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認真回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五個問題》這門課,請結合教學實際
說一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至少提出三個。
一、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把握分寸。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
習的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愛護學生的好奇
心、
求知慾,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由於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強調關注學生不同的
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就出現了教師只注
重讓學生自主發揮,而教
師
沒有給予評價,也不及時批評指正,其
目的可能是為了尊重學生這一主體,
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調動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自主學習,不是一種「自由式放羊」,這
樣的尊重是否讓學生迷失方向,
失去自我。
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
也呈不平衡狀態,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這一情況,要因人而異,因材施
教,同時教師要及時的指導、糾正,這樣才能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
發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誤認為「熱鬧」的課堂就是成功的課堂
如果課堂上只是表面熱鬧,
學生對知識並未掌握,
思維並未得到
鍛煉,能力尚未得到開發,這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
只顧
課堂中表面形式的熱鬧,
整堂課下來,
學生忙這忙那,
「自主」
至極。
但學生真正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呢?
就小學語文而言,
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合理引導,
全體學生的思維
卻總是處於活躍狀態,
並且這種思維在適時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
深入,
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有些文章,
語言優美,
內涵深刻,
富有哲理。這時不必將問題加給學生,而是讓其靜靜地反復品讀、美
讀,做「無問題之讀」,在靜讀中置身其境。學生會逐步領悟其中的
思想和意境,對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頂,妙不可言。
三、止「只重視結果的得出而忽視過程」的傾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往往會出現
「只重視結果的得出而忽視過程」
的傾向。
教師片面的追求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或考試的成績,
而不深
入了解過程,
我認為過程的體現應主要看兩個方面,
一是看老師教的
過程,即教師是如何啟發、引導的,二是看學生學的過程,即學生是
如何獲取知識的。
就拿語文朗讀指導來說,
朗讀一般也講求兩個方面,
一是數量,二是質量。朗讀的遍數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讀的過
程,但更應體現出質的訓練過程。在一次次的反復朗讀中,後一次要
能比前一次有所進步,有所提高,要能體現出誦讀訓練的層次性來。
要能讓學生在多次的反復不斷
的
訓練中,
逐步地去體味語言,
體會
情感,提高朗讀的能力,最終達到自
我
感悟的程度。過程的反饋可
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了解
學生是怎樣獲取知識的,
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
便於更及時地調控教
學進程,其意義就在於能將問題及時解決在課堂之中。但很多時候,
這種信息交流僅僅局限在題目的正確與否上面,
而很少能夠感受到學
生的思維和想法,而這才正是學情反饋的目的所在。
以上只是我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薄見,
願各位同仁共
勉。
社會在期待,
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增強教育創新的緊迫
感與主動性,領悟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每個孩子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㈡ 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怎麼改進
一、教師教學拔高要求,教學繁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倡簡、務本、求實、有度。教材處理要簡約而不簡單。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挖掘、梳理、濃縮,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化難為易,以簡馭繁。其次,教師如果瞄準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學繁雜」的問題。
二、教師教學死摳教材或無度拓展。
有些教師認為,凡是教材中出現的內容,都是正確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識,都是重要的。因此,從字詞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題讓學生回答,把學生當作規范答題的機器,不考慮問題的難易度以及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課程資源,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給教師樹立一個必須遵從的「權威」,而是搭建一個創造性勞動的「平台」。新課程倡導開發的教材觀,要求教師做教材的主人,成為教材的鑒賞者和開發者,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個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三、朗讀指導重技巧,情感體驗不深刻。
當前,很多教師都認識到了「以讀代講」的重要性,並努力在閱讀教學中加以實施。但在實踐過程中,更多的教師將重點放在朗讀技巧的指導上,如重音、停頓、節奏等,或是籠統地提出朗讀的要求,如「讀得美一些」、 「讀出作者……的感情」等。這樣的指導,不能觸及文本的深層,學生的朗讀只能是飄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對課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朗讀技巧的指導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從重點的詞句入手,從學生的情感體驗著眼,結合文本的內容和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和啟發,體會語句暗含的意思,學生的讀才有根。在實踐中可嘗試以下做法。
