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
一、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知。
在教學中,教師能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 義和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人體上著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碩士論文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論文格式範文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一研究「比例的意 義和性質」……「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地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二、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論文範文性為主,為了使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到生活實際中,讓在實際操作中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掌握數學策略畢業論文,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比較、淺析碩士論文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學習小數時,我帶著學生到商店去碩士論文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簽,碩士論文小數在日常生活應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帶著學生拿著測量工具到操場上去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並組織學生步測策略畢業論文來計算操場面識。實踐證明,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數學知識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並熟練應用。在教學中,能的生活實際練習或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於實踐的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步培養。
比如,我在教學二年級統計時,正好遇上第29屆奧運會即將在舉行,論文範文,我在課前准備了前兩屆奧運會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統計,每組選擇設計喜歡的統計策略畢業論文,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出奇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金、銀、銅三種獎牌用黃色、銀灰色、橘色來統計;有的則是用不同的圖案來表示三種獎牌;有的更加會動腦筋,將幾年金牌數表示在方格紙上,並用線連,金牌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使感覺到論文格式範文在做題,在游戲活動中解決,鍛煉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還使學生的智力了【教育論文】開發,也讓學生從中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新的教學大綱,學習數學的目的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實際。,在教學中,每學到新的知識,我都會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做到學以致用。
比如,在教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我要求學生社會調查、數據和整理來碩士論文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我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超市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買賣游戲。
㈡ 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論文,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學數學論文
解題策略
——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
2002年推出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與原大綱相比,有很多新的內容,其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猜測」和「探索」,可以說是「新課標」中的靈魂」。「新課標」 雖然僅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中提到「重視學生檢驗的習慣」,但我認為,作為數學檢驗習慣和數學檢驗能力的培養,理應貫穿數學教學內容的全部,理應貫穿數學教學的始終。而且如果把探索、猜測和檢驗有機結合起來,將構成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解題策略。這種解題策略可公式化為: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種解題策略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解題策略中的「猜測」當然不是毫無依據的瞎猜,而是在探索(至少是初步探索)基礎上有一定根據的猜測。既然是猜測,就不一定正確,就有必要進行檢驗。通過檢驗,又必然出現兩種可能:猜測正確和猜測有誤。如果猜測正確(經得起檢驗),則問題獲得解決;倘若猜測有誤,就應分析探索猜錯的原因,探索改善的途徑,並進一步作出新的較為合理的猜測。對新的猜測當然又必須進行新的檢驗,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求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就是「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的解題策略。
試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籠子里有雞兔兩物,數一數有28個頭,有100個足,問雞兔各幾只?
這種「雞兔同籠」的問題,一般都是用「假設法」求解的,但「假設法」的思路(邏輯思維)難以被一般的小學生理解,如果我們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那麼我們可以得到小學低年級學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數<25。
猜測:取0~25的中間數13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3=15(只)
檢驗1:總足數=4×13+2×15=82
探索:因為82<100,所以13<兔只數<25。
猜測2:取13~25的中間數19作為兔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9=9(只)
檢驗2:總足數=4×19+2×9=94。
探索:因為94<100,所以19<兔只數<25。
猜測3:取19~25的中間數22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22=6(只)
檢驗3:總足數=4×22+2×6=100,正好符合題意。
所以籠中有兔22隻,有雞6隻。
上述解答雖然看似麻煩費時,但富含探索意識。其中的不斷合理猜測與檢驗,並對檢驗結果進行校正,從而逐步逼近,直至找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符合人類探索、發現、發明、創造的認識過程,體現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認識特點,對學生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真正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選取中間數的方法,蘊涵了「中值」、「優選」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是大有裨益的。通過這種解題鍛煉,直接使學生掌握了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在實踐中(在數學中當然也不例外)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這將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從事實踐工作的能力。
如果對第一次猜測導致的誤差執果溯因,進行分析並稍作邏輯推理,則可快捷獲得正確答案。
事實上通過探索和第一次猜測(13隻兔、15隻雞)並檢驗,得知足數82比實際少了100-82=18。導致這一誤差的原因雖然是猜測的兔子只數少於實際兔子只數。在總頭數28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1隻兔,這時相應地減少1隻雞(或者理解為把1隻雞換成1隻兔),總足數便增加2,要增加18隻足,就需要增加18÷2=9(只)兔,因此,兔的只數應為13+9=22(只),從而雞的只數為28-22=6(只),經檢驗,結論正確。
後一解法較前一解法多一點邏輯思維的含量,顯然也是一種優秀的解題方法(策略),如果說前一種解法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那麼後一種解法完全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精心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求解,將有利於對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㈢ 小學數學論文怎麼寫,要有生活上的事例
數學教學要生活化
新《數學課程標准》十分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本著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與生活的這一教學理念,教師要樹立將數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讓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盡情地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聯系生活實際,從身邊發現數學問題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景在於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生活情景的創設,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色彩。如在教學完乘法後,我和學生進行了一節實踐活動課。當時我是這樣來創設情景的: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覽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遊時得帶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單價:麵包2元;飲料3元;梨子1元;話梅2元;餅干3元;瓜子2元……讓同學們用30元去買。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親身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做一個有心人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這樣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之效果。
在體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善於發展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中,要從孩子的心裡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採的形式展觀給學生。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又好奇,對於枯燥的數學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厭煩。
如我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學生經常會去超市購物的這一生活實際,用多媒體出示到超市購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後問:「我們到超市去買東西需要用什麼?」這時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人民幣」。這時我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並說:「我們買東西就要用到人民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它。」這樣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了虛擬的現實生活中去了。通過類似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藉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與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與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可以激發學生形成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培養正確的數學觀。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後,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我在教學:「你喜歡什麼體育運動?」的實踐活動課中,先真正讓學生了解周圍人都喜歡什麼體育運動,初步讓學生體會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過這樣的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實踐充分證明,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使教學溶入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數學。
㈣ 小學數學論文可以寫什麼 要和生活有關系!!!
有一天,我跟媽媽去逛商場。媽媽進了超市買東西,讓我站在付錢的地方等版她。我沒什麼事,權就看著營業員阿姨收錢。看著看著,我忽然發現營業員阿姨收的錢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幣為什麼就沒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趕快跑去問媽媽,媽媽鼓勵我說:「好好動腦筋想想算算,媽媽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為什麼的。」我定下心,仔細地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高興地跳了起來:「我知道了,因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隨意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樣可以組成30元、40元、60元……」媽媽聽了直點頭,又向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只是為了能隨意組合的話,那隻要1元不就夠了嗎?干嗎還要2元、5元呢?」我說:「光用1元要組成大一點的數就不方便了呀。」這下媽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誇獎我會觀察,愛動腦筋,我聽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歡吃的冰激凌還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你多留心觀察,多動腦思考,你就會有很多意外的發現,不信你就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