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學習心
一、跳一跳摘果子——注意課堂提問的難易度
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設計符合本堂課的問題,而且所涉及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不能過於簡單。曾經聽一位老師在執教《海底世界》一課時,這樣提問學生:你知道海底的動物會發出哪些聲音?海底動物活動時又有什麼特點?老師一問,學生馬上紛紛舉手回答。試問,學生這樣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說明教師的教學水平高?還是說明學生的基礎好呢?恐怕都難說明。只能說明老師的問題太簡單。這樣的課堂表面看上去很熱鬧,課堂氣氛很好,好像學生全都會,實則什麼也沒學進去,長此以往,會讓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
與膚淺性提問相反,有的老師提問則過於深奧。一個問題拋下去,學生目瞪口呆、雲里霧里、無從思考,索性放棄,乖乖地等待老師的答案公布。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同樣也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師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不能讓學生覺得太深奧難懂,也不能讓學生無需動腦,立馬可得,必須讓學生經過大腦的積極思維後得到相應的解答,讓學生「跳起來摘得到」。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並最終解決問題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把握好「問點」——注意課堂提問的角度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提問的地方很多,但只有掌握好角度,才能使提問更加有效。
1、以「文眼」為切入口
教版教材主編張慶曾提出「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閱讀教學主張。因此,我們可以抓住課文的「文眼」進行提問,突破一點,撥通全文,從而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在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時,我反復地研究教材,發現一個「苦」字貫穿全文,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較長,內容較分散的課文有了向心力,達到了長文短教的目的。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能用一個字來概括李時珍在外尋訪葯材的生活嗎?」通過討論,學生得出那就是一個「苦」字,然後抓住這個契機,我不失時機地引出下一個問題:「你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李時珍所歷經的千辛萬苦呢?」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文本進行探究,從在外跋山涉水,行走之苦;夜宿古寺,住得艱苦;就著山泉啃干糧,吃得很苦;借著月光,連夜記錄,苦上加苦等幾方面,真正感悟到李時珍為編寫《本草綱目》不怕勞苦、為民造福的偉大形象。
這樣的提問,既緊扣了教材,又給予了學生充分探究的機會,如同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河面,激起學生一波波理解的漣漪,對於學生的自我鍛煉、自我提高大為有利。
2、以「留白」為切入口
語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有許多「留白」之處。教學中,我們可以巧妙地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提問,為學生營造一個想像和創新的空間。如《荷花》一課中「這滿池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老師可順勢問道:「荷花會有哪些姿勢呢?」學生通過看圖、調動已有經驗,展開了想像的翅膀:「那朵已經開放的荷花,真像一位穿著白沙裙的小公主,隨著微風翩翩起舞。」「兩朵對開的荷花,多像一對親密無間的姐妹啊!」「你看,那朵荷花彎著腰,多像一個低頭梳頭發的小姑娘啊!」……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提問,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起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3、以「難點處」為切入口
教材難點是學生掌握知識、理解內容的障礙所在,課堂提問注意准確地抓住難點,有效地設計提問,使課堂教學化難為易。
如教《誠實與信任》一文時,我反復讓學生朗讀課文,讀完後問道:「為什麼作者說『誠實與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一具有深刻內涵的難句深入文本,體會作者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留下字條,主動承擔責任的那份誠實,感悟小紅車主人對「我」人格的那份高度信任,進一步感受到人性的那份美好與崇高,這樣從文字的表面意思,直抵人物的精神境界,使文章思想內涵得以升華。
4、以「矛盾之處」為切入口
某些課文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矛盾處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畫龍點睛之筆,教學時如果抓住這些地方提問,實際上就等於找到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循循誘導,往往能促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黃河的主人》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艄公在滾滾的黃河之上,駕駛羊皮筏子時的鎮靜和機智,我抓住這樣一個句子巧妙發問:「他專心致志地撐著篙,小心地注視著水面,大膽地破浪前行」一句中,『小心』『大膽』這兩個詞語是反義詞,同時來形容艄公的行為難道不矛盾嗎?」學生通過積極思維,終能悟出「小心」「大膽」在文中的妙用:「小心」表明艄公有高度責任心,身系乘客的安危,馬虎不得;「大膽」則凸現艄公那種大智大勇,從容不迫以及高超的駕駛技術,這二者的結合便更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黃河艄公的敬佩之情。
總的來說,「問點」有很多,但提問的宗旨,是要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本質意義,少提或者不提直述表面的問題,所提問題力求能引起學生「憤愜之感」。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注意課堂提問的思維深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善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力,從而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拓寬思維的空間,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
例如,學完《三袋麥子》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土地爺爺來到我們班,送給同學們每人一袋麥子,你打算怎麼處理這袋麥子?」於是,同學們盡情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要學小豬,大飽口福一番;有的說會留一點兒作種子,其餘的學小牛留著慢慢吃;有的還提出了不同於書上的做法,說可以把麥子分成三份,一份留著吃,一份留著種,還有一份保存起來,以後慢慢享用;還有的同學甚至想到把自己豐收的麥子拿到集市上賣,然後把所得的錢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大家各抒己見,各呈異彩的答案,飛揚的是學生的個性,閃現了學生的思維亮點,流瀉出學生的主體情感。
⑵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留白」藝術
如今的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節奏、高密度。有的教師、甚至一些地區還以此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筆者對此所持的觀點是:未必見佳。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否大、教學節奏是否快、訓練密度是否強,關鍵應當看學習主體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視其達成效果,而不應當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筆者認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節奏與密度高的特點,反而與語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點相悖,不利於學生在反復涵詠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針對目前這樣浮躁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留白的藝術體現及其依據