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創作的相關背景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與文本零距離接觸;藉助媒體手段和教師語言等創設情境甚至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開啟學生想像的大門讓學生換位體驗。在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加以點撥、指導,引領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達到以讀代講的目的。總之,只有用心靈引導心靈誦讀心靈,才能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
四、教師教學過分依賴教材和備課資料。
在備課時,一些教師大致看看課文,就急於讀教材,甚至照著教參寫教案,搞"教材搬家」。這中間缺少獨立思考,沒有「化」的過程,雖然把教學要求、教學步驟方法寫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於沒有消化,還是人家的,肯定不會收到好的閱讀效果。
五、教師對教材把握不準、處理不當。
仔細分析一些課例,許多課的問題都出在教材的把握和處理上,有文意把握不準、教材理解有誤、切入點找的不好,缺乏整體把握問題。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教師必先鑽研文本,才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六、追求形式,浮華空泛
閱讀教學時常遭遇這樣的尷尬:教師神采飛揚、學生積極踴躍、教學進程順利,課後反饋卻很不理想。為什麼?環節設計似乎沒什麼疏漏,學生的發言也都切合文本主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小組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手段本身無錯,關鍵在於教師運用是否妥當。有的老師過於追求形式,使語文課堂呈現浮躁之氣,其間欠缺了思考——冷靜的、有深度的思考。很多時候學生沒有充足「讀」(尤其是默讀)的時間,發言順應老師思路,而非自我生成。更直白些講,過分形式化的課堂,使學生的視覺聽覺不斷受到沖擊,容易產生思維疲憊。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是根據老師的暗示,猜測老師想要什麼樣的答案,而不是考慮自己收獲了什麼。沒有思考,何來感悟?浮華之下,自然只剩了空泛。
㈢ 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應該怎樣做
一、教學目標模糊、虛化,教學效率不高.
解決策略:
1、要把對《課標》的研讀版作為校本教研教師業權務學習長抓不懈的內容,並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將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
2、綜觀課標學段目標,把握好學段教學重點,明確各學段的階段目標,才能把握好階段訓練重點,避免盲目教學.
3、統籌考慮教材編排體系,把握單元訓練重點.每一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要把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情感方法、習慣態度等融為一體,進行整合訓練,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研讀課文,了解學生,把握每課教學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段目標要求准確確定教學目標.目標既定,課堂教學所有的學習活動都要為實現達成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的重點要深究精練濃墨重彩,與目標關系不大的則可捎帶而過輕描淡寫.
在教學中把握住了學段重點、單元重點及每課教學重點就能做到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對重點處不惜時間精力進行訓練,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教學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㈣ 小學數學教師平時在計算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及對策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應以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為主。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性學習;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可見,新課程改革把指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作為改革重點之一。因此不斷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探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的數學探究和合作活動卻存在著一些盲目與困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暴露了對新理念解讀有偏差,甚至走進了誤區,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在探究學習中沒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學習成了強加給學生的行為過程。
2、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活動應當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然而,由於一些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弱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而不進行監控,有的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探究活動時不敢指導,怕戴上「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師即使指導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時機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學習的行為過程,忽視思維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有結構的材料,然後提出問題、描述探究的步驟,最後讓學生運用這些材料探究。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的確動手做了,結論也順利得出了。但是這樣的動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數學探究呢?有些學生從頭到尾都很開心,參與熱情很高,可學生所獲得的只是表面上的東西,數學課不是讓學生開開心心就算了。
