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練習法是中小學各科教學普遍採用的教學方法嗎
操練和練習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掌握技能和技巧。這是各科教學普遍採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② 教育人物列表
我的資料很齊的,這是我的《外國教育史》筆記的一部分。如果對你有用,一定要加分哦!
(一) 蘇格拉底
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治國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道德,「智慧即德行」,提倡蘇格拉底問答法,也稱「產婆術」。
(二) 柏拉圖( B.C 437——348)
出生於雅典世襲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創始人,蘇格拉底的學生。主要著作有《理想國》和《法律篇》。他的教育觀點都寫在其《理想國》一書中。
(三) 亞里士多德(B.C384——322)
他是柏拉圖的學生和助手,跟隨柏拉圖學習20年,被推崇為智慧的代表。他辦了一所學校——呂克昂(Laccun)哲學學校,世稱他的學派為逍遙學派。聚集生徒在綠蔭樹下講學,世稱「逍遙學派」,他的著作與教育最有關系的是《政治學》、《倫理學》、《邏輯學》。
(四)昆體良——古代羅馬教育家
他不僅是一位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演說家,著有《論演說家的教育》,本書除論述演說的修養和方法以外,兼及教育上的一般問題。昆體良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教學理論家,對於教學工作有深切的研究,並提出很多卓越的見解,認為教學的主要步驟是理論指導、模仿和練習,教學的基礎必須打得堅實、牢固,特別重視記憶和練習,對於語言的發展十分重視。
(五)維多里諾
義大利著名的人文主義教育家,主要主持孟都亞學校(一所貴族學校),自然教育的理想,他把學校稱作「快樂之家」,在教育過程中,提倡個人的和諧發展。
他的著作很少,主要從事實際的教學活動,辦了一所「宮廷學校」,是一種「貴族教育」。
(六)拉伯雷
是法國的一個偉大的人文主義作家,出生於農民之家,從小接近農民。在所著《巨人傳》中發表了自己的教育觀點,運用諷刺、對比的手法,諷刺了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經院主義的教學方法,並把經院主義的教育跟新人文主義作了鮮明的對比。
(七) 莫爾
莫爾是第一個宣傳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人,他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要求擴充學科的范圍,重視研究自然科學,學習古典文學,並用本國語言進行教育。
強調勞動教育,第一次做了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對立的嘗試,主張智育、德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結合,要求多方面發展的教育。
(八) 誇美紐斯
十七世紀的捷克人,主要著作有《看圖識字》、《世界圖解》(第一本用直觀教學原則寫成的教科書,一本實物結合文字的教科書)、《大教學論》、《母育學校》、《語學入門》。
他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教育經驗,提出了好些關於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方面的卓越的見解,為近代教育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認為教育目的就是使人為來世生活作好准備。
認為一個人為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接受教育。
十分關懷兒童,肯定「一切兒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提出「自然適應性」原則,貫穿於他的整個教育體系。
提出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的思想。
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系統性(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量力性原則
他對教學的組織形式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第一次確立了「學年」的概念,把一學年分為四學季,上課放假各有一定的時間,發展了班級上課制。
要求教科書要內容充實扼要,《語學入門》、《世界圖解》是他編寫的兩種著名的教科書。
(九)洛克(1632——1704)
洛克處在近代史的開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是十七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英國經驗哲學派的巨子。代表作《教育漫話》
反對「天賦觀念」之說,斷定一切知識和觀念都是後天獲得的,都是從經驗中獲得的,提出了「白板說」。
他主張家庭辦理教育,反對公共的學校教育制度,帶有貴族性質。教育目的是培養「紳士」,培養有德行有才幹並善於處理自己事業的「紳士」。
對體育、德育、智育進行了重要論述。
(十) 盧梭(1712——1778)
他是法國啟蒙運動中的民主派,卓越的作家和教育思想家,生於瑞士日內瓦,具有劃時代的作用和意義,代表作《愛彌爾》,其餘還有《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杜約論》、《懺悔錄》。
提出自然教育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身體和頭腦都健康的人,有見識、有性格、能自食其力的人。
論教育的年齡分期:
1) 嬰兒期(出生——2歲左右): 以體育保健為主注意兒童身體的養護。應多給兒童自由。
2) 幼兒期(2——12歲)是「理智睡眠時期」,這一時期應繼續進行體育和保健教育,但應把更大的注意放在感官教育方面。
3) 少年期(13——15歲)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
4) 青年期(15——成年)是暴風雨和熱情的時期,道德教育可從此時開始。
論公民和愛國者的教育: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自由祖國的公民,培養一個愛國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充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精神。
(十一) 愛爾維修
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受洛克學說的影響很深,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著作有《精神論》、《論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等。提出了智力平等說、教育萬能論,主張教育世俗化。認為教育目的主要在培養能將個人福利結合民族福利的愛國主義者,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把教育權從教會手中收回來。他特別注重科學教育,要求教師有高度的教學技術.
