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中小學學科教學目標研究

中小學學科教學目標研究

發布時間:2021-02-20 14:57:34

中小學如何開展校本教學研究

校本教研是密切結合學校工作實際,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研究目的所開展的行動研究活動。校本教研要求校長、教師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主體。校本教研主張開展行動研究,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實施校本教研是實施課程迫切需要,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素質的需要。專家認為,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教學研究的兩個核心要素,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農村小學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不高,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意識及能力都比較弱,農村小學同年級同學科的老師大都只有一個,同伴互助的條件受到限制;而且大部分農村小學地處偏遠山區,接受專家引領有一定困難。因此,農村小學開展校本教學研究比城鎮小學更需要,同時也更困難。面對這些現實問題,農村小學如何開展校本教學研究呢?
一、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礎
反思是教師對教學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本質是一種理解與時間之間的對話。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通過反思,教師能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也能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教師的自我反思本來就是校本教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對農村小學而言,更需要強化教師自我反思,因為他們同伴互助的機會少,在平常的教學中更多是獨來獨往,這樣自我反思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農村小學教師的自我反思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反思要有自覺意識,要形成一種自覺反思的行為和習慣,要勤於筆耕,寫好教後感或反思日記;二是反思要有問題意識,要圍繞自己的教學問題展開;三是反思要有研究意識,要有理性思考,注重本土研究,要對改進後的教學實踐再次反思,不斷在反思中改進;四是反思要有過程意識。教學前的反思要有前瞻性,有效地提高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學中的反思要有監控性,能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使教學高質量地進行;教學後的反思要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助於提高教學的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五是反思內容要有創新意識。可以記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審視程序的合理性;也可以記學生活動的反饋,以評估思維的創造性;還可以記同行課後的評價,以暴露思考的狹隘性;也記教學目標是否達到;記教師在上課中出現困惑引發的思考;記教師在處理教材中的經驗體會,記學生在課堂中的閃光點,記教師在課堂之餘所獲的心理感受等。
二、本校教師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體
學校校本教學研究的主體是教師的教學研究。過去的教研活動,教師常常處於被動管理的狀態,是教研組要我學、要我改,缺乏主動性。從選題到實驗展開的整個過程中,教師都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要求教師是行動者、研究者,他並不是去做與教學無關的其他事情,他可以針對自己認為存在的問題或困惑去展開研究,也可以研究教師的教學意義如何在學生的身上得到體現。在課改的背景下,農村小學教師更要成為一名研究者,要把研究完全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在研究的過程中,應該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究問題,體現研究者的主體地位。農村小學雖然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往往只有一個,但我們可以把學校的年級分為低、中、高年段開展教學研究。我們可以採用交談、協作、幫助的形式開展互助合作。交談:可以有淺層次的,如交換信息和共享經驗,也可以有深層次的交談,如評課和專題討論。協作:指教師共同承擔責任完成任務,強調團隊精神,群策群力。要發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使教師在互補中成長;同時要發揮每個教師的作用,每個教師都要貢獻力量,在互動、合作中成長。幫助:就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要幫助和指導其他教師,使其盡快投入課改的潮流,這樣可以克服教師各自為戰和孤立無助的狀況。農村小學還可以嘗試打破原來各完小校各自教研的舊模式,構建新型的校際教研網路。如可以將各完小校的教研活動列印成表格公布,開展校際教研,教師自主選擇參加外校的教研活動,營造更廣更濃的教研氛圍,加強教研交流。也可以推行跨校教師結對子的傳、幫、帶教研製度,片區內同學科教師之間互相借鑒與吸收成功的教學經驗,同時也分享失敗的教訓和感想,促進教研資源的開發和經驗共享。