通過思考,我認為教師在設計探究學習的教學內容時要注意下面幾點: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數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探究學習氛圍。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記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師給我布置的一個任務,在全區上一節公開課。活動主題是:「老教材,體現新理念」,課題是《圓錐的體積》。接到任務時,我非常高興,同時也感到有壓力。高興的是,又有一次挑戰自我的機會;有壓力、是怎樣才能上好這節公開課呢?既要有新意,又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在這之前我聽了好幾節《圓錐的體積》的公開課。教學設計都很常規化,那就是先認識圓錐,再通過出示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模型,讓學生觀察得出是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最後通過做實驗,從圓錐里裝沙向圓柱里倒,三次剛好倒滿,從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思路的教學設計都大同小異。我在研讀教材時,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般在教學這節課時,都能順利地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什麼突然要去比較圓柱、圓錐體積的大小?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不得而知,做這個實驗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一個數學活動,根本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這篇文章作者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就解決了我思考的這個問題,這是我先前無意中在《中小學數學教師》雜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驚奇,驚奇的是怎麼會有這么聰明的教師,雖然我不記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師的獨特創意。想到這里,我心裡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師設計的環節去上這節公開課,感覺好象有抄襲之嫌。但又想,把優秀教師的成果運用到我的教學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師學習的表現。所以最後借用了那位教師所設計的環節,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圓錐的體積》教學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知。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回顧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由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立體圖形。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長方形的短邊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師問:那麼長方形的面積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學生回答說: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的二分之一),接著分別以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為軸旋轉得到了一個圓柱和圓錐,請學生觀察圓柱和圓錐,進行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
學生觀察後說出兩者是等底等高,教師接著設疑:請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 圖如下:
由於前面的比較面積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是1/2的關系,也有的學生通過空間的想像猜想是1/3的關系,還有的學生猜想是1/4的關系,到底是1/2的關系,1/3的關系,還是1/4的關系呢?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給的材料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做實驗來驗證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趣味性設置懸念,揭示矛盾,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生疑,就會產生求知慾。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該讓合理的猜測佔有適當的位置。在教學中讓學生大膽猜測、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剛才我說的《圓錐體的體積》這節課的設計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這一過程。通過這個案例讓我思考了很多,特別是探究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探究學習中,不要盲目的讓學生去探究,看上去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不明白怎麼回事,心甘情願的跟教師的思路走。這讓我想起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的小品「賣拐」,教師是賣拐人,學生充當了買拐人的角色。
2、教師的合理的「導」、讓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生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的探究都是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的拓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不斷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構建成知識網路。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感悟領會靈活運用,引導學生不斷總結思維方法,從而豐富學生的思維經驗,使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合理的「導」是學生探究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前不久,校區研討課中,我校黃輝老師上了一節《三角形內角和》,這節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設計我覺得很成功,很好的體現了教師「導」的關鍵性作用。首先教師課件出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創設三者爭論誰的內角和大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再讓學生猜測三角形誰的內角和大?到底誰的猜測對呢?先用實際測量來驗證一下。由於測量工具有誤差或測量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得到的結果是三角形內角和大約是180度。