(十二) 狄德羅
他是法國唯物主義者中的傑出人物,著名的「網路全書派」的領袖,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是主編一部《網路全書》。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就是通過教育可以發展善良的自然素質而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質。要求改革全部教育制度使學校向一切兒童開門,要求學校應從僧侶手中收回來,歸國家管理,主張普及免費的初等教育。認為教師應有足夠的物質保障,同時希望教師對所擔任的科目具有精深廣博的知識,並應有循循善誘的能力和高度的道德品質,堅決反對僧侶充任教師。
(十三) 裴斯泰洛奇(1746——1827)
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著述很多,有《天鵝之歌》等。
提出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的一切的天賦力量和能力,培養完人。母親和家庭在嬰兒期的教育作用很大,母愛的愛心是教育的能動力,是對幼兒教育的基礎。
他強調「教育心理化」的原則。
提出要素主義教育,認為教育的過程應從一些最簡單的要素開始。德育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確定「數、形、語」為教學的基本要素,而歸結為「計算、測量、語言」三者。他擬訂了語言、測量、計算的初步教學法,從而奠定了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基礎。兒童體力發展最簡單的要素是各種關節的活動。初步地提出了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思想並貫徹在實踐方面。提出把生產勞動當作學校教育的中心。
(十四) 赫爾巴特(1776——1841)
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傳統教育學的代表,近代教育科學的開拓者。著《普通教育學》。
其教育思想有雙重理論基礎,即倫理學和心理學。其倫理學主要是指五種道德觀念。他最早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認為觀念是心理活動的基礎,最基本的要素。教育就是要形成兒童的觀念,喚醒舊有的觀念,新舊觀念相結合形成觀念團。他還很重視統覺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善良美德,有多方面教養的人。
認為兒童生來缺乏意志力,強調對兒童的管理,這是一種消極管理。
他很重視教學的教育性,以教育目的來統帥教學。把教學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唯一的途徑。「智育第一」觀點的最早提出者。
教學的形式階段: 明了、聯想、系統、方法。
(十五)第斯多惠
18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德國師范教育之父,著《德國教師培養指南》《教育年鑒》。
認為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是天資、教育、自由自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人。對教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十六)賀拉斯*曼——「美國公立教育之父」
認為實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保證,是維持社會安定的重要工具,是人民擺脫貧窮的重要手段。教育要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專業工作者。重視師范教育。
(十七) 福祿貝爾
德國著名教育家,幼兒園的創立者,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被譽為「幼兒教育之父」,代表作《人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學》。
教育的原則:統一的原則、順應自然的原則、發展的原則、創造的原則。
他非常重視幼兒時期的教育,重視童年生活對人一生的影響。恩物是他為幼兒進行游戲和其它活動所設計的一套教具,在幼兒園和家庭中都可使用。游戲與作業是他的幼兒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由於它為幼兒提供了進行自我活動的條件,所以也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十八) 歐文——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
他的社會主義學說帶有空想的性質,他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在歷史上的功績是巨大的。他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特別值得珍視,比任何人更接近馬克思主義思想,成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前驅。在世界上第一次創立了學前教育機關「幼兒學校」,他辦理的「新學園」形成了一個從幼兒到成人的完整教育體系。
(十九) 福澤諭吉
日本啟蒙教育家,著《勸學篇》《文明論概略》
認為知識富人、教育立國。智育在於修習學問,唯尚實學。德育在於培養國家觀念與獨立意識。體育在於造就健康國民。
(二十) 斯賓塞
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是英國實證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綜合哲學》、《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
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每一個人知道怎樣生活,怎樣過「完滿的生活」,因此為我們完滿的生活做准備是教育應盡的責任。人類五種活動重要性序列: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動;從獲得生活必須品而間接保存自己的活動;目的在撫養教育子女的活動;與維持正常社會政治關系有關的活動;在生活中的閑暇時間滿足愛好和感情的各種活動。
把智育放在第一位,在教育方法上強調自我教育,反對呆讀死記,強調自我保存。道德教育方面強調自治,也強調自然後果。對體育也比較重視:保存自己、身體健康、生活競爭的需要。
(二十一) 烏申斯基(1823——1870)
他是俄國教育學的奠基人,代表作《論教育科學和教育藝術》。
