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知道 柳江縣拉堡中心校 在哪
你問的是拉堡中心小學吧?在塘頭村,從拉堡方向去塘頭,進入南環路就在與柳汽二基地的三角路口的斜對面有一條馬路進去就對了,那裡有一塊牌子寫有拉堡鎮中心小學指示箭頭,沿著箭頭方向進去就對了
㈡ 柳江縣的教育
民國19年(1930年),馬平縣政府始撥款504元,在城廂(今柳州市)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42名。25年,開辦柳州城中鎮幼稚園,設主任1人,教師4人,招收幼兒200名,課程設識字、計算、美工、唱遊等。30年,在今柳州中山西路的柳州日報社處開辦德健幼兒園,招幼兒100名。32年,因設備不足和日本飛機經常騷擾、家長不願送幼兒入園而停辦。36年,柳州熱心人士陳顯揚等發動群眾捐資,在谷埠街又開辦一所幼兒園,招收幼兒50名,設教師2人。此幼兒園直辦至柳州市解放。此外,19年,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設有固定教材,以游戲、唱歌為主,只教十以內的數字,教師重管不重教。
1952年,拉堡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50人,配教師2人,設備簡陋。1958年9月,開辦縣機關保育院,實行全托制。「文革」中,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被迫停辦。1969年,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才相繼恢復。1981年,拉堡鎮屬各單位捐資1470多元創辦鎮幼兒園,招收幼兒68人,配教師4人。1982年,縣玻璃廠開辦一所幼兒園。1984年以後,各鄉中心校及有些村委會所在地的小學也先後辦了幼兒班和學前班。幼兒園的課程,有識字、計算、美工、唱遊、語言、常識、音樂、體育等。1980年前後,曾採用廣州和浙江編寫的教材。1983年後才使用全國通用教材《幼兒教育綱要》。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柳州始辦馬平縣城區第一初等小學堂。是為柳江縣開辦小學之始。次年,馬平縣知縣奉令將柳江書院改為馬邑兩等小學堂。課程有:國文、算術、英文、歷史、地理、格致、終身、圖畫、體操、音樂等,學制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光緒三十四年,在縣城十字街節孝祠(今柳州市中山東路新華書店處)建立馬邑女子小學堂。
民國元年(1912年),馬平縣政府在城廂(柳州市)設立樂群小學、河南小學、馬平縣女子小學、進化小學。鄉鎮小學當時只設有拉堡、洛滿、里高3所,其餘圩鎮仍保留私塾,直到民國4年,里雍、百朋、流山、進德、成團、三都、土博、穿山等鄉才先後都辦起初等小學。由於經費不足,一般是利用當地廟宇作校舍,設備也很簡陋。10年以後,廣西政局動盪,多數小學被迫停課。14年,才逐步恢復。21年,全縣連村小學共增加到114所,學生7516人。23年,新桂系制定《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規定:每鄉、鎮設國民中心小學1所,每村街設立國民基礎小學1所。當時全縣有高等小學1所,兩等小學16所,初級小學168所。中心小學校長由鄉、鎮長兼任,國民基礎學校校長由村街長兼任。27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即鄉、鎮小學,30年改稱中心國民學校)30所,國民基礎學校(即村小學,30年改稱國民學校)246所。抗戰開始,淪陷區的機關、團體和難民都向後方轉移,柳州人口急劇增漲,入學兒童相應增多,公立小學容納不了,私立小學應運而生。柳州先後建立了克強、中山、龍城、文惠、黃花崗、中正等私立小學。33年秋,日本侵略軍侵入柳江縣境,全縣中小學都被迫停課。日軍退出後,直至35年春,全縣能復課的中心國民學校才22所,國民學校才154所。至37年,全縣小學才基本恢復正常。據統計,當年全縣(包括今柳州市及郊區)中心國民學校有30所(相當解放後的大隊小學),國民學校有246所(相當解放後的村校教學點),但有的只有1個班,10多個學生;有的是空掛牌子,並不上課。
1950年,柳江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留下的各鄉中心小學14所,共24個班,學生715人。當時由於土匪騷擾,很多小學無法上課,只有思賢、進德、大榮、六道等小學堅持上課,但來校學生也不多。1951年,全縣小學發展到67所,213個班,學生7881人。1952年全縣土地改革結束後,小學增加到94所,413個班,學生16226人。1956年,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全縣小學發展到97所,631個班,學生27853人,相當於1951年的3.53倍還多(邊遠山區群眾自發開辦的教學班不計在內)。1960年,有小學114所,706個班,學生37841人。當年動員小學超齡生回隊參加生產勞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縣小學調整為201所,565個班,在校學生28876人。