老師再問:除了測量,你還有別的辦法來驗證一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嗎?學生想到了撕拼、折疊的方法。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想法。接著教師追問一句:同學們,你們看到了180度,聯想到了什麼呢?同學回答說:看到180度,我們想到了180度組成的是一條直線。就是教師的這一追問,讓學生把新知和舊知產生了聯系,從而在撕拼和折疊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辦法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撕拼或者折疊成為一條直線,從而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如果沒有教師的這一追問,我想學生根本就沒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兒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過撕拼或折疊,但是學生仍然無法有意識的去撕拼或折疊成一條直線,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度。
還記得我曾經在武漢市優質課比賽中聽過的三節數學課,課題都是《圓的周長》,三節課都是先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系?通過直觀,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系。那麼,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有兩節課是讓學生通過測量實物的周長和直徑,再讓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從而得出,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但是,從邏輯思維的角度,我要問:為什麼就一定要去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呢?為什麼一定要去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呢?作為教師,我有這樣的疑惑。那麼我們的學生肯定也有這樣的疑問,只是沒有膽量提出質疑而已。而在另外一節課中,教師合理的「導」,正解決了這樣一個疑問。教師也是先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什麼有關系?學生通過直觀,猜想到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實物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入表格。教師問:那麼圓的周長和直徑到底有怎麼的關系呢?教師說明,在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時,一般是研究它們的「和的關系、差的關系、乘積的關系和相除的倍數關系」這四種。然後讓學生通過計算器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相加、相減、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規律。而在計算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時,得出了一定的規律:即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從而,研究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存在著倍數關系。通過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探究學習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用學生的眼光看數學,教師要合理地「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探究學習的成效。
3、給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和充分的探究時間。
探究學習要求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所以在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開放的探究學習材料,讓學生進入一個自由選擇、自主發現的學習活動平台。其次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在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作保證。有時,我們看到有很多探究學習的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雖然給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但是由於要完成教學任務,往往草草收場,這樣就必然會降低探究學習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探究學習的成效,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弄清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因此,教學中如果要開展探究活動,教師應該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理智選擇。只有正確地理解探究性教學,才能更好地發揮探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簡單談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思考。我們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數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巧妙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並且提供給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張開想像的翅膀,去發現、去探索,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和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開展學習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優越性。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系。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
但是,當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怎樣的問題適宜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言堂」怎樣處理,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如何起到調控作用?下面我就談談這幾個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1、合作過程的隨意性。組內成員的合作實質是貌合神離,學生各抒己見,卻聽不到同伴的聲音。因此,很難達成一致的見解。最後,組內代表發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學的想法。這樣的合作,從形式上看熱鬧非凡,但是,從實際效果考慮,卻很難讓人贊同。由此看來合作學習,應該有合作的計劃和步驟、有明確的分工、有一定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合作學習也應該有一定的合作規則。