他認為教育學是一切藝術當中最廣泛、最復雜、最崇高、最必要的一種藝術。
強調教育學的民族性原則,認為教育者必須有一定的教育目的,那就是培養完美的身體、智力、道德,各方面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認為教育是神聖的權利,是家庭、國家、社會最重要的任務。
德育的目的是培養愛國主義者,要通過教學來進行德育。
勞動是教育的基本因素和手段。
(二十二) 蒙台梭利
20世紀傑出的幼兒教育家,推動了新教育和兒童教育的發展,創辦了「兒童之家」,著《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
其教育思想強調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認為教育應該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幼兒教育的內容有感官教育、讀寫算的練習、實際生活練習。
(二十三) 馬卡連柯
前蘇聯教育理論家、教育實踐家、教育革新家、教育藝術家,1905——1920年是其教育活動的初期,1920——1936年是其教育活動的全盛時期。
馬卡連柯從當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把青年一代培養成為真正有教養的蘇維埃人、勞動者,一個有用的、有技術的、有學識的、有政治修養和高尚道德的身心健全的公民。提出「集體主義教育」原則。
(二十四) 贊科夫
前蘇聯教育家,於1957--1969年間主持「教育與發展關系問題」的研究,提出發展性教學理論。著《教學與發展》。
(二十五) 蘇霍姆林斯基
提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培養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倡導和諧的教育,對「五育」進行了具體的論證,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二十六)杜威
20世紀人類歷史上少數幾個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現代教育學的代表人,是最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
教育的本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持續不斷的改造。
教育的目的是生長。
反對分科教學,主張活動課程,其教學方法是「從做中學」。
--------補:與教育心理學相關的教育家/心理學家:(順序是亂的)
(一)皮亞傑
(二)維果茨基
(三)艾里克森
(四)柯爾伯格
(五)巴甫洛夫
(六)華生
(七)桑代克
(八)斯金納
(九)班杜拉
(十)苛勒
(十一)托爾曼
(十二)布魯納
(十三)奧蘇伯爾
(十四)布盧姆
(十五)加涅
(十六)馮*格拉塞斯費爾德
(十七)維特羅克
(十八)斯皮羅
(十九)羅傑斯
(二十)馬斯洛
(二十一)韋納
(二十二)阿特金森
(二十三)卡文頓
(二十四)德維克
(二十五)加里培林
(二十六)加德納
(二十七)斯騰伯格
----------我國建國後重要的教育法規
1958 《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5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1986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993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教師法》
1995 《教育法》
1999 《中共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2001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以下是網路摘抄: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一貫重視教育法制建設。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必須加強教育立法工作」。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系統提出了教育法制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明確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設,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軌道」。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強調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並對完善教育立法、推進各級政府及其部門依法行政、加大教育執法力度、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和加強教育法制工作機構建設等問題,提出了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1999年印發的《教育部關於加強教育法制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依法治教是21世紀我國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30年來,教育法制建設工作取得巨大成績,依法治教、依法行政水平大大提高。
中央層面立法---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學位條例》(1980年)、《義務教育法》(1986年,2006年修訂)、《教師法》(1993年)、《教育法》(199年)、《職業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民辦教育促進法》(2002年)共8部專門的教育法律,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2006年修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等與教育密切相關的法律。
