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科學教學經驗交流

小學科學教學經驗交流

發布時間:2021-02-20 13:49:01

㈠ 農村小學科學教師教學經驗交流材料

一、教學活動有利於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食物》這一單元,這一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而往往天天接觸的東西容易被忽視,他們並不關注和參與家庭事務,因此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地研究食物的營養問題,根據對學生原有經驗的分析,在課前我就布置讓學生對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調查記錄,並自己設計一份最佳食譜,一方面想讓學生通過調查記錄,產生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想為課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課堂研究的問題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起來,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這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兒童的童心、童趣,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親身經歷的機會,促使他們去自主地參與、主動地探索,在參與和探索中有所收獲。同時有機地把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同時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探索和質疑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內容要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例如在教學《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一課時,我由學生熟悉的兒歌「人有兩個寶:……」導入,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後再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知道了內部消化器官的名稱及位置,之後,我沒有簡單地提示出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旅途,而是讓學生親自品嘗老師准備的食物,然後再讓學生拿出聽診器互相聽一聽,讓學生親身體驗其中的奧秘,最後讓學生自己大膽猜測,觀察食物消化流程圖,了解了食物在體內發生的變化。這本是節枯燥乏味的課,我卻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變得輕松愉悅。觀察、驗證,讓學生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總結拓展,讓學生主動去解說。讓科學教材生活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有利於探究活動的展開,也有利於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養成。從而體現出了《科學》的一些特點。在使用教材時,要中充分考慮了學生在生活環境、經驗背景、個性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設計製作、綜合評價等多方面都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創新空間。它並不象小學自然教材那樣內容非常的固定,實驗過程、方法非常的單調、一陳不變,而是相當的靈活,教師可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調節,而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創新的空間,因此,我覺得要使用具有彈性和開放性教材。

㈡ 小學科學教學經驗交流

小學來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對科自學不會主動學習,因此需要從興趣入手,還應考慮科學內容的簡單性與他們的接受能力。
應從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開始,比如,晴天日出時太陽的大小、顏色與正午時的比較;月相的變化;四季的更替;等等。引導學生多接觸自然,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逐步地誘導他們做一些簡單的實驗,例如,用米尺測量書本的長度並計算其面積;用停表測量靜態時和運動後的脈搏率;用人體秤稱衡物體的質量等。
在學生完成一項觀察或實驗後,應讓他們口頭描述所看到的現象或實驗過程,...... 。應及時地肯定他們的成就,使他們有滿足感。一點一點地使他們養成准確、簡潔地口頭描述現象和實驗,然後引導他們用書面語表達看到的現象或所做的實驗。
一旦學生們能夠主動地觀察自然現象,經常做些實驗,並能書面表達它們,他們就具備了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熱情。鼓勵並保持他們的這種興趣和熱情,使其成為習慣,則科學啟蒙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㈢ 如何學好小學科學方法學生經驗交流發言稿

1.幫助學生消除懼怕被嘲笑的心理
2.結合「好習慣銀行」給予適版當獎勵,以有形評價激發權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踴躍舉手發言。
3.課堂上多鼓勵、少批評。
4.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學習問題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狀態之中參與學習。
5.適度加入一些思維量較大的題目讓學生思考、爭議和討論。
6.對不同難度的題目分層次讓學生相機回答問題,增強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學習自信心。

㈣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科學課有效性教學的幾點做法(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五點做法。

(一)利用學生親身感觸,創設教學情境。
讓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成為教學設計的有用資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它能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被動學進入主動學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課件打出字幕: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接下來播放災後損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由於對這場大地震學生們非常熟悉,就使得學生在驚心動魄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損失數據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現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去。
這樣,使我們的科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到科學知識有用,體會科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過程中。
(二)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後認為: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科學概念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就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增加物體的排水體積上,做好小潛水艇的沉浮實驗上。
這一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讓學生親歷探究,找到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基於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本節課就是要讓他們再度體驗和經歷這一系列探究過程。