「留白」原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創作(構圖)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能夠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藝術想像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性表達形式。它講究虛實相生,無中生有,講究空白與實體,空白與空白之間的變化、呼應。這種呼應通過趨勢、動作、神態等來表現,從而形成整體的映襯和諧關系,並突破了紙張的二維空間,而獲得極富層次感的立體效果。人們甚至以空白來替代流水、天地等實體,比如創造出獨特的「空水法」這一表現方式,流水的韻味趣旨,不著點墨而盡得風流,其對留白的運用堪稱登峰造極。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齊白石畫蝦,往往是幾只活潑靈動、玲瓏剔透的小蝦躍然紙上。齊先生的畫處處留白處處有意,空靈虛幽,虛實相映,方寸之間彰顯天地之寬,「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畫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遠的天空或者空曠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積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獨中國畫如此,其他的一些藝術中也講究留白技術的運用。書法藝術以線條表意,然而書法作品講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間,此外作品中枯筆,這實際上就是留白。中國的印章藝術,講究「疏處可行馬,密處不透風」,其「疏處」也就是留白藝術的體現。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在治其印時,覺得自己的姓名中四個字排列,怎麼也不達到美的效果,便請教其師齊白石先生,齊老建議他將「中石」二字壓縮一個字的大小,置於印的左上角,將左下角空出。歐陽中石先生日後的書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對此印的欣賞。這是印章藝術中留白的成功範例。音樂以節奏、旋律作為表現語言,可也講究留白的藝術性。「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樂的留白,琵琶女的這一留白,給江州司馬以無窮的想像;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列子·湯問》),這也是音樂留白的藝術效果。
談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經》有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這「希聲」「無形」不能不說是「留白」的一種哲學基礎,對後世影響極大,並逐步形成中國藝術強調空白和未定性的藝術精神。另外一端,佛教傳入後,正是與中國本土的道教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系而演化得中國式佛教——禪宗。虛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禪宗中參悟佛法講究慧根,這是參考的物質基礎,但更講究「悟」,這是參佛過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漸悟」與「頓悟」之分。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張漸悟」,而「慧能主張頓悟」(《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禪師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禪師的贊賞。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業,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勝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缽,不能不說是「頓悟」的典範。這里的「漸悟」與「頓悟」,實際上都是思維的留白。
歷代的文人墨客從「虛」與「實」的辯證關系中獲取藝術的方法,於是發現留白的妙處。諸如「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對留白這一藝術法則的明確註解。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轉引自《於漪與語文教學》,第84頁),在這兩者之中,藝術化可謂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於漪老師自己也曾言「語文教學應當追求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洪宗禮先生也說「教師應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里,運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去發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把學生引進積極的思考王國」(同上)。再者,語文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主體——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無論是從教學的藝術追求而言,還是從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言,語文教學都應當注重「留白」設計。
二、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藝術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徵
大文豪海明威說過,文學創作講究冰山原則,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讀者需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見水下的八分之七。這話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學作品的留白規律。許多文學作品本身,作者對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評價,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讓讀者見仁見智。如《項鏈》,作者並未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行為作一語評價,收錄於教材後有人不斷探討其主旨內涵。李商隱的《錦瑟》一詩的主題,至今仍眾說紛紜。這這固然是一些較極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內涵、主旨較為明確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學課本中也可謂俯拾皆是。孔乙己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肯定必死無疑,但魯迅先生偏偏不直接點破,而是以一句「大約的確死了」讓人猜測;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中的「地下森林」,有過那個時代生活經歷的人或者說對「文革」那個時代較熟悉的讀者(如今的中學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瞭然,但文章始終未點明「地下森林」的象徵之義。詩歌留白就不勝枚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靈澈上人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背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畫面上似乎什麼都淡出了我們(包括詩人)的視野,但我們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滿畫面。
一句話,留白是文學作品與身俱來的特質,閱讀教學就必須如庖丁解牛一般順其自然,依據文本內在的規律辦事,就需要呼喚課堂教學的「藝術留白」。
(二)藝術留白,是語文教學追求藝術化境界的需要
教學如作畫,在學生的心靈與思維空間作畫,那教師就是畫師。高明的語文教師,應當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應當成為一個匠,不應當只是在課堂這塊畫布上畫上詞語、句子、語段等景物就以為萬事大吉,而應當考慮每一種「景物」呈現的位置與時機,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體現「景物」空間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說有所不說,體現思維過程中的時間留白,以留給學生「悟」的內容與「悟」的時間。
1.讀的留白
《語文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要求讀准、讀暢、讀情、讀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必須留給學生一片朗讀的空間,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實現學生自我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像,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鳥語花香……
教學中無論是示範朗讀,個別朗讀,抑或集體誦讀,教師都要對朗讀中處理聲調的抑揚、語速的徐疾、停頓的連貫與頓挫,追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就將聲音符號形式與文本內容、學生理解思維聯系成一個整體。對追問的思考、作答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
2.問的留白
