
3、 區分長方體與正方體:他們那裡不同?找出來說一說。
4、 師小結:像這樣,六個面一模一樣的是正方體,六個面不都一樣的是長方體。
5、 我們知道了它們的名稱,現在你把這些物體在桌面上滾一滾,比較一下,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邊做邊在組內說一說你的發現。
6、 引導:這類物體叫什麼名字?為什麼叫球體呢?像彈力球、乒乓球這樣的物體我們就叫做球體。
7、 游戲:你說我擺。
抽象圖形,二次分類。
1、 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麼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或球。
2、 現在我們脫去它們的花外衣,你還能認出它們嗎?誰來給它們找找自己的家。(課件演示)
3、 閉上眼睛,想一想這四種形狀。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呢?看誰找得多、說得准?
4、 小結: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隨處可見,用處可大了。
三、練習鞏固:
1、 同學們找的多說的准,說明你們學的特別快,下面我們做一組練習,檢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
1、 說出下面物品的形狀。(圖略)
2、 數一數。
這道題是什麼意思?現在同學們數一數,然後填上後再想一想你是怎麼數的?
四、總結: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圖形的變換
教學內容:圖形的變換
教學目標:1.通過操作活動,能判斷一個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旋轉後的圖形。
2.通過方格紙上的操作活動,能說出圖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換過程。
教學重點:方格紙上的操作活動,能說出圖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換過程。
教學難點:方格紙上的操作活動。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學具准備:方格紙、三角形紙片、七巧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今天來學習圖形的變換,圖形的變換有哪些方法?
1、A如何得到B 2、觀察下面圖形
B如何得到C 是圍繞著哪個點旋轉的?
C如何得到D 向哪個方向旋轉的?
D如何得到A 旋轉的幅度怎樣?怎樣來述?
❺ "空間與圖形"在小學階段因重視哪些方面的教學如何聯系實際
作為《數學課程標准》(簡稱標准)的四個領域之一,「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圖形的認識、圖形的測量、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如何立足課堂,把握好本領域的教學實踐,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領會《標准》理念,熟知教學目標
《標准》理念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學目標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達成方向,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們必須要達到「領會」與「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學設計更貼切,教學策略更得當,教學效果更顯著。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教材也經歷數次變革,但從「幾何」的課程內容和目標看,小學階段主要側重於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較少涉及三維空間的內容,缺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幾何」直觀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過分強調演繹推理和「形式化」。同時,由於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比較單一,也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難以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雖然「教學大綱」也有關於「空間觀念」的表述,如「能夠由形狀簡單的實物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等等,但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卻鮮見與之有關的解釋和說明。《標准》旨在克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目標過於偏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傾向,克服重「概念與技能」,忽視「情感與態度、體驗與反思、過程與自主創新」的弊端,努力構建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數學課程內容體系:強調內容的現實背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過程,強調幾何直覺,培養空間觀念;突出「空間與圖形」 的文化價值。如:《標准》中提出了「通過建築、藝術上的實例了解黃金分割」「通過對歐幾里得《原本》的介紹,感受幾何的演繹體系對數學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價值」等要求,使學生了解「空間與圖形」有著豐富的歷史淵源;重視量與測量,並把它融合在有關內容中,加強測量的實踐性等。
《標准》指出,在整個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部分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及基本特徵,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獲得並逐步發展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數學思考的目標為: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解決問題的目標為: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情感與態度的目標為: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我們把這些目標鮮明的摘錄出來,一方面便於教師進行領會、記憶與熟知,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們要把每一堂課的教學融入整體目標的大背景下,這樣對於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才是系統的,不割裂的。
特別說明的是「空間與圖形"課程的核心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怎樣算具備了空間觀念呢?《標准》理念指出: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這就是我們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方向。
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標准》不僅在「空間觀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在內容上做了相應的安排,提出了一些新的具體目標。
