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創設情境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導入時,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經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進入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法。其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學習有餘數除法這節內容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以下情境:五隻小動物數數,小白兔、猴子、山羊、小豬和松鼠,烏龜來當裁判。小白兔說一,猴子說二,以此類推。當說六時則又從小白兔開始,並且報數的小動物要站起來。烏龜說三十四,小豬馬上站了起來;說六十二時,猴子也很快站了起來。此時老師提問或以課件的形式提出問題:小動物為什麼能這么快反應並站起來呢?由此引出這節課的內容:有餘數的除法。如此引入即自然,也較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帶著問題去學習,明確了學習目的,就使得學習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有了高昂的學習興趣和明確的學習目標,那學生的思維行動也就會跟著老師的指導進行行動,心到,手到,那還有什麼可以難住他們呢?
2.編講故事
語文和數學,一個屬文科,一個屬理科,看似沒什麼聯系。但在教學中,我們卻可以讓兩者得到一個很好的結合。曹沖秤象這個故事是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上的內容,但大家可曾想過把它作為數學等量代換課堂上的引入呢?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將之轉化成數學中的概念不是水到渠成。另外,課外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學生所學知識已不僅限於從老師講授中得來。要使學生對於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就要讓知識面寬一點,淺一點,抓住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結合點,從而產生吸引力,激發眾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講授比例線段時,我們可以先講這樣一則故事:公安人員一次在偵破案件時,發現在現場有作案人留下的腳印,公安人員立即取下腳印,並根據腳印推算出作案人的身高,作為偵破案件的科學依據。那麼警察是怎樣算出來的呢?原來有這樣一個比例關系:腳印長∶身高=1∶7。如此,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從而對這節課的內容比例線段也就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不論是課內或課外的習得,都是我們知識寶庫的重要建構基礎,越多的了解,就更容易生成問題。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發現不同兩個科目的關聯性,對兩者都是一個積極促進的過程。
3.競賽引入
知識競賽是一種受到學生歡迎的活動形式,在緊張而激烈的賽場氣氛下,參賽隊員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場上場下遙相呼應,在緊張而愉快的心情中大家可以學到許多知識。而競賽引入,不僅能學生立刻產生強大的參與積極性,並對所學內容感到刺激有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競賽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一種緊張的氛圍,從而容易進入新內容的學習過程中。
⑵ 教學目標的作用是什麼 小學教育目的的作用是什麼
所謂「教學目標」,是指「與教學或訓練有關的,而並非與教育有關的目標,也稱行為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准,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
學目標(或學習目標)也稱為學習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達到何種狀態的一種具體的明確的表述。由此可見,教學目標描述的是學生通過學習後獲得的知識能力,而不是教師採取的途徑或方法。
導向功能教學活動追求什麼目的,要達到什麼結果,都會受到教學目標的指導和制約。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都受教學目標指導和支配;整個教學過程也是為了教學目標而展開。如果教學目標正確、合理,就會導出有效地教學;否則就會導致無效的教學。所以,教學目標可以被看做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確定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也被認為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環節。
控制功能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就對教學活動起著控製作用。它作為一種約束力量,把教學人員、行政人員和學生各個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為實現已定目標而共同奮斗。教學目標的控製作用,還表現在總體目標對於各個子目標的規范和制約上。一般地說,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必然對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具有約束力,迫使低層次的教學目標與其一致並為其服務,從而使目標系統內部達到一致。
激勵作用教學目標確定以後,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產生要達到目標的願望。 在教學活動中,要想使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激勵作用,教師就應當在研究學生的興趣、動機、意志、知識和能力水平以及他們的個別差異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夠把握住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中介功能教學目標的中介功能,首先表現為它是教學與社會需要發生聯系的紐帶。社會需要同教學發生聯系,主要是通過由學制規定的培養目標(學校教學目標),由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科教學目標以及這些目標分解而成的各種具體的教學目標而實現的。各級或各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反映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對學校教學的客觀存在要求。因此教學目標具有中介功能,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是學校工作滿足社會對受教育者的需求。
教學目標的中介功能能,還表現為教學目標是教學系統內部各個要素的聯結點。教學活動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形式、手段及教師和學生等各個因素構成的動態過程。各個因素發生關系,主要通過教學目標。這是因為,正式教學目標才使教學活動的各個因素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功能系統,並使各個因素為實現教學目標而發揮各自的作用;某種教材之所以可用,某種技術手段之所以可用,是因為他們能夠為實現已定的教學目標服務。可以說,正是有了教學目標,才使教學活動的其他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教學系統並使之有效地運行。