Ⅱ 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目標三種表述方式

如果說,教學內容決定「教什麼、學什麼」,那麼教學目標則規定「教到什麼程度、學到什麼水平」。 一般來說,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寫作方式等方面都可以作為學習的樣板。 因此,每一次閱讀教學很有必要對每一篇課文的重點教學內容和目標有所選擇和設計。
( 一) 緊扣課標,抓住中心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藝術 散文,具有一種奪人魂魄的美。教學這一課,有人認 為可以指導學生朗讀背誦,體味語言之情感; 有人認為這一課的構思很奇特,「好一個安塞腰鼓」在課文中出現多次,應引導學生品味構思之精當; 有人認為 這篇文章有深刻的寓意,應該探究意蘊之深遠; 有人認為課文想像奇特,應該創設情境填補空白,展示想 象之瑰麗; 有人認為這篇文章就是王榮生先生所說 的「定篇」,應該理解透徹,上述內容都要涉及……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每一種說法都能找到依據,都能說出道理。究竟應該教什麼? 打開課標,我們不難發現,第三學段重點目標之一是 : 「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根據課標的規定,結合文本內容,我們很快撥開了「雲霧」 : 這篇課文的重點目標應界定在「體會情感與表達形式的關系」上。
(二)研透文本,突出重點
教材價值從實質上規定了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面對課文我們應該立足在一個閱讀者的立場來思考。一個真正的閱讀者,為了要掌握文本的內容,在閱讀前會做些准備來幫助自己更容易 地理解將要閱讀的文本; 閱讀時,恰當地運用策略掌握文本的內涵,對文本進行賞析,或是以自己的觀點 回應文本; 閱讀後,反思自己運用的閱讀策略。小學語文教材在選編課文時已經對文章的內容、文體、語言表達等有所分析和考慮,在單元說明或課後習題中也對文章的教學內容重點有所提示。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前,一定要把握課 文思想內容 對讀者產生的精神影響、價值引領等,體現教材的人文性; 諳熟課文言語表達形式對學生積累語言材料、 習得言語規律、發展語文能力、獲得言語智慧等方面 有獨特功能,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因此,教師必須 具備相關的學科知識,並從思想內容、言語形式、學 習方法等多個視角去發掘教材課文的教學價值。教學目標必須契合並體現一篇課文實質上的教學價 值,否則就會讓教學偏離方向、失去意義。
(三)立足學生,指向有效
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 趣,利用教材這個例子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引 導學生運用掌握的方法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 逐漸形成語文能力。現有的課程文化和教科書編寫 者都主張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專業自主性,希望教 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狀況來確定具 體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但華東師范大學博導崔允漷先生提醒我們,「目標指向是學生通過學習之後的預期結果,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 目標陳述是為了便 於後續評價,行為動詞必須清晰、可把握。」

Ⅲ 請問那位知道中小學新課標改革後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呀謝謝啦,比較急用,寫論文用的

新課程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的的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的6項具體目標為:

(1)改變課程過於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要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事實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Ⅳ 如何分析和闡述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一: 肅然起敬:表現出恭敬的神態和流露出欽佩的感情.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專子明白過來。屬 四、除了《鯀禹治水》《大衛》《誇父逐日》《天上偷來的火種》《女媧造人》所認識的神話人物,你還知道哪些,請寫一個來,...

Ⅳ 高中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策略與研究目標是什麼

如何對學生核心素養來的發展情況進行評自估是全球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自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次提出核心素養的指標框架後,許多教育發達地區和國家開展了針對核心素養的評價研究,倡導將核心素養轉換為可觀察的外顯表現,採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並將其納入本國主流評價體系。剛剛公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也將開啟我國在核心素養評價領域中的系統探索,如何從各生個體層面評價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是當前我國教育領域面臨的迫切問題。為此,應著力推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統整國家層面評價框架或指標間的關系。新課程改革以來,國家層面曾頒布過三個與基礎教育學校評價工作有關的文件:其一,2002年出台的《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向評價與考試制度;其二,2013年出台的《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指向學校教育質量評價;其三,2014年出台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指向學生個體綜合素質評價。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目標該怎樣寫

