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技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的教學技能
1.科學思維與表達能力
2.書面表達能力
3.口頭閱讀能力
4科學提問能力
5.善於傾聽能力
6.講授能力
7.良好的板書能力
8.探究活動的組織能力
② 小學科學課中我們學習到了哪些技能
沒有,還科學課,直接改名叫數學課吧。副科被主科各種占。
③ 小學科學課中我們學習到了哪些科學技能
科學教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統一的科學概念和原理,掌握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三大領域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受到嚴格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具有從事科學課程教學與研究開發的基本能力。
這個專業一般在 師范類院校 或者綜合性大學 才會有。
下面給一個課程內容給你參考,具體不通學校不同。
④ 科學教師必須具備哪些能力
作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需要具備多種不同的教學能力,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科學探究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 (1)科學探究能力。觀察和實驗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在新一輪科學課程改革中,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發展智能、形成興趣都需要有一系列生動活潑的觀察實驗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演示實驗,指導學生獨立做好觀察實驗。課後,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做好課外的探究活動。有些科學教師埋怨學校條件差,缺乏科學教學中所需要的觀察實驗材料。其實,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觀察實驗絕大部分都可以取自生活中的物品,應該看到科學教學的觀察實驗材料,就在自己身邊。作為一名科學教師,不僅要運用已有的觀察實驗材料准確而迅速地完成觀察實驗操作,更為重要的是要善於利用身邊的事物和材料,經過一番精心的設計和加工,提出更多的簡單明了的效果優異的觀察實驗,讓學生理解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自學能力。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發展和更新很快,這要求科學教師積極學習,努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需要科學教師具有一定的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日常善於讀書看報,收聽和收看無線電廣播、電視及電影,會利用互聯網等吸收和消化對提高教學水平有用的「營養」,經過分析篩選加工後,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並能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靈活運用。自學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首先表現在對信息反應敏捷的能力,其次表現在搜集資料、檢索資料的能力,再次就是分析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3) 表達能力。科學教師的表達能力包括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科學教師的語言應當清楚明白,內容具體,准確生動,能聯系實際,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在科學教學中,若教師語言模糊不清、呆板冗長,會妨礙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認識,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促使兒童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進一步發展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科學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閱讀科普文章,自己動手寫科普小品,並能指導學生寫好科學小論文。因此,要求科學教師具有一定的書面表達能力。 在觀察實驗中,科學教師必須善於將自己的口頭語言和實驗現象中蘊含的無聲語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由淺人深、由表及裡地認識科學現象。有的科學教師不善於藉助實驗現象中蘊含的無聲語言,往往犯只做不講或先講後做、先做後講的毛病。嚴格地說,演示實驗只能算一種直觀教學手段,要求邊講邊做,否則就會使演示失去應有的作用。例如,教師演示過濾現象,就應當一面安裝過攄裝置,一面說明支架、漏斗、濾紙的特點,以及濾紙的折疊方法,使學生能掌握裝置的特點,便於自己操作。 來源:中心小學 作者:張慧敏
⑤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⑥ 小學科學教學怎樣做到以能力為重
我們要想做到以「能力為重」,就必須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與掌握,並在版生活中的運用,為未來的權生活做好准備。
1、在傳授知識技能過程中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望、堅持真理的態度、積極的探索精神、獲取新知的能力、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要強調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來轉變思想觀念,提高道德修養,培養能力。
3、學校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要求,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真知。優化課堂知識結構,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量讓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外獲取知識,這種方式達成的「雙基」才是利於「能力為重」的。
⑦ 小學科學教師應具備怎樣的專業素養
一、知識:
1、生命世界: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體、生物與環境(環保)。
2、物質世界:力和運動、熱、電磁、聲、光、材料、能量、物
質的變化、物質的利用。
3、地球和宇宙:地球的概貌和地球的物質、地球運動與所引起
的變化(天氣、晝夜、四季、地形地貌)、星體(太陽、月亮、恆星、行星、星系、宇宙)。
4、其他:科學發展史、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等。
二、技能:
1、教師基本功:語言、板書、簡筆畫、計算機。
2、組織能力:善於調動學生學習情緒,能有序組織學生開展科
學活動,調控教學過程。
3、專業技能:
⑴熟悉有關的教學儀器、材料、各個實驗的具體
要求,步驟及規范操作方法,了解儀器室和儀器配備標准和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相關要求。
⑵具有一定的養殖、種植基礎及各種工具使用的技能。
⑶知道創造發明的技法,能指導學生開展種植、養殖、創新小發明、小製作等課外科學實踐活動。
⑷能根據教材設計教學預案,會寫規范的教學設計方案(教案),會說課,會寫教學感想或教學反思,會寫教學論文。
⑸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有能力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和課題研究實驗。
三、學科教學理論與方法
1、對小學科學課程性質的認識。
⑴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是淺顯的,但必須是正確的。科學課程中的知識、活動和過程首先要具有科學上的正確性,再則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啟蒙性。
⑵小學科學是綜合課程,同時又是一門專業的課程。
⑶「過程」應成為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但「過程」要有「探究」,要符合小學生對科學概念學習的特點。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各種思維技能,還要掌握正確的科學概念。
2、對課程教學目標細化的理解與實踐。
3、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合理的處理,使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直接生活的環境相結合,教學中注意給孩子們多些機會親自動手,對生物和非生物、物體和材料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小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
⑧ 小學科學課,到底學什麼,怎麼學
一、科學課程學什麼?
答: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
二、怎麼學?
1、與數學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例如通過連續測量一杯 熱水的溫度繪制曲線圖。
2、與語文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課有很多聽、說、讀、寫的機會,教師應多提供這些機會,並設法使之帶有科學 色彩。例如,讓學生撰寫觀察日記,閱讀科普書籍,按科學探究的線索重組科學家傳記中的信息,撰寫科學小論文,編寫與表演科普劇等。
3、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的許多課題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機動性而使學生獲益。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因科學與社會問題的交織而相得益彰,與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議題較為容易實現兩者的互動與整合。
4、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
科學(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 與 數學 (math) 即 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