(三)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帶給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在「觀察水」的教學中,每組一套學生實驗材料:牛奶(或有色飲料)、白醋、糖水、水裝在燒杯里,准備幾根筷子用於品嘗。在教學中,如果選擇替代實驗材料一定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反饋和評價也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及時了解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程度和學習的狀態,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行為:激勵性評價、調節語氣、講話的頻率及需要重復或細講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巧妙的進行激勵性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問、分組討論等形式從學生的表述過程中,及時准確地獲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思維途徑及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實驗課上可以問學生實驗要控制哪些因素?實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以及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過程中,當學生不能圍繞研究問題展開時,當學生在交流中詞不達意時,特別需要教師及時的有效指導。

(五)通過及時復習,促使學生鞏固科學概念。
在課的起始階段,適當的對上幾節課的科學概念進行復習;在課的結束階段,利用多種形式對本節課或單元的科學概念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准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後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的動態過程。所謂「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立足於學

㈤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

上好小學科學課的技巧:
一、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科學

科學源於生活,同時又運用於生活。《新課標》強調:「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並通過科學探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與經驗。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獲得簡單、直接的經驗。例如:在學習科教版五年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時,新課前,我先布置學生觀察身邊的土壤。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觀察不同的土壤,發現土壤中不僅有活著的動植物,還有死了的動植物殘體。由此使學生知道這些土壤都實實在在地源於生活,從而使他們知道科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通過課前收集、觀察,課內動腦、動手,也就漸漸擴大了學生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二、親歷合作探究,理解科學
《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時代賦予科學教學活動的要求。但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動中,依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尺度。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機會;指導過晚,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於無助狀態,這樣就會削弱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磁鐵》單元時,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磁鐵,並讓其自主觀察和研究,課上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磁鐵先展開自主學習,即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猜一猜、比一比,讓學生從中認識磁鐵的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同磁鐵的磁力情況、磁鐵間的相互作用等。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在實驗操作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再分組匯報。因為大家親身經歷,親眼目睹,有關磁鐵的一些特性深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所以學生匯報時,各學習小組爭先恐後,暢所欲言。有時,各小組意見不一,也會發生爭執。教師就要及時介入,站出來幫助學生解惑。通過對照實驗等幫他們指點迷津。由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到實驗探究,學生從中獲取了廣泛的科學活動經驗,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在科學學習中,有些學習內容是學生無法親歷的。例如:火山、地震的成因,這類學習材料學生不可能也沒條件通過直接認識獲取事實經驗,必須採用親歷以外的學習方式進行。例如:播放多媒體課件、農村遠程教育資源中提供的流媒體視頻文件等,通過地層變化模擬動畫、火山地震發生時場景的回放,使學生從中間接獲取經驗,也同樣能達到親歷的教學效果。
三、解決實際問題,運用科學
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從提出問題到預測或假設,然後自己動手實驗尋找證據進行驗證,再經過思維加工,歸納概括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學生雖然獲取了經驗,如果不去運用,就如同一潭死水,沒有生機和活力,這些經驗也就沒有了意義。只有把這些經驗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加以理解和運用,把他們的經驗轉化為能力,這才是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課標》的要求。
四、充分運用計算機多媒體、遠程網路資源和虛擬現實技術獲取科學教育資源
為了達到上述的科學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教師還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各種科學教育多媒體資源、網路科學普及資源、網路虛擬現實資源等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直觀科學教育素材。具體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的資源
1.多媒體科普教學資源:包括各類科學教育的光碟教學片、電視科學節目(如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科學探索等相關的電視節目,美國的發現(Discovery)系列科學普及電視片以及其他各類自然現象和科學現象的科學普及的節目等,教師可以根據科學教育的課程內容和課標的要求。有目的地選擇上述的多媒體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播放給學生觀看;
2.運用網路科學普及資源,可以通過各個科學領域的科學普及網站,獲取科學普及知識,組織學生通過學校的教育網直接訪問國內的各類科學普及網站,這樣,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獲得各類科學普及知識,並激發學生在科學教育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網路和虛擬現實資源,直接訪問一些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網路科學普及資源(如Google上的海底世界以及其他的虛擬現實資源大腦的奧秘、宇宙奧秘等),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通過虛擬現實的世界了解生活中不能直接接觸或看到的科學現象和未知世界,通過這些現代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資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成績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教學經驗交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