[如: 「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以及有關變換的直觀內容;「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展開圖」,以及豐富的變換、坐標的內容。這些內容的設置,成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學習資源,並且空間和空間觀念從孩子入學的那一刻開始就伴隨他們成長了。]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孤立的,有的老師認為好像只是觀察物體等特定內容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實際上,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圖形的測量,都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重要的價值,在教學中應該進行有機整合。
二、建立課堂模型,明確教學思路
在把握了《標准》理念與教學目標後,教師可能更為關心的如何上好一節有關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課。《標准》中「空間與圖形」的四方面內容都以圖形為載體,以培養空間觀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認識與把握我們生存的現實空間為目標,不僅著眼於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幾何事實,而且強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感。《標准》提倡以「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不採用「公理定義→定理性質→例題→習題」的結構形式。
在這里,我們根據空間與圖形的不同內容分類提供相應的課堂模型建議:
(一)圖形的認識
圖形的認識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其內容包括:點線面體的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長方形、正方形 ,線及其相互關系,角、三角形、四邊形、園,圓錐,三維視圖等圖形。在進行圖形的認識類知識教學時,我們建議的教學模式,基本的課堂教學環節如下:經歷情境,抽象圖形 實踐操作,感知特點 欣賞拓展,回歸生活。即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使學生在現實世界中積累有關圖形的經驗基礎上,認識常見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在豐富的現實背景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概括等體驗常見的圖形的性質,並運用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在觀察物體、拼擺圖形、設計圖案等活動中,構建空間觀念;欣賞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體會圖形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存在。具體闡述為:
1、讓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圖形的全過程,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展開學習
在教學中,要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的空間中發現圖形,經歷從現實源泉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會數學圖形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過程如下:
生活實物 實物圖 幾何圖形 (模型) 回歸生活
【案例1】 如在角的認識一課中,一位老師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
(1)、說說生活中看到的角:學生說的興高采烈:扇子,紅領巾、書本、五角星、桌面、牆角等等五花八門,體現了生活情境的引入。
(2)、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實物如扇面、紅領巾,桌面等,並把有角的部分用紅色醒目標示出來,體現了由生活實物到實物圖的初步抽象。
(3)、去掉課件中的實物部分,只留下紅色顯示的角的圖形,再讓學生直觀觀察角的特點。就完成也由實物到幾何圖形的抽象。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依據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知識背景,逐步完成由實物到幾何圖形的抽象觀察,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學生對角的認識也更加立體。
2、讓學生經歷實踐操作等活動,在活動中感知圖形的基本性質
「感知」是根據相應的學習材料,通過手、口、腦的並用,初步地感受和認識。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活動經驗的積累、圖形性質的體驗等都是在觀察、操作、思考、想像、交流等數學實踐活動中進行的。這里,我們要特別強調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學生通過折疊、剪拼、畫圖、測量、建造模型、分類等活動,對圖形的多方面性質有了親身感受,這不僅為正式地學習圖形的性質奠定了基礎,同時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發展了空間觀念。所以我們提倡學生人人拿學具進行操作實踐,這樣遠比只是讓學生看一下教師的示範和課件演示要獲得遠遠多的對圖形的「洞察」和體驗。尤其是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等圖形的認識,我們都要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疊一疊、拼一拼、剪一剪、量一量、畫一畫、描一描、比一比、分一分 、做一做等基本的實踐操作活動,為正式的學習圖形的性質奠定基礎。
【案例2】如探究長方形的特徵教學片斷:
(1)、創造圖形:課前老師給每組發了一袋材料,你能利用這些材料或是你自己身邊的材料想辦法創造一個長方形嗎?
(2)、展示成果:教師巡視,指名實物投影擺放。
方法有:擺小棒、畫點子格、拼三角板、拼小正方形等等。
(3)、思考討論:這些長方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你用什麼方法可以證明?(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麼辦法驗證?再操作驗證, 並把你的發現和其他同學交流討論,看哪組想的辦法多)。
(4)、匯報交流: 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逐一演示: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折一折。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了充分的實踐操作活動,如「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折一折」,對長方形的特點感知也就更加充分。
【案例3】如觀察物體教學設計
觀察教室
師:全體起立,觀察教室的前面,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生:國旗、黑板、課程表……
師:全體向後轉,觀察教室的後面,你看到了什麼?
生:獎狀、學習園地……
師:向左轉,你看到了什麼?
生:兩個門、一個窗戶……
師:觀察教室的右面,說你看到了什麼?
生:…….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我們了解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觀察講桌
師:同學們學習離不開課桌,老師講課離不開講桌,老師請4名同學來觀察一下講桌。
請你們分別站在講桌的前面、後面、左面、後面,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生:……
師:4位同學看同一張講桌,為什麼看到的不同呢?
生:……
師:因為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物體,看到的結果有時是不一樣的。
觀察大公雞
師:看老師為你們帶來了什麼?
生:大公雞。
師:請4名同學到前面來觀察公雞,你們分別站在公雞的前面、後面、左面和右面。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麼?