在領導檢查我們教研組活動時,提出我們的教學目標制定的不夠具體,應該結合本課內容制定出詳細的適合並符合自己教學的目標,當時我們心裡真的是很迷茫,我們的教學目標都是參考了課標,參考了教參,並結合自己學生接受的能力制定出來的,並且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也都是為完成目標精心設計的,怎麼就不具體了呢?之後私底下我們又討論是不是領導提到的目標要具體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呢。後來我上網又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再來學一學教學目標應該怎樣制定。下面把我的學習成果和大家分享。 布盧姆曾給教學目標以這樣的定義:「闡述教學目標就是用一種特定的方式描述在一個教學單元或一門學科完成以後,學生應該能做出些什麼,或者學生具備哪些特徵。」可見,教學目標是以學生身心變化為標准,以學生通過學習以後的直接可觀察的行為指標為依據的。教學目標也就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達到想要達到的程度。但「教的目標」與「學的目標」應有所區別:教的目標應兼顧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品滲透三方面情況,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而學的目標只能有知識和技能要求,以確保學生能領會並轉為學習行為。教的目標一般比較籠統、抽象,而學的目標卻必須具體、明確,能啟發學生思考,便於學生自查。 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注意: 內容要「具體」。所謂目標的具體化實際上就是核心目標的分解,分解出的從屬目標都為核心目標的實現服務。如「倍的認識」教的知識目標為: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體驗、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我們就可以從倍的含義的分析概括過程及對意義的理解和運用上具體化,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①初步感知倍的概念,通過觀察圖,能找出一個幾,和多少個幾,能講出兩個量之間倍數關系。 ②通過師生擺圓片的活動使學生頭腦中建立倍的含義,知道第一行有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和第一行同樣多的個數,第二行的個數就是幾的多少倍。③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會計算「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

Ⅶ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怎樣研製落實的

所謂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了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做到: (1)教學目標有新突破,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科學、全面地體現了語文課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基本出發點。 (2)教師努力營造讓學生愛學、樂學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能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文。 (3)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力圖給學生提供「再創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語文知識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轉化成語文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去學習、去領悟。 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經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實行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主體參與的有效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成定論。重要的是怎樣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個溫暖的、學生能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 2、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要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3、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學生有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能夠勝任獨立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中的自己的任務。 4、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三維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才便於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應包括以下內容: 1、教學對象; 2、學生的行為; 3、確定行為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為的速度、准確性和質量三個方面來確定。 當前,課改正在全國蓬勃地展開,激烈的碰撞最後演變為幾對觀念的對決,也成為檢驗新舊課程的分水嶺,那就是:課堂到底是關注學科抑或是關注人?是重結論抑或是過程?是問題性教學抑或是問題教學?下面我就這三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第一、關注學科的人文性。 充滿人文性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我認為: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而不僅僅是優秀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 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就是新課程所追求的數學課堂。 我們說,一個平凡的老師,只要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就可以展開如此富有詩意的課堂圖景。新課程的理想課堂並非高不可及,首要條件是教師全身心的投入傾注出滿腔的愛。因而,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充滿了美麗的想像,有時還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容了。因此,這樣的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贊訶夫說過這么一句話:「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 伴隨知識的獲得,他是變得越來越有同情心和愛心,越來越有責任感,還是反過來,越來越沒有教養、同情心、愛心?所以現在新課程講三大目標體系,講培養人,淡化學科意識,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一)結論與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更關注教與學的過程,強化體驗。體驗是教學過程的顯著特徵,是達成「三維」教學目標整合的介質。如果沒有過程的體驗,知識與能力將停留於記憶性層面,學生很難有對方法的感知,更難有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領悟,這樣的結果則是教育的失敗。要強化體驗必須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學生對問題的獨特闡釋和創新理解,相信學生的自我經驗,肯定學生的自求自得。 結論跟過程可以說是教學過程中一對非常核心的關系。傳統上基本是重結論的,它有過程,但它是從屬服務於這個結論的。只有結論才是目標。新課程非常強調過程,認為過程本身就可以是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課標在闡述目標時就是讓學生去經歷一下、感受一下、想像一下、思考一下、嘗試一下,這本身就是目標,不是說你嘗試一下最後得出什麼結論,這個結論才是目標。過程本身就是目標。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表徵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經過一系列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想像、操作、觀察、體驗,不經過一系列非常豐富的過程,那麼這個結論的獲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義。這個過程變得比結論還更重要。現在我們提倡研究性學習,實際從小學就開始要求,不要說小學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它得出的結論可能十九世紀就己經達到了,但你能說這個沒意義嗎?但是這個研究過程對個人的素養是至關重要的。你要小學生就開始研究性學習,就要成為小發明家、小創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獲取這么一個研究意識,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素養。 從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二)、體驗學習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中的體驗是學生個體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學習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態度。當然,強調個性尊重差異,並不表示對學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體會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 第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新課程認為,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總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 著名教育家、原復旦大學校長、現被聘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的楊福家教授說得好:「什麼叫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懂得怎樣去問問題,怎樣去掌握知識,就等於給了他一把鑰匙,就能夠自己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 創造性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天然保障。它與人的智力水平並沒有簡單的正相關,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與教育影響相聯系。 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造性、創新能力的基礎。問題意識是怎麼日益萎縮的?當小孩開始學會說話以後,最多的就是問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無窮無盡的問題。當你回答了他的問題,他接下來就是新的問題??「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家長對孩子的回答。「那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家長以為可以搪塞過去了,不料引來了更大的麻煩。「……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我把這種教育稱為「去問題教育」。而美國人卻不這樣理解教育,他們認為: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老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老師的回答使學生產生更加多的問題,最後老師不得不「投降」:「你們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識就是這么多,我回去再學習,再准備,下次再來回答你們,你們回去也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教師並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已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只有廣大教師都能深刻認識三維目標的含義,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課程改革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進行。