問的留白,可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來談。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盡管如此,從課堂留白藝術的角度來說,充斥在我們語文課堂中的「問」,仍然由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表現在:一所問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如在課堂中經常聽到問「本文的作者是誰」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麼含義(從注釋中可以找到);二是問題本身極價值,但問題提得過到直白,雖然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但缺少藝術性,如「某某語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等等。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針對「孀妻」一詞的提問是這樣設計的:「請問同學們,鄰人之子只有七八歲(當時學生已經理解了『始齔』一詞的含義)就『跳往助之』,自己願意,難道他爸爸不擔心嗎?」這樣的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看上去很突然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此問題一出,所有聽課老師相視一笑,為錢老的提問藝術所折服。問的留白藝術,一言以蔽之,就是錢夢龍先生所提出的「問宜曲」(錢夢龍《導讀的藝術》第87頁)。多一點「曲問」,讓思考者的思路轉一轉彎,不僅提高的思維的質量,也增加了思維的空間,就體現了問的留白藝術。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問的留白藝術,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鼓勵學生質疑,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認為,當學生把學習上遇到的矛盾由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時,原來並不十分清楚的問題便明朗化了,思維過程也隨著清楚起來,這一「悟 」過程,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處理好感悟和質疑的關系,首先就是在教學中,騰出一塊比較大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質疑問難不僅安排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更應該鼓勵學生在深入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疑問,隨時質疑。第二層面是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教師應當作出判斷與篩選,視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則就可能遷就了學生,使其形成思維上的惰性。正確的做法讓提問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質量與有難度的疑問,可以組織學生作一些討論,甚至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以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與能力。筆者在教《詠雪》時,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後,就有學生提出:「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哪一句更好。這雖然是文後的一道思考題,但很有思考價值。當時筆者就決定不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談,而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文章內容來找出優劣的理由。學生經過一番研讀後找到了「紛紛」一詞闡釋當時的雪之大,應當是狀若柳絮而不似鹽粒,又找出對「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補充性語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風起」妙於前一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過程,也是啟發思維的過程。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不等於直接給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啟其思。
3.品的留白
品讀就是從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詞一句進行揣摩,或就文章選材立意謀篇布進行宏觀欣賞。品讀過程,就是一個咀嚼過程,一如牛之反芻。品讀時,教師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標,但不能句包辦過程,而宜引導學生反復咀嚼。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先生在處理引導學生品讀《賣油翁》一文的寫作手法時,用「課文中有兩個……」句式讓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品讀出十幾種相比較的信息,可謂品讀留白的典範。
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種教形式的留白,其實質就是要留給學生一個「悟」的過程,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需要留時空之白,顯然,大密度快節奏的訓練是有悖於此道的。許多教師看重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頓悟」,這自然不錯,但更多時候,還需要等待學生(絕大多數學生)的「漸悟」,徐志偉先生曾說過「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花幾天、數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應當要求學及時作答,更不能限時作答」。前人所說的「參禪悟道」,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實質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許多禪機,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參透。
(三)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留白藝術的原則與措施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課堂留白,關鍵在於教師。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根除教師的言語霸權,鏟除教師的包辦意識,還閱讀於學生,讓學生擁有「悟」的權利,是實現有效的課堂留白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追求藝術留白,就必段因教學文本而異,留給學生感悟文本內容、情感的空間;因學生不同的思維狀態不同,留給學生完善思考嚴密思維的過程;因教學環節與形式不同,採取激疑、墊疑、釋疑的方法,採取聯系、補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課堂教學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誠如是,行不言之教,讓學生熏陶感染中頓悟與漸悟,則語文素養的形成亦非難事。
⑶ 如何通過挖掘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空白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想像是通過原有表象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活動。這種把原有表象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能力就是想像力。所以說,創造性的想像的突出特點。作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一種活動。作文是思想內容和書面表達形式的統一體。是道德、智力、技能諸方面的綜合鍛煉和綜合反映,是富於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而一切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像。英國詩人雪萊說:「想像是創造力。」想像力是人類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說沒有想像力就沒有創造。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可見,想像力在科學發明和藝術創造中起決定性作用。作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想像力。用想像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根據兒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他們想像逐步從無意想像發展到有意想像,想像的興趣濃厚。如用「二十年後的我」為題寫一篇想像作文。有的同學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天文學家,乘坐宇宙飛船,揭開宇宙之謎;有的同學想像自己成為著名的醫生,攻克癌症等其他疑難病症,為人類作貢獻等等。指導學生運用想像力去生活、積累材料。如見到了「水」教師可問:「同學們你們會聯想到什麼?