測度功能教學目標作為預先規定的教學結果,自然是測量、檢查、評價教學活動成功與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標准。如前所述,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目的的具體規定或准確規定,肯定要對教學結果予以構想和預定。構想或預定的結果是否達到,還差多遠,必然需要某種尺度測量。測量的尺度是什麼,自然是教學目標,因此,教學目標也具有測度功能。
教學作為一個系統的、由多因素構成並由各個環節連接而成的序列活動,既包括設計、組織、實施,也包括測量和評價。測量和評價教學活動一個周期的終結,也是下一周期的開始。它既要准確預定的結果——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或達到,又要確定目標達成度,還要獲得調整目標的反饋信息,這些都要以已定的目標為尺度。正是通過以目標為尺度、為標準的測量和評價,教學活動才不斷得到改進,步步完善。
廣義的小學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國家和社會教育機構、學生家長、教師等都對新一代給予那樣的期望,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小學教育目的。
小學教育目的就其本質來說,是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但是,由於社會制度、經濟條件、文化歷史背景的不同,小學教育目的的內涵也不盡相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制定小學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
⑶ 小學語文如何說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包括:一,說導入二,說自己如何抓住教學中的重點;三,說教學中難點的突破;四,說自己如何應付學生的質疑。
⑷ 小學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分哪些步驟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⑸ 小學教學課程的含義性質和地位作用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⑹ 小學數學課的基本教學流程是怎樣的
引起求知慾:教學應從誘發和激起求知慾開始,從作好學習的心理准備開始;產生了知與不知矛盾,出現了求知的內在動力。
感知教材:如果學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識,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則理解書本知識就比較容易。
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鞏固知識:只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所學基礎知識,才能順利吸收新知識,自如運用已有知識。發展學生的記憶力。
運用知識:重視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
檢查知識、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作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注意事項: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6)小學教學過程的功能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特點與功能
1、雙邊性與周期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不斷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過碰撞、交流達到融合以後,又出現新的矛盾—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的矛盾,產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
2、認知性與個性化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特殊的認識過程。與人類其它的認識活動相比,它不是為了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而是為了實現學生個人的思維創造,即人類的「再創造」,因而,這種認識活動關注認識的結果,但更注重認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發展。
學習者必須積極地建構意義,通過對話及思考過程或與他人互動,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個人的發展。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過程會越來越豐富化、生動化和個性化。
3、實踐性與社會性
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與此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是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具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新生一代通過接受、繼承和發展上一代傳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發展,體現出鮮明的社會性。
⑺ 請簡要回答小學教學目標的功能
導向功能 人們常說:射箭要有靶標,航船要有方向。教學一樣,教學目標正是教學活動的方向標,整個教學過程都受教學目標的指導和支配,整個教學過程也是為了教學目標而展開的。教學活動應該做什麼——教學哪些內容、教到什麼程度,都受教學目標的支配,使師生的教學活動有一個共同的指向。所以,我稱教學目標為一節課的「導航燈」,可以時刻讓教師把握教學活動的方向,做到有導有行,以教學目標的不變應課堂隨機生成的萬變。
⑻ 簡述小學語文活動課教學過程的特點。
它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活動內容要有趣味性
如果兒童的活動沒有情感和慾望,如果活動沒有提供給兒童發揮精力的餘地,兒童就不會感到有意思。因此,活動課必須有學生自己的獨立活動,這參與本身,就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有了興趣,還看是由哪一類的目的和行為來支持興趣。如練習表演,是為了好奇,是為了學習表演參加演出比賽,還是為了學習表演的本領而充實自己,將來有志做一名演員?興趣是暫時的,還是持久的?興趣是一種興奮,還是蘊藏著理智活動?教師應認真觀察及時指導。對某一項活動內容,要指導學生由暫時興趣變為持久的興趣,由一時的興奮變為理智參與的興趣。
(二)活動內容要具有內在價值
要引導兒童具有持久的興趣,目的明確的興趣,有理智參與的興趣,活動內容必須具有內在價值。所謂內在價值,即知識本身的價值,也就是知識的實用價值,知識的教育價值,知識的智力價值。不在於活動的表面性、形式化。要使活動內容既富於兒童情趣,同時更要貼近兒童的生活,使之感到學習活動是生活中所需要的。
(三)活動內容要突出「新」字
一項活動如果不把兒童的思想引向一個新境界,無論兒童多麼愉快,也無多大教育價值。要把兒童的思想引入到以前沒有探究過的問題上去,通過觀察、閱讀、寫作、搜集或與專家接觸,使兒童獲得新知識、新認識,把兒童帶進一個新領域。
(四)活動內容要有連續性
要達到活動目的,完成活動計劃,還必須使活動內容有發展的可能性,使之自然地連續起來。教師的責任在於觀察這一段活動課的成果,發現存在問題,提出應該繼續探究的課題,留待下次活動課解決。例如在改作文的活動課上,發現大部分學生不會修改詞句,那麼下次的活動課內容,就應該以如何修改詞句為內容開展討論或練習。使活動課的作業成為連貫的、有次序的活動,使活動的前一步為後一步打下基礎,逐步增加新內容,以積累的方法向前推進。這樣可使學生不斷充實,使他們的能力扎實地發展。
⑼ 小學數學怎樣說教學過程
如果是說抄課,那就是將教學的過程在襲沒有學生的配合下用純語言說出,在說教學過程的時候,速度要適中,要上評委們能聽清楚,教學過程中該出現的問題(質疑)都要說出來,但停頓的時間不要太長,也就是說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要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