2、選擇問題的隨意性,忽視選擇適宜合作學習的問題。
什麼問題該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只有當個體遇到沒有辦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時,才會有強烈的與人合作的願望,才會認真的傾聽他人的見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數學課堂上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很有必要討論的問題卻少之又少。大多數討論的問題,是教師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設置的。只是讓學生有一個可以說、可以聊的話題而已。如,有些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班級中舉手的學生有很多,但是,老師完全無視一雙雙高舉的小手,堅持要求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像這樣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費時間,還能收到什麼成效呢?課程實施以來,不少教師評價一節課的好與壞,是用「新」與「舊」的方法來評價,即一節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是否貫穿於整節課中。由於受到這種思想的誤導,結果有的教師就把不需要合作學習的問題也非要學生合作不可。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對於小組合作學習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麼問題都合作學習,也不能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讓教師簡單傳授了。
3、小組合作學習沒有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人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沒有經過個體精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在教師提出問題後,馬上組織 「 小組討論 」 往往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與此相對照,更為恰當的作法是首先讓學生獨立解題,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時才依據觀點的不同進行分組,並以此為單位進行全班交流和辯論,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沒有處理小組合作與學生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聽課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個別學生「一言堂」,其他學生只是當聽眾。另一種情況是你說我說、大家搶著說,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造成課堂秩序極為混亂。合作學習只有形式上的小組活動,沒有實質的合作;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只聽或看一位好學生的操作或發言,沒有學生間的互動;學生間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等。教師怎樣才能處理好小組合作與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優點,把大家的智慧發揮出來讓大家共享所產生的效益遠比一個所謂的好學生 「 一言堂 」 高得多。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一是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傾聽就是傾聽別人的見解,要聽懂別人說的重點、難點以及解題的方法與思路,聽的時候還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與自己的是否一致,從而改進、吸收。二是學會分享。當別人的見解和我不一樣的時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確,當他的方法比我還要好的時候,我就吸收過來為我所用,這就分享了別人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成果。這正如肖伯納說:「如果兩個人一人一個蘋果,互相交換仍然是一人一個蘋果,如果兩個人一人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則變成了一人兩種思想。」同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四人小組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則每個人都學習到四種方法,還可以選擇最好的方法。三是加強激勵機制。對於後進生,我們要打開他的話盒子,給他們更多的機會,用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再用積極、肯定、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使他們樹立信心,大膽發言。
5、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沒有進行及時調控
在學生合作學習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每個小組進行及時調控,尤其關注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
但是當前合作學習教師調控不當的幾種表現:
1 、低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為標准,代替學生的理解。如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幾分鍾後提問學生,見沒人回答,老師就認為沒有學生理解了,結果就用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
2 、過早提示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矛盾,使學生對矛盾的認識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層面上。如「長方形面積計算」這一節教學中,老師經過拿出長 5 厘米 寬 3 厘米 的紙板推導出它的面積是 5 ×3=15 平方厘米,接著老師提出問題:長方形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何關系?老師不是採用讓學生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採取自問自答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只是停留在低層面上。
當然,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還存在其他的誤區,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對策,對這些誤區亮起紅燈。使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相互啟發,實現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使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挖掘個體學習的潛能,使學生在互補促進。