1966年「文革」開始後,全縣學校停課鬧革命,教師被沖擊,社會上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進駐小學掌權,提出「復課鬧革命」,砍掉基礎課程,只學毛澤東語錄,取消考試和留級制度,學校出現了砸「三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教學進度表)現象。此後,大隊小學辦戴帽初中或高中,770多名教師被層層上調,削弱了小學師資,教學質量大大降低。1972年整頓了學校秩序,提出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教學開始有所好轉。但第二年以後,又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回潮」,學生被迫放棄學習,參加「批林批孔」和「反師道尊嚴」的斗爭。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小學教育才逐漸恢復正常。1977年,各校先後恢復了各種規章制度。1978年,教育部公布了修訂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全縣學校進行調整,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高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加強小學基礎教學,又逐步地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初中。1980年,全縣小學109所,教學點320個,1670個班,在校學生54572人。1981年,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1.2%。1985年,在縣城增辦第二小學。當年,全縣小學共125所,村教學點223個,共1602個班,學生59543人。 解放前,今柳江縣境內沒有一所中學,青少年讀初中都得到柳州去。民國38年以前,柳州除省立柳州中學、私立龍城中學、中正中學、大道中學、豫章中學外,縣立中學先後有:
馬平縣立初級中學,民國16年建,校址在青雲街學院衙門(今中山西路柳州日報社處)。22年,該校並入廣西省立第四中學。柳江縣立國民中學,29年柳江縣參議會、縣政府根據《廣西國民中學辦學大綱》籌辦,並定柳州景行路黌學(今市二中)為臨時校址,同時在思賢鄉木羅村籌建永久校舍。因柳州常遭日機轟炸,次年3月才開始招收3個班新生180人。31年秋季以後,該校先後開辦一年制的簡易師范2個班和高中先修班,同時招收初中班和國中班。32年9月,木羅村新校舍建成,全校師生500餘人遷到新校址上課。33年11月,日本侵略軍入縣後校舍遭破壞,學校再遷回柳州舊址。35年停止招收國中班,只收初中班,校名改為柳江縣立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始建於36年,稱縣中河南分校,校址在河南圩亭(今東風商場處)。38年遷入新校舍(桐油山下,今市一中處),改稱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1950年12月,縣立國民中學、縣立第二初級中學,都劃歸柳州市。
1951年4月,柳江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建立柳江縣初級中學。先利用土改時沒收的成團鄉靈江村大地主的房屋作臨時校舍,一面在拉堡圩興建新校舍。最初招生3個班,共150人。1953年春,新校舍基本建成,校址由成團遷拉堡,當年招生3個班。1956年,改辦完全中學,除招收各年級初中生外,開始招高中新生兩個班;兼收來賓、柳城兩縣部分學生。另外,在三都、百朋、成團、洛滿、穿山等區各新辦一所初中,各招生兩個班,分別稱柳江縣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1958年,教育也掀起「大躍進」高潮,又在里雍、土博兩區各辦一所初中,校名分別為柳江縣六中、七中,各招收新生兩個班,並把三都中學辦成完全中學,招收高中新生一個班。1959年9月,全縣各中學都改為以所在地點名稱命名。1962年進行調整,停辦成團、里雍、土博中學,三都中學停止招高中生。同時各校開始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簡稱「五十條」),重新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改變學生勞動過多、參加社會活動過多的做法。1963年再次調整原來8所中學,又精簡為5所,43個班精簡為34個班。1966年,各中學都捲入「文革」停課「鬧革命」,先後有700名師生外出串連,用去柳江縣和外地國家經費28萬多元。1967年3月,部分學生回校鬧革命,組成各種名目的戰斗隊,批判、揪斗學校領導和教師,並向教育行政部門奪權。10月,中央發出《關於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後,大部分師生陸續回校,在大批判、大辯論中逐步形成兩派,在「文攻武衛」的口號下開始武鬥,一時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三都中學所有的課桌凳被搶劫一空,教室、宿舍的門板、門框、窗扇、窗框也被撬走,圖書、儀器無一倖存,教師的衣物也多被搶走。