同學甲說:「水,洶涌奔瀉,如箭飛馳,如馬奔騰,如虎下山,威力無比,勢不可擋。」
⑷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空白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部分內容。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我們高段語文平時的教學主要是閱讀教學,對於寫作,一般是每一兩個單元專設兩節習作課,練習寫作。如果只靠這兩節孤立的習作課來指導學生寫作,提高寫作水平,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訓練。
我們教材中精心挑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不但是值得學生品讀的好文,還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優秀範文,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好好地利用這些範文,將寫作教學滲透進來,做到讀寫結合。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 利用課題,教學生審題、擬題方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新授課上,我板書好課題後,會先讓學生分析課題,說說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推測作者會寫些什麼,你產生了哪些疑問想通過學習課文來解決。這個做法實際上就是在教學生審題的方法,讓學生能讀懂題目,能抓住題眼。習作中的命題作文就能用上這種方法審題。
「題好一半文」,一個好的題目能使文章增輝添彩。對於教材中很有特色的課題,我會在學完課文後,回到課題,讓學生分析課題,想想作者為什麼以它為題,這個題目好在哪兒。如《荷塘舊事》《夜鶯之歌》《把掌聲分給她一半》,有的題目點明中心,有的題目指明線索,有的題目設置懸念。在平時教學中滲透了這些擬題方法,所以在指導學生寫以「往事」為話題的作文時,學生們也能採用不同的方法,擬出不少新穎獨特的題目,如《未說出的道歉》《如果時間能倒流》《捉魚記》《與釘子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等,比《往事》《難忘的一件事》這類俗套的題目更吸引人。
二、 利用文章開頭結尾,滲透開頭結尾的寫法。
小學階段的寫作叫「習作」,可見孩子們的作文可先從學習和模仿開始。課文都是名家之作,開頭和結尾的寫法,是學生模仿的好例子。例如「往事」這一單元,有三篇主體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花臉》《荷塘舊事》。這三篇文章開頭結尾都各有特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採用倒敘手法開頭,首尾呼應。《花臉》開頭就設置了懸念,結尾也是首尾呼應。《荷塘舊事》以開門見山的方式,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要素,結尾點明主題,畫龍點晴。在寫作前,我讓學生回顧了這幾篇文章的開頭結尾方法,想想自己的習作可以用哪種方式開頭結尾。
三、 積累好詞佳句,在習作中學習致用。
閱讀和寫作密切相關,閱讀是吸收,寫作是釋放。我們在對文本中關鍵語句進行評點、賞析的同時,更應該引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經過感悟過的語言學生不僅記得容易,而且模仿起來也容易,這樣有助於學生的吸收和運用。長期堅持積累,語言就會越來越豐富,寫文章時就能下筆有神了。
四、 抓課文結構和寫作順序,教學生謀篇布局的方法。
學生寫作往往不知道怎樣對文章進行整體布局,常常是寫到哪裡算哪裡,詳略也不恰當。對於各類文章,諸如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教師都要善於總結課文的結構方式,甚至細致地總結出自然段的構段方式,例總分式、因果式、並列式、轉折式、遞進式……對學生寫作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在寫作中碰到相類似的內容就自然而然採用學過的布局謀篇的方法。
文章都有一定的寫作順序,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恰當地把寫作順序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寫文章時要注意「言之有序」。如教學《三峽之秋》一課,我除了和學生一起感受三峽之美外,還教學生注意文章的寫作順序,從而告訴學生:我們寫文章時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在教師的長期指點和引導下,學生在作文時就會注意作文的「有序性」。
五、品讀重點詞句段,教給學生遣詞造句、細節刻畫等寫作方法。
每篇課文都有重難點句子和精彩片段,老師可以好好利用這些生動的例子,讓學生體會這些詞句段的妙處。比如文中對人物刻畫的方法、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及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應讓學生體會這些寫法的好處。如果學生能把在閱讀課中學到的寫作手法靈活運用於自己的寫作中,作文就猶如錦上添花,語言也能有血有肉,細致入微。
六、依課文特點,讓學生隨課文進行小練筆。
有的課文可讓學生抓住課文空白點,進行想像補白;有的課文可挖掘文中的好句進行仿寫訓練;還有的課文,學生讀後感受頗深,有思想共鳴,可以讓學生寫短篇的讀後感。例如《夜鶯之歌》一課的課後思考題是:想像一下,當敵人進入游擊隊的包圍圈裡,小夜鶯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這是課文的空白點,給了學生發揮想像的空間,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結合上下文和課文插圖進行補白。在教學《做一個最好的你》《把掌聲分給她一半》兩篇課文時,我選取了文中精彩的排比句和比喻句讓學生進行仿寫。學完《學弈》《小英雄雨來》,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寫讀後感受。這些寫作訓練都是片段式的,相比寫成篇的文章而言,學生更不受拘束,更樂於表達,學生中不乏精彩作品。
以上幾點是我在平時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的做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地方落實得也不是特別好。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需要我們老師堅持不懈地努力。
⑸ 例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利用文本空白進行小練
【內容提要】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於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這也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為讀寫並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呢?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文的特點,來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四個策略:一、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訓練,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二、抓住文本空白點,發揮想像,培養創意表達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點,因勢利導,培養表達。四、抓住讀書筆記,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實際的聯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於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課程將大量時間消耗在文本解讀上,文本解讀式的課程形態與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要求是不對稱的。語文課程應該對接現代社會對本課程的要求,建構理解和運用並重,並且朝向運用的課程形態。吳忠豪教授在國家骨幹教師培訓中明確指出:「對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首先就是學語言——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後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應變『閱讀核心』為『讀寫並重』並朝向『表達』;在教材編寫上,應變閱讀本位的『閱讀教材』為聽說讀寫並重的『語文教材』;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應變『閱讀主導』為『表達主導』;在教學內容上,應變『理解課文』為注重『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這也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為讀寫並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呢?教學中,教師抓住有效的訓練點,適時適當地組織學生隨文練筆,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豐富多彩,熠熠生輝。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文的特點,對讀寫結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一、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訓練,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
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看一堂課是不是語文課,重點就是看教師是在教課文還是教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准則。如果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麼都有了,結果卻什麼也沒有教會。就會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錯誤。在一篇課文中選擇一個或幾個語段重點教學。在語段教學時,要抓住重點詞句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讓孩子在對比、模仿中領悟語言,習得語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課中的這一句:「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1. 出示投影:
「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2.說說從兩個句子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生:(速度快、心情急切)
3.能不能用「像……似的」寫一句話,形容某種心情?