㈤ 如何提高小學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一所學校聲譽的好壞都取決於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現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幾點看法:
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一是向學生講道理,告訴他們我們來到學校就是為了學習;二是告訴學生他們這個年齡就是最適合學習知識的年齡,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會徒傷悲的。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方面著手。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熟悉文本內容、准備教學內容,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感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可以從心理學方面來考慮,我們要給學生自信心,當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時去表揚他,讓他知道,我能學好這門功課,我有信心學好這門功課,這樣他就會逐步對這門功課感興趣。學生有了錯誤,不宜過多指責從而打擊他的積極性,使他產生厭學情緒。
二、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引導學生查閱課外資料;認真備課,設計最佳方案
在教學中,學生起著主體作用,而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一個好的教師就是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一個好的組織者,好的領導者。因此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課文讀幾遍,然後再看各類教學參考書,在查閱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領悟備課。同時也鼓勵學生在學習新課以前通過課外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在上課時給予表揚肯定,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自覺的學習獲得知識。這樣教師學生同時運用得來的知識會更牢固,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師除了對上課內容的准備,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學生,知道他們的知識基礎和答題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問題來研究。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他們有更多數的人參與到主動學習中。在教學中,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可以用上美術、音樂、電腦等。總之,凡是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就要利用。
三、打好語文基礎知識
1、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作為教師,我們應用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學生的思維想問題,特別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我們應尊重學生文化,貼近學生生活,走進學生世界,憑借教材用中華民族文化的瓊漿玉液澆灌學生純潔美麗的心靈,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學會做人。
2、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巧妙地藉助學生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
學知識建立聯系,寓學於樂,化難為易,既增添學生情趣,又滲透了文化素養的培養。
3、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讀與背誦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對於漢語言的精髓,在學生學習書面語言時,一開始就讓他們接觸這些精品,讓他們熟讀成誦,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品位和語文素養,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蘊,使其受用終身。
四、及時批改作業,加強培優補差工作。
布置了作業以後,教師要及時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要及時讓學生訂正。對於不會訂正的同學,教師要從旁指點,進行補差。做到日日清,當天清。學生就沒有拖拉、偷懶的問題。這是一個補差的好辦法。
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把時間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中,保證充分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地讀書、識字、交流、寫作(包括寫字、造句、寫文章等練習)把現在課堂教學中化在「多餘的情節分析,瑣碎的談話,沒有思維價值的提問」等活動中的大量時間省下來;而學生懂的,教師則堅決不講;把握教學的節奏與容量,使教學時間安排得科學合理,保證學生在課堂里,能主動積極地學習,能認認真真讀書,主動積極地思維,實實在在地訓練,學會動手操作等,扎扎實實地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學科,循序漸進地提高語文素質。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常常為了落實教學目標,而直奔「教學結果」,忽視了教學過程,使學生陷入被動局面,反之,教師遵循教學規律,重視過程教學,在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懂得主動學習。
如閱讀課應該引導學生自己真正讀懂,要讓學生有一個「讀——悟——回」的學習過程。但目前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提問,自己不主動質疑。而「質疑」是學生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反饋,也是教師教學的起點,現在教師怕學生提問沒質量,「浪費」教學時間,又怕自己無法駕馭、就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權利。實質上,指導學生能從字里行間找出矛盾,新舊知識之間發現矛盾,能換一個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那麼,語文的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有效。要讓學生自己發現這些看似矛盾、實質是問題的症結所在,當通過讀書、領悟,解決了這些疑問,就獲得了相應的閱讀能力。所以閱讀教學的過程可以是:「自學——質疑——導讀——釋疑——悟讀——練習(應用)一一存疑」。這樣周而復始,螺旋上天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能力。