1969年,各中學相繼正式復課後,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陸續派人進駐學校,領導一切,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防修反修」,亂批亂斗。柳江中學45名教職員就有40人被批判、斗爭、圍攻,其中5人被抄家,11人遭毒打致殘,19人被隔離審查,2人被抓入監獄坐牢,1人無辜被殺害,21人長期被掛牌勞役。同時,批判「專家治校」、「智育第一」,以致形成以勞動代替教學的偏向。同年9月,進德中學、成團中學、里雍中學被迫搬到拉堡,合並為柳江中學;縣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人民日報》發表的《農村中小學大綱》(草案)的精神,決定廢除考試制度和留級制度,招生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1970年,提出「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又恢復成團、土博和里雍3所中學,增設福塘中學(當時名為福塘「五七」中學),各公社中學統統改辦高中,把初中下放給大隊辦。至1976年,全縣103個大隊有98個辦了戴帽初中。合格師資不足,就層層拔高使用。結果,有770多名小學教師被「拔」上來教初中,許多初中教師則教高中,致使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當年,縣革委會還決定停辦柳江中學,撥款3萬元在穿山公社開辦柳江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招生200人,分為農機、農技、水電、林業、畜牧、衛生等6個專業。初建校時,搭茅棚做教室和宿舍,將縣城柳江中學的課桌、公文櫃、床架、辦公桌椅搬去使用。只辦了一年,又遷回縣城恢復柳江中學。1972年9月,縣革委抽調一批大隊幹部到各中學充當領導(即所謂「摻沙子」),加強工農兵對學校的管理。強調學校要走「五·七」道路,要辦工廠、農場,教學要走出去,請進來。當時,百朋中學在校辦工廠、農場和開門辦學等方面「成績」比較突出,成為柳州地區的重點中學。區內外不少學校都到該校參觀,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教育參觀團也不遠千里而來。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7月,根據教育部《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試行方案》的通知,縣教育局確定柳江中學為縣重點中學。8月,成立拉堡中學。1980年秋起,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穿山、成團、三都、里雍、土博等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1年增辦白沙中學、進德二中、三都二中、穿山二中、百朋二中、土博二中、流山中學。1982年洛滿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3年,縣城增辦柳江二中,定為重點初中,每年都向全縣招收新生兩個班(1985年取消)。1984年,穿山二中停辦,學生並入穿山中學。1985年,全縣有完全中學兩所(柳江中學、拉堡中學),仍有高中班的鄉中學3所(進德、百朋、三都),縣、鄉初中11所,共有高中29個班,學生1371人;初中124個班,學生6135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柳江縣在中學教育方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教育規律辦事,加強學校管理,建立教學質量目標,加強質量控制,抓好質量分析,嚴格質量把關,重視質量服務方面的五個方面管理,即:制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綱要、建立良好的教學常規和學生管理條例、提出狠抓「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具體措施。要求教師抓好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成績考核四個環節;要求學生抓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四個環節,努力把教育質量搞上去。為此,幾年來縣教研室還舉辦教學改革學習班8期,專題講座十多次,鄉一級上公開課200多節,先後引進外地教學法16種,徵集較有價值的教學論文162篇(都分別發表在自治區級、全國性和《柳江教育》上),還通過電教活動和多次學習、聽課和參觀訪問等,交流教學經驗,促進了全縣教學改革出現新面貌和取得成績。柳江中學這樣做後,不僅1980年至1986年的高中畢業生考上大中專院校744人、升學率佔72.4%,而且畢業回鄉的學生中,有31人當上鄉幹部,27人當上民辦教師,2人被選為縣八屆人大代表,有的入了黨,有的成為種養專業戶,有的被聘為農民技術員,都為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該校80屆高二班原是個紀律差、成績差的「雙差班」,經過一年努力,迅速改變面貌,1981年高考中被錄取大中專院校23人。百朋中學的畢業生,除1979、1980年升學率分別為37%和40.2%外,公社各大隊的農科組成員大多數是該校畢業的學生。1984年,全縣報考初中5942人,錄取2180人,升學率為36.7%;高中畢業生362人,考取大中專院校191人,升學率為52.8%。 清末,馬平縣書院教師及城鄉塾師大都是當地秀才和宿儒。開辦柳州府中學堂後,文科教師仍是縣內舉人、貢生;理科教師一般到外地聘請。