國務院制定了十多項教育行政法規。具體包括:《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1981年)、《全國中小學勤工儉學暫行工作條例》(1983年)、《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1986年)、《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1986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1988年)、《幼兒園管理條例》(1989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1990年)、《學校衛生工作條例》(1990年)、《掃除文盲工作條例》(1993年)、《教學成果獎勵條例》(1994年)、《殘疾人教育條例》(1994年)、《教師資格條例》(1995年)、《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2004年)。
教育部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辦法》、《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部門規章。經過幾次規章清理工作,現行有效的規章有72項。我部制定規章緊緊圍繞著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需要,例如,為促進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民辦學校管理,制定了《民辦高等學校管理若干規定》、《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為加強學校安全工作,制定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等。
地方層面的立法——---
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立法上實行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各地一方面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實際與需要,制定了符合地方教育規劃與發展的地方性法規與規章。例如,江蘇省制定了《江蘇省幼兒教育暫行條例》、《江蘇省職工教育條例》、《江蘇省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等9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四川制定了《四川省義務教育條例》、《四川省教學成果獎勵辦法》、《四川省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等8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目前,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共制定了20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2007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明確提出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體系。推進《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學位條例》的修訂工作,適時啟動《學校法》、《考試法》、《終身學習法》、《學前教育法》和《教育督導條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教育督導條例》正在加快起草進程。
③ 最早提出常識教學法的人是誰
最早提出常識教學法的人是,孔子。
研究小學常識科教學的原理和方法,分科教學法之一。 \n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教育部1936年公布的《修正小學課程標准》,把小學低、中年級(1~4年級)的社會和自然兩科合並為常識;高年級(5~6年級)仍設社會和自然兩科,統稱常識。從此便有常識教學法。但其內容實際還是小學社會和自然兩科教學法。1942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小學課程標准總綱》規定,小學低、中年級設常識科,並決定常識科包括社會、自然和衛生的基本常識。高年級設包括公民、歷史、地理等知識在內的社會科和自然科。在這一時期的常識教學法,也就是歷史教學法、地理教學法、自然教學法等這幾門學科的統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停授國民黨政府設的公民課。1950年教育部印發的《小學課程暫行標准初稿》規定,小學低年級不設常識,1~2年級的社會、自然、衛生等常識,在各科中隨機教學。中年級設常識,高年級設政治常識、歷史、地理和自然等科。1952年教育部頒發的試行《小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小學1~3年級不設常識,教師應將自然、社會常識在語文及其他各科教學和課外活動中聯系進行。4~5年級設自然、歷史和地理3科。1955年教育部在正式公布《關於頒發「小學教學計劃」及「關於小學課外活動的規定」的命令》中,明確規定小學1~4年級不設常識,5~6年級設歷史、地理和自然3科。自此,常識教學法已隨小學教學計劃的改變而消失。一般統稱為常識的小學歷史、地理、自然等科的教學法,已分別為歷史教學法、地理教學法和自然教學法等所代替。
④ 被譽為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的是誰
裴斯泰洛齊
裴斯泰洛齊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要素教育理論,研究了小學各科教學法。其涉及范圍,幾乎囊括了現今小學所有教學科目,從而奠定了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基礎。由此贏得了教育史上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的稱號。
⑤ ()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被譽為「現代初等各科教學法的奠基人」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被譽為「現代初等各科教學法的奠基人
⑥ 在外國教育思想史上,誰是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創始人