生:上體育課了,我像離弦的箭似的向操場跑去。
生:他做事情像一隻蝸牛似的,慢死了。
……
再如在教《火燒雲》顏色變化的一段時,我曾經學習著這樣設計:
1、火燒雲有哪些顏色?列出來並歸歸類。
2、你為什麼分成這幾類?這些寫色彩的詞在結構上各有什麼特點?
(一種水果名+顏色、一種事物名+顏色、ABB、半A半B)
3、你能再寫幾個這幾種結構的描寫顏色的詞語嗎?
梨黃、葡萄灰 ;
茄子紫 ;
紅通通、金燦燦 ;
半灰半百合色 。
4、把你自己寫的詞語代入課文讀一讀,你有什麼感受?
再比如在執教《貓》一課中,引領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進行模仿寫作的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品讀老舍先生用的語氣詞,老舍先生對這只貪玩的貓是這種態度,而且有的同學發現老舍先生用詞很有特點。你來接著說說。
生:「吧,呀,呢」這三個詞都用得很有意思,是常見的語氣詞。比如,我們常說「去玩——吧」。
師:老舍先生在一句話里連用了三個語氣詞,現在我們去掉三個語氣詞,請大家自己比較著讀一讀,放開聲音讀讀。
生: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會一天一夜不會回家呢?
生:加上語氣詞可以強調貓一天一夜沒回家,不加語氣詞的句了就不能強調。
生:不加語氣詞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天水沒有一點兒味道。加上語氣詞後,句子變得更具體,更能通順了。
師:我也想來讀讀,加上這三個語氣詞我們可以感受老舍是帶著什麼樣的感情來說的呢?
師:你體會到什麼?
生:老舍對貓的喜愛。
師:你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了不起。同學們從老舍先生連用的三個語氣詞中,深深地體會到了老舍先生對貓的無比喜愛。
師:你能不能模仿老舍先生的寫法,也用上幾個語氣詞來寫一種動物,表達對他的喜愛之情呢?
生:仿寫小兔子、小狗、小雞等
生:讀。師生共同評價。
實踐證明,在閱讀
⑹ 如何挖掘文本留白 構建自主課堂作文
[挖掘文本留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本科畢業論文)內容摘要: 現今小學語文教材,選文文質兼美,內涵豐富,既是指導學生閱讀學習的好文本,也是拓展學生寫作練習的好載體,挖掘文本留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教師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寫中提高,那麼寫作練習也會水到渠成地相應提高.這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的道理,也是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現行的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練筆資源,我們要鑽研教材,挖掘文本留白處,尋找讀與寫的結合點;開展研討課活動,拓展讀中學寫模式,然後在反思歸納中形成螺旋上升的讀寫結合訓練體系.挖掘文本留白處,在讀寫結合中訓練學生寫作能力,使師生都能獲得很大的益處 關鍵詞:語文教學 留白處 讀寫結合 寫作水平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部門至上而下,都在提倡「精簡設計,優化教學,提高效率」.要想切實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還必須抓住40分鍾的課堂教學,向課堂要質量,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視了學生的聽、說、讀的訓練,而對於寫的訓練,一則不能保證訓練時間,二則不能找准訓練切入點.如何利用有限的40分鍾課堂,有效地提高學生地寫作水平,從而迅速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於在新的形勢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有著實際意義的.筆者從教學需要出發,經過多年的研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在學生讀寫結合訓練方面,取得了點滴經驗. 一、讀寫結合是溝通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橋梁 (一)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語言的學習應該在語言實踐中完成,語言實踐的過程就是語言內化和外化的過程.」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既要引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要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讀寫結合,不失為學生實踐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的一種有效途徑.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崔巒同志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發言時說過:「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閱讀和寫作是兩種不同的能力.讀寫關系,從外部看,都屬於書面語言的訓練,都離不開字、詞、句、段、篇等;從內部表現看,都有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學習做人的作用,都能培養、鍛煉學生觀察、思維能力.但兩者各有不同的任務:閱讀教學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能力,作文教學著重培養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兩者密不可分.讀與寫的結合,將能使讀和寫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提高.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的道理 「學習遷移說」是一條古老的心理學定律,即平常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閱讀的積累運用到習作當中去,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葉聖陶先生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後舉一反三.[①](大意)這是學生的學習規律所決定的. 朱作人教授在其著述的《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中,曾把閱讀定義為「一種以書面語言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②]並指出這種「意義」不但指閱讀材料內說的是什麼,對學生來說更為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達的.閱讀不僅是自外而內意義的吸收過程,更是寫作的基礎.