3.因材施教,是提高質量的前提條件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題可做。
六、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籍,拓展知識面,提高寫作水平。(學生要有書可讀,開放學校圖書室是前提)
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個積累消化的過程,而閱讀是最好的積累。何況,多讀多寫就是學好語文的傳統經驗。因為課外閱讀的功能很大,可以豐富詞彙,提高讀寫能力;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吸收信息,儲存信息;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質。如果能在課內得到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外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逐步養成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生將大大得益。高年級則要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所謂真正的閱讀興趣表現為:喜歡讀,集中注意地讀。持久地讀,有效地讀;而閱讀的方法可以有精讀、略讀。泛讀……在閱讀過程中作些讀書筆記等。
七、影響質量的其他因素。
1.教師評價單一。重結果輕過程,重考績輕能力。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也是教師的生命線。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質量不好,那麼無論如何,他不會被認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相反,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成績非常突出,往往就會一俊遮百丑,他就可能是一位獲得過很多榮譽的「優秀教師」。以學生考試成績代替了對教學質量的評定,導致了教學管理工作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以及獲取成績的手段。教師的教學質量,除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外,還應包括學生是否愛學、樂學、會學等學習因子及動手操作、演示,參加實踐活動等學習能力方面。
2.教學設施與教學需求矛盾。
許多教學工具、設備老化、滯後、虛設嚴重。
3.學校制度在制定和實施時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一是還存在著見分不見人、見章不見人的現象。好像在實施這些制度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賦分,缺乏制度的實施者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指導。二是制度的實施都是學校的管理者(教干),實施的對象就是被管理者,使兩者處於一種對立狀態,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為,或者說是一種權力行為。
4、教師激勵機制要加強。
對教師表揚的形式、次數太少,影響教師積極性。可以設立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青年、老年教師〉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
農村教師福利待遇幾乎為零,學校辦公經費嚴重不足,制約了學校發展和教師工作積極性。
教師收入太少,低於農民工40元/天的基本標准,和其他行業差距更大。
教師政治地位不高,社會尊師重教氛圍不濃。
5、對教師培訓流於形式,教師沒有學到真本領,多數教師仍沿用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來教新教材,來教育社會化的學生。
6、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甚至背離。
提高小學教學質量的建議
在實踐中不難覺察到,小學素質教育難以推進,深層次的症結是課堂效率不高。我認為,只有通過課堂教學的高效率,狠抓教學質量,才能保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較充裕的時間和空間。
一、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領導充分重視教學工作。
1、每周校辦公會都安排研究教學工作的時間,針對存在的問題,商定有力措施。
2、領導深入教學第一線,及時了解教學工作情況,每位校級、中層幹部都擔任一門學科的教學,每周深入教研組指導教研工作,每學期聽課不少於30節,課後就教法、學法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3、備課檢查分定期查和抽查兩種形式。定期查分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檢查後留有記錄並及時向教師反饋情況。個別教師還需跟蹤檢查,督促其整改;抽查是在推門聽課後隨機檢查,在定期查、抽查情況的基礎上於期末評出優秀教案。
每學期定於期中階段檢查作業情況,分作業量大小、作業設置是否有層次、學生書寫情況、教師批閱情況等幾項,評出優秀作業。
4、加強教學管理,嚴格執行教委下發的教學課程、課時計劃,做到三表立法。每天值日校長都要巡視每班的上課、下課情況,對隨意調課、空堂、拖堂、不備課上課等違紀現象做嚴肅處理。
5、學校制定了教學質和量的評價措施。
6、學校成立了教科室,設了中心教科研組,帶領教師進行教科研理論學習,在《教科研園地》中交流教學經驗,大膽開展教學實驗。
7、每年組織一次教學研討會,每學期有專題研討會或優質課賽教。
二、加強教學研究,重視師資培訓。
1、科研先行,全員參與。
開學初傳達了教科研計劃,提出實驗要求,每位教師都根據學校教科研總課題,結合素質教育的目標任務,找出本學科的重點、特點及學生自身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確立實驗的子課題,有目的地在課堂教學中摸索實驗經驗。教師在期初有研究計劃,過程中有記錄,有階段小結。
2、教研組形成網路,教研活動有落實。
學校成立了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思品、勞動、自然、活動等十二個教研組,每周一下午大科組活動,每月一次小科組活動,研究教法、教材,開展說課、一人一課、評課活動。學習有關的教學先進經驗,並將其結合到實際教學中,增加教學中的科研成份。
3、抓教師的師資培訓工作。
學校分期分批派教師參加區級骨幹班培訓,外出觀摩優質課,鼓勵教師參加業余進修,新教師定期培訓。
㈥ 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是什麼
小學音樂"歌唱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
一、音準問題
在歌唱教學中存在兩個較普遍的現象:1、全班齊唱時,總有一些同學的音調不準,聽起來很著急。2、學生獨唱時,很多學生不夠肯定也不夠自信跑調的現象嚴重。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一是有的學生總覺得音找不準,唱完上一句,下一句的起音就找不到了;還有的學生心理清楚怎樣唱,但是一唱出聲就不對了。歌唱教學中音準問題嚴重,使學生的歌聲缺乏美感,音準問題不解決,怎能讓歌唱深入學生的內心?怎能讓歌唱激起學生內心美好的情感?久而久之音準問題還會使學生對歌唱失去興趣。二是教師對學生歌唱音準的關注率很低,面對學生歌唱時音不準缺乏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師認為這么一點音準問題是很正常的,便忽略了;而有的教師則是關注到音準問題了卻沒有有效的方法去解決,也就跳過去了。在歌唱教學中請學生獨唱的機會少,檢測少給學生唱歌的時間不夠多。導致學生在歌唱時對准確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對聲音的控制能力不夠強。