民國初年,縣城小學教師一般以師范畢業生充任,鄉鎮小學教師大多數仍是當地有名望的讀書人充任;中學教師多聘請外地人擔任。民國15年以後,柳江縣籍的大專、高師畢業生陸續回縣參加教育工作,中學教師隊伍才不斷得到充實。
抗日戰爭期間,各省、市南遷的中、小學教師有不少加入柳江縣中小學教師隊伍,此外,柳慶師范、香山慈幼院等也為柳江縣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解放戰爭期間,除高等院校及師范學校畢業生充任中、小學教師外,國民中學和其他公私立中學畢業生也有很多人加入小學教師隊伍。
解放初期,按照「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原則,柳江縣對原任教職工採用「留去自由」的做法,留用了一部分小學教師。此外,還在寒、暑假舉辦教師講習會時,吸收社會上一些知識分子參加學習,補充小學教師的不足。1952年,柳江縣中學開辦教師培訓班,有58人參加學習,學習結束後,有56人分配當小學教師。但中學教師仍靠上級調配。1958年,上級開始從湖南、江蘇、河南、上海、浙江等省市大專畢業生中分配10名到柳江縣任教。以後連年都有分配。1972年以後除了接收上級分配來的大專及師范生外,為了解決中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縣教育局選送4名教師到大專院校培訓,又在柳江縣中附設師范班和各種短訓班。1976年,縣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到1983年共培養師范生350人,各科專業短訓班結業1222人。1983年至1985年,又舉辦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科的短訓班,培訓各種專業教師321人。1985年,全縣公辦小學教師774人,佔小學教師總數的37%;公辦中學教師313人,佔中學教師總數的88%。
㈢ 柳州市柳江縣拉堡鎮有指心算興趣班嗎
柳州市柳江縣拉堡鎮有死心算進去搬了進去班任有,但是你說的這個不懂的。
㈣ 沒有戶口,到有房子在學區就讀廣西柳州市柳江縣拉堡鎮中心小學嗎
在柳州買有房子剛交房戶口還在農村小孩上學需要條件: 1、打工合同,證明版材料。 2、購買社保證一年的權證明材料。 3、孩子所在的戶口本。 4、符合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孩子就近入學的條件。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
廣西柳州,柳江縣,中心小學,戶口\房子
在柳州買有房子剛交房戶口還在農村小孩上學需要條件: 1、打工合同,證明材料。 2、購買社保證一年的證明材料。 3、孩子所在的戶口本。 4、符合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孩子就近入學的條件。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
㈤ 2015 柳江縣拉堡鎮中心小學外來戶口入學報名時間是不是
小學都是9月1號
㈥ 拉堡小學的特色項目
學校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一、「兩看一讀一唱」,激發愛國熱情。
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在開學第一天,我們倡議學生與家長在家一同觀看《開學第一課》,在校利用信息課觀看《走進新中國》、《邱少雲》等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並在校組織學生與家長同看一部電影《建國大業》。通過觀看這些影片,同學們寫下了一篇篇感情至深的觀後感,並利用班隊課、活動課、自習課進行交流,牢記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苦難與恥辱,以及浴血奮戰,災難後重生的堅強與偉大。觀看「國慶閱兵儀式」, 我校在國慶放假前給家長致了一封信,要求家長在10月1日當天陪同孩子在家觀看閱兵儀式,指導學生寫一篇觀後感,收假後在班裡進行展覽和交流,並推選優秀觀後感送到校園廣播站,全校交流。師生們表示,看了閱兵式,感到熱血沸騰,豪情滿懷。在觀後感中,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油然而生,無不對祖國的繁榮與強大感到驕傲與自豪。讀一本愛國主義書籍。我校要求語文教師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從百部愛國主義教育書籍中遴選十本向學生推薦,閱讀後寫下讀後感,利用班隊課進行交流。唱一首愛國主義歌曲,2009年5月份,我們以班級為單位,推薦了一百首紅歌給學生們選唱。紅歌人人唱,班班唱,天天唱。「六一」兒童節以「歌聲飛揚夢想,童音唱響和諧」為主題開展紅歌合唱比賽。