同時,寫作離不開生活,作文是實踐的客觀表述,沒有生活素材,寫作文仍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寫作訓練的契機,是一舉兩得,也是事半功倍. 基於這些認識,我認為,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激勵學生的內在動因,堅持學以致用,使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 (三)學生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 現在的小學生,雖然閱讀量比之以往大大增加,可是,小學生有意識地模仿作品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只能靠作品潛移默化的熏陶,這樣,就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才能有效形成自己的寫作方法.況且,許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差強人意.我校學生調查結果顯示,60%的學生都不能保證每天的課外閱讀!而即使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學生,很多學生的課外讀物也不是非常有典範性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很多學生都喜歡看電視漫畫書籍.由此看來,利用好課堂的40分鍾時間,給學生典範的習作例子,有意識引導他們去學習寫作,是我們習作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挖掘文本留白處,讀寫結合,提高寫作水平 (一)教材提供了豐富的練筆資源 我在我校先做了一個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我校四五年級中隨機抽取的100名學生.認為作文很難寫的學生佔85%,認為自己寫作文很難寫具體生動的竟然佔到95%!認為學課文與寫作文有聯系的僅佔27.3%. 學生出現這種狀況和我們的教師沒有吃透教材,沒有把教材的價值真正體現有關.是我們教師沒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還是教材沒有給我們提供這種資源呢?通過認真地研讀,我發現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教材,內容都是經過編者千錘百煉的,很多都是堪稱經典的文章,教材編排都很好地體現了「讀寫合編」的思想.教材中「讀寫合編」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 僅舉一個北師大版本教材為例:它每一冊都有若干個主題單元,每個主題單元最後,都編排有一個「語文天地」,」語文天地」中的「課外拓展」、「妙筆生花」都是圍繞著本單元的主題內容設計的.本單元的主題課文自然而然也可以成為學生習作模仿的對象. 既然學生在讀寫方面的實際情況如此不容樂觀,而教材又給我們提供了如此豐富的「讀寫結合」的資源,那麼我們就更應該認真地利用教材,扎扎實實地在課堂上滲透這一思想,並以此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二)認真鑽研教材,尋找讀與寫的結合點 挖掘文本留白處,就應該細讀文本,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習作資源,找准、找好讀與寫的結合點,指導學生讀中學寫,將寫的訓練滲透到閱讀教學之中.訓練學生的細節描寫能力,為寫作打下基礎. 剛開始時,我覺得文本讀與寫的結合點不明顯,不容易找准.於是我深入到課堂中,與同年段的教師共同研究,細讀文本,精心備課,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研討.一段時間後,我對文本的解讀漸漸深化,對文本資源的把握漸漸明朗,開始懂得把讀與寫的結合點細化到一個詞語、一組對話、一個句式、一個段落、一處細節,甚至是一個標點.逐步嘗試從語言表達形式的遷移,譴詞造句的講究等角度入手,注意指導學生有關細節描寫的方法,如: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外貌等幾種方法,讓學生在讀中學寫中感悟、理解語言,內化、運用語言,從而領悟到這幾種細節描寫方法給習作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在不自覺當中去靈活運用它們. (三)開展研討課活動,拓展讀中學寫模式 通過扎實有序的研討課活動,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與改進,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論和新觀念,不斷總結並拓展讀中學寫的模式,逐步由單一的先讀後寫,拓展為讀中學寫,邊讀邊寫,先寫後讀再寫等訓練模式.在閱讀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原始語言材料,找准切入口,多角度多層次地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 目前,我主要總結了如下的「挖掘文本」的方法: ①仿寫句子: 如: 《陽光》一課中有這么一個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田裡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在理解這句話之後讓學生模仿這個句式寫( )的( ),因為有了陽光更( ).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動物、植物、人物)去說,充分感受陽光對人類的重要性. ②補寫空白 如:《為了他的尊嚴》一課,說的是乞丐向老婦人行乞,老婦人不顧乞丐只有獨臂,叫他去搬磚再給錢,課文描寫了乞丐聽到這句話時的表情,並沒有乞丐的心理活動,此時,我就讓學生根據乞丐的表情,聯繫上下文去想像乞丐此時的心理活動,這既是對課文留白處的補充,讓學生更加理解課文,同時結合課文的心理活動的補白,也培養學生習作時注意人物心理描寫. ③仿寫段落 如:《桂林山水》中寫灕江水的一個段落:「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這個段落語言優美、結構典範.我在教學課文後,先端出一茶,讓學生看一看、聞一聞、品一品,學生在饒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龍井茶,感受到了龍井茶的綠、香、甜,再讓學生模仿著寫一個片段,學生自然套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用總分總結構寫出了龍井茶的綠、香、甜的特點,贊美之情洋溢其間,作文指導《挖掘文本留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除此之外,還有④描寫插圖⑤續寫故事⑥改寫課文⑦縮寫課文⑧仿寫課文⑨寫讀後感⑩擬寫課題等各種訓練形式. 各種訓練自成體系,又注意到彼此的聯系.訓練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體現層次性和發展性.在實踐中,我初步形成了一些讀寫結合的基本模式: 如,《散落的鈔票》第四段是這樣寫的: 站台上亂起來了,人們追逐著飄落的錢.一個女服務員跑過來大聲喊:「把錢交給我!請把錢交給我!我撿到一張,交給服務員.立明手疾眼快,撿了三張,也交給了服務員.一時間,老人、孩子、青年、婦女、解放軍戰士,人們紛紛把撿起的錢交到她手中. 這段話雖然寫到人們紛紛把撿起錢交到她手中,可具體是怎樣撿的,卻沒有詳細地寫出來.