Ⅷ 教學研究的目的、方法和任務分別是什麼

教學研究d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方法主要是從教育實踐中提出某種設想,然後通過實踐去驗證(這叫行動研究法,實驗法因為難以有效控制自變數和因變數,近年來一般不提倡了)。

教學研究的任務主要就是提出設想,檢驗設想,總結經驗,為教學工作提供相關經驗。

(8)中小學學科教學目標研究擴展閱讀:

教育理論關系:

1、教學專題研究是用科學方法探索教育規律的實踐活動,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以教育理論為指導,探索教學規律.任何脫離教育理論的研究都是沒有普遍意義的。

2、一般來說,中學教師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是有所了解的,但只憑這些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與理論,掌握教育統計和評價方法,更應掌握與教學研究專題相關的教學理論.如果沒有掌握教育理論,就談不上教學專題研究,最多也只能是教學經驗總結。若能以正確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就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

3、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交叉科學的出現,給教學專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可以運用多種學科進行綜合研究教學專題.因此,教師除了要掌握教育科學的一般理論知識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廣泛地學習與教學專題研究相關的各門知識,特別要注意學習新學科,比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為了更好地從事教學專題研究和交流研究成果,還應提高外語水平和微機操作能力。否則,即使研究成果水平再高,交流起來也很不方便,更難進行國際交流。

Ⅸ 小學各個學科教學目標之間有什麼聯系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主要依據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知識和加涅的學習分類理論。加涅的學習分類理論把學習結果分為三類認知、態度、動作技能,其中認知又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三方面。根據學習結果的特點,他把教學目標分成了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

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而言,研究者指出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用加涅的五類學習結果予以教完美的解釋。言語信息在語文課程中主要表現為語文知識,主要指「語修邏文」方面的知識課文內容知識,指文章所陳述或蘊含的道理課文背景知識,指有關課文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與寫作意圖的知識。語文智慧技能是運用語言文字正確表述自己的思想的技能,主要體現在字詞句篇的掌握之中,學生通過字詞學習、句子學習、篇章學習獲得字詞句的積累,語感,識字寫字,口語交際能力等。

語文認知策略是一套如何學習語文的程序,主要指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如識字、閱讀、寫作的方法等。語文動作技能主要包括發音技能和書寫技能。語文情感與態度主要指教材中的課文蘊含了許多情感態度方面的內容,包括道德和審美等。

加涅的學習分類結果主要對認知領域目標水平進行了劃分,而布魯姆等人則將教育目標按照預期學生學習之後所發生變化的行為分三個領域認知、情感、心因動作。

【借鑒布魯姆的理論,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新課程改革確立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其中「知識與能力」的「知識」目標分為了解、理解、應用三種水平,「能力」目標分為模仿、獨立操作、遷移三種水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為經歷感受、反應認同、領悟內化三種水平「過程與方法」指運用相關的認知策略在達到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教學目標水平的過程中獲得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學科教學目標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