生:……
師:左面和右面看到的是不是一樣的?
追問:不一樣,哪不一樣?
生:站在左面看到尾巴在左邊、頭在右邊;站在右面看到尾巴在右邊、頭在左邊。
師表揚:同學們觀察的可真仔細。
分析:同樣我們能夠看出在這節課上老師讓學生經歷了從不同的方位、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觀察過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思考、交流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實物與他們所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他們對三維空間與二維平面之間的看法。
3、了解並欣賞一些有趣的圖形,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圖形的認識的教學設計,要注意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受圖形世界的神奇。
【案例4】如在認識完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後,教師安排了這樣的環節:
回歸生活,賞析對稱美
教師提供的素材主題有:京劇臉譜、剪紙藝術、建築物體、平面圖形、字母等。
分析:一下子把學生帶到美妙的數學生活中,既再一次體會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又充分感悟到生活中軸對稱的美,感悟到數學之美,實現了課堂的升華。
(二)、圖形的測量
同傳統教學相比,《標准》在圖形的測量部分加強對量的實際意義的了解。結合生活實際,注重動手操作,掌握測量的方法。注意對測量工具和計量單位的選擇,並對測量結果進行解釋(誤差)。重視估測,弱化了單純的計算(周長、面積、體積)為中心的傳統框架和無實際意義的單純量的單位換算。據此,我們建議的教學模式,基本的課堂教學環節如下:結合情境,理解量的意義 操作體驗,建立單位的表象 探討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具體闡述為: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注意對所測量的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
對於周長、面積、體積等的學習,首先要理解它們的意義。這不等同於記憶他們的定義,而是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它們的實際意義。
【案例5】如《周長》教學,教學情境如下:
(1)、創設情境 感知概念
①.動畫引出「一周」「首尾相連」(板書一周)。
②.揭示「首尾相連的圖形」就是「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2)、判斷封閉圖形為揭示概念打基礎
①.先判斷,找出封閉圖形。
②.描出這些封閉圖形的一周。
③.揭示定義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 板書及時補充完整)
(3)、聯系實際生活
摸一摸身邊圖形的周長。
學生:桌面 數學書封面 一些實物。
老師:摸黑板封面(體現沒有摸滿一周)。
(4)、小組合作,測量周長
①.出示問題,討論交流。
師:你用什麼方法測量下列圖形的周長呢?
師:每種圖形分別用到了哪些測量工具呢?
②.提問測量方法及使用工具。
③.請測量它們的周長並填寫在報告單上。
④.實物投影展示測量結果。
(5)、總結
①.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嗎?
②.在實際生活中都有那些地方用到了周長呢?
❻ 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內容常用的教學策略有哪些
作為《數學課程標准》(簡稱標准)的四個領域之一,「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圖形的認識、圖形的測量、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如何立足課堂,把握好本領域的教學實踐,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領會《標准》理念,熟知教學目標
《標准》理念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學目標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達成方向,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們必須要達到「領會」與「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學設計更貼切,教學策略更得當,教學效果更顯著。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教材也經歷數次變革,但從「幾何」的課程內容和目標看,小學階段主要側重於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較少涉及三維空間的內容,缺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幾何」直觀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過分強調演繹推理和「形式化」。同時,由於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比較單一,也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難以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雖然「教學大綱」也有關於「空間觀念」的表述,如「能夠由形狀簡單的實物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等等,但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卻鮮見與之有關的解釋和說明。《標准》旨在克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目標過於偏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傾向,克服重「概念與技能」,忽視「情感與態度、體驗與反思、過程與自主創新」的弊端,努力構建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數學課程內容體系:強調內容的現實背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過程,強調幾何直覺,培養空間觀念;突出「空間與圖形」 的文化價值。如:《標准》中提出了「通過建築、藝術上的實例了解黃金分割」「通過對歐幾里得《原本》的介紹,感受幾何的演繹體系對數學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價值」等要求,使學生了解「空間與圖形」有著豐富的歷史淵源;重視量與測量,並把它融合在有關內容中,加強測量的實踐性等。
《標准》指出,在整個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部分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及基本特徵,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獲得並逐步發展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數學思考的目標為: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解決問題的目標為: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情感與態度的目標為: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我們把這些目標鮮明的摘錄出來,一方面便於教師進行領會、記憶與熟知,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們要把每一堂課的教學融入整體目標的大背景下,這樣對於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才是系統的,不割裂的。
特別說明的是「空間與圖形"課程的核心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怎樣算具備了空間觀念呢?《標准》理念指出: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這就是我們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方向。