正 邱學華,是我國近些年來涌現出的一位著名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研究專家回,嘗試教學法的創答始人。 1951年,年僅16歲的邱學華,就在江蘇省武進縣一所農村小學教數學。由於他工作積極,成績顯著,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表揚,並被提拔為學校教導主任。三年之後,又被任命為該校校長。那時,邱學華的整個心思都撲在學校的教學工作上,寒暑假也很少回家。 1956年,黨組織決定選送這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去高等師范院校深造。這時,邱學華剛20出頭,風華正茂,在眾多的專業面前,他毅然決定報考教育系這個與小學數學教學聯系較為緊密的專業,被華東師大教育系錄取。學習期間,邱學華刻苦攻讀,對小學數學教學法有濃厚的興趣,課余幾乎讀遍了師大圖書館有關小學數學及其教學法藏書。畢業時,他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同時兼任華東師大附小的教導主任和數學教師。
⑦ 裴斯泰洛齊提出了哪些小學教學法
裴斯泰洛齊主張,兒童的學習應該從直接經驗開始,因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基礎。人們對外界事物感知時是從模糊的印象過渡到清楚的概念的,在這一心理過程中,使知識清楚起來的手段是數目、形狀和語言。例如,當人們要分辨呈現在眼前的混亂而模糊的物體並想弄清楚時,總是提出3個問題:「1彼面前有多少物體?有哪幾種物體?2彼們的外貌、形狀或輪廓是怎樣的?3彼們的名稱;他怎樣用一個聲音或一個字表達每一個物體?」所以,裴斯泰洛齊把數目、形狀和語言確定為教學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藉助於這三個要素來實現的。
依據以上思想,裴斯泰洛齊深入地研究了初等學校的教學法問題,奠定了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基礎。
⑧ 簡述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學法
裴斯泰洛齊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瑞士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
一.生平及教育實踐活動
裴斯泰洛齊於1746年生於瑞士蘇黎世城一位醫生家中,1762年,裴斯泰洛齊中學畢業後,便進入加羅林學院,這是一所具有人文主義傾向的大學。大學時期,裴斯泰洛齊就閱讀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社會契約論》等著作,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影響。裴斯泰洛齊的重要教育著作有:《林哈德和葛篤德》、《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等。
二、論教育的作用
因此他主張教育應成為全民的財富,應讓每個人受到教育。他嚴厲地批評了當時不平等的國民教育制度。裴斯泰洛齊強調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作用。裴斯泰洛齊重視人的天性,要求根據人的天性進行教育。
三、論教育目的
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目的應是「促進人的一切天賦能力和力量的、和諧發展」。裴斯泰洛齊認為,人的本性包括智力、精神和身體三個方面,而且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
根據上述思想,裴斯泰洛齊提出了「教育必須適應自然」的原則。他認為教育應按照人的天性及其發展順序逐步進行。他還認為遵循自然的教育,必須使兒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得到均衡的、和諧的發展。
四、要素教育
裴斯泰洛齊教學理論體系的重心是他的要素教育論。
要素教育論的基本思想是,教育過程要從一些最簡單的、為兒童所能接受的「要素」開始,再逐漸轉到日益復雜的要素,促使兒童各種天賦能力和力量的、和諧的發展。他認為在關於事物的對象的任何知識中都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因素,人如果能掌握它們,就能認識它們所處的周圍世界。學生掌握知識也有最簡單的因素。教師如果掌握了它,就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和諧地發展。為此,他主張對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然後逐漸擴大、加深。
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論根源於他承認教育的自然適應性。他認為兒童身上生來就潛藏著具有要求發展傾向的天賦能力和力量。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按照兒童的天賦能力和力量的自然發展順序進行。兒童能力的發展是由簡單到復雜的,教育就應該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逐步轉到更為復雜的方面。他指出了各種教育的最簡單的要素,這些要素是作為兒童天賦能力的表現形式存在於兒童身上的,它們是進行各種教育的依據。
五.要素教育論
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論,體現在他的初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它包括體育、德育和智育等。裴斯泰洛齊認為十分必要的是使教育的所有方面都能在緊密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實現。
(一)體育
裴斯泰洛齊十分重視體育對實現教育目的和任務的重要作用。他認為體育同智育、德育及勞動教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認為體育的任務是發展兒童身體的力量和技巧。他把體育中最筒單的要素稱為各關節的運動。通過這些關節動作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練習,就可以逐漸發展兒童身體的力量和各種技巧。他認為體育要在家庭和學校中共同進行。在家庭中可結合日常生活的各種動作,通過一些自然的形式如飲食起居、勞動等進行。在學校中要按學校規定的一些體育活動,如游戲、軍事體操、森林旅行、游泳、手工勞動、運動會等進行。
(二)德育