這就可以補充情節的空白.上課時,我先利用文本指導學生的有關幾個細節描寫的方法,再讓學生想像人們分別是怎樣撿錢的,並用上所學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如:動作、神態、心理活動、語言、外貌等方面展開描寫.這從學生五彩紛呈的小練筆反映了學生對這種表達方法的學以致用. 而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這樣寫的: 從地鐵站出來,外面藍天白雲,秋高氣爽.建築物上的國旗迎風飄揚,馬路邊的鮮花分外明麗.我和立明都特別高興,真的,比買了全套《丁丁歷險記》、又吃了麥當勞還高興. 這是一個用環境描寫來襯託人物心情的段落,它比起一般表現心情愉快的表達來得有韻味.尤其是放在文章的結尾,更是含蓄地表達了小主人公拾金不昧的美好心靈,教育著大家,體現了文章的立意.抓住這一細節描寫,我指導學生比較平時寫作的表達與文章表達方法的不同,在品讀中感悟作者用這樣的表達方式是為了突出——小主人公做了拾金不昧的事情後心情的高興.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這種精神.繼而指導學生用上這樣的句式寫出自己的心情.這個方法學生在平時的寫作中也能運用自如.如在勞動後的高興或成績考砸了後的難受心情,學生都會運用這種環境描寫的方法來襯托自己當時的心情,給文章增添了無窮的韻味. 通過我對讀與寫結合點的敏感捕捉,巧妙引領,在精講巧練中培養了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言表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練就了扎實的寫作基本功,取其法,用其材,力求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中的習作資源,讓學生進行豐富、活潑的有效性練筆,從而促進學生的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使他們的語言表達日趨規范、生動,思維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得以同步發展.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力圖改變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現狀. (四)在反思歸納中形成螺旋上升的讀寫結合訓練體系 1、初定「挖掘文本留白處」,擬定訓練計劃 學期初,我與同年級的語文老師就集中在一起,精讀教參教學要求,細讀文本,對本冊教材課文的文本留白處,進行一個系統的歸納,擬定出本學期的訓練計劃.比如: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十冊有十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哪些課文寫作方面具有可模仿性,範例性,哪些課文具有留白處可以補白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時,我們就挑選出來,預設到教案當中去,從而形成本冊的讀寫結合的訓練計劃. 2、課堂小練筆本的運用 每個學期初,我為學生准備一本《課堂小練筆》本,當老師在閱讀課堂上按計劃對學生進行訓練時,就要求學生當場完成這項課堂小練筆.這樣的練筆,及時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且費時不多,讓學生容易接受又容易得到切切實實的寫作訓練,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 3、反思中歸納總結 每上完一篇有讀寫結合要求的課文,我都會進行這樣的反思: 「挖掘文本留白點 訓練學生習作能力」課題反思 執教年級 執教課題 執教人 本課例我挖掘的文本的習作資源在: 我採用的讀寫結合的辦法是(請選擇):(一)仿寫句子(二)補寫空白 (三)仿寫段落(四)描寫插圖(五)續寫故事(六)改寫課文 (七)縮寫課文(八)仿寫課文(九)寫讀後感(十)擬寫課題 通過這個讀寫教學結合點的教學,我的收獲或困惑是: 如果再教,我的想法是: 通過反思,回過頭來再看一看,這個讀寫結合點找得好不好,看學生通過練筆,是加強了對文本的理解,還是脫離了文本,游離於文本以外;反思學生在這次練筆當中,對於自身的作文水平有哪些方面的提高,與學生已形成的作文水平體系是否循序漸進的上升. 一個學期之後,我與同年級的老師在聚在一起,對自己一學期以來的「挖掘文本留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進行一個總結,剔除對學生幫助不大的,整合相類似的練筆,形成本學期「讀寫結合」的訓練計劃,留給下一個年級的老師作為參考. 接著,我將幾年來的訓練計劃集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一個系列的「讀寫結合」訓練體系.最後我對整個體系進行修改把握,最終形成完整的訓練體系.我還選擇優秀學生的《課堂小練筆》本,則成為我再指導下一屆學生的範本. 現舉小學語文第五冊教材為例: 小學語文第五冊讀寫結合訓練綱要 課題 類型 讀中學法 訓練形式 寫作遷移 郵票上的齒孔 寫人 關注人物行動,體會具體動詞在描述中的作用 仿寫句子 練習將人物的動作寫具體 畫雞蛋 對話請將的描述,關注說話時的動作、語氣 補充空白 提供語言場景以及對話,補白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練習將人物對話描寫的具體生動 童話大師安徒生 大膽想像力的培養 續寫課文 開啟學生想像的大門,續寫《丑小鴨新編》 五顆甜蜜蜜的葡萄 記事 從小松鼠的 對話中,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它們的孝順美德 續寫課文 想像力培養,想像松鼠媽媽看到孩子們送倆的葡萄會發生怎樣的事 小星星 學習寫感謝卡 學習格式 掌握感謝卡的寫作形式 一束鮮艷的花 關注動作、語言等因素,點面結合寫好場面 擴寫文本 學會寫好個性化表現的差異 萬能手杖 寫景 體會「萬能手杖」作用,學習語言表達方式 創寫課文 學習運用總分總的寫法介紹事物 月光幻想曲 抓住兩個描寫月光的詞語「躺」「流進」想像體會擬人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仿寫句子 訓練使用想像,運用擬人手法寫句子. 小雨的悄悄話 通過對擬聲詞、比喻句的體會,想像描寫景物的方法 觀察仿寫 運用自己的耳朵,寫好課間十分鍾校園的熱鬧,要求用上一個比喻句. 登鸛雀樓 古詩文 體會詩人觀察角度的變化 觀察寫作 用幾句話從不同角度寫校園的雕塑 憫農 通過精煉的詞語,再現生動的畫面,開啟思維,展開想像 描寫插圖 結合詩歌意境,試用幾句話將課文插圖描寫出來, 三、讀寫結合使師生都獲得很大的益處 (一)學生作文水平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1、學生學習能力得到培養 將讀與寫緊密地結合地一起,做到立足於「讀」,著眼於「寫」.為了將「寫」的訓練目標落實好,教師必須熟讀課文,以獨特的視角挖掘課文中有利於「寫」的因素,並以學生易於接受和樂於接受的方式組織閱讀,在學生讀通、讀透,有所感悟和體會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的遷移.由於是有所借鑒、有所感悟和體會,此時的學生對「作文」也能「誇誇其談」,也能「下筆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帶來的自信與快樂.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也就養成了. 