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標准》不僅在「空間觀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在內容上做了相應的安排,提出了一些新的具體目標。
[如: 「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以及有關變換的直觀內容;「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展開圖」,以及豐富的變換、坐標的內容。這些內容的設置,成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學習資源,並且空間和空間觀念從孩子入學的那一刻開始就伴隨他們成長了。]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孤立的,有的老師認為好像只是觀察物體等特定內容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實際上,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圖形的測量,都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重要的價值,在教學中應該進行有機整合。
二、建立課堂模型,明確教學思路
在把握了《標准》理念與教學目標後,教師可能更為關心的如何上好一節有關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課。《標准》中「空間與圖形」的四方面內容都以圖形為載體,以培養空間觀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認識與把握我們生存的現實空間為目標,不僅著眼於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幾何事實,而且強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感。《標准》提倡以「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不採用「公理定義→定理性質→例題→習題」的結構形式。
❼ 如何提高空間與圖形的高效教學設計報告
經過十多年的奮戰,讓我有更加深的感觸:農村學校沒有辦法像城市學校那樣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教學「空間與圖形」這么一塊抽象的教學內容,我們農村學校只能利用現有的實物進行展示、教學。我們都知道: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學習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准》對傳統的幾何內容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設置了「空間與圖形」的領域。而兒童的幾何(空間)思維水平的發展有明顯的階段性,而這個水平的發展不僅依賴於兒童逐漸的心理成熟,更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組織。很多教師將某一級水平的學習降低到較低水平(如死記硬背)來組織,所以,了解兒童幾何(空間)思維水平的發展對教師組織幾何教學是非常有價值的。特別是農村的小孩,對於抽象的空間圖形的理解特別困難。我們農村學校的老師如何去提高「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呢?要掌握好小學階段這一部分的標准,必須引起對如下幾個方面的重視:第一,重視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對幾何概念的形成;第二,發揮幾何圖形本身的作用,以幫助學生正確形成和理解幾何概念;第三,及時將所學概念納入已有系統,促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第四,設計新的解法,一方面要注意結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其根據的條理性。所以在教學中應大量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圖形與相應的知識聯系起來,不斷增強直觀體驗,認識圖形。在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要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可以從現生活經驗和觀察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再現生活經驗,建立空間觀念,這就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學生熟悉的實物例子。如我在教學「物體分類」這一課時,我結合學生日常見到的球、積木塊、文具盒和家裡裝豆腐乳的罐等,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觀察、觸摸、分類和討論等活動,形成對一些常見的幾何體的直觀感受。該課為了直觀地辨別物體的形狀,除了分類活動外,還通過由實物或模型說出它的形狀、由形狀說出生活中這種形狀的實物的練習活動,建立起四種幾何體在頭腦中的表象。所以如果在上這內容時,我覺得教師在上課之前就應該做好准備日常見到的球、積木塊、文具盒和家裡裝豆腐乳的罐等的實物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在觀察中獲得有關空間觀念。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要注意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和方法。而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教育價值就是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密切聯系的。數學源於實踐,而又服務於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從生活實際去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求知的過程中,去感受成功的愉快。
如2010年我在教學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時,出示了這樣的一個簡畫面:在一個糧店裡堆放著一大堆大米,工人想估算一下這堆大米的重量,你能幫助他們想一個最簡潔的辦法嗎?大部分同學可能會說稱一稱。這樣一大堆糧食如果去稱,既費時又費力。今天,我們如果學完這一課後,你們一定會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來。這樣,通過聯系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的聯系。在這一節課結束時,教師引導回顧。同時,出示工人正在測量圓錐形糧食的底面周長和高的畫面。這樣,同學們既掌握了數學的基本知識,也體會到了數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創新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逐漸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三、小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應注重操作性
「空間觀念的形成,只靠觀察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活動,讓他們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有很多的地方能運用圖形的操作與實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增加學生思維的直觀性。圖形的操作與實驗活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的過程,給學生帶來了探索問題的平台,帶來了成功的機會。在這些操作活動中,學生們經歷了細致的觀察、獨立或合作性的操作、產生了直觀或一般性推理、大膽想像等過程,是一種很好的過程教學。