道德教育是裴斯泰洛齊整個教育體系的核心。裴斯泰洛齊認為人以及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是整個教育的中心;道德教育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極為重要的方面,在整個教育中處於首要地位。在裴斯泰洛齊看來,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這種愛的進一步發展,便是一個人道德力量的實現。這樣,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應首先在家庭中奠定。在家庭中,首先要培養兒童對母親的愛。這種道德的種子是由母親對嬰兒的熱愛及滿足其身體上的需要而產生的。兒童在產生了對母親的愛之後,再逐漸地擴大到愛家庭里的其他成員。兒童道德力量——愛的進一步發展,則要脫離家庭,在學校中實現。因此,在這里就一定會使他把自己的愛擴大到愛全人類,並由此而意識到自己是整個人類中的一員,一個人的道德力量至此而得到實現。他要求學校的德育首先要與家庭教育方式聯系起來,認為學校和家庭是不能有界限的,要使學校中充滿家庭中的信任和兄弟般的友愛的氣氛。他強調指出,對於每種美德的熱烈的情感,要勝過他的空談。因此,他主張應很少地去解釋道德和宗教,而應著重引起和發展兒童的道德情感;而且在談到道德以前,要喚醒孩子們的道德情感。
裴斯泰洛齊認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使兒童練習道德行為,這可以使兒童學會自我控制,形成意志品質。還認為道德行為必須通過多次的練習才能鞏固。
至於正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裴斯泰洛齊採取的手段是利用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和經驗,使之經常進行是非比較和反省。
裴斯泰洛齊還主張,教育兒童要依靠說理,而不求助於體罰。
裴斯泰洛齊的道德教育是與宗教教育緊密聯系著的。
(三)智育
裴斯泰洛齊關於智育的見解,建立在他的認識論基礎上。他的認識論的基礎是肯定認識過程開始於感性認識,然後感性認識又由意識藉助於先驗的觀念加以改造。他認為人的智慧是依照一些永恆的規律從感性認識提高到明晰的觀念,進行教學時只有遵照這些規律才能取得成效。他認為「使從感覺印象得來的一切知識清楚起來的手段是數目、形狀和語言。」 裴斯泰洛齊把數目、形狀和語言確定為教學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藉助於這三個要素而實現的。在教學過程中,兒童通過計算來掌握數目,通過測量來認識形狀,通過言語(說話)來掌握語言。因此,教學的要素可歸結為教學中的計算、測量和言語三種能力的培養,即兒童所要接受的智育有三個部分:計算教學、測量教學和言語教學。裴斯泰洛齊還認為數目、形狀和言語三者又各含有更簡單的要素作為前提條件。裴斯泰洛齊從要素教育理論出發,大大改變了初等學校的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教學科目中包括了閱讀、書法、算術、初步幾何、測量、繪畫、唱歌、體操以及地理、歷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智育的原則
按照裴斯泰洛齊的意見,教學最重要的基礎是直觀性。他認為如果不在廣義上應用直觀性,就不能使兒童對各種事物和對象獲得感性認識,就不能發展思維和語言,教學的任務也就無從完成。直觀性是裴斯泰洛齊主要的教育原則之一。
裴斯泰洛齊反對僅從口頭講授和書面文字出發,使兒童呆讀死記的教學方法。他提倡在教學中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為教學要和兒童對事物的親身經驗結合起來。
裴斯泰洛齊還提出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他認為教學必須依嚴格的順序進行。
六、成就及其影響
裴斯泰洛齊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由教育實踐所總結出來的教育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裴斯泰洛齊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要素教育理論,研究了小學各科教學法。其涉及范圍,幾乎囊括了現今小學所有教學科目,從而奠定了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基礎。裴斯泰洛齊由此而贏得了教育史上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的稱號。
裴斯泰洛齊第一個提出了初等教育的概念,並確定了初等學校的目的和教育的意義,也擴充了初等學校的教學內容,這對初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是積極的貢獻。他對教學方法尤有發現。
裴斯泰洛齊教育改革的精神及其理論,在19世紀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裴斯泰洛齊的理論在19世紀初,由瑞士及英、法、德等國輸入美國,以後漸漸興盛,對當時美國的教育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裴斯泰洛齊在學前教育方面的理論對福祿倍爾產生了重要影響。
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張,並積極地進行實驗,在教育史上都有著重大的意義。他關於勞動教育的理論對教育實踐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思想還對流浪兒童、聾啞人、殘疾人和罪犯的教育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⑨ 裴斯泰洛齊和赫爾巴特關於「教學的心理學化」思想有何異同
赫爾巴特是秉持以課堂,課本,教師為中心的,他的心理學即統覺論是想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過程,來更好的設置課程以及更好的幫助教師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去更好的理解知識學習轉化成自己的意識域,其中他是根據學習知識的過程來劃分教學和心理等階段(沒有強調教學內容)。忽視學生主動性創造營。但是他的心理學用於教育的規律是具體詳細的。
裴斯泰洛齊是受自然主義教育的思想,他的教育心理學化是基於心理學中學生的身心規律特點來進行教育,尤其是強調教師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而且是讓學生約會學習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要素教育,體現循序漸進的學習特點,其中他還根據教育內容的不同,劃分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每個教學方法體現從簡單到復雜的階段。
他們的基於心理學的教育,都強調了學習中的階段性順序性,強調學生對於學習認知的過程性,都對於課程設置以及教師教學有著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