解決音準問題的對策
(一)、常規聆聽。培養學生會聆聽、會比較、會評價、會調整的音樂學習習慣。
(二)個別檢測。培養學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1、在歌唱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演唱,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2、學生單獨演唱時找出錯誤並糾正;3、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歌唱知識技能欠缺。
中年階段(3—6年級)是小學教學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逐步理性,所要掌握的知識由感性到了理性,此階段的唱歌教學不但要與讀譜知識相結合,而且要求學生在唱歌中對呼吸方法、發生技巧等知識逐步的掌握和運用,從三年級開始進入合唱教學,要求學生在節奏和曲調上有比較准確的把握。
解決歌唱知識技能的對策。
(一)呼吸訓練形象化
1、用畫線條來表示呼吸的強、弱、長、短。
在黑板上畫出各種線條,在畫線的同時讓學生發出「si」的聲音,並引導學生根據線條的粗、細、長、短用線條的走向進行呼吸練習。
2、用手勢等動作來指揮學生的呼吸
教師時快時慢做兩手掌打開收攏的動作,學生隨著教師的動作的變化進行氣息控制訓練。
(二)讀譜與音準訓練生動化
㈦ 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摘 要】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存在著缺乏環境氛圍、教育與環境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設備落後等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困難,要採取合適的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環境氛圍;教育與環境;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興趣與激勵
隨著社會對外語的廣泛重視,英語目前已成為小學教育一個重要的科目。英語教學也走進了農村小學的課堂。許多農村小學沒有專業的英語教師,有的只有一點英語基礎,有相當一部分完全不懂英語,這一切都給英語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我有幸成為了一名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從教以來,體會農村教師的艱辛與奉獻;接觸農村的孩子,感受他們的淳樸與好奇。與城裡小孩相比,這邊的學生視野狹窄,信息閉塞。導致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存在不少的困難。
一、農村小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困難
1.農村孩子比較膽小,怯於說英語
農村小學的學生土生土長,從小受周圍特定環境與家庭教育的影響,往往會顯得更加膽小拘謹、不善言談,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會說錯被老師批評,會遭人笑。口語基本處於被動位置。
2.缺乏學習英語的環境氛圍
在課堂上,學生很少聽到英語教師較流利的口語,而且每周一般只能接觸兩到三次,每次僅四十分鍾,其他任課老師則都是用漢語教學。而且,目前
㈧ 小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採取什麼措施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一直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出現新問題、再次完善的循環過程,這使教學存在多變性,但我們的課堂也存在比較多的共性問題。
一、 重形式,輕內涵。
在教學方式日新月異的現代,部分教師為了追求形式上的時髦,硬生生的將別人的方法搬到自己的課堂中,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最近幾年課堂中流行的「小組合作」形式教學就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小組合作的次數泛濫,缺乏應用的必要性。在一般的隨堂聽課中,我們不難發現,部分教師為了迎合聽課教師的口味,就強制性的將小組合作搬到課堂中。「為了活動而活動」這是普遍的現象之一。而在合作中,教學關注了學生的自主性,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活動的往往是草草收尾。匯報中教師重視學生的交流,而對不同的看法缺乏應有的比較和歸納,更是對錯誤的匯報,缺乏成因分析。
解決措施:1、提前將小組的合作的程序進行公示,並讓學生齊讀了解。
2、合理安排小組成員。
3、充分利用「錯誤」資源,開拓學生的思維。
二、提問,缺乏針對性。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整個教學環節的樞紐。而在教學中,我們的提問都徘徊於問題的過大空洞或過於細致,缺乏針對性,以及「度」的把握。
解決措施:1、充分利用書上的問題。
2、故意設計一些具有一定難度和針對性的問題,不宜過多。
三、評價方式及內容單一。
課堂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對學科的關注度。而我們的課堂評價中,表揚過於泛濫,很隨意,城市化現象嚴重,不能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可以結合學生的表現進行非學習性評價。
四、學生缺乏安靜沉思的時間。
在課堂中,我們會不斷的看到學生與教師合作時忙碌的景象,活動一個接一個,問題按個兒來,整個課堂看起來熱鬧非凡,但真正參與其中的少之又少,如果我們給予學生3~5分鍾的沉思時間,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五、重點、次重點把握不準。
六、結束語過於隨意。
一節課的結束語不是條條綱綱,而是對一節課中的重點知識進行過程性的回顧,不要求學生完全敘述,但需要學生了解知識探索的過程。
既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就我們繼續努力,讓自己不再有太多的遺憾!
㈨ 小學數學教學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幼升小准備不是簡單的語數外啟蒙那麼簡單了,在上小學前可以嘗試培養孩子一些專小學生的日常,讓他屬有相對足夠的時間來適應和准備小學生活。
語文:拼音基本學習;識字,是孩子閱讀學習的一個基礎。
數學:10以內加減法,基本數數。
英語:接觸過,會一些簡單的對話和單詞即可,零基礎的孩子也可以跟得上。
書寫水平:大班以後要有意識有步驟的訓練孩子書寫習慣。一定要會寫字,而是接觸過筆,訓練過手部肌肉,畫畫也是一種書寫,一定要有書寫的意識和基礎。
運動技能:很多小學在一年級都有明確的某項運動要求。
學習習慣:每節課45分鍾,寫作業的習慣,不遲到不曠課。
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的調整,自理能力,交際能力(主動表達)。
心理准備:對比幼兒園,師生比、師生關系都發生了改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從家庭個性化標准向社會標准在轉移比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