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圓的認識》時,出示一組實物圖形。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我讓學生動手量一量:1.用自己已有的繩子圍自己喜歡的平面圖形。(引導:這根繩子的長度實際上就是你圍成圖形的什麼?)(周長) 2.同桌互指,感知周長;交流已經學過的圖形周長公式。學生通過動手量一量,從而感知圓的周長:圍成圓的曲線的長。我就順勢地說:那麼圓的周長該怎麼測量?學生說有A.滾動法(在尺上、在地上……);B.繞繩法(用繩子、用紙條……);C.拉伸法(對於可拉伸的圓)……。學生說出了好幾種測量方法。這樣,同學們不只在操作中認識了什麼是圓的周長,而且還想出了很多測量的方法。同時,還可以這樣給每位學生准備了一個圓,讓學生找出圓的圓心。有的學生發現通過把圓對折再對折,當中出現的交叉點就是圓心。還有的學生發現把圓對折後,用尺量出摺痕的中點就是圓心。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景是生動直觀的。同時,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再如在學習圓柱的認識時,我們給學生准備了圓柱的立體模型,讓他們自己去感知圓柱的特徵,可以通過看、摸、量、比的方式。在學生獨立觀察感知的過程中,學生都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並且在發現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如果再深入研究,同學們把手中的圓柱沿側面的一條直線剪開,看一看剪出了一個什麼圖形。在剪的過程中,大部分同學認為剪出了一個長方形,而個別同學認為剪出了一個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對此,都感到很疑惑。這樣,同學們帶著自己的問題再進一步深化研究,最終得出了為什麼能剪出不同圖形的原因。這節課,我們對問題和概念的認識和深化,都是在學生的親自感知的基礎上來完成的。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四、注重各部分教學內容的互相滲透、有機結合
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概念和解決問題都很抽象,要聯系學生生活,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加強多感官參與。新教材「空間與圖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要把復雜、抽象的問題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化處理。
比如我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時,可以把復雜的、抽象的圓柱體立體圖形轉換成同學學過的簡單的長方形和兩個圓形組成的平面圖形。這樣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的圖形,可以轉換成是個平面的長方形;圓柱的兩個底面就是平面的兩個圓;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就是圓柱的高。這樣圓柱的側面積就可以轉換成求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推出圓柱的側面積的=底面周長×圓柱的高,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積。
那往日的填鴨式,讓學生去死記硬背的教學,教師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枯燥無謂。現在利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知識,這樣學生學起來就靈活、輕松得多,學起來也快,感興趣,也沒有那麼抽象,教師教起來也輕松。
總之,要提高「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我認為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農村老師除了多自製一些教具,更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數學,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學得扎實,學得有趣,課堂教學也因此富有感染力,這樣教師教起來輕松,學生學起來就得心應手。
❽ 如何改善小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科回書要求及答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❾ 如何理解小學空間與圖形課程的教育價值
空間與圖形的教育價值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有助於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人類的生存空間。版
2、空間與圖形的權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有助於學生獲得必需的知識和必要的技能,並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學會推理。
4、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有助於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❿ 淺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加強數形結合,深化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種理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思維手段加強聯系。數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際有效結合,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通過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相互轉化,研究和分析出理論知識的本質,最終完成解決問題的任務,這也能深化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藉助圖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再者就是用數量關系轉化圖形,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比如,學生在學習正方形周長公式的時候,雖然有周長的計算公式,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讓學生把公式死記硬背下來,這樣就很難靈活運用。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靈活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正方形由於長和寬的長度是一致的,所以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時候,有四種方式:即①長+長+寬+寬;②寬×2+長×2;③長/寬×4;④(長+寬)×2。在介紹這些方法的時候,教師可以藉助圖形來講解,這樣,就在加快學生理解的同時,加大了思維深度,增加了對知識運用的靈活程度。
(二)創設教學情境
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創設教學情境,在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通過感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掌握理論知識。比如,在介紹長方體、圓柱體等幾何圖形的時候,由於學生還不具備空間想像能力,在理解和掌握方面就會具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藉助積木等玩具,讓學生在體驗的情況下,認識這些幾何圖形,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實際化。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還能培養空間想像能力、動手能力等,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多向性。
(三)加強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所有的理論知識都來源於日常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相聯系,這樣一方面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能夠加快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習加減法的時候,媽媽有2個蘋果,爸爸有3個蘋果,那麼爸爸媽媽一共有幾個蘋果呢?這樣一來,就能將問題簡單化、生活化,有利於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後期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