此外,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既是我的一個目標,也是一個策略.在具體的教學中,我通過語言激勵、通過情境創設、通過美文品讀、通過活動開展、通過成果表彰等手段,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 2、夯實了學生的文字功底 在立足教材,倚重閱讀,充分發揮每篇課文的作用的同時,我也有目的地選擇一些經典書籍、詩詞、語段讓學生品讀、理解、揣摩、賞析,體驗和感悟祖國文字之精妙,景物之豐美,人情之偉大.在此基礎上,進行仿寫、續寫、擴寫等訓練,夯實學生的文字功底,讓學生的表達更加流暢、形象、生動,從而解決了學生「有話不懂得寫」的缺憾. 在我的有意識的引領下,學生作文水平得到了長足進步,我還形成了一本《「挖掘文本留白點,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范案》,收錄了這方面的教學案例.學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不少學生作文發表或者獲獎. (二)教師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1、又讀又寫,提高了教師的運用教材的能力 挖掘語文教材隱性的功能,在閱讀教學中讀寫並駕齊驅,打破以往讀寫脫離的陋習,撐起「讀中悟寫」、「讀中導寫」、「以讀促寫」、和「以寫促讀」的一片藍天.要在閱讀教學中寓寫於讀,就要做到將教材「一課兩用」,就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實驗研究,教師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獨立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尋找教材中讀寫遷移點的知識,形成了一定的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的能力. 2、邊教邊研,增強了教師的教研的意識 課題研究,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育觀、教學觀和教材觀;尊重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注重讀寫結合、課內課外相聯;重視學以致用,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修養,使我的語文教育教學更加開放更加有效,使我的課改中得到更多的鍛煉.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年4月版; 【2】 朱立元主編:《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 朱作人:《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8年版; 【4】 周福英:《仿寫,作文起步的階梯》,《小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一期; 【5】 楊東升:《香港語文課里的讀寫結合設計》:《小學語文教師》2009年第七八期; 【6】 張玉琴:《用好教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師》2009年第六期. [①] 《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第181、3、65頁 [②] 朱作人:《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1988年版,第59頁 〔挖掘文本留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⑺ 小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設補白情境
小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設補白情境 摘 要:補白教學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教師運用的恰當合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地思維,培養他們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補白情境,讓補白貫穿於教學中,使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讓讀書具有個性化,具有創造力。本文闡訴了幾種創設補白情境的方法,和大家共勉。
關鍵詞:小學;語文;補白;情境
在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有作者有意的留白,留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對文章中的留白進行個性化的補充,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補白的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獨特的創造力,引導學生給文章「留白」的地方進行個性補白,合理地補上課文語言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使他們在學習中獨立的思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那麼,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恰當的地方進行個性補白,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創設生活情境,結合實際進行補白
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創設生活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個性補白。這樣會深深吸引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求知慾,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這時學生的頭腦中就會重現生活的情境,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情境進行補白,暢談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教學三年級《風箏》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在田野里拚命地奔跑。」這部分就是介紹孩子們放風箏的過程,孩子們學到這里是特別希望自己也身處其中,感受放風箏的樂趣。筆者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及時地在課堂中播放學生在操場上利用各種方法放風箏的情境,學生看到這樣的情境,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於是,筆者結合設置的生活情境問:「你們放風箏時,有比課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術嗎?你有什麼難忘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