二、「一聽一講一系列」 ,踐行愛國誓言。
聆聽革命故事,繼承光榮傳統。邀請已經退休的韋春安書記,為師生們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講座。開展小小輔導員宣講活動。高年級同學擔任輔導員深給低年級小朋友講述紅領巾的來歷。通過這個宣講活動,知道紅領巾背後的故事,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國旗、熱愛紅領巾,明確一個少先隊員的奮斗目標。結合讀書活動,開展「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系列活動,如徵文、講故事、手抄報、攝影繪畫比賽,知識競賽、主題班隊、黑板報等比賽,我校還主動承擔柳州市關工委舉行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票證展覽。在培育民族精神月中,我們將此活動延續,充分利用周一升旗儀式、音樂課、課前一支歌、班隊活動、課外活動課等時間,採用聯唱、大合唱、校園廣播等形式,努力營造「紅歌頌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讓經典紅色歌曲每天響徹校園。此外,我們還組織全體師生開展「向國旗敬禮、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網上簽名寄語活動。
開展快樂假期活動
作為自治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聯系點,景行小學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區做個好公民?如何促進未成年人道德素質的提高?從2009年寒假起,該校充分挖掘社區與家長資源,結合學生實際,依託「我的假期我做主」主題實踐活動,通過「一個假期一主題」逐步滲透,有效培養。
2009年寒假開展了「歡樂春節、和諧文化」主題實踐活動。學校要求學生以小公民的身份參與和諧社區的構建,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與清掃街道、清掃社區公益活動,主動為社區擦洗公共設施、鏟除牛皮癬;主動關愛老人、到敬老院慰問等,讓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共同為社區清潔、綠化做貢獻。開展「今天我當家」活動,主動為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做家務、整理房間、端茶、洗碗、盛飯等。2009年暑假開展「讓感恩成為我們的習慣」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孩子在閱讀中學習感恩,在生活中踐行感恩。具體要求是:讀一本有關感恩的書籍,學寫讀書心得體會5篇,.摘錄古今中外經典感恩小故事或收集有關感恩的名言警句8個,寫兩封感恩書信,一封給父母,一封給老師,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主動為社區做好事,幫助有困難的人,讓孩子寫下感恩日記8篇,為父母、老師製作一張感恩賀卡。我們倡議學生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祖國。在活動中,一件件感恩社會的小事,一張張感恩的賀卡,一封封感恩的書信,一本本感恩實踐體驗本,都體現著學生對父母、對老師、對社會、對祖國的感恩之情。在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還對這些感恩書信、賀卡和體驗本進行評比展示,並評選出道德實踐小標兵,在全校晨會上講述他們的道德事跡,號召全校學生向他們學習,學會感恩,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老師和社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種思想境界。這個學期,孩子們懂得了感恩、學會了感恩。
2010年寒假,以「愛我祖國、愛我家鄉」為主題,開展「歡樂中國年」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了解祖國、家鄉的春節習俗、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努力做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在此次活動中,學生製作了一盞盞精美的花燈,這些花燈在開學後的半個月進行了展覽與義賣,義賣所得善款已全部捐獻給災區人民。培養了學生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
讀經典詩文 做謙謙君子
● 經典詩文朗誦
活動背景
針對當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怕苦怕累、無責任心,家長欲引導孩子學會做人卻不知如何下手等實際,依託經典誦讀活動,企盼在千年經典的潤澤下,厚實人文根基,啟慧少年心智,弘揚和傳承中華悠久文化,陶冶學生性情、優雅學生氣質、增強學生人文素養,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堅持真理,學會感恩,成為一個具有君子之風、人格健全、文化底蘊深厚、有道德有責任心的人。
主要做法
1. 確立機構,科學指導。學校成立了「 經典誦讀」活動領導小組,形成校長、書記負總責,教導處、大隊部具體抓,各班主任親自抓的網路格局,並延伸到社區,吸納家長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壯大了活動指導的力量。同時,學校還將「誦讀經典」作為課題來展開研究,增強了活動的科學性與針對性。
2. 激發動機,全面動員。一是召開家長會。會上闡明參加「經典誦讀」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提出學校開展此項工作的實施步驟及活動內容、要求。二是召開學生會。由校長專門做動員工作,並由大隊部布置體驗內容及要求。三是向家長致一封信。每學期都給每位家長致一封公開信,並發放一套《弟子規》學習資料。
3. 注重體驗,內化德行。誦讀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通過經典誦讀活動的實施並持之以恆,讓學生植根於中華優良文化沃土,真正把誦讀內化成道德素養。● 日行一孝,善行天下
1. 日行一孝,學會感恩。學校每天按計劃組織學生集體背誦經典詩文,規定中午12:30~13:00為孝敬父母時間。每晚每個學生都要幫助家中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主動分擔家務,幫助父母洗碗、做飯,打掃家庭衛生,自己主動洗衣疊被;對長輩說話用敬語,每天向父母說一句溫暖的話;不挑吃穿,不亂花錢,不盲目攀比,養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我們讓孩子們記下實踐過程,寫下「善行日記」,拍下孝親的錄像或相片,做成手抄報。學生製作親情交流卡,在卡上寫一句對父母感恩的話語,畫一幅精心的插圖,這無不滲透著對父母濃濃的感恩之情。
2. 尊師立志,崇文尚德。每年的九月,我校都會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一年級新生開筆禮。讓一年級的孩子和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進行「親密接觸。」正衣冠、硃砂啟智、擊鼓明智、啟蒙描紅、禮敬親師、贈書勵學,開筆禮中每個環節都寄託著對學子的美好祝願。在領導、嘉賓和老師手把手地指導下,每位學子寫下了人生的第一筆——一個楷體的「人」字,其寓意是要每個孩子都做一個正直、感恩、有理想的人。
3. 唱響經典,凈化心靈。為了深化經典詩文的學習,凈化學生的心靈,學校請音樂教師教會學生唱《感恩的心》等歌曲,並充分利用紅領巾廣播站播放直抵學生心靈的《古詩新唱》,舉行「童音唱響和諧」合唱比賽,每天讓學生表演手語---《感恩的心》,讓學生時刻處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海洋里,陶冶了情操,震撼了心靈。
三、主要成效
1、儒雅文明的校風日益形成,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紀律明顯改觀,教師敬業精神和對學生的慈愛之心大大增強。從校長到老師到學生,在學校、在課堂、在放學路上,互相碰見或遇見師長都能主動行禮。
2、學校獲評為全國優秀誦經學校,2008年5月21日,全區誦讀經典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柳江舉行,我校師生在會上作經典誦讀展示,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傳統文化誦讀工程蔡恆奇秘書長、新加坡現代語言中心彭麗兒校長及四百多位各省教師代表對景行小學教師和學生深厚的人文素養和良好的德行給予很高的評價,《廣西教育》作了介紹,《柳州日報》進行了報道。
㈦ 柳州市柳江區拉堡小學2019小主人體驗課程四年級怎麼寫
體驗課的話肯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實定框來寫你對這門課的體驗
㈧ 柳州市柳江縣拉堡小學好嗎在柳州市排名第幾
柳州市柳江縣拉堡小學在柳州市排名算得上中等水平。
㈨ 拉堡小學的介紹
柳江縣拉堡小學創建於1912年,始為廢除科舉後拉堡興辦的洋學堂。幾經遷址,幾經易名,內於1959年開容始用現名,是柳江縣最早的的公立學校,至今已將近百年歷史。2012年12月13日,學校迎來了100周年校慶,終於成為了柳州市目前僅有的幾所百年名校中的一員。
㈩ 柳州市柳江區拉堡小學2019年秋學期小主人體驗課程四年級怎麼寫
你可以寫一下體驗的過